无病无残疾是不是必须残疾人找工作网站养孩子

云南法制报微博(|)
您现在的位置: >>
>> 内容阅读
残疾人找工作困难重重
来源:云南法制报&&&&作者:李林飞&&&&标签:
  11月云南省政府出台的《云南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通知》要求,到2010年,全省残疾人基本生活总体初步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然而,在这个正常人就业都异常艰难的环境下,目前昆明残疾人的就业具体情况又如何呢?  据了解,昆明市目前有30万残疾人,其中有30%在城镇,具备就业能力的约有3万多人。昆明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王浩告诉记者,昆明市从1997年开始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到2005年末,加上在福利企业工作的,在岗的残疾人约有1万多人,占20%到30%。这是一个非常低的比例。
“残疾人找工作真难!”
  韩女士今年30出头,由于接生医生手脚过重,还没出娘胎她的右大腿就被扯伤了,从落地起她就注定了残疾的命运,虽然做过几次大手术,至今她仍无法直立行走。  韩女士说:“现在很多人看不起残疾人,用异样的目光看我们,让我觉得在这个社会里难以生存,我连小学都没毕业就不敢去上学了……很多人说残疾人要自强,我是想自强,可谁又给我机会?我现在在学习计算机,希望学会打字后买台电脑,在家做点兼职。”  小邓24岁,本科学历。他告诉记者,自己听力不行,但没想到高学历和工作能力还成了他求职路上的“阻碍”。目前有些用人单位为残疾人提供的岗位大多是勤杂工、手工活等简单的体力活,而他能胜任的岗位又因残疾被正常人捷足先登,导致他“高不成低不就”。“残疾人找工作真的太难了!”
优惠政策难落实
  据了解,为了有效促进残疾人就业,我国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从客观上促使单位使用残疾人,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王主任介绍,企业使用的残疾人达到生产人数的50%时,就能申办福利企业,可以获得非常好的税收优惠,同时,国家要求每个单位都必须安排相应人数的残疾人就业,否则要缴纳残疾人保障金。按理说,用人单位应该更愿意安排残疾人就业。但实情是申办福利企业的并不多,有的单位宁愿缴保障金也不愿安排残疾人工作。这是为什么呢?  王主任表示,残疾人如果没有一定技能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即使有单位愿意要他,也只能做一些简单、粗糙的工种,工作时间长,收入低,导致工作的稳定性很低,这为企业管理和生产带来了难度。同时,还有一部分企业招收了残疾人,也只是为了获得税收优惠,他们宁愿将残疾人养起来也不安排工作给他们,因为他们“真的做不了什么”,导致残疾人走不出原有的“圈子”,无法改变生活状况。  此外,国家提倡残疾人自主创业,并在政策上有所优惠。但实际情况如何呢?在金星小区的一家盲人按摩店,店主王敏反映,她开店已经7年了,如果不是残联帮助协调,她可能连营业执照都办不下来,现在每年仍要花费不少精力办理相关手续,半年一交的工商管理费等费用也让她感到很吃力。她希望政府能够对残疾人自主创业有更多的支持和帮扶,简化部分办证手续,并将一些相关优惠政策具体落实到位,让残疾人真正享受到应有的照顾和优惠。
提高素质是根本
  据了解,昆明现有的残疾人大多数是文盲,初小、高小文化的占了80%,又无一技之长。对此,王主任表示,从长远角度看,要解决残疾人就业难的“老大难”问题,加强对他们的文化素质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是根本出路。  同时,现有的残疾人就业培训还停留在片面追求数量的层面上,应多做一些长期的技能培训,让残疾人对技术掌握得更加扎实深厚,几天就完成一个培训的后果是大部分人掌握不了相关技术,培训费白花,起不到实质的作用。  王主任认为,单位缴纳的就业保障金可以用一部分用来扶持创业的残疾人和改造残疾人就业工作环境,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方便和实惠。
本报记者 李林飞 文/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Copyright &  泛亚法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云新网前审字“我们老了,孩子怎么办?” 9万心智残疾人父母迈入老年 | 北晚新视觉
“我们老了,孩子怎么办?” 9万心智残疾人父母迈入老年
日讯,心智障碍者是残疾人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人,在学习和处理日常生活,以及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和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也比同龄人缓慢。残联相关部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持证心智残疾人9.9万人,其中30岁以上的就有8.7万人。
“我们老了,孩子怎么办?” 制图 宋溪
也就是说,他们当中有大部分人的父母已经迈入老年。本应该到了安享晚年生活的阶段,这些父母却还要为子女的衣食住行操心,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不敢生病。他们心中最担心的问题只有一个,如果自己去世了,残疾孩子该托付给谁。
就医无人陪伴
“一个人住院,我早习惯了”
(谢女士:38岁的女儿穿衣服还分不出正反)
上周,67岁的谢女士独自一个人出院了,还没调养好自己的身体,又要开始投入到照顾女儿的忙碌生活中。女儿今年已经38岁,从小就被诊断为智力障碍,而且属于重度心智残疾,不知道起床,衣服分不出正反,大小便需要别人提醒,因此从小到大,至少要一个成年人24小时全天候照顾她。“前前后后我们换过28个保姆,但怎么都不放心,还是得自己来。”
原来,女儿很小的时候,谢女士就和丈夫离婚了,两个人虽然不生活在一起,但直到今天还依然分别照顾着女儿。小时候主要由父亲照顾,女儿大了之后,就以谢女士照顾为主。每天一早,谢女士先要叫女儿起床,为她穿好衣服,帮助她刷牙洗脸吃早饭。虽然会使用勺子吃饭,但女儿总是拿不稳,如果谢女士不在一旁帮忙,可能就会洒得脸上身上到处都是。除此之外,还要定时喂女儿吃药,陪她聊天解闷,帮她洗澡,哄她入睡。
然而,随着自己年龄越来越大,谢女士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现在她最怕的就是自己生病。多年的操劳,让谢女士落下了胃病,她能撑就撑,实在撑不住了,才会跑到医院开些药。万一不得不手术了,谢女士就把女儿送到父亲那里,叫朋友来帮她签个字,然后被推进手术室。术后她经常要忍着疼痛,自己一手提着吊瓶一手去洗手间。今年9月初,谢女士再次做了一个胃部手术,她被推出手术室后,独自一个人躺在手术床上等着麻药劲儿过去,再由护士帮忙送进病房,整整两周的时间,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我早就习惯了”,虽然这句话说得平淡,但这其中的苦楚只有谢女士自己最清楚。
娱乐不敢参加
“社区活动,我全拒绝了”
(刘奶奶:25岁的孙女随时可能犯癫痫)
一个周二的下午,北京妇女儿童社区服务中心内,劲松街道“幸运星音乐社专场演出”正在上演,这是一场健全人和心智残疾人的联欢。女孩婷婷(化名)怯生生地走上舞台,一边机械地表演着动作,一边用眼神在台下寻找着奶奶。从小到大,她离不开奶奶。婷婷今年25岁,从小患有癫痫,并伴有脑部血管瘤,虽然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但一旦癫痫发作,就容易有生命危险,奶奶就是她的守护者。
因为父母工作繁忙,打一出生,婷婷就成了奶奶的小尾巴,衣食起居都是由奶奶打理。癫痫这种病随时都可能发作,对婷婷来说,平均两三个礼拜就要犯一次病,甚至半夜睡觉的时候。奶奶每天都寸步不离地盯着,甚至半夜也睡不踏实。“我俩睡一张床,半夜虽然睡着了,我的耳朵也得竖着,她只要一叭唧嘴,我就知道要犯病了。”
刘奶奶今年已经74岁高龄,算是家里最硬朗的人了,她平时也很注意,“不敢”让自己生病,但依然感觉力不从心,以前她每个月还能去趟医院给孙女开药,现在这事儿只能让女儿去办了。只要不生病,婷婷也特别疼人,看到爷爷奶奶有个头疼脑热,会特懂事地张罗去倒水给老人喝,奶奶虽然心暖,但也不让孙女这样做,“万一倒水的时候发病,烫着了,杯子碎了扎着了,那可不得了。”为了照顾孙女,爷爷和奶奶放弃了全部的社区活动,“我可是个开朗人儿,爱跳广场舞,也好热闹,为了这个孩子,那些社区活动我全给推了。”
生活只图温饱
“出门旅游,我们三口从没有过”
(方老先生:40岁的女儿无法正常工作)
“现在惟一还值得欣慰的,就是这套当年单位分的两居室。”丰台区方庄地区某小区,一套陈设再简单不过的单元房里,住着72岁高龄的方老先生和他的妻子女儿。老两口的退休金加起来有7000多元,三口人平常吃饭、看病、吃药都靠这些钱。
34年前,方老先生6岁的女儿小芳走进小学校门,成为一名一年级小学生,然而反应迟钝、发呆、与同学无法相处等一系列问题也出现在她身上,不久之后,小芳就被确诊为智力障碍。虽然她的基本生活可以自理,但社会认知能力差,无法正常工作,长年靠父母养着。
这么多年,三口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更谈不上品质。“十一”长假到了,亲戚朋友们都纷纷计划着出门旅游。“旅游?在我们家,去趟商场、逛逛街心公园就算旅游了,我们三口从来没出过远门。”方老先生告诉记者,像小芳这种情况无法申请低保,因为父母两人都有退休金,按照三口人平均计算下来,没有低于低保线,因此无法为小芳申请低保。虽然政府每月会给小芳发放一些补贴,但金额较少,杯水车薪。
“我们现在都这么大岁数了,我们死了以后,孩子怎么办?”方老先生和所有的心智残疾人的老年家长一样,心中最担心的、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孩子以后有没有人管。
心智残疾人家庭生活困窘
记者在一份对月坛街道260多户残疾人家庭的调查报告中看到,心智残疾人监护人老龄化趋势严重。被调查者中,90%心智残疾人的监护人在50至90岁之间,其中61岁至70岁的占32%,71岁至90岁的占27.5%,无监护人的占1.5%。监护者身体欠佳多病的占69.5%,无配偶者占25%,依靠退休金养护精神残疾人子女的占72.5%,吃低保的占3.5%,职工仅占22%,另有0.5%的监护人无收入,监护人及患者均靠监护人的父母生活。
由此可见,大多数心智残疾人家庭经济压力大,生活困难。
心智残疾家庭
致力于帮扶心智残疾人及其父母的北京英硕扶老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宋海英表示,目前本市对于心智残疾人群的政策并不少,例如低保、残补、保险、免费服药、廉租房和托养等,然而由于这些人群对于政策不了解或者不清楚,导致很多人错过了政府补贴的机会。
另外,智残人托养机构缺乏也是短板。这些心智残疾人的父母关心的问题很多,比如自己老了之后孩子怎么办?孩子找不到工作怎么生活?父母年老无力监护了怎么办?心智残疾人能否提前退休?能否进入托管机构,让自己和孩子都有人照顾等等。宋海英认为,政策是心智残疾人的生命线,“由于心智障碍助残类社会组织的缺乏,父母逐渐步入老年,‘老残一体’家庭越来越多,成年智力残疾人面临‘无人管、无人要、无人养’的状况令人堪忧。”建议政府不断出台有利于心智残疾人生存和保障的政策,全社会也应当给予心智残疾人群更多关爱和帮助。
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暂时没有专门针对心智残疾家庭开设的托养机构,可以让年老的父母和心智残疾子女共同生活。另外也没有专门针对心智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帮扶政策。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叶晓彦
“我们老了,孩子怎么办?” 制图 宋溪
也就是说,他们当中有大部分人的父母已经迈入老年。本应该到了安享晚年生活的阶段,这些父母却还要为子女的衣食住行操心,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不敢生病。他们心中最担心的问题只有一个,如果自己去世了,残疾孩子该托付给谁。
就医无人陪伴
“一个人住院,我早习惯了”
(谢女士:38岁的女儿穿衣服还分不出正反)
上周,67岁的谢女士独自一个人出院了,还没调养好自己的身体,又要开始投入到照顾女儿的忙碌生活中。女儿今年已经38岁,从小就被诊断为智力障碍,而且属于重度心智残疾,不知道起床,衣服分不出正反,大小便需要别人提醒,因此从小到大,至少要一个成年人24小时全天候照顾她。“前前后后我们换过28个保姆,但怎么都不放心,还是得自己来。”
原来,女儿很小的时候,谢女士就和丈夫离婚了,两个人虽然不生活在一起,但直到今天还依然分别照顾着女儿。小时候主要由父亲照顾,女儿大了之后,就以谢女士照顾为主。每天一早,谢女士先要叫女儿起床,为她穿好衣服,帮助她刷牙洗脸吃早饭。虽然会使用勺子吃饭,但女儿总是拿不稳,如果谢女士不在一旁帮忙,可能就会洒得脸上身上到处都是。除此之外,还要定时喂女儿吃药,陪她聊天解闷,帮她洗澡,哄她入睡。
然而,随着自己年龄越来越大,谢女士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现在她最怕的就是自己生病。多年的操劳,让谢女士落下了胃病,她能撑就撑,实在撑不住了,才会跑到医院开些药。万一不得不手术了,谢女士就把女儿送到父亲那里,叫朋友来帮她签个字,然后被推进手术室。术后她经常要忍着疼痛,自己一手提着吊瓶一手去洗手间。今年9月初,谢女士再次做了一个胃部手术,她被推出手术室后,独自一个人躺在手术床上等着麻药劲儿过去,再由护士帮忙送进病房,整整两周的时间,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我早就习惯了”,虽然这句话说得平淡,但这其中的苦楚只有谢女士自己最清楚。
娱乐不敢参加
“社区活动,我全拒绝了”
(刘奶奶:25岁的孙女随时可能犯癫痫)
一个周二的下午,北京妇女儿童社区服务中心内,劲松街道“幸运星音乐社专场演出”正在上演,这是一场健全人和心智残疾人的联欢。女孩婷婷(化名)怯生生地走上舞台,一边机械地表演着动作,一边用眼神在台下寻找着奶奶。从小到大,她离不开奶奶。婷婷今年25岁,从小患有癫痫,并伴有脑部血管瘤,虽然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但一旦癫痫发作,就容易有生命危险,奶奶就是她的守护者。
因为父母工作繁忙,打一出生,婷婷就成了奶奶的小尾巴,衣食起居都是由奶奶打理。癫痫这种病随时都可能发作,对婷婷来说,平均两三个礼拜就要犯一次病,甚至半夜睡觉的时候。奶奶每天都寸步不离地盯着,甚至半夜也睡不踏实。“我俩睡一张床,半夜虽然睡着了,我的耳朵也得竖着,她只要一叭唧嘴,我就知道要犯病了。”
刘奶奶今年已经74岁高龄,算是家里最硬朗的人了,她平时也很注意,“不敢”让自己生病,但依然感觉力不从心,以前她每个月还能去趟医院给孙女开药,现在这事儿只能让女儿去办了。只要不生病,婷婷也特别疼人,看到爷爷奶奶有个头疼脑热,会特懂事地张罗去倒水给老人喝,奶奶虽然心暖,但也不让孙女这样做,“万一倒水的时候发病,烫着了,杯子碎了扎着了,那可不得了。”为了照顾孙女,爷爷和奶奶放弃了全部的社区活动,“我可是个开朗人儿,爱跳广场舞,也好热闹,为了这个孩子,那些社区活动我全给推了。”
生活只图温饱
“出门旅游,我们三口从没有过”
(方老先生:40岁的女儿无法正常工作)
“现在惟一还值得欣慰的,就是这套当年单位分的两居室。”丰台区方庄地区某小区,一套陈设再简单不过的单元房里,住着72岁高龄的方老先生和他的妻子女儿。老两口的退休金加起来有7000多元,三口人平常吃饭、看病、吃药都靠这些钱。
34年前,方老先生6岁的女儿小芳走进小学校门,成为一名一年级小学生,然而反应迟钝、发呆、与同学无法相处等一系列问题也出现在她身上,不久之后,小芳就被确诊为智力障碍。虽然她的基本生活可以自理,但社会认知能力差,无法正常工作,长年靠父母养着。
这么多年,三口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更谈不上品质。“十一”长假到了,亲戚朋友们都纷纷计划着出门旅游。“旅游?在我们家,去趟商场、逛逛街心公园就算旅游了,我们三口从来没出过远门。”方老先生告诉记者,像小芳这种情况无法申请低保,因为父母两人都有退休金,按照三口人平均计算下来,没有低于低保线,因此无法为小芳申请低保。虽然政府每月会给小芳发放一些补贴,但金额较少,杯水车薪。
“我们现在都这么大岁数了,我们死了以后,孩子怎么办?”方老先生和所有的心智残疾人的老年家长一样,心中最担心的、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孩子以后有没有人管。
心智残疾人家庭生活困窘
记者在一份对月坛街道260多户残疾人家庭的调查报告中看到,心智残疾人监护人老龄化趋势严重。被调查者中,90%心智残疾人的监护人在50至90岁之间,其中61岁至70岁的占32%,71岁至90岁的占27.5%,无监护人的占1.5%。监护者身体欠佳多病的占69.5%,无配偶者占25%,依靠退休金养护精神残疾人子女的占72.5%,吃低保的占3.5%,职工仅占22%,另有0.5%的监护人无收入,监护人及患者均靠监护人的父母生活。
由此可见,大多数心智残疾人家庭经济压力大,生活困难。
心智残疾家庭
致力于帮扶心智残疾人及其父母的北京英硕扶老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宋海英表示,目前本市对于心智残疾人群的政策并不少,例如低保、残补、保险、免费服药、廉租房和托养等,然而由于这些人群对于政策不了解或者不清楚,导致很多人错过了政府补贴的机会。
另外,智残人托养机构缺乏也是短板。这些心智残疾人的父母关心的问题很多,比如自己老了之后孩子怎么办?孩子找不到工作怎么生活?父母年老无力监护了怎么办?心智残疾人能否提前退休?能否进入托管机构,让自己和孩子都有人照顾等等。宋海英认为,政策是心智残疾人的生命线,“由于心智障碍助残类社会组织的缺乏,父母逐渐步入老年,‘老残一体’家庭越来越多,成年智力残疾人面临‘无人管、无人要、无人养’的状况令人堪忧。”建议政府不断出台有利于心智残疾人生存和保障的政策,全社会也应当给予心智残疾人群更多关爱和帮助。
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暂时没有专门针对心智残疾家庭开设的托养机构,可以让年老的父母和心智残疾子女共同生活。另外也没有专门针对心智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帮扶政策。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叶晓彦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网页至朋友圈(点击二维码隐藏)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
新视觉·新媒体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北晚新视觉微信
新视觉影社微信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邮箱:takefoto(at)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号公安机关备案号:09一人有精神分裂症,29岁,工作10年,没有残疾证,不能上班了,想办理病退可以吗,都需要哪些手续和要求呢_突袭网-提供留学,移民,理财,培训,美容,整形,高考,外汇,印刷,健康,建材等信息
一人有精神分裂症,29岁,工作10年,没有残疾证,不能上班了,想办理病退可以吗,都需要哪些手续和要求呢
来源:互联网 时间: 17:08:19
&&为了解决用户可能碰到关于"一人有精神分裂症,29岁,工作10年,没有残疾证,不能上班了,想办理病退可以吗,都需要哪些手续和要求呢"相关的问题,突袭网经过收集整理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解决办法,请注意,解决办法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同意其意见,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网联系。"一人有精神分裂症,29岁,工作10年,没有残疾证,不能上班了,想办理病退可以吗,都需要哪些手续和要求呢"相关的详细问题如下:一人有精神分裂症,29岁,工作10年,没有残疾证,不能上班了,想办理病退可以吗,都需要哪些手续和要求呢===突袭网收集的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  1、办理病退的条件  (1)经本市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2)达到规定年龄(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  (3)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限(工龄)满15年。  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的职工,可以向用人单位提出病退申请,由用人单位于每季度第一个月持本人身份证、病历资料向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劳动能力鉴定;个人缴费的,应委托社会保险服务公司办理。同时符合病退三个条件的,予以病退。符合条件(1)、条件(3)但不符合条件(2)的参保人员,可以办理退职。  2、需提交材料  办理病退需提交材料  ①职工身份证;  ②个人档案;  ③退休审批表;  ④职工养老保险手册;  ⑤医务技术鉴定结论;  ⑥欠费企业职工退休,除提供以上材料外,退休职工本人必须提出书面申请,写明出生年月以及是否同意按实际缴费年限计算待遇。  3、病退办理程序  ①材料审核:由企业或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机构提供相关材料,经市劳动保障局养老保险科审核符合退休条件的,通知申报单位进行公示;  ②办理公示:由申报单位在显著位置对拟退休人员的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退休类别、工种及待遇情 况进行公示,公示期10天。  ③办理退休审批手续:公示期满无异议,由企业纪检、工会、劳资人事部门联合出具公示证明,并持退休审批表到市劳动保障局养老保险科办理职工退休审批手续。  具体请结合本地规定。  相关法律法规:  第四条 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都可以退休。  (一) 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五周岁,参加革命工作年限满十年的;  (二) 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参加革命工作年限满十年,经过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  (三) 因公致残,经过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
1、办理病退的条件(1)经本市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2)达到规定年龄(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3)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限(工龄)满15年。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的职工,可以向用人单位提出病退申请,由用人单位于每季度第一个月持本人身份证、病历资料向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劳动能力鉴定;个人缴费的,应委托社会保险服务公司办理。同时符合病退三个条件的,予以病退。符合条件(1)、条...
答:如果你爱人是在单位得的病可以办理病退给钱答:需要住院明确诊断,然后到当地残联准备材料定残。答:1)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答:你可以看下面的, 这个可以治愈,有办法,可以治愈(包括不会影响生孩子等);注意力不集中、发脾气等呢,是强迫症、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的前兆,你可以在网上搜搜(什么是强迫症、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等精神问题的疾病)...答:可以自己买啊!只要你病不让厂里知道就没事!答:心病还需心药医。多做好事善事,哪怕是做一点点好事都会使人感到快乐,多孝顺父母。念佛,念地藏经,戒邪淫多放生。心理出现问题是心灵的垃圾太多。可以看周老师讲的心法,《根除烦恼的秘诀》《刘大善人讲卜。可修心祛玻神奇的四句真言答:其实我也一样,我虽然没有神经分裂那么严重,都是也是神经病里面的一种,很多人嘲笑我,怜悯我,但是也有很多人帮助我,我们不要天天去想我有病,有病不是我们前进的障碍,不要把病当成我们害怕失败的替罪羊,我要做的就是积极的心态,我要像那...答:当然是可以的 工商注册又不检查法人之前是否犯过什么病的答:可以向用人单位提出要求参加社保,如果单位拒绝为您参保的,可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2333)投诉。 本市户口无固定职业或无就业的,可以申请办理灵活就业个人社保或城镇居民社保。为您准备的相关内容:
你可能还关注
淘宝折扣专区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探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探讨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情暖365一情暖365
丈夫车祸儿子患精神疾病
女子独自支撑家庭20余年
本期编辑:丁静芳
导语:二十多年前,儿子突患精神疾病,并伴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原本欢欢喜喜的一家人,也因此困难重重,儿媳妇走掉、留下不到3岁的孙子、丈夫出车祸……但周祥媛,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没有被打倒,以一己单薄之力支撑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让这个家重燃希望。
  儿子患精神疾病、丈夫体弱多病、年幼孩子需要抚养
  记者 邱悦兰
  中午来到光福镇福利村福溪小区周祥媛的家里,正值吃饭时间,饭桌上一个炖蛋,一个素菜。鸡蛋在她家是个不错的荤菜,但这蛋,周祥媛是不碰的。“要是儿子也在家吃饭就好了,他一个月好几百的伙食费可以省了。”说着,她低下了头,她知道,不管她如何精打细算,儿子身上的花销是省不掉的。
  二十多年前,儿子突患精神疾病,并伴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原本欢欢喜喜的一家人,也因此困难重重,儿媳妇走掉、留下不到3岁的孙子、丈夫出车祸……但周祥媛,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没有被打倒,以一己单薄之力支撑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让这个家重燃希望。
  儿子突患精神疾病& 全家经济、精神双重打击
  说起自己的儿子,周祥媛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她向记者撩起额头,一条伤疤赫然在目,“被他用剪刀戳了五刀,当时家里借了钱,把我的命抢救了过来,我的血衣不知道有多少件了。”
  二十多年前,周祥媛的儿子结婚,婚后不久就为她添了一个孙子,一家人欢欢喜喜。可没想到,不到三年,儿子突然患上了精神疾病,并伴有严重的暴力倾向。
  “打我们也就忍了,就怕打伤别人。”病发严重时,儿子常常出门把周围的邻居打伤,周祥媛夫妇为此赔了不少钱。为避免伤害无辜,她平时只能用铁链把儿子锁在家里。夫妇俩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儿子的病治好,起早贪黑打理着家里的五亩地,一有钱就给儿子治病。
  “每天住在医院里要花不少钱,以前只能找便宜的地方治,多亏了镇上和村里的关心,有什么优惠政策都想着我们,帮我儿子申请了低保,每个月除了800多块钱的补助,治疗费还能报销掉80%,现在住在正规的医院里,我也放心多了,但自费的医药、检查加上每天的伙食费、日用开销,一个月最起码还要花2000多元。”这对她来说,压力还是不小,她告诉记者,现在政策不错,老两口的养老金和工资每个月能有3000多元,但在儿子身上的花销要去掉一大半。
  除了经济上的打击,更重要的是来自精神上的打击。儿子生病后,儿媳妇不堪忍受,抛弃不到三岁的孩子坚决离婚,至今再无音信,周祥媛夫妇接下抚养孙子成人的重任。周围的邻居也因其儿子的暴力倾向渐渐躲着他们,风言风语不断,周祥媛因此而自卑,越来越少出门和他人聊天走动,她也谢绝了别人的帮助,一切都默默地承受着。
  雪上加霜丈夫遭遇车祸
  因为儿子的疾病,一家人的生活已经非常艰难,但生活对他们的打击却并没有停止。丈夫不幸遭遇车祸,经抢救和多次手术终于保住了性命,但落下了腿部残疾。“原本可以帮衬点我,这样反而成了新的牵绊。”
  就在周祥媛以为生活回到正常轨道时,丈夫又因胃出血开刀住院,“前面四次还好,到第五次大出血,直接切胃才救了过来。”周祥媛告诉记者,短短十年间,从车祸到胃出血,丈夫做了五次手术,不仅钱借了不少,身体也是每况愈下,“开了刀体力特别差,干不了重活,每天要吃很多药,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去挂水,每年的医药费要花去不少钱,不过医保能报销一部分。”说起这些每天必须的花销,周祥媛很是发愁。
  看到家里经济越来越困难,虽然腿部残疾和体弱多病,已经69岁的丈夫还是坚持要出去找工作,只身到吴江找到了一个单位看门的岗位,月收入一千多元。但从去年开始,丈夫的腿越来越严重,移动一步都很困难,经过检查,需要再次手术治疗,但为了给家里省钱,丈夫只靠吃药来维持。
  下一代是她的希望& 再次接过照顾孩子的重任
  二十多年来,周祥媛一边照顾患精神病的儿子,一边又要照顾残疾体弱的丈夫,一边还要养育年幼就失去母亲的孙子。“我不怕吃苦,我11岁就没了爸妈,从小就是在苦中长大的,只要孩子懂事点,把这个家重新撑起来就好。”周祥媛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家的重担。随着孙子的长大成人,家里的拆迁,老两口高兴地为孙子操办喜事,搬进新房,盼着摆脱家庭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
  但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孙媳妇因家贫等原因离婚出走。去年,经人介绍孙子再次成婚,今年初迎来了一个新生命,周祥媛又一次承担起了照顾孩子的重任。除了照顾孩子,一家人的吃用开销和孩子抚养费用也落到了她的身上,“孙子的工资不高,一个月只够他一个人开销,孙媳妇还没出去工作,所以还得靠我们老两口,但我们俩总有干不动的那天。”周祥媛盼着孙子孙媳妇今后能帮着一起扛起家庭的重担,“不求赚多大的钱,就都有份安稳的工作,一家人一起踏踏实实过日子就好。”
  记者手记
  帮扶更要扬精神
  儿子突患精神疾病,儿媳妇一走了之,留下不到3岁的孙子、丈夫出车祸……周祥媛,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没有被接踵而至的厄运打倒,以一己单薄之力支撑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在苏州市档案局“六个一”基层走访众多困难家庭中,平凡的周祥媛或许并不是最典型的一个。然而透过周祥媛案例却让我们触碰到了“六个一”基层走访的真正核心:针对困难家庭的帮扶并不只是基本的物质救济,而是要肯定和弘扬贫困家庭自强不息的精气神,让贫困家庭真正从精神上“站起来”。
  今年以来,了解社情民意的“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成为市档案局的重点工作之一。为避免走访调研浮于表面走过场,一开始局领导班子便在认真分析研究后专门设计了上门走访的方案,并与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联络,确认了“六个一”走访的基层点位以及家庭、企业,为了不给基层造成困扰,收集到的问题先进行梳理,跟基层相关部门做好对接之后,把基层能解决的问题交代给镇、村,基层无法解决的,由走访人员通过“六个一”走访调研工作信息平台报送至12345,再转交相关部门解决。为“六个一”工作的顺利扎实推进,局领导分头带队“踩点”,把可能遇到的细节问题尽可能考虑周详,并通过大家一起讨论,形成一个工作流程和要求,然后再全面部署推开。
  家住光福镇福利村福溪小区的周祥媛进入市档案局走访人员的视线时,她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然而她勇挑家庭重担、持之以恒20余年平静生活下面的坚忍和责任,却深深触动着走访人员的心。走访结束后,在市档案局走访人员的脑海里迟迟挥之不去的,是更深的思考。
  没有社会各种保障措施的完善,这样的家庭可能连基本的维持家庭生存都有问题,正是源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周祥媛儿子的疾病得到治疗和妥善看护,丈夫长期服药的费用也能报销一部分,减少疾病带来的痛苦,家庭也被纳入低保边缘户,由政府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而光福镇、福利村相关工作人员也是尽心尽力,对困难家庭的情况了如指掌,敦促和指导她申请各类补助,及时享受到了政策带来的好处,每逢过年过节她也会收到一定的补助。然而在接触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却让走访人员看到,周祥媛能够忍辱负重,持之以恒地承担责任,不向困难低头,但在面对周围邻居时却极度缺乏自信,不愿与邻居多接触,甚至连大门都不愿多出,经常性封闭着自己。
  “帮扶更要扬精神,一个家庭如果不能从内心真正站起来,便很难真正脱贫。”市档案局走访人员认为,周祥媛二十余年来面对重重困难没有被压倒、不断向命运抗争的精神不仅可贵,值得宏扬,更应该赢得我们大家的尊重,走访人员也希望借助这种精神的感染能为她的孙儿树起自强的榜样,全家人合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此外在实际与贫困家庭的接触中,市档案局走访人员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比如对低保家庭的衡量标准目前基本按收入多少作为“硬指标”,但是像周祥媛这样的困难家庭却常常有许多“刚性支出”,是否可以“与时俱进”,尝试将家庭收入结余作为参考指标之一?
  “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仍在继续,周祥媛或许只是一个个例。然而从中传递的信息,则是通过“走心”调研,沉下心来找到问题,真正实现“”六个一“的走访目标。
  (沈红娣 邱悦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残疾人想找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