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旅游环境超载的房价调控措施施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学习内容&&第六章 旅游景区环境管理
第二节 景区环境要素管理
1、自然生态环境管理
(1)景区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原因
1)大气污染
随着大量机动车辆的涌入和旅游设施的兴建,燃煤锅炉、汽车尾气等使空气中的SO2等有害气体增加,降低了景区大气质量。
2)土壤板结或松散,水土流失加剧
游客为休息、取景拍照、寻找“野趣”,或因为拥挤而走捷径,自辟道路,增加了景区土壤受践踏的范围和程度,造成游径变宽。景区内特殊的交通形式,也会增加植被遭受破坏和土壤踩踏的范围,使游道两旁的土壤板结或松散,增加地表径流,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表土壤的有机质、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含量降低,水体的时空分布被改变,径流的含沙量增加。
3)水体污染
景区内的生产生活用水没有经过处理,或仅经过初级处理,就排放到水环境中,就会把病原体带入水中,污水排入使水体的富养化加速。以湖泊、水库、池塘等水体为基础的景区,受到的影响更为突出。
4)植物遭受的负面影响
植物受到人为机械损伤、砍伐、践踏等干扰,会导致植被覆盖减少,群落的种类组成改变并且趋于简单化,生物多样性降低。践踏会使游道两旁的植物树种更新困难,将改变植物群落的年龄结构,游客有意无意地采集花朵、枝叶、真菌或带入外来物种,会改变物种的组成或结构。游客的践踏使路面上出现植物根部裸露,会威胁到植被生长。旅游活动中用火不当,不仅会引起火灾,甚至会引发稀有植物种的消失。
5)动物遭受的负面影响
土地利用以及人的活动会使野生动物的生境不断缩小和破碎化。如景区内的大项旅游设施严重地影响了动物的重要生境和活动通道;动物对旅游者的活动非常敏感,旅游活动会影响动物的正常取食和繁殖,使一些易受惊吓的动物远离景区。旅游者乱丢吃剩的食物,会改变某些动物的食物结构。森林公园内动物的种群数量及种类组成常因森林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森林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发生显著变化。
(2)自然生态环境管理的措施
景区应遵循“区内旅游,区外服务”的原则,尽可能把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在自然景区之外,保护完整的自然景观,使植被、水体、土壤免受大规模的破坏;合理规划旅游路线和各种线性设施建设,如游道、索道、电线网等,避免穿越生态敏感区;在动植物繁殖季节,考虑关闭临近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旅游区;引导游客树立生态意识;设立环保教育中心或者在景区内设置提示标志,提醒游客不要随意践踏、采摘植物,避免惊扰野生动物,不能闯入未经许可的生态敏感区,避免发生火灾;开辟方便的休息点及观景点,控制游客数量,设计合理的道路宽度;充分考虑当地自然、人文状况,确定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并以各种方式解决旅游超载的问题,如利用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分散游客流量,在高峰期实行限额控制等;生态敏感区域要严格控制,严禁游人闯入;开发地带性物种资源,利用乡土植物恢复植被,或进行自然景区的周边绿化;改烧低硫煤、油、气和电,改善燃料结构,同时安装脱硫装置,将景区的大气污染降到最低程度;运用技术手段处理污染物。
2、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1)旅游资源衰败的原因
旅游资源衰败的原因可以归为自然破坏和人为损毁两个方面。由于自然界的寒暑变化、风吹雨淋、流水侵蚀,天长日久会造成旅游资源的自然风化,鸟粪如鸽粪会对建筑物或塑像起化学分解作用。旅游景区内社区的工农业生产如采石、开垦耕地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旅游者的呼出的水汽、触摸、踩踏、乱刻乱画等也会加速旅游资源的衰败。
(2)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1)对文物资源的管理措施
加盖加罩;预防虫蚁危害;限制游人数量,减少游人对文物古迹的影响;配备防治大气污染的设备;配备防火设备;防止水对文物的侵蚀。
2)水体资源的管理措施
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并逐步治理污染源;控制景区内农业排放的污染物,发展生态农业;对景区内的污水、污物进行处理;景区的游船使用无污染的电瓶船,船上垃圾收集到岸上处理;减弱水体波浪对堤岸的冲击;加强对水体周围堤岸的绿化。
3)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管理措施
山地景区容量有限,要控制游客数量;可在淡季施行短期封闭制度,休养生息,恢复生态平衡;加强建设项目的审批把关,减少和避免对山地资源的破坏;组织水文、环保、林业、地质、气象等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山地自然灾害的调查研究,防止山地灾害。建立山洪、火灾、森林、虫灾观测站等灾害预警系统和防火救援系统。
4)溶洞旅游资源管理措施
要使各种人工设施不至于影响溶洞的原始自然风貌:进行灯光装饰时,只能见灯光,不能见光源和电线;设置防护网或专人看护,防止触摸、攀爬等行为的破坏。
5)森林和植物资源的管理措施
加强游客教育,禁止林区吸烟、野炊、采摘花木树叶;游道宽度要适应游客流量,减少游客游道外踩踏;加强植被的修剪、防虫、防火、施肥、浇水等维护工作;珍稀植物,重点保护。
6)民族风情、民俗传统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开发中要避免舞台化和商品化;让景区内的民族了解自己的发展史,提高民族责任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觉保护自己的民族特色与传统文化;让景区内的少数民族从保持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中获益,增强保护的主动性。
3、社会人文环境管理
景区大量外来人口持续流入,景区、游客、社区之间利益冲突、文化冲突等突显,加上旅游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常常会出现居民对旅游的敌视态度并引发较多的社会治安问题。社会人文环境管理,就是要在分析社会、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1)景区社会、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
1)经济原因
一些景区在开发前,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景区的森林、草场等资源,依靠伐木、采集等获取经济收入。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后,往往实行封山育林,禁砍禁伐,限制采薪烧炭等,社区的经济来源受影响,并给生活带来不便。进行旅游开发后,如果社区居民预期收益未能兑现,无法补偿社区的经济损失,会出现各种社会矛盾,这些社会矛盾通过各种渠道释放出来,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2)文化原因
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来访,旅游者所负载异域文化、外来文化不断对景区社区原有的相对古朴、原始的文化造成影响。旅游者的行为举止、衣服着装、消费习惯、用语习惯、生活方式无一不对当地社区构成影响,产生所谓的“示范效应”,这在推动景区周边社区现代化的同时,必然会冲击社区的传统文化。首先,受影响最深的可能是直接参与旅游接待的居民,特别是他们中的年轻人,他们刚开始可能是服饰、语言等的模仿,进而从文化心理上倾向于旅游者的文化,甚至贬低本民族的文化。渐渐地,社区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开始丧失,出现文化同化现象。社区也可能因为传统文化被过度的商业化或舞台化失去了本真性而丧失旅游吸引力。社区居民对旅游的态度在景区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会经历欣喜――冷静――漠视――愤怒的演变。特别是在社区受益程度低的景区,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在深层次上都可以归结为文化原因。
3)其他原因
社区与景区、游客之间的社会文化冲突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随着景区开发获得成功,景区内外相应的宾馆饭店等旅游设施不断增加,旅游活动所产生的污水,如果不经处理而直接排放,就会污染周边居民的水源,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同时,外来人员不断增加,游客蔑视当地文化、乱扔乱丢、损坏庄稼或偷盗等也会恶化双边关系;外来旅游服务项目经营者与当地旅游服务项目经营者的冲突增加,使社会治安状况变差,增加了乡镇协调解决纠纷的工作难度;景区开展保护后,野猪等野生动物增多,可能会破坏村民的庄稼,等等。海南省:四大举措优化“五一”旅游市场环境
当前位置: >> >>
海南省:四大举措优化“五一”旅游市场环境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日   来源:海南日报
【E-mail推荐
    5月1日,迎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开局之年的首个五一假期,净化海南旅游市场环境尤为重要。为给广大游客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该省将在假日期间对各市县旅游市场环境进行大检查,通过四大举措维护海南良好的旅游形象。
    今年春节期间,海南旅游市场曾出现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重拳整改,全省旅游市场环境虽已有较大改善,但仍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今年五一前夕,省旅游市场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已组织旅游、工商、交通、物价、质监、民宗、安检、公安等部门组成4个联合执法检查组,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节前市场大检查。
    “五一小长假期间,海南省将通过四大举措维护海南良好的旅游形象。”省长助理、省旅游委主任陆志远说,首先是加强管理,旅游环境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形象的最直接展示,要围绕旅游市场环境建设、社会治安环境建设、城乡卫生及交通环境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把旅游大环境整治好。其次,是强化属地管理,要坚持“统一领导、部门联动、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各部门、各地区在旅游市场管理中的责任,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第三,加强媒体监督,既要宣传旅游环境整治工作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又要对整治工作责任不清、措施不力的部门进行曝光;要盯住游客投诉无人管、欺客宰客无人问、零负团费和甩客现象处理不彻底、旅游设施不完善和旅游环境脏乱差常年得不到解决、某些单位和个人维护部门和个人私利等丑恶现象。第四是强化整改,将针对突出问题实行问责制度,使整治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根据行动部署,五一节日中,海南省将加强综合执法和投诉处理力度,对旅行社、旅游饭店、景区(点)、旅游车、购物点、餐饮点、娱乐点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等旅游要素进行全面监控,严厉打击“四黑”现象和各类旅游企业违规、违法经营行为,优化旅游市场环境;严厉打击“两抢一盗”、诈骗、色情敲诈、暴力宰客、暴力抗法、“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优化社会治安环境;集中整治景区(点)、机场码头、旅游厕所等公共场所“脏、乱、差”现象和各种不文明行为,优化城乡卫生环境。同时,要加强价格监控,防止出现哄抬房价、恶性竞争等行为发生;加强安全管理,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对自驾车游、出境旅游、乡村旅游等的安全引导,增强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提前制定运力调配和客流疏导方案,避免大范围的游客滞留;严厉打击非法运营和超时超载运营,增强重点时段、路段、道口的警示标志和警力部署,严防发生重特大旅游交通事故。
 相关链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责任编辑: 孙晓礼(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37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20积分
0人评价32页
0人评价11页
0人评价4页
0人评价6页
0人评价1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评价文档:
下载:20积分旅游环境容量游客认知分析与调控对策研究
旅游环境容量游客认知分析与调控对策研究
摘 要: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来新疆旅游,新疆旅游业出现前所未有的火爆景象,无疑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为避免旅游业重蹈工业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防止新疆旅游景区因忽视旅游环境容量而对景区和游客造成伤害,以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区为例,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游客对旅游环境容量的认知,并对其进行了调控研究。?   关键词:旅游环境容量;认知;调控;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      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天池景区)位于新疆昌吉市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内,距离乌鲁木齐约110km,平面海拔1928米,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典型的山岳型自然景观,总面积380.69平方公里,1982年国务院首批确定的44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所谓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 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景区或景点)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1 天池景区生态环境概况?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天池景区游客大幅增加,过载的放牧活动使植物幼苗的成活率极低,人为造成的破坏使三工河上游水土流失更为严重。2005年“8·9”特大洪灾就是生态严重恶化的见证。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32年来,景区因泥石流洪灾的侵袭,淤积的泥沙量为185.9万立方米,泥沙向湖心推进了217米,使天池缩小了0.07平方公里,直接影响旅游景区的质量,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 调查问卷及其分析?      为研究游客对天池景区环境容量认知的研究,本次调查分三个地点进行发放——景区附近旅游酒店、人民公园和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内,采取的是非记名的方式对旅疆游客进行普遍性调查。问卷调查时间为日——8月5日,日——18日,共发放问卷448份,回收407份,回收率90.8%,其中有效样本共计392份,有效问卷率96.3%。?   2.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的游客中,有204位男士,188位女士,男女比例基本持衡。以新疆、山东、四川人居多,以公务员和企业职工为主。?   2.2 调研信息统计分析?   在调查游客对旅游环境容量的认识问题上使我真正认识到进行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重要性,因为在被调查者中,对旅游环境容量的认识,从没听过的就有占了46%左右。?      3 调控对策?      旅游环境容量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近似服从一个正态分布,在适度开发时达到极值,在一个均值左右的范围内变动,超出了旅游景区环境承载能力,就会使使旅游地的生态系统失衡。?   3.1 宏观调控对策?   (1)制定科学的规划措施,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在天池景区进一步的旅游规划中,融入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措施,开发拓展一些新的旅游景点,兴建一批新的旅游游乐设施,合理配置多层次、多类型旅游项目,以分流游客,减轻热点景点的压力。?   (2)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监测和宣传促销活动。?   科学的、长期的对景区进行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利用价格、媒介以及地理上的邻近性(步行时间15分钟以内为宜)等,将潜在的以超载旅游地为目的地的游客吸引到未饱和的旅游区去,从而保证给更多的游客带来高质量的享受。?   (3)自治区内实行带薪休假制度,调节游客分布时空不均。?   由调查可知,来天池景区旅游的仍以新疆本地人为主,且以一日游形式为多。自治区实行带薪休假制度,既可以保证个人自主选择休假时间,避免休假方式的过分雷同,又可重塑假日经济。?   3.2 微观调控政策?   (1)增强人们对旅游环境容量超载调控的认知。?  现在游客的环保意识已经有所加强,但是对旅游环境超载的现象不以为然,从对旅行社的管制和提高导游、讲解员的素质上着手,使更多的游客意识到旅游环境容量的重要性。?
http://m./fanwen/lvyouguanli/105824.html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相关推荐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热门推荐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最新文章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相关栏目推荐
[旅游环境容量游客认知分析与调控对策研究]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105824" data-title="旅游环境容量游客认知分析与调控对策研究" data-image="">环境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环境调控的定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