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孝道,这就是中国和日本最权利与义务的根本区别的区别

中日家族制度的比较 / 王林林 张卫娣
  [摘要]中国社会和日本社会都属于东洋社会,都在同一个东洋文化圈内,在社会构造和文化基础等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是深入探讨的话,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本论文从这两个社会的家族制度入手,对中日家族制度进行对比,这对于了解中日文化的异同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社会;日本社会;社会构造;文化基础;家族制度
  家族制度是社会的各种制度中最基本的一种制度,对各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都或多或少有影响。家族这个词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有,都是用相同的表现来表示各自现实的家族,然而在社会文化的意义上却未必相同。在日语中,家族这个词的意思是由婚姻和血缘关系形成的近亲者组成的小集团。在汉语中家族是持有统一姓氏父系血缘者的文化集团,类似于日语的同族。与日本的家族意思相当的词,在中国叫做家庭或者叫做家。关于家族这个概念,中国和日本有共同点。第一,重视祖先。第二,有父系血缘的传统。第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总之,家族是支持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最基本的单位。本论文围绕家族结构、姓名、祖先祭祀、抚养制度对中日家族制度进行比较。首先,探讨一下中日家族结构的异同。
  一、中日家族结构的比较
  1.中国的宗族和日本的同族的比较
  中国的宗族是从一个祖先的生命历经数代,通过男子的血脉延长扩大,这些全部都是一体的,这个整体形成了一个宗族。日本的同族拥有同一个祖先,是由处于相互认识的系谱关系的本家分家形成的家联合体。中国的宗族在同一姓的情况下会共同行动,而日本的同组集团不会像中国的宗族那样拥有坚固的团结力。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日本的不同血缘的分家可以成为同组集团的一分子,而中国的宗族和家族一定要是持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成员。
  另外,中国的宗族和日本的同族的血缘扩大机制也不同。日本的亲族组织如果扩大血缘关系的话会有分裂的倾向。随着亲族组织规模的扩大,亲族间的交际也变少了,相同姓的两个家庭是远亲,即使是同一个祖先,两者间也不会有什么交情,没有任何联络也是理所当然的。在中国,为了修订族系,同一个宗族有时会集会。另外,在日本,在像家族关系那样非血缘关系的集团中存在着以恩惠为媒介形成的亲子关系。在中国,非血缘关系不能够扩大社会领域。
  日本的同族组织在表面上和中国的宗族制度大体相同。但是在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日本的同族组织绝对是以本家为中心。在中国,族长是在族人中年龄最大的年长男子,这个地位不是固定在宗族的特定家世中,贫穷的人也有成为族长的可能性。总之,中国的族长有很大的权威。在日本拥有很大权利的人不是族长个人而是本家。
  2.关于分家的异同
  在中国,所谓的分家是分配财产。分配共同财产时有不合理的一面。因为父母的偏心或者是个人的勤懒等原因,分配财产时自己得到的那部分和别人相比少的话就会觉得不公平。为了消除这种烦恼和不和才进行家产分割的。在日本,如果分配家产的话就意味着本家处于异常的状态。这和中国为了解除家族成员的不和而作为手段的分家完全不同。
  在中国分配家产的时候会采取均分制,分割后的家庭是横向的对等关系。在日本,分家的时候长子有绝对的优势,其他的儿子从家族中分离出去,建立新的家,创造新的家业。分离出去的分家和本家保持本末关系。本家和分家的关系是纵向的上下关系。
  在中国,分家主要是兄弟分家,并且分家是动词。在日本,从家的继承来看和中国的分家不同。分家是个名词,长子的家是本家,其他儿子分出的家叫做分家。
  二、关于姓名的比较
  1.关于姓
  中日姓氏的相同点是姓在前名在后,并且姓都是家族的代号,一般不会变化。
  中日姓氏的不同点是中国的姓氏重视血缘性,日本的姓氏重视社会性。日语中,通常将姓称为家名,是作为家业的象征而存在的,它代表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在日本社会中,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姓氏;而具有相同姓氏的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这是因为姓作为家名,是附属于家而并非附属于个人。某个人是某个家的一部分或者可以继承某个家,他就与家名有关。通常为了发展家业,会吸收非血缘的成员进入家庭。他们和主人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如果为了家业繁荣而付出全力的话就有可能被主人选为继承人,自己的姓可以改为主人的姓了。在日本更改自己姓的情况有很多。比如:结过婚的女性或者是入赘女婿等等。日本人随着政治关系,主从关系的变化有时也会改变自己的姓。 在中国姓是出生的依据,是自己的身世和父系血缘的佐证,也是区别其他家族的标准,伴有某种名誉的意义。改变自己的姓氏是被看做很耻辱的事,所以不能随便的改姓,即使结了婚的女性,姓也是不改的。人都是作为祖先的延续而存在的个体,另外,子孙的存在繁殖都是由个体来继承扩大的。没有子孙的话血统就会断掉,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可悲的事情。从这件事情来看,中国人很重视姓。
  中日姓氏的不同其实也是中日价值观不同的体现。中国人重视孝道和家庭,家庭始终是第一位的;而日本人却重视集团,为了公司可以牺牲所有。日本人的姓氏也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日本人的姓氏超过了十万,比一些小国家的人口还多;而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可是姓氏也只不过几百而已。
  2.关于名
  关于名字,就相同之处来说,名字都是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所以名字里都有吉祥,祝福的字词。
  不同的地方在于日本人的名字有个特点:连名制。连名制就是祖先和子孙的名字中有公用的字。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子孙和祖先的关系。日本人重视家族关系的纵向发展,以家业的繁荣为主,通过连名制体现家业的整体和连续。在中国大家都注重横向发展,通过排名制使家族内部长幼分明。中国人认为取的名字有和长辈姓名中的字相同的话是对长辈的不敬,所以都很避讳。
  总之,姓名和一个民族的历史习惯有关,与社会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都有密切关系。中日姓氏的异同是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的证据。中国人通过姓氏能感受到宗族体内延伸着的祖先的生命。日本人通过家名能感受到自己的社会地位是祖先所赐。也就是说,中国人重视姓,日本人重视名。
  三、中日祖先祭祀的不同
  中国的家族继承权在原则上家产都是由长男来继承,相对于日本来说,谁来继承家产,谁拥有祭祀权,都是由家长来决定。中国的宗族,同一姓氏的人是同一个祖先,如果祭祀者中断的话会被认为是很可悲的事,并且祭祀者必须是男子。如果没有男的子孙的话就意味着没有祭祀继承人了,这个时候就不得不采取一夫多妻的对策。但是妻子那边的话只限制在同一血缘者。在日本即使不是同一血缘者也没关系。
  日本的祖先祭祀通常都是由男子继承,但是有时祖先祭祀权是由入赘女婿来继承。关于祖先祭祀继承问题的风险管理,日本的家族比中国的家族设想更加完善。日本的家庭如果没有子孙的话,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很致命的事。但是解决这个危机的对策有很多。比如:没有后代的人可以把永世祭祀费交给自己所属的寺院,由和尚来管理。
  日本的分牌祭祀就是祖先的灵位由本家和分家分担祭祀。假如母亲那边的香火断的话,父系的家会把母方家的灵位放在一起祭祀。本家祭祀父亲的灵位,分家祭祀父亲的灵位。分牌祭祀在日本的灵位祭祀中属于父系型。分牌祭祀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本家分家共同承担祖先崇拜类型;另一种是虽然本家分家各自承担葬礼、灵牌祭祀以及周年祭祀,但是承担坟墓管理的只有本家。分牌祭祀的村落一般采取均分继承制。住在不同地方的分家把祭祀当做第一代祖先的父母。结了婚的女子或者是入赘女婿进入别的家的时候,会代入自己父母的灵牌和这个家的祖先共同祭祀。
  四、中日的孝行和抚养制度的比较
  关于孝道,中国和日本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子女应该孝顺父母,父母和长辈的话一定要听。过去,子女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来决定,即使有喜欢的人也一定要按照父母的命令去结婚。有好的事情要先想着父母,把痛苦留给自己自然是子女的义务。中国人和日本人都被道德规范所制约,守孝道被认为是子女们的义务。中国和日本过去都是通过孝道来维持家庭的,并且经济上的收入、支出和家族的生产活动都由家长决定的。家长应该养育子女,反过来子女照顾年老的父母也是应该的。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老后是要安享晚年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照顾老人是子女们的共同责任。在日本,照顾老人是和日本人的家意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长男更应该照顾父母。日本人都非常重视孝道,孝顺是人的义务,父母的恶行和不道德的行为都是能够原谅的。在中国为了孝道能够原谅父母的错误,但是不能够原谅父母的恶行和不道德的行为。在中国只有一个儿子的话会和这个儿子共同生活。有很多孩子的话,和已婚的儿子住在一起,从其他孩子那里得到赡养费或者轮着抚养,也有由女儿来抚养的情况。这就是不在一起生活的孩子以什么方式照顾父母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和日本的家族单子相续和单子抚养的实态不一样。
  在中国,抚养双亲基本上都的是由男孩子的家庭来承担的,一旦有事其他家庭给予救济。这个系统有开放性、融通性好的优点。也有因为由谁来抚养父母很难做出决定,家族间很容易产生纠纷的缺点。在日本因为采取长子抚养的单纯的方式,这增强了对“家”的归属感。因为日本重视对家做出很大贡献的人的老后的生活,所以对于年老的人来说很有安全感。但是如果过于依靠“家”,只依靠长男家庭的话,因为这种单纯性,相反老人抚养也会有很难解决的危险。
  现在,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西洋生活方式和西洋思想概念的影响等原因,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孝道的意识变得越来越淡了。老人不被重视的现象时常发生。
  五、结语
  中国和日本都是重视家族的国家。父权家长制度、以孝道为中心的家族理论、男尊女卑等都是中日两国家族制度的共同点。在家族结构、祖先祭祀、抚养制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日本的“家”是一个血缘集团,虽然媳妇没有血缘关系也能成为“家”的一员。中国的“家”完全是个有血缘关系的血缘集团。在日本的“家”中家长的权利是绝对的,但是生前有“隐居”的可能。在中国,家族内的财产是共有的,即使有族长也不是只有年长者才拥有财产和其他权利,因此也不会放弃族长的权利去“隐居”。在中国如果没有男的子孙的话就意味着“家”的灭亡。但是在日本为了发展家业,和“家”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子、家臣的人也能继承家业。因为日本人通过才能和道德来选择家业的继承人,这不仅促进了家业的发展而且经过长久的历史给今天留下了很多长寿企业,并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人对于血缘关系的态度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本论文通过以上的观点比较了中日家族制度的异同。但是想要深刻的了解中日家族制度的异同,我觉得有必要要很好的了解一下两国社会集团的性格。
  参考文献:
  [1]肖传国,《中日传统社会结构对比研究》,新华彩印出版社,2000
  [2]罗传伟,《日本人与日本语—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学习新感念》20—23页 ,香港新华彩印出版社,2000
  [3]李卓,《关于中日家族制度与国民性的思考》,日语学刊,2004年第2期
  [4]张念鑫、张作俭,《家本位与代间关系》,1997年第6期
  [5]中根千枝,『家族を中心とした人間関係』,講談社,1980
  作者简介:王林林(1987—),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张卫娣(1967—),女,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文化语言学。
王林林 张卫娣 文选
 / 王林林 张卫娣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2期
中日家族制度的比较
刊名:文学教育·中旬版
刊号:2011年第2期
版权:本文献由网友推荐、整理与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或出版社;本站以教学科研为目的将其作为备课参考文献建立索引,并不对其完整性与准确性负责;如有异议,请与管理员()联系。
2011年第2期 目录
 / 焦兵新
 / 姜广平
 / 贺海萍
 / 范朝信
 / 何微 陈娇
 / 王晓友
 / 冯晓兰
 / 王林林 张卫娣
 / 董月华 许卓艺
 / 夏晓龙
 / 陈永华 朱海燕
 / 连成亮 李婷
 / 莫付欢
 / 申玲燕
 / 杜泽云
 / 张云萍
 / 龚政豪
 / 徐致远
 / 王建红
 / 陈莉萍
 / 张晓乐
 / 张桂洪
 / 赵慧明
 / 周依苒
 / 侯艳静
 / 王萌萌
 / 胡大勇
 / 丰晓丽
 / 刘振卫
 / 李皇燕 张马杰
 / 刘利华
 / 袁祖焕
 / 陆海燕
 / 刘兰超
 / 陈再平 汪涛
 / 胡洁颖
 / 卢小林
 / 张仁容
 / 蒋云华
 / 李妍云
 / 张孝瑜
 / 韩丽英 鲍秀芬
 / 张思维 陈尚荣
 / 李瑞龙 牛锋雷
 / 杨乙鑫
 / 许崇强
 / 王媛媛
 / 杨柳 白云凤
 / 吕秀利
 / 段金元
 / 高伊依
 / 左学林
 / 沙士涛
 / 刘飞 倪娜
 / 刘昌平
 / 聂晓戌
 / 林秀妮
 / 刘萌 谢中
 / 张智丽
 / 潘施施
 / 李爱兰
 / 郑小娟
 / 彭尤伽
 / 汤明干
 / 郎腊菊
 / 张红梅
 / 甘娴连
 / 何招付
 / 弥俊亚
 / 张永刚
 / 孙竹霞 王杜平
 / 代祥丽
 / 季昌士
 / 罗玉梅
 / 刘卫 应玉梅
 / 郭晶 席强
 / 彭虹倩
 / 王寒西
 / 陈坤煌
 / 曾令慧
 / 黄玉龙
 / 吕正华 隋哲峰
 / 徐佳萍
 / 张帅晓中国的孝道阅读答案
中国的孝道阅读答案
范文一:孔子的“孝道观”阅读答案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6分)(甲)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3.(1)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1分)(2)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简要分析。(2分)(乙)《二十四孝图》上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24.上述故事的做法是否符合孔子的“孝道观”?请简要分析。(3分)参考答案:23.(1)犯上作乱(1分)(2)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表现在心中。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2分)24.示例:郭巨的孝举是“愚孝”。杀儿之举,有违人性,看似大孝,实则残忍。一则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二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三则会险老母于不仁。(3分)原文地址:
范文二:孔子的“孝道观”阅读答案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6分)(甲)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3.(1)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1分)(2)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简要分析。(2分)(乙)《二十四孝图》上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24.上述故事的做法是否符合孔子的“孝道观”?请简要分析。(3分)参考答案:23.(1)犯上作乱(1分)(2)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表现在心中。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2分)24.示例:郭巨的孝举是“愚孝”。杀儿之举,有违人性,看似大孝,实则残忍。一则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二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三则会险老母于不仁。(3分)阅读详情:
范文三:孝猴中考阅读答案孝
猴吕保军①古壮乡崇左村,住着个热心肠的叶婆婆,她粗通医理,能为乡邻治跌打损伤,平时摊上谁家有红白事需要帮忙,叶婆婆总是第一个到达。②这天,叶婆婆帮乡邻忙完一场白事,刚想回家歇息,忽见有人跑来说:“不好了,出殡队伍遭到猴子袭击了!”原来,全身缟素的出殡队伍正往山里走,突然从山坳里窜出一群猴子,冲上来就撕扯孝服孝巾,把孝子贤孙们的脸和手臂都抓破了。送殡的人们不得不暂停躲避,直到泼猴们闹腾够了才上路。③“造孽呀!”叶婆婆听了连声感叹。④第二天清晨,叶婆婆就背着药篓进山了。刚走进山坳口,迎面跑来一只小猴子,望见是叶婆婆,吱吱尖叫了几声,掉头就跑没影了。不一会儿,小猴子拉着一公一母两只大猴子回来了,猴子一家三口扑倒在叶婆婆脚下,纳头便拜。原来,上个月叶婆婆进山采药草,遇到这只小猴子跌断了腿,便主动上前为它医治。在叶婆婆眼里,这些顽皮的猴子就像自己的孩子,虽然淘气却不失可爱。有时,她会带些苞米棒子、花生之类的,故意丢在猴子出没的地方,哪曾想猴子吃完之后,竟摘了些山桃野果悄悄放进她的背篓里。谁说异类不可教化?猴子也懂得人情往来呢。⑤叶婆婆看到猴子全家对自己感恩,不禁欣慰地伸出手去,摩挲着猴子的头,就像拍抚着儿孙的脑袋。这时候,又有无数只猴子围上来,撒娇似的冲叶婆婆叫着闹着,乱作一团。有的猴子头上还顶着昨天抢来的白孝巾,模样滑稽得很。叶婆婆笑着说:“好啦好啦,我的乖孩儿们,以后不许再抢人家的孝衣啦!都要听婆婆的话,婆婆自然会疼你们的,明白吗?”说也奇怪,这些猴子似乎听懂了她劝诫的话,此后果真一次也没再骚扰过送殡队伍。⑥叶婆婆更高兴了,出入大山也更勤了。每天在她采药草的时候有群猴做伴,累了歇息的时候就顺便为它们一一检查伤病,更多时候,叶婆婆也会情不自禁地把隐埋心底的那些孤寂愁烦,一股脑儿全都倾诉给猴崽子们听。一位老人与一群猴子,相处得非常融洽。⑦后来,叶婆婆生病了,好多天没进山。有几只胆大些的猴子,竟然跑到婆婆家里来了。邻居们见猴子进村,还以为它们要祸害庄稼,没承想这些猴子根本没有到处乱跑,只在叶婆婆家里进进出出。好奇的人们隔着窗棂往里一瞅,好家伙!猴子们不但为叶婆婆端茶倒水,还有的正为她干杂活呢。当它们察觉到有围观者在指指点点的时候,霎时像个害羞的小孩子,屁股一扭一扭地跑远了。⑧十多天后,叶婆婆的病情骤然加重。好心的邻居们纷纷前来,为她抓药熬药、陪她拉呱解闷。忽然之间,只听窗外由远而近,传来了一阵吱吱哇哇的叫声。邻居们打开房门,一下子惊呆了:只见院里站满了大大小小的猴子,每只猴子的手上,都捧着一大把药草。它们一见房门打开了,都齐刷刷地将药草投掷了进来,地上霎时堆起了一座小山。病床上的叶婆婆感激得满脸是泪,她多想伸出手去,再抚摸一下这群可爱的猴崽子,她那虚弱至极的身子似乎想往起挣,努力地往起挣,,,,所有的猴子都无限悲伤地吱吱尖叫着,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上蹿下跳个不休。这场面,这情景,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落泪的。⑨这天半夜,叶婆婆悄然走了。天亮后,赶来送葬的村民们惊讶地发现,院里的猴子或蹲或趴,全都出奇安静地守在那儿,竟然一只都没走。只不过,仿佛一夜之间,它们头上的毛发全变白了,仿佛个个头上都顶着一方孝巾。⑩每个人都在感慨:你们看,猴子多么有情有义呀!它们莫不是在为叶婆婆戴孝吗??从此,人们都管这群猴子叫“白头叶猴”。(选自《少年作家》2015年第4期)2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分)23.从选文可以看出叶婆婆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24.请赏析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叶婆婆看到猴子全家对自己感恩,不禁欣慰地伸出手去,摩挲着猴子的头,就像拍抚着儿孙的脑袋。25.选文第④段采用了插叙,请说说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26.阅读完选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4分)
22.本文讲述的是叶婆婆关爱猴子(1分),猴子知恩感恩(1分),两者和谐相处的感人故事(1分)。23..叶婆婆这个人物的主要特点是粗通医理(1分),热心善良(1分),慈爱、视猴如子(1分)。24.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叶婆婆对猴子的怜爱以及猴子在叶婆婆身边的温顺。(3分)25.①交代了猴子一家纳头便拜的原因,丰富了文章内容(2分)。②表现出了叶婆婆善良的性格(2分)。26.能依据“善良”“知恩感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等方面,联系自己生活,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心怀善良之心,与人为善,与自然为善,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尽力阅读详情:
范文四:孝心无价的阅读答案孝心无价的阅读答案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孩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人类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病重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满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山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布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们父母健在的光阴。1.作者不喜欢“苦孩子求学的故事”,不喜欢“父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是为什么?(1)————————————(2)————————————2.作者呼吁“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的理由是什么(1)————————————(2)————————————(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3.“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有一句和标题“孝心无价”相应,找出来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参考答案:1.(1)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人类的大师?(2)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2.(1)时间的残酷(2)人生的短暂(3)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4)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3.同意。因为是母亲生养了我们!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母亲给予我们生命的同时,她们自己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我们出生后,她们用自己宝贵的青春换来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她们更言传身教地教我们体会做人的道理。母亲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怎能不爱她呢!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的话,恐怕他对其他人或事物的爱也都是虚伪、假装的了!4.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只要你是真心地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哪怕只是一句淡淡的问候也好,在父母心中远抵得上那些虚假的金钱、物质,你的关心是你给父母最好的礼物!阅读详情:
范文五:不孝的儿子阅读答案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不孝的儿子很久以前,一个男人和他妻子坐在自己家大门口,想好好享受一下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只烤鸡。忽然,男人看见自己年迈的父亲,正一步步地朝他们走来。他连忙把烤鸡藏了起来,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父亲分享。老人来后,喝了几口酒,就走了。男人正想把烤鸡重新端到桌上,不料,当他伸手去拿的时候,烤鸡却变成了一只大蛤蟆,它腾地跳到男人的脸上,而且蹲在那儿,再也不肯下来了。有人想把它赶走,它就恶狠狠地瞪着那人,好像它会立刻跳到那人脸上去似的。这样,谁也不敢去碰它一下了。那不孝的儿子呀,必须每天把蛤蟆喂饱,不然的话,它就要咬他脸上的肉当自己的美餐。这样,他活在这个世上,无论走到哪儿,都得不到一丝安宁。(选自《格林童话故事全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1)这则童话故事体现了童话创作的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①分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安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则童话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答案:答案:略阅读详情:
范文六:孝心无价的阅读答案孝心无价的阅读答案1、根据语境,说说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意思。(1)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的蹉跎?(2)可惜人们忘了,,,,,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1把时光白白地耽误。
(2)经不起一点打击。2、作者在文章中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那是什么呢?、“我也不喜欢父母病重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3、作者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什么?文中的原话是怎样写的?4、读这篇文章后,你知道什么是“孝”吗?为什么“豪宅”和“砖瓦”,“博士帽”和“红五分”等在“孝”的天平上是等值的?“孝”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眷恋”、是“幸福”、是“往事”、是“链条”,它也包括“豪宅”“砖瓦”“鸿雁”“口信”“盛世华衣”“布鞋”等等,只要是对父母的一点心 把不孝敬父母看作是对生命的亵渎,“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意、一点孝心都可以包容在“孝”字里。孝心是秤不出高低的,因此是等值的。5、本文在语言上是很有特点的,你能列举1-2例并加以简析吗?关于运用不同句式,并且不断进行变换,如:“求学的路很漫长,,,,无论你有多少理由”这一段文字中,既有陈述句,又有疑问句,还有感叹句;既有肯定句,还有否定句。这些不同句式交错运用,表现了作者的鲜明的观点、强烈的感情,文章亦显得抑扬顿挫。还善于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永无连接。其他只要说得合理即可。6、最后的结尾句作者深情满怀,语重心长,你读了后想想,该怎样对待你的父母呢?我们要孝敬父母,体贴父母,体谅父母的难处。现在我们要好好学习,满意的分数就是对辛勤工作的父母的最大回报!或孝心无价阅读回答 作者说他不喜欢去的游子两点 作者呼吁“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理由是什么?(四点)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这句话中的相信意思是不同的,连用这麽多相信有什么表达作用?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你能举例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你同意这种说法么?为什么?文中有一句话与标题孝心无价相造应找出来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因为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人类的大师?阅读详情:
范文七:孝心无价的阅读答案孝心无价的阅读答案1、作者为什么“不喜欢”(1)(2)段中的两种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围绕“孝”字,第(3)段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第(4)段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第(6)段写道:“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对第(8)段语言表达的特点做点赏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只顾自己、不孝敬父母(以母亲的鲜血灌溉为代价,置亲情于不顾;太自私,太无情,不管父母的艰辛与死活。只答自私、无情亦可)2、(3)段讲的是人们的“宏愿”(来日方长,可以从容尽孝),(4)段写的是严酷的生活现实(时间的残酷,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3、物质的东西失去了可以找回来,用完了可以再买,而如生命、青春、时间等一旦失去,就永远没有办法再找回来,更不能用金钱买得到。(举生活实例亦可)4、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排比表达了作者劝勉人们尽孝的强烈的感情,反复强调了尽孝并不是什么难以做到的事情。句子中将尽孝的不同形式加以对举,告诉人们爱的意义在内容,只要尽自己的所能去做了,建豪宅和献砖瓦的价值是相等的。阅读详情:
范文八:《中国茶道》阅读答案中国茶道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7、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8、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D. 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C. 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参考答案:7、选C(C 项不能作为正面下定义的证据。因为“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属于“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属于“茶艺”。)8选B(A 项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讲的是中国茶道一直在追求“和、静、怡、真”的境界,并没有说“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C 项,原文说的是中国茶道起点是“真”,不是说发源于“真”;原文说它有“三重含义”不是说“三个具体要求”。D项,原文只是借“武夷山茶痴”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就以此为“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9、选D(D 项推断错误。“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但是陆羽只是借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论来阐述自己的茶道观,即五行相生相克,和合统一的哲学观,而不是“经过中国‘茶圣’的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阅读详情:
范文九:《中国之道》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最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6.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 中国之道是指渗透这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B. 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C. 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D. 中国之道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原文是“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高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易错提醒】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备考提示】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即时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参考答案】B【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易错提醒】注意联系题肢前后分析。【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8. 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C.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太绝对化。【高考考点】依据文章进行判断和想象。【备考提示】要依据文意。推断想象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阅读详情:
范文十:中国茶道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中国茶道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1.下列内容不是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的一项是(
)A.“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B.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D.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D.本文借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这是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4.请结合原文,简答茶道与饮茶的关系。(25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答案:1.C2.B3.D4.饮茶分为“混饮”和“清饮”两类,茶道是“清饮”的最高境界。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治和人治的根本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