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日报 文艺工作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实习是怎样一种体验?
&&&& 当第一次听说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实习的时候,我的想象是美好的。
我以为,这个汇聚&一次采集、多形态生产、多时段展示、多介质传播&于一体的&超级编辑部&,将有着开阔敞亮的全媒体大厅,有着统揽全局的指挥中枢,有着前后联动的编辑记者区,以及合作共赢的媒体交流平台。
尽管有小伙伴早就告诉我,名声在外的&中央厨房&其实很接地气,就在布满爬山虎的&单身公寓&三层;尽管他们调侃到&采光不太好,可是老楼的好处在于冬暖夏凉&;尽管他们笑谈着&空间比较小,潜力无限大,卢总(卢新宁,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曾经的宿舍就是我们现在的办公室&。
然而,对于这些友善提示,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作为《你有一份来自总理的神秘快递》、《北京的哥&舌战&五位部长》、《两会日记 跟着总书记听会》等h5作品的铁杆粉丝和忠实传播者,&中央厨房&在我心中的美好憧憬与崇高地位,怎是几句话就能改变的呢?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五下午,我从人民大学出发,跨越半个北京城,带着&好好干一番&的决心来面试实习。费了很多&周&和&折&之后,我终于找到名不见经传的单身公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Duang&一下出现在脑海里。
本期主人公邝西曦,中国人民大学2015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现实习于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市场部。
时任市场部副主任的亮哥(赵亮,现任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和天息姐(王天息,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市场部品牌负责人)接待了我,老师们非常友善,面试过程就像当天的晚霞,让人倍感温暖。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是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的承建单位,市场部的核心任务是品牌与渠道建设。回学校后我接到电话&&&下周一来实习&,就这样,开启了一段与&中央厨房&的难忘际遇。
实习之感:在于&精&
所谓&精&,是&精准定位&的服务理念,也是&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
叶总(叶蓁蓁,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总经理)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现在的媒体是产能过剩行业,新老媒体都一样,但是,过剩的是低端产能&。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迭代升级,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一味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必将面临自说自话的困境。
其实,新技术引爆的传媒变革不仅带来了冲击和毁灭,还孕育着涅槃重生的可能和契机。这就需要改革者在媒体融合进程中,把握时代机遇,瞄准用户需求,推进媒体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正在进行这样的尝试。
&中央厨房&精准把握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的需求,持续不断奉上&全媒体大餐&,最近一次比较大的动作是6月底推出的《习近平用典》政论微视频。
该作品运用创新的技术手段,以古风古韵的手绘画风,生动呈现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引用的典故,上线48小时内就被47家媒体机构、300余个自媒体进行了近千次的发布。其中,微信公众号&共产党员&在刊发2小时内,便获得&10万+&的阅读量。
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搜狐视频、乐视、暴风影音、秒拍等视频网站及客户端设立了相关专区,其中腾讯视频的总播放量超15万次。第一季政论微视频成为名副其实的当红&热播剧&。
勇于创新,才有生命;持续创新,才能在未能抢占先机的形势下,扭转乾坤,弯道超越。
当前,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革命中,我们更要凝心聚神,找准靶心,在顺应潮流的基础上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唯有精确找准用户需求,精确制定战略目标,精准生产优质内容,精准发力优势资源,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手持尚方宝剑、立于不败之地。
邝西曦7月18日摄于人民日报新媒体大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是&中央厨房&奉行的文化建设理念。
实习之感:在于&竞&
当下,喧嚣与庞杂是媒体生态的普遍特征,娱乐化、多元化、碎片化的传播环境,让不少媒体面对激烈竞争无所适从。
然而,人们越是置身于信息洪流,便越是感到价值意义的匮乏;越是掌握了海量资讯,便越会产生对处理分析信息的恐慌。因此,媒体最本质的功能,依然是以优质产品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在纷繁复杂的业界变革中,机遇稍纵即逝,而成功只会垂青那些时刻保持竞争姿态和战斗状态的团队。
竞争,源于危机意识,&居安而思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
或许你认为,&中央厨房&的工作是吹着空调,听着音乐,找着选题,喝着咖啡的&小资节奏&。而实际情况是,椅子不够时大家站着开&短平快&例会,人手不够时女生都左手一台投影右手一摞资料。
实习伊始,天行主任(李天行,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笑着和我说&别看我们现在的办公环境不够好,很多世界顶级企业,都是在宿舍或者车库中创业的,现在吃苦才能赢得未来&。
强大的执行力和亲和力,使&中央厨房&始终保持着非凡的竞争力和战斗力。在这里,节奏是紧张的,目标是明确的,所有人都发挥着最大的能量。
扁平化的公司结构,高效率的沟通机制,是现代化企业的标配。
叶总就在我们对门办公,只要你有合适的理由,甚至只因萌生了一个不错的想法,就可以敲门进去跟他&喝喝茶&。
公司一号才子潘老师(潘凡平,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副总经理),因为办公环境比较紧张,时常会把办公室借给各部门开会,自己则来各个屋子&串门&,关怀一下我们这些&小朋友&们。
走廊里擦肩而过的,也许就是哪个副总或者主任,和大家不同的,是他们的身份和阅历;和大家一样的,是他们阳光的笑容和亲切的问候。
叶蓁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说,为了节省成本,公司的办公家具,从桌椅到空调,基本都是从二手市场上&淘&回来的。
的确,要是没有一种拼劲和韧性,没有这样的实干精神,还不满两周岁的&中央厨房&,怎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迅速成为媒体融合领域的领军企业?
实习之感:在于&敬&
&敬&,是对技术的敬虔。作为一家媒体技术公司,&中央厨房&的&程序猿&占比高达70%以上,从微软、IBM,到谷歌、facebook,他们的来源几乎涵盖国内外所有闻名遐迩或者低调行事的顶级企业。
经过两年的试运营,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即&中央厨房&)在今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报社时正式上线,位于人民日报新媒体大厦10层的全媒体新闻大厅预计在年底投入使用,这里将成为未来人民日报的新闻采编与运营管理的指挥中枢。
还有,对责任的敬畏。隔天的部门例会机制,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充分共享,也让我看到每位老师职责分工和工作进度。
第一个月,我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编辑官方微信,从选题、策划,到编辑、排版,都要提前准备、反复沟通和认真打磨。我深知,公号传递着公司的声音,要谨慎、谨慎、再谨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每一个选题都要在大量阅读后&苦思冥想&;每一篇稿子都要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后方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每一个错字唯有在&踏破铁鞋无觅处&后才能&原形毕露&。
在此期间,老师前辈们给了我很大帮助,让我相信,只要用心写文章,做内容,阅读量和粉丝数都会在不断积累中增长上去。
最重要的是,对工作的敬爱,为了筹备《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5)》出版发布会,为了举办媒体融合论坛,晚上加班,周末加班,对于老师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习以为常。
从发布会前的发函联系,到物资材料的设计打磨,再到发布现场的精心布置,以及会议中间的拍照组织,老师们事无巨细,不厌其烦,而活动圆满完成后他们的舒心一笑,或许是消释疲惫和劳累的最佳良药。
写在后面的话
&六月底,我们搬家了,作为公司里第一批搬进人民日报新媒体大厦的部门,感受最明显的,是办公环境大为改善;但一贯不变的,是朴质无华的装修风格,多年不变的二手家具;是每个人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以及被奉为圭臬的&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停下笔,已接近晚上九点,从新媒体大厦29层楼的窗户向外远眺,北京的夜,依旧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依然繁华喧嚣热闹非凡。下半年,找工作的号角就要吹响,这将成为我学生生涯中的第七份,也是最后一份实习。
感谢这段时光,让我面对未来不再彷徨,不再畏惧,不再退缩。这些日子告诉我,纵然未来不可预料,明天都是未知,但生命的意义恰恰在于&&
活在当下,而全力以赴。
(作者:邝西曦;来源:RUC新闻坊(微信号rendaxinwenxi))
•&•&•&•&•&•&•&•&•&•&•&•&•&•&•&•&•&•&•&•&•&•&•&•&•&•&•&•&•&•&
·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意见,并承担由此引起的纠纷和责任, 与无关
·请注意言辞,客观地评价,提倡就事论事,杜绝谩骂和人身攻击等不文明行为
·记者网管理员有权在不通知用户的情况下删除非法及不符合规定的评论信息或留作证据
猜您所需:
记者网赞助商人民日报:加班是一种坏的工作方式
我的图书馆
人民日报:加班是一种坏的工作方式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日报;作者:任仲然公务员之家(ID:gongwuyuanzhijia)编辑,转载请注明有些单位经常加班,紧张的时候一些员工每天不得不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彻夜不眠,实在太困了就在沙发上打个盹。这种现象在一些机关部门表现得尤为突出。凭个人经验和感受,我不得不说真话实话,加班是一种坏的工作方式,这里起码可列出它的三个坏处。第一个坏处是,造成工作混乱无序,致使边际效应递减。说尖刻一点的话,那些热衷于让员工加班的领导,大多是喜欢瞎折腾的人,似乎在表现他的负责与敬业,实质是因为没有本事或本事不大。人的精力有限,八小时之内不能有效完成任务,那么加班同样是低效率,结果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把正常工作秩序搞乱了,该下班时不下班,该吃饭时不吃饭,该上班时不上班,或者以加班名义迟到早退,打的是一场跟着一场的乱仗。经常加班的人都有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加班的时间越长,工作的效率越低,这是不得不承认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第二个坏处是,付出的社会成本很高,既伤害个人的身心健康,又危害家庭和睦。表面现象上看,加班是对剩余劳动的廉价榨取,但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并不低,尽管这种社会成本是隐性存在的,甚至加班费都不给。加班这种事,对人身心健康造成的伤害有目共睹,长期加班的人会过早衰老,容易患病,直到减短寿命。最近宣传的一位先进人物,就是在办公室加班时死亡的,可惜可叹。同时,加班还会对家庭关系带来不良影响,引发夫妻间的矛盾,也尽不到孝敬老人的义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子女进行培养教育,淡漠了亲情,疏远了朋友,等等。第三个坏处是,加班干出来的活,废品次品多,质量难以保证。年轻的时候,我曾在一个工厂的流水线上当工长,那时经常靠搞大会战加班来完成生产任务。到年底清理产成品时,我发现90%以上的次品和废品是在大会战时加工出来的。加班加得头晕脑胀,数量倒是上来了,但质量却下去了,出废品次品在所难免。脑力劳动无疑也是如此,到机关工作后我又发现另一个现象,加班写出来的材料,错别字明显高于正常工作时的发生率,内容质量也相对较低。不言而喻,加班是质量难以保证的低效低质劳动。以上我说这么多加班的坏话,但有一种情况还是要例外的,那就是应急性、突发性的加班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该加的班还是要加。火上了房,水进了门,不加班应急应对怎么能行?然而,加班绝不能成为工作常态,更不能把加不加班作为敬不敬业的标志,这是错误的导向,也是习惯的误区。针对加班的这些坏处,我们要改变以往工作中只知道做加法的旧思路,要学会主动做务实科学的减法,甚至干脆做除法的新思维。必须承认,前些年人们在工作中加法做得多,减法做得少,除法做得更少,层层加码,级级加班,干了不少缺少价值的事,做了很多没有用的功。因此,应当努力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进而减少不必要的加班,特别要坚决去除没有实际效果的瞎折腾,敢于和善于向不正常的加班说“不”,下决心从经常加班的泥潭中跳出来,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相关问题: 眼看着自己所在行业日渐兴盛是怎样一种体验? - 职业
5.27更新小满后,开始削竹子了,我把整个过程慢慢补充在里面,让各位知友看俺,一颗竹子变成一张竹纸,看到过程,就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了,这个行业是怎么样的!这个是山上刚刚砍下来的,当年生的嫩竹,农历小满后,新的嫩竹生长到合适的程度,就要抓紧砍伐,因为竹子破土而出,见风就硬,也就2个星期的时间可以砍,所以最近都在忙这个事情,如果不抓紧的话,这年就没有足够的原料来做纸了。这个是在削竹皮,把青竹筒,驾在专门为削竹搭订的架子上,用弓的削刀削去青竹的青皮。话说这把弓刀的年纪好像比我还大!这是办料过程中最具有技术也是最累的活。把竹肉露出来,方便后面分割,以前竹皮和边角料都是扔的,现在机械化的深入,加工工艺的提高,竹皮也可以研磨到足够细的纤维,可以拿来造纸用!成品就是翠竹宣!竹皮料做的纸,四尺70x138cm的尺寸,保留了竹纸散墨慢的特点,又比毛边纸惊喜,质感好!这道工序叫拷白:削去青皮的嫩竹筒叫白筒,拿白筒在大石上甩打,使其破裂成碎片,再用铁锤在石墩上把竹节敲烂段料:把白坯洗净,砍成每段长约几十来公分,将砍断的白坯用篾捆 成约一尺,直径的小捆,每捆约30余市斤,一捆称之为一页。运送到腌料场去浆料。如果做上好的元书纸,都要求当天砍竹子,削皮,断料,入塘浸水都在当天完 成,捆料不能用脚踩,放料不能摔,要求非常严格浸料:把拷白拷好的料浸入料塘放在水中,把捆的篾蝇放松,在水中浸泡半个月左右,以竹坯浸出里面的苦水为准。
为了更让竹料更充分的浸入水中,现在一般都是先段料,再浸水。然后就交给自然和时间了,接下来的工序要半个月后才能继续!-------------------------------------------------------------------------------------------学到写新东西,所以我又来更新了!4.12更新:这几天一直在参加北京参加文房四方展览,算是这个行业一年一度重大的展览之一。以前我们这边很少去参加展会,也不太接触北方市场,今年由于富阳刚刚评选上“中国竹纸之乡”,当地也想推广当地的这个传统产业,也对展会做了一些补贴,让当地的竹纸制作者去参加展会!由这几天的情况来看,确实规模挺大的,无论是参展商和参观者都很多,也看到了一些平常不太常见的珍品,当然这种珍品的价格也是高高在上的,就当开阔眼见了,也有一些别家做的衍生新产品给我带来的启发!这种叫花草宣,算是归类于皮纸之类的,加树叶或者花瓣的倒是不常见,手感很好,纸张薄而通透,虽然拿来写字有点没法用,但是拿来做包装纸,真的很好看。图片里的是手工做的,但是现在这种花草宣基本上都是机器纸,主流也是拿来做工艺品和包装纸,所以相对而言机器纸更好用!这家参展商已经算是我转了一圈下来,看过的产品里面,用料比较实在的了!一般市面上,这种好的本子正面用宣纸,反面用白卡纸,这样纸张有足够的硬度可以写,也不怕破损!至于差的,那就没有最差只有更差了!其他的就是白卡纸上胶印一张扇形或者圆形的纸张上去!有些线装本用机器纸印刷内页也就算了,夹层居然还用包装纸,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写起来就各种散墨,渗墨,透墨!也说说一些这次看下来的感想吧!1:最大的感受就是,北方市场对富阳纸的印象就是毛边纸,其他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一些经销商一听富阳纸,觉得很奇怪,浙江还有做纸的?有些从湖南,江苏过去的经销商还知道的,不过也仅限于毛边土纸;2:南方北方用纸的喜好也不一样,以北京为首的爱好者们都喜欢厚实的,觉得纸张厚实,用料足,然后墨就散的慢,好控制!但真不是纸厚就表示纸一定好啊!南方喜欢纸张薄而有韧性,整张纸拿起来要挺立,不是软绵绵的感觉;3:这个市场现在是有点乱,尤其是四川夹江的机器纸很多冒充手工纸在卖,如果只是自己平常普通练练,机器纸低廉的价格,较高的性价比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是冒充作假就破坏信誉了,骗了很多一些不懂行的小白,寻求低廉实惠的离休老头老太等等。
按照这个行业的正常情况,一刀纸是足量的100张,可是展会上很多四尺大小的机器纸只有70张,而且为了打价格战,很多纸也确实都是按60张或者70张一刀在销售的,还充当成手工的在卖,好多人逛到我展位的时候,问我怎么一刀纸这么贵,我还得解释,我这个纯手工,1刀纸100张,我卖一刀纯手工的利润还比不上人家一刀还不到的机器纸的利润多!4:后面比较注重的消费群体是相对比较年轻的爱好者或者新一代的年轻家庭,这部分人对价格不是很敏感,反而要求纸张要好,这几天参展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来咨询的比较多,
很多一圈赚下来,和周边摊位上的东西一对比,确实我这的好,就爽快的买走了!---------------------------------------------------------------------------------------------------------3.16号更新:我想这个应该是这个答案最后一次更新了,首先有个好消息!经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团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的实地考察,我这被授予了“中国竹纸之乡”称号,成为第27个特色区域!考察团成员!第二个事情就是,前2天拿到了新做出来的成品,用元书纸做的线状古籍书发这么多张的原因是我觉得真很好看来着!3.10号更新-----------我是分割线-------------------------最近因为住院,都没怎么上过百姓知道,居然快5000赞了,从没想过这个回答会受到大家如此的关注!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大的惊喜来着!在此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让我感到还是有很多人喜爱书法,喜爱画画的,更有动力做下去了。也要谢谢大家提供的各种建议,我学到了很多新的,也开拓了自己的一些思路,谢谢!比方说有个知友就很建议我再出小一点的尺寸,本来我这最小的尺寸是四尺四开,68x35cm大小,怎么说呢,铺开放桌子上还是觉得有些偏大些,所以我决定再对开一下,这样尺寸大概有35cm见方,比较适合一些喜欢尺寸小些的人用,在此也谢谢这位知友!我把四尺四开再对开了,这个设想也是一位从日本买练习纸的知友给的设想,这个大概35X35cm的尺寸,长度只有原先四尺四开的一半,比较适应现代人的书写习惯!另上传了一些新的东西,上图比较能给大家带来直观的感受!
看了大家的很多回答,基本上除了纸媒,市级电视台之外,很多并不算衰落的行业,有些甚至因为当前技术所限,还只是出于起步阶段,类似房地房上下游产业、船运只不过是前期过于饱和,吹大的泡沫破了,处于寒冬状态中,也有的是周期性的调整。
我在做的行业,应该算是真正的在衰落的行业了!
本人做的是手工纸造纸业!
下图这个叫元书纸,当地毛竹做的,是我家乡的特产(坐标富阳),自北宋开始就有“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的说法,这个已经50多年没有人做过如此正宗的传统元书纸了!一般都是这样的包装,上面一卷一卷的,基本上是类似样品册一样的东西,方便给人家试写。这种精品级的传统元书纸,可以说就我这有,其他的做不到这么细腻,光洁的程度!元书纸有大的规格的,尺寸有68x170cm,是我这最好的纸,真的是镇店之宝!论做工,纸张光洁度,渗墨性,吸水性等等,和红星纸比都我都有足够的信心,因为用料相当讲究,所以出厂价格也有4位数了,当然外面经销商基本上卖3000以上了!这个是黄色的,我这叫本色纸精品竹宣!还有一种是白色的,就是做的时候加入漂白粉了,其他的工艺,材料和上面本色纸是一样的,因为有些人还是喜欢白色的元书纸!绝大部分情况下,大家上淘宝,或者一些论坛搜索到的,看到的元书纸大概卖10块钱一刀上下,这种呢基本上是毛边纸,就是老人家念佛念经用的,纸软塌塌的,很难写!至于拿货是多少钱,我就不说了,不然你会觉得自己是案板上的肉!我传上来的是新出的普通级的元书纸,主要还是觉得精品级的价格还是有点高,拿来做练习纸还是偏贵的,毕竟元书纸尺寸也就50cm见方,不像一般的四尺纸那么大。所以新做了一批练习用的元书纸!普通级的想想还是决定拿来打响人气用,哪怕自己亏点运费,希望可以让更多的爱好者,用上正宗的好的元书纸,而不是一些所谓的毛边纸,所以基本上只要不是太远的省市,我都包邮!(这个算是广告了吧!)还有一种有颜色的纸呢,叫色纸,因为有时候可能漂白粉量没控制好,出来的纸浆颜色偏白,需要加一些颜料进去,这种纸呢,淘宝和一些论坛里面,也当元书纸在卖,我是不想做这种鸡贼的事情,出问题了就是有问题,不能拿来当好的卖,这种尺寸基本上和四尺四开差不多,纸性和生宣差不多,平常练习用用也行,因为不是精品,所以打算便宜处理掉,有需要的话,可以联系!下面是一些介绍,也有自己的一些随想在里面。
图片黄色的竹料是挑选山上大小年份合适的毛竹,削掉外面的竹皮泡了2个多月所呈现的样子,后续还要揉掉里面的硬纤维,这个是繁琐的工作,每捆竹料的纤维的大小,数量,位置都是不一样的,我有时候搞一个下午,也就搓了几十斤的料,额,一捆差不多20斤。
放在以前,这行从业人口有整个区几万人,到最近二十几年很多人跑外地做卷帘防火门,做白板纸等各种生意,现在还在做这个的,大概也就剩百来个人吧,会做正宗元书纸的,大概就剩我父亲这代为数不多的几个了。
慢慢衰退的原因也简单,
第一:时代在发展,写毛笔字这种行为已经从一种工作生活必需品变成了一项陶冶情操,修生养性的爱好;
第二:这个行业真的是个辛苦活,手天天在水里要泡将近10个小时,需要一停不停的从纸槽里用竹帘把纸浆捞出来,夏天还行,冬天基本上都是满手的冻疮,这么说大家可能没有直观的感受,我上个图!
注:打马赛克是因为上面有我网店的水印,在这只想好好回答个问题,打广告就变成利益相关的事情了。
不光做的辛苦,想学这个当吃饭手艺的也辛苦,因为这是个需要师父带的行当,光捞纸这道工序,没个2年,还出不了师,捞起来就十几秒的事情,但是要在这么点时间内,把握好手腕上的力度,使纸浆均匀铺在竹帘上,不然薄厚不均,晒干出来也是废品,还有磨纸浆,挂壁炉,晒制都是细致的技术活,特别是晒制这道工序,如下图所示:
这个是真心难,我自己都觉得难,别看这个纸板就这么点厚,上面有1000张左右的未烘烤过的纸,一张纸连1mm的厚度都没有,普通4尺纸的尺寸大概在138cm x 70cm左右,可以脑补一下,又薄又大的一张半成品要一个人刷到壁炉上去烘烤,刷的不平,纸烘干的过程中会厚,不行,刷太用力,又可能会破,也不行,因为有壁炉的缘故,冬天里面是很舒服了,夏天就呵呵了。
这行当有苦又累,虽然收入不错,但新一代的人越来越不愿意干,目前家中的老师傅们基本上都是40岁往上的年纪了,这代人干不动后,我都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做这个了,是不是也像好多其他的传统工艺一样,慢慢消失了!
另外一方面,这种书画纸现在机器也能做,虽然机器纸的质量不行,但是对新手来练字什么的,足够了,价格也便宜三分之一左右,这个也对我们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这个行业现在也乱,很多搞个噱头,什么蚕丝纸啊等等,4尺规格卖你1000元/刀(刀是个行业内部用语,1刀纸刚好是100张),恩,谁爱买谁买吧,除了红星牌的,上千的书画宣纸,购买的时候请稍微考虑下。另外类似淘宝等电商的兴起,以次充好的,少个几张的,废料做的,拿机器纸当手工纸卖的乱象很多,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很明显,有些30不到还包邮,有些60不到还送砚台啊,毛毡啊,毛笔啊等等很多东西,真要实打实做,成本都不够好么,购买评论里还一堆的卖家很好,纸很好,我只能说在一定的合理价格内,永远是一分钱一分货。最近我自己就遇到一个,她问我别的店四尺四开12.5元包邮,也是100张,你这么要比人家贵这么多,我只能回答,你想买我不拦着,这种应该是50张纸,没有100张,这个价格只是吸引你点击进去而已,而且这种是机器纸,还是差的机器纸,不然这种价钱,人家卖一刀就要亏几块钱,亏本的事情是没有人会做的。至于后来,就没有然后了,只是自己白白打包装箱了,因为人家拍下申请退款了,就在我刚刚打包完成后。实体店么,因为房租和自身利润的影响,索性很多都按几块钱一张的价格来销售,就我见过的,普普通通的一张4尺生宣书画纸,要卖到3块至4块之间,当然也有卖的价格比较正常的,但是也少,有爱好这个的,一般还真不太舍得一刀一刀的买,只好拿报纸练手,觉得自己可以了,再上书画宣纸。其实书画宣纸没有想象的那么贵。普通四尺四开的大小,练习足够用了,也就二三十一刀,不贵!
现在大环境不好,生意不太好做,以前家里一直做的都是线下的批发生意,不对外零售,去年开始想谋求一下变化,15年也开了个淘宝店,因为错过了前面几年高速发展的时期,加上现在本身C店就很难做,广告力度也不够,自己也处于摸索状态中,生意也不是很好,卖的最多的,居然是瓷青纸,只能说接着努力吧!
早年日本,韩国全民都有书法课的,现在新一代的人,汉字使用率在降低,加上国家取消了书画宣纸的出口退税,所以对外销售这条生意线路,现在没有那么通畅了。汉字流传了几千年,书法这个东西,还是扎根大家的血液里,哪怕你不练书法,看到周围的人字写得好,你也会多看看,欣赏一下。中国经济发展了这么多年,现在也有力度推广书法课,基本上中小学已经开展毛笔课,虽然市场需求有所扩大,但要真正的把这些人变成销售市场,起码得20年,一代人长成才行。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卖90一刀的普通四尺生宣,机器纸60就够了,对于一个刚刚开始练习的人而言,需要不断练手的时候,肯定是选便宜的练啊!
20年后,还真不知道这个除了我以外还有没有人做了! ---------------------------------------------------------------------------------------
回答都回答了,我顺便多方几张图来介绍一下吧!
这个我这叫四尺单宣,属于生宣的类型,主要是用来写字,也可以拿来画水墨画的,一般归类有四尺四开,四尺对开,四尺等等,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工艺差不多都一样,就是当时用的材质和做的尺寸的差别,还有一种是熟宣,拿来画水彩画用,很多市面上所谓的安徽宣纸,可能就是我这出去的,
如果有人真的想买正宗的宣纸,一定要认准安徽宣纸集团旗下的红星牌,它们的四尺宣纸甚至可以买来屯着当投资品用,因为年年都升值,这几年不但年年调价,升值大概也有每年10%的幅度, 宣纸这种东西是越陈越好,纸的火气散了,墨写上去不散不渗!说到红星宣纸,今年好像这个价格壁垒也有坍塌的迹象,最近这些年,红星纸年年调价,有时候甚至一次调价20%,市场炒作太厉害,终于炒作到普通的练习纸都要1200一刀,很多想写的,也觉得贵了,转而写其他的纸去了,不知道红星纸这个行情还能持续多久?这个叫皮纸,也叫桑皮纸,现在已经没有师傅会做了!皮纸做的最好的是温州皮纸,上世纪90年代浙江省文化厅还组织了一批老师傅做了几千张,备做需要,现在应该没有人做这个了,也是用一张就少一张!评论里我有看到知友说,还有人在做,我想应该也是最后的一批老师傅了!
这个叫瓷青纸,线装书的书皮都是用这个的,现在一般也拿来当包装纸用,其他地方我不知道,江浙沪皖这一带,大概就我家还在做这个吧,主要是这玩意太费时费力,工序复杂,双层的纸需要刷浆,颜色也很难调,目前在摸索着用试管,温度计等现代化学理念来确定剂量,瓷青纸一个人一天也就三四十张的产量,除了我这,应该也没有别的地方做这个了!这个叫竹宣,是纸浆混合竹浆做的,算是半生半熟的夹宣,最近这几年新开发出来的产品,颜色上靠近传统的元书纸,比传统的尺寸大很多,满足不同的需要。暂时就写这么多了,想到了在来更新!-------------------------------------------2.4更新今天上来一看,居然点赞破百了,第一次啊,谢谢大家的关注!上面的回答我已经修改补充了一下,就评论里各位问题,在此回答一下!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答:这点因为需要和政府部门打交道,所以没有大家想象的这么简单,我国很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不是所在领域中做的最好的,而是最会交际的。因为评上国家级的话,政府的补贴是相当可观的。
早年家中并不愿意淌这趟浑水,安心做自己的生意就好,最近几年,家乡这边一个手艺很差的人居然也评上了国家级,想来还是需要传承人这张名片的,15年父亲也被评选上杭州市级非遗传承人,要往上申请更高级别的,需要资历限制,所以得申请一个,过几年再申请,慢慢熬吧!问:为什么不机械化?答:其实现在的工艺比以前已经更新换代很多了,像处理原材料这种费时费力的活,都是用电力机械来代替,但有些手工工艺是用现有的机械发展水平代替不了的,就像机器纸依旧达不到手工纸的光洁程度,而光洁平整度,对于书画宣纸来说,是很重要的!
举个做饭的例子吧,现在也有全自动的炒菜机,但是味道依旧比不上大厨烧出来的味道,可能连自家老妈的味道都比不上,是吧!问:这个是耗费资源来保护这门传统手艺么?答:与你想的恰恰相反,这个行业还在,是因为对手工纸的需求还在,家中还有几十个工人,每年也要创造上百万的产值,我不是在消耗资源,还在创造社会财富,未来这个行业,应该是往小而精的作坊化方向发展,走高端路线了!问:后面有什么新的开发计划么?答:很多人都建议我走旅游参观路线,我这离杭州大概1个小时的车程,不算远,亲子游啊,文化游啊都可以的,我村子风景就这样,处于丘陵地带,山上除了毛竹就是小灌木,也没有古色古香的民居什么的,要说纯粹的造纸体验,也比不上十几公里开外的龙门古镇,因为那边有一个小的体验馆,再说,现在自家的体验中心还没有造好,目前要参观只能直接去厂房车间参观,互动性不是很好。所以暂时还处于有想法还没有实施的状态中。造纸这门手艺,我从小看着父辈干活的身影长大,有着很深的感情,这个变化太快的社会,能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值得为此努力的,另,大家要的店铺地址,我会私信给大伙的,谢谢关注!发个用元书纸写的成品给大家欣赏一下!----------------------------------------------------2.6日更新:谢谢大家的关注,都破200赞了,也被很多人私信询问,我也一一回复回答了下面展示的是年前找人设计的新包装,昨天刚刚拿到成品的包装好多朋友 都说这个好看,也有建议我多留白,走简约的包装风格,会更出彩。上图这个主要是作为我们富阳的城市礼品,没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选择,别的我会再去找人做新的包装,在此也谢谢提供建议的朋友!------------------------------------------------------------------------2.15日更新:我决定把店铺名写在最后了,硬广就硬广吧,百姓知道的私信和评论回复机制实在是太坑了,我这2天回了好几百个求地址的私信和评论,眼睛都要花了,可能有些朋友我还没有回复到,所以我决定写在最后面,麻烦大家自选搜索,谢谢!本来只是想回答一下问题,给大家介绍一个衰退的行业是什么样的,传统的手工造纸是什么样的,没想到有这么大的关注度,也是超出我的预计之外!店铺名叫玉竹轩小铺!因为3月初开工了,开工后时间就没有这么自由,平常发货没有那么快的,去镇上发货一般赶不上当天的车,所以这个时间没有这么快速,请见谅!运费我真的是想给大家便宜点,奈何自己量少,议价能力不强,所以运费多付的,我一般都退款的,超重导致运费少付的,只要不是太多,我都自己付了!-----------------------------------有个很有用的情况,想和大伙说下,就是如何判断一张纸的好坏,如果一张成品纸,写字的时候,笔画边缘有上图裂开发散的迹象,那么就表示这张纸,品质没有那么好,好的纸,写出来的字是很圆润的!其他想到再来更新吧!
借这个问题来写写一个自己曾经深爱的行业。曾经盛极一时的武侠,是如何彻底走向衰落的。
这篇文章很长,可能需要十多分钟才能读完,但就算没有人看,也当是我对那本传奇的杂志、那些才华横溢的作者们最后的纪念。这不是故事,也不是鸡汤,这是我曾经经历过的最沉重而美好的回忆之一。凤歌,小椴,时未寒,江南,孙晓,方白羽,李亮,杨叛,沧月,步非烟,萧如瑟,扶兰,夏洛,楚惜刀,沈缨缨,夏生,慕容无言,三月初七……我相信你们至少听过其中一个,然而这些当年如日中天的名字们,终于现在已几乎无人提起,甚至于,我现在都很难去相信当年武侠盛世时,他们一本书可以卖几百万册,一次签售可以万人空巷。而我,则在他们由鼎盛走向衰落时,亲眼见证了太多的不甘、奋起与无奈,就像是黄昏降临时,目睹了天边最后一抹久久不愿散去的金色余晖。他们的日渐没落,不仅仅唱响了这一代新武侠的集体衰亡,更预示着传统杂志的穷途末路。是的,我要说的,是那本传奇的《今古传奇·武侠版》;要说的这个行业,被韩云波称之为“大陆新武侠”。一、当我大学第一次站到《今古传奇·武侠版》的门口时,他们都以为我是疯了。我曾是一个重度的武侠迷,所以当大三实习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一个人跑到了武侠版编辑部。好说歹说,门口保安放我进去后,遇到的第一个人,是当时武侠版的编辑部主任廖翼颖(另一个编辑部主任是李逾求),当她听说我是自己来找实习的时候,那一副白日见鬼的表情我至今难忘。因为,武侠版从没有这么招过实习生,更没有自己跑那么远来找实习的。我这TM才是真爱啊。如果她当时简单把我打发走了,可能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但她那天鬼使神差地说了句:我们不招实习生的。但是……主编在办公室里,要不你去问问他。彼时的武侠版主编是“木剑客”,在武侠版最辉煌的时候,他是全国十大新锐主编,一手发掘出了沧月、步非烟等一干牛人,在大陆新武侠的江湖里是一个可以翻云覆雨的人物。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一个温润如玉、风度翩翩的大叔。我在他面前讲了我的来意,把我大学时写的武侠小说给他看,跟他聊了很多我对武侠的看法。或许是被我这种不要脸的精神所震惊,再一次鬼使神差的,主编答应让我暑期在武侠版短暂实习。那时,距离武侠版最辉煌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从木剑客主事武侠版,打造“大陆新武侠”概念,大力发掘新锐武侠作者,到凤歌接手主编,连载《昆仑》《沧海》,武侠版最鼎盛时期的发行量一度达到了大几十万,离“百万大刊”的称号仅有一步之遥,书摊、报刊亭、车站、学生的抽屉……那本薄薄的背后还有各种擦边小广告的小册子,真的到处都是。可惜,这些也都已经过去了,等到我实习的时候,武侠版的发行量已经萎缩到十多万、甚至几万,知名作家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写着,而且因为收益太低,许多以此为生的作者经常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中。在《今古传奇》报业集团内部,武侠版的收益和影响力甚至开始落后于讲各种小道猎奇故事的《故事版》了。眼看着武侠版日渐衰落,《今古传奇》的高层也急了,将在《故事版》任主编的木剑客又请了回来。我去实习的时候,他刚回到武侠版没多久,每天都在费尽心力地琢磨着怎么去力挽狂澜于即倒,怎么才能扶大厦于将倾。二、武侠版编辑部的氛围是非常好的,副主编傲月寒,编辑部主任廖翼颖,侠客社区大管家婉儿,美丽大方的路边,文艺气息浓厚的美编恒子哥……虽然当时整体效益不是很好,但大家还是扯谈说笑,有时候对着侠客社区里的帖子都能一屋子人笑半天。特别是当我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大央企,与央企那如汪洋大海、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和工作业务相比,武侠编辑部单纯地像山间的一汪清泉。所以暑期实习结束后,我选择留下来继续实习,如果一切顺利,我可能会在毕业之后直接进入武侠版工作。而在编辑部后面的宿舍里,则住着杨叛等作者,时不时也过来跟我们一起扯扯谈、打打牌。——这其实是木剑客的一大创意,将一些武侠作者网罗到武侠版编辑部来,提供食宿等稳定环境,甚至提前预支稿酬,解决生活的燃眉之急。而他们的任务则是抓紧写作,为当时极度缺乏优质内容的武侠版供稿。想法很好,但效果却差强人意。一方面是好的武侠小说的创作,非常需要积淀,不是起点小说那种日更上万字的写法;另一方面,预支稿酬的方式,让这些作者压力巨大,每天可能都处于违约的焦虑中。所以,木剑客的这种做法只能是一种应急之法。他同时利用自己在武侠江湖里的号召力,重新联系了许多久未创作武侠的知名作者,再次提笔为武侠版创作小说,并努力挖掘一些新作者,写《蜀山的少年》的夏生,写《绿林七宗罪》的三月初七,写《王天逸行侠记》的缺月梧桐都是那个时间段推出的新作者。但事实上,这些都是他挽留老读者的权宜之计。当时的他,将复兴武侠的真正重头压在了90后身上。我去实习时,武侠版策划的“A90”武侠小说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所谓的“A90”就是每期邀请一位知名武侠小说作者定一个主题,所有武侠版的年轻读者都可以围绕主题写短篇武侠,然后评奖。A90是一种很类似于当年萌芽杂志搞“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做法。既可以推动武侠版杂志进入新生代群体的阅读视野,围绕着年轻人的阅读品味做些改变,更重要的是也可以借机推出一些新的武侠作者,再通过他们,反过来推动武侠在年轻读者群里的再次复兴。我只能说,当时的主编木剑客的眼光已不仅仅是在武侠版上了,他有更大的野心——去改变当前的武侠格局,从作者到读者再到载体全方位的改变。如果成功,将毫无疑问地解决武侠版所面临的所有问题,而且将带来更深远的影响。如果,“如果”真的发生了的话。依靠木剑客强大的号召力,当时很多知名作者都给武侠版出过题,比如凤歌、九把刀、沧月、步非烟、江南,甚至还有南派三叔,我至今记得三叔当时出了个脑洞大开的题目《中空的大山》,于是,那一期N多作者都直接把参赛稿写成了盗墓小说,唯一不同的是,主角会武功。稿子收上来后,木剑客的脸都看绿了……暑期后的一天,木剑客捏着一张纸条将我叫进了办公室。那是一张写着武汉某高校文学社社长名字和联系方式的纸条。“我希望你挑战下自己,将我们的‘A90’比赛带进高校,从武汉的高校开始做起,慢慢推广到全国。”木剑客把纸条递给我,看着一脸懵逼的我。然后又意味深长地说了句:“当年傲月寒(时任武侠版副主编)刚来武侠版的时候,正好武侠版一周年纪念,我就给了她一个任务,去香港找金庸,最后她单枪匹马地见到了金庸,并请金庸题了字,当时金庸就写了“盛世江湖”几个字……”这几个字,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放在武侠版封面上最显眼的位置上。可惜,盛世不再后,江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三、说来好笑,收到那个纸条后,我一点都没有放在心上。原因很简单,我完全把这当成了木剑客一时的心血来潮,毕竟把这没几个人关注、没几个人参与的“边缘性”写作比赛推广到全国,说说就好,又不给钱、又不给人,这TM如何着手去干啊。要知道,那年头连新概念都办不下去了啊。直到第二周的编辑部例会上,木剑客突然一反常态,十分严厉地向我下达了军令状:在明年7月活动完成之前,完成10座城市50所高校的A90高校循环赛。附加一个前提条件:没有经费,就你一个人。我欲哭无泪,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工作的压力,被逼无奈之下,只能自己通过各种方式搜集高校联系方式,并开始与浙江、武汉的几所高校进行洽谈。编辑部里其他人也只是把这件事当成了木剑客突然的一个念头,能不能做成、能做成什么样,谁也不关心,只有主任偶尔八卦性质地问一下进度。但我天生不服输,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一个多月。中间坑爹、崩溃的过程有很多,因为不仅所有的策划、洽谈、执行都只有我一个人,甚至联系印海报、到高校里去送海报也都是我一个人。而且真的没有一分钱,连海报都是武侠版的印刷公司顺便印的。一个多月后,我居然真的在武汉的十所知名高校里搞成了一次循环赛,参与人数还不少。接下来的第二个月,我遥控指挥,在浙江的几所高校里也搞成了循环赛。引起了一些关注,也确实带动了杂志的销量。其间,我还抽空为武侠版在人人网上申请了公共页面,成为人人网上最早进驻的几家媒体之一。这下编辑部里开始第一次开始认真研究这个事儿了,通过和木剑客反复讨论,总结前两次的经验,我们都觉得以一个地区的高校为轴心,发掘和推出年轻作者,推广新武侠,是能干出点名堂来的事儿。关键是,还不怎么花钱。在武汉、浙江地区取得初步成效后,我将目光瞄向了上海,这个除北京外,高校最集中、年轻武侠受众最多的地方——为什么没有选在北京,因为北京高校逼格太高,我很怕到时候没人参与。有了前两次成功经验的鼓励,我和木剑客准备在上海地区搞出一个小小的高潮。不仅要吸引更多的高校参与,而且还要在最后评选结果出来后,邀请嘉宾在上海地区搞一个盛大的颁奖盛典。为了解决经费的问题,我想到了拉赞助,自己悄悄开始联系几家游戏公司。很可惜,那时的武侠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影响力,几家大的游戏公司耐心听完我的介绍后,都友善地表示了婉拒。一直到整个上海赛都快结束的时候,才有一家刚成立没多久、急于宣传自己做的新游戏的公司同意合作,条件很苛刻,经费也不多,但已经够我们解决在上海搞比赛、颁奖的一系列活动了。钱搞定了。剩下的就是比赛本身了。因为前期与上海高校洽谈沟通的情况,最后的比赛阶段,整个上海地区包括复旦、上交等在内的十多家知名高校全都参与了进来,那一期收到的参赛稿件远超武汉和浙江地区。一切都预示着,接下来我们顺势推出的颁奖盛典以及后面一系列的安排都将会是顺水推舟。更重要的是,按照当时我的推广进度,不到第二年的七月,就能完成木剑客布置的“10座城市、50所高校”的目标。但一切会那么顺利吗?四、被当时A90大赛如火如荼的景象所鼓舞,在我们出发去上海之前,木剑客踌躇满志地向《今古传奇》报业集团提交了一份详尽的改革计划,从内容到版式再到作者培养都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核心就是适应90后新生代读者群的阅读品味。我曾有幸参与了当时的《今古传奇》集团高层对改革计划书的审议会。全程就是无情的屠戮。报社高层对方案表示了反对。原因很简单,他们觉得武侠版不做改革,至少还可以苟延残喘,如果按照木剑客“激进”的改革方案,很可能90后读者群没吸引到,连原来的老读者也失去了。不改,可能会慢性死亡;改了,更可能就猛药攻心,一命呜呼了。从当时的情况看,其实报社领导的批评也不无道理,那段时间武侠版正在连载的一篇小说《蜀山的少年》,就完全是网络小说中升级打怪、谈情说爱的套路,虽然颇受年轻读者喜欢,却遭到了许多老读者严厉的批评,许多老读者不厌其烦地通过寄信件、打电话来表达质疑和愤怒。改革计划受挫,木剑客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个结果,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和我一同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在我们出发前,我有半个多月时间都在疯狂地加班中。一个人完成了上海地区所有参赛高校的稿件汇总和组织审稿工作,一个人敲定了最后颁奖的时间、地点,一个人联系赞助的参赛奖品,提前写完典礼所有流程方案、媒体通稿,制作了现场播放的所有视频、PPT……甚至于,所有的奖励证书都是我一个人拖着大箱子买回来,赶在去上海前,一晚上时间打印出来的。我都觉得,作为还没毕业的大四学生,自己那段时间简直是开挂的节奏。事实上,就光是这部分内容,就可以写作太多的东西了,从中汲取的经验,对我后来的工作更是帮助非常大。颁奖的地点最后选定是上海交大的一个礼堂,交大文学社的社长白瀑,集全社之力,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她那种理工院校才女特有的干练、清爽、聪敏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现场嘉宾阵容更是堪称豪华,我们邀请的这一类型的小说,对非抽烟的蔡军,泛海天,飞,再加上木剑客、横刀以及对大陆新武侠关爱有加的上海市作协副主席陈村。所有一切都符合预期,甚至超越我的预期。除了现场的效果,一个仅能坐两百来人的小礼堂,仍是稀稀拉拉没有坐满。活动环节,学生们对台上的这些嘉宾更是懒洋洋地爱搭不理,作为筹备负责人的我,现场尴尬地忍不住想哭。我后来私底下问了问,才知道原来这些高校的学生们早就不买武侠版看了,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武侠版,他们来参加活动只是因为嘉宾里的一些人,他们通过其他渠道知道过。这和当年凤歌大热时,去任何一座高校座谈都是爆满的情形简直有天壤之别。(这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了当时在交大的活动)在上海的最后一天晚上,我和木剑客聊了很久很久,两个年龄相差十多岁的人,身份地位悬殊,却像个忘年交一样彻夜畅谈。这半年多的努力下来,我已经知道武侠的衰落几乎已经无力阻挡。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尽力延缓这一过程而已。也就在那晚上,我向木剑客提出了离开武侠版的想法。我虽然很喜欢武侠,而且在武侠版短短半年多的实习时间里,做成了这么多事,和大家都成了朋友。但我实在不能接受,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喜欢的一个东西,如朽木般慢慢衰老、死去,却无能为力。回到编辑部后,我写下了上万字的各式总结,将这段时间工作的心得、经验毫无保留地记录下来。那里面寄托了我对于武侠,武侠版最后的感情。然后,十年不看武侠。五、
现在回头去看,其实不唯武侠版,许多大报大刊这几年都举步维艰,停刊的数不胜数,就在一周多前,《京华时报》也已停刊。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众声喧嚣的时代。更是一个朝云暮雨的时代。在我离开武侠版半年的时间里,武侠版包括美编主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以及木剑客本人都相继离开了武侠版。他们的离开,也带走了大陆新武侠复兴的最后一丝希望。盛世不再,江湖难兴。导致武侠版衰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纸媒的集体衰落,年轻人的阅读趣味变化,起点等网络小说站的冲击等等。木剑客当年带着我们折腾了那么久,却一直忽略了一个问题:武侠的黄金时代,是伴随着报纸杂志的连载而兴起的。当大家不再看纸媒,许多城市里连报刊亭都找不到的时候,武侠靠什么载体传播?但当时对于武侠版是不是要开辟互联网战场,甚至整体变成网络媒体,谁都下不定决心,报社内部争议更大。其实,如果早一点注意到大家阅读方式和载体的变化,早一点和起点等网站探索合作,武侠至少不会衰得那么快。前段时间准备写这篇文章时候,我想去找一本武侠版看看,蓦然发现偌大一个北京几乎很难再买到这本杂志了。没有渠道和载体,你做的再好又有谁知道?但在我看来,这还不是根本的问题,毕竟我们的《人民日报》至今仍保持几百万份发行量,渠道和载体没问题,然而又有几个人真正去关注内容呢?对武侠版而言,真正衰落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于,武侠小说从形式到内容到立意,都已经很难求新了,再求新就是歪门邪道了。这是真的,从根上已经衰败了。我离开《武侠版》时,包括小椴、三月初七、李亮等作者都还在为创作更好的武侠小说而努力着。但对这样的“武侠小说”,我们却读不进去了。柯达在破产前,都还在造全球最好的胶卷,但很可惜,我们虽然需要照相,却再也不需要胶卷了。而假使有一天,武侠版借助网络,凭借《花千骨》《青丘狐传说》之类的小说重获新生,这还是我们心目中的“武侠”吗?————写完这一篇,关于武侠的所有回忆就真的告一段落了。为武侠,也为我曾经付出过的青春。个人真实经历,禁止转载。感谢阅读。嗯,感兴趣的可以到微信搜索“栩先生”,和我一起聊武侠,聊职场,聊人生。http:///r/JzjexivEpnbZrW_l9201 (二维码自动识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日报大江东工作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