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正隆离职后还能回去上班吗日期要上班么?

在赵紫阳身边工作的日子(2)--摘自阵仲旋《我在广东省委当秘书》
李一哲大字报
  1974年11月9日,时值"批林批孔"时候,在广州的北京路贴出了了一张大字报,题为《关于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副题:献给毛主席和四届人大;署名:李一哲。这个李一哲,是三个青年李正天、陈一阳、王希哲各取名字中一字组成。李正天当时是广州人民艺术学院油画系学生;陈一阳、王希哲是广州十七中学66年高中毕业生,留校参加"文革";陈、王均是群众组织的头头。
  这张大字报一贴出,真象轩然大浪、强烈地震,引起了广州市、广东省、全中国以及港、澳、台乃至国际的强烈轰动。
  1974年11月16日,省委常委会讨论了"李一哲大字报"。赵紫阳这时巳官复原职,重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
  这次由他主持的会议决定:由省委宣传部将大字报的观点列出,撰文批驳,指出这些观点与中央唱反调;要澄清混乱思想,发展广东安定团结的形势。同时决定,省委写电报请示中央,建议把大字报发到机关、工厂、学校批判;但对作者不动(意思是不抓)。
11月18日,省委给中央发了《关于批判李一哲反动大字报的报告》的电报,并把大字报全文上送中央。
  12月24日,李先念在国务院交通运输紧急会议上说:"广东的反动大字报,发动了几十万、几百万人批,广东好,不怕大字报。"
  1975年1月11月,省委书记王首道参加完中央全会,回來后在常委会上转达全会精神,并转达了赵紫阳(仍在北京)的意见:"要采取说理的办法,要注意对他们(李一哲)的人身保护;要防止采取过于急躁和简单的办法。要利用这个反面教员,激发群众学习马列主义,学习毛主席著作,提高理论水平。
  1975年1月15日,常委会再次开会,传达赵紫阳从北京打回來的电话内容。赵说,李先念、纪豋奎同志和我谈了,支持广东批判李一哲三人不再扩大的意见。中央领导提醒我们,批判高潮一起来,下面容易搞大,要注意批判面。赵强调:各单位不准抓小"李一哲",不要抓其它反动大字报,要切实控制。"
  赵紫阳调去四川;韦国清调来广东后,在1977年12月的广东第五届人大会议的《工作报告》中,宣布"李一哲"为"反革命集团"。
  1978年4月,习仲勋接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12月,省委宣布对"李一哲"公开平反。习仲勋、吳南生、王宁等先后五次与"李一哲"谈话。1979年2月6日,召开大会为他们正式平反。
  习仲勋与"李一哲"三人谈话时,王希哲说:"当时赵书记(赵紫阳)对我们是讲政策的。" "当时,说我们写反动大字报,赵书记说要让我们讲话,不准打人...他当时那样处理,合情合理,我们对赵书记没有意见。"
李正天说: "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
赵书记还让我们讲话,
不说我们是反革命,
没有抓我们,
这是不容易的。"
  习仲勋说:"赵紫阳同志当时组织批判你们,在当时的情况下,
处理得很好。" "赵紫阳同志当时那样处理,很了不得。" "在"四人帮"那样猖狂的时候,能那样处理,是很得体,很有魄力的,而且是很有胆识的。"
  我在这里稍为详细引述这些情况,是因为我从始至终都接触,甚至参加了处理的全过程,因此感触良多。从"反右"到"文革",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开展"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辨论。但"大辨论"
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甚至在文革中,到处都分两派,也沒有见到真正意义上的"大辨论"。
  我第一个感触是:除了赵紫阳,我还没有看到过党内有谁敢于实践这个"大辨论"。广东发动(实践)这次"大辨论",又基本上是有秩序和说理的。而且,真的是可以答辩、反驳的。所以,我很赞同习仲勋对赵的评价。
  我第二个感触是:通过"大辩论",确实能使人提高理论水平,提高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是一种真正民主的演习和体现。
  第三个,也是最大,最重要的感触是:让人民说话,允许群众发表言论、针贬时弊、参政议政;
即使有人说了错话、坏话,
也不应动则定罪名,更不能随变抓人和限制自由。这样就能达到"稳定政治局面"的目的。反之,蛮横不讲理,以权势压人,以大帽子吓人,甚至舞枪弄棒,那就决不会有真正的"稳定"。
  前任秘书的感慨
  赵紫阳在广东时,我是他的第四任秘书。除湯戈夫外,前面还有黄、高两位。他们都很崇敬,怀念赵。只要有机会,也常回來探望赵,我也没听到他们二人有什么怨言。但是,也有例外。湯戈夫离开后调到新中国造船厂,当了厂长还是副厂长,总之是个"厂头"。"文革"时被打成"赵紫阳死党",后来恢复工作,还当"厂头"。80年代前期,我听赵的孩子告诉我,老湯曾对他们说:"你父亲对地、县委书记们很关心,但对我们这些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在提拔使用上,唉,关心得太少啦!我五十年代就是正处级,到你父亲那里是正处级,离开时还是正处级,几十年了,现在还是正处级!"
言时颇有感慨。
  80年代中期,湯戈夫患了"肌肉神经萎缩症",在广州治不好,向赵总理要求到京治病,安排在了协和医院。由于病房紧张,老湯病床安排在过道上。他的病发展很快,没几天即告病危。当护士把他从过道上推到急救病房时,老湯以为让他搬到单间,吓得连说:"我不能住单间,赵知道会不高兴的!"
此情此景,闻之令人心酸!汤戈夫死时,级别是副厅级。
  几天后的一个寒冷深夜,老汤在协和医院去世。死前,赵紫阳赶到医院送别。据说,赵在老汤床边默然站立,凝视良久,一言未发......。
  湯戈夫的感慨,应该说是符合实际的。我自己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一点。我当他专职秘书几年,朝夕共处,他从不言及私事;从來沒有问过我家里怎么样,有什么困难?我当然也不会主动向他讲。我长时跟随他工作,很少有时间在家,平时如此,逢年过节也如此;两个女儿出生时,我都不在妻子身边。为此,我很不安。但我对赵沒意见,他应该沒有多余的精力顾及这些;或者把这些都视为理所当然的吧。
他从内蒙调回广东后,省委办公厅准备提我当副处长,便去征求赵的意见。赵回答:"他在我这里的工作情况我可以介绍,但提不提拔我不参加意见。"
过了许久,有人告诉我这一情形,我心里一点都不怪赵。他公事公办,不搞那些为身边的人提官职、谋利益这一套。而我自己亦心安理得,我不是靠别人往上爬,是靠自己的努力工作,这不是更好吗?可惜,他这种正派、正确的作风,并没有被后来的领导者学习、仿效。
  把广州作为物价开放的试验点
  1981年,中央批准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经济改革先行一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来到广东做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与广州市郊区菜农的座谈会。赵召开这次座谈会,目的很明显,是想研究在广州先行放开蔬菜价格可行性,为在全国放开副食品价格进行试点。座谈后,赵又与省、市委领及部门负责人再开会作详细研究,会上,省长刘田夫说,广州郊区菜农种菜之所以不积极,主要是价格问题,还不如去搞工副业。赵回应说:"就是这个问题!"
会上作出决定,鼓励近郊菜农以种植细菜为主,也就是高质量、多品种的好菜;同时价格放开,让市场调节;不能老让市民吃"无缝钢管"(通心菜)和大冬瓜。同时在远郊区。开辟新的种植基地,种植一些象椰菜、大白菜等"大路货",以保证品种多类,价格兼顾。
  广州实施、采取上述决定和措施后不长时间,市场上几乎什么菜都有了;菜也漂亮了,菜农把根去掉,洗得干干净净才摆上摊。价格确实贵了,有些高档菜甚至贵了二、三倍。菜农当然高兴,市民也还是满意的,因为毕竞有的卖了,可以随意了。
  赵紫阳还建议广州开放魚类价格,以鼓励农民、渔民积极养鱼、捕魚.结果是,价格一放开,农民养鱼热情大涨,大量挖塘养鱼,。没多久,大量活魚上市,而且"开刀"零售,一条鱼想买哪个部位都行。但价格的确涨了许多,最高时达3元多一斤(如鳙、鲩、鲤)。对此,市民反映如何呢?
  赵曾问我:"菜和鱼的价格放开了,你们的生活怎么过?"
我答:"价格放开前,广州居民每月只有二毛钱鱼票。我家五口人,每月只能买一块钱鱼。我家附近有个兼卖鱼的小杂货店,尽卖些小鱼、杂鱼,都是死的,仍然难买到。如果明早有鱼卖,今晚就已经有人用砖头、小凳或別的物件排上队了;天未亮已是大排"人龙"。我们家大人上班,小孩上学,无人去排队,所以我们吃不上鱼。现在什么鲜魚都有了,虽贵,但能吃到。我相信,以后鱼一多,定会降价。"
赵又通过其它渠道了解,市民的确反应良好,就说:"广东人的承受能力强。"
  果然不出所料,价格放开三个月,鲜、活鱼价格降到一元多二元一斤,就稳定了下来。广州的价格放开,给市场帶來的变化十分巨大。我还保留了当年的一些数据:塘鱼:1980年96万担,83年增至122万担;鸡:80年260万只,83年697万只;水果:79年109万担,83年213万担。
  "广东人的承受能力强",对物价放开是一大有利因素。赵紫阳先在广东搞物价改革试点,是他对广东人民的了解和信心。
  1984年11月21日至29日,赵紫阳又到广州、佛山、江门、珠海、深圳以及顺德、南海、中山、东莞等地视查。在佛山,赵说:"我这次来,一是要看广州蔬菜价格放开后的情况;二是要看佛山取消粮食统购统销的情况才來的,要不然没有那么快來。29日在广州,省委常委汇报会上,赵讲话,他赞扬广东在基建上周期缩短,效益增大;肯定了中山港、赤湾港的经验。接着又谈价格改革。他对广东农副产品价格放开后引起的巨大变化感到高兴,希望广东继续为全国的价改提供正、反两面经验。他再一次赞赏广州市民的承受力,他说:"如果在北京,价格一下子提高百分之三十,就会成问题,但广州没有出现大问题。"
  以上所述,许多是我在场所见所闻,有些是我做记录。价格改革是中国改革的关键环节,我可以感受到赵在这里面投入了巨大的才情和精力。有关价改的多次谈话,内容丰富,眼界宽广,见解高深;还是象我在他身边时那样才智逼人,只是更成熟、更丰富了;限于篇幅,恕我不能详加引用。
  写到此处,我不能不搁笔唏嘘,仰天长叹:赵紫阳--这个将所有天纵的睿智、过人的才能、罕见的认识和总结能力,都全部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人,国家何时才能还给他应有的历史地位?!
  讨厌兴师动众、排场张扬
  赵紫阳担任国务院总理后,曾多次到广东视察和调查研究,一如既往地会到地、市、县。按照规定,要一级警卫。所谓"一级警卫",就是所到之处,必须提前封锁所经道路,并有警车开路。赵为人性格低调,喜欢轻车简从;讨厌兴师动众,排场张扬。他交代随行的中央警卫局副局长老马,通知省公安厅不要安排这一套。他反对提前封路,反对警车警笛长鸣,他认为这会引起群众的不便与反感;严重脱离群众,影响党的威信。
  对赵的要求,省委警卫处杨处长感到为难,因为不符规定。对此,马杨二人还产生争执。后来达成同意:不提前封路,待总理车到,不让别的车辆横过马路;警车不鸣号。我随行目睹,觉得这样真好。
  赵紫阳在北京也是如此。有一次我到北京公干,抽时间陪他到郊区十三陵打了一次高尔夫球。全部人同乘一辆中巴,一路上全无封路,不闻警笛;只在乘坐的车上放了个只亮不响的警灯。总书记出行,竟然如此简单,我颇感新鲜。回到北京长安街,被交警拦下,指问为何中巴上警灯开启,经前坐马局长说明,得以放行。我想,那位警察那里会想到坐在车上的是总书记呢?
  赵紫阳到每次广东,有一必须执行的规定:省委书记、副书记、秘书长等主要领导人,都不接不送不陪同。这己经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赵要求不能牵动各方,影响日常工作;尤其是上述省领导,都不能因他的到來,而牵扯时间精力。赵认为每次他來,一般都是下去走走搞调查研究,省领导没有陪同必要;在广州开会见面就可以了。所以,每次他來,省委只委派一副秘书长接送、我印象好象有时连陪同都免了。这里我想起一事:"十三大"后,赵来广东,此时他巳是总书记。在珠海市,不知怎么他得知了陈开枝(此时是省委副秘书长)在给他下面要去的地方打前站。他很不高兴,叫陈开枝过来。陈來时,赵正午饭,也没让坐,对陈说:"广东我熟,还打前站,你搞这些干什么?!"可能因为是多年对开枝熟悉了解的缘故,赵当时语气甚严,有点让人出乎意外。几十年來,他一贯反感那种浩浩荡荡、前呼后拥、众星捧月式的"阵仗",认为那有违党的优良作风。到广东如此,听说到四川也是如此,这些都是他工作过的地方。至于他到別的地方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了。
  他从不题词
  赵在位时,不知人们有没有注意到,在全国众多的公共场所,常常有领导人题词,唯独没有赵的题词。即使有,那一定是不得不为的特别情况。当年我曾在电视上看到他到中越边境的法卡山,为驻守的官兵题词,还感到新鲜。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赵认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沒有题词的本钱。
  追忆到六十年代早期,印象是我到他那里时间不太长。有一天,是庆祝广东民兵先进典型"港口民兵连"成立十周年,陶铸、黄永胜均题词祝贺,赵执意不题。陶向赵说,这事重要,怎能不题字呢?赵勉为其难,在公文笺上用毛笔题了词。报纸公布后,赵懊悔不已,说人家一定会说,这样的毛笔字,怎么能上报呢?从此,他再不题词,几十年都不题。
  据我所知,赵是在1962年前后开始练毛笔字,他用旧报纸练,而且不是天天练,多数是在星期天晚上有空时,才提笔练写一下。所以进步并不快,也没有多少人知他在练毛笔字。
  他在担任广东省委书记期间,除上述特例,没有给任何单位、企业、刊物和任何个人题过字。实话说,当时地方上也没有这种风气。慢慢地,他的毛笔字写得好多了。
  他担任国务院总理后,常到广东视察工作。而广东又是最早的改革开放之地;他所到之处,都要求他题字。特别是中外合资企业,这个要求更加强烈。可是,都被他拒绝了。所以人们在广东任何地方,都沒看过他的题字,找不到他的题词。
  有一次,他视察广州的中国大酒店,当时是广州中外合资的著名企业。酒店刘总经理强烈希望他题词留念,他不答应,说:"不开这个先例。"
最后有所屈服,在"贵宾留言簿"上用钢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事似乎对他有所启发,以后凡遇到这类事,他就用钢笔签名。
  写到这里,让我突发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想法:赵不题字,在他下台前、下台后,倒是省却了不少刻、建、装、挂以及敲、挖、拆、卸题字的功夫,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金钱,赵当年的不题字,不知算不算中国特色的节约行为。
  赵离职后,行动受限制,或许练字的时间多了一些吧?1993年,我和妻子、女儿到北京看望他,在他的书房的地面上放着一些他写的条幅、横幅,都是练字纸。他的毛笔字现在写得还确实不错,用广东话來说是"似模似样"
了。妻子想向他讨要一付地上的练字,赵还是那句话:"我的字不出门。"
他还在坚持着当年自定的原则。
  出于内心的三句话
  1980年,赵紫阳担任国务院总理。同年,中央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我是会议工作人员,借休会时间,一天下午,我去看望他和梁大姐。当时,他们家住在中南海,一座四合院,不大,依我看来,条件并不怎么样,一般般而已。坐了一会,他们留我晚饭。饭菜很平常,可能临时留我,未加准备。他想喝杯酒,让我也喝一杯,我实在不能沾酒,没喝。
  他边喝边闲谈;我则边吃边听。他讲:"我现在的工作方法还是调查研究",
"我想,最多干到七十岁就不干了",
"我这个人,不拉私人关系";听到这些,我放下了筷子。我觉得他在和我谈心,倍觉亲切;这样的事,在我给他当秘书时并不多见。他对我讲的这三句话,我觉得都发于他的内心。"工作方法"这句,我当然熟悉,有感多年;这是他一贯的工作方法,也是他实事求是、注重实际的思想工作作风。当他讲到"最多到七十岁"
时,我不太认同。因为当时"胡赵体制"在国内外威望正隆,我想人民会希望这个体制保持更长久一些。我说道:"到那时可能由不得你。"说也奇怪,不知是赵当年有预感,还是他一語成讖,1989年他被迫离开人民需要他的政治舞台时,距他七十整岁,仅差数月!至于他说的"我不拉私人关系",这一点,是他几十年一贯奉行的原则,只是从来没有刻意自我表白,我当然早已敬佩万分。从"文革"后期至今,赵紫阳多次奉调各地,从内蒙到广东,又四川,再北京;从省委书记到总理,
再总书记,基本都是担任主要职位。除入川时调去了广东农业长才李子元(时海南区党委书记),从领导层面而言,他都是只身上任。走到哪里,就在当地任贤用能,从不结伙经营,安插亲近。如此风范、如此胸怀的人,今日党内领导人尚得见否?!回想那次谈心,距今巳过去二十多年了,但依然言犹在耳,让我铭记在心。
来源日期:2013年第4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正隆(广东)纸业有限公司公司简介 | 卓博人才网
正隆(广东)纸业有限公司&
规模:1000人以上主页:
地址:广东东莞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工业城东业路(东方兴业城附近)
正隆(广东)纸业有限公司于2006年12月设立,为台湾大型股票上市公司转投资企业,主要生产高档纸板、纸箱及彩盒等。投资总额7200万美元,注册资本1700万美元。公司位于厚街镇工业城内,紧邻开发中的神仙水公园,风景秀丽,总占地面积约300亩,分二期自资建设。第一期占地约200亩,建筑面积85000m2,于2008年4月份正式投产,并顺利通过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ROHS及FSC认证。公司拥有国际一流设备:德国BHS2.5m复瓦机、法国MARTIN1228印刷机、曼罗兰印刷机等,年产量纸板可达8000万m2,纸箱及彩盒5000T。客户主要有APPLE、NIKE、DHL、华硕、友达等。
广东东莞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工业城东业路(东方兴业城附近)
※卓博人才网温馨提示您:发布本招聘信息的企业在其营业执照上的企业名称为“正隆(广东)纸业有限公司”正隆村 - 小楼镇 - 增城市 - 广州市 - 广东省 - 行政区域网&&&&&&&&&&&&&&&正隆村正隆村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相关网站及友情链接广东正隆纸业有限公司- 企业库
在全国推出了过去几年里,我们曾经服务的客户来自亚洲,北美,中东和欧洲,与优良的品质和最好的服务,我们将继续探索新境界。
主营产品:纸箱;瓦楞原纸;彩盒;&&
中交网推荐产品
联系人:Liya_林职位:销售部 员工手机: 联系电话:86-769-email邮箱: 公司地址:全球商铺链接:
广告经营许可证:豫B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职后还能回去上班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