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神可以用拜佛的酥油花灯节灯吗?

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寺庙烧香拜佛有些什么忌讳、禁忌,以下资料希望能对大家有用.
一、香的功用1、香是菩萨的圣号。我们常常唱念香云盖菩萨,希望菩萨的加被,燃香是我们向菩萨表示敬意与沟通的渠道,使菩萨的福德与我们自相融,扩大心量,使自我的根本心识与山诃大地、宇宙空间融为一体。2、香是佛菩萨的供品。佛菩萨是宇宙万物的一种自然生命体,法界有无尽的生命存在,依佛经归纳为四圣道、六凡。生命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看得见,有的看不见,有的视而不见。每种生命都会有其与之相应的粮食,就如人是以五谷杂粮以及空气、水为自下而上的条件一样。是不是所有的生命都是以与人类相同的食物为自下而上的条件呢?显然不是的,大圣人孔子曾说:食肉者勇,食谷者智,食气者寿,不食者不死。由此证明食气 者确实存在,而寿命特长。在西游记中讲到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不死,就是喝西北风维持生命的。人在辟谷时也可以不食,只通过呼吸空气就能维持生命 。由此可见空气确实含有大量的能量。现在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它为一切生命体提供能量。有的生命体的呼吸功能有着特殊的功用,能把空气中的能量转换成自己需要 的养分。香气之中所含的成分就是佛菩萨所需的能量之一,因此香就成为了佛菩萨的 供品。菩萨自下而上的形式很多,所需要的能量也不一样,而香也是只其供品之一。3、消除烦恼,净化环境。我们生活在这娑婆世界,每人都有许多的烦恼:生活、工作、学习、人际关系以及家庭等等,皆不断的给人带来因扰与烦恼,难得清净片刻。人们在拜佛时按照一定的规范仪式烧香,用自己虔诚的恭敬心成佛菩萨沟通,心境就会平和下来,整个身心就会沐浴在一种庄严、圣洁、清净祥和的无量光明之中,就能消除烦恼,有益身心健康。另外,香还有消毒、清洁空气的功用,因为空气之中有许多的人们肉眼看不到的细菌,诸如感冒细菌、流行病毒等,燃适当的香就能消除这类病菌,净化空气。但是如果不懂和烧香的规范,以为是越多越好,就拼命的大把地烧香,反而会把清新的空气染污,甚至引起火灾,造成无边罪过。二、烧香拜佛时需要注意什么 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寺庙烧香拜佛有些什么忌讳、禁忌,以下资料希望能对大家有用。进门首先说选门进,寺庙建筑都有许多道门,从哪一道门进入都有讲究的。据说只有开了光的寺庙才有资格修十三道门。正中间的三道门,才是供人出入的。普通游客,进门只能走右边的那道门,中间那道门叫空门,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进门时,女客先迈右脚,男客先迈左脚,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门槛上,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烧香香烧三支是表恭敬佛、法、僧三宝,又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就是要学习佛菩萨的德香,让世界充满爱香。一般进到寺院需按寺规上三炷香,拜完要将三炷香按顺序插入香炉,并且严禁擅自燃烧大香,以免伤人并造成环境污染。民俗中的烧香,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烧香,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因为常人用右手杀鸡剖鱼,如果是左撇子的话,则反之。先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烧香后再叩头。顶礼(及俗语“叩头”)虔诚顶礼十方诸佛菩萨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向佛陀圣像行礼,舒二掌过额、承空,以示接佛足。又称头顶礼敬、头面礼足、头面礼。“顶礼”向佛菩萨或上座行此礼。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舒两掌过额承空,以示头触佛足,恭敬至诚。民俗中,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比如,你不能向地藏菩萨一阵猛叩头。跪拜的姿势是这样的,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手合什,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开光祈福还有一个仪式叫“开光”,当然是由得道高僧来主持最好。平时开光的东西置于家中,须得初一十五净手焚香,否则为不敬。但如果是很特殊的开普光,则不同,开光的物件可随身携带。把开光的物品和写上被祈福人的姓名和生庚八字(记不住生庚八字亦可不写)的纸用红纸或红锦囊包好,递上随喜一份(最好是以三六九数字相关),请大师帮忙开光。开光的过程是把所有的开光物件放于一托盘,置于佛前,大师念经数篇,即算是佛光普照。你的物件因些而赋于灵气与法力,可以带在身边保佑你了。2、三、上香的动作都有哪些?1、拜佛时,信众取香三枝,在灯火中点燃,拿在手里,走到拜凳之前;2、面对佛像,恭敬站立,两手举香;3、举香时,手如问讯状:两手之食指及中指夹着香脚,两大拇指抵住香脚之尾端;4、将香平举至眉间,与眉平齐,双目净观佛像庄严,观想与佛相应,眼观鼻,鼻观心;5、将香放下,右手拿香脚,左手插香,两香间距离为五分。香的表法(注)1、香是表示美好的、完善的品质。道德好的就称为德香,道德不好的当然就臭了。以香敬佛,就是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2、敬香时,香要举平,表示对一切众生以平等心来看待。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3、香烧三支是表恭敬佛、法、僧三宝,又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就是要学习佛菩萨的德香,让世界充满爱香。4、三支香插在香炉里,刚好一寸的距离,表示人的寸心。人的确良寸心能体现人的道德品质,我们要用寸心来报答佛恩、众生恩、国土恩、父母恩。也就是要四恩善报,三者均资(三有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意思)。注:表法就是用物质形象表现各种思想意识--法。四、佛教圣地应该怎样上香?1、拜佛之前,应洁净身体我们在拜佛之前,应当先洗净身体及双手,最好不吃蒜、葱、鱼、肉、酒,及嚼槟榔、吸烟草,口污臭,对佛菩萨祷告是相当不敬的,纵使与人说话,满嘴臭腥味亦是不礼貌的。更何况是拜佛呢!2、入寺庙,服装要整洁朴素女人到寺庙拜佛,千万不可穿迷你裙或露胸露背之衣服,有失礼仪,勿让小孩到佛堂内奔跑嘻戏。3、进佛寺,不得由中门入,当从旁门入,依左臂而行。入寺内不踏门槛(门底下隔板),进入佛堂内,不得高视佛面,当即低头即作礼拜,更不得溜达作观赏,东张西望,若要观佛面,应站立于堂外丈远而观之,方合乎礼制。于佛堂内不得大声谈话、喊叫、跑跳,勿随地吐痰或随地擤鼻涕。4、勿将寺庙当观光地区踏进佛寺内为礼拜佛菩萨,消除业障,需心存恭敬虔诚,方得感应,万不可在佛寺内随便大笑或嘻皮笑脸,非但不能消业障,反犯了不敬三宝之罪矣!应保持威仪庄严之相,以示对诸佛菩萨之恭敬,方得感应,若欲笑之,应保持小声,并以袖口掩之。切勿将清净庄严之佛门圣地,当作观光圣地,其因果可大矣!5、入佛堂拜佛之前,应将随身物、衣、帽、手提袋放于地上,而后再行顶礼拜佛 ,千万不可将皮包、衣、帽、手饰随便放置于桌上。佛堂中央,不得站立或礼拜, 佛堂中央位置,是住持礼拜位置,一般人请勿站立或礼拜。6、有人礼佛,勿从前面过。合掌空心,十指并拢,朝天,不可倾斜指向佛,这样是不礼貌的。手执香拜佛:头向前一拜而手拿香亦同时向前一拜,连续三拜即可,拜时要缓慢而庄严。拜佛不一定要点香,不一定要点香拜佛方显出诚心,佛教最大礼节是五体投地礼,即两肘、两膝、头顶同时伏在拜垫上,手心向上。五、如何对佛菩萨上香?前行于佛之身所依(诸佛之雕塑、画像、照片)、语所依(佛经、论等)及意所依(佛塔)前,整齐安置摆放供养:水碗、鲜花、明灯及其他供品。正行一边念诵【皈依文】,一边顶礼三遍。点燃一根香,双手合掌,掌间持香,而后将其放入香炉。香炉可选用金、银或铜质,随其所宜。而后,右膝着地恭敬下跪,或结跏趺而正安坐,双手合掌,放于胸前。花数分钟,纠正动机,发菩提心。观想自己面前虚空,安住全部诸佛、菩萨。然后,徐徐念诵以下偈颂,思惟其义,并作观想。二水花香明灯涂食乐& &实设意变供养皆奉献无始所积罪堕悉忏悔& &凡圣所修众善皆随喜以我身语意三诚敬礼& &奉献实设意变诸供云无始所积罪业悉忏悔& &凡圣所修众善皆随喜乃至轮回未空请安住& &为诸众生旋转正*轮自他诸善回向大菩提以花铺盖涂香之大地& &须弥四洲日月作饰严观想为佛陀土作供养& &愿普有情受用清净土依登 古路 勒那 曼达那康 尼呀他 呀咪回向发愿愿昼吉祥夜吉祥& & 日中午时亦吉祥一切时中吉祥者& & 愿诸三宝致吉祥文殊室利勇猛智& &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 为得普贤殊胜行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正确的拜佛方法_拜神不求人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贴子:
正确的拜佛方法
拜佛为何要五体投地呢?如果大家能了解拜佛可以健康长寿,使我们大脑得到运动,有助于开智慧的话,自然都会愿意去拜佛。所以拜佛的目的,是为了身体健康、开智慧,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安详,是福慧双修的好方法。  只有了解其中的道理之后,才易于起信,知识分子尤其如是,否则便会误会拜佛是迷信,以为拜佛的人自己不知努力而终日祈求。其实,拜佛若有所求,也只是求自己。明白了这个道理,便无论他的学问多大,社会地位多高,也会在佛前心甘情愿五体投地了。  小孩子不了解这当中的道理,所以,当你带他到了道场的时候,不要勉强他跪,不要勉强他拜,除非事先跟他沟通过。有时,我们发现东方人,身为长辈者,有强烈的支配欲,非要别人听从他的命令不可。所以老人家带着小孩到了道场,他自己拜下去了,若发现小孩子仍傻楞楞地站着,就急切地催促他“跪下!跪下!”他跪是跪了,拜也拜了,但嘴巴同时念念有词,不知在骂人,还是骂菩萨?  佛菩萨当然不会计较,因为他们心中已无我相。如果用这个样子顶礼法师呢?有时却会使法师起了烦恼,因为看到那个小孩一脸的不高兴,嘴里又念念有词,法师的心里就难过了。所以,不要勉强别人,佛菩萨和法师都不会在乎有没有人拜他。法师是佛的弟子,佛怎么做,他就怎么学。修行人并不希求人家向他拜,只是传统已经形成,只好让人家运动、运动,开开智慧罢了。  一般喜欢爬山的人,不只爬小山,还要爬大山、高山,甚至很危险的悬崖峭壁都要去爬,爬过了,他就很有成就感,站在山顶上,志得意满,顾盼自豪。但是,有一座山很难爬,天下没有几个人能超越它,那就是我们心里的“我慢山”,甚至于大修行人,也往往在此败落,留下“千年道行一朝丧”的遗憾。名利永远是人心的腐蚀剂。所以,信徒的礼拜,可以算是对修行人的考验;别人拜他的时候,自己心里有没有飘飘然的感觉?有的话,那就糟了。因此,修行就是在“修心”。  很多人常到寺院拜三昧水忏,其中有多少人了解三昧水忏的典故呢?悟达法师当年做了国师,连皇帝都要向他顶礼,并特别用檀香木做了一张高高大大的座椅供养他。当皇帝率领文武百官礼拜国师的时候,不免使他洋洋得意起来;心想“哈哈!皇帝都拜我,我师父都没得过这种殊荣呢!我比师父还了不起!”国师平常小考、中考都考得很好,偏偏这个大考出了问题。他平常爬山是逢山过山,什么悬崖峭壁都经历过了,就是跨不过这座“我慢山”。护法神看到,摇头三叹,离他而去。护法神一走,那个在他身边跟了十辈子的冤鬼,终于等到机会了,立即钻进他的膝盖,变成人面疮。这个故事还记得吧?  在佛教里,拜的学问是很大的!拜的人要有学问,受拜者更要有学问,希望从今以后,人家拜佛要心无挂碍。有的人皈依了佛教,但他拜不下去,为什么?不愿意拜木头呀!佛是不需要我们拜的,佛要是需要我们拜的话,就不能称佛。为什么拜佛的功德很大?因为拜佛能使身体健康,开智慧,那是千金难买的,这不是功德无量是什么?  我们的一切烦恼痛苦起因于太执着。现在学佛了,以后要放下执着、放弃不好的习气。但是突然间要改也很不容易,要有技巧,必须婉转。尤其劝说别人时,更要如此。因为一执着,心里就没有光明,现在学佛皈依了,拜佛就要面向光明。可是要有技巧,要婉转,所以拜佛时,五体投地之后,接着手要提起来转一个弯,再张开,这是象征得到光明。在双掌着地时,手掌向里边不是黑暗的吗?当很婉转地张开就得到光明了,这表示接受到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摩诃萨的慈悲智慧。然后握拳,这时不叫执着,叫做把握。你“把握”了就不要只放在自己的口袋,你还要很婉转有技巧的还诸大地,因为大地培育了众生及一切生命形态。在顶礼拜佛时,要将我们的无明烦恼等执着,很婉转,很善巧地放下,同时把握慈悲智慧;除自己受用外,还要回向在大地生长的一切众生。然后就用手指尖撑起上半身。  为什么要向内转?因为从心里面向内心求,向内心去反省。你有了智慧光明、慈悲喜舍,你便要向外宏扬。除了这表法,它还有另外一种意思:我们手的内侧有三条经络,第一条是肺脏跟淋巴系统,中间的一条是血管跟神经系统,第三条是心脏系统跟小肠消化吸收系统。惟有这样提起来转一个圈,才能完全发挥两面肌肉的运动。  为什么有的人平常做早晚课时,或参加法会诵经持咒拜忏时,会喘气?因为不懂技巧。无论念佛、诵经、唱赞都有一定的技巧与方法,这是让我们训练呼吸。人的一生过程与呼吸有极密切的关系。譬如持名念佛,就是称念阿弥陀佛,执持佛的名号。持名念佛法门也有很多种方法;有一口气念十句佛号的,因为他的横膈膜运动量很充足,即丹田之力很充足,而且很有经验,可以一口气念十声,甚至二十声、至三十声以上,不急不缓、不喘。所以持名念佛法门有一口气多念,有多口气(换气)多念,有用上气念,也有用下气念;不懂的人就上气不接下气地念,因此就会喘。为何容易喘呢?原因就是没有拜佛,就算有拜佛,也不懂要领。如果能用正确的姿势来拜佛,能量场就会扩大,呼吸就会顺畅,气血就容易流通。  有一位老太太觉得佛教很好,所以希望她的女儿也能接触佛法,亲近法师。但是因为她女儿和婆家的眷属都是很虔诚的天主教徒,所以成为障碍。她女儿十七年来鼻子一直过敏,屡医不愈,现在已届中年了,所以她很希望我能帮她的女儿结个善缘。但因女儿心有疑虑,自认并非佛教徒,所以不太愿意来亲近法师;她也担心法师不喜欢她,因此总不肯听从母亲的劝导。后来,我对她说:“你不要叫她来寺院亲近法师,不要跟她讲结什么缘,做什么功德;只要告诉她来看医生,这样就好了。”  提供学习的场所是学校,用来治病的场所就是医院,所以道场不一定叫它道场。《金刚经》上说的:“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以此类推,“所谓寺院,即非寺院,是名寺院。”因此我告诉老太太不要执着这些名称,回去只要告诉女儿,叫她来医院给医生看一看就可以了。  果然她照法师的话告诉她女儿,第二天,她女儿就来了,但她保持她的原则,一进门就说:“医生你好!”那倒无妨,反正“所谓医生,即非医生,是名医生。”  她四肢发达,肌肉很有弹性,为她诊断之后就告诉她:“你虽然很喜欢运动,尤其是游泳,但是,因为你皮肤不好,很干燥,又有香港脚。现在又有身孕,平常容易喉咙痛,中耳炎等,所以游泳对你不太适合。”  既然游泳不能解决鼻子过敏的问题,可见这种间接运动不适合。所以又告诉她:“你不如直接地运动内脏吧!”尤其她已有孕在身,有些运动容易导致流产,于是教她拜佛。但一听到拜佛,她就心有顾忌,说:“我们天主教没有这样拜呢!”我说:“你不要想那是拜佛,只是运动。不过你的运动有别于你妈妈的运动,你拜的时候,就面向着你的圣母玛莉亚五体投地好了。”  “还有当你五体投地拜下以后,手要做翻掌、握拳后再翻掌的动作,并且要连续做三十六次才可以起身。”她说:“坐着做不可以吗?”我说:“不可以,因为这个时候,你足趾的闸门没有打开,手臂的闸门也没有打开,所以不行。圣母玛莉亚是慈悲的,何况你是在拜她。为了你的健康,免得你妈妈担心,还有你婆婆等着抱孙子,为了这些人,你就应该做这个运动。”  她又问:“那么,一天要拜多少呢?”我说:“既然你一天可以游泳一两个小时,那就拜一百零八拜吧!”于是她就照着这个方法去拜,结果拜了一个月以后,十七年的鼻子过敏就治好了。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拜佛不是迷信,如果佛菩萨要我们拜的话,那对她应该没有效才对。为什么还这么有效?就这一点可证明佛教的教主,不是要人向他礼拜的。可是,你单是去念佛号、诵经、持咒或打坐,缺少了拜佛,效果就不好。因为动静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一定要先拜佛,然后才开始诵经,持咒,这是有次第的。  记住,不可一到道场,看到人家在打坐,你也跟着打坐;人家在诵经,你也跟着诵经,但人家诵到那里,你却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念得太快了,跟不上怕不好意思,只好嘴巴跟念念有词。勉强地跟,到后来就容易喘气,有的人就生烦恼。有些太太很虔诚,惹得先生不高兴,就说:“你呀!不拜佛都没事,你拜佛参加法会回来脸青嘴唇白,还喘气。不拜佛、不信佛就没有这些烦恼,看你,一信佛就这样。” 因此我们真的要好好自我反省;如同进一所学校,本来就要按部就班。依照着一定的课程、教法和修法来学习,怎能盲修瞎练呢?因此,诵经持咒不要跟别人比,他快是他的事,你跟不来就是跟不来,因为每个人的肺活量、横膈膜一上一下的活动范围有所不同。  学佛皈依后,第一件事就是好好的拜佛,能够一天拜一百零八拜,不气喘,不脸红,然后才开始打坐、诵经、持咒、念佛等等,这样效果就不一样了。有的人不明白,以为师父捉弄他;叫他拜佛,他就小声地跟人家说:“你看他天天都这么忙,他自己都不晓得有没有天天拜呢!”你要了解,你还没饱,你只好继续吃,别人吃饱了,只是招待你,不一定要陪你吃。同一桌吃饭,各人吃饭各人饱,他不吃他饿肚皮,你吃你饱。别人有没有拜,是他的事,你为了身体健康,为了让大脑运动,开智慧,你便得老老实实地拜。  另外,还发现一个问题,有一位老太太,因为膝盖痛,来看病,问她痛多久了?“一个月。”“以前有没有痛过?”“没有。”“有没有摔过?”“没有。”“有没有出过车祸?”“没有。”什么都没有。“那么你一个月前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特别的一些活动或事情?好好想想!”“啊!有啦,拜佛呀!”问她怎么拜,拜给我看看!她就在磁砖地板上“喀”的一声跪下去,头也“喀”的碰地,这么虔诚会有好报吗?  再问她:“除了膝盖会痛,你还容易头昏,对吗?”她说:“是啊!你怎么知道?好厉害喔!难怪人家说你有神通。”唉!有时想解释都很麻烦。拜佛,明明是为了健康,开智慧,怎么会拜到这般糊涂呢?不要说老人家,就是年轻人这样“喀”地跪下去,膝盖也会受不了,头也如此用力碰撞地板,不但开不了智慧,还会长个包。所以刚学拜佛的人,要用一个软拜垫,尤其是身材肥胖的人,他拜下去就起不来,所以要用软拜垫,让肌肉、横膈膜、腰大肌强壮了,然后才拿开软垫。一俟功夫纯熟,连拜垫也不用了。  一般人常爱比快,所以拜佛也求快。拜佛不要比赛快慢,平常我们的心就难得静下来,最难修的,就是动中修。凡是一举一动都是修行,所以身体虽然在拜佛,但仍应练习保持心如止水。拜佛拜到肌肉骨骼都很放松以后,这时就可以更进一步专注的来修心。虽然要拜得非常慢,但不能像机器人一样,喀!喀!喀!要像打太极拳的样子,慢慢的,很柔和很连贯地拜。佛教的“太极拳”仅有三招:九十度鞠躬、五体投地、脚趾用力提起臀部站起来,就这三招,全身统统都运动到了。  这时不必用软垫,因为跪得很慢,膝盖也不会受伤,一点都不痛。而且手指的力量也够,可用指尖把身体撑起来。功夫再好一点的人,就用三只手指,更好一点,就用两只,最好的只用一只。  在地毯上拜好不好?地毯有长毛,容易藏灰尘,有的人贪快,又给自己订了目标,十分钟要拜一百零八拜,所以拜得像风一样,一拜下去就起来,几次以后,地毯中的灰尘也跟着起来了,呼吸又很急促,所以拜下去就“哈咻!哈咻!”,本来是很健康的,拜了一百零八拜后,就鼻子过敏。所以家里或道场要是铺地毯的话,要准备毛巾或垫布使用,以防灰尘。  天上的电与地下的电,正负常常不一样,所以高楼屋顶上有避雷针,把上面的电导下来。电的产生,一定要形成一个循环才能导电,在我的《医缘说法》一书中,就谈到我们人类的电磁场,在印堂处的电磁场就与我们脚板脚背的电磁场不一样。因此,五体投地时,才能形成一个循环,如果不是五体投地,那个磁场就不能形成一个圆圈,因此就没有电磁场的变化,就不能与大地、大自然的电磁场打成一片,这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与智慧的开发。  现代人常常穿皮鞋,与大地的电磁场都绝缘了。古代人常打赤脚,对身体多少都有好的影响。了解这一点,以后如果前后院花园有草地,大家看清楚没有蛇或昆虫蚂蚁的话,早上起来最好打赤脚在草地上走一走,对身体很有助益;尤其是患高血压的老人家,把你的注意力和感觉放在脚板底,常常如此,就能帮助血压下降,不用完全依靠药物了。  因此,佛教的行、住、坐、卧都可以修行。如果小孩子问你:“妈妈,为什么佛菩萨都光脚丫?”你就知道怎么回答了。有时候小孩子问一些问题很有趣,也很实际。有一位妈妈居然回答小孩说:“因为那个时候印度很穷,没有鞋子穿,所以佛菩萨都打赤脚。”所以有很多年轻人、知识分子不能接受佛教,我们身为佛教徒,要好好反省、检点与忏悔。  有居士问到,拜佛的时候,到底往东拜好?还是往西拜好?或往南还是往北?又有居士说,反正拜佛就应该向着佛菩萨圣像拜才对。这让我想起一件事,记得大概在五年前,美国某个很有名、很大很庄严的道场,举行三坛大戒。因为是新成立的道场,刚拿到使用执照,正是百事待举的时候,因此很多事情都未准备妥当。可是三坛大戒时间已迫在眉睫,工作人员只好全力以赴。因为准备工作未尽理想,报名参加受戒的人又很多,所以在大雄宝殿举行法会,当大家一起拜佛忏悔时,发生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有一位戒子站在第二排的外线道,倒数第一位。大众拜佛时,为求动作整齐画一,就一个命令一个动作,如同军队一般,只是用引磬代替口令而已。所以,“叮!”的一声,大家就拜下去,地方本来很大,但受戒的人多,这时场地便显得小了,感觉很拥挤。因此当他拜下去时,发现前面已无余地,想往后退,又发现后有成排的脑袋,大家拜时,他总不能站着不拜,因此,拜下去时,很直觉地反应就是往空的地方拜。因此,前面三尊大佛他没拜,却朝向走道那边拜,但拜得很自在,没有起烦恼,他没想到什么虔诚不虔诚,或恭敬不恭敬等问题。  后来他一拜下去时,就听到后面的人在讲:“胖又不知自己胖,还往后退!”另外一个人拜下去就回过头来说:“谁叫你头这么大?”他听了也觉得好笑。再拜下去时,他又向空拜,这时身旁的一位同修心地很好,看他再拜下去时,就伸手一把抓住他说:“这边才是佛,你是不是太感动、太虔诚,拜昏了头,佛在这边!”  他不想解释,也不适合在那种场合解释。在庄严的大雄宝殿中,除了维那的声音,及大众诵经、持咒、念佛声之外,不应该有其他声音,所以他就不讲话,继续往空拜下去。但旁边的人又抓住他:“过来这边,你是不是没戴眼镜?”  拜佛到底要向那里拜?一定要向着佛像拜吗?像这种情况,如果向着佛像拜,势必推到前面的人;往后退,就会挤到后面的人,应该怎么办呢?  正在杂念纷纭时,他抬头看到了三团光。他是一位受过科学训练的知识分子,平常就不相信神通、奇迹等事情,当时虽已近傍晚,但不致于有如此鲜亮的光团出现。难道是拜时头叩得太重,眼花了?他揉揉眼睛,再仔细看,光团仍在,而且自远而近,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整整看了两分钟左右。这时候,他拜下也看,站起也看,显然不能专心。后来他生起了贪念,想一直看下去,当再抬头时,光团已消失无踪了。  事后他在想,大概是佛菩萨要告诉他,心里有光才是重要,否则只是在装模作样。本来法会是让大众忏悔的,怎么会有人说;“胖不知胖?”“头这么大?”等等。所以我们拜佛时,要是没有忏悔心,不知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话,那拜佛忏悔有何意义?  六祖惠能大师说过,“礼本折慢幢”。本来一种礼貌,一种形式,是用来折服我们骄慢的“幢”,如同礼拜、鞠躬、五体投地等,只是一种帮助你表达谦虚的仪式,以折服自己骄傲的心,如此而已。所以我们拜佛时,骄傲的心不能够折服、不能够减少,那我们拜什么佛呢!  有一个国家,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他的国民好像很有礼貌,他们一见到人就鞠躬,你鞠四十度,他就回六十度;你鞠六十度,他就回九十度。鞠躬本来是在提醒大家要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因此鞠躬的时候总是互相低头。但是这个民族,鞠躬了这么多年,他们的骄傲心、我慢心如果不改,这种仪式就变成一种没有效果的形式;可能越鞠躬就越骄傲、越狂妄。  因此,我们拜佛千万要小心,不可犯了这些毛病。要是越拜越骄傲的话,无论一天一百零八拜或两个一百零八拜,甚至更多,都变成毫无意义。不要以为拜佛拜久了,就有功夫;就算有功夫,那也只是做做体操,运动、运动而已。如果不了解拜佛的精神,那就不容易开智慧,顶多是稍为聪明一点而已,也不会具备慈悲喜舍。所以我们仍要感激这个民族,他给我们修行人一个很好的警惕与启示。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酥油灯批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