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百万庄棚改回迁小区是回迁3环以里50平米,还是5环以外90平米,2选1,在线急!

飞蛾投火,天性也,非熄灯可免,反误举烛前行;野狼捕羊,天命也,非善恶可辨,徒伤慈悲之心。
飞蛾投火,天性也,非熄灯可免,反误举烛前行;野狼捕羊,天命也,非善恶可辨,徒伤慈悲之心。
&a href=&///?target=http%3A///view/441814.htm%3Ffr%3Daladdi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磁化水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br&请带着高中物理化学教材看第7段——原理&br&&br&还有这位&img src=&/e96d098f8aa3aa823be99d8_b.jpg& data-rawwidth=&883& data-rawheight=&1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3& data-original=&/e96d098f8aa3aa823be99d8_r.jpg&&我手边有近年所有的数理化教材,各个出版社版的都有,没有一本提到所谓的“磁化水”,您在这大言不惭,请问是没上过初中?&br&&br&&a href=&///?target=http%3A//.cn/czwl/jszx/tbjx/czwldzkb/dzkb8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八年级下册&i class=&icon-external&&&/i&&/a&&br&请您好好看看课本的目录,请问“磁化水”一张应该放在哪里合适?&br&&br&第七章 力&br&第八章 运动和力&br&第九章 压强&br&第十章 浮力&br&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br&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br&&br&人教版初二物理下根本不讲磁场,谢谢。&br&&br&骗局无疑。
请带着高中物理化学教材看第7段——原理 还有这位我手边有近年所有的数理化教材,各个出版社版的都有,没有一本提到所谓的“磁化水”,您在这大言不惭,请问是没上过初中?
请您好好看看课本的目录,请问“磁化水”一张应该放在…
好吧,被邀请回答这个问题。。。&br&&br&我从2001年9月(上大学)开始就一直在北京,一待待了15年。。。&br&其实在雾霾肆虐之前,就一直想离开北京,去人相对少的地方。但是一直只是想想,从没有行动过(也不算——还曾经去陕西的汉中考察过,后来决定还是留在比较现代的城市里……)。&br&后来雾霾来了,而且一直不见好(尤其是在冬天),就更加想走了。想了好多城市,发现只有到最南方去,才能最大化地缓解雾霾问题(当然不能完全解决)——另外我越来越发现晒太阳的必要性,还有户外阅读的惬意,所以越来越想去一个,一年四季都能在户外待着(并且手露在外面)的地方(最好还靠海)。&br&&br&2016年端午节,到珠海待了3天,感觉非常好。虽然很潮湿(第一天身上一直黏糊糊的很不舒服),但是阳光很好,树木很多,人还不多,感觉也足够文明,没有狭隘的地方气。然后就产生了来珠海长居的念头。&br&当时想,在北京再待最后一年吧。&br&&br&但是由于越来越享受阅读和思考,越来越需要自己的时间,越来越觉得工作上花费的时间与自己无关,只不过在出卖自己的青春……所以越来越待不下去了。&br&9月份时,爸妈和弟媳带着侄子来北京看病,待了一个月。在这个月期间,我下定决心,等他们一离开就辞职(并且跟他们谈好了),于是就在十一长假之后提出辞职,下面是各种手续和事情,最终完全离职时在十一月初。&br&(许多人问,你的年终奖有30多万呢,再待三个月就拿到手了,为什么不拿?)&br&(在生命的后期,每个人都愿意用30万换残喘的3个月;为什么现在,我就不能用来换鲜活的3个月呢?)&br&&br&然后想着,在北京既然待了15年,有好多熟识的人,下面用两三个月时间跟他们一一见下面,也算是跟北京“好好道别”了。&br&接下来是各种见面,有时候甚至一星期外出5次(因为我不参加超过3人的聚会)。。。&br&直到12月那次长达一周的雾霾出现……&br&一周没有外出,天天待在家里,想着:别待了,立即走吧。是的,房租交到了17年2月底;是的,还有一个月房租的押金;是的,还有好多同学约了还没见……但还是,立即走吧。&br&于是那场雾霾结束后,用3天连续见了3个本科同学,第4天(日,星期天,据说还是圣诞节)早上起床,想着开始准备吧——当天能走就走,不行也是明天,哪怕后天也好……&br&&br&于是开始打包东西,花了一上午把所有家当装进了一个纸箱,然后中午打电话叫了德邦物流。&br&&img src=&/v2-a51ae43b98fe3b3b56083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a51ae43b98fe3b3b56083_r.jpg&&&br&下午去北京银行取出了医保里剩下的钱,又跑去电信营业厅注销宽带账户(最后还要我第二天拿着身份证再过去一趟)。&br&到下午5点,德邦的师傅才来,把箱子拿走了。然后我立即在网上买了一张当天的、北京到珠海的火车票——晚上8点半从北京西站出发。&img src=&/v2-65e27beb6bd3923aaa79_b.jp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65e27beb6bd3923aaa79_r.jpg&&&br&把剩下随身的东西都装进背包,冰箱里还剩下6公斤牛腩,也一并提出来了。一路坐地铁到同学家,把还冻着的牛腩给放在了门口。又坐地铁赶往北京西站,大概7点到了。然后就坐上了离开北京的火车……&br&当天没有吃饭。(这火车上居然有免费的晚餐,不过没有我能吃的……)&br&&br&第二天上午到了珠海,临时找了家宾馆,然后看房子。&br&(期间接到了北京电信营业厅的电话,说可以注销宽带了,让我带着身份证过去……)&br&当天晚上找到了一家自助餐厅(“缤纷盛宴”)吃饭,是自助式的火锅(也可以烤肉)……一人只要58元……两天没吃东西的我不知吃了多少肉……【吃得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然而往后的两个星期内,我仍天天都去吃晚饭(一日一餐)……】&br&第二天下午就签了租房合同,用新的地址改了德邦物流的目的地,第三天上午就送到了(感觉比快递还快)……然后开始打地铺,住新家。&br&由于租了一个无家具的房子,所以这两周来一直在购置各种东西:洗衣机、冰箱、两个组合衣柜、站立桌、滤水器、床垫、床上四件套(扔在北京一套)、垃圾桶、窗帘、晾衣架、拖鞋、笤帚、拖把、碗架、无钉刀架、防霉案板、热水壶,还有安装宽带……北京的同学又送了一个高大上的Daogrs烤箱。&br&&img src=&/v2-ed9e_b.jpg& data-rawwidth=&5312& data-rawheight=&39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12& data-original=&/v2-ed9e_r.jpg&&&br&【一个人抱着60多公斤的冰箱搬来搬去的时候(买的时候忘了考虑轮子的问题……),才意识到,在这个城市里我举目无亲……】&br&&br&这边阳光好(我最喜欢的方面),后来每天下午都跑到旁边的中山大学去读kindle(但要开着手机,好接各种快递的电话)。&br&&img src=&/v2-db78cadceaa_b.jpg& data-rawwidth=&15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0& data-original=&/v2-db78cadceaa_r.jpg&&&br&也去了旁边的海看了,海水土黄色。。。&br&&img src=&/v2-559a8a943c73ec04cb55d442cd9ef74e_b.jpg& data-rawwidth=&15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0& data-original=&/v2-559a8a943c73ec04cb55d442cd9ef74e_r.jpg&&&br&今天(日,又是星期天)终于来了床垫,把整个屋子好好清理了一遍(第三遍了)。总算都布置妥当了(买的滤水器不匹配现在的龙头,又买了转换头,还没到货)。&br&(完全站立生活,整个屋里没有坐具,也没有床。宜家的吧台桌,手摇升降桌,白天收起来放进“组合衣柜”的床垫,一直放在另一个“衣柜”里的台式机。)&br&&img src=&/v2-d6c06f4a433bdbdd0d50f68969d96cfc_b.jpg& data-rawwidth=&3984& data-rawheight=&5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984& data-original=&/v2-d6c06f4a433bdbdd0d50f68969d96cfc_r.jpg&&&img src=&/v2-af4e931ab946d8be1db43_b.jpg& data-rawwidth=&3984& data-rawheight=&5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984& data-original=&/v2-af4e931ab946d8be1db43_r.jpg&&&br&&img src=&/v2-23b01ecd051d37912ee7_b.jpg& data-rawwidth=&5312& data-rawheight=&39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12& data-original=&/v2-23b01ecd051d37912ee7_r.jpg&&&br&&img src=&/v2-08a81a7fd8af_b.jpg& data-rawwidth=&3984& data-rawheight=&5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984& data-original=&/v2-08a81a7fd8af_r.jpg&&&img src=&/v2-1aa1cfc5c775ac5b2788_b.jpg& data-rawwidth=&5312& data-rawheight=&39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12& data-original=&/v2-1aa1cfc5c775ac5b2788_r.jpg&&&img src=&/v2-2adbd337a8ec777eff440101_b.jpg& data-rawwidth=&5312& data-rawheight=&39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12& data-original=&/v2-2adbd337a8ec777eff440101_r.jpg&&&br&下午在旁边的中山大学操场上,晒着太阳读尼采的Also sprach Zarathustra,太阳落山后到旁边的菜市场买了猪肉、羊杂、秋刀鱼和各种蔬菜(然后理解了,为什么我这个一日一餐的人,每次都吃那么多肉,自助火锅店的服务员们每天还都那么欢迎我……)&br&回来开烤箱……终于好好吃上了自己做的一顿饭。&br&新生活终于设置完毕——人生才刚刚开始。&br&&br&(下面两三年不工作。)&br&&br&不过,我离开北京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雾霾(珠海也有雾霾,比如今天就是轻微),雾霾只是催我离开的最后一根稻草(好吧也许是最后一根铁棒)……
好吧,被邀请回答这个问题。。。 我从2001年9月(上大学)开始就一直在北京,一待待了15年。。。 其实在雾霾肆虐之前,就一直想离开北京,去人相对少的地方。但是一直只是想想,从没有行动过(也不算——还曾经去陕西的汉中考察过,后来决定还是留在比较现…
如果是我,我也带着狗走。因为在广大的非一二线城市地区,法律和jc完全保护不了我和家人的安全。&br&&br&如果等在那里,村里乌泱乌泱来了一大票带农具的围观群众,说狗是他家里一口人,开口问你要2万。&br&什么,你说狗不该上高速,是它全责?!不好意思,这话你上破乎说去,我们这里只听我手里的耙子的。&br&什么,五千?!五千也行,跪下来给狗磕个头,哭两声就好了。&br&啥?!要报警,这穷乡僻壤jc来了黄花菜都凉了,再说来了看两下说两句不准动手就走了,我先开你脑壳信不信?啥?!敢不敢,咱老少爷们缺的就不是时间麻烦,缺的是家人。
如果是我,我也带着狗走。因为在广大的非一二线城市地区,法律和jc完全保护不了我和家人的安全。 如果等在那里,村里乌泱乌泱来了一大票带农具的围观群众,说狗是他家里一口人,开口问你要2万。 什么,你说狗不该上高速,是它全责?!不好意思,这话你上破…
以前有过一类节目,大概意思就是请选手们推这个购物车冲进超市,货架上的东西随便拿,规定时间内拿到的货品价值总额最多的队伍胜出。&br&&br&总统竞选和这个很相似。装满政策议题的大超市,每一个议题的货架上都摆着几个选项,候选人冲进这个大超市,往自己的购物车里塞各种立场和方案。&br&到了收银台那里结算,看最后谁手里的组合价格最贵,价格最高。&br&现在竞选早已经便成了一个妙到毫颠的政治工程,参与者都是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和训练精英。所以不要因为候选人选择了哪个立场,就认为他本人真的相信这个。他相信的只不过是,这个立场有助于帮助他获得最大的价值,赢得最多的支持。&br&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总统制的选举其实要比议会制更加虚伪,在首相的竞争中,候选人需要关心的是议员的立场和利益,而非普通选民的态度。&br&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总统制的选举更加接近政治的本质,那就是我支持你并非因为你和我有共同的观念,而是因为你和我有共同的利益。比如说,跑去对于选民说,你支持的人,很虚伪,心里想一套,嘴上说一套,不过是一个政客,他是能理解的。废话我们选的就是政客,谁关心他/她心里怎么想的。他只要照顾到我的利益就好。&br&&br&候选人不可能在所有议题上讨好所有的人,甚至不可能在大部分议题上讨好大部分人。&br&每次他们选择一个立场,都会得罪持其他立场的选民,但有些立场并不会强到足以使选民为此投出支持票,也有些立场不足以是选民倒戈。比如温室效应这件事,其实只会得罪最极端的环保主义者,反正这些人本来也没打算投共和党,但对于所谓锈带的共和党支持者,即使觉得这哥们在胡扯,也不至于就转投希拉里。&br&当然选了这么保守的一个VP,可能意味着川普打算向中间走了。尽可能涵盖更加广泛的政治光谱才是取胜之道,没道理他和副总统都站在极右的立场上。&br&&br&最后劝各位对很多议题别太想当然,里边都包含着复杂的考量,千万不要觉得接受这些在你看来很奇葩的议题的选民都是没念过书不动脑子的粗人,很可能想得太少的是在这里想当然的诸位。&br&&br&比如,我来给洗一下吸烟致癌这事,您就知道这事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br&&br&吸烟致癌,所以就要通过征收额外税收,强制印刷警告标识,限制购买等措施。但烤串还致癌呢,为什么不采取同样的措施?现代社会的绝大多数享乐不都是以某种风险为代价么?一个社会凭什么决定,对一个个人来说,什么是有益的可以做的,什么是有害的不可以做的?&br&这是自由主义对于这个议题第一个层次的抗辩。现在你是不是觉得,反对吸烟致癌是不是没那么愚蠢了。&br&对此的反驳是,&br&因为一个公民享有社会保障,比如健康,比如养老,社会保障是由社会共同支付的。吸烟会显著的提高这个成本,因此你会使其他公民为你的享受承担额外的支出。&br&而自由主义对此第二层次的抗辩是,社保/医保在很多社会中通常都是政府运营,强制性的征收,本质上与税收无异。美高院当年对于奥巴马医保就是这么解释的,政府不能强制人买保险,但政府可以强制征税,奥巴马医保是税。&br&看到问题了吗,一个人凭什么为他被强制的行动负责? 如果延伸吸烟致癌的逻辑,那么政府可以无限的扩张自己的权力,公民与奴隶的界限在哪里?去年不是已经有些报道,欧美的很多地方都对过大的碳酸饮料征收额外的税了。不要以为收点钱没啥,金钱就是自由。对于大杯碳酸饮料征税的逻辑与吸烟有害健康的逻辑完全一致,而照此逻辑延伸,政府完全可以禁止掉啤酒,白酒,烧烤,油条等等,最终给每个人一个定制的食谱。连吃什么都被限制个规定,这连奴隶都不如... 如同被养殖的动物一般...&br&&br&而对此抗辩的第二层反驳,则可以讲,税收的本质就是让渡一部分自由给国家云云.... 不再继续了。&br&&br&以上絮叨这么多,是为了讲这么个浅显道理:没有人是傻子,如果觉得一个议题太过愚蠢,明摆着的事怎么还会有政治,那么很可能,愚蠢的并不是参与这个议题的双方。
以前有过一类节目,大概意思就是请选手们推这个购物车冲进超市,货架上的东西随便拿,规定时间内拿到的货品价值总额最多的队伍胜出。 总统竞选和这个很相似。装满政策议题的大超市,每一个议题的货架上都摆着几个选项,候选人冲进这个大超市,往自己的购物…
我们欠刘翔一个道歉吗?&br&不,我不需要道歉,我没骂。&br&同理,谁骂了谁应该道歉。&br&别骂的时候代表人民,打脸了求大家背锅。
我们欠刘翔一个道歉吗? 不,我不需要道歉,我没骂。 同理,谁骂了谁应该道歉。 别骂的时候代表人民,打脸了求大家背锅。
&p&谢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2b1f1a8ee054bb132dde101a& data-hash=&2b1f1a8ee054bb132dde101a& data-hovercard=&p$b$2b1f1a8ee054bb132dde101a&&@河森堡&/a& 邀。长文多图预警。
本来不太想写这个回答的,因为我觉得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2a3b1f0dad863bdd6774d& data-hash=&2a3b1f0dad863bdd6774d& data-hovercard=&p$b$2a3b1f0dad863bdd6774d&&@大地&/a& 的回答写的很好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都照顾到。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到底有何影响,现状就是还不完全明确,争议尚存。不过,&b&多数研究者还是认同人类活动加剧全球变暖&/b&这一命题了,这里我就不做展开了,毕竟也不是做这个方向研究的。&/p&&p&但在一些回答和评论里,还是能看出一些人对于全球变暖的话题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解。我就来针对一些评论和回答说几句&b&看起来有点偏题的话吧——实则是看待气候问题时很重要的背景概念&/b&。为了和谐,防止被认为又在挂人,我把涉及到的发言者ID都马赛克了。&/p&&p&-------------------------&/p&&p&&b&1.碳循环的稳定及失稳,与生物圈的关系。&/b&&/p&&p&在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2a3b1f0dad863bdd6774d& data-hash=&2a3b1f0dad863bdd6774d& data-hovercard=&p$b$2a3b1f0dad863bdd6774d&&@大地&/a& 的评论区里,我见到这么一段话:&/p&&img src=&/v2-e9cd29dc4f272e01b3b1_b.png& data-rawwidth=&469& data-rawheight=&1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9& data-original=&/v2-e9cd29dc4f272e01b3b1_r.png&&&br&&p&这个观点令我大吃一惊:如果连碳循环这个基本的概念都没有建立,就讨论起碳排放来,这就容易闹笑话。&/p&&p&地球上的一切物质都处在有序的循环过程里,无论是&b&涉及大气、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碳循环&/b&,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水循环。&/p&&img src=&/v2-6f96a1d6b63c7819a1dc_b.png& data-rawwidth=&586& data-rawheight=&6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6& data-original=&/v2-6f96a1d6b63c7819a1dc_r.png&&&p&(碳循环示意图)&/p&&img src=&/v2-dcdaff749eef39_b.png& data-rawwidth=&884& data-rawheight=&6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4& data-original=&/v2-dcdaff749eef39_r.png&&&p&(碳循环,另一种表示方法)&/p&&p&--------------------------&/p&&p&简要将三个圈别的碳循环途径列一下:&/p&&p&&b&水圈:&/b&二氧化碳——碳酸根/碳酸氢根——分解成二氧化碳/形成碳酸盐(如碳酸钙)——少数发生沉淀,进入岩石圈(石灰岩、白云岩、珊瑚礁骨架、叠层石等)&b&【全途径以年为单位】&/b&&/p&&img src=&/v2-4a92800fba6cfd68ce8cd_b.png& data-rawwidth=&597& data-rawheight=&3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7& data-original=&/v2-4a92800fba6cfd68ce8cd_r.png&&&p&(澳大利亚的现代叠层石)&/p&&p&&b&生物圈:&/b&&/p&&p&&b&第一步:&/b&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有机碳—(经过食物链)—大部分分解,释放二氧化碳【&b&全途径时间以年/十年为单位&/b&】&/p&&p&&b&第二步:&/b&少数作为不可溶有机碳进入岩石圈——转化为化石碳(煤炭石油天然气)【&b&全途径时间约为十万/百万年&/b&】&/p&&img src=&/v2-83caf86d2f69c546ff33f56_b.png& data-rawwidth=&471& data-rawheight=&2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1& data-original=&/v2-83caf86d2f69c546ff33f56_r.png&&&br&&p&(生物圈碳循环的第一步)&/p&&p&&b&岩石圈:&/b&&/p&&p&&b&无机环节:&/b&水中碳酸盐发生沉淀,形成碳酸盐岩/烃源岩——地质抬升,风化作用释放碳酸根/碳酸氢根进入水圈——地质沉降,熔融转化为岩浆中的挥发组分——火山活动,释放二氧化碳&b&【全途径时间约为百万年/千万年/亿年不等】&/b&&/p&&img src=&/v2-5cbb9c3c866a2326cea8e4fd5ca04a02_b.png& data-rawwidth=&687& data-rawheight=&5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7& data-original=&/v2-5cbb9c3c866a2326cea8e4fd5ca04a02_r.png&&&p&(主要体现岩石圈碳循环的无机环节和浅层部分)&/p&&br&&br&&p&&b&(体现岩石圈碳循环的深层部分,图引自&a href=&///?target=http%3A///ngeo/journal/v7/n5/fig_tab/ngeo2152_F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ture Geoscience&i class=&icon-external&&&/i&&/a&)&/b&&/p&&br&&p&&b&有机环节:&/b&水中有机碳发生沉淀,形成烃源岩——地质沉降,转化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地质抬升,风化破坏释放无机碳及小分子有机碳(甲烷等)进入大气(如沥青湖、加拿大油砂、浅层煤田自燃)/地质沉降,受岩浆活动烧毁转化为无机碳——部分无机碳进入岩浆,通过火山活动重新释放&b&【全途径时间约为百万年/千万年/亿年不等】&/b& &b&(主要体现浅层的无机环节和有机环节)&/b&
在所有的碳循环途径中,岩石圈中发生的碳循环速率最慢。&b&但也正因其体量巨大、循环缓慢,才成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b&&/p&&p&在自然界的状态下,经过四十多亿年的&b&协同演化&/b&,生物圈与另外两个非生物圈之间已经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形成了一条&b&二氧化碳——碳酸根——有机碳——无机炭——二氧化碳&/b&的循环链。&b&任何一个链条的微小变化,可能都不会导致整体的崩溃。但是,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巨大的变数,无论正负,体系的崩溃就变得需要严肃对待了。&/b&&/p&&p&------------------------&/p&&p&在地质历史时期,碳循环的链条曾经出现过多次重大变故,结果往往是惨重的&b&——&/b&&/p&&p&1.&b&光合作用植物的横空出世,过多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b&,被认为可能是雪球地球发生的主要因素。&/p&&p&2.植物登陆后的泥盆/石炭纪,木质素的出现让森林急速扩张,但&b&当时尚未演化出能够分解木质素的物种&/b&,大量的&b&二氧化碳&/b&被固定成&b&生物圈里的活动有机碳&/b&,然后&b&由于缺乏分解者&/b&,大部分转化为&b&岩石圈里的化石有机碳(石炭纪形成了海量的煤炭)&/b&。结果呢?又一次严重消耗大气的二氧化碳,在石炭末期全球又一次变冷,发生了不大不小的一次灭绝。&/p&&p&3.&b&二叠纪末期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的剧烈活动;或者各主要板块发生造山运动、拼合成盘古大陆的时间太久,长期风化的结果导致岩石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导致大气的温室气体量严重增加&/b&,产生极为&b&严重的温室效应&/b&,气温急剧升高,出现严重的&b&全球性海洋酸化&/b&(碳酸钙缺乏事件);进而&b&可能导致洋流中断,也导致全球范围的洋底大缺氧&/b&。其结果是地球生物发生前所未有的海陆空超级大灭绝,95%的物种永远被抹去。&/p&&p&(这部分内容可以去这里了解更多&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地球演化中有哪些超乎人想象的现象? - 生物学 - 知乎&/a&)&/p&&img src=&/v2-43aae8ddca1e8ed8df346b6c80dfcc3d_b.png& data-rawwidth=&822& data-rawheight=&3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2& data-original=&/v2-43aae8ddca1e8ed8df346b6c80dfcc3d_r.png&&&p&(石炭末期的大冷却和二叠末期的大升温)&/p&&img src=&/v2-28ddabb04f803dc2333a_b.png& data-rawwidth=&619& data-rawheight=&4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9& data-original=&/v2-28ddabb04f803dc2333a_r.png&&&p&(地质历史时期CO2浓度与主要冰期的对应关系。CO2浓度不是唯一影响冰川期的因素,但冰川的范围与CO2浓度存在正相关。)
(引自Myers T S. Palaeoclimate: CO2 and late Palaeozoic glaciation[J]. Nature Geoscience, 2016.)&/p&&p&类似的历史我还可以继续举,很多。但需要注意的一点在于,&b&这些重大变化,都还是在完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碳循环系统的缓慢变化。&/b&&/p&&br&&p&&b&换言之,地球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如人类这样快速改变碳循环的先例。&/b& &b&地球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如人类这样快速改变碳循环的先例&/b&&/p&&p&&b&地球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如人类这样快速改变碳循环的先例&/b&&/p&&p&&b&地球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如人类这样快速改变碳循环的先例&/b&&/p&&p&&b&(重说三)&/b&
---------------------------------------
在&b&碳循环平衡的视角下&/b&来看,工业时代以来最大的变数可以归结为这么几个:
&b&a.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焚烧石灰岩制取混凝土——从岩石圈人为释放大量有机碳和无机碳进入大气。&/b&
(1)煤和油气自不必说
(2)混凝土原料之一是用碳酸盐岩烧制的石灰,氧化钙。从碳酸钙到氧化钙,二氧化碳从岩石圈里转入大气层。盖房子造成二氧化碳的净增加,没想到吧,2333。(但混凝土据说也会吸收二氧化碳,这个影响的重要性可能还有待讨论。)&/p&&p&&b&b.伐木排涝围湖,森林、湿地、沼泽数量大量减少——破坏生物圈的固碳能力,进而减少从生物圈进入岩石圈的有机碳/无机碳数量。&/b&
(1)砍伐森林的数量不用我说
(2)湿地/沼泽系统是陆上重要的成煤环境,即固碳环境。然而大量的湿地/沼泽随着人类活动被开发为农田。&/p&&p&&b&c.人类行为增大了自然风化释放二氧化碳的速率&/b&
(1)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基岩的暴露范围扩大:释放无机碳速率增加
(2)酸雨加强,对基岩的化学腐蚀力提升:释放无机碳速率增加&/p&&p&&b&d.人类对水体的影响对二氧化碳被生物圈和水体的吸收环节造成何种影响,我还不太了解。&/b&&/p&&p&据评论区反馈,主要影响可能是引起&b&海洋酸化,水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而有弱酸性倾向。一是海洋酸化导致大量珊瑚礁死亡,二是浮游生物的死亡。&/b&若这两点属实,那就是进一步降低水圈的固碳能力(无机和有机)。欢迎进一步补充。&/p&&p&-------------------&/p&&p&一增一减之间,直接导致&b&第四纪以来自然界碳循环的稳定性被打破&/b&——注意,一定要强调是第四纪以来,因为每个地质历史时期的碳循环面貌都存在不同。二者的叠加,&b&显然是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并且这个上升的速率前所未有。&/b&&/p&&img src=&/v2-e96cfd88fee82_b.png& data-rawwidth=&701& data-rawheight=&4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1& data-original=&/v2-e96cfd88fee82_r.png&&&p&&b&(图片引自&a href=&///?target=http%3A//climate.nasa.gov/vital-signs/carbon-dioxid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 NASA Global Climate Change&i class=&icon-external&&&/i&&/a&,不对数据真实性负责)&/b&&/p&&img src=&/v2-cd93e8eab42ef9ec12b450ac015770ca_b.png& data-rawwidth=&524& data-rawheight=&3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4& data-original=&/v2-cd93e8eab42ef9ec12b450ac015770ca_r.png&&&p&&b&(图片引自&a href=&///?target=http%3A///earth-matters/climate-weather/blogs/earths-carbon-dioxide-levels-to-hit-400-pp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arth's carbon dioxide levels to hit 400 ppm&i class=&icon-external&&&/i&&/a&)&/b&&/p&&img src=&/v2-a7e161cdf43ec538bbadee0_b.png& data-rawwidth=&644&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4& data-original=&/v2-a7e161cdf43ec538bbadee0_r.png&&&br&&br&&br&&p&&b&(图片引自&a href=&///?target=https%3A////apple-issues-1-5-billion-green-bon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pple Issues $1.5 Billion Green Bond&i class=&icon-external&&&/i&&/a&)&/b&&/p&&p&&b&(以上三个图本质上是一样的,23333)&/b&&/p&&p&------------------------------&/p&&p&对地球科学领域熟悉的朋友,可能或多或少都了解一点米兰科维奇旋回。一种天文轨道因素控制地球气候的方式。&b&它使得地球的温度呈现周期性变化&/b&。从这些图里可以看出,地球的二氧化碳含量也在短时间内呈现周期性变化,可能与米氏旋回有一定关系。&b&但是,最近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呵呵,已经丧心病狂了。这完全已经超过了自然因素调控的范围,是现代碳循环正在失稳的一个迹象。&/b&&/p&&p&--------------------------------&/p&&p&&b&历史上这么高是啥时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地质历史上用了多久升起来的?&/b&&/p&&p&&b&我不想说话,你们自己看——有没有这么快过,几百年。&/b&&/p&&img src=&/v2-d8ea6cb5d3a152c6124beece83c0d353_b.png& data-rawwidth=&601& data-rawheight=&4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1& data-original=&/v2-d8ea6cb5d3a152c6124beece83c0d353_r.png&&&p&(&b&时间顺序从右向左,引自&a href=&///?target=http%3A//www.ata.org.au/forums/topic/2190/page/1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limate Change - scientific discussion&i class=&icon-external&&&/i&&/a&,不对数据真实性负责&/b&)&/p&&p&结论是,没有。&b&地球自身的调节能力,要在几百后面加个万字。&/b&
---------------------------
有人说,细菌每年排放多少多少亿吨——没错,但这个排放在最近几百万年来皆是如此。&b&一个自然稳定的量不会导致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但人类活动导致的小小变量却可以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累积,导致碳循环崩溃。&/b&就像巨型火成岩省喷发可以极快摧毁碳平衡一样。&/p&&p&&b&我们绝对不能用一个早已稳定的所谓自然排放量很大,来忽略人类活动造成的【看起来并不大的】碳循环变量:燃烧化石有机碳导致二氧化碳的绝对排放增加、砍伐天然植被造成生物圈吸收二氧化碳的绝对减少。&/b&我甚至懒得提农作物面积增加和养牛——一个光合作用,一个吃粮放屁,搞不好这两个平衡了呢?吃多少粮对应了粮食作物固定了一定量的碳,放多少屁则对应排放了比吃的粮少一些的碳(打头拿去长肉了),掐指一算,可能还有利于减排呢。
--------------------------
&b&地质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几件事&/b&:
稳定的碳循环是保证当时生物界稳定的前提;碳循环的重大改变极有可能引起大灭绝;&b&地质历史时期中,缓慢的碳循环变化都曾导致过全球温度变化而引起大灭绝(或者作为主要原因)&/b&。&/p&&p&&b&那么,我提一个问题:在人类文明历史时期中,急速的碳循环变化会导致什么?&/b& &b&别扯什么历史文献里的那些橘子大象,好好看看碳循环崩溃以后的结果吧!这完全是两码事!&/b&&/p&&br&&p&&b&你以为科学界只是担心哪个国家的GDP受损吗?&/b&&/p&&p&&b&不是,他们担心的只是【虚无缥缈的】人类世大灭绝,&/b&Anthropocene Extinction&b&。&/b&&/p&&img src=&/v2-5a8b6a8cac98f79b2f5bb3_b.png& data-rawwidth=&658& data-rawheight=&3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8& data-original=&/v2-5a8b6a8cac98f79b2f5bb3_r.png&&&br&&p&+++++++++++++++++++++++
通过评论区反馈的情况,基本上集中在以下几点:
1.CO2对气候的作用尚不明确;
2.不相信人类导致的这点CO2增加会产生严重后果。
对此,我的评论是,请仔细阅读。一样的话我也不愿老说,累。&/p&&p&是的,现代的CO2不如地质历史上某些时期高,CO2浓度快速增加这个因对全球变暖的这个果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b&但这两者完全不影响现代碳循环已经被人类工业活动打破的事实。&/b&&/p&&p&+++++++++++++++小节分隔线A++++++++++++&/p&&p&&b&2.尺度的把戏。&/b&&/p&&p&&b&尺度问题,是观察现今与地质历史时期内的气候变化时,必须要拿捏准的一个标尺。&/b&&/p&&p&诚如许多人提到的,中外的历史文献都记载了历史时期上比现今冷或者热的时候。不仅历史文献这么说,地质记录中同样反映出这一点。就像前面的一个图反映的,地质历史上,CO2浓度和温度比今天高的时候多了去了,so what?&/p&&p&换一个版本也无妨——&/p&&img src=&/v2-e62f7c472fa_b.png& data-rawwidth=&602& data-rawheight=&3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2& data-original=&/v2-e62f7c472fa_r.png&&&p&(&b&Geological CO2 Joke&/b&)&/p&&p&&b&看起来,&/b&似乎地球历史时期的CO2浓度是一个一贯下降的趋势嘛,现在的一点上升没什么好担心的吧。&/p&&p&那么就选择一个局部放大一下:&/p&&img src=&/v2-88fa37c6ddcdc6bbe597_b.png& data-rawwidth=&494& data-rawheight=&7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4& data-original=&/v2-88fa37c6ddcdc6bbe597_r.png&&&br&&p&(图引自&a href=&///?target=http%3A//www.mahurangi.org.nz//human-made-climate-change-v2/%23Cenozoic-Climate-Chang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aleoclimate implications for human-made climate change - Mahurangi Magazine&i class=&icon-external&&&/i&&/a&)
&b&看起来,新生代&/b&(Cenozoic,6550万年,a图)至今的尺度上,温度逐渐下降;
&b&看起来,上新世&/b&(Pliocene,533万-238万年)至今,温度逐渐下降,且波动越来越大;&/p&&p&&b&但是!更新世末期(42万年以来)至今,温度呈现明显的周期变化。&/b&&/p&&p&这种明显的周期关系,就是所谓&b&“Vostok冰芯讲述的故事”&/b&——(下图与上图的时间标尺是反的)&/p&&img src=&/v2-f53c8dafc1d836b82bc8_b.png& data-rawwidth=&910& data-rawheight=&6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0& data-original=&/v2-f53c8dafc1d836b82bc8_r.png&&&p&(引自经典paper:Petit J R, Jouzel J, Raynaud D, et al.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history of the past 420,000 years from the Vostok ice core, Antarctica[J]. Nature, 35): 429-436.)
(a曲线为&b&CO2含量&/b&曲线;b曲线为&b&温度偏移曲线&/b&;c曲线为&b&甲烷浓度&/b&曲线;d是&b&氧18同位素演化曲线,反映冰盖总量,正值表示海冰量少&/b&;e是南纬65度于6月中旬时,&b&单位面积接受太阳辐射能量&/b&曲线)
(&b&看清楚,底部才是时间标尺&/b&)&/p&&p&看起来,CO2浓度和CH4浓度,在过去的42万年与温度曲线吻合的很好;&/p&&p&看起来,海冰总量与北纬65度6月中旬太阳辐射量,在过去的42万年里吻合的也很好。&/p&&p&&b&这四个周期性,是任何会看数字和曲线的人都能够理解的直观现象。而上图的最左边,也就是现今的时刻,这个世界正处在一个新周期的起跑线上。&/b&&/p&&p&-----------------------------&/p&&p&这篇Vostok冰芯的经典论文里,上一张图广为人知。但是第二张图知道的人可能不多。这是一张进行米兰科维奇旋回分析时使用的&b&频谱分析结果图(&/b&然而我并不太熟悉这个方法…其实很想学T。T&b&)&/b&。&b&米氏旋回通过地日关系的周期变化,影响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体现为地表单位面积接受的太阳能量发生周期变化(上图的e曲线),从而导致其他指标发生自然波动。&/b&&/p&&img src=&/v2-ef0c6dc50dcdba02c127bc2fb5a8a1e5_b.png& data-rawwidth=&530& data-rawheight=&6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0& data-original=&/v2-ef0c6dc50dcdba02c127bc2fb5a8a1e5_r.png&&&p&这张图是用来表示,前图中的无论CO2浓度、CH4浓度还是温度变化、海冰范围变化,&b&都遵守米兰科维奇旋回式的周期样式。&/b&米氏旋回是一个&b&互相包含的复杂周期系统&/b&,一个大旋回里包含若干中旋回,每个中旋回里继续包含若干个小旋回。具体识别每一个旋回是一项不太现实的工作,实际操作里通过识别旋回的频率来寻找周期级别关系。&/p&&p&&b&我们看到的这几种曲线的每个大小旋回,都遵守米氏旋回的时间间隔,并互相叠套。&/b&10万年的大周期发生的频次最高——前图中可以显著识别4个十万年级别的周期 ,&b&&u&偏心率短周期&/u&&/b&;后面的几个周期相互叠套,一眼难以识别;CH4除了有显著的十万年偏心率短周期外,还存在较明显的2万年&b&&u&岁差周期&/u&&/b&。&/p&&p&&b&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过去42万年来,地球的CO2浓度、CH4浓度、温度、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符合米兰科维奇周期律。&/b&&/p&&p&关于米兰科维奇的一些有趣细节,有兴趣者可以阅读丁仲礼院士的一个review:
丁仲礼. 米兰科维奇冰期旋回理论:挑战与机遇[J]. 第四纪研究, ):710-717.
&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j97Pre4gxiAwEHKbj_hsK4GpqeX2A1DaJIfHqeIVqLL32Uw7U83oo7jxEY7C4_KX-fm5rJF2duNH0fjZw0vKNSnuuwSwX3KzYKtNKswbM9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米兰科维奇冰期旋回理论_百度文库&i class=&icon-external&&&/i&&/a&
---------------------------
&b&利用米氏旋回体现的地球自身运动之周期性,和自然环境的常规稳定惯性,人们可以预测下一个米氏周期内的一些情况&/b&——之所以可以用前几个米氏周期情况来预测下一个米氏旋回的情况,是因为10万年的尺度上可以排除构造运动对周期性的干扰——&b&这个时间尺度上,米氏旋回说了算。&/b&&/p&&p&&b&于是,下一个周期内某些气体指标的自然上限值被钦定了——CO2约300ppm,CH4约700ppb;&/b&如果不发生恶性的大火成岩省活动、超级火山爆发、猛烈小行星撞击等意外因素,它们将遵循4.1万年和约2万年的周期上下波动,&b&直到10万年后进入下一个【符合偏心率短周期的】冰河期。在这个过程里,4.1万年和2.3/1.9万年的中短周期将继续发挥作用,大大小小的冰期一个也不会少,使地球温度震荡走低。&/b&&/p&&img src=&/v2-6829edb1b4d_b.png& data-rawwidth=&894& data-rawheight=&5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4& data-original=&/v2-6829edb1b4d_r.png&&&br&&p&&b&呵呵呵,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b&&/p&&p&&b&因为有一些钦定值已经发生了突变——而这发生在不到500年的时间里。&/b&&/p&&p&+++++++++++++++++++小节分隔线B+++++++++++++++++++&/p&&p&&b&3.打破规则的熊孩子:二氧化碳&甲烷(等)。&/b&&/p&&img src=&/v2-2ce93b8ac604d69e29d77e3b_b.png& data-rawwidth=&605&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5& data-original=&/v2-2ce93b8ac604d69e29d77e3b_r.png&&&p&(NOAA的CO2浓度数据,&b&当前CO2浓度年年际均值约为405ppm&/b&)&/p&&p&是的,我知道一些人觉得二氧化碳的含量看起来并不太高,&b&也就多了100而已&/b&,&b&几乎可以算作误差。&/b&&/p&&img src=&/v2-bd6b82cf90fe12cd3d74d2d_b.png& data-rawwidth=&722& data-rawheight=&5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2& data-original=&/v2-bd6b82cf90fe12cd3d74d2d_r.png&&&p&(NOAA的甲烷浓度数据,&b&当前甲烷浓度年际均值约为1847ppb&/b&)&/p&&p&&b&那么甲烷数据从600-700翻了近三倍达到1840呢?&/b&&/p&&p&-----------------------------&/p&&img src=&/v2-6a3a034e88b9b938bfa66efe816cd1d4_b.png& data-rawwidth=&492& data-rawheight=&6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2& data-original=&/v2-6a3a034e88b9b938bfa66efe816cd1d4_r.png&&&br&&p&(NOAA的数据)&/p&&p&&b&最近35年间,CO2和CH4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b&其中,CO2增长率较稳定,CH4增长率在2003年前后有过下降。&/p&&p&----------------------&/p&&img src=&/v2-480aa3d9ae50a41a48f1fc4a057ffb28_b.png& data-rawwidth=&845& data-rawheight=&4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5& data-original=&/v2-480aa3d9ae50a41a48f1fc4a057ffb28_r.png&&&br&&p&&b&最近100年间,CH4保持增长趋势&/b&。增速在2000年前后有过下降,但现在又恢复了。&/p&&p&---------------------------&/p&&img src=&/v2-22a3b654ce2cf6b64633df_b.png& data-rawwidth=&629& data-rawheight=&4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9& data-original=&/v2-22a3b654ce2cf6b64633df_r.png&&&p&(引自&a href=&///?target=http%3A///eee55/eee55e/growth_of%2520methane_concentration_in_atmosphere.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rowth of Methane Concentration in the Atmosphere&i class=&icon-external&&&/i&&/a&,不对数据真实性负责)&/p&&p&&b&最近1000年间,CH4在前700年保持了稳定(700ppb上下,与过去42万年里的上限一致),在后300年开始快速上升&/b&。这个图的数据截止2000年,还未突破1800ppb&/p&&p&-----------------------------------&/p&&p&谁还记得1999年那篇nature里测量的42万年间CH4浓度?&/p&&img src=&/v2-f53c8dafc1d836b82bc8_b.png& data-rawwidth=&910& data-rawheight=&6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0& data-original=&/v2-f53c8dafc1d836b82bc8_r.png&&&p&&b&700ppb,大约是过去42万年来的甲烷浓度上限。然而现在已经1848ppb。&/b& &b&300ppm,大约是过去42万年来的CO2浓度上限。然而现在已经405ppm。&/b& &b&--------------------&/b&
还有更给力的数据吗?有的。
2004年,EPICA研究计划在南极洲Dome C取出了年龄长达80万年的冰芯——&/p&&img src=&/v2-ff868bdcb9a08b5d6c9478c_b.png& data-rawwidth=&1031& data-rawheight=&6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1& data-original=&/v2-ff868bdcb9a08b5d6c9478c_r.png&&&br&&p&&b&(引自:&a href=&///?target=http%3A///nature/journal/v453/n7193/full/nature06949.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ture—High-resolution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record 650,000–800,000 years before present&i class=&icon-external&&&/i&&/a&)&/b& &b&300ppm,大约是过去80万年来的CO2浓度上限。然而现在已经405ppm。&/b&&/p&&p&&b&--------------------&/b& &b&(引自:&a href=&///?target=http%3A///nature/journal/v453/n7193/full/nature06950.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ture—Orbital and millennial-scale features of atmospheric CH4 over the past 800,000 years&i class=&icon-external&&&/i&&/a&)&/b& &b&850ppb,大约是过去80万年来的甲烷浓度上限。然而现在已经 1,848ppb。&/b&&/p&&p&&b&------------------&/b&&/p&&img src=&/v2-a471d7f18a_b.png& data-rawwidth=&1084& data-rawheight=&6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4& data-original=&/v2-a471d7f18a_r.png&&&ul&&li&&b&人类从诞生至今,走过了约260万年,6个半偏心率长周期(40万年),26个偏心率短周期(10万年),60多个地轴倾角周期(4.1万年),还有一百多个岁差周期。&/b&&/li&&li&&b&在最近的约两个偏心率短周期时期内,温室气体周期与地表太阳辐射值周期高度耦合。表现出4.1万年、2.3万年和1.9万年的周期。&/b&&/li&&li&&b&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周期律的体现有所不同,但全球许多数据都体现出对偏心率短周期(10万年)的遵循,恕不再举例。&/b&&/li&&li&&b&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分别打破了过去一个岁差周期(2万年)、一个地轴倾角周期(4万年)、一个偏心率短周期(10万年)内稳定的温室气体上限值。&/b& &/li&&/ul&&p&------------------
好了。尺度的问题说完了,周期的问题也说完了。
一些问题,明白的人已经明白,装睡的人,让他睡去吧。
&b&碳循环是否有崩溃迹象,数据就在这里;&/b& &b&米氏旋回的规律有没有被打破,数据就在这里。&/b&&/p&&p&下一个2万年的岁差旋回会怎样?&b&我就是不说,你们自己想。&/b& &b&+++++++++++++++++++++++++++++小节分隔线C++++++++++++++++++++++++++++++&/b& &b&4.甲烷炸弹。&/b& &b&
甲烷也是一种温室气体,而且它的至暖效果比CO2强大的多。&/b&自然界产生甲烷的方式主要是产甲烷微生物对有机质的降解(生物气/沼气),消耗甲烷的方式则主要是嗜甲烷微生物(某些细菌和古菌)对甲烷的分解,及甲烷氧化。&/p&&p&如果这里有人&b&关心毛熊&/b&的话——不是关心普京,是关注毛熊国——可能会注意到这么几个事情:&/p&&img src=&/v2-e19aaa44ce6_b.png& data-rawwidth=&872& data-rawheight=&5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2& data-original=&/v2-e19aaa44ce6_r.png&&&p&(2014年,西伯利亚Yalmal 甲烷爆发坑)&/p&&p&&b&Methane Eruption,甲烷喷发&/b&。截止2015年2月,已经发现的甲烷喷发孔有8个。&/p&&img src=&/v2-0d19da7f82ddaf6f3eaa8_b.pn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5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v2-0d19da7f82ddaf6f3eaa8_r.png&&&p&(来源忘记了,反正能搜到)&/p&&p&西伯利亚广袤的冻土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泊,它们大多是所谓的热融湖(thermal karst lake)。这种湖就像北方许多湖泊一样,冬季封冻以后容易在冰面内及冰面下积累大量的气体。&/p&&img src=&/v2-2da3a90af661b88bde5e5d0_b.png& data-rawwidth=&385& data-rawheight=&5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5&&&p&&b&这些气体绝大部分是甲烷&/b&——如果凿个洞把气体放出来然后点上一把火,这可是&b&真·冬天里的一把火&/b&。&/p&&img src=&/v2-5ce432b8cff0fb840256_b.png& data-rawwidth=&588& data-rawheight=&4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8& data-original=&/v2-5ce432b8cff0fb840256_r.png&&&p&-----------------------&/p&&p&冻土区常年累月堆积了大量的动植物残骸,像一个冰箱一样被冻起来。&/p&&img src=&/v2-c68b3f8bf710ddeb60096_b.png& data-rawwidth=&460& data-rawheight=&6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0& data-original=&/v2-c68b3f8bf710ddeb60096_r.png&&&br&&p&本应发生第三步,结果可能要跳到第二步去:&b&冻土带的融化愈演愈烈,热融湖在减少。&/b&
(引自&a href=&///?target=http%3A///nature/journal/v511/n7510/full/nature13560.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nature/journ&/span&&span class=&invisible&&al/v511/n7510/full/nature13560.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img src=&/v2-16ce59c3a5baa7706bc24e_b.png& data-rawwidth=&924& data-rawheight=&5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4& data-original=&/v2-16ce59c3a5baa7706bc24e_r.png&&&br&&br&&img src=&/v2-202f95cd7b769ecef762c451_b.png& data-rawwidth=&698& data-rawheight=&5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8& data-original=&/v2-202f95cd7b769ecef762c451_r.png&&&p&(温度升高,引起冻融湖、冻土带和海水温度升高区的甲烷释放作用示意图。出处一时想不起来了)&/p&&p&一份截止2013年的北半球甲烷浓度监控图显示,在5年的时间里,甲烷在&b&北冰洋大陆架、西伯利亚、北美东北海岸及阿留申群岛附近有显著的堆积&/b&。&/p&&img src=&/v2-f1bbcd9ad41eac47d2a3d4_b.png& data-rawwidth=&914& data-rawheight=&6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4& data-original=&/v2-f1bbcd9ad41eac47d2a3d4_r.png&&&p&(引自&a href=&///?target=https%3A////cause-for-appropriate-concern-over-arctic-methane-overburden-plumes-eruptions-and-large-ocean-crater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oncern Over Catastrophic Methane Release — Overburden, Plumes, Eruptions, and Large Ocean Craters&i class=&icon-external&&&/i&&/a&)&/p&&p&从甲烷的释放速率来看,北半球由于存在广泛的&b&冻土带&/b&及&b&冰海大陆架&/b&,甲烷的释放率远远高于南半球。&/p&&img src=&/v2-90ca8b1b362f49069d59_b.png& data-rawwidth=&1026& data-rawheight=&5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6& data-original=&/v2-90ca8b1b362f49069d59_r.png&&&br&&p&(2011年全球甲烷释放率,引自&a href=&///?target=https%3A////cause-for-appropriate-concern-over-arctic-methane-overburden-plumes-eruptions-and-large-ocean-crater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oncern Over Catastrophic Methane Release — Overburden, Plumes, Eruptions, and Large Ocean Craters&i class=&icon-external&&&/i&&/a&)&/p&&p&------------------------&/p&&p&&b&除了冻土古代甲烷的大量释放,深海天然气水合物正以一种从未想到的方式分解泄露:&/b&北美东海岸甲烷泄露现象——&/p&&p&此前,人们只在北冰洋周围大陆架上发现有这种现象,而现在于北美东海岸广泛发现的甲烷泄漏,意味着世界各地可能都会找到类似的现象,&b&意味着过去的甲烷年排放量被比大大低估。&/b&&/p&&img src=&/v2-3bea9fc764c4e0de5708_b.png& data-rawwidth=&669& data-rawheight=&4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9& data-original=&/v2-3bea9fc764c4e0de5708_r.png&&&p&(&a href=&///?target=https%3A//soundwaves.usgs.gov/2014/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tural Methane Seepage Is Widespread on the U.S. Atlantic Ocean Margin&i class=&icon-external&&&/i&&/a&)&/p&&img src=&/v2-5fb5b6eedbeeb_b.png& data-rawwidth=&617& data-rawheight=&5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7& data-original=&/v2-5fb5b6eedbeeb_r.png&&&p&(Skarke A, Ruppel C, Kodis M, et al. Widespread methane leakage from the sea floor on the northern US Atlantic margin[J]. Nature Geoscience, ): 657-661.)
--------------------------------
不管是19世纪以来全球&b&油气开采主动释放地层甲烷&/b&也好,还是近代以来的&b&海底工程无意释放海底甲烷&/b&也罢,再或者就是简单的&b&气候变暖促进冻土甲烷&/b&释放。种种因素形成的合理,正在将现代大气甲烷含量推向最近若干个米氏旋回中,上限值的三倍、四倍。&/p&&p&&b&甲烷具有比二氧化碳强很多倍的至暖效果,更多甲烷意味着更温暖&/b&,更温暖则意味着更多冻土甲烷被释放,甚至可能会引起海底甲烷的释放(也许会与洋流温度变化产生联系)。&/p&&p&如果二氧化碳看起来不是那么夸张,那么地层与海底里赋存的甲烷,则是一个深埋脚下的炸弹——一旦触发,后果不堪设想。&/p&&p&-------------------------------&/p&&p&5.海洋酸化与大灭绝的关系(待更新)&/p&
邀。长文多图预警。
本来不太想写这个回答的,因为我觉得
的回答写的很好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都照顾到。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到底有何影响,现状就是还不完全明确,争议尚存。不过,多数研究者还是认同人类活动加剧全球变暖这一命题了,这…
首先说:反对虐待动物。&br&&br&然后就这起事件处理:涉案士兵被移送法办,直属长官记大过,海军司令和国防部长都发声明道歉,蔡总桶亲自说“看了很难过”&br&&br&这样“台湾人民”仍然不过瘾,出面道歉的海军司令被用菊花砸,涉案士兵家被泼漆,还要号召万人上凯道抗议,给受难的“小白”讨回公道。&br&&br&洪素珠欺负无数老荣民,愤怒的只是少数人&br&陆配的小孩被霸凌到跳楼,只有二三十个陆配感同身受&br&湾湾劳工马上要由周休二日改成周休一日了,不是劳工的其他湾湾同样无感&br&但为了条狗,整个台湾真正沸腾起来了!&br&&br&民粹变成了宗教,社会面临的真正问题和真正危险台湾人不关心也不在乎,只是忙着投入一场又一场自我麻痹和街头狂欢。
首先说:反对虐待动物。 然后就这起事件处理:涉案士兵被移送法办,直属长官记大过,海军司令和国防部长都发声明道歉,蔡总桶亲自说“看了很难过” 这样“台湾人民”仍然不过瘾,出面道歉的海军司令被用菊花砸,涉案士兵家被泼漆,还要号召万人上凯道抗议,…
谢谢苏菲的点赞和大家的支持,这个答案的赞同量翻了几番。我想苏菲和我都是想中国的地铁或者乘客能好一点吧。&br&&br&关于是否东京地铁又被过誉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讨论起来耗费时间。只是有人贴出几张东京早高峰照片的事情。那肯定是事实的一部分。对此,我要补充一下。&br&&br&首先,这些图是不是事实的全部,而是事实的一部分。东京地铁众多,这种拥挤只在一些重要干线的某些时段发生。比如山手线,丸之内线。山手线,高峰段,要有人推乘客入车厢也是真的。&br&&br&其次,对于上班族来讲,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经过这些干线。并不是每个乘客都有这个乘车体验。&br&&br&再次,经过干线的上班族是可以安排自己的时间避免挤在最高峰的。我自己的经验,我只要不在早上七点半到八点之间出门,就不会遇到这样的高峰拥挤。&br&&br&而且,现在日本一些铁道公司也在想办法,加车,例如小田急就在增加一条线路。&br&&br&最后,最为根本的就是,&b&这种早高峰的拥挤是不可避免的,地铁的这种拥挤远比堵车要强&/b&,也只是以东京这样的交通运量,这种早高峰的拥挤不在地铁上,也在公路上,那个更糟,还不如地铁。之所以原答案把痴汉问题作为负面,而不是早高峰拥挤作为负面,就是因为,&b&如果人类现有的交通手段没有革命性的突破,这早高峰拥挤无法避免,不是人力所能更改的。东京的城市布局和居民的居住分布来看,早高峰的拥挤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已经算是最好。&/b&&br&&br&我一直想强调的就是,日本人解决这个问题做到了最佳,至少无法避免的早高峰时段一过,乘车体验还是很好的,干净舒适,方便。日本人思维习惯的一个好处,就是对于无法避免的事情,尽量理解适应。&br&&br&在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上,例如早高峰拥挤,不吹毛求疵,而是尽量适应妥协。在能解决的问题上下,比如乘车体验,比如电车数量,足功夫。就是这个道理。&b&在现有条件下,高效的做到最佳。&/b&&br&------------------------------------------------------------&br&以下是原答案:&br&&br&这个问题已经有知友说的很好了。日本人有车,但是城市人的车不是随便开的,尤其不是上班开的。我再稍微补充下我知道和能想到的。&br&&br&首先,日本人的城市规划是一体的,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居民以地铁为主要交通工具上班出行是唯一选择。上面已经有答案给出了东京的照片,日本的城市建筑,密集度高,土地紧张。盖房子要占用土地,而建停车场也要占用土地。&br&&br&这个问题就是有限的土地要如何高效的利用的问题。土地就那么多,如果日本人要保持住的权利,就只能在行上做一些牺牲。用专线的轨道交通,而且多为地下交通来代替路面交通,可以避免堵车的问题,同时也节省了停车场的土地。这对于平铺建筑的日本城市来说,是唯一的选择。反过来说,如果不是有轨道交通来支持。如此密集的东京,必然带来严重的城市病。&br&&br&东京也有堵车的时候,就是八月份放长假,大家都开车回乡下老家,可见如果东京人都任性起来,都开车上班,那么东京可能很快瘫痪掉。&br&&br&&b&为了能让大多数日本上班族去乘电车出行,日本人是煞费苦心的。&/b&是政府电车公司和居民们相互之间协作的结果。日本人是合作的高手,在这里就体现出来。&br&&br&作为政府来说,不能禁止居民上路,也不搞单双号。但是他有其他的手段限制机动车上路。&br&&br&&b&1 限制机动车:提高停车费用。&/b&&br&这个是最简单有效的限制机动车上路的手段,严控停车场数量,严控非法停车。让你用高成本停车。上面有答案说了这个问题。&br&&br&&b&2 创造条件,鼓励居民乘坐地铁出行。&/b&&br&建好地铁,高密度。合理覆盖。东京的地铁图大家都看到了,里面有很多公司,我坐过的JR,Tokyo Metro,小田急,东急,西武线,东武线。国营,私铁都有,感觉差不多。显然,各种资本和公司的引入是日本人把地铁作为一个城市核心内容的写照。建设好地铁是日本大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br&&br&实际上,以上两个政策知友们也说了,而其他国家的政府都可以去做,但在东京取得巨大成功是有日本社会独特的原因的。&br&&br&&b&3 居民社会地位,收入差别小,坐地铁无关乎身份地位&/b&&br& 日本社会贫富差距小,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没有差别不大。坐公共交通并不会降低身份。公司各个层级的领导都可以做地铁上班,而不会让员工觉得降低身份。即使停车费用再高,如果社会贫富差距大,开车上班是身份的象征的话,攀比之风必然盛行,会把整个社会风气带坏。你地铁再好,他也不去坐。&br&&br&&b&4 地铁非常舒适,各种服务周到完备&/b&&br&日本消费者是世界上最挑剔的消费者,换句话说,日本人是很难伺候的。地铁公司如果做得不好,其实消费者会拒绝的。所以日本的电车干净舒适,卫生设施齐备,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也是相当棒的。残疾人做轮椅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帮助上车,在残疾人下车的站会有工作人员提前准备好接轮椅下车。这点在东京看过好多回。&br&&br&日本人好干净,东京地区地铁站的干净舒适程度是很高的。尤其是厕所,可以比较下东京地铁站的厕所和北京地铁站的厕所。甚至大阪地区的地铁站都不能跟东京比,地面脏,有异味。东京实在是太干净了。&br&&br&&b&5 乘客公共道德素质高,坐车体验好&/b&&br&地铁乘客也是各个油头粉面,干干净净,不会有异味。日本人公共道德素质高,不给别人添麻烦。大家都洗澡,不会有什么有体味的人。上班虽然拥挤,但是也是井井有条,不会出现抢座位大打出手的现象。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痴汉这等事情,不过这个似乎也不比扒手概率高。上班高峰期有女性专用车厢,痴汉对男上班族兴趣也不大。这个也跟日本文化有关系,其实工作场合的痴汉未必比电车的少。&br&&br&所以,对于一个普通日本人来说,停车的费用高,坐地铁却又方便廉价。坐地铁又不会降低我身份,地铁里面乘坐又舒适,乘客素质高,也没有体味。那么地铁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了。&br&&br&1,2的原因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城市都可以效仿。但是3,4,5的原因却是很难效仿的。&br&&br&除了立法限制机动车出行,以上5点原因,看的出来日本人是把能做的都做了,各个方面都做的很完备,普通日本人才会选择电车出行。&br&&br&虽然,看起来简单,日本人选择电车出行,原因还是蛮多的。也就是仅仅靠简单粗暴的政策是无法获得良好效果的,这个需要精细化的因地制宜的治理能力。&br&------------------------------------------------------------------------------&br&在此题之外,再啰嗦几句:&br&&br&其实,我对日本感触最深的就是,日本人的思路是遇到这种大问题,先想好有没有长远的有利于所有人的最佳的解决方案,如果有最佳的解决方案,再想办法让所有人都配合。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很配合。&br&&br&说白了,做电车上班来说,大多数日本人都清楚,如果不这样,东京交通肯定会乱,如果东京乱,影响经济,日本就药丸。所以,政府,电车公司,乘客,大家一起协力把这件事做好,就很了不起。&br&&br&作为政府要提供一种长远的,有利于社会的最佳解决方案,然后想尽办法去实施。作为电车公司和乘客都各守各的本分。电车公司做好服务,大多数乘客规范自己行为,不讨人厌。这种社会分工的模式才是难能可贵。&br&&br&日本的很多优点都是这种做法的产物,包括,环境卫生,甚至包括其产品的质量。中国应该多学学这个思路,社会是大家的,各自做好各自的本分,做好本职工作,政府又一个长远合理化的思路和做法,民众也尽量配合这种发展,社会就和谐了。&br&&br&&b&就以日本引以为傲的垃圾分类来说,作为一个在日本坚持垃圾分类几年的并不勤快的人,切身感受就是垃圾分类其实真的很简单,一点也不麻烦。养成习惯就好。如果中国人从现在开始教小孩,不出十年,社会一定有改观。&/b&&br&&br&这个问题,政府懒得做,或者没想到,民众也没有意愿配合。其实都是举手之劳的事情,&b&政府只要在学生教材中加入垃圾分类的知识,小学几堂课的时间。民众只要多花十秒钟把垃圾分出来。简单至极。达不到百分之百,懂得垃圾分类的一天天变多也是有正面意义的事情。&/b&&br&&br&垃圾分类真的比计划生育简单多了。计划生育如此高效,垃圾分类应该更简单。&br&&br&电车上班,垃圾分类,治理环境,其实思路都差不多。政府要想做点事业还是能做的,民间的积极性也是可以调动的。可能传统的中国政府和民众思路是对立的,都想把责任推给对方,现在推不出去了,同呼吸共命运,药丸大家一起丸。我想面临严酷的环境危机,双方不得不寻求合作,转变下思路。中国人要想治理好这些东西,我相信是有可能性的。&br&&br&虽然这是雾霾问题引发的次生问题,还是感谢柴静把这个问题晒出了,即使是一个月的大讨论,大家总是在思考,也是有意义的。现在大家知道问题严重性了,总会想办法去解决。
谢谢苏菲的点赞和大家的支持,这个答案的赞同量翻了几番。我想苏菲和我都是想中国的地铁或者乘客能好一点吧。 关于是否东京地铁又被过誉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讨论起来耗费时间。只是有人贴出几张东京早高峰照片的事情。那肯定是事实的一部分。对此,我要…
之前我也觉得这是人类的伪善,这题放在我的草稿箱里,写了很多遍没有发出来,因为我发现无论怎么写,我的答案逻辑上都有些问题。&br&&br&站在理性角度说,不同物种间的杀戮是不应受到谴责的。法律对濒危动物的保护,是出于生态平衡的考量,人们遵守法律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这一切,都与人类的爱心无关。&br&&br&那么站在感性角度,杀狗吃肉会被谴责,但为什么其他动物就无权被赦免呢?爱或者不爱很重要,中国古时候禁吃牛肉,那是因为古代农耕社会,牛是人类的伙伴。&br&&br&到今天,人类的伙伴由牛变成了猫狗,牛因为关系到生产,乃至影响国力,所以受法律保护,猫狗没有这个运气,立法者不屑一顾,于是,民间开始自发的组织。&br&&br&确实,在今天的社会,猫狗能给一部分人提供一种消遣,把狗当朋友的这些人误以为「狗是人类的朋友」,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吃狗肉这些人吃得不再是狗肉而成了吃自己的朋友了,这就太残忍了,连朋友都能给煮了,说出去确实不大厚道。&br&&br&可不好意思的是,你把狗当朋友,我没任何意见,可我没把狗当朋友,我的朋友都是人类。所以,「狗是人类的朋友」这句话不成立,狗是你的朋友,不是我的,你代表不了全世界。所以,你可以不吃你的朋友,我也不会把你朋友往你嘴里塞,但你不能强迫我也不吃狗肉,我顶多可以保证不强行吃你的那只。&br&&br&其实我一年前还养过流浪狗呢,我自己养的狗我是绝对不吃的,14岁的时候,陪我一起长大的狗被人偷了,那会儿我暑假在合肥,自己一个人在大街上哭的稀里哗啦的。平时我也不大爱吃狗肉,以前吃过,口感不好,比牛肉还柴,味道也没什么特别的,不吃就不吃呗,但我可以自己选择不吃,你不能强迫让我不吃。要是哪天饭桌上朋友点了盘狗肉,我吃了,你也不能谴责我没爱心。&br&&br&其实说到底,禁吃狗肉也是在人类吃饱了之后才弄出来的东西,人有从善的本能,精神上也有从善的需要,但将摔倒的老太太扶起来有一定风险,爱狗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又安全,又能满足自己的爱心。我在想,要是每天食不果腹、露宿街头,狗肉火锅恐怕还是会受到欢迎的。
之前我也觉得这是人类的伪善,这题放在我的草稿箱里,写了很多遍没有发出来,因为我发现无论怎么写,我的答案逻辑上都有些问题。 站在理性角度说,不同物种间的杀戮是不应受到谴责的。法律对濒危动物的保护,是出于生态平衡的考量,人们遵守法律是为了避免…
&img src=&/0ec821fed5dd6f7b2dd8c_b.jpg& data-rawheight=&1280& data-rawwidth=&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0ec821fed5dd6f7b2dd8c_r.jpg&&
能放得上来的照片都不涉密,不然这问答早被删了。&br&能放得上来的照片都不涉密,不然这问答早被删了。&br&能放得上来的照片都不涉密,不然这问答早被删了。&br&————————————被同一个问题烦了五六次后,重要事情说三遍——————————&br&&br&问题里的图片是基本无辐射的电气厂房的长廊,不是高辐射的核反应堆厂房。不然这穿短袖的哥们胆很肥。&br&问题里的图片是基本无辐射的电气厂房的长廊,不是高辐射的核反应堆厂房。不然这穿短袖的哥们胆很肥。&br&问题里的图片是基本无辐射的电气厂房的长廊,不是高辐射的核反应堆厂房。不然这穿短袖的哥们胆很肥。&br&&br&&br&&br&谢邀。&br&
首先的首先的首先的首先,&b&这个问题本来就没有问对&/b&。&br&
为何?还是照我习惯的风格来吧。先打个比方。&br&&br&
一个点着的炉子正在煮开水,哗哗冒着白汽,隔着远远的都可以感觉到它的热量。你想看看炉子有没有破了,那问题来了,你该怎么办?&br&
1.你怕烫。把炉子的火熄了,热量降下去了,你再靠近它。该修修该补补。&br&
2.你不怕烫。炉子也不熄火。你戴上厚厚的真皮手套,戴上摩托车的头盔顺带把挡风镜拉下来,再靠近它,也可以。&br&&br&
把这个比方中的炉子换成核反应堆,热量换成核辐射,就可以翻译成这样:&br&
1.核反应堆停下来,核辐射下降了,人可以靠近;&br&
2.核反应堆维持运行,核辐射一直保持高水平,人穿上重重防护后,可以靠近。&br&&br&
第1种情况,适用于核电站更换燃料(行业术语为“换料”,相当于炉子换新煤)、大修(换料 后维修各大系统,相当于修炉子),出现故障要停下来的情况。&br&
第2种情况,少之又少又少又少又少又少又少。核反应堆正常运作的时候,是&b&不允许&/b&运行人员进入的(那么高的核辐射);不出现什么大到不行的严重问题,是不会冒着危险继续运作的再让人进去的。退一万步来说,真出现大问题把核反应堆停下来就是了,连堆都停不下来要硬撑着运行,还要人进去,怎么体现得了核安全?&br&&br&&b&
所以,那种“最危险的时刻进入最危险的区域”的问题描述,实在是容易误导和恐吓大众。功率运行期间本来就&u&活人免入&/u&,谈何“最危险的时刻”?&/b&&br&&br&能进核反应堆厂房的主要有一下四类人:&b&运行(看炉子的)、调试(装炉子测试炉子的)、维修(修炉子的)、辐射防护(检查炉子会不会烫到人的)。&/b&能进的时候也集中在核电站功率运行前、停运后的大修、很偶尔才到满功率运行。&br&&br&
所以,&b&绝大多数核电人都没有在核反应堆满功率运行的时候进入过核反应堆厂房,只在核辅助厂房和燃料厂房呆过,或者是在核反应堆小功率运行的时候进入过。&/b&这个问题我&b&能也只能&/b&答到这个程度。&br&&br&
我提到过我在核岛岗位工作了近一年,参加过福清核电1号机核岛的燃料装载(行业术语“装料”,装料在核电人的黑话里还指媳妇怀孕),功率试运行,并网发电。这个过程很明确,燃料装载期间我们可以靠近核反应堆参观,看燃料棒怎么插进压力容器里;此时燃料还没有被中子激活(好比新煤没被点着),辐射强度很低;功率试运行后,燃料被活化了,辐射强度大大提高,整个核反应堆厂房也被隔离了,从那以后,我们核岛岗位的活动距离基本就是核辅助厂房和燃料厂房了。&br&&br&
核反应堆厂房近看是长这样子的(自己拍的,无ps)&br&&img src=&/8ffa25e51c081d819d8b40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8ffa25e51c081d819d8b40_r.jpg&&&br&
远看是这样子的(围着圆柱体周边的方盒子就是核辅助厂房燃料厂房什么的&br&&img src=&/339e0fefce9f5_b.jpg& data-rawwidth=&4160& data-rawheight=&23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160& data-original=&/339e0fefce9f5_r.jpg&&
装料期间厂房里面是这样子的(那个大坑就是装燃料的压力容器所在的堆腔)&br&&img src=&/9b64fab956fecde50a18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9b64fab956fecde50a18_r.jpg&&堆腔注水是这样子的(蓝蓝的科幻感),里面泡着的就是装着核燃料的压力容器。感谢 &a data-hash=&c4702fcc0cc291b581cf0c74& href=&///people/c4702fcc0cc291b581cf0c7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薛小水& data-tip=&p$b$c4702fcc0cc291b581cf0c74& data-hovercard=&p$b$c4702fcc0cc291b581cf0c74&&@薛小水&/a& 的指正。&br&&img src=&/7d1882fbfdc77891dfeadf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7d1882fbfdc77891dfeadf_r.jpg&&
进入核反应堆必经的气闸门,巨厚,巨沉,开关都要好几分钟,核反应堆功率运行后就一直关着了,照片也是在功率试运行前拍的&br&&img src=&/fd944a3dc414cffab2b283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fd944a3dc414cffab2b283_r.jpg&&
核反应堆厂房里面的环形走廊是这样子的(走在前面的是我大大,当时还没正式运行,衣服当然也不正规,同行莫喷)&br&&img src=&/0ef8c12f93e6994eac973daed87866c3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0ef8c12f93e6994eac973daed87866c3_r.jpg&&
有人肯定问:“你没在满功率运行的核反应堆厂房里呆过,说这些有什么卵用?”&br&
核反应堆满功率运行后,厂房里主要是两样东西:&b&热量、噪声和核辐射。&/b&那我告诉你我在有热量和有辐射的厂房下工作的体验行不行?&br&&br&
如果你说行,那我们继续。&br&&br&&b&
先说热。&/b&核反应堆还没有运行的时候,核反应堆厂房里的主泵先试运行,一个&b&1485转每分钟23790立方流量每小时&/b&的怪物,散发出来的热量相当可观,温度可以爬到35度以上。四季如夏。&br&
核岛岗位的工作服是橙色安全帽+蓝色一次性纸帽(保护头发)+橙黄色连体防护服+白色胶底帆布鞋+白色手套,里面还要穿一套灰色背心短裤。出去干活平时一般戴口罩,遇到核反应堆厂房里像烤焦的橡胶味道的甲醛(管道的保温材料和滚烫的管道一接触,很容易产生这东西)含量高的时候,还要戴上防毒面罩。这一套下来,浑身密不透风,跑上几步,汗水哗哗流。背心贴背上。防护服粘手臂大腿上。头发贴额头上。近视的哥们更惨,汗水滴在眼镜上,渗进眼睛里,再喘几口气,眼前白茫茫的世界。干上几个小时,整个世界仿佛不存在。可是不敢擦汗啊,空气中有微量放射性物质站在外表衣服上,擦擦汗挠挠痒痒,又不知道哪里被沾上放射物质了,下班回家通过检测仪肯定哔哔哔叫,还耽误大伙回家......咬牙挺住吧。干完活回来,工作服从橙黄色湿透变成棕褐色。这时大伙一般会选择出去换套工作服再回来。&br&
后来通风条件改善后大伙好过些了,可是&b&干活时再热也不能擦汗挠痒是铁律&/b&。&br&&img src=&/84cc038ae29e20e3fd3fb159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84cc038ae29e20e3fd3fb159_r.jpg&&&br&&b&
噪声。&/b&核反应堆厂房里有三台23790转每分钟的大型主泵,运转起来发声雄浑有力,类似民航飞机起飞。一般机械设备运转的噪声不过让人烦躁,主泵的噪声令人敬畏——声波像拳头般敲打胸口。所以防噪耳塞也是进入核反应堆厂房时的必要装备。刚开始只配备指头大小的橡胶耳塞,后来就鸟枪换炮换上工业专用防噪耳塞了。还挺好用的,有时我苦于同寝室的室友鼾声太大,干脆多要了一些耳塞来对付,没想到人还是比主泵厉害。&br&&b&
再说下辐射。&/b&日本著名反核著作《核电员工最后遗言》里面提到过在高辐射条件下抢修设备的情形:大家全副武装等在设备十几米外,队长一声令下,一个队员百米冲刺速度过去拿扳手拧几下,又冲回来,下一个队员又接着冲过去,拧几下,直到设备修好为止.....&br&
书里的描述并不夸张,在高辐射的紧急情形下确实如此。我听参加过机组大修的前辈提到过,为了让参加大修的人少受辐射(核电行业的黑话叫:吃剂量),采取的也是这种限制时间、轮流上阵、少量多餐的工作法。不要妄想什么不会干就不用进去,一样逃不掉!老老实实干活对大家才好。&br&&br&
扯远了,&b&总之在辐射环境下干活就是技能要熟,时间要短,动作要快。&/b&核反应堆满功率运行以后,虽然核岛岗位的工作范围大多集中在核辅助厂房和燃料厂房,辐射相对弱些,大家都是珍惜生命的无产阶级,即使是巡检和隔离,也是能快就快。说到这里我突然有些愧疚,想起核反应堆试运行的时候,某个夜班带着一个13届的小弟巡检,他慢悠悠的走,厂房里泵的声音又大,我又急又气,把他吼了一顿,结果他很久都很不乐意.....后来我调离核岛岗位了,听老基友说他巡检的时候跑得比谁都快......&br&
你问我害怕辐射吗?&br&&b&
怕。&/b&只要是菜鸟,都怕。每次干完活都会把身上的计量表拿出来看,生怕多吃了剂量。&br&
这又扯回了一个古老的话题:如果不想离开现有工作,那就接受现实好好干。一线工作没有选择。要想真正意义保护自己,不是消极逃避——逃也逃不了,而是尽快掌握技能。啥也不会在现场瞎转半小时白白受辐射,和轻车熟路十几分钟把活干完,本质不一样。&br&
久而久之,熟练,加上疲劳带来的感官麻木,慢慢就会把恐惧取代。我也不懂这到底算是好是坏。一个核电运行人就这么走上正轨。&br&&br&
至于在电厂里干了几十年的老油条,可能就不再把剂量当一回事了。毕竟大家都是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技能的熟练,经验的积累,心态的成熟(其实就是被磨平了),对待核电的辐射也有了更平和的态度——遵守规章,合理干活(可惜大多数时候不可能合理,都是疲劳作战),“心稳了,手就稳了。”《士兵突击》如是说。&br&&br&
扯完了。准备好被喷。&br&&br&&br&&b&
写到这里,在核岛干活的情景反复浮现。对于核电,外行人看到的是辐射,是核电股,是国产核电技术腾飞这些“虚”的东西,内行人看到的,则更多是实实在在的汗水,坚持,无奈。&/b&&br&&br&&br&&b&
祝我还在倒班的兄弟们保持健康,多拿银子,上班不用干活——因为平稳运行的机组事儿少&/b&。&br&&br&&br&&br&————————————作为被喷被指导的分割线————————————————&br&&br&1. 在评论区里碰见了公司从事辐射防护的同事 &a data-hash=&fd922aca7ecf0c5e3d594fd& href=&///people/fd922aca7ecf0c5e3d594f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司马予& data-tip=&p$b$fd922aca7ecf0c5e3d594fd& data-hovercard=&p$b$fd922aca7ecf0c5e3d594fd&&@司马予&/a& ,得到他的热情鼓励,还收到他介绍辐射防护知识的邮件,很开心!决定也放上来!即使打我脸也在所不惜——&br&&br&“功率运行模式下,为了处理一回路的故障(这个算严重的了)有过进核反应堆厂房的情况。辐射防护这边也会进满功率运行的核反应堆厂房,机组临界后RAD测量,就是0%、10%、30%、50%、80%、100%功率下核反应堆厂房辐射水平的普查。&br&功率运行时,核反应堆厂房内最可怕的是&b&中子辐射&/b&,故进去佩戴中子TLD(测量仪器),要穿中子防护服,防护范围包括脑部、眼部、面部、颈部、胸部、腹部以及裆部(Orz。。。);其特点是重量轻、厚度薄、易于穿脱、柔软舒适、无铅、无橡胶、无接头、无缝纫针眼。&b&对于伽马辐射,只能用铅衣了&/b&,但我们辐射人员进行测量&b&要求移动迅速,减少受照时间&/b&,所以很少穿(铅衣太沉)。”&br&&br&嗯,被打脸了。谢谢同事的支持。即使是满功率运行,还是要进去的。总结一下,&b&在低辐射强度下,可以穿的比较轻薄(我前面提到的工作服就属于此类),在高辐射强度下,就需要穿成宇航员那样了,我没见过而已。&/b&&br&&br&2.我错了!我没有背好中运(中运也是核电行业的黑话,指《中级运行教材》。是核电站运行人员的诸多“圣经”之一,里面有各种系统设备的运行方法和性能数据,掌握它的方法就是背背背),&b&核电站主泵的转速是1485转每分钟!不是每小时!&/b&&br&
我没有背好中运我是学渣!&br&
我没有背好中运我是学渣!&br&
我没有背好中运我是学渣!&br&&br&
以上(无力的)。。。。
能放得上来的照片都不涉密,不然这问答早被删了。 能放得上来的照片都不涉密,不然这问答早被删了。 能放得上来的照片都不涉密,不然这问答早被删了。 ————————————被同一个问题烦了五六次后,重要事情说三遍—————————— 问题里的图片…
挺巧的,我恰好在某科,也恰好是等离子体专业,更巧的是做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这新闻一看就知道是标题党好吧,当然我不会否认自己人做出来的成果,但是要想“解决世界能源问题”,估计50年之内都不太可能,这里面牵扯到太多东西了。&br&&br&哎?没想到还有人对这个感兴趣啊?看起来大家果然是出生在红旗下,成长在阳光中的社会主义新青年,那我就多说两句。&br&其实在上世纪,大概70年代吧,记不太清了,核裂变能源能够利用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聚变能。因为裂变和聚变都是核物理反应,而聚变顶多是反应温度太高,所以大家都认为,50年之内,肯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人类就再也不会为能源问题发愁,毕竟,耐热的材料还不好找嘛?然而不幸的是,这玩意真没有。&br&这里说一下,为什么有了裂变,还要搞聚变。&br&一,地球上聚变的反应物氘(还有氚,这里就不说了),储量远大于裂变的反应物铀。所谓氘,就是氢的一种同位素,它只是比氢多了一个中子,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地球上海水有多少就不用多说了吧?&br&二,氘不像铀,有辐射,氘很洁净,反应产生物无污染。&br&(等下继续)&br&聚变反应不像裂变,裂变要投入大量铀,进行链式反应,而聚变反应每次投入的燃料只有几克,所以聚变堆不可能崩溃,它要更加安全。&br&三,聚变的效率要高于裂变,效率比大概是,氘:铀:原油=1:6:1千万。&br&综上考虑,聚变能的应用,会对人类能源问题产生很大的影响。&br&话说回来,聚变实现的温度是多少呢?大概是1亿K,目前没有任何物质能够在这样的温度下不融化。所以,只能用其他的办法。&br&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磁约束。&br&什么是磁约束呢?简单来说,就是用到高中学到的基本原理,带电粒子会绕着磁力线做螺旋运动。&br&当然,不会这么简单,但大概模型就是这样。而参与聚变反应的,都是些离子和电子,这样我们就可以用磁场约束它们,来进行聚变。&br&(如果有人看的话,明天再写吧...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br&起床看到评论里说,文章里面讲的是中国在聚变领域领先世界。好吧,可能是我看漏了,不过据我所知,“领先世界”这四个字太夸张了,顶多是在某个小领域超前了一点,这个后面会说到。&br&这里想多说一句,中国在物理学领域,真正能够称得上是领先世界,并且是这种大项目,豪不夸张说能够改变世界的,大概只是我科潘建伟教授的量子通信项目了。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如果说聚变项目是长期的,为人类发展做贡献的,那么量子通信就是将来能够引领世界潮流,在下一次科技革命中成为主流的项目。很多人想知道人类的下一次科技革命会是什么,我想,大概就是量子革命吧,人类进入的下一个时代,也会是量子时代。那个时候,或许聚变项目也会因此有新的进展?&br&好了,回到原题。既然想到了怎么实现磁约束聚变,下一步就是装置设计。于是很自然地,将一个圆筒,弯成环形,让粒子能够在其中做回旋运动,就成了我们的首选,大概也是唯一选择。这样,我们在圆筒上,沿着表面缠上螺旋状的线圈,就能够在圆筒极相产生需要的磁场。可能,这里需要一个图,才好理解一点,我去找找。&br&&img src=&/v2-8e5227769_b.jpg& data-rawwidth=&370& data-rawheight=&23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0&&&br&大概是这样,这是我从实验室师兄毕业论文上盗的图,我们主要看的,是那个Bφ,也就是产生这样一个磁场,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吧?&br&粗略的模型就是这样,当然不会这么简单。设计还要考虑很多,比如材料使用,成本,设备选用,真正进行实验就需要更多更多,这不是个小实验,是个很大的项目。诊断,模拟,放电,电源,电路,设备维护,数据分析,所有的东西都需要人来做。&br&我科目前磁约束等离子体聚变有两个装置,一个是文章里面的,科学岛上的TOKAMAK装置,EAST。另一个是科大西区的反场箍缩装置(RFP),KTX。&br&(歇一会再写,下面会提到一些大家不想听的东西)&br&(正在外面跟同学玩,不要急啊...回去后肯定继续写)&br&EAST装置的参与人员很多,大概上百号人吧,它也算是一个成熟的装置,每次装置放电都会有很多人参加,负责各个部分。这么大的装置放在那,肯定定期都会有一些进展,不然肯定有人会不开心。所以,便有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有的确实能在聚变项目上起到一些作用,有的就纯粹是为了论文,为了毕业,所以质量可想而知。别的不敢说,我科的科研质量应该在全国也能算一流吧?但仍然无法逃脱“中国规则”。&br&KTX装置很年轻,大概是15年刚建好,目前貌似也只进行过一次放电,这个装置人很少,嗯,只能用很少形容。比起EAST的百十号人,三四十个人够寒酸了吧?甚至很多工作都是兼职负责的,人手不够,发展地自然也比较慢。&br&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有了EAST,还要搞KTX呢?因为两个装置虽然都是磁约束聚变,但原理是存在差别的。&br&(不好意思啊....临时又有事...先写这么多)&br&TOKAMAK的特点是纵向磁场(沿环绕方向)远大于极向磁场,这里极向磁场的作用在于腔体内部的等离子体平衡。&br&事实上,TOKAMAK已经实现了在接近反应堆水平的稳定运行条件,也就是说,它已经基本实现了聚变反应堆的所有要求。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大概四十年前,聚变的实现也曾经如此接近。那么TOKAMAK上,还有些什么问题呢?&br&一个是物理上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它不能稳态运行,这个牵扯到一些物理上的东西。&br&另一个是工程技术问题,它极向磁场很小,所以需要很强的环向磁场维持平衡,而提供这种强磁场的东西只能是超导材料。当然,从工程来说,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一方面超导材料造价昂贵,另一方面它也会增加TOKAMAK反应堆的技术难度。&br&反场箍缩装置(RFP),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而诞生的。既然它是为了这个而诞生,那么在这两个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望坛棚改回迁房样板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