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造1979年的上海国辉律师事务所值钱吗

团史展览馆-中国共青团网
团史展览馆-中国共青团网
 |    
 |      |    
 |    
 |    
 |    
&& 地方团史概览
  地方团史概览
军队青年工作
中国共青团网  www.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青年工作,是在各级党组织和政治机关领导下,以共青团为主体开展的适应青年特点的教育和活动,是中国青年工作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中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军队青年工作,以其健全的组织形式,丰富的工作内容,生动活泼的工作方法,团结青年,教育青年,活跃部队,鼓舞士气,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时期,是军队青年组织和青年工作开始创立和蓬勃开展时期,在我军历史上和我国青年运动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工农红军创立前,周恩来同志曾在黄埔军校组织了以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为骨干的青年军人俱乐部,出版了《青年军人》、《中国军人》、《兵友必读》等刊物,宣传革命理论,团聚革命力量。以三大起义为标志,红军进入创建时期,军队共青团组织也相继开始建立。1928年7月开始,按照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在军队中建立共产青年团小组的决议,各地红军陆续建立共青团的组织,在部队中开展青年工作。1929年12月,毛泽东同志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把争取青年工农群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之一,确定在党的前敌委员会和纵队委员会设立青年工作委员会,红军总政治部设立青年部,决定在红军党支部中划出年龄在二十岁以下的党员成立青年工作会议,指导部队的青年工作。1930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颁发《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后,连队建立列宁青年组,帮助党在青年团员及青年群众中开展政治教育和活动。同时,在中国工农红军师以上各级政治部设立青年科(部),以加强对青年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指导。1932年,红军总政治部颁发的《中国工农红军共产青年团工作暂行条例》规定,在团的党总支委下成立青年团委员会,依照上级政治机关及团总支委的指示,指导部队青年团工作和青年群众工作,同年1月召开了苏区团第一次代表大会。1933年8月成立的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有1万多名青年官兵,其中共青团员占70%以上。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民族矛盾上升,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为团结各界青年共同抗日救亡,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解散共青团组织,广泛建立群众性的抗日救国青年组织,军队中的共青团组织随即取消,普遍成立青年队。
  解放战争时期,部队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在部队暂未建立青年组织的情况下,十分重视对青年的培养教育。各部队以保证战争胜利为中心,开展了适合青年特点的活动,如立功运动、王克勤运动及部队建团工作等,涌现出许多董存瑞式的青年英雄,使我军青年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新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46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并于1947年9月召开了解放区青年工作会议,着重研究了建团工作问题。
  革命战争年代的军队青年工作一直都很活跃,对团结教育青年,巩固部队,活跃基层生活,保证作战任务的完成和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1949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7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作出《关于在部队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开始在部队基层重建团小组和团支部委员会。为进一步加强对军队青年工作的领导,1950年开始在部队团以上政治机关重设青年工作部门,总政治部设青年部(正军级),大军区设青年科(正处级)。1953年8月,全军连队普遍建立起团支部;1955年,全军团、舰队、独立营和相当于团的直属队以及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团员和青年群众的学校、医院,建立起青年团工作委员会,使青年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1950年至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先后5次召开全军青年工作会议,毛泽东同志为1950年召开的首次全军青年工作会议作了“巩固地向前发展”的重要批示。为贯彻毛泽东同志重要批示和关于青年要“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要求各级领导要重视青年工作,加强团的建设,发挥团组织作用,适应部队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号召和组织团员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军事技术和文化,开展争创优秀射手、技术能手和学习雷锋、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等活动,充分发挥团员青年在完成作战、训练、施工、生产等各项任务中的突击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青年工作受到严重干扰,1967年7月,军委政工组取代了总政治部,青年部随即取消,1969年11月,总政治部恢复办公,并设青年处(正局级),部队陆续恢复青年组织,1991年,总政治部青年处改为青年局,各军区改为青年处。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青年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年,总政治部又先后4次召开全军青年工作会议,研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改善和加强青年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助手作用和团员青年的突击作用问题,确定了培养“四有”新人的主题。特别是在即将进入新世纪的1999年召开的全军第九次青年工作会议,发表了江泽民同志为全军青年的题词“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做无愧于新时代的高素质青年军人”,为新世纪军队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此次会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江主席的题词精神和有关青年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围绕全面提高青年官兵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四有”军人,认真总结了党的十四大以来军队青年工作的基本经验,集中研究了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青年和青年工作的特点,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全军青年认清使命,明确责任,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光荣传统,在实现我军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这一时期,为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逐渐完善共青团的组织体系和制度。1982年,在营和相当于营的单位建立共青团总支部委员会。1986年,全军初级指挥院校、专业技术院校的共青团工作委员会改为共青团委员会。1991年1月,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规定,旅、团级单位和初级、中级院校设立共青团委员会,营和相当于营的单位设立共青团总支部,连和相当于连的单位设立共青团支部。共青团组织的进一步加强,对军队青年工作的稳步发展,调动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教育训练等各项任务的完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主要工作与任务
  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和共青团中央的指示,根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军队青年工作在部队各级党的委员会、政治机关领导下和各该级首长的指导下,围绕部队的中心任务开展各种适合青年特点的教育和活动,主要是加强部队共青团建设,通过共青团组织对团员青年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及科学文化教育,使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要求,争当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青年军人,在执行训练、作战等各项任务中发挥突击作用。其主要工作内容是:①动员和组织团员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关于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原则、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提高团员和青年的政治理论素养。②对团员青年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团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经常了解和分析团员青年的思想状况,协助党的组织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引导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的领导的信赖。③教育团员青年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军队的条令、条例、规章制度,执行上级的决议、命令和指示,遵守纪律,严守秘密,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④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建带团建”的要求,努力加强团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增强团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⑤根据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动员和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参加科技练兵,刻苦学习军事技能,研练新的训法、战法,围绕训练难点、重点,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活动,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掌握军队和地方建设所需要的知识和本领,成为军地两用人才。⑥动员和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学习成才活动、学雷锋学李向群学英模和互帮互学互教等活动,积极参加争创先进连队和争当优秀士兵的活动,努力提高团员青年思想政治素质、军事专业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⑦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和活跃军营文化生活。⑧做好发展团员、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和团的奖励、处分工作;维护团员青年的合法权益,向党组织和行政首长反映团员青年的意见和要求,受理和转递团员的申诉、控告;培训共青团工作骨干和青年工作干部,打牢团组织建设的组织基础。
  三、重大事件和活动
  少共国际师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支由青少年组成的工农武装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结束后,为了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参军参战热情,发挥青年在革命战争中的突击作用,在周恩来同志的提议下,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向团中央提出建立“少共国际师”的建议。日,团中央正式作出《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8月5日,“少共国际师”宣告成立。全师由一万多名青年组成,70%以上是共青团员,战士平均年龄只有18岁左右。先后担任过“少共国际师”师长的陈光、吴高群、彭绍辉、曹里怀和政治部主任冯文彬等同志,当时也不过二十几岁,政委肖华只有十九岁。日,“少共国际师”高举着自己的旗帜,高唱着自己的战歌,在江西宁都正式誓师出征。周恩来代表红军总部向“少共国际师”授旗,并指出:“要爱护你们的光荣的战斗的团旗,英勇奋斗,把它插遍全中国!”“少共国际师”开赴前线后,立即配合三军团、五军团投入抗击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战斗。在闽北的拿口,“少共国际师”打了第一仗,歼敌三百多人,缴获不少枪支弹药。接着又打了几个胜仗。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政委特地打电报给以表扬。以后,少共国际师又在将军殿、邱家隘、团村、大脑寨、驿前、广昌、石城等地,进行过几十次战斗,仗仗打得残酷壮烈,在石城保卫战中,一万多人的“少共国际师”,只剩下五千来人,仍然顽强战斗。遵义会议后,红军进行了整编,“少共国际师”与一军团主力合编。从此,“少共国际师”结束了它光荣的战斗历程。“少共国际师”是军队青年工作历史和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一块丰碑。
  立功运动
  解放战争中,在部队中开展的适合青年特点的一种杀敌立功活动。立功运动首创于苏鲁皖地区的新四军部队。1949年在苏中战役李堡战斗中,新四军一师二团提出了“在战场上比比看,为人民立功劳”的号召,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年官兵杀敌立功的热情。1946年10月,二团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立功运动。到1947年初,立功运动在全军上下,特别是在青年官兵中热火朝天、波澜壮阔地开展起来,大大激发了部队青年革命英雄主义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涌现出数以万计的青年战斗英雄。
  王克勤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在军队青年中开展的一次最著名的学英雄活动。王克勤,安徽省阜阳县人,1945年10月在平汉战役中被解放参加我军,194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副班长、班长、排长等职。在人民军队的革命大熔炉里,他很快成长为智勇双全的无产阶级人民战士。王克勤不仅作战英勇顽强,多次立功,而且能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关心教育战士成长,成为全军著名的战斗英雄和爱兵模范。1947年在定陶战役中光荣牺牲。王克勤的事迹在青年指战员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他所在的六纵队首先开展了学习王克勤同志的运动。接着,晋冀鲁豫军区又在全区部队中开展了学习王克勤运动。日延安《解放日报》刊登了王克勤的事迹,并发表了“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的社论。这一运动在各部队的普遍开展,对提高翻身入伍的青年新战士的思想觉悟、激发杀敌热情,对团结教育被解放的青年士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发挥青年战士在“三大民主”中的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在军队青年中开展的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活动之一。当时,各部队多方面调动青年指战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部队基层建设中的突击和桥梁作用,倡导他们积极组织参加“三大民主”。在政治民主方面,不少部队发动青年战士评论党员,推荐干部,召开讨论连队建设的民主例会等等。经济民主方面,各连队都组成了由青年战士参加的经济委员会,协助连首长管理经济和伙食。军事民主方面,不少部队经常有领导地组织青年战士召开“想办法会”、“诸葛亮会”,分析敌情,研究打法。为了将青年战士参与连队管理的方法固定下来,总政治部于日发出了《关于建立部队士兵委员会的通知》,下半年又发出了连队《革命军人委员会条例草案》,其中把开展“三大民主”作为“革命军人委员会”的重要任务。
  学习雷锋活动
  雷锋,湖南长沙人,1940年出生,1960年1月入伍,同年11月入党,先后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模范共青团员,优秀共产党员。日,雷锋在执行运输任务中,不幸殉职。8月17日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和辽宁省抚顺市党政领导机关、人民群众代表400人举行公祭。8月24日,《解放军报》在第一版刊登雷锋同志不幸因公牺牲的报道,介绍了雷锋同志简历。日,《解放军报》首次发表《雷锋日记摘抄》。日,国防部批准授予沈阳部队工程兵十团运输连四班“雷锋班”的称号,1月21日沈阳部队机关隆重举行了命名大会,同日雷锋事迹展览馆开幕。《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杂志相继刊登了《伟大的战士,高尚的品德》、《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伟大的普通一兵》等文章和评论。2月9日,总政治部发出通知,号召全军开展宣传和学习雷锋的活动,指出雷锋精神是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活教材。2月15日,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并追认雷锋为全国优秀少年先锋队辅导员。2月25日,总政治部青年部举行雷锋生前事迹报告会。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学习雷锋同志专辑出版发行,并首次刊登了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3月5日,《解放军报》刊登毛泽东题词手迹,3月6日又刊登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的题词手迹。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一个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群众运动在全国全军迅速展开。在雷锋精神鼓舞和教育下,全军先后涌现出象欧阳海、王杰、麦贤得、刘英俊等一大批雷锋式的干部战士。十年浩劫中,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学雷锋活动一度受到干扰,但全军的学雷锋活动一直没有间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大力倡导下,学雷锋活动掀起了新的高潮。1990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雷锋同志题词,进一步激发了全国全军学雷锋的积极性,一个深入扎实地“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在全军部队蓬勃兴起,先后涌现出李润虎、张子祥、李志军、赵燕清、徐洪刚、李向群等一大批学雷锋先进个人,有力地推动了部队青年工作。
  读书演讲活动
  80年代初开始在全军青年中普遍开展的一项活动,读书演讲活动既可以使团员青年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又是对团员青年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军队共青团组织一项经常性、普遍性的活动。从军队政治机关到基层团组织,每年都有计划地向团员青年推荐优秀阅读书目;为基层建立图书室、阅览室,购买图书;基层团组织普遍成立读书学习和辅导小组;组织书评、征文、读书展览,举办读书演讲、知识竞赛,大力表彰读书先进单位和积极分子,等等。日至5月3日,总政治部举办全军“为国防现代化献青春”读书演讲汇报会,全军61名青年代表进行了演讲汇报,21人获演讲一等奖。在此基础上,共青团中央和总政治部从中抽调了7名同志组成了“保边疆献青春”读书演讲报告团,先后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十几个城市进行了巡回演讲,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6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为首都各界7000余名青年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作了汇报演讲,受到中央及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胡锦涛同志听后称赞说:“我们人民军队的新一代,无愧于‘最可爱的人’这个光荣称号。”实践证明,读书演讲活动既活跃了军队青年工作,又陶冶了团员青年的道德情操,是加强团员青年思想教育,提高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成为军队共青团组织一项经常性、普遍性的活动。
  军地共青团组织的联谊活动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为了适应军地青年求贡献、求开拓、求知识、求交往、求娱乐的普遍愿望,军地团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联谊活动。通过联谊,不断探索团的工作新领域、新办法,活跃基层团的工作,推动军民共建的深入发展,同时也使军地青年在互相交流中增长友谊,在互学互勉中求知成才,在共同娱乐中陶冶情操,在竞争前进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争做新时代的“四有”青年。联谊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开展联欢娱乐,进行思想交流,搞好工作协调,组织便民服务,共育两用人才等。联谊活动,一般采取共同定活动计划、共同组织开展活动的办法进行,有的也通过一方组织请另一方参加的方式进行。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活动规模以小型为主,主要是利用团日和业余时间进行。1986年以来,沈阳军区空军在东北三省空军部队比较集中的11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共青团联合活动区,为搞好军地联谊活动拓宽了领域,规范了内容,使联谊活动有了突破性进展。
  四有三讲两不怕文明礼貌活动
  1981年,全军团员青年开展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日,总政治部在《关于加强青年工作的指示》中提出:部队青年工作要努力把广大青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讲军容、讲礼貌、讲纪律,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一代新人,简称“四有三讲两不怕”。邓小平同志指出:“总政提出‘四有三讲两不怕’的口号很好,军队就这样办。”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军队的精神文明建设。
  张华及华山抢险英雄群体
  张华(),黑龙江虎林县人,出身于革命军人家庭,1977年入伍,1979年入党,同年,考入第四军医大学。生前系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七九年级学员。日,他为抢救掏粪落池的69岁农民魏志德而光荣牺牲。被中央军委授予“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追记一等功。张华同志的事迹经报纸、广播宣传后,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教育部、卫生部、全国学联等单位和陕西、四川、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分别发出了向张华烈士学习的通知、决定和号召。学习张华烈士的活动在全国大专学校和青年中广泛开展。《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新一代的理想之歌》一书,叶剑英同志为此书题写了书名。《解放军报》10月20日刊登反映张华烈士事迹的通讯《雷锋的生命在他身上延续》,并发表评论员文章《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向优秀大学生张华同志学习》。10月20日发表评论:《争当张华式的军校学员》。华山抢险英雄群体出现在舍己救人光荣献身的共产主义战士张华的母校,是张华的战友们谱写的抢险救人的续篇,事实再一次验证了一个道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日,十多名游客跌落华山千尺幢。在这危险时刻,正在华山游览的第四军医大学的一批学员、干部,冒着被砸伤和撞落崖梯的危险,与群众一起,奋力抢救,并忍着饥渴、疲劳,穿越二十五里的曲折险道,将三名伤员、一名休克病人护送到医院,使他们转危为安。另一部分学员还在群众拥挤不堪,随时有掉入深谷危险的二仙桥地段,主动协助执勤民警维护秩序,沿深谷一侧形成人墙,保护游人安全通过险道。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总政治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学习华山抢险战斗集体的通知》,号召广大青少年向华山抢险救人战斗集体学习,积极思考应当怎样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什么是人生的正确道路?自觉抵制“自我完善”、“自我设计”、“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等错误思想的影响。2月29日,团中央作出决定,授予华山抢险英雄集体“全国新长征突出队”称号,授予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徐军、王连刚、胡湖、石俊、姚晨、邓永志、冯国辉、李博、田新军、胡敏和西安体育学院学生盖文亮等十一同志“全国新长征突出手”称号。
  学习科学文化培养两用人才活动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7年就指示:“我们军队要搞得生动活泼些,只着眼于军队本身建设需要是不够的,还要着眼于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的需要”。“要学会多种知识,要使我们的干部战士经过训练以后,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为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1982年,总政治部确定在全军青年官兵中开展培养两用人才活动。实践表明,这项活动符合时代的潮流,建军的方向,群众的意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多方面的支持,成为广大干部战士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学民用技术,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的自觉行动。全军有250多万干部战士参加科学文化和专业技术的学习,数十万干部已分别获得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毕业的文凭,近百万战士掌握了一门专业知识技能,经过地方考试,取得了专业结业或技术等级证书。全军开展学习科学文化、培养两用人才,起到了促进干部战士安心服役,调动官兵积极性;增强部队素质,提高部队战斗力;为地方输送人才、支援国家建设的作用。日,邓小平同志为总政治部举办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展览》题词,“大力培养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军地两用人才”。
  “三互”活动
  1996年下半年起,武警北京市总队六支队认真贯彻落实江主席关于全心全意依靠基层广大官兵建设基层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部队所处环境、担负任务和工作实际,在部队青年中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互学、互帮、互教”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士兵的主人翁责任感,促进了士兵的共同进步,推动了基层各项工作的落实。“三互”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遵循“自愿、平等、互助、共进”的原则,建立“三互”小组(一般为三人为一组),在基层党支部领导下,小组成员互相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帮助解决对方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互助对象之间平时要互相教育管理,互相检查监督,防止发生各类违法违纪问题。日,总政治部向全军转发了武警北京总队六支队的经验,并号召全军部队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六支队的经验,在青年官兵中广泛开展以“互学、互帮、互教”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互助活动,促进各项工作在基层的落实。实践表明,开展“三互”活动,是新时期青年战士自我教育管理的一种好形式,是我军传统的群众互助活动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新时期部队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适应了落实《纲要》、加强基层全面建设的需要,对于增强广大士兵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在部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保证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更加及时有效,进一步密切内部关系,把江主席“五句话”总要求具体落实到基层的每个士兵,培养造就更多无愧于新时代的高素质青年军人,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成才活动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专门为全军青年作了“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做无愧于新时代的高素质青年军人”的重要题词。这是军队青年工作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对全军广大青年官兵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为全军青年和青年工作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贯彻落实江主席的重要题词精神,培养和造就无愧于新时代的高素质青年军人,总政治部日下发文件,决定在全军和武警部队青年官兵中广泛开展学习成才活动,并对这一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基本形式和组织领导等提出了明确要求,确定每年“五四”期间评选表彰10名“全军学习成才标兵”和10个开展学习成才活动先进单位。全军部队积极响应江主席号召,按照总政部署,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官兵以学政治、学军事、学科技、学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军事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高素质青年军人为目标,紧密结合部队中心工作、加强基层全面建设、完成各项任务和官兵本职岗位,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成才活动。使全军部队进一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促进了广大青年官兵素质的提高,一大批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日,总政治部在北京举行了首届全军学习成才标兵和先进单位颁奖会,总政领导为受表彰的标兵个人和先进单位颁发了奖章、奖牌和证书。日,总政治部通报表彰了第二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和开展学习成才活动先进单位,并组织了“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基层行”活动,进一步在军内外宣传了江主席的题词精神,展示了全军青年官兵的崭新风貌和各部队开展学习成才活动的丰硕成果,扩大了学习成才活动的社会影响。
  单  位:总政组织部青年局   电  话:736108  地  址:北京市旃坛寺1号    传  真:  邮  编:100034
中国共青团网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        E-mail:
地址:中国北京前门东大街10号    邮编:10005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国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