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拉动内需 刺激消费费拉动经济增长

您好, []|
全部 沪深 港股 基金 美股
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
  在“十一五”的最后时间里,如何谋划未来已经成为近期的关键任务。
  有报道称,在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主导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策略的“十二五”规划将得以定调。
  该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呢?笔者认为,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是大有可为。
  已经过去的十一长假,让消费市场又火了一把。“窥一斑而知全豹”,不妨让我们先看北京和天津这两个城市在国庆期间的创造的几个数据:
  北京商家7天卖出61亿元,同比增长近3成,创下了国庆黄金周销售额5年以来最高增幅;天津市商委重点监测的89家商贸流通企业统计,国庆黄金周期间共实现销售收入20.44亿元,同比增长33.2%。
  让消费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首先一点就是要提振居民的消费能力。如何提振?笔者认为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要增加低收入群体居民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这是提高消费率的关键。
  如果我们把消费市场比作一块蛋糕,那么,把这块“蛋糕”做大很重要,而切好“蛋糕”同样重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社会财富不断向高收入阶层集中,由于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和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不足,制约消费增长,使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或保持较低水平。
  在此,笔者建议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切实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要合理确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低收入者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大政府的货币化转移支付,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等。
  其次,还要改善供给结构。如果供给偏离市场需求,就会导致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无效的生产中去,不仅造成巨大浪费,挤占消费资金,而且导致经济结构扭曲,加大整体经济风险。
  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使生产适应市场需求,形成有效供给。同时,大力发展包括家政、社会化养老和旅游、文化、健身、非学历教育等服务消费,积极发展网上购物、数字娱乐等新型消费业态。
  再次,要继续实施并不断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在这方面,政府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延长汽车下乡政策,加大家电产品补贴力度等。
  此外,还要着力改善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质量。构建安全放心、诚信友好的社会消费环境,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的形成。
  有分析表明,消费需求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投资增长1.5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因此,一个国家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就必须保持合理的消费率。消费需求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也是缓解经济剧烈波动的稳定力量。消费需求的波动相对平缓,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投资需求波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动荡,缓解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
  当前,我国人口众多,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国内市场广阔,需求潜力巨大。我们必须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证券日报)
如果你对财经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财经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数码汽车科技财经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常态下促进消费要有新思路
日09:51&&来源:
E-mail推荐:&&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释放需求潜力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在“十二五”规划收官和“十三五”规划编制之时,4月13日至17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组成“创新供给激活需求,建立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调研组赴浙江专题调研。发挥消费在拉动我国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一直是社会各界期待攻克的难题,世界发达国家没有一个国家的消费率在60%以下,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消费率曾经达到67.1%的高点,此后总体呈下降态势,直到2010年创下47.4%的新低。认识消费新常态,适应消费新常态,引领消费新常态,为编制“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成为此行调研组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   让老百姓有钱花、舍得花、愿意花、有地花、方便花、放心花   “研究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就是要研究需要政府去做什么事情,创造一些能够让老百姓消费的领域。”调研组普遍认为,“要营造一种让老百姓有钱花、舍得花、愿意花、有地花、方便花、放心花的环境。”   毫无疑问,随着多样化、个性化、追求生活品质的消费新理念兴起,休闲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青睐,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潜力巨大。然而,由于产业创新能力弱,技术储备和高端人才缺乏,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准入限制较多,国内需求较旺的旅游、教育、家政、养老、医疗保健等服务产品却供给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消费的发展。   完善的流通体系对促进消费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使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受到影响。近年来,商铺租金和用工费用快速增长,税费负担过重是导致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此外,假冒伪劣商品仍然大量存在,特别是在农村市场和网络零售市场等领域尤为突出,影响居民消费信心。   调研组提出,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迈进符合当前消费和产业升级方向,建议国家积极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通过税收优惠和产业扶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其作为社会就业主渠道的作用;二是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物流配送、文化创意和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解决服务消费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激活中高收入群体消费潜力;三是建立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体系,逐步实现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规范化,提高其在居民家庭生活中的融入程度。   调研组还提出,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发展现代流通体系,重视网络消费,推进传统零售业转型升级,促进消费便利化与“实惠化”;二是通过税制改革降低流通成本,按照“简税制、宽税基”的原则,加快营改增步伐,加大对流通相关产业的覆盖范围,降低产品批发、零售等流通过程中的税收负担;三是结合国家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加大冷藏、储存、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降低与民生紧密相关的重要消费品储存、运输、配载等环节租赁、融资、营销的服务成本。   创新供给要立足消费转型升级   作为本轮金融危机的风暴眼,曾经屡创经济奇迹的温州经历了痛苦的凤凰涅。温州市政协主席余梅生向调研组介绍,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按工商登记计算,大约每19个温州人中就有一个经商办企业的,每52个温州人就拥有一家私营企业。在温州经济全盛时期,享有盛誉的温州人开始追求高科技、高附加值、自主品牌、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兴产业,事实证明,对于许多企业家而言,跨行业转型非常困难,会遇到资金、人才、技术、管理、市场等诸多难题,如温州一些企业大佬在单晶硅太阳能产业上就摔了大跟头,而立足原有产业基础,以消费需求为引导通过塑造品牌效应和提高附加值来创新供给恐怕是更为务实的选择。   痛定思痛,去年开始温州提出发展时尚产业,建设时尚之都,鼓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服装、制鞋两大产业为核心,积极探索推广定制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定制服务。今年3月,温州市政府还印发了《加快推进时尚消费发展实施方案》,积极构筑时尚精品制造名城、国际时尚消费名城、时尚产业策划基地、时尚要素配置基地,逐步建成智造发达、品牌荟萃、消费集聚、市场活跃、影响力大的时尚之都。   调研组认为,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必然拉动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正视消费产生的问题来创新供给,需求怎么准确把握和界定,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准确了解需求的所在、规模和个性要求等,最终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我国在很多领域都有潜在的消费需求,但是我们的供给是不足的,通过流通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及制度创新,又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研究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问题上,更需要关注的是增加供给拉动消费。   调研组在浙江听到和看到了许多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鲜活案例。物流是制约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电商消费的重要因素,为了打通消费“最后一公里”,金华市副市长、义乌市市长盛秋平告诉调研组,“我们开行了人类历史上最长距离的一趟铁路,从义乌经新疆到西班牙,历时21天,里程13000公里,满载着圣诞礼品于去年圣诞节前夕抵达欧洲,又满载着红酒、火腿等当地特产于春节前抵达义乌,使得原来需要45天海上航程的货物运输缩短了一半时间,引爆了两国的消费热潮。我们梦想有一天可以做到每天对开一班,这样一条铁路每年可以实现100亿美元的进出口。”   改革是最大的消费红利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官员都很清楚,要想完成经济增长目标,就必须在扩大消费和增加投资上做文章,但扩大居民消费方面文章难做,甚至费力不讨好,因此,见效最快的办法就是增加投资。调研组指出,作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聚焦点,提高居民消费率靠任何单一措施都无法完成,需要经济和社会全方位的改革来推动,如打破垄断、健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公共服务、改革收入分配体制等。   浙江省商务厅巡视员鞠雅莲告诉调研组,任何消费领域的培育都涉及市场准入、产业政策、消费政策、市场诚信政策等,但目前政策投向集中在生产,流通被忽视,消费政策滞后。以新能源汽车推广为例,浙江省新能源汽车销量位居全国首位,主要做法是生产环节通过产业政策鼓励资本投入、技术研发、产业配套形成供给,流通环节借助消费政策实行销售直补、政府部门和城市公交优先购置、放松限牌限号,充电站规划建设等形成需求,媒体持续宣传形成热点关注。   在阿里巴巴集团调研时,董事局主席马云向调研组坦承,“我们最期待网规的出台,目前监管部门很多,谁都来管,同一个领域有不同的监管部门,如果是一样的意见,为什么要由不同的部门来管?如果是不一样的意见,我们到底听谁的?”调研组指出,市场经济是创新型经济,也需规则作保障,目前许多领域存在制度空白,使相关领域创新处于灰色地带,无论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面临着市场及政策风险。调研组建议,市场看清后制度要及时跟进,以鼓励创新为基本理念,本着趋利避害和整体利益最大化,正确处理促进与规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促消费既要政府政策引导,更需要发挥市场主体的力量。企业已经有足够的创新压力和动力,关键是政府能不能及时给予市场主体一个创新的环境。例如,城市核心区节假日停车问题,许多旧建商场由于停车场地不足,经营受到影响,有的企业开发停车软件,但运用的前提是打通周边单位停车场信息管理系统,这必须由政府来协调解决。调研组建议,国家层面建立综合性的促消费协调组织机构,建立定期的议事、通报、沟通机制,促消费既然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整合各部门有限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抓好系统推进,方能有大的作为。
&&&中国人大
1、2、3、4、5、
&&&中国政协
1、2、3、4、5、
&&&中国工会
1、2、3、4、5、
&&&中国妇联
1、2、3、4、5、
&&&播客?视频
&&&时政要闻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重要理论
&&&时政资料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
& 今天是:&&& 欢迎您光临[3edu教育网]!本站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您最希望得到的,正是我们最乐于献上的。
◆您现在的位置:&&>>&&>>&&>>&&>>&论文正文
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将本站加入收藏,以便日后访问。&&&&
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
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消费、投资、国际贸易、劳动力、科技进步、经济体制以及政府政策等等。对于投资、劳动力生产要素研究已取得相当多成果,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仍有许多空白。近两年,需求不足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需求不足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瓶颈作用显著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扩大投资成为主要的手段。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时,消费拉动作用会明显增强,并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贡献率是我们研究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所采用的一个指标。消费贡献率是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消费因素所占的比重。投资贡献率是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投资因素所占的比重。表3-1为海南年消费、投资贡献率。
关于净出口。净出口在海南经济总量中一直占较小比重,近年受贸易政策影响,比重下降。所以净出口对海南经济增长影响较小,这里暂不述及。
2、贡献率分析
在海南经济增长中,消费贡献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状态,投资贡献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重投资、轻消费,形成海南经济的特殊格局,成为经济结构中的突出矛盾。年,消费贡献率为41─57%,全国平均水平为56─63%,低6─15百分点;投资贡献率为59─41%,全国平均水平为43─34%,高7─16个百分点。
从投资方面看,建省初期,面对比较薄弱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要素诸如电力、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瓶颈制约,我们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搞建设,采取高投资政策,依靠扩大投资规模,来完成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实力扩张。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经济获得迅速增长。由此可见,海南经济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外延式的增长道路。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和发展要素不断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开始减弱。尤其是十年来,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的低水平、小而全、大而全项目的重复建设问题非常突出。所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弱,投资向最终消费的转化越来越低,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近两年,虽然我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但是,效果不很明显。因此在经济增长问题上,扩大投资规模只能是权宜之计,而且在宏观投资政策上,我们要一手抓“规模控制”,一手还要抓“结构引导”。
从消费角度看,消费贡献率低于57%,1994年达到谷底水平41%,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始终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投资边际效益下降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加强。但是,海南经济需求不足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形成了即使在高投资政策下仍然没有高产出,经济增长持续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海南经济消费贡献率相差10─20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就是我们刺激消费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如果消费贡献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那么,再过十年,海南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就可以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再过二十年,将达到发达国家经济水平。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收入水平,预期收入是消费的主要来源,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称其为内部影响因素。消费习惯、产品质量、品种、价格以及服务,影响着消费选择,可以称其为外部影响因素。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既有内部因素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原因。总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政府消费主要受政策影响且较难定量,前面已略有分析,在此不再赘言。下面仅从居民消费方面说明需求不足的原因。&
1、收入分配政策改革滞后是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年,人均GDP增长2.6倍,职工平均工资仅增长1.9倍,农民纯收入仅增2.1倍。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得以较快提高,消费水平取得明显增长。但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水平,收入增长比较缓慢,消费水平没有得到经济增长的全部合理转化成果。在经济增长中,有相当的份额是我们牺牲掉的收入和消费增长的部分。从消费模型看,在既定GDP条件下,可支配收入高低取决于收入分配系数的大小。收入分配系数是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高投资政策,必然是低收入分配政策,也必然带来低消费,造成需求不足。低收入分配政策同时也是非工资性收入膨胀和非货币化消费增加的根源。
2、价格机制改革快于收入机制改革影响消费需求增长。
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许多改革措施往往是以价格调整为契机的。价格机制成为政府和居民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以及市场流通领域利益驱动和立法力度不够等原因,国内市场商品价格比较混乱,曾一度失控。在与国际市场接轨问题上,盲目追逐价格平行而忽视了产品品种、质量等非价格因素,也忽视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在利益驱动下,国内市场上的粮、糖、棉、钢材、汽车、家用电器、服装、航空客票、标准住宿费、电影票、公园门票、美容美发等价格,基本接近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有的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然而,我们的收入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相距甚远,我们的购买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从收入分配看,工薪阶层占绝大多数,私有经济业主仅占极小份额。所以工薪阶层是我们的消费主体。由于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名目繁多的“补贴”等非工资性收入仍是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从而形成低收入与高价格这一突出矛盾,使得居民的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居民消费处于抑制状态,从而造成消费市场低迷,有效需求不足。
3、经济周期性波动,预期收入下降是目前影响需求不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住房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体制改革、退休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这些制度改革措施一方面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心理态势,因为人们原有的经济的思想惰性和情结在相当的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加上近几年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使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不明确,对收入的预期下降。这些因素使人们少支出多储蓄,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在诸多改革措施中,收入分配机制改革仍然未提到议事日程,露出庐山真面目,同时又要面对下岗分流、子女费上涨等支出增加压力。因此,人们只能精打细算,以积极节流被动开源方式来抵御收入预期的下降。&
4、消费模式不利于需求不足状态改变。
海南经济发展的滞缓期比全国多十年。建省后,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才开始真正的开发建设。农业,是海南经济的主要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支配地位。所以,由于长期经济滞缓和文化背景因素影响,海南经济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消费模式表现为传统社会中的低收入低消费,量入为出的特征。在改革开放中,海南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消费习惯、消费模式没有多大变化。
十年来,储蓄率不断上升,1992年超过60%。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未得到较快增长,储蓄却大幅上涨,说明人们增加的收入不是用来扩大消费而是进行储蓄。高储蓄率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起步发展阶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随着经济总量扩大,高储蓄将影响消费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波动发生时,人们在经济预期不明确的情况下,必然采取多储蓄,而不是多消费。近两年的经济实践表明,在扩大内需问题上,高储蓄率是一大障碍,虽然央行连续七次大幅度减息,但统计资料显示,储蓄有增无减,国民储蓄热情依然高涨。所以在目前形势下,单一的降息货币政策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高储蓄就意味着低消费,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活上的节约简朴,就微观而言,是一种文化美德,但就宏观而言是有害无益的,是不经济的。它往往成为低收入低消费的一个合理支点和借口。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伴随着生活上的节约,是生产上的大量浪费和重复建设,是资源、能源、原材料和人才的大量浪费。在资源稀缺和经济产出成果有限的条件下,这无疑是两把杀手锏,使消费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在扩大内需问题上,不但要一手抓鼓励消费,一手还要抓生产环节中的浪费,要珍惜稀缺的资源。
5、影响需求不足的其他因素
第一、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不利于收入增长,不利于消费增加。我国财政政策比较单一,主要以投资为首选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当经济过热时就严格压缩投资,在经济低迷时就大量追加投资。这种政策的结果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低水平低效益项目十分严重。投资结构不合理和建设项目效益差,造成企业普遍严重亏损,甚至有许多项目一开工就亏损。投资严重浪费,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企业低效,从而造成职工下岗人数增加,收入增长缓慢。我们可以算一笔帐:1997年,以全国平均水平为标准,通过扣除GDP的投资额,来调整海南消费率上升5%达到60%,那么5%的GDP就是20个亿,(1997年GDP为408个亿),相当于海南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2%;如果以世界水平为标准,那么,就要扣除GDP的23%即94个亿的投资额,相当于海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6%。这部分就是由于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形成的。
第二、商品和服务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居民消费依靠对市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效用选择来实现的。国内市场上,中、低档商品占主体,高档较少,与国际市场相比,质量存在明显差距。高、中、低档商品分类,不应当仅仅是价格差别,更重要的应该是质量和服务的区别。居民对进口商品的热衷就是对国内市场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一个规避。商品价高质差,假冒伪劣现象猖蹶,欺诈消费者现象屡屡发生,这无疑严重地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抑制了购买力的顺利实现。同时,产品品种、结构单一,也构成对消费的消极影响。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市场销售产品超过40万种,而我国市场只有10万多种,而且在工艺、质量、技术含量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以需求不足为特征的海南经济的缓慢增长,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国家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时,也把扩大内需做为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南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拓展消费市场,刺激消费需求,及时制订有效的政策措施来解决长期困扰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问题。如果需求不足长期存在,在投资手段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就可能产生通货紧缩。目前经济运行中的通货紧缩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通货紧缩将吞噬海南经济十年来取得的成果,带来经济的严重倒退。如何拓展消费市场?如何刺激消费需求?如何克服和避免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需求不足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将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作为制订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长期发展战略。虽然需求不足就表现为消费率的低下,消费率提高意味着需求不足的改善,但是,在解决需求不足问题上,首先应该注重消费率的提高。因为海南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由于过度地强调了投资的作用,忽视了消费的影响作用,造成海南经济出现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发展格局,投资与消费二者比例关系不协调,影响了海南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增长质量。应当承认,这是由于我们认识上的误区和政策引导上的失误造成的。为此,要尽快调整二者比例关系,改变原有格局,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达到经济良性循环。提高消费率并不是消极的压缩投资,以经济增长为代价换取消费的增加,而是积极地扩大消费,使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增长,在经济适度增长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协调发展。同时,注重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和政策的连续性,克服和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所造成的危害;注意防范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出现社会两级分化,要“效率”与“公平”并重,利用宏观调控手段,逐步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保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安定的社会大环境。在政策操作上,具体地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尽快制订出台改革方案。
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个人分配系数,也就是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个人倾斜力度,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将工资制度改革提到议事日程,尽快提高政府公务员和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将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和子女等项费用计入工资,消除现存工资制度中的各种补贴和分配中的实物消费形式,实现货币化分配。建立起明确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各项福利制度改革,实现职工福利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管理。同时,尽快完善其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人们对经济预期的不明确,提高未来收入的预期。
2、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业是海南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所以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十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扩大。但是,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所以要逐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包括:?&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是农业的主要产品,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粮食价格仍有上调的空间,所以要提高粮食价格,保证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维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解决瓜菜水果保鲜、运输和销售环节矛盾。瓜菜水果已成为农业的一项重要收入,但是保鲜技术缺乏、运输和销售难的问题比较普遍,要加强“绿色通道”软、硬件建设,保证产销顺利实现;?&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各种不合理摊派,实现以税代费,在目前情况下,对农民实行税率优惠政策;精减乡村干部,降低农民负担干部的系数。资料表明,农民收入中除去消费,并未全部转化为农业投资,有相当一部分被各种不合理摊派吞掉,这无疑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负担,也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谋求优质高效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要素瓶颈作用十分明显,劳动力大量剩余。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 瑁涌炫┮稻梅⒄共椒ィ偷叵S嗬投Γ潜赜芍罚蓖乒憧蒲Ъ际酰迪峙┮挡祷⒄梗佣锏皆黾优┟袷杖耄黾优┟裼行枨蟮哪康摹?/P&
3、增加城镇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缩小收入水平差距。及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生活补贴和失业救济金,健全社会保险机制,这是刺激消费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开征利息税,单一的减息政策未能获得实效,同时配以积极的财政税收调节政策,进行收入再分配,使收入向贫困居民转移。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需求低迷不振,是开征利息税的有利时机。通过利息税,不但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实现收入再分配,还可以达到缩小城镇收入水平差距,从而增加有效需求。
4、加快消费观念转变和消费模式升级。
需求不足与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有密切关系。在刺激消费需求上,要注重消费观念的转变,从政策上引导居民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将消费提到与储蓄对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去认识,转变传统的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习惯,培养人们形成积极的适度消费观念。同时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改变消费信贷落后局面,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极推广以住房、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为主的信贷形式,方式可以多样,方法应更加灵活。大力支持收入稳定的消费者进行提前消费。&
5、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于严重过剩项目,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并严格禁止上新的项目,对于已近饱和的项目,要严格限制新项目开工,对投资实行严格的管理责任制,克服投资决策中的官僚主义,杜绝新的重复和浪费。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活动,加大消费市场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六、结束语
近两年,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增长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海南经济中的消费问题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对长期困扰着海南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政策措施。对于目前的经济问题,我们认为既有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在扩大内需、解决需求不足的同时,还要进行结构调整,这样才能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强烈地感觉到经济增长速度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它还应具有更加生动和丰富的内涵,应当是经济质量和成果的综合反映。发展与增长,是两个本质意义不同的经济指标,发展反映了经济的数量,增长应当是经济质量的反映。所以,我们对经济增长的关注,主要是对经济质量和成果的关注。对消费问题的研究,我们也是以经济增长质量为出发点的。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那么,势必就掉入了统计数字的泥潭,做出的分析和研究会变成枯燥而毫无价值的数字游戏。经济发展的数量仅仅是一种手段,经济增长的质量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1998年中国经济达到7.8%的增长速度,而美国和世界平均增长速度不过1―2%,但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成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纱耍颐侨衔迷龀な蔷弥柿康奶岣撸Φ卑肪潮;ぁ⒆》刻跫⒔逃健⑷司杖胨健⑷司阉健⑵骄て谑倜⒖萍己康鹊雀拍钅谌荩饩褪俏颐堑脑龀す邸?/P&
蒋学模主编,《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杨宽宽、俞肖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统计》,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Rudiger&Dornbusch,&Stanley&Fischer,&Macroeconomics,&李庆云、刘文忻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 《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一文由3edu教育网www.3edu.net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3edu教育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损害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修正。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