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始孩子女的当选人大代表的条件县代表

无为县_百度百科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无为县,隶属于芜湖市,地处安徽省中南部,北岸,北依巢湖,南与芜湖市、隔江相望。始建制于隋朝,县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宋代曾与、、并称“全国四大名城”[1]
;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无为是中心区和“渡江第一船”始发地。无为县总面积2433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15年常住人口103.3万。粮棉油及水产品产量均居中国百强行列,是传统的“鱼米之乡”,“长江三鲜”、、剔墨纱灯等中国闻名。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有、米公祠、黄金塔、新四军七师师部旧址等自然人文景观。历史上书画家米芾曾在此任知军,涌现出抗日民族英雄、诗人田间等一大批名人,当代有、姜纯等名人。无为是中国闻名的“电缆之乡”、“劳务之乡”,“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1]
无为县历史沿革
无为县名“始于城口置,思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以名之”。
夏朝末年,成汤将桀流放到古巢国,也就是今天的无为境内。
春秋战国时,无为县境属楚居巢。东周时(周顷王四年起),楚国和多次在此交战。起初楚国在争夺中占优势,王二十四年占领了巢国全境,后于景王七年灭巢。但此后吴国于景王八年敬、二年、十一年、十二年多次击败楚国,并最终于吞并巢国。
战国期间,无为属楚国。
二十六年(前221年)属居巢县。
西汉高帝四年(前203年)属居巢、临湖、。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属庐江国居巢、临湖、襄安县。景帝四年(前153年)罢庐江国为。东汉初平四年(193)属庐江郡居巢、襄安县。
三国时属吴庐江郡。
晋太康元年(280)属庐江群居巢、临湖、襄安县。咸和四年(329)属。太元(376-396)中,在县境西北侨置扶阳县。
南朝时,元年(547)属南谯郡蕲。
隋开皇元年(581)属襄安县,县治在今市区东北2.5公里处。始设无为镇(今无城镇)。
唐武德三年(620)以襄安县地置,又在县境西北置开城、扶阳县。七年(624)废开城、扶阳县,改巢州为巢县,无为镇属之。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置无为军,领巢县、二县。熙宁三年(1070)析巢、庐江二县地置无为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无为军为,属江淮行省。二十八年降为无为州,领无为、庐江、巢县三县。
明洪武元年(1368)领巢县1县,属。不久复属。
清雍正二年(1724)无为州不领巢县,与合肥、舒城、庐江、巢县同属庐州府。
清咸丰三年(日(农历八月初五)太平军攻克无城。是年 太平军占领无为州后,与清军交战于裕溪、运漕、黄雒,清军大败。运漕的16万石存米被太平军运到南京。(1861)10月(农历九月) 太平军与清军大战,失无城。是年太平军扼守泥汊、神塘,阻止清军沿江东下。清军掘开凤凰颈大堤,水淹太平军,太平军失利。
民国元年(1912)4 月,改无为州为无为县,仍属庐州府。
民国3年6 月属,民国17年废道,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属安徽省第二。民国27年7月属第五专署,10月属第三专署。民国29年4 月属第一专署 。
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无为建立组织。
时期,中共无为县委组建,领导无为县人民举行“六洲暴动”,揭开了无为人民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独立自主地开展武装斗争,使无为发展成为全中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全县计有无为、、湖东、无南等4 个县行政区和1个准县级的江流行政办事处,隶属皖江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无为全境仍按照抗战时期区划一分为四,共辖21个区(镇),隶属皖西第四专员公署。此期,全县人民掀起“支前参战”热潮,“渡江第一船”率先自无为泥汊发出。日无为县解放。1949年7月,无为全境的4 个正式合并,成立统一的无为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无为县始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1952年1 月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65年7月复属巢湖专区,2000年隶属新设立的。
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77号)调整芜湖市部分行政区划:(1)撤销芜湖市新芜区、镜湖区,设立新的芜湖市镜湖区。将原新芜区、镜湖区的行政区域和鸠江区的荆山街道以及湾里镇的广福、莲塘2个居委会划归镜湖区管辖。镜湖区人民政府驻北京东路。(2)设立芜湖市三山区,将马塘区的三山、保定2个街道和繁昌县的峨桥镇划归三山区管辖。三山区人民政府驻三华路。(3)马塘区更名为弋江区。将芜湖县火龙岗镇划归弋江区管辖。弋江区人民政府驻利民路。
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调整芜湖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5]77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芜湖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皖政秘[号)、《关于同意将芜湖县清水镇划入市区的批复》(民地字[2004]49号)、《关于同意芜湖市市辖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民地字[号)和《关于同意芜湖市马塘区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民地字[2005]86号)的精神,对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1)撤销新芜区、镜湖区,设立新的镜湖区。将原新芜区、镜湖区的行政区域、芜湖县原荆山镇区域、鸠江区广福、莲塘2个居委会划归镜湖区管辖,区政府驻北京东路。(2)设立三山区,将繁昌县的原三山镇、峨桥镇划归三山区管辖,区政府驻三山镇三华路。(3)马塘区更名为弋江区,将芜湖县火龙岗镇划归弋江区管辖,区政府仍驻利民路。(4)将芜湖县清水镇(不含原荆山镇区域)划归鸠江区管辖。2月10日,芜湖市正式对市辖区部分行政区划实施调整。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后,芜湖市区面积由原来的231平方千米扩展到720平方千米。人口由原来的70.7万增加到100.5万。(1)原来的芜湖市新芜区、镜湖区面积均为16平方千米,人口分别为25.3万和17.54万,合并成新的镜湖区后,由于增加了原芜湖县荆山镇、鸠江区广福、莲塘两个居委会,面积增加到58平方千米,人口也增加到43.91万。街道办事处也变为14个。(2)原来的鸠江区面积为153平方千米,人口为16.43万,调整后的鸠江区由于将芜湖县清水镇(不含原荆山镇区域)划入,面积增加到232平方千米,人口增加到23.42万,街道办事处由原来的5个变为8个。(3)原马塘区面积为46平方千米,人口11.79万,调整后改称弋江区,由于将芜湖县火龙岗镇划入,面积增加到154平方千米,人口也增加到18.75万。(4)新设立的三山区,由原繁昌县的三山镇和峨桥镇组成,面积为276平方千米,人口14.42万。(5)芜湖县面积由原来的943平方千米变为730平方千米,人口由53.43万减少到38.13万。(6)繁昌县面积由原来的880平方千米变为604平方千米,人口由46.03万缩小到31.61万。
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国函[2011]84号):将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区划调整后,芜湖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
2013年3月,经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厅批复同意芜湖市鸠江区与无为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将无为县的二坝镇、汤沟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4月1号芜湖市正式宣布将无为县二坝镇汤沟镇划归鸠江区管辖)。调整后,无为县辖21个乡镇,面积2206平方千米,人口130.8万人;鸠江区辖3个镇和7个街道,面积697平方千米,人口48.2万人。[2]
2016年,撤销十里墩乡,设立十里墩镇,镇政府仍驻十里社区(原十里墩乡政府驻地);撤销鹤毛乡,设立鹤毛镇,镇政府仍驻鹤毛社区(原鹤毛乡政府驻地)。至此,全县辖18个镇、2个乡。[3]
无为县行政区划
日,将原23个乡镇调整为21个乡镇(无城镇、陡沟镇、福渡镇、白茆镇、泥汊镇、姚沟镇、刘渡镇、襄安镇、十里墩乡、泉塘镇、蜀山镇、洪巷乡、牛埠镇、昆山乡、鹤毛乡、开城镇、赫店镇、严桥镇、红庙镇、石涧镇)。将二坝镇、汤沟镇并入芜湖市鸠江区。汤沟镇和二坝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4]
日,经安徽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厅批复同意芜湖市鸠江区与无为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将无为县的白茆镇划归鸠江区管辖。[5]
2016年11月,撤销无为县的十里墩乡与鹤毛乡,分别设立十里墩镇、鹤毛镇。[6-7]
社区/村名称
陡沟、华龙等社区,百官圩、贵山、双圩、裕兴、西河、红星、双湾、凤凰桥、
金李、凡渡、刘东、田桥、忠台、五一、张桥等村
江坝、黑沙洲、三官殿等社区,东流、五号、新树、群利、七洲、浃南、套北、南垄、大江、仔州、义圩、六洲、旭光、新园、三垄、二垄、天然、永胜等村
福路、石涧、黄图等社区,汪冲、柘城、赵巷、范庄、下庄、合法、天花、纯头、孙岗、青苔、打鼓、太平、黄埠、团山、西庙、柴林、二龙等村
黄姑、蜀山、百胜等社区,凤凰山、苏疃、关河、花桥、湖东、石岗、德和、集中、仁泉、拾联、新安、杨桥、白湖、双泉等村
土桥、牛埠等社区,临湖、岗桥、百洼、枫林、民权、东湖、新墩、柏杨、黄柏、青山、新建、迎接、蔚山等村
六店、开城等社区,石山、旺盛、羊山、龙太、大同、新胜、独山、六峰、六店、都督、先锋、山垴、练灯、保胜、幸福等村
尚礼、响山、严桥等社区,平定、俞琳、辉勇、明堂、福民、牌楼、龙林、衖口、鼓楼、沈斌、湖塘、福泉、走马、象山、农场等村
团结等社区,马腰、汪桥、新生、百子、闻思、周林、白合、沈马、三河、襄安、吉祥等村
龙庵、高沟、新沟等社区,健全、骆家套、新青、古城、隆兴、定兴、群英等村
姚沟社区,南都、吴大、五洲、太白、新城、飞雁、南湖等村
徐岗社区,横塘、正岗、油坊、马泽、红庙、闸北、海云等村
赫店社区,汪邵、曹王、二埠、宏林、黄墩、留桥、平安、神墩、苏塘等村
泉塘、建国等社区,三益、王垴、金牛、中垄、青垄、天成、得胜、长胜、钱井、临河、宝山、海桥、郭巨山等村
福渡、河坝等社区,铁圩、周闸、石碑、临江、黄金坝、公路、沙湾、张庙等村
刘渡、凤凰颈等社区,丘城、花园、臼山、庆丰、重兴、爱国、南河、沿河、农林等村
泥汊社区,三溪、保安、永安、双进、长河、龙王、皂河、新板桥、日新、金湾、韩庙、幸福洲、新兴、福成等村
鹤毛社区,董圩、万年台、汉桥、桥头、阳畈、岳山、星旗等村
三公、双河、车门、汪田、涧李、莲花、田浦、新华、金墩、石门、前河等村
洪巷、湖陇、练溪等社区,姥山、青岗、龙泉、双丰、联合、南庄、卫国、陡岗、旗杆、罗山等村
虹桥、十里等社区,龙桥、社令、镇河、观音、吕巷等村
无为县地理环境
无为县位置
无为县地处安徽省中南部,北岸,北依巢湖,南与芜湖市、铜陵市隔江相望,距省会合肥市百余公里。无为县地图位置位于东117°28′48″—118°21′00″,北纬30°56′21″—31°30′21″。
无为县地貌
无为县内地貌总的特征是“山环西北,水骤东南”。大体可分为平原区和低山丘陵区。平原区又可分为:低圩、洲地、平畈。低圩平原以县境东部圩区为主,沿西河延伸到县境西部。一般高程在海拔10米左右,水网发达,面积98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0.6%。多为潜育型水稻土。沿江洲地由长江沿岸滩地和江心诸洲组成。地势平坦,海拔高程9米左右。面积39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6.2%。土壤含砂量高,土质疏松肥沃,以旱作为主。低岗平畈处于县境中部,既有低岗、残丘,又有平畈、田园。高程一般在海拔12~14米。面积52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1.8%。地势起伏千缓,土壤肥沃,种植水稻历史悠久,以潴育型和侧漂型水稻土为主。
低山丘陵自北部县界延伸至西南。岗峦起伏,海拔高程大多在40~200米。三公山最高,海拔高程为675米。面积51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1.3%。为自然土壤。多含砂砾,部分为裸岩,土壤流失严重,肥力差。[8]
无为县气候
无为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无霜期长,但雨量年际变幅大,旱涝频繁。全县历年平均气温15.8℃。年际变动在15.1~16.9℃之间,变幅1.8℃。常年最热月为7月和8月,一般最高气温在36℃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9.5℃(日)。最冷月为1月,一般最低气温在-7℃左右,极端最低气温为-15.7℃(日)。
县内平均年降雨量1170.5毫米。平均年雨日为126.6天,平均3天有1天下雨。一年中3、4月雨日最多,32年的月平均值为13.7天。西南山区多于东北平原区,三公山雨量最多。降雨主要集中在4~8月份,7月份雨量最大(西南部山区常出现在6月份)。县内显著。梅雨期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平均长23天。梅雨期雨日多,暴雨集中,易积水成灾。、1983三年涝灾,即因梅雨量过大所致。日一天降雨量达248.2毫米,为历史上罕见。而干旱年又与“空梅”、“少梅”年相吻合。
空气湿度,年平均值81%,年际间和季节间变化不大,一年中有8个月(3至10月)≥80%。[9]
无为县资源
无为县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铜、铁、铀、铅、锌、石灰岩、陶土、粘土、矿泉水、石英砂、萤石、明矾石、花岗石、硬石膏、方解石、江砂等;其中煤炭储量7000多万吨,石油储量2亿吨以上,天然气350亿立方米以上,铜200万吨,铁1000万吨,硬石膏2亿吨以上。
无为县野生植物
树木:有、黑松、金钱松、侧柏、刺柏、黄檀、洋槐、槐、樟、梧桐、枫杨、赤杨、白杨、柽柳、乌桕、楝、梓栎、柞、沙朴、冬青、枳、黄杨、棕榈、皂荚、石楠、南天竹、枸骨、漆树、檫、山碴、青冈栎、柘、椿、楮、樗、榆、银杏、女贞、野柿、山玉兰、化香树、喜树等。
竹类:以栽培为主,其中种植面积最大。野生竹在丘陵地区有零星分布,有苦竹、箭竹、慈竹、凤尾竹、紫竹等。
野生药用植物:有、、山银花、射干、沙参、柴胡、麦冬、地丁、大蓟、小蓟、威灵仙、寻骨风、艾、薄荷、益母草、车前草、草决明、马齿苋、蒲公英、半夏、天南星等500余种。[10]
无为县人口
无为县户口记载始于明二十四年(1391)。明制十载一编户,一审丁。洪武二十四年无为州有6796户,47271人;永乐十年(1412)有6501户,67000人;弘治五年(1492)有4385户,23524人;十五年有6473户,83478人。清代每五年编户审丁,顺治五年(1648)原额46474人,逃亡13014人,尚存33460人;顺治十四年有6937户,35285人;康熙元年(1662)有7352户,38420人;六年有7615户,42433人;十二年有9236户,42270人;十六年审增3455人,二十一年审增2366人,二十五年审增2487人,三十年审增1368人,三十五年审增341人,四十年审增964人,五十年审增175人。嘉庆六年(1801)有137617户,723200人。民国17年(1928)无为县有751119人,18年为745682人,19年为747335人,20年为735457人,21年为730709人,22年为725424人,23年为705491人,28年为717504人。
清嘉庆至民国期间,历150余年,无为县妇女早婚、早孕,普遍在18岁左右开始生孩子,终生养育10胎上下的较多,然而由于兵燹、灾荒、贫穷、多病、缺医少药,人口死亡率高,全县总人口长期无明显增减。
解放初,生活安定,生产发展,医疗保健改善,人丁兴旺。1949年至1957年,平均每年净增人口15351人,自然增长率为15‰。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出现了非正常死亡和大量外流的现象。1962年后,经济好转,外流人员陆续重返家园,人口逐年递增,连续4年人口出生率在50‰以上。1971年,全县人口突破100万。随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1981年至1988年,人口出生率平均为11‰,形成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趋于稳定的状况。[11]
1982年全国第3次人口普查时,无为县居民有汉、回、壮、蒙古、藏、苗、朝鲜、满、瑶、白、土家、畲、高山、拉祜等14个民族,其中汉族有1217628人,占总人口99.9%,系世居;回族有979人,是清道光年间()由新疆、宁夏等地迁来定居的,壮族有132人,是民国27年(1938)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由广西到无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留居的;蒙古族11人,藏族1人,苗族17人,朝鲜族2人,满族5人,瑶族4人,白族1人,土家族5人,畲族2人,高山族10人,拉祜族1人。[12]
据公安部门统计,2011年末无为县户籍人口为14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81人。全年出生人口15153人,出生率为10.6‰;死亡人口9446人,死亡率为6.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
无为县交通
无为县内公路建设始于民国24年(1935年)。当年,首建无城至土公祠路段,连接江堤作公路,上通刘家渡,下
无为县地图
达二坝,形成无(城)芜(湖)、无(城)刘(家渡)两条路线。解放后发展较快,至1988年底,全县共有接养公路324公里,其中专业道班养护的279公里,县、区、乡群众包养的45公里。干线公路有军二公路、巢无公路、合芜公路。[13]
无为位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江轴”之上、“芜湖核”之内,芜湖长江二桥、公铁长江大桥两座长江大桥横跨两翼。、合芜铁路经过县境东北端二坝镇,208、227、319省道纵横县境。距马鞍山市90公里、距南京市120公里、距杭州市300余公里、距上海市400余公里。
京福高铁无为站已建成,日通车运营,届时无为到北京、福州仅需3小时。
无为县经济
无为县综合
从2000年起,无为9年跻身“安徽省十强县”行列。2010年,全县经济发展实现“六个突破”和“一个完成”,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50亿元,地方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电缆产业产值均突破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县外资金均突破100亿元;财政收入17.8亿元,完成了年度目标。全县已初步形成以电线电缆超百亿元产业集群为龙头,以船舶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两个超20亿元产业和羽毛羽绒、纺织服装两个超10亿元产业为补充的八大主导产业体系,其中特种电缆产业集群位居全中国四大电线电缆产业基地第二位,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火炬计划特种电缆产业基地”。[1]
无为县书法展
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7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8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55.7亿元,增长19.6%;第三产业增加值67.7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上年的17.6:55.6:26.8调整为17.3:57.6:25.0,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GDP的比重为53.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人均GDP18907元(折合2991美元)。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5.4亿元,增长14.5%;财政收入24.3亿元,增长19.7%;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增长2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9亿元,增长15.2%,经济发展跨上了新的台阶。
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2亿元,增长11.6%;财政收入6.9亿元,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38.3亿元,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亿元,增长13%。[14]
无为县农业
无为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棉花、油料、水产品总量跻身全中国百强。其中,棉花年产量超百万担,为中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
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大小麦、蚕豌豆、薯类、玉米、高梁、大豆等。无为县历来以种植水稻为主。  解放后,粮食生产逐步发展,1949年种植粮食109.66万亩,总产2.44亿公斤,亩产223公斤。此后20年中,粮食产量时起时伏,除自然灾害减产外,增长不明显。1970年种植129.34万亩,总产4.32亿公斤,亩产334公斤,总产和亩产分别比1949年增长76.9%和49.8%。1971年到1978年,粮食总产徘徊在4~5亿公斤之间,亩产停留在350~450公斤左右。1979年粮食产量迅速提高,总产突破5亿公斤大关,亩产达461公斤。1988年种植90.37万亩,总产5.44亿公斤,亩产601公斤。1949年至1988年,40年间,总产和亩产分别增长1.2和1.7倍。[15]
1988年全县平均亩产达318公斤,复种指数为1.89,创历史最好水平,总产达54.4万吨。[16]
2011年无为县完成农业增加值18.9亿元,增长5.2%;林业增加值1.5亿元,增长2.1%,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68.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4%;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78.5千公顷,增长1.4%。
2012年,无为县实现农业总产值96.8亿元,增长10.5%。渔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县养殖水面24.6万亩,水产品总产6.3万吨,其中河蟹养殖面积达15.3万亩。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10亿元,增长13.4%。
无为县工业
解放前,个体手工业遍及全县城乡。居住在广大农村的一部分农民,也兼营商品性手工业生产。他们来源于农民,服务于农村。具有新兴工业色彩的私营工业和兼营商品性生产的私营工业则为数不多。
解放初,政府热情帮助私营工业和手工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继尔,积极组织私营工业、手工业走公私合营和合作化道路,投放或组织资金兴办了电厂、粮食加工厂、酒厂、印刷厂等企业。1958年“大跃进”,地方工业蓬勃兴起,迅速办起冷冻厂、大江钢铁厂、大江通用机械厂、纺织厂、合成氨厂、钾肥厂等。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不少工业企业因产、供、销失调,经营亏损而关、停、并、转。1970年后,大办地方“五小工业”,先后办起纺织厂、制药厂、化肥厂、无线电元件厂、水泥厂等骨干企业,1979年后,改革开放,工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到1988年,全县共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452个,年平均职工31929人,完成工业产值(1980年不变价)28121万元;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357个,9747人,完成工业产值12512万元;城镇合营及个体工业完成工业产值1284万元。全县共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1917万元。列入地方国民经济计划的产品有,原煤、食用植物油、饮料酒、配混合饲料、成衣服装、机制纸及纸板、水泥、砖、瓦、日用陶瓷器、中小农具、电风扇、棉纱、布、塑料制品、皮鞋、合成氨、农用化肥、交流电动机、化学原药、大输液、粘土、位移传感器、雨伞、羽毛球、民用钢质船舶、内河拖轮配件、齿轮、橡胶凉鞋、水泥电杆、农用桁条、釉面砖、大米、面粉、板鸭加工等35种。[17]
2012年无为县已形成以电线电缆超400亿元产业为龙头,以新型化工、加工、羽毛羽绒和纺织服装等产业为中坚的主导产业体系,其中电线电缆产业规模位居中国四大电线电缆产业基地第2位,是安徽省最典型、最成熟、最活跃的产业集群之一。[14]
京福高铁通车无为站首日
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3户,比上年增长1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45.2亿元,同比增长44.0%。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54.1%,比上年提高44.4个百分点;利税总额40.4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实现利润24.5亿元,增长26.1%;成本费用利润率4.94%,比上年下降0.5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98577元/人,增长22.5%。
2012年,全县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35.8亿元,增长18.8%。2013年一季度,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9.3亿元,增长17.1%。[14]
矿业开发是无为县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矿产资源遍布全县各个乡镇,集中分布于昆山、牛埠、鹤毛、、太平等13个乡镇。
无为高铁站1号站台
无为县社会事业
无为县科技
解放初,无为先后举办过多次破除封建迷信、科学种田及计划生育的科普知识巡回展览。1979年至1988年共举办科技普及图片展览60多次。1984年举行的“普及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活动”的展览历时3个月,受教育者达20多万人次。1985年举行的“普及科学技术成果”展览,用图片形式展出县内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历时30多天,参观的有25万多人次。电影、广播:1979年建立的县科教电影放映队,到1988年止,共到基层放映科教电影93专场。另外,县内各影剧院也经常放映科教电影。同时,利用有线广播先后举办科普讲座、讲话500多次。报刊:1979年由县科委创办的《无为科技》为铅印16开版,每年发行2~3期。1982年由县科委、科协、农业局创办的不定期的《无为科技报》为铅印8开版,1985年改由县科委主办,每期发行1.6万份,至1987年底停刊时共发行30期。
解放后,无为县内科研成果较为显著,1981年至1988年,获省级成果奖的有12项,获地区级成果奖的有5项,县级认定的成果奖有28项。[18]
无为县教育
1949年底,全县中小学教师132人,其中大学毕业或肄业的12人,高中文化程度的43人,初中文化程度的36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41人。
1953年,全县中小学教师1724人,其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76人,大多数是由不满初中文化程度的塾师转为教师的。1966年上半年,全县中学教师220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的68人,大学专科毕业的90人,中师毕业的62人。小学公办教师1439人,其中大专毕业文化程度的35人,中师毕业文化程度的579人,其他文化程度的825人。1978年至1988年,由于在职中小学教师通过进修、函授学习以及每年吸收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教师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1988年底,全县中学(包括师范、职业中学)专职教师2672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的239人,肄业的128人;大学专科毕业的581人,中专毕业的248人,高中以下(含高中)的1476人。小学专职教师5582人,其中中师毕业的2273人,通过进修、函授达到中师水平的305人,中师、高中肄业的以及初师毕业的2388人,达不到初师毕业水平的616人。
1985年到1988年,中小学教师队伍共增加本科毕业生102人、大专毕业生153人、中师毕业生658人,并有310名中小学民办教师被选招为公办教师。1988年底,全县共有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职工9749人,其中公办4651人、民办5098人。[19]
2011年末,无为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所,招生7693人,在校生17331人,毕业生4411人;普通高中16所,在校生28394人;普通初中63所,在校生50356人;小学325所,在校生83609人;幼儿园56所,招生14410人,在园幼儿19396人。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2012年县职教中心成功创建全省合格县区职教中心。二中申报省示范高中顺利通过市级初评。无为中学成为全省唯一获得2013年北大校长实名推荐资格的县级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攀升,全县高考成绩再获丰收,二本以上达线率位居全市第一。跻身“安徽省教育强县”行列,实现了由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的历史性跨越。
无为县卫生
2011年末无为全县共有卫生机构61个,其中医院8个,卫生院46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个,妇幼保健卫生机构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全县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3706张。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109人,其中医院、卫生院3897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中,有执业医师(含助理)1447人,注册护士829人。2011年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118.1万人,参合率达98.8%。
2012年无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新中医院一期工程投入使用。
无为县文化艺术
2011年末全县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23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为33.8万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全年参观人员达22千人次。全县档案馆1个,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19.33万卷(件),库容面积3123平方米。2011年共组织群众性竞赛16多次,直接参赛人数1万人次。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168万元,获得体彩公益金155万元。
2012年无为县医院综合大楼正式开工。成功举办第九届文化艺术节,“文化下乡”、“无为大讲堂”活动有声有色,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县庐剧团改制基本完成。
无为县庐剧
历史上无为地区曾经流行过和。后来徽剧逐渐
无为县烈士陵园
式微,庐剧占了主要地位。无为地区的庐剧属于庐剧中的东路(又称下路),唱腔接近民歌小调,对白使用土语方言。传统剧目有《蔡鸣凤辞店》、《王清明合同记》、《孙继高卖水》等连本台戏,还有《老先生讨学钱》、《蓝桥担水》等折子戏。
无为县无为鱼灯
“鱼灯”又称“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北宋年间,到陈州放粮得胜回朝后,为大放花灯,曾普召全中国各地向朝廷敬供花灯。当时无为人敬献了八条鱼(“鱼灯”),得到朝廷赞扬。就这样,无为民间舞蹈“鱼灯”就保留下来了。表演时,数十位村民身着传统服饰,高举着一盏鳌鱼、一盏麒麟、八盏鱼灯相继登场,在喧天的鼓乐声中进行表演,舞出“鲤鱼摆尾”“鲤鱼戏水”“鱼跃龙门”等艺术造型。解放后,无为民间舞蹈“鱼灯”有了长足的发展;1956年曾到北京怀仁堂参加了全中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了好评。2010年,无为鱼灯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类。[20]
无为县剔墨纱灯
无为剔墨纱灯,又名,
有300余年历史,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相传北宋米芾就任无为知军时,运用绘画技艺在灯笼壁面绘上人物、山水、龙凤、花卉等图案,借以与民同乐。无为纱灯在借鉴吸收历代流行的蔑扎、纸糊、染色“彩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将木工、雕刻、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剔墨等项工艺制作而成。框架取料或红椿,并用龙头凤头、象鼻、虎脚装饰,灯壁四周镶罩纱绢,绘以花卉、山水、人物等形象,经剔墨工艺和点睛手法,画面人物眼睛,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
无为县名优特产
无为农林土特产品主要有:、田藕、席草、中华绒螯蟹、河蟹、甲鱼、鹅、鸭等,(鲥鱼、刀鱼、河豚)、珍珠、、无为纱灯等更是闻名。
荸荠和田藕是无为传统农产品,是安徽省重要生产基地。通过无为县企业加工后外销和出口,深受客户欢迎。席草系由江浙引进种植,经过40多年发展,已成为中国席草重点产地之一,襄安镇为席草集散地。
水产品中,长江三鲜、中华绒螯蟹、河蟹、甲鱼等产和四通八达的内河,因其品味高、产量少而闻名各地。
无为板鸭以色泽金黄,油而不腻,味美可口的特色驰名中国,制作历史有200多年。改革开放以后,全县数万劳务人员外出加工销售无为板鸭。
剔墨纱灯是无为县闻名的传统工艺品,清康熙年间由无为人首创,慈禧60大寿时,派人专至无为征选纱灯,万寿节时挂在大厅,“玲珑精巧”。解放后,国庆10周年时,无为纱灯曾挂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
无为县风景名胜
无为县米公祠
无为县旅游
米芾知无为军期间,书房因藏有晋人墨宝而取名“”。斋前有“墨池”,旁有石丈。后人在此基础上修建米公祠。原祠藏品多毁失,民国年间在旧址上建县图书馆。又建立县文物管理所,内藏历代名家碑刻百余方,有楷书《题唐十八大学士》,米芾篆书《御制文宣王赞》等。1981年9月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为县濡须刘氏宗祠
,光裕堂在刘氏宗族中,有多处版本。第一个是内洋光裕堂;其二为光裕堂;其三为湖南杨家滩俗称杨市,是湘中地区有名的千年古镇,
老刘家是杨家滩刘氏的祖居之地。
无为县司令部旧址
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座落在巢湖市无为县三水涧村,保留有石砖、土木结构茅草加小瓦平房七师司令部机要室,七师政委曾希同志住过的五间房,七师领导同志用过的桌、椅及当年曾希圣亲手嫁接的三棵梨树等,该址89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5年省、县共投资80万元建造700多平方米的纪念馆,并筑围墙保护,定期对外开放,成为无为县爱国主义和教育基地。
无为县西九华寺
该寺在无为县境内,座落于巢湖无为、庐江交界处的都督山,为巢湖市重点寺庙,始建于宋景德年间,原名岩石寺,历经战火与文革毁建多次。占地十顷,有松柏环饶古寺,整个寺院在著名都督山顶,依悬崖峭壁九丈石而建,在蓝天白云之下,有青山裹古寺,古寺饶巨岩,气势非凡。寺院建筑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百余间房屋,错落有致。
无为县泊山洞
风景区位于无为西南境内的下泊山,距县城38公里,地处无为、、巢湖交界处,军二公路横亘山下。泊山洞是形成于2亿4千万年前的古老的石灰溶洞,奇景秀色,鬼斧神工,被人们誉为“江淮独秀”。全洞面积约4000平方米,游程长500余米,共有三层,分18大景区,86个景点。洞道高低起伏,幽邃曲折,洞中的钟乳石千姿百态,晶莹剔透,且洞中有洞、有山、有水,有泊山洞大佛、龙王宫、灵霄宝殿、黄姑出嫁、鳄鱼汲水、众仙祝寿、泊山龙潭等名胜,洞下层有无底潭,深不可测,其水清甜可口,经专家检验,此水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优质天然矿泉水。洞外的下泊山,苍松如海,翠竹掩映。山上慈姑庙相传是为纪念黄巢侄女黄姑而建,1996年又投资修建“泊山寺”对游人开放。
无为县森林公园
国家森林公园为AAAA级,天井山位于无为县城西南40公里,西接,北临,总面积约1.8万亩,1992年经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天井山林海茫茫,山谷纵横,奇山、怪石、泉水、古刹、天然洞穴甚多,山谷清泉潺潺,空气清新湿润。天井山因山顶有一口天井,终年不枯不溢,而得名。
无为县万年台
风景区位于无为县万年台行政村,景区内具有奇山异石、苍松翠竹、蓝天绿水、鸟语花香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最有特色的每年清明左右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得如火如荼。主要景点有:、牛鼻洞、二郎神石、、新、、延寿寺等等。
无为县竹丝湖
地处无为西南端的牛埠镇东南部,东临长江,西靠三公山,湖面1.6万余亩,水深平均约3米,是无为县境内唯一的天然淡水湖泊。竹丝湖原名湖,又叫黑。因湖多,每年汛期洪水暴发,将山上的竹丝冲入湖内,当地群众撒网打鱼时,网带上许多竹丝,故后改称为竹丝湖。
竹丝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其中有山势巍峨的三公山,有似一对情人卧躺在竹丝湖东岸的横山与益山,有神奇的裂山,有两山对峙如桥墩的黄龙桥山,有盛产梅花鱼的清水涧,还有留下许多美丽传说的石婆洼、龙门桥、、万丈楼等。
无为县黄金塔
坐落于无为县凤河行政村东侧的西河之畔。黄金塔为历史上号称“十里三黄金,凤凰赶麒麟”的所在
地。北宋早期,无为境内佛教兴盛,僧侣众多,遂在汰水内辟地建寺,名南汰寺,后又在寺中建塔,形成规模宏大的佛寺建筑群。但由于时代变迁,战争毁坏,南汰寺与黄金塔也迭经动乱,从兴到衰,最后只剩下孤塔一座。据《无为州志》记载,黄金塔建于北宋咸平元年(998年)。
该塔是一座仿木楼阁式,平面六边形,面阔3.4米,塔高35米,九层砖塔 ,一二层、二三层之间为双层腰檐,腰檐层层仿木斗拱均为鸳鸯交手,底层西半侧设佛龛室,二层内壁东、南、北侧各置一佛龛座,顶部有木质藻井。塔底部为饰有莲花砖雕须弥基座,结构牢固,塔体庞大,逐层内收。其造型挺拔,凝重稳固,巍然屹立。该塔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面修复,是安徽省存世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筑,1981年被列为首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
无为县所获荣誉
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安徽科学发展先进县
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强县
全省首届“文明县城”和 “园林县城”
省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
安徽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县
安徽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基地
国家火炬计划特种电缆产业基地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安徽投资环境十佳县
无为县名人
无为历史上人才荟萃,历史上书画家米芾曾任无为知军三载,诞生了台湾开山之祖陈棱、“父子丞相”王之道和王蔺、哲学家吴廷翰等名仕贤达,现代涌现出抗日民族英雄戴安澜、擂鼓诗人田间等仁人志士,当代有位列胡润富豪榜的王传福、姜纯等商界精英。
()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力主抗金。晚年升任枢密使太师,被封为魏国公。著《相山文集》二十六卷、《相山词》一卷。
:宋四年进士,北宋年间著名学者、诗人,以山水诗见长。著作多散失,南宋赵世粲搜集其遗作,编成《无为集》十五卷。
:生年不详,卒于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乙丑科状元。
:无为人,派至常州任。宋朝大臣。
(?~1454)无为州人。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状元,原以为第一,但因“曰恭”合字为“暴”,不为明成祖喜,遂改取邢宽。官授。
(?~1202)无为县人,宋朝大臣。
:无为人,做官30年,廉洁闻于世 。
()无为人,为官40年 。
()无为人,明朝大臣。
() 鹤毛乡人(现万年台) 。1985 年当选江苏省人大副主任。
,1963年5月生,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
(年)练溪乡旗杆戴村人。著名,抗日名将。
()清无为州人。工山水画。
()乡人。清末拔贡。首批会员。
()无城镇人。
()先锋人。日生。1914年考入第三期步兵科。
()无为县人,抗日英雄。
()无为人。著名书法家、著名诗人。原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泉塘镇祈雨行政村何家八房人。2009年晋升武警中将警衔。
()无为人,抗战期间辗转四川等地,1959年后任职于台湾“驻美大使馆”。
:1936年5月生,现任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中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
:1963年出生于姚沟镇,现任编审等职务。
(1907~)无为人,大学教授。
()女,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现)党总支书记、副校长,她是“文革”发生后北京第一个被红卫兵打死的教育工作者。
()无为县忠台乡人,革命烈士。
田间()开城镇羊山人,被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
(1917~)无为人。
:1942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高级美术师。
()无为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战争中屡建战功。
(1918-)无为人,空军将领。
:1974年生,福渡镇人。中国紫名都装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博士生导师。
,安徽无为人 ,和王传福是表兄弟 ,董事长。
:日生,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比亚迪电子(国际)有限公司主席。
何邦喜:中国业的开拓者,希玛企业集团 董事长,安徽省工商联 副主席等。
(1924-)无为人,建筑设计师。
(1926-)无为人,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党委书记,副理事长 。
(1928-)无为人,戴安澜将军之子,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 ,。
(1928-)无为人,曾任客座研究员,系主任,教授。
()1988年至1993年,任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1932-)无为人,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及秘书长。
.人民网[引用日期]
.中国行政区划网.[引用日期]
.行政区划网.[引用日期]
.芜湖新闻网.[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无为[引用日期]
.无为县[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无为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安徽新闻网[引用日期]
.安徽省文物局[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焖鸡当选人大代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