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建始县业州镇高坪镇青花花鹿台建房子需要什么手续

建始县高坪镇土家苗寨等你来
标题作者智能&关键字:&&
&|&&|&&|&&|&&|&&|&&|&&|&
&|&&|&&|&&|&&|&&|&&|&&|&
>>>>>>>>本页
土家苗寨等你来
恩施新闻网  日08:44
通讯员 彭清慧
“迁徙的白鹤飞到苗岭来,满山的鲜花朵朵开,青山座座是洋伞,梯田处处是歌台,人间最美在高坪,土苗山寨等你来……”8月1日,建始县高坪镇金塘村的村民兴致勃勃地表演《土苗山寨等你来》。火热7月,激情夏季,山乡处处飞歌,几十支业余文艺表演队舞出精彩,舞出活力。
神秘的北纬30°,两百多万年前,直立人选中这块土地聚居。千万年仓桑巨变,喧嚣的城市曾一度冷落了这片寂静的大山。当疲惫的人们回过头来,才惊喜地发现,这块土地依然是那么神奇而美丽。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类起源地――建始直立人遗址,国家级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桑园坝村,野三河峡谷寻踪探秘,施南第一佳要――石门古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柱观,省级农业旅游示范村――八角村,州民族文化活化传承基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垭特色村寨……这只是一颗颗没有串起的珍珠。
当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等通过大山,这块土地终于再度引起人们关注。全国十一届四次会议期间,来自湖北的部分政协委员向大会提交了由国家投资建设“建始直立人”遗址博物馆的提案,引起全国政协的高度重视,并立案为“350强提案”,目前已由全国政协交给湖北省政府会同国家文物局办理。精明的商家闻风而动。高坪作为建始旅游“金三角”的主角,商家不失时机地将高坪旅游开发纳入议事日程。“石门古风”是商家在高坪旅游开发的形象定位,规划了游客接待中心、石门河探幽赏桥游览带、巨猿洞访古怀旧游览带、石柱观道教养生休闲区、八角村农业休闲度假区,总体规划已修订完善即将付诸实施。
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当地政府的决策者们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紧紧围绕全县“一品两河”旅游开发战略,提出了“13233”总体思路,即打亮一张名片(人类起源地自然探秘区)围绕三个目标(打造全省第一自驾游营地、打造全州旅游桥头堡、打造全县旅游圈第一站)、抓好两大产业(茶叶产业、水面养殖产业)、创建三个示范(通达工程示范、生态能源示范、现代烟草示范)、实施三大改造(基础设施、特色民居、人文环境)。
围绕这些思路,高坪镇多措并举,大力建设环形交通圈,让100%的村通公路;建饮水工程,至少让98%的农户吃上安全的自来水;建电网,实现电网全覆盖;强通信,实现通信全覆盖。
该镇还提出,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创办并改造升级20户农家乐,对300多户农家实行特色民居改造,修4个停车场,初步形成游览观光型、民俗体验型、采摘品尝型、特色餐饮型、休闲度假型等休闲农家乐。着力打造乡村游农家乐旅游品牌,由零星开发的村寨农家乐到成片的乡村民俗生态旅游区,从建筑物规范、标志牌、周边环境、庭院绿化、垃圾处理、住宿条件等要求统一达标,提高接待档次,提升服务质量。
如今,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正等待着远方的游客到来。
(网络编辑:成西)
来源:恩施日报
用户名&密 码&
| 恩施日报社 恩施新闻网 版权所有,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或镜像& ,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信箱:地址:湖北省恩施市东风大道22号 邮编:445000 电话:indexradv200
高坪镇商家资讯
生活小提示
河落子村风景风光更多indexradv200
高坪镇商家资讯
生活小提示
陶家垭村风景风光更多建始县高坪镇建设民族文化之乡规划
发布日期:
  &&&实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是镇委、镇政府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县的目标,结合高坪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的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之一;是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是高坪镇参与西部大开发,实现新世纪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恩施民族大州和建始民族大县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高坪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计划纲要,为弘扬土家特色为主体的优秀民族文化,满足全镇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促进民族文化和经济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民族文化之乡的指导思想
  &&&&建设民族文化之乡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经济增长的文化品位,激活社会管理机制,为高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总要求,充分利用独特且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创新、整合,合理配置民族文化资源于经济社会生活领域,形成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文化产品和产品文化,提高经济成长的竞争力和社会生活的文明程度,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产业作出积极贡献。
  二、高坪镇民族文化现状
  (一)基本情况
  &&&&高坪镇位于建始县东部,称建始东大门,东与巴东县隔河相望,西与茅田、三里、红岩接壤,南邻花坪,北与龙坪、四川巫山毗连,距县城54公里,距州府104公里,距省会武汉540公里。土地面积2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561亩,其中水田6462亩,林地38万亩,辖7个办事处,42个村,345个村民小组,13943户,51641人。
  高坪镇是一个少数民族集居的地方,有少数民族11个,19224人,其中土家族16049人,苗族2749人,满族379人。
  &&&&高坪镇除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外,具旅游资源尤为突出,有&上有石柱冲天&,下有&金盆堰月&的石柱观景点,位于镇西北部的望坪办事处境内,有&施南第一佳要&的石门河景点,有&高峡出平湖&的红珠河景点,有&山泉涓涓天上来&风景秀丽的野三河峡谷及其瀑布,一二级电站建筑群,还有&亚洲第一高桥&的野三河大桥,还有被誉为&化石宝库&之称的巨猿洞,即:建始直立人遗址。还有被誉为&花石仙踪&的&马脚迹&,还有名胜古迹&普济桥&等。
  (二)民族文化的现状
  &&&高坪土家族文化不仅是整个土家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祖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全面记载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来源、社会制度、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等状况,而且展示了土家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精神和文明程度。
  1、文化资源
  &&&&高坪的文化资源不仅丰富多样,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既有开放而宽容的胸怀,善于吸收其他兄弟民族的先进文化,又能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独特而优良的素质,是土家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的精神财富的总汇。
  (1)文艺创作
  &&&&高坪的文化历史悠久,在文艺创作上也有独特风味,流传下来的首先是口头文艺、山歌、民歌、采茶歌。在大集体时,这些山歌、民歌还在广泛流行,大都在劳作时,有独唱式、合唱式、对唱式,有固定式的、五句子,也有劳作时见景生情的随口拈来。望坪村四组的黄桂香,当年就被称为山歌王,省、州、县各级文化部门曾多次登门采访,听她唱山歌。她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仍然气质好,歌喉清亮、甜润,是个高坪出了名的老艺人。
  &&&&民间故事也是高坪的文艺奇芭,在八十年代,县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集中,就有近二十篇属于高坪人搜集整理的。有机智人物《罗兰娇的故事》,曾被社科院收录于《机智人物大全》,有自由恋爱与封建礼教抗争的《灯柱子》等。现住望坪村19组的老农刘正涛就曾被誉为故事大王,他能讲出一百多个民间故事,在高坪各个角落,象刘正涛这样的故事大王仍然不少,但大都已老,我们必须及时挖掘、搜集、整理,不然将会一天天失传。
  &&&&在阅读文学的创作方面,我镇文学创作人才也不泛其人。退休教师杨之顺就曾因一篇小说《榴花似火》在湖北文艺上发表而影响一批读者,在1998年中一篇报告文学&&&&在中央民族杂志上发表,成为我镇文艺创作较为突出的一名作者。
  &&&&高坪文艺爱好者甚多,有戏剧方面的,有音乐方面的,也有曲艺方面的,曾一度时期,高坪就有一支文艺创作队伍,自70年代一直活跃到90年代末,所创作的文艺节目除在本地演出外,也多次参加过州县的文艺调汇演。这批文艺骨干目前还健在的有望坪的谭珂芳(退休教师)、高店子的杨之顺(退休教师)、青花的陈学坤、陈振玉(农民)、金塘湾的龙志源(退休职工)、蔡云(镇政府在职干部)、姜化炳(镇文化站干部)等。
  (2)人文宗教
  &&&&解放初期高坪的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市场,主要有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但大多数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经过人民政府大力破除封建迷信的活动。目前,高坪镇境内仅存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亦无人信奉。
  道教:道教源流之一的巫觋之风和多神崇拜,在镇内流传较早,影响颇深,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土家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一般都有&向王庙&,供奉向王神,常有人去烧香礼拜,祈财、求子或祈求免祸禳灾。正月十五&赶毛九&(高坪称之为烧毛狗棚),祝愿一年之中家中不失火,平平安安。七月&月半节&接亡人,必须烧&冥袱&以供列祖列先&享用&,并请先人回家共渡佳节。凡遇天灾人祸多请道士&做斋打醮&驱鬼除害,若有人患重病,还要&还相公愿&杀牛祭祀向王,或&还傩愿&驱鬼禳灾。婚丧嫁娶,要择黄道吉日,建军房、筑墓要卜吉地,送老人上山要做斋、&开路&,甚至丢了东西也要请人推算,所有这些活动都要请道士参加并请其指导。
  &&&&我镇以石柱观较为著名,道观中有供奉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有供奉四方神的,有供奉自然神的,还有财神庙、药王庙、康王庙、牛王庙等,有的道观中佛、通兼祀。石柱观内住过和尚,也住过道士,甚至还住过尼姑,寺、观、庵合一。
  佛教于唐代传入高坪,寺庙以石门河较为著名,其石门寺始建于乾隆年间,住庙僧尼每天鸣钟、击鼓、集中念经,并为信佛群众诵经做&法事&,高坪现已无存,活动也停止。
  (3)文物古迹
  高坪镇的历史文物以石柱观最为著名,石柱观位于我镇望坪村,333.33公顷平畴中的一座孤峰之巅古称蟠龙山朝真观,建于明嘉靖年间,土木结构,主体建筑有大殿和中厅。从山脚拾级而上,蹬道盘峻,凡238级直达观门,路侧主碑12方,历述石柱观兴废史,山脚呈三足鼎立状,面临一潭,常年不干,俗称&金盆偃月&,系建始八景之一。1987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又被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我镇旅游文化的独特风景之一,每遇重大节日,特别是春节,游人仍络绎不绝,即使收取门票,仍有观光者,但目前观光较单一,有待开发。
  (4)民族遗址
  &&&&巨猿洞,位于我镇的麻扎坪村境内318国道旁,俗称龙骨洞&。1968年至197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洞内发掘出步氏巨猿化石5枚,南方古猿化石3枚,及其伴生动物龟类、灵长类、食肉类,长鼻类、奇蹄类,啮类化石24种。巨猿洞是迄今已知的世界巨猿产地纬度最高的地方(北纬 30&39&)。1979年巨猿洞被封存保护,1987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又经中科院再次发掘,后确立为&建始直立人遗址&,2007年上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碑刻,清乾隆六年(1741)修建野三河永寿桥碑2方,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望坪堤工天坑碑记1方,清道光十七年(1837)《拟修建巴东、建始、恩施三邑山铭记》碑2方,分别立于普济桥头,高店子董家垭、石柱观东侧。
  (5)民族医药
  &&&土家医药治疗方法丰富多彩,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解药物治疗,或者内治法和外治法,我镇的草医独具特色,主要运用跌打损伤,如有断、折骨者,医者用子鸡一只(未开叫的公鸡)和草药若干,捶成浆状,敷其伤处,用松树绑紧(上夹板)七日一疗程,七七四十九天可治愈,又以老松皮火坑干研磨成粉末状,调菜油用鸡尾毛扫治烫伤,效果极佳,对于那些发伤,流血不止的,止血的药物用扣子七、白三七、麻布七、碧血莲等被称之为&红口子药&运用方法即用酒和药捣碎敷于伤处,或在嘴中将药嚼成泥浆状,敷于伤处,一两个疗程即可,分份的大小而定。
  &&&&其它疾病采取汗法、泻法、赶法、止法、温法、清法等7种治疗方法。这七种治疗方法,在土家医学临床上非常灵活,据其病情,常常几种方法结合运用,共同发挥作用,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
  土家的民族医药已成为中华医药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是民族医药的瑰宝,它已成为土家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民族风俗
  (1)民族服饰:
  &&&&土家民族服饰有大襟、小襟、对襟、镶花边等随着逐渐的汉化。目前镇内已遗失无存。仅存有土家孩子的白家衣。
  ①土家孩子的百家衣
  &&&&土家父母初生孩子后,婴儿往往因不适通夜啼哭,有的生了病父母束手无策,因此大多数长辈迷信地认为,是孩儿命娇贵所致,只要将其变为低贱或普通的人,则一定好养,正如名花难培,野草遍地是也,出于这种丰富的想象,土家人便让孩子穿百家衣以便孩子们健康平安的成长。
  &&&&百家衣,顾名思义,即用数家人凑起来的钱买来的衣裳,百家衣怎样来?由孩子的父母去当&叫花子&,即使原本富裕之家也心甘情愿,父母背着孩子到左邻右舍亲戚六眷家里,拱手作揖道:&做做好事,讨点钱,给孩子做套百家衣&,对方一见便心知肚明,顺水推舟问道:&哟!有叫花子呀!那要打发!&随即掏钱奉送,且边打发钱边说:&好育好喂,长命百岁&。钱的数量不论多寡,旧时一枚蛋钱,如今三五毛即可,有慷慨者十元八元也随其便,这样依次讨上百家,将所得之钱买衣裤一套,穿在孩子身上,若还有余则必行善事,捐作修桥补路之类。也许是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大多数穿了百家衣的孩子都顺利长大成人。因此,而今这一习俗还原汁原味地在土家农村演绎着。
  ②首饰
  &&&&我镇传统首饰有儿童佩戴的银质项圈,长命锁、罗汉、手镯、虎爪等;妇女用的钗、耳环、籫、戒指、手镯、项链等传统首饰多为银质。
   (2)婚姻习俗:
  &&&&①提亲: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由男方托媒提亲,女方则托人打听男方的家庭情况,媒人互道男女双方的生庚八字,然后请算命先生&合八字&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无克制,即口头答应联姻,即使双方自由恋爱,也须行此礼节,因为其中含有尊重长辈意见的成份。
  &&&&②订亲:双方同意联姻后,男方要备好&红庚贴&填上男方的生辰,装入&祥贴匣&由媒人持往女方订亲;女方变把生庚填入该&红庚贴&,就称正式订亲,尔后,男方要备齐&族茶&(即茶食,也称伞茶,礼物的俗称)择吉日同媒人到女方家去认亲,与未来的岳父、岳母、舅子、姨姐、姨妹正式见面,给其中已成家的每家送上一份见面礼,即&茶食&,并比照未婚妻的口吻称呼这些亲属(俗称改口)认亲后,男女的身份得到双方亲族的确认,下次见面时就可以以亲戚的身份互相称呼,订亲时,依男方家庭经济状况而定,每年给女方提供4套或8套衣服条件好的男方还给女方赠送一些必要的首饰。
  &&&&③报期,也叫&求肯&即男方到女方家通知预备结婚日期,请求女方家长首肯,女方家长根据嫁妆准备情况与男方协商确定结婚日期,从订亲到报期的时间一般约一年左右,报期后,男女双方分别筹办喜事,在喜期的前两天,男方将筹办的彩礼由路都管引新郎送到女方,以备办酒席之用,肉要一方一肘,女方一般收下糖食糕点和酒,肉则只收方不收肘。
  &&&&④哭嫁:随着结婚日期的临近,即将出门的姑娘心理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既留恋姑娘时代的生活、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又向往着新的生活,在姑娘出门前的半月或1月内,善良的土家人特意给她们安排一个排解不良情绪的机会哭嫁,新娘邀请平素相好的女友到家来帮自己做针线活,畅叙友情,不由悲喜交集,泪眼婆娑,嘤嘤而泣,边诉边哭,边哭边唱,用朴实的带有一定的韵律的语句表述出来,称之为哭嫁歌,一般每段4&&5句,并配有一定的哭腔。
  &&&&⑤陪十姊妹、陪十弟兄: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夜晚,男女双方请亲友吃酒,当晚二至三更,双方分别在自家堂屋正中一字横到几张大方桌,摆上糖果糕点、水果,由&都管&请出一班未婚的盛装的男女青年(女方请女,男方请男)与新娘或新郎围席而坐,新娘(或新郎)左右各坐一位&陪姑娘&(即伴娘、新郎左右各坐一位&陪男孩儿&)&都管&行&开令礼&尔后,由伴娘或伴郎中的一位唱&开台歌&再按顺序轮流反复接唱,此谓陪十姊妹或陪十弟兄,并有专门的歌曲,称十姊妹歌。
  &&&&⑥发亲:婚期那天上午,男方迎亲,女方发亲,相隔较远的取隔夜亲,迎亲队伍吃过早饭后,开始发亲,嫁妆启程后,在鞭炮和鼓乐声中,新娘由其胞兄或胞弟背至堂屋正中,让新娘站在一只木斗上,先别祖宗、父母,新娘向后撒一束筷子(意为把吃的留在娘家)然后再将其背入花轿(60年代后,花轿消失,改为走路,80年代来,家庭富裕者用货车,客车接新娘),新娘登程后再不回头,直至婆家。新娘由新娘的兄、嫂、弟、弟媳、婶婶一至二人送亲,称&高亲客&(姐妹不能送亲)。
  &&&&⑦闹洞房:在土家山寨,千百年来流行着一种闹洞&房的习俗,结婚的当天晚上,三亲六戚,邻居好友,无论长辈、平辈、小辈都可进入新房中道喜嬉闹,素有&三日不分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在一派欢乐的氛围中,新娘新郎忙着装烟倒茶,新娘拿出从娘家带来的葵花、板栗、核桃、花生等干果及点心,让闹房人品赏,大家边吃边喝,边说边笑,热闹非凡,甚至还有人涂脸扮女,装成妖丑之态,戏弄新人。为的是博得新娘一笑,闹房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说客,他不说收场话,闹房人就不散去,一般都在凌晨一二点才结束。
  &&&&⑧回门:婚后第二天,新娘要与新郎,高亲客一道回娘家看望父母,称之为&回门&于当天往返,若路途实在过于遥远返回确有困难需在&后家&过夜,但新婚夫妇不能同床,至此婚礼才告全部结束。
  &&&&另外,新婚夫妇生儿生女后,还有做&嘎嘎&&打喜&&抓周&等习俗。
  (3)祭祀习俗:
  &&&&①土家祭祀,祭土地神,大年三十清早,人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捉一只公鸡到土地庙去杀,烧香烛,燃纸钱,把鸡血撒在土地神像上,贴上鸡毛,求神保佑家禽来年不受野兽侵犯。
  &&&&烧包袱祭祀祖先,团年饭办好后,先取一些饭菜端上桌,祭祀祖先,桌上供有寄给祖先的包袱。包袱是将纸钱用皮纸包好成封,写上某某祖先的名号,桌下还供有一封寄给孤魂野鬼的包袱,上写&地盘业主,古老前人&字样,行三拜、九叩大礼,把桌上的饭菜取一点连同包袱送到屋外焚烧,然后再回屋吃团年饭。
  &&&&出天行拜吉神,正月初一天刚亮时,全家有随户主拿着香纸蜡烛出大门燃烧,向吉利方向祭拜,齐呼&天门大大开,金银财宝滚进来&等吉祥语,然后回到屋里,小孩给老人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互道吉利话勉励。
    ②祭祀节期
  &&&&晒龙袍,六月六的这天家家户户将衣服、被子、书画等物拿出来翻晒。
  &&&&过小年和大年,小年为腊二十四,大年腊月三十,为迎接大年的到来,小年的前一天,都必须把室内外打扫干净,称为&扫扬尘&。三十团年祭祖。
  过月半,高坪人十分重视过月半,主要活动是祭祖,祭时以纸钱封包,写已故亲人名字,焚于户外,并扬声呼名哀悼,以示敬送银钱,月半为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二。过月半也是全家团聚之时,故接出嫁的姑娘。
  (4)丧葬习俗:
  &&&&老人过世称&告终&&掉气&时子孙要烧&落气纸&放一挂鞭炮送行,然后由子孙端来一盆清水给亡人净身,即洗背心、手心、脚心、洗&毕再给其穿戴,亡人所穿的衣服一般为单数,即上七件,下八件,亡人服一律不要扣子,用按其岁数(每岁1根)准备好的绵线扎住腰部和双脚(俗称岁线),穿戴完毕,将死者脚朝外放在堂屋中临时搁置的木板或棺材盖上(俗称&上榻&),下面点一盏油灯(俗称&长明灯&直至亡人上山之前,灯不能灭)棺材抬来后,点在棺材底铺一层石膏粉,用小酒杯在石膏粉上按死者的岁数分三行轻轻地盖上印子,然后覆上皮纸或烧纸,将死者抬入仰面平放在棺材中,四面用往前的衣物塞紧,并在死者右手处放置一根挂有粑的桃树枝(俗称&打狗棍&&打狗粑&,解除&岁线&,把&长明灯&移至棺材下面,这叫大收殓。然后把棺材上至两条板凳上,放一封鞭炮,即为升棺,紧接着布置灵堂,安排酒席,从当天起就要接待客人,坟地大多要请阴阳先生踏勘,下葬时间一般要请人推算,治丧期间,凡与死者有血缘关系或族人中的晚辈都要戴孝(披白布、麻布或戴黑纱、白花),若有人不祭奠死者,应在灵前三叩首,孝子柱嚎丧棒亦还以三叩首,下葬前夜称为玩大夜,要请一帮锣鼓师傅来打锣鼓,已经出嫁的姑娘或死者重亲,也请一班锣鼓大师傅前来同时敲打。
  &&&&土家人把老人亡故称为&白喜&,是一种特殊的&喜庆&也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请一班艺人在灵前或歌或舞,称之为跳丧,又叫打丧鼓,撒叶儿嗬,闹灵歌,撒忧祸等。是运用艺术手段以乐的形式表达哀的内容的一种特殊的群众性舞蹈。
  &&&&&大夜&次日凌晨,举行&闭殓&仪式。届时将棺盖揭开,让亲人们作最后的告别,然后由漆工用生漆与石膏粉调合的漆将棺材封紧(称为封梓口)接着道士先生做法事后,抽堂即将棺材抬到门外,丧夫要用雄鸡血和点燃的烧纸&祭龙杠&然后用篾(捆丧篾)将棺材捆两道,并用粗麻绳将棺材绑紧,并挂在&龙杆上&,一切就绪,开始出殡,出殡途中,孝子抱灵牌走在棺材前面,棺材不能落地,丧夫途中有事休息时孝子跪拜以示感谢,亲友和亲友的锣鼓班均应送葬,并沿途抛掷&灵路钱&(纸钱),在相好的下葬处,头天已由丧夫挖好的墓穴(俗称刻井)下葬前由道士在墓穴中念念有词地作法,接着向外撒&禄米&(即大米),孝子要跪在墓穴外用衣襟接&禄米&。然后把棺材抬入墓穴(称为下士),长时间燃放鞭炮,然后请丧夫砌墓。葬后三天内,孝子每天都应到坟地给亡人送饭和酒菜(俗称送&衣禄&)晚上还要点灯,第三天,孝子们都墓地叩拜,给坟添土(称为陇坟),亡人死后恰逢七的倍数那天,按迷信的说法,其魂魄回家作最后一次探望(俗称&回煞&)孝子安备好瓜果,酒菜供其享用。
  (5)生产习俗:
  &&&&&①打薅草锣鼓,中耕时节,为抢时间,农村有互相转工(即先请人帮忙,然后自已再去&还工&)锄草的习惯。届时,主人往往请一帮锣鼓师傅在田边地头打锣鼓、唱山歌,以助兴鼓动,薅草锣鼓一般由鼓、锣、勾锣、钹、唢呐等乐器组成。打薅昔日锣鼓时,伴有高腔或平腔山歌,声乐并茂,优雅悦耳。
  &&&&&②整栽秧酒,产水稻的地方一般请人&转工&插秧。届时,主人要各置酒、肉,&整酒&以款待客人。早、晚餐通常吃饭,中餐往往吃糯米汤圆(谓之栽秧砣)栽秧砣较一般汤圆要大一些,客人可以放开肚皮吃,且认为吃得越多越能预示年景好。
  &&&&③带徒,九老十八匠大都带徒跟师学艺,期限一般为2&3年。只供食宿不付工资。学徒期满后要谢师,谢师后,学徒可自立门户,谢师时,由师傅给徒弟赠送一套工具。
  &&&&④祭鲁班,凡较大的土木工程,如建房,修桥等,破土动工之前或修房立高架,升梁时,工匠们为祈望施工安全顺利,必香由掌墨师烧香蜡、纸钱祭祀鲁班,然后才会开工。
  &&&&⑤叫号子,在从事各种重体力劳动(筑台,打夯以及挑、抬、背重物)时,为便步伐一致,用力轻巧,同时相互先诫注意事项,劳动喜爱叫&号子&,叫号子时,多为一人领叫,众人和叫,现今镇内的劳动号子有两种,一种是爬坡时叫的&阳山号子&叫起来高亢有力,二是走平路时叫的&快腿号子&叫起来柔和悦耳。其内容有固定的如&之子拐呀,几也,慢慢摆呀&也有临时编的。
  (6)饮食习俗:
  &&&&土家人在饮食习俗上都以大米为主伴以玉米,薯类、荞类、杂类为副食,少数地方也有以玉米为主食的,都喜饮酒吸烟喝茶,有一首&油菜包谷酒,泡菜七腊肉,盐菜榨广椒,合渣懒豆腐&的顺口溜,较好地概括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
  &&&&①土家团年饭&,团年饭是一年间最丰盛的一餐饭,倾家中所有能上席的&&可能上席,一样只可能做一点,但要全。所谓&有头有尾,有蹄有腿&。年肉是不可少的,将几两或半斤重的腊肉从中划几刀,挟上糯小米蒸熟即成,也称为过年吃大肉,这是丰年有肉有饭的兆头。团年饭桌上必须有青菜、白菜、芹菜等蔬菜,最后一道菜上鱼,取&鱼&、&余&谐音&年年有余。
  &&&&②年粑粑
  为了饭食方便,土家人有经常做粑粑的习惯,如米、苞谷、荞、红苕、洋芋粑粑等,惟有冬腊月做的准备过年的粑粑统称年粑粑。
  年粑粑除了自食,主要用于拜年赠送的礼品和对拜年者回赠的礼物,特别是农村人给城市的亲朋好友拜年,年粑粑很受欢迎。
  &&&&③米酒&
  米酒又名&醪糟儿&是土家人咂酒文化的演复和升华,米酒的酿制与咂酒相似,即用蒸煮的苞谷面、大米和高梁、麦黍等五谷杂粮,加酒曲拌均和匀,盛于木盆,瓦瓮或布袋之中,置于火旁烘烤或用米糠盖数日,令其发酵溢香,待酒香醇厚时取之再入酒坛瓦罐,注清凉山泉或冷开水封口,旬日便可启封畅饮,米酒可冷饮亦可煮食。
  米酒冷饮能解署消热,在烈日如火的夏午,饮上一碗米酒,清胃健脾,浑身清爽,轻松无比,若以猪油伴麻辣炖之,又能驱寒除劳,既素又荤,营养与医疗价值极高。
  因此,米酒是中华酒文化中的一条徇丽的奇葩,更是颇具开发价值的土家风味。
  &&&&④神豆腐,神豆腐是由一种斑鸠树叶子做成,其性与凉粉一样,把洗干净的树叶子放进木盆里,然后倒入沸水淋烫,叶子淋烫得当后即刻用竹刷将叶子戳碎,之后用纱布将浆汁滤出,再把事先准备好的草木灰溶液倒入适量于浆汁,这时原本尚可自由流动的绿色液体,倾刻间变成了细软润滑角手可捉的神豆腐了,神豆腐只能凉吃,不能热吃,把新鲜的神豆腐切成薄片放入碟子,然后加入精盐、红醋、白糖、味精、香油、姜、葱、蒜等这样吃起来清凉爽口,有一股奇妙的气味进入丹田,谓之&神气&,乃&神豆腐也&!
  &&&&⑤罐罐茶,罐罐茶系使用土法制的茶罐,加富硒的茶叶,用山泉水冲泡而得,有驱热御寒支除疲劳的功效。
  &&&&⑥祝米酒,婴儿出生后,须带礼品去婴儿的外婆家接外婆外公及其亲属前来赴宴,名为&整祝米酒&,同时宴请其他客人,具体日期则由外公定,一般是男孩子整&九&,女孩整&十&或者孩子满月这天。届时,外公外婆之亲属相邀同时到女婿家送&祝米&。礼物以婴儿的各式穿戴、布料、用品、粮食为主,鸡鸭鱼肉次之。
  &&&&⑦合渣,一个粗朴的菜名,是土家人特有的家常菜,又名懒豆腐,先用清水泡黄豆2至3个小时,然后将发胀的黄豆用磨磨成浆,无需过滤,直接煮沸,加细碎青菜即可。其营养要胜过豆腐。
  &&&&和渣有很多种吃法:原汁原味的清淡和渣,肉末合渣,仔鸭合渣,麻辣酸合渣,鸡蛋合渣等,合渣作为特色,营养与健康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众多人们的喜爱。
  (7)节日习俗:
  &&&&①正月十五赶毛狗:农历正月十五,土家人张灯结彩,玩花灯、采莲船、舞龙灯狮子灯蚌壳灯、跳摆手舞,通宵达旦闹无宵。除此之外,取杉树枝、柞树枝、竹枝于宅外搭棚烧之,儿童大声呼逐:&赶毛狗,赶毛狗,一赶赶到张家大嫂门口,大嫂打个屁,毛狗子不成器&,谓&赶毛狗&或&赶毛九&为土家独特风俗。
  &&&&&②十五的灯:土家民谚&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意即年三十火要烧得旺,正月十五的花灯要精彩,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过去,每到正月十五晚上,各街坊都要&出灯&,举着或抬着用竹木皮纸扎或扎成的狮龙虎凤,鱼虾蝶虫等动物灯和&八仙过海&、&鱼跳龙门&、&魁星点斗&、&水泊梁山&、&唐僧取经&等故事灯,随舞龙舞狮的队伍上街&玩灯&,龙腾狮跃,灯火通明,十分热闹。除了上街游玩的灯,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悬挂花灯。
  如此重视十五的灯,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里有关,它在新年里带给人们一个新的希望&&&添丁&。民间自古有人生一盏灯的说法,灯多寓意&人丁兴旺&。人们在灯火通明中感受,&今年丁旺财旺&的快乐。
  &&&&③打扬尘:其&水日&(日干逢水)用竹扫帚将自家的楼枕、炕上的&扬尘&吊吊,柱头、瓦檩及天花板上的灰尘以及房间各处旯旮的蜘蛛网等打扫一净,然后将扫下来的&扬尘&送出门或倒在河沟里让水冲走,据说可以避免火灾,这一活动,大都在腊月二十四进行,土家人称为&打扬尘&。
  &&&&&④过十五:春节一过,就是正月十五,土家人有过十五的习惯,出嫁的姑娘包括女婿这天都要被娘家接回去过十五,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农村里过了十五就开始忙农活了,这天把姑娘、女婿接回来宴请一餐,以后即使是有事到娘家,娘家也没时间招待了,随茶便饭即可。
  &&&&⑤端午节:有头端午、中端午、末端午,家家吃粽子,盐蛋,以前插艾蒿,饮雄黄酒,并在屋前屋后洒上雄黄酒以防蛇,在小孩耳朵上抹雄黄酒以驱&百毒&。
  &&&&⑥月半节,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的月半节,又叫&中元节&、&鬼节&,土家人有&年小月半大&之说,从月初开始,至七月十五止,半个月无论哪天都行,一般以十二日为多,过节这天要请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团聚,要去祖茔培土、放鞭、焚香、叩头、烧&包袱&,祈祷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平安。
  (三)民族艺术
  &&1、民族器乐
  &&&&(1)吹管乐:土家八仙,凡举行婚礼的人家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八仙&自制的唢呐吹奏声。因当地人是根据唢呐是八洞&神仙制,吹奏唢呐是八洞神仙传的深化,对唢呐和吹奏者都以&八仙&称谓,所吹的乐曲就叫&八仙调&,全称则谓&土家八仙&。吹奏时一般由两人取自制的&土唢呐&,吹出的音韵圆润祥和,充满喜气,主要是婚庆嫁娶,带有作乐颂喜,送福报平安的象征意蕴,拥有适应婚事中各种礼节的贴意曲牌。因有丰富的曲牌和鲜明的特色而成为土家山寨最有活力的一个乐种。
  &&(2)吹打乐,坐堂调
  &&&&流行于我镇的吹打乐有两种,一种是箱子井的吹打乐,称为南乡乐鼓,一种是丝弦乐鼓&,称为北乡乐鼓。南乡乐鼓与北乡乐鼓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地方。北乡乐鼓以丝弦为主,一般为&坐堂吹奏&即称&坐堂牌子&,所以称&坐堂调&。目前,我镇尚有十几支乐鼓班子,活跃在农村,每遇&红白喜事&,便相聚一团。&坐堂调&的曲目有:《大开门》、《水开门》、《满堂红》、《娘哭女》、《朝天子》、《北正宫》、《南进宫》、《红绣鞋》、《小桃红》、《到春来》、《普天乐》、《上绣楼》、《柳青羊》、《山坡羊》等等。
  &&(3)吹打乐闹台锣鼓
  &&&&&闹台锣鼓也是流行于我镇内的一种锣鼓乐,由本地薅草锣鼓及其他戏剧场面锣鼓演化而成。因敲打出来的风韵像是打薅草锣鼓时开场闹台所打的闹台锣鼓,于是就沿用其名。闹台锣鼓曲牌丰富其状物、拟情、拟色、绘景的名称展现一派风光秀丽,生态完美的世界,为套模式的乐体,即以能用的&帽子&、&尾子&套取其它有名的乐牌进行演奏,格式为&帽子&乐牌&尾子&为一个循环圈,或&帽子&乐牌&帽子&为一个循环圈和&尾子&乐牌&尾子&为一个循环圈。
  2、民族歌舞
  &&&&镇内现存民族民间歌舞有丧葬类和节庆类等3类,其中跳丧舞,打喜花鼓(黄四姐)龙舞,狮舞,采莲船等舞种流行范围较广,影响较大。
  &&(1)丧葬类舞蹈:有跳丧鼓、坐丧鼓、转丧鼓是运用艺术手段,以乐为形式表达哀的内容的一种群众性舞蹈,盛行于高坪,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表演者多为男性,只能在出殡前夜(俗称&大夜&)时,在亡者灵堂外表演,其中以跳丧舞最为著名。
  &&&&&跳丧舞,俗称跳丧,跳丧鼓,闹灵歌,撒叶儿嗬,撒忧祸,闹夜等。以鼓、堂锣、马锣、钹伴舞,舞姿古朴稚拙,粗犷热烈,舞步飘逸痴迷,略呈醉态;主要舞蹈动作有升子底、猛虎下山、凤凰展翅、牛擦痒、飞蛾扒壁、犀牛望月、野猫儿上树、燕儿衔泥、靠手、美女梳头、苏秦背剑、鳊鱼泅水、枯树盘根、双狮解带、扯扯表、武把子等,分别摹拟狩猎、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动作,表现对生活、生产活动的观察,理解与感受。演唱的歌曲因具体地域不同而有差异,演唱形式有高腔、平腔之分。由4人(4男或2男2女)表演,动作一左一右提胯上步下沉,上身大幅度左右摆动为主要特点,曲调高亢优雅,主要曲目有《这山望到那山高》、《正月二十一》、《唱在一》、《三个妹儿三》、《螃蟹歌》、《热闹一晚歇》等,我镇箱子井和望坪的&闹灵歌&于1957年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汇演在北京演出,高坪民间艺人郭自炎、郭自均、姜国翠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等同志的亲切接见。后来,&闹灵歌&数次被省、州、县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改编并参加省、州、县汇演,受到观众的好评。(57年到北京汇演的郭自炎、姜国翠均还健在)。
  &&&&丧葬舞的跳丧、转丧等表演相同,而有些小的动作或表演的场地有所变化,跳丧是在灵前表演的舞蹈,转丧则是绕棺表演的,曲牌一样,动作有所变动。
  &(2)宗教舞蹈:原为迷信职业者用以&消灾灭祸&的职业性舞蹈,在&法场&上或赶庙会时公开表演,现已不再公开表演,动作大都失传。
  &(3)节庆舞蹈:有打喜花鼓、龙灯舞、狮子舞、采莲船(旱船),莲湘、鼓儿车、蚌壳精、秧歌舞、拉犟驴、车车灯、高跷、老背少等10余种。打花鼓,又叫喜花鼓、混夜、打花鼓子。固定的曲目有(黄四姐)是群众为贺喜而表演的一种自娱性歌舞。一般在&打喜&(或称&陪家家&)之夜自发表演,表演通常2至4人。曾多次被省、州、县、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改编,并参加中南地区、省、州、县文艺汇演、调演,受到好评。龙灯舞、采莲船、狮子舞、蚌壳舞、老背少、高跷、鼓儿车等歌舞,多在春节或重大喜庆节日时表演。
  3、民族工艺
  &&&①竹编:镇内竹器主要有筛、簸箕、篓、筐、笠、箱等。最常用的筛、簸箕、筐沿用至今。编织最精细的是竹篓,圆形,直径40厘米左右,板式篓底编织各种花形式图案,有梅花、喜鹊、石字格等。编织艺人主要有干沟村十组杨着远(已故),干沟村十三组刘再统等。
  &&&&②刺绣:刺绣在高坪历史悠久,针法有刺绣、挑花、拉花等。作品有头巾方帽、枕巾、床沿、帐帘、荷包、鞋袜底、儿童凉帽、围裙、凉鞋等。图案有喜鹊闹梅,狮子戏球、龙凤呈祥等,解放前最流行的是婚嫁物品刺绣,如枕巾、床沿、帐帘等,这些艺术珍品流传甚少。解放后最流行的是绣鞋垫,土家姑娘相中了如意郎君,往往以一双精美的鞋垫相赠,一示见面礼,二示土家妹子双手灵巧的功底。
  (四)民族建筑
  &&&1、石柱观,位于高坪镇望坪村平畴中的一座孤峰之巅,古称蟠龙山朝真观。建于明嘉靖年间(),土木结构,主体建筑有大殿和中厅。从山脚拾级而上,蹬道盘峻,凡238级直达观门,路侧立碑12方,历述石柱观兴废史。山脚呈三足鼎立状,面临一潭,俗称&金盆堰月&,系建始县古八景之一。198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普济桥,位于野三河峡谷中,桥长40.5米,石拱独孔跨度20.1米,高19米,宽6.55米。普济桥距今已有162&年历史,据《县志》载为恩施康家所修,并有施南府正堂营守,恩施县儒学,建始县督捕、纠首、吏员、乡约、信善、山主等主持募捐资金及山石等原材料,聚集近远能工巧匠,开山凿石造此石拱桥,古为恩施通往巴东、宜昌的必经要隘,称中大路,现仍为高店子及野三河两地行人的主要桥梁。
  &&3、吊脚楼,是高坪土家族一种传统的建筑风格,是镇内木质结构房屋中的一种独特的建筑样式。这类房屋因地而设,先在坡地上辟出一定面积的宅基地,建成1间或数间正房,然后在正房一侧(或两侧)较低洼的地方建楼房(2层),底层不安装板壁,作晾衣物或堆放杂物用,楼上作卧室,以木质走廊作阳台。吊脚楼具有干燥、凉爽、安全的特点,适于在山大坡陡、宅基地不足的情况下获得较大的建筑面积。
  (五)社区文化
  &&&&建始直立人遗址。位于高坪镇麻扎坪境内,俗名龙骨洞或巨猿洞&。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于1988年,在上个世纪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门组建课题组,并于1999年和2000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古人类牙化石、石器和部分石制品、骨制品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通过近两年的整理研究发现,所发掘的古人牙化石为早期直立人。人类演变的过程大致分为: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现代人。至此,巨猿洞被中科院命名为&建始直立人遗址&并向世人展示。
  三、实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目标
  &&&&高坪镇实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目标是:充分展示以土家族文化为代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特色,通过开发土家族文化精品,保护土家族文化资源,把民族风格、民族建筑、民族艺术、民族医药、民族服饰、民族风情、民族宗教、民族节日、民族工艺、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等作为新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挖掘、开发、培植、创新、整合,形成我镇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文化产品、产品文化,展现土家民族文化风貌,打响&人类发祥地&和&土家族风情园&这一具有高坪特色的文化品牌,增强土家族文化在全县、全州乃至全国的影响。并依托特色产业,促进全镇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一产业的不断壮大,把高坪镇建设成为土家族文化浓郁、地方经济文化特色显著的民族文化强镇,强力打造民族文化荟萃、民族风情浓郁、社会全面进步、思想道德素质很高的民族文化名镇,努力实现民族文化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的明显提高。
  &&&&实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建设民族文化强镇,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基本的规划是:5年打基础,10年见成效。
  &&&&到2010年,发掘出一批民族文化珍贵资源,培养出一批民族文化优秀人才,创作出一批民族文化艺术精品,推出几个具有州内较高水准的土家族歌、舞、剧作,建成一批民族文化基础工程,以土家族文化为特色的土家族风情等特色文化和艺术精品得到展示和提升,文化品牌初步形成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建成具有鲜明土家特色的旅游文化基地,一批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相关产业初具规模,使土家文化内涵深刻的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民族教育、民族体育、民族文化、民族民间工艺与服饰、民族艺术表演、民族特色旅游、民族文化产业有较大发展。
  &&&&&实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应把握好四个关系:
  一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刻,包容广泛。各种民族文化因素在中华民族大文化圈内共生共荣,相互渗透,和谐互补。土家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大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坪镇不仅存在土家族文化,而且还存在汉族文化&、回族文化、满族文化、苗族文化等多种民族文化。多彩多姿的各种民族文化在高坪漫长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互相兼容,互相促进,共同生产,溶汇于中华民族大文化之中,丰富了高坪镇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实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一定要处理好土家文化个性与中华民族文化共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好土家文化与镇内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使民族文化发展有力地促进各民族团结繁荣进步发展。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使土家文化个性在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中得到充分展示和提升,突出民族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打好文化品牌。
  &&&&二是展示与提升的关系。民族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开发展示才能为社会所认识和运用,同时在开发展示中经过现代过滤和艺术品位的提升,才会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展示过程中蕴涵着提升,提升则是为了更充分的展示,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换过程中的&文化事业现象(资源)&文化本体(手段)&文化产品(商品)&文化产业(市场)&文化经济(效益)&这样一条良性发展之路。经过展示与提升,土家传统文化与商品、市场融为一体,使之从发掘、生产到接受、消费都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并全方位融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是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开发是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必然途径,但开发必须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之上,在保护之中开发,通过开发实现保护的目的。特别是对那些诸如古建筑、古文化遗址之类的不可再生性文化资源的开发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文物在开发过程中不发生变异。
  &&&&四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开发展示民族文化资源,一方面要继承民族文化历史积淀中的精华,同时又要对各种民族文化因素进行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的创新性构架和创新性整合,实现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之需要,才能发挥时代效应,转化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所必须。通过创新,使民族文化精华在现代生活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四、规划建设的项目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是产业,是生产力,文化产业必须突出民族特色,使产品个性化、民族化、特色化。
  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要把经济发展的配角变为主角,以只争朝夕的态度抓文化兴镇工作,逐步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变为&文化经济一台戏&。
  高坪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这个&远古西都&珍藏着丰厚的民族文化瑰宝,要不断挖掘、开发、整理、传承、拓展、创新,把本镇建成一个古色古香、民族风味浓郁、风景秀丽、清幽静谧、优美舒适的文化大镇,具体实施步骤:
  &&&1、以全县整村推进新确立的八角村为切入点,用三年时间将八角建成集山、水、石、亭、台、池、阁于一体的&新世纪桃源&。
  &&&&①2005年至2006年重建&八角楼&,在原&八角搬爪&的建筑基础上既追塑雕刻,板门等苦朴的建筑风味,又融入现代建筑的先进工艺,内设造纸、打铁、织布、做布鞋等场所,再现沿袭几千年的土家劳动场景,把八角楼建成土家文化传习馆、展览馆,对土家文化进行抢救、整理和传习。
  &&&&②2005年至2007年治理花庙河流域,利用花庙河流域的水资源建成150亩水面的人工湖,建水车,湖边亭台钓栏、水中鱼跃荷香、空中柳舞蝶飞,使之成为旅游观光、垂钓赏景的理想境地。
  &&&&③2005年至2006年建八角环形公路,长6公里,宽4.5米。
  &&&&④2005年至2006年建沼气池200口,水池2口,水窖20个。
  &&&&⑤2005年至2007年建八角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建能容纳1000头生猪的养猪场一个,建干鲜果基地1000亩,茶园1000亩,菜园500亩。
  &&&&⑥2005年至2007年建生态家园文明小区2个,集聚100户农家将普通民房改建成具有民族风情的古建筑,对厨房、厕所、场坝等进行综合改造。
  总之,在3年内使八角形成花庙河风景带,环形公路风景带、鸟瞰风景带,把八角建成民族风情村、休闲渡假村、观光旅游村、生态家园村、小康示范村。
  &&2、以镇政府办公大楼迁居为契机,结合小城镇建设,把318国道沿线建成民族风情路边带。
  &&&&①2005年至2006年完成民族建筑风格的新政府大楼的搬迁。
  &&&&②集居镇文化馆、镇广播站等单位,新建文化中心,新建土家摆手堂,抢救撒尔嗬、黄四姐等民歌民舞,把文化中心建成一个集琴、棋、书、画、体育、娱乐等一体的文化游乐场所。
  &&&&③以小城镇建设的延伸,将318沿线的2000户民居改建成&&&民族建筑风格。
  &3、2005年至2015年,以高坪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外商进行旅游综合开发,把巨猿洞、野三河峡谷寻踪探密、施南第一佳景、野三河大桥、石柱观等旅游景点挖掘开发,形成高坪旅游环城风景带。
主办单位:湖北省建始县高坪镇人民政府
Copyright ©
All Right Reserved.
通信地址:湖北省建始县高坪镇 邮政编码:445300 网站电话:0718-8221849 网站信箱:
技术支持:恩施通达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北省建始天气预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