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度蔡家嘉陵江大桥红四谁领导

教您如何写好一份策划书,为您提供策划书格式、范文、模板。营销方案策划书,公司活动策划书,创业策划书模板...写好这些策划书不再是难事。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热门资料排行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您当前所在位置: >
红四方面军长途中五场著名的战役
  从金寨走出的两支长征队伍特稿(第三组)
  第二篇:红四方面军长途中五场著名的战役
  【开头语】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全国4支长征队伍中(中央红军、红25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和红六军团),有2支队伍与我们安徽金寨密不可分,一支是红四方面军、主要发源于金寨,一支是红25军、直接诞生于金寨。
  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将军县,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诞生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
  今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时,深情感慨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金寨,红色历史源远流长,红色文化丰富多彩,红色资源积淀厚重,红色基因灿烂辉煌。研究红色历史、开发红色资源、做大红色品牌、传承红色基因,有着巨大的潜力可挖,有着很多的工作要做。
  作为全县党史军史、红色文化研究开发的重要职能部门-----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新优势、倾力打造红色发展的新高地、努力谱写红色金寨的新篇章,着力当好红色基因的研究者、传承者、实践者。具体的,应该着力做好这样10项工作:“挖掘好”红色资源、“研究好”红色历史、“编纂好”红色书籍、“讲述好”红色故事、“传播好”红色声音、“开展好”红色教育、“展示好”红色文化、“宣传好”红色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谱写好”红色新篇。
  基于这种考虑、立足金寨实际,近期,我们组织人员搜集、整理了一批关于“从金寨走出的两支长征队伍”系列文章,主要包括《英雄的金寨人、英勇的长征路》、《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红25军的长征历史和战斗故事》、《红四方面军的漫漫长征路》、《金寨籍老将军的长征故事》、《金寨籍老红军的长征故事》等几个部分,现予发表,敬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红四方面军是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与红25军一样、主要诞生在我们安徽省金寨县。1935年10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结束长征。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揭开了红四方面军万里长征的序幕。
  八万雄师劲旅、浩浩荡荡西移,破坚阵、摧强敌,挺进川西北,最终在雪山脚下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但是,由于张国焘的阴谋夺权、导至红军一度分裂,红四方面军由此走上了一条漫漫的长征路。在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辗转长达一年之久,数万将士的鲜血洒满西北疆域……英雄的红四方面军最终用生命和鲜血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反动的武装、错误的路线,夺取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因此,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更加艰难曲折、更加悲壮震撼、更加可歌可泣,并且鲜为人知、充满传奇和神奇。特别是后来的西路军奉命渡河西征之后,与马家骑兵展开了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凯歌。
  一、强度嘉陵江
  1934年末,红四方面军胜利结束了川陕苏区的反六路围攻战役。恰在此时,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断来电,要求红四方面军派出部队南进,以策应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能与中央红军会师,对于独立苦战七、八年的红四方面军来说,也是一件大喜事。于是,经过认真研究,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放弃川陕苏区,西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北上。
  嘉陵江是四川四大江河之一,沿途多是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江宽水急,十分险峻。沿嘉陵江西岸布置了川军邓锡侯、田颂尧部共53个团,防线长达600余里,凭险固守,以图将红军堵在江东岸。攻击这样一条防线,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
  为调动和迷惑敌军,1935年2月,徐向前率12个团红军进行了陕南战役,于十几天内连克宁强、沔县和阳平关等地,歼敌4个多团,一时川陕震动。陕南地区的中央军胡宗南部和西北军杨虎城部都增兵布防,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川军邓锡侯部也将嘉陵江边的4个师部队向北移防,以阻止红四方面军从四川脱身。达到战役目的后,徐向前率部队南撤回到了嘉陵江东岸。
  3月,红四方面军全军向嘉陵江边移动,连战苍溪、仪陇等地,歼灭川军5个团,占领了北起广元,南至南部的嘉陵江东岸地区。徐向前仔细察看江边地形,发现敌军虽多,但防线太长,到处分兵把守必然导致到处防守薄弱。徐向前看准了苍溪附近的塔子山、石家坝一带。据了解,负责这段江防的是川军田颂尧部,只有不到两个营的兵力,而切是多次的手下败将,战斗力不强。
  为解决过江的舟桥问题,红四方面军立即投入了热火朝天的准备之中。红军官兵亲自上阵,又动员了大量青壮百姓,日夜赶造不息。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终于造出了100多条船和3座竹扎便桥。红军战士们又和群众一起,利用夜暗肩扛手推,将这些舟桥从高山上运到了渡江地点,完成渡江的一切准备工作。
  为抢渡成功,李先念特意拿出了30军最能打的88师担任主攻。这个师的268团擅长进攻,号称“钢团”;265团以突袭闻名,号称“夜老虎团”;263团则以攻守兼备闻名,师长是青年猛将熊厚发。89师担任辅助攻击任务。
  日夜,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始。红军第1梯队各部队,以偷渡和强渡相结合,分别实施渡江作战。红263团在苍溪城南塔子山附近偷渡,263团突击队悄悄驶近对岸,然后突然发动攻击,红军在炮火支援下强行登岸,一举压制了敌人火力,全歼守军1个营,攻占滩头阵地,掩护后续部队源源登陆。29日拂晓,红30军主力相继渡江投入战斗,川军出动一个师前来防堵,正与红268团和265团相遇,双方展开激战。此时,红89师部队也已过江成功,从侧后发起进攻,一举击溃了增援的敌军。与此同时,31军于苍溪城北鸳溪口强渡成功,击溃川军一个旅;一举攻占对岸险要阵地。红9军于阆中城北对岸涧溪口登岸,向南部县疾进。另一部于31日攻克阆中城。三路红军全部强渡成功,嘉陵江西岸的川军防线已开始崩溃。
  (一)夺取剑门关
  徐向前和红四方面军总部也迅速过江。此时31军已扑向剑门关;30军突向剑阁;9军则与川军王致远部拼起大刀,夺下阆中和南部,歼敌3个团;红4军也已相继过江。下一步战役发展的关键则是夺取剑门关。剑门关位于剑阁县城东北60里的大剑山上,扼控川陕大道,七十二峰峰恋绵延,高耸入云犹如刀削斧砍。关口位于东西两峰之间,只有一条狭窄小路穿过,地势极为险要。剑门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率31军担任主攻剑门关的任务。31军两个师在30军88师一部的配合下,一路急行,至4月2日,对剑门关形成了东、南、西的三面包围。根据川军的防守部署,王树声决定从南北两面攻关。他集中了4个主力团,在方面军迫击炮营和重机枪营火力的掩护下,开始实行强攻。川军组织兵力拼命反击,双方厮杀得极为惨烈。关键时刻,王树声将预备队拉上去,重新组织火力和攻击线路,在付出大量伤亡后,撕裂了守军的防线一翼。川军的抵抗本来十分顽强,但红军这边冲锋更加猛烈,一些川军部队陷入混乱,很快就四处逃散,整个防御体系变得乱七八糟。激战到傍晚,剑门关上升起了红旗,守军3个团被全歼。
  剑门关被攻克后,红四方面军的部队联成一体,并力向西猛攻。经过8天进攻,歼灭川军8个多团,攻占阆中、南部、剑阁、昭化4座县城,控制了400余里的嘉陵江西岸地区。川军后撤到盐亭、梓潼、江油、中坝地区,再次组成防线。徐向前指挥红四方面军马不停蹄,兵分四路穷追猛打。
  (二)打响中坝战役
  这一次,徐向前制订了一个围城打援的计划。江油位于成都以北的盆地边缘,土地富庶,城防坚固。这里是成都的北大门,当年魏将邓艾就是经这里奇袭灭了蜀汉。4月10日,红9军和30军88师兼程急赶,攻克中坝,包围了江油城。江油一失,成都就直接受到威胁。在刘湘的严令下,邓锡侯调动了18个团,自绵阳出发来救江油。徐向前命9军27师围住江油,9军25师和30军88师迅速进至江油以南的南塔坡、鲁家梁子一带隐蔽集结。同时,命令许世友率红4军紧靠88师布防,配合作战。
  4月18日,邓锡侯的救援军大队进入伏击圈。一声令下,埋伏的红军一齐开火,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很快,红军从四面发起冲锋,开始截断川军。这一路川军装备较好,火力很强,虽然被打了个冷不防,但很快稳住了阵脚,开始展开兵力抢占山头制高点。双方缠斗在一起,每个山头都打成了残酷的攻防战。江油城中的敌人也出动支援,但被红9军部队截断歼灭。川军在飞机的掩护下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凶猛的反扑,红4军和30军88师联合奋战,连续击退了敌人的进攻,阵地经常进行大刀纷飞的肉搏战,到处是尸横枕藉。战斗一直持续到了傍晚,88师部队发起了反攻,9军25师也向敌侧后猛插,川军阵脚终于乱了。红军开始全线反击,“活捉邓锡侯”的口号声震天动地。川军溃逃而去,红军乘势进攻,占领了江油。这一战,红军歼敌4个团,俘虏3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物资。
  在江油激战的同时,红四方面军各部像弹钢琴一样不断发起进攻,全线攻进至涪江流域。至此,规模浩大的强渡嘉陵江战役结束。红四方面军战斗24天,攻克县城9座,歼敌12个团10000余人,打开了一个与中央红军会师的有利局面。
  二、奇袭千佛山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自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始,进抵川北剑阁、梓潼之后,陆续向江油、中坝地区转进。这时,红一方面军在党中央领导下,以惊人的毅力和神速的行动,进到了云南北部的金沙江南岸,准备渡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
  日起,红四方面军分五路从江油、平武陆续进入北川。从江油经甘溪进入北川和从平武经豆叩先后进入北川的两路红军之部分人员于4月22日占领了北川县城。红军进入县境后,经过大小10多次战斗,打通了漩坪以上地区的峡谷通道,占领了以县城为中心的4个区、24个半乡,与平武、江油县的红军占领区连成一片。北面,红军拒胡宗南部于北川峡谷外30公里的马鸣;南面,红军占据了千佛山北麓和漩坪桐子坡至邓家渡小河口的湔江左岸一线,截断了敌军从安县至茂县的要道,保证了峡谷的畅通,为红军主力西进开辟了道路。
  蒋介石为阻止红军在嘉陵江与涪江之间建立根据地和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合,重新调兵遣将,积极组织以江油、中坝为中心的新的围攻,企图对红四方面军实施东西堵截,南北夹击,各个击破。
  1935年4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开始出动:以刘湘主力王缵绪部13个旅为右路纵队,由罗江地区出绵阳、魏城,沿涪江左岸向漳明、两河口进击;以邓锡侯第28军和孙震第29军各一部为左路纵队,由三台、绵阳出动,沿涪江右岸经香水场、双合场,向中坝、江油进攻;以胡宗南部由碧口、文县南下青川、平武,配合左、右两路纵队的夹击;以刘湘主力控制嘉陵江以东广大地区,步步向西逼进;以邓锡侯一部由广元以北地区南下,向剑阁推进;以邓锡侯另一部封锁上门及北川河谷,堵截红军西进;以唐式遵一部守备昭化至阆中一线,阻止红军东返;以李家钰部防守阆中及其以西左壁垭、店子垭一线,防堵红军南下。
  涪江流域的江油、中坝地区,枕山面水,紧邻川西平原,物产丰富,利于红军休养生息。但是,红军重任在肩,要打破蒋介石的围攻,要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在江油附近的任家坝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会议决定:西进岷江地区,迎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
  要西进,必需首先突破邓锡侯在土门、北川河谷设置的防线,迅速占领岷江流域的松潘、茂县、理县、汶川等地。
  北川河谷,是红四方面军长征西进的唯一通道,南面就耸立着海拔2900多米的千佛山,山峰陡峭,东西绵延百余里,是南扼川西平原、北控北川河谷的天然屏障。土门,地处北川河谷中段,也是东达北川、西进茂县的要隘。
  邓锡侯为阻止红军西进,已凭险筑碉,封锁土门,全力守备北川河谷。为打破敌军固守北川河谷的计划,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决定发起千佛山战役。
  千佛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北川、安县、茂县交界处,与伏泉山、帽盒山、东大垭口、观音梁子、横梁子等高山连成一片,东西起伏蜿蜒60余公里,被称为成都平原的“北边城墙”,最高峰千佛顶海拔2942米。千佛山南面为安县的茶坪、高川一带,西面为茂县的东兴、土门、干沟一带,北面则是东起漩坪、西至墩上长约40公里的“北川峡谷”。
  1935年4月至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北川生活、战斗了103天。其中在千佛山一线与国民党军队激战、对峙了73天,确保了“北川峡谷”畅通,掩护了红军主力顺利西进,策应了中央红军渡江北上,为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懋功创造了条件。
  4月底,红军开始出击。红30军第88师于漩坪突破,歼敌一部。5月1日,红30军第89师击溃敌陶凯部,占领墩上(千佛山战役纪念碑所在地)。5月2日,红9军、红30军主力,从蔡家咀、乱石窖抢渡前江,击溃敌第28军杨宗礼第15旅,攻占大垭口。
  5月10日,红30军第88师和红9军第25师各一部,从千佛山两侧夹击敌军。
  5月14日拂晓,红9军、红30军和红31军一部,分左、中、右三路向北川峡谷的咽喉——土门发起总攻,经激烈战斗,上门防线被突破。5月15日,红军占领茂县。5月18日,红军又在大垭口重创敌王缵绪部第3旅,击毙其第9团团长王三友,敌攻击受挫。
  这时,徐向前总指挥率红四方面军主力,通过北川河谷,西进岷江流域。王树声将军指挥红4军、红31军各一部和红33军,继续坚守千佛山、土门一线,完成掩护主力、牵制和阻击岷江左岸之敌的任务,于7月中旬才由东往西逐次撤离战地。
  5月2日至15日,红军与守军进行多次激烈的战斗,全面控制了东起伏泉山、西至横梁子的长达数十公里的千佛山一线阵地。5月15日晚,蒋介石参谋团电令刘湘饬一、二、六路军,限17日发起总攻,夺回千佛山全线阵地,截断峡谷,重新封锁土门要塞,阻止红军西进。邓锡侯、孙震、王缵绪接令,并在安县紧急会商后,决定18日发起总攻,由一路军游广居原七个团并增加第二十团从大坪山、皇宫山攻击2078高地和笔架山红军阵地;二路军王铭章纵队三个旅从擂鼓坪攻击伏泉山红军阵地;六路军王缵绪部为主攻部队,从高川坪攻击千佛山一线阵地。川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千佛山一线红军阵地多次发起猛烈进攻,其战斗可以用“惨烈”两个字来形容。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红军打败了川军38个团的总反攻,千佛山一线阵地牢牢地控制在红军手中。确保了红四方面军长驱西进必经之地“北川峡谷”的畅通。
  千佛山战役自5月2日打响,到7月14日,全面完成牵制敌军、掩护红军主力西进任务后撤离,历时73天,红军取得了辉煌战果辉煌:活捉川军团长1人,击毙团长4人,击毙营、连长40人,击溃23个团,歼敌1万余人,牵制投入一线作战的敌军89个团、14万多人(加上二线部队总计达20余万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三、绥崇丹懋战役
  1935年8月底,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长征通过草地到达四川省北部阿坝、巴西地区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委员张国焘公开对抗中共中央,拒绝执行红军北上方针,强令红军南下。红四方面军各军和红一方面军第5、第32军先后从阿坝和巴西、包座地区南下,于9月下旬集结于马塘、松冈、党坝一带。国民党四川军阀部队得悉红军南下,立即沿大、小金川布防。其第24军两个旅,位于大金川沿岸之绥靖、崇化(今安宁)、丹巴一线;第20军4个旅另1个团,位于小金川沿岸之懋功(今小金)、抚边、达维一线;第28军1个团驻守抚边以东之日隆关等地,企图凭借高山峡谷,阻止红军南下。
  10月7日,张国焘为了打开通往天全、芦山的道路,实现其在川康边创建根据地的计划,发布《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计划》,令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率红9军第25师、红31军第93师及红5军组成右纵队,沿大金川右岸前进,强占绥靖、丹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率红4、红30、红32军及红9军第27师大部组成左纵队,出大金川以东地区,夺取崇化、懋功。8日,左右两纵队开始行动。右纵队红9军第25师在绥靖以北强渡观音河受阻,方面军随即调整部署,以左纵队红4军从党坝地区强渡大金川。11日,红4军渡河成功后即沿右岸疾进,12日克绥靖,击溃守军2个团,继向南发展,16日克丹巴县城。红30军亦于11日渡过党坝河,15日占崇化。红9军第27师于15日夜对绥靖以东两河口之第20军第7旅发起攻击,激战3小时将其击溃,并连夜追击,于16日克抚边,歼其2个营大部,19日夜又袭占达维,击溃第20军第4旅。20日,红30军一部攻克懋功,守军第20军2个旅向夹金山以南溃逃,进占达维之红9军第27师主动截击,俘获甚多,接着该师迅速向东南发展,连占日隆关、巴郎关、火烧坪、邓生等地。至此,战役结束。此役,红四方面军击溃国民党川军6个旅,毙俘其3000余人,攻占懋功、丹巴两城及绥靖、崇化、抚边、达维、日隆关等地。
  四、天芦名雅邛大战役
  天芦名雅邛大战役是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0月24日至11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省西部的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等地区对国民党军实施的一次进攻性战役。由于张国焘南下方针的错误,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935年10月,四方面军进行绥崇丹懋战役后,国民党四川军阀再次调整防务,以第24军防守四川省和西康省(今分属四川、西藏)边界的金汤镇及泸定至汉源、雅安一线;以第20军防守宝兴至大硗碛一线;以第45军防守宝兴东北大川场至水磨沟一线;以模范师9个团集中天全、芦山待机;另从绵竹等地抽调18个团向西增援。10月22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委员张国焘下达《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计划》。24日,红四方面军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分左中右3个纵队向宝兴、天全、芦山守军发起进攻。11月1日,由红30军、红31军第93师、红9军第25师组成的中纵队攻占宝兴,击溃第20军之3个旅,乘胜进占灵关镇,继又挫败模范师1个旅另1个团的阻击,直逼芦山城下,总计沿途俘敌1000余人,缴获步枪2000余支,轻重机枪50余挺。与此同时,左、右两纵队从两翼日夜兼程疾进。7日,由红4、红32军组成的左纵队攻占大川场,歼第45军1个旅一部,前锋抵进邛崃县境。由红9军第27师组成的右纵队攻克金汤镇后,在紫石关、大岗山击溃模范师1个旅,10日攻占天全县城,随即向东迂回,协同中纵队包围芦山城。川军为解芦山之围,急令独立旅从名山地区西援。红30、红9军各一部当即分两路实施钳击,将其歼灭。继克名山西北之五家口镇,歼守军1个团。12日,芦山守军弃城撤逃,红军进占该城。至此,红军经10余日作战,攻占了邛崃山以西、大渡河以东、青衣江以北和懋功以南的川康两省边界大片地区,毙伤俘川军1万余人,击落飞机1架。随后,红四方面军乘胜向名山、邛崃地区进击,东下川西平原。此时,川军第21、第23、第44军各一部及第104师已赶至名山及其东北之夹门关、太和场、石碑岗地区集结,连同当地原有守军共达80余个团。11月13日,红四方面军以中纵队全部及右纵队红4军共15个团的兵力,由五家口向东攻击,14日攻占朱家场、太和场,击溃守军暂编第2师2个团。16日,攻占名山东北要镇百丈,打退川军6个旅的反扑,旋即沿百丈至邛崃大路攻击前进,相继占领黑竹关、治安场、王店子。19日拂晓,川军十几个旅在飞机、大炮支援下,从北、东、南三面向百丈地区的红军反扑,红四方面军浴血苦战7昼夜,毙伤川军1.5万余人,红军亦伤亡近万人。因众寡悬殊,补给不继,红四方面军终于11月下旬撤出百丈地区,向其东北一带山地转移,转入防守,战役结束。
  五、百团混战百丈大关
  百丈关战役是1935年发生在四川名山县百丈关镇的一场战役,是红四方面军与国民党川军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1935年9月下旬,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南下,提出要“打到成都吃大米”。10月8日,南下红军发起绥崇丹懋战役,经过15天艰苦战斗,击溃川军6个旅,毙伤俘虏敌兵3000余人。
  10月24日,红30军、9军27师从阿坝州懋功出发,以迅猛之势,击溃杨森残部,穿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向宝兴、天全、芦山三县发起进攻。
  11月1日,中纵队一举攻占宝兴,乘胜进占灵关镇,接着连续打垮敌刘湘教导师之一个旅一个团的阻击,直逼芦山城下。右纵队攻克西康金汤镇后,10日占天全城,随即向东迂回,协同中纵队包围芦山。12日攻克芦山。10余日内,红军占领了邛崃山以西、大渡河以东、青衣江以北和懋功以南之川康边广大地区,毙、俘敌10000余人,击落敌机一架。随后,红四方面军决定向名山、邛崃进击,乘胜东下川西平原。
  南下红军的胜利给国民党极大震动,蒋介石为确保川西平原,命四川军阀刘湘阻止红军攻势。刘湘为保住自己的地盘,急调其主力王缵绪、唐式遵等部以及李家钰部,集结于名山及夹门关、太和场、石碑岗,连同原来当地敌军共达80多个团,在名山重镇百丈关阻击红军。百丈关,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有“获百丈(关)者,必得成都无疑”之说。11月13日,红四方面军中纵队全部及右纵队第四军集中15个团的兵力,由五家口向朱家场、太和场之敌发起攻击,14日占领该地,击溃敌暂编第二师两个团。16日攻占百丈镇,打退敌6个旅的反扑。然后沿百丈通邛崃大路攻击前进,至下午4时,相继占领黑竹、治安场、王店子,但攻势很快就在敌优势兵力的阻击下受挫。
  19日拂晓,敌10多个旅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由北、东、南三面向红军突出于百丈地区10余里长的弧形阵地反扑,广大指战员忍着疲劳寒冷在山谷、烂田和松林中与优势之敌展开浴血苦战。子弹打光了,就与敌人反复进行白刃搏斗。有的战士手臂打断了,就用牙齿咬着拉火索将手榴弹拉响,与冲到身边的敌人同归于尽。
  经过连续七昼夜的激战,虽然毙、伤敌15000余人,但红军伤亡也近万人,主力受挫,主阵地丢失,被迫于21日撤出百丈。这次战役历时18个昼夜,仗愈打愈大,是南下以来最剧烈的一次战役。百丈战役后,全军于当月撤至天全、芦山、宝兴三县休整并准备过冬,1936年2月,红军又被迫后撤,于4月转移至道孚、炉霍、甘孜地区。至此,南下红军由8万人减至4万余人,南下行动遭到失败。
  (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胡遵远李玉迪搜集整理)
中共金寨县委 金寨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金寨县委宣传部承办&&Email:&&电话:
本站访问:&人次&&&技术支持:&&
网站标识码 :苍溪党史网
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之谜
来源:本站  时间:
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之谜
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是红四方面军战史上重要的一笔,毫无疑问强渡嘉陵江也是红四方面军万里长征的开始。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央开始长征不久,就有要求红四方面军配合行动的电文,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是为了配合准备北上的中央红军而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从战局发展来看,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后,的确和北上的中央红军形成了互为犄角之势,后来两大红军又成功会师。但是通过分析中央和红四方面军之间来往的电文,通过分析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前后一系列重大行动,可以这样认为,强渡嘉陵江,只是红四方面军一次独立的战略行动。.cnESHfeCFZszf1WKHk      一、撤出川陕根据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红四方面军撤出川陕根据地,跟红一方面军撤出中央根据地的一个很大不同点在于,红一方面军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撤出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的,而红四方面军是在反六路围攻取得胜利后撤出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的。那么红四方面军撤出还有更深层原因是什么。.cnESHfeCFZszf1WKHk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到达陕南。当时适逢四川军阀混战,川北敌人守备空虚,红四方面军遂在陕南和川北的党组织的配合下,乘机入川。1933年元旦前后迅速解放了地处大巴山、米仓山南麓通江、南江、巴中,这里山川纵横,险峰林立,只有崎岖的小路蜿蜒穿行于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这里人口稀少,封闭落后,与四川盆地的富饶形成强烈的反差。但是这里与井冈山、大别山有相似之处:地处偏远,军阀的统治比较薄弱;山高路险,易守难攻,适合红军的休养生息;经济落后,人民贫苦,适宜发动群众革命,建立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西行千里,能在这里落脚生根,与上述条件有直接关系。.cnESHfeCFZszf1WKHk   红四方面军初到通南巴,把根据地由3个县发展到八个县,活动范围扩大到22个县,红军发展到8万多人。川陕根据地全盛时发展到东起城口、西抵嘉陵江、南到营山、渠县,北至陕南的镇巴、西乡、宁强。毛泽东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⑴   1933年10月,四川军阀首领刘湘纠集各路军阀势力,组织120个团,20多万兵力,对川陕苏区发动六路围攻。这场较量长达10个月,是红四方面军入川以来规模最大、最残酷的战役。川陕根据地的反六路围攻,固然以红军的胜利和刘湘的失败而告终,但此时的川陕根据地已经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根据地的惨状是惊人的,有的村庄,大人小孩都死完了无人收拾尸体。死尸味发臭,老百姓中了毒,得了瘟疫。三十里路以内的老百姓都得瘟疫死掉了。川陕根据地的深山老林,在军事上适合红军据险而守。可一旦受到经济封锁,就显现出脆弱的一面。徐向前回忆:“十个月的反六路围攻,固然以我军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终,但川陕根据地的元气,却受到了严重损伤。我们的面前,废墟一片,困难重重。战争结束后,我从前线回到后方。沿途所见,皆为战争破坏带来的灾难景象。良田久荒,十室半毁,新冢满目,哀鸿遍野。令人惊心惨目!红军士兵的来源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物质短缺,补给困难。南部和通江的盐井,被敌破坏殆尽,短期难以恢复。敌人的经济封锁日甚一日。根据地急需的食盐、粮食、衣被、药物等无法解决。随着饥饿现象的日趋严重,伤寒、痢疾等传染病猖狂蔓延,夺去了不少人的生命。根据地的秩序大不如前,逃难的、抢东西的、当土匪的屡有发生。”⑵可以设想,红四方面军这样一支大军想再坚持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战争不仅是战场上的军事斗争,而且要有雄厚的人力财力做后盾。.cnESHfeCFZszf1WKHk   1934年9月,红四方面军胜利粉碎刘湘对川陕根据地的六路围攻后,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于10月7日急忙飞赴西安亲自策划“川陕会剿”;接着指派“参谋团”入川,监督川军“进剿”;同时调其嫡系部队胡宗南部丁德隆旅入川,接替广元、昭化的防务,准备参加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围攻。又令上官云相部第47师、54师进抵川东的奉节、万县一带,防堵中央红军北渡长江,并策应“川陕会剿”。如何打破“川陕会剿”已经成为红四方面军的当务之急。方面军于1934年11月中旬在巴中县清江渡召开了军事工作会议。要求部队加紧准备,以粉碎敌人的“川陕会剿”。会议期间,方面军还制定了向川陕甘发展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如能实现这个计划,红军的武器弹药、兵员、吃穿等问题都可以解决,也容易对付敌人新的“围剿”。会议决定在部队经过一段休整补充之后,集中主力向嘉陵江以西及甘肃南部发展,使川陕边革命根据地扩大为川陕甘边革命根据地。.cnESHfeCFZszf1WKHk   正当红四方面军讨论新的行动方针之际,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时,中革军会19日致电正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领导人,要他们“重新准备进攻,以便当野战军继续向西北前进时,四方面军能钳制四川全部的军队”。⑶这是中央首次要求红四方面军配合行动的电文。红四方面军总部对此十分重视,一直密切注视着中央红军的动向,电台不断将情报向中央提供,陈昌浩还经常想办法收集情况,同徐向前研究。为了迅速恢复和加强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巩固胜利成果,准备粉碎“川陕会剿”,徐向前回忆:“张国焘和我闲谈时,曾问我:你看将来该怎么办?现在根据地的物力、财力很困难,如果刘湘再发起进攻,该怎么个打法?去汉中行不行?据我观察张国焘这时对老根据地已失去信心,不过没有说明就是了。”⑷   由此可见,红四方面军尽管取得了军事上反六路围攻的胜利,但也无力再坚持下去了。退出苏区根据地已经是早晚的事情。日张国焘以个人名义向已经转移至贵州遵义地区的中革军委,报告了川陕根据地周围和川黔边的敌情。电文中提到了红四方面军转移至外线作战的理由:“东方城口一带山大穷困,人少,西方有嘉陵江、剑阁、碧口之险。再采取决战防御并非良策。如何?请指示。”⑸这是四方面军最早向中央报告川陕根据地已经无法继续再坚持下去,准备进行外线作战的电文。应该说张国焘的这封电文反映了撤出川陕根据地的原因。.cnESHfeCFZszf1WKHk      二、陕南战役的战略目的何在?      陕南战役是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撤出川陕根据地之前发起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的行动方向和当时中央要求红四方面军出击的方向是相反的,从当时中央的电文来看,中央的要求是红四方面军从嘉陵江中段西渡,向南发展,以接应渡长江北上的中央红军。而红四方面军当时却北上发起了陕南战役,那么陕南战役的目的何在?   就在红四方面军谋划新的战略方针之时,党中央对红四方面军的行动连续作出指示。中革军委于1月20日制定的《中央军委关于渡江作战计划》明确提出:“我野战军(指中央红军)目前基本方针,在由黔东北地域经过川南,渡江后转入新的地域协同四方面军由川西北方面实行总的反攻四方面军在野战军渡江之先,应向重庆方向积极行动,吸引川敌之主力于自己方面,以便我野战军顺利渡江。在我野战军渡江后,则转向苍溪至南部嘉陵江两岸反攻,密切配合我野战军与川敌进行决战,以打通横贯川西北的联系。”⑹对中央的这封电报,徐向前记忆特别深刻,他回忆:“中央来了电报,要我们派出一个师南进,接应中央红军北上。时间大概是一九三五年一月间,电报我看过,印象很深。中央红军的处境一直是我们急切关注的问题。我记得除了由四方面军的电台不断将情报及时向中央红军提供外,陈昌浩同志还经常想办法搜罗这方面的消息私下里同我研究,讨论,……接到中央的电报,我们立即开会,讨论如何策应的问题。”⑺张国焘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中央红军的行动,并认识到中央红军西征对两大红军主力配合行动的意义。在一篇文章中,张国焘指出:“据反动报纸传出消息,中央红军的一部分是在大举西征。……中央红军西征对于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更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在我们彻底消灭刘湘,冲破川陕会剿的战争中,现在不仅有肖克、贺龙同志领导的红二、六军团的配合,而且有中央红军的西方军直接配合,形成夹击刘湘的形势。这样消灭刘湘,截断长江,会师渝万的目的就更易达到了。”⑻显然此时如何配合中央红军的问题已经提上了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的议事日程。但是此时红四方面军并没有急于渡过嘉陵江直接配合中央红军。徐向前回忆到:“中央来电要我们派出一个师南进,接应中央红军北上。我们立即开会,讨论如何策应的问题。派部队出去多了,等于大搬家,放弃川陕根据地。少了,去一个师,等于拿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讨论来讨论去想不出好办法。最后,决定仍按清江渡会议制定的方针向川陕甘发展,先把广元、昭化拿下来,消灭胡宗南刚刚伸进四川的一部分力量。那里是嘉陵江上游,江面不宽,冬季水稳,容易渡过。如果拿下广元、昭化,我们就控制了嘉陵江两岸川陕交界的咽喉要地,进而可图川西平原、甘南、陕南,伺机接应中央红军和红二十五军。”⑼为实现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设想,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四方面军总部、川陕省委、省苏维埃等领导机关,也从通江和巴中搬来旺苍坝。主要是根据当时的形势,决定乘敌“川陕会剿”尚未布置就绪之际,从便于打破敌人的围剿出发,于1935年1月下旬发起对广(元)昭(化)的攻击,目的是歼灭胡宗南部丁德隆旅,攻占广元、昭化两城,再向甘肃南部地区发展,寻找机会歼灭胡宗南主力。但因广昭之敌据守顽抗,攻坚数日进展不大,红军乃放弃原定计划,主动撤围另寻战机。.cn1gjxu3mZ0HxmOITm   1月22日就在对广昭发起攻击的当天,中央又发出电报明确要求:“为选择优良条件,争取更大发展计,决定我野战军转入川西,拟从泸州上游渡江,若无障碍,约二月中旬即可渡江北上,预计沿途将有许多激烈的战斗。这一战略方针的实现,与你们的行动有密切的关系。……故你们宜迅速集结部队完成进攻准备,于最近时期,实行向嘉陵江以西进攻。至于兵力部署及攻击目标,宜以一部向营山之线为辅助方向,而以苍溪、阆中、南部之线,为主要方向。在主要方向宜集中主力,从敌人之堡垒间隙部及薄弱部突入敌后,在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敌人,于运动中包围消灭之。若你们依战况发展能进入西充、南充、蓬溪地带,则与我野战军配合最为有利。同时我们要估计到敌人可能以较少兵力利用堡垒制四方面军,而乘野战军立足未稳之际转移主力,实行突击,以收各个击破之效。因此,你们作战方针从速决定电复。”⑽这是一封中央对当时敌我双方态势作出全面分析判断后,对一、四方面军配合行动明确提出要求的重要电文。结合当时中央的一系列电文来看,就是要求红四方面军集中全力西渡嘉陵江,从西南方向突入敌后,在广大无堡垒地带间,寻求歼敌。红四方面军的行动的主要目的应以配合中央红军行动为主,要求红四方面军作战偏南。.cn1gjxu3mZ0HxmOITm   但红四方面军仍然没有西渡嘉陵江,而是北上发起了陕南战役。陕南战役的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并策应进入陕南的红25军意图,徐向前回忆“以主力一部出击陕南,调动沿江敌人北上,为在苍溪、阆中一线渡江创造战机,并接应已经进入陕南商县一带的红二十五军。”⑾傅钟回忆:“为了配合红二十五军的行动,发展陕南苏区,于1934年12月底红四方面军以三十军的主力一部(八十八师3个团及八十九师二六九团),九军的二十五师及另外两个团,四军的十师,共约12个团的兵力向陕南推进。”⑿红四方面军北上发起陕南战役,党中央并不知情。红四方面军最早向中央报告陕南战役战况是在日:“我四方面军一部于二月间占领阳平关、宁强、沔县,包围汉中、褒县两城,共消灭胡宗南部四个营,孙蔚如部两团,缴获步枪二千枝、机枪数十挺,俘虏二千名。”⒀战役的结果,虽然也取得了一些军事上的胜利。但是总的来看,调动敌人和配合红25军团两个目的都实现得不理想:敌人从江东调动的兵力有限,只邓锡侯部5个团由昭化以南移至广、昭地区,胡宗南一个独立旅由广昭以北移至阳平关。而与红25军会合的目的也没有达到。那么进行陕南战役还有什么目的?   发起陕南战役的一个原因是为西渡嘉陵江争取准备时间。嘉陵江是四川四大河流之一,蜿蜒于深山峡谷,江阔水深,水流湍急。西岸之敌筑有坚固工事,配有重兵防守,妄图阻止红军过江向西发展。这对无舟楫的红军来说,要想渡江作战,并不容易!嘉陵江昭化以北虽然渡江容易,但渡江过后有剑门之险,向南发展会遇到很大困难。昭化以南江阔水深,有敌重兵防守,若无必要准备,渡江作战难以成功。鉴于渡江的困难程度比想象的要大,四方面军领导认为,必须充分进行各项准备工作,精心组织好强渡嘉陵江。红四方面军积极为渡江作战作准备,北上寻机发起了陕南战役,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准备渡江争取时间。.cn1gjxu3mZ0HxmOITm   陕南战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使红军武器装备、人力、物力得到补充。打击盘踞在川陕甘边的胡宗南部,获取良好的武器装备一直是红四方面军领导层的一个重要构想,“只要我们们不惜花上大的代价拿下甘南的战略要地碧口,打开战局,搞掉胡宗南,我军就能缴获一批自动步枪、火炮,装备会大大加强,弹药也能得到很大补充。有了新的根据地,既能减轻老区人民负担,又能解决粮食、兵员等困难”⒁张国焘也回忆到:红四方面军“兵力人数虽在5万左右,但实际能作战的枪支不到两万,共中多半是土制货,是从四川军阀作战缴来的次等货色,而且枪支在作战中损毁极易。因而同志们多引以为忧,认为只有与蒋的嫡系部队作战,才能缴获较好的枪弹来补充自己。”⒂而此时陕南的形势是:因徐海东等率领的红25军在陕南一带活动,陕军孙蔚如部调去3个团兵力围剿,孙蔚如兵力单薄,防线过长,于是,宁强至汉中一带兵力空虚有迅速取胜的把握。.cn1gjxu3mZ0HxmOITm   红四方面军部署集结于旺苍的红4军5个团、红30军4个团、红9军两个团共11个团,发起陕南战役后,先后占领了宁强、沔县两城和阳平关重镇,歼俘敌数千人后,于1935年2月中旬回师川北。红四方面军进军陕南的10 来天时间,先后占领了宁强、沔县两城和阳平关重镇,围攻了褒城,直抵南郑城郊。整个战役中缴获轻重机枪70余挺,步枪5千余支,俘虏敌团长以下4千余人。不少地方建立了革命政权,分配了土地。广大群众热烈参军,仅30军即扩大新战士1500余人。在宁强,县以下各级政权共组织游击队约50余支。阳平县游击队,组织了50余支骡马队,往四川运食盐、大米供给红军。陕南战役的确使红四方面军在人力、物力、装备上得到了补充。.cn1gjxu3mZ0HxmOITm   陕南作战期间,川军乘机向根据地进攻,先后占领了万源、阆中、仪陇和苍溪4座县城,并向通江、巴中推进。原根据地有迅速丧失的危险,而整个西渡嘉陵江的准备也将无法进行。既然扩大红军和增加武器装备的目的已经达到,攻入陕南的部队回撤也就顺理成章,于是整个红四方面军全力进行西渡嘉陵江的准备。.cn1gjxu3mZ0HxmOITm      三、成功强渡嘉陵江有何特点?      为了强渡嘉陵江一举成功,红四方面军上上下下作了充分的准备。强渡嘉陵江有和准备渡过长江进入四川的中央红军相配合的意图,但在中央红军来电北渡长江的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如何理解红四方面军仍全力准备西渡嘉陵江。强渡嘉陵江的整个作战过程中,中央没有作任何战略上的指导,完全是红四方面军的一次独立的作战行动。渡江的成功除了准备充分,行动隐蔽突然外,跟主力渡江后出奇制胜攻占剑门关有相当的关系。.cn1gjxu3mZ0HxmOITm   1935年月1月,中央率红一方面军开始了南渡长江的准备。1月20日,中央命令一方面军各部队,迅速转至赤水、土城及其附近地区,渡过赤水河夺取泸州至江安之线的渡河点,然后迅速渡过长江。土城位于黔西北,是赤水河东岸的重要渡口,当黔北大道要冲,中央把巩固土城,作为实现渡长江的重要步骤。但土城之战是一次失利的战斗,此役,红一方面军虽然给予川军重大打击,但自己的伤亡也很大。其时,川敌援军仍然纷至沓来,为避免陷入重围,军委当机立断,决定暂不渡江,迅速撤出土城西进。土城受挫是中央红军未能北渡长江的直接、重要的原因。红一方面军之所以未能渡过长江,原因还在于地形的险要和敌以重兵在泸州附近长江沿岸的严密防守。川南地形就其军事意义而言,最险要莫过于长江。长江自古号称天险。中央红军拟强渡的上游宜宾至泸州段,枯水期间江面也宽至500至700米。虽然不及下游宽阔,但较之中央红军在川黔滇三省强渡的乌江江界河渡口(宽约70米)、赤水猿猴场渡口(宽约150米)、金沙江皎平渡渡口宽约120米,要宽上5至10倍。川军南北两岸的总兵力达到了43个团,并且筑起了大量的碉堡,严密封锁渡口、道路。这对于缺乏重火器的和渡江手段的红军确实直到了阻碍作用。.cnAcn7JF52UB5lKuW0   2月16日,中央把未能渡过长江的原因及下一步的行动及时电告了红四方面军:“我们现在是在云贵川三省的广大地区中,我们现在就要在这里创造新的苏区根据地,过去党中央与中革军委为了要赤化全四川,同四方面军取得更密切地联系与配合,曾决定中央红军渡过长江向北发展,所以决计放弃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向长江边继续前进。然而由于川滇军阀集中全力利用长江天险在长江布防阻挡我们,更由于党中央和中革军委不愿因为地区问题牺牲我们红军的有生力量,所以决定停止向川北发展,而最后决定在云贵川三省地区中创立根据地。”⒃此电文表明中央红军在南渡长江的战略意图已经不能实现的情况下,没有再对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提出明确的要求。.cnAcn7JF52UB5lKuW0   中央红军已停止了原在泸州上游渡江的计划,主力转向川黔边活动。中央红军情况的变化,两大主力红军的直接配合作战已成未知数。原定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配合渡长江北上的中央红军,既然这一目的不能达到,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是否还有必要?况且渡江作战并非易事,嘉陵江广元至南部一线即有邓锡侯、田颂尧的50余个守备团,用几个月时间在西岸修筑了大量了工事。嘉陵江是四川四大名川之一。苍溪经阆中至南部段,水深流急,江面宽约180——280多米。要在短时间内,组织8万人的大军,面对敌强大的兵力和自然障碍,发起进攻是困难的,甚至是危险的。“但是,红四方面军因受1月22日作战方针的牵动,已若箭在弦上,非进不可。”⒄红四方面军从川陕根据地严峻的形势,从蒋介石的“川陕会剿计划”仍未被打破的实际出发。而不以是否能直接配合中央红军的行动为出发点,决定仍在苍溪、阆中间强渡嘉陵江。可以认为,渡江的准备已经成为红四方面军的独立行动。.cnAcn7JF52UB5lKuW0   红军根据敌人的防御特点和兵力配备情况,拟定了周密的渡江作战计划:决定集中主力,选择敌人防御的薄弱环节,实施多路而有重点的突破。突破成功后,先以穿插迂回战术消灭沿岸防御之敌,夺取要点,尔后则以主力向敌纵深发展,占领嘉陵江、涪江之间广大地区,打开战场,求得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从而为下一步向甘南发展创造条件。为了使强渡嘉陵江一举成功,整个川陕根据地都动起来了。.cnAcn7JF52UB5lKuW0   选择渡江的主要渡口,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可谓费尽心机。以剑门关为中心来看嘉陵江,北面江宽,水流也显得缓和平稳,在枯水季节,有些地段可用就便器材渡过;南面水深流急,长年波涛汹涌非船不能渡。红四方面军具体的军事行动主要由总指挥徐向前掌握。徐向前和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带领参谋人员翻山越岭,沿嘉陵江东岸行进3、4百里,了解敌情,查看地形,寻找渡口,选择战机。经过详细调查研究,发现了敌人沿江防守的薄弱部分,决定选择在苍溪城南与阆中之间的塔子山下为强度嘉陵江的主要突破点。塔子山雄峙于江东岸边,居高临下,利于红军发挥火力,掩护部队强渡。山后是块宽阔的平坝子,利于集结部队和船只,不易被发现。此处江面宽阔,水流平稳,船渡比较容易。对岸又是一片平滩,越过平滩为丘陵起伏地,易于部队迅速展开,向纵深发展。徐向前还决定在苍溪城上游50里的鸳溪口和下游40里阆中以北的涧溪口作为另外两个强渡点。.cnAcn7JF52UB5lKuW0   一方面渡江战役的准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另一方面红四方面军继续向中央报告沿江的前哨战,3月11日四方面军向中央报告了敌人的动态,提出了“我军目前在南部大捷,拟大进,彻底消灭敌人配合西方军行动。我军正围攻仪城,并已取回苍溪。”⒅这封电报表明,红四方面军有可能随时渡江西进。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红四方面军将强渡嘉陵江的准备情况乃至整个战役部署直接报告中央的电文。.cnAcn7JF52UB5lKuW0   3月28日,渡江战役开始。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进入渡江前线指挥部。部署在塔子山、五当山的20门迫击炮,已测好轰击目标。集结在塔子山后开阔地带的突击部队等待出击。晚上9时许,前线指挥部向渡江部队发出“急袭渡江”的命令,红军立即按作战计划分3路强渡嘉陵江。红军除在重点渡口强渡外,还在宽大正面的许多渡口实施多路突破。3路红军突击队均按计划胜利突破了敌人沿江防线;第二梯队也很快从苍溪渡过嘉陵江,主力向梓潼方向前进。.cnAcn7JF52UB5lKuW0   为了巩固嘉陵江沿岸阵地,扩大战果,扫除向西发展的障碍,必须迅速占领嘉陵江西岸的几个重要城镇和攻克西北要道的隘口剑门关。剑门为巴蜀四大名山之一,山势北高南低,72峰东西横亘数百里,齿仞参差,倚天如剑。站在关外由北往南看,整架山的地势北高南低,七十二峰峰密绵亘,极象七十二头雄狮面北而卧,日夜警惕地守护着蜀国大门。那高耸入云的峭壁,犹如刀切斧砍一般,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剑门关横跨于剑阁、昭化之间,是剑门山上的隘口。它扼川陕孔道,突兀高矗,峥嵘崔巍,冷兵器时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但关口一破,就一泻千里,直下成都。剑门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四川军阀对剑门关的防御特别重视。这里是一个战略要地和川军江防的支撑点。.cnAcn7JF52UB5lKuW0   由于红四方面主力是在剑阁以南渡过嘉陵江,红四方面军形成了对剑门关的攻击方向由南往北的态势,从而避开了雄关,调动守关川军由原来的面北防御,变为面南防御。红四方面军渡过嘉陵江后能够很快站稳脚跟,跟出奇制胜迅速攻占剑门关有相当大的关系。徐向前回忆:“剑门关向来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而著称。三国时姜维就守过那个地方。战后,我去剑门关一看,真是个奇怪的地形。你从北面来的话,它是个高山,一壁千仞,险恶万分。你从南面来的话,它是坡地。南攻容易北攻难。人家说剑门关险要,我看也险要也不险要。从陕西到四川就险要,从四川到陕西就不险要。我们的部队是从南面打过去的,只用半天就解决了战斗,打了个漂亮的歼灭战。”⒆红军攻克剑门关后,川军沿江防线土崩瓦解。.cnAcn7JF52UB5lKuW0   4月5日,四方面军主力强渡嘉陵江战役遂告结束,先后歼敌7个多团,攻占阆中、剑阁、南部、昭化四座县城和军事要地剑门关,控制了近400里的沿江地区,取得了渡江战役的重大胜利。强渡嘉陵江是一次成功的战例,有着深远的影响。强渡嘉陵江四方面军各部队行动坚决果断,完全达到了战役的目的。强渡的江河之宽,渡过的人数之多,取得的战果之大,在红军战史上是罕见的。此次战役经验的取得,为尔后部队渡涪江、岷江乃至黄河,都是有益的借鉴。.cnAcn7JF52UB5lKuW0   中央红军此时正艰难地转战于云贵之间,但仍十分关注红四方面军的行动。红四方面军渡过嘉陵江后,中央及时得到了消息。4月10日中央机关报《红星报》报道:“我红四方面军于不断胜利中,现乘胜于3月28日渡过嘉陵江,向川军田颂尧部猛攻,消灭田敌十团,我军势如破竹,连占苍溪、阆中、南部等县,敌溃不成军,我缴获正在清查,并继续猛攻中。”⒇中央对红四方面军成功强渡嘉陵江战况的掌握,可能来自四方面军的直接报告,也可能是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消息。总的来看,两大红军主力当时基本是处于一种独自为战的状态。.cnAcn7JF52UB5lKuW0      注释:   ⑴《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页   ⑵《历史的回顾》中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381页   ⑶《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川陕时期下》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371页   ⑷《历史的回顾》中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356页   ⑸《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川陕时期下》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376页   ⑹《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川陕时期下》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377-378页   ⑺《星火燎原》解放军出版社1984第一期第22页   ⑻《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川陕时期下》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373页   ⑼《历史的回顾》中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388页   ⑽《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川陕时期下》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379页   ⑾《历史的回顾》中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393-394页   ⑿《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长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2页   ⒀《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川陕时期下》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389页   ⒁《历史的回顾》中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385页   ⒂《我的回忆》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册第201页   ⒃《文献和研究》1985年第1期第23页   ⒄《历史的回顾》中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396页   ⒅《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川陕时期下》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397页   ⒆《历史的回顾》中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401-402页   ⒇《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川陕时期下》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408页      姓名:宁志一   单位: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地址:四川成都商业街16号   邮编:610012   电话:028 -   手机:
中共苍溪县委党史研究室 苍溪县中共党史学会 主办 联系电话(传真):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嘉陵江大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