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省委副书记原副书记吕玉兰出生年月

劳模吕玉兰家乡的今天
日 09:43: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耿建扩 宋国强 耿坤丽
  前不久,来自南宁的壮族姑娘蓝幸,在河北省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做了大学生村官。“自古‘孔雀东南飞’,眼下南方的‘凤凰’,倒落在咱北方了!”面对有史以来的头一遭,东留善固村民无不自豪。
  “因为这里有玉兰精神。”蓝幸说。而像蓝幸这样留在东留善固村的外来大学生,还有十多个。
  2014年,这个视“玉兰精神”为“村魂”的冀南村庄,工农业总产值突破4.5亿元,人均收入达8260元,累计获得全国文明村等十几项国家级荣誉称号。村党委书记吕廷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玉兰精神在东留善固村的接力传承,正呈现出新的局面——遍地盛开“玉兰花”。
  “这批干部,有咱玉兰那股子冲劲儿。”
  东留善固村是著名劳动模范吕玉兰的故乡。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吕玉兰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兴修水利、锁风固沙、改造民居,让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她先后五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成为当时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老书记不仅带领群众改变了家园,更留下了‘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玉兰精神,这是我们的立村之本、兴村之魂。”吕廷祥说。
  村外,成片的果园和千亩芦笋基地生机盎然;村内,宽阔的马路两边绿树参天,白墙灰瓦的徽式围墙围着座座工厂,别墅式的新民居前鲜花盛开。村民说,这是东留善固人实施再次创业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末,吕玉兰带领干部群众初步实现了生态、温饱、安居。之后,面对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的新课题,新一届村干部提出“抓住集体、放开个体、多业并举、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
  经过讨论,村两委决定对集体低效林实施改造。为打消群众顾虑,村支书、村主任拿自家房子作抵押,给村民代表签下协议:改造成功了,效益归集体,改造不成功,自家房子充公。
  截至2012年,除留下100亩玉兰纪念林外,低效林全改成了经济林。期间,他们还对近千亩品种老化的梨树进行了高枝嫁接。
  在抓林果经济的同时,东留善固人积极发展新的高效作物。2007年,他们从美国引进阿波罗F1芦笋,2011年亩效益达万元以上。2010年,又从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引进优质梨1600亩,使该村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露香优质梨种植基地。
  在发展农林业的同时,东留善固的工业也开始起步。
  1985年春天,吕廷祥揣着村集体仅有的800元钱,带着自家做的一袋玉米面窝头,去哈尔滨松江罐头厂跑项目。白天给工厂打扫卫生,晚上睡工厂值班室的沙发,饿了就啃窝窝头,软缠硬磨了7天,罐头厂负责人感动了。当年5月,罐头厂分厂在东留善固村开建,一年后果农收入翻了番。
  从建罐头厂开始,村里几乎每年新增1家企业,并创办了东留善固村实业总公司,逐渐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截至目前,全村拥有20家工农业龙头企业。2014年,全村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固定资产增加到2.6亿元,上缴税金870万元。
  村民竖起大拇指:“这批干部,有咱玉兰那股子冲劲儿。”
  当能人,更要当好人
  “活儿做得好,算个能人;人做得好,才称得上好人!”吕廷祥说,“村民为什么那样怀念玉兰?因为玉兰既是能人,还是好人:既带领大家改善了环境,发展了生产,还帮助村民解决了盖房、养老、娶媳妇等生活难题。”
  当年村里的孤寡老人孙文礼,平时不洗脸、不叠被子、不刷锅碗、不打扫房子,总感觉生活没啥意思。玉兰逢年过节带领干部到他家打扫卫生。有一次,老人非要留大家吃饭。其他人都走了,唯独玉兰留了下来。她帮老人做好饭,喝了一碗粥——她以为是红薯面的,可老人说是玉米面的,原来面缸常年不盖,落了灰尘,面成了黑红色。“玉兰这样看重我这糟老头子,我可得好好活几年。”这顿连心饭,让孙文礼重新燃起生活热情。
  “学玉兰,就要把玉兰的亲民精神和道德品质传下去,把人字立起来。”吕廷祥说。
  树村风,先正党风、干部作风。吕廷祥说:“称职的党员干部应该像老书记吕玉兰那样,‘宁当一辈子大傻子,也不当一天小精人’,甘当‘吃苦、吃亏又吃屈’的‘三吃干部’,‘炒香了豆子大家吃,炸了锅自己锔’。”
  1995年,村党委发动群众,共同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被村民称为村里的“小宪法”。每年年底,组织开展为期7天的干部整风活动——村干部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请群众代表评议,给干部打分,满意票不到60%的自动辞职。
  2010年,开建新民居时,村干部带头集资。等房子建好后,村干部又主动让村民先要。吕廷祥第一期就交了钱,但分房时却一让再让,现在还住在旧房子里。
  在东留善固村,每年开春、入秋时节,在玉兰大街两旁,一条条标有老人姓名的被子整整齐齐地晾晒着。“儿子媳妇孝不孝,看看被褥就知道。”村民告诉记者,晒被子其实就是比孝心,至今已坚持近20年了。
  2014年,东留善固村的善行功德榜上,100多名好人上榜。
  玉兰精神,是穿越时代的明灯
  “不怕风吹浪打,不怕走石飞沙……穷沙窝里把根扎呀,开出一支玉兰花。”东留善固村玉兰实验学校课堂上,音乐教师崔利钊正在领唱歌曲《开出一支玉兰花》。
  “玉兰精神,是穿越时代的明灯。”玉兰实验学校校长乔培服说。本在县城工作的他,受玉兰精神感染,做了玉兰实验学校校长,又动员同是教师的妻子到东留善固任教。如今,玉兰学校已成为“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乔培服被评为河北省首届教育追梦人。
  “玉兰精神,是东留善固的,也是全国的。”吕廷祥说,传承和弘扬玉兰精神,是东留善固人的责任和追求。
  早在1993年3月,吕玉兰去世后,东留善固村党委就开始筹建吕玉兰纪念馆。后经多次扩建,建成了大型吕玉兰纪念馆。如今,这个纪念馆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教育本村人,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前来参观学习。
  “东留善固,是我见过的最有精神魅力的农村。”东留善固村保健食品公司品质部经理宋志鹏说,这个村具有“精神领袖”,自带“发展引擎”,有着很强的发展潜力和对外吸引力。来自邯郸涉县的他,与驻东留善固的大学生村官张树文喜结连理,并把家安在东留善固。
( 网站编辑:张利英 )河北省妇联副主席郭俊苓走进吕玉兰家乡(图)
  燕赵都市网讯(记者刘岚)&咱们广大妇女一定要选好项目,用好政策,积极创业,玉兰精神不能丢。&12月5日,河北省妇联副主席兼河北省女性创业促进会会长郭俊苓来到吕玉兰同志的故乡邢台市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在参观完妇女创业代表高玉玲生产超细矿粉的厂子后,郭俊苓说,妇女创业不容易,要坚持下去,有什么困难随时找促进会。当日,郭俊苓还与乡亲们共同追忆了吕玉兰的光辉一生,向村民们宣讲了十八大精神,并希望乡亲们在新时期仍旧要弘扬玉兰精神,建设好美丽乡村。
郭俊苓为为乡亲们宣讲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并鼓励大家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历史上东留善固是个&春天刮风沙满天、夏秋雨水把地淹、收沙收水不收粮、三年两头过欠年&的穷沙窝。上世纪六十年代,吕玉兰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植树造林、锁风固沙、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变了贫困面貌,并作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享誉全国。
  据现任村党委书记吕廷祥介绍,全村现有551户2659口人,其中妇女1226人。2011年,全村集体固定资产由1986年的不足20万元增加到1.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4.2亿元,人均收入6810元,上缴税金1042万元。该村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村办企业形成了棉纺、运输、建材、食用菌、酿酒、保健品、电子七大行业。
  得知这些企业中多数员工为女性,而且她们传承了老书记吕玉兰的光荣传统,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但村办企业面临的是缺人才、缺技术,郭俊苓感慨道,吕玉兰是女性的杰出代表,玉兰家乡的妇女姐妹也让人钦佩,但是女性创业就业需要知识技术,以后要好好发挥已创建的&乡村女校&的作用,女性创业促进会也会与相关专家协调,争取尽早把专家请过来,及时解决技术困境。
  在为乡亲们宣讲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之后,郭俊苓说,目前,东留善固村又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向着&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庄生态化、生活现代化&的目标踏实迈进,领导干部也要一竿子插到底,走进最基层,只有走下去才能了解民情,真正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当郭俊苓提出要做东留善固村荣誉村民的请求,乡亲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编辑:吴光艳&来源:燕赵都市网河北梆子现代戏《吕玉兰》倾情巡演(1/13)
图片购买热线:010-
&&&&日,大型河北梆子现代戏《吕玉兰》在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巡演,该县上千名党员干部学习观看。&&&&据了解,河北梆子现代戏《吕玉兰》由河北省邢台市河北梆子剧团创排,2015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该戏以全国著名女劳模吕玉兰为原型,生动再现吕玉兰1955年高小毕业后,在河北省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带领群众战风沙、治盐碱、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努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以及在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期间密切联系群众,敢说真话,敢说实话,任劳任怨,忘我工作的感人故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省省委副书记赵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