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动态壁纸极乐净土下载可供八壁观音吗

概述/净土宗
净土宗中国宗派之一。亦称"莲宗"。相传于邀集僧俗十八人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故慧远被后人奉为净土宗初祖,净土宗被称为莲宗。但无史实根据。净土宗真正的创始人应是的(613~681)。该宗讲习、奉行的主要经典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称为净土三大部。这一宗派认为靠个人的力量企图解脱现实世界的苦难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佛力的接引、援救,才能离开现实的污秽的世界,往生西方净土。净土宗用念佛名作为宗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每天念佛万声以至十万声,长期养成习惯,死后即可得到佛的接引,送往西方。由于修行简易,不要理论,甚至不必识字,只要会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可得到解脱,故在社会上容易流行。道绰传净土教义于玄中寺(在今内)。道绰的弟子善导,曾先后写《阿弥陀经》几十万卷,画"净土变相"故事三百壁。善导著《》、《》、《往生礼赞》等。玄中寺后来成为净土宗的祖庭。僧人到唐学,同时也学净土宗,净土宗由此传入日本。日本佛教界尊昙鸾、道绰、善导为净土三大士。
起源发展/净土宗
净土宗净土信仰源于古印度。古印度盛行有关人生是苦的基本,从而寄希望于脱离现实的娑婆世界,往生超越的净土世界。
译出《》、《般舟三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出《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支谦译出《》,译出《观无量寿经》,于是在中国出现净土崇拜。大致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道安首创,一时盛行于,梁齐间还有所闻,不久即衰。弥陀净土信仰一般认为始于东晋慧远。他于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在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参加的僧人、居士达123人。他们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并令刘遗民著文勒石,以明所誓。此后,有昙鸾于北方专修净业,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主张以如来本愿力为根本,为建立净土宗奠定了基础。昙鸾以后有道绰,曾讲《观无量寿经》,以小豆计数近200遍,每日口诵阿弥陀佛,著《安乐集》2卷,立圣道、净土两门,认为只有净土一门是唯一的出离之路。善导(613-681)是道绰的弟子,净土宗的创立者。俗姓朱,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幼年出家,诵《法华》、《维摩》诸经。贞观十五年(641)冬,赴玄中寺拜谒道绰,听讲《观无量寿经》,道绰授以念佛往生法门。道绰卒后,入长安光明寺,倡导念佛净土。相传曾将所得施财“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唐高宗敕于洛阳龙门兴造大卢舍那佛像,命他监督工程。调露元年(679),奉敕于大佛像之南建奉先寺。他的佛教活动影响极广,弟子不可胜数,“以其化者,至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卷者,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同上)。一生之中,前后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被后人誉为“弥陀化身”。 善导著作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往生礼赞》一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一卷等。此外,还有他与道镜共集的二卷。 《观无量寿佛经疏》又称《》。因它主要阐述净土法门的教相教义,故又可名为“教相分”或“解义分”,而其他著述则因主要阐述净土法门的行事仪式,故名之为“行义分”。《观经疏》宣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皆可依靠阿弥陀佛愿力往生极乐净土。它把称名念佛说成是“”,而把读经、礼拜等视为“助业”。《往生礼赞》详细介绍昼夜六时礼赞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两菩萨的仪式。《净土法事赞》具体说明《阿弥陀经》转读行道的方法。《般舟赞》介绍修习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观念法门》则叙述观念佛三昧的行相和入道场念佛、忏悔发愿的方法。《》分十一门,阐述念佛的原理、方法、意义,意在照明修行念佛者,增益信心。在《念佛镜》中,善导把往生净土的行业分作正、杂二行。“正行”指专依净土所作的修行,杂行是其余诸善万行。善导的净土法门,便是舍“杂行”而归“正行”,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念相续不断,以往生净土为期。 善导继道绰之后,完备了净土宗的教义和行仪,把他力往生和称名念视为自宗的根本内容。 善导弟子有怀感、、净业等人。怀感原系长安千福寺沙门,初学唯识,博通经论,不信念佛往生之说。后谒善导,善导命他人念佛道场修持念佛法门。于是他精进念佛,三年后得念佛三昧,并著《释净土群疑论》七卷,具体解释有关念佛往生的各种疑问。 善导之后,净土宗的重要人物有少康、慧日、承远、法照等。他们虽非善导弟子,但于弘扬念佛法门颇有贡献,在净土宗历史上有很高地位。 净土宗善导以后,净土宗继续流传,历代名师辈出。先有承远、怀感、法照、少康等继续弘扬。以上被称为善导流或善导系;另外在唐开元时出现了慈愍三藏即慧日,他曾由南海去古印度等七十余国游历,学习净土经义,凡十八年,著有《》、《般舟三昧赞》等,提出禅净一致的念佛禅,但有些学者认为这不应属于净土宗的流派。五代至宋净土宗一直很盛行,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净土常常依附于、、律诸宗。五代末有杭州永明寺(净慈寺)延寿,倡导禅净兼修,著有等,发挥净土思想。宋元两代结社之风盛行,出现了白莲社、净业会、净土会等。专弘净土著名的有宋初省常,元代普度等。明代弘传净土者,有、智旭等;清初以来则有普仁行策,梵天实贤、资福际醒等。晚近灵岩印光(圣量),专修净土,创,办灵,岩净土道场,为近代弘扬净土的典范。
基本思想/净土宗
净土宗净土宗,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因本宗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着的他力,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所以又称为念佛宗。我国净土宗从庐山慧远倡导净土思想,历经北魏昙鸾、唐朝道绰、慈愍等大师的大力推弘,随着时代的迁移,愈为后代人所奉行,是影响中国佛教民间信仰最为深远的宗门。一般所谓净土,主要是指弥勒净土、弥陀净土。弥勒净土的信仰,以东晋为最早,他着有《净土论》六卷,倡导往生兜率天的弥勒净土;唐代玄奘与,也以弥勒净土为行持依归。但自此以后,由于修者少,弘扬者更少,渐形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弥陀信仰的兴隆,弥陀净土便成为诸佛净土的。早期弘扬弥陀净土信仰的,以东晋慧远大师为最力,他在庐山结白莲社,与大众共修念佛三昧,以期能往生见佛,是我国结社念佛之始,也是我国净土的主流。
北魏时,菩提流支译出世亲的《往生论》,昙鸾为之注解,着一书,书中采用龙树《十住毘婆沙论》中(易行品)的说法,明示佛法修行的难、易二道,也就是他力法门、自力法门的不同,阐扬净土信仰的本旨在于他力法门,主张依靠他力本愿为五浊恶世中方便易行之道,始阐扬净土立教的本义,并强调藉着持名念佛来求生净土。到唐代,道绰、善导等大师继承昙鸾的教旨,极力强调佛的本愿力,主张往生净土就是相应于末法时代的信仰。道绰着有《安乐集》一书,论破诸师的谬解,开示末世众生的要路,并依昙鸾之说,创立圣道、净土二门的教判。善导撰《观无量寿佛经疏》,楷定古今各家的谬见,确立净土的教义、教相,并厘定修行上的正行、杂行之别,奠定了净土教义独立系统的基础。其后,有怀感着《释净土群疑论》,针对各宗对往生净土的质疑,一一阐论。睦州的少康,也大力弘扬称念阿弥陀佛的功德。自昙鸾至少康,被称为净土宗的“震旦五祖”。当时在长安等地,诸师也撰写了不少解释《阿弥陀经》、《观经》等注疏。在这个时期,净土经典的研究达于高峰。唐代开元初年,慧日大师自归国,看到当时把净土信仰视为引导一般愚民的方便教说,便激烈反对,而提倡念佛往生的必要,主张戒净并行、禅净双修、教禅一致,而以一切修行都回归于往生净土的旨趣。承远、法照、飞锡等人绍继他的主张,以念佛三昧为无上深妙的禅门,极力排斥禅僧的。于是,我国净土宗在唐代,可分为三种教系,即慧远系统、善导系统、慈愍系统。 当时,在禅门中有认同慧日一派的,如六祖门下的提倡解行兼修。到后周法眼文益的嫡延寿,更大力弘扬禅净双修。元代以后,禅净双修的风气更加盛行,中峰明本、等人都归心于西方净土。到明代,、云栖袾宏、憨山德清等人,相继倡导禅净合一,尤其以云栖袾宏精进修持念佛三昧,更是著称于世。他除了注解《阿弥陀经》外,还著书立论,大力弘扬禅净一致之旨,对当时教界影响很大。天台一门也有很多信仰净土的高僧大德,如宋代四明知礼,他所撰的《观经疏》,就是主张台净融和的论着,为历来的天台宗僧所重视。明代的灵峰智旭提倡三学一源论,认为禅、教、律三学的归趣就在净土法门。到了清代,不少在家居士也提倡净土信仰,如彭绍升、希涑父子,编《净土圣贤录》。康熙、乾隆年间,实贤法师在杭州结莲社,教化远近,尊奉昙鸾、道绰、善导为净土三祖。民国以后,除了杨仁山的大力提倡,印光大师也主张净土法门为佛陀出世的本怀,致力于社会救济事业,各地僧俗渐次兴起结社念佛的风气。今日台湾佛教,不论禅寺、律寺,乃至显教、密教,都普遍藉念佛法门来引导信徒修持。这是由于称名念佛简单易行,因此能普及于一般社会大众,形成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的一大主流。以念佛法门为中心的念佛会、莲社、居士林等,相继成立,呈现了佛教各宗并容,多彩多姿的面貌。净土思想主要依据的是“”,“三经”是《》、《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是指佛陀入灭后八、九百年左右,世亲菩萨所造的《往生论》。历来的净土宗祖师大多依据“三经一论”以及马鸣、龙树等诸论师赞述“三经”的要义来弘传此宗。净土宗三大经典之中,《》描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种种庄严的事相,并说明发愿往生的意义及方便,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这部经的经文较短,很容易诵读,被奉为净土宗修行者必诵之经。《无量寿经》详述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所发的四十八愿,以致果地圆满成佛,庄严国土,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并说明的条件。《观无量寿经》旨在说明想要往生西方极乐国土的众生所必修的,并以十谛观阿弥陀佛的身相及极乐净土相,又解释的因果。至于《往生论》,则说明修习“”,可得种种成就,令众生得以往生安乐国土,面见。
本宗的宗旨,是以修净土者的“心行”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因此,修持净土法门必须先发菩提心,也就是企求无上佛道的愿心;其次是发厌离心、欣求心,就是厌离这个众苦煎迫的秽土而欣求清净庄严的佛土之心;再来是发至诚心、深心、等“三心”:一、至诚心,是真实为了脱生死而求生彼国,不是为求名闻利养而现精进相的心。二、深心,对于阿弥陀佛在因地摄受一切众生的四十八大愿,抱着毫不怀疑的信心,专心一念地称念佛号,藉由佛力加持而往生极乐。三、回向发愿心,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资粮,全部发愿回向往生西方;再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愿所有有情众生也都往生极乐净土。
经典/净土宗
净土宗佛教传入中国后,净土宗经论随之次第翻译,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两百种之多。历代祖师大德在如此宏富的净土经论中,经历一千余年的选择,从最初的三经一论,到近代印光大师手中才最后定局。净土五经一论的选定,使净土宗的修学与弘传有了明确的依归。大凡净土缘起、因果、事理等精义,五经一论都非常详尽。因为释尊说法的时间和听法弟子的根机不同,所以五经内容详略互异,侧重面有所不同。《》
(曹魏康僧铠译)
佛宣讲无量寿经,说出阿弥陀佛最初的因地:弃国王位,出家修行,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经过无量劫的依愿修行,终于福慧圆满,得证佛果。所感得的极乐世界,庄严无量,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共赞叹。十方世界的菩萨、回小向大的声闻缘觉、以及具足惑业的凡夫,只要信愿行三俱足,仰承佛力,决定往生。被誉为净土第一经。《观无量寿佛经》&(刘宋畺良耶舍译)重点有三:
1.净业三福: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是净业行人成就之资粮。&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第一人天之福,第二小乘声闻缘觉之福,第三大乘菩萨之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初、二多属戒学,三则三学圆具。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
2.十六妙观:1日观,2水观,3地观,4树观,5池观,6总观,7华座观,8像观,9佛身观,10观音观,11势至观,12普观,13杂观,14上三品观,15中三品观,16下三品观。
3.九品因果:说明西方极乐世界各个品位的正因,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从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西方极乐世界是无上善人聚会之美妙庄严的佛土,佛慈悲为普度众生故,以佛愿力特开带业往生的该法门,业力凡夫乃至曾作五逆十恶忏悔之人,只要信愿行俱足亦可仰承佛力往生。但业力凡夫业障恶习深重,往生后按照各自因行先住在莲花苞心(或边地疑城,里面依然美妙快乐胜三禅天只是暂不能外出)里铲除业障习气,熏修梵音佛法,增养菩提,然后再花开见佛。按照众生因行优劣而分三辈九品。最上品之人往生后即刻花开见佛,而最下品之人则须住莲花苞心忏罪熏修多劫方花开见佛。吾辈宜依佛教导,努力信愿念佛,发大乘菩提心,持五戒十善等三福,提升往生品位。
《阿弥陀经》
佛宣讲阿弥陀经,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妙果,令闻者生信、发愿、执持佛名,求生净土。信、愿、行(执持名号),是净土法门的纲领宗旨。具此三资粮,不论是&毕生执持而现生就得"一心不乱"的上根之人(所谓是人但念阿弥陀,既是无上深妙禅,依祖师指,一心不乱即念佛三昧境界),或临终方闻佛名而生大忏悔一念猛利深信切愿者念佛十声乃至一声,皆蒙接引,往生西方。阿弥陀经,佛教诸宗(天台、华严、法相、三论、禅、密、律),均奉为晚课内容。《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唐般刺密谛译)
念佛法门的心法上,作为大乘佛教最重要经典之一的首愣严经,其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做出了最妙开示,经中大势至菩萨指示:"...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是故此章列於三经之后,为第四经。《普贤行愿品》
华严经被推为大乘诸经之首。行愿品为华严最后一品。讲善财徧参知识,末后於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位菩萨。最下者,即为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与彼抗。由是知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而即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致广慧和尚书)。
净业行人,作为发菩提心之大乘行者,能随份随力依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行持,就能逐渐向佛菩萨的无我利他的心行靠拢,积累资粮,提升往生品位。《往生论》
(造,元魏菩提留支译)
古印度的天亲菩萨(又称世亲菩萨),佛涅盘后九百年顷,生于北印度健陀罗国之富娄沙富罗城。他和兄长无著菩萨,是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祖师。天亲菩萨作的《唯识二十论》和《唯识三十颂》等,是印度唯识宗的经典代表著作。三弟“狮子觉”也在有部出家,亦证得阿罗汉果。天亲菩萨早年亦在有部出家,遍通十八部意,作《阿毗达摩俱舍论》,成一代著名小乘论师,且曾诽谤大乘。后在兄长无著菩萨的点化下,幡然醒悟,欲以割舌忏悔。无著菩萨说:诽谤之罪,纵割千舌不能灭,不如以此诽谤大乘之舌,弘扬大乘。天亲菩萨遂深入大乘佛法,彻悟妙谛,广造大乘经论五百部,成一代大乘论师。在其主著《摄大乘论释》结尾,有如下语句:“我说句义所生善,因此愿悉见弥陀,由得净眼成正觉。”如是可察天亲菩萨最后之皈命,乃在西方净土。《往生论》即是天亲菩萨修学净土法门的心得著述。在该论中,天亲菩萨对于净土宗不可思议的事理、因果、性相,与佛境界的状态,和盘托出。从该论可以学习到古印度大乘菩萨净业行人对净业修持的诠释开示。
念佛方法/净土宗
1、专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2、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3、观想佛的妙相(包括),称为观想念佛;4、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相,称为实相念佛。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其与善导的大力提倡有直接关系,同时信众认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要一心专念弥陀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从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
影响/净土宗
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同时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8世纪时,善导的传入日本。12世纪日僧源空依《观经疏》撰《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弘传净土念佛法门,创立日本净土宗。其弟子亲鸾又开创净土真宗。
净土宗略要文/净土宗
净土宗一、立圣道净土二门,判一代圣教,并舍圣道归净土之文《》云: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特得者甚希。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是以诸佛大悲,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二、意:释尊出世本意,唯说念佛往生之文《法事赞》云: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盟。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三、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行归正行之文《观无量寿经疏》第四卷、释三心中「深心」云: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助正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四、善导和尚,判正杂二行得失之文净土宗《往生礼赞》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动乱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悔心故。又云: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五、善导和尚意,三部经共唯明念佛往生之文《观经疏》第三云: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校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德。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例非一也。六、弥陀如来,唯以名号为往生本愿之文《往生礼赞》云:《无量寿经》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七、念佛利益文《无量寿经》下卷云:佛语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往生礼赞》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私云:一念即无上功德。当知,十念即十无上功德,百念即百无上功德也。应知。八、末法万年后,余行悉灭时,释迦如来特以慈悲,留念佛往生之文《无量寿经》下卷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善导和尚《往生礼赞》云: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而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九、以念佛为多善根,以诸行为少善根之文《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大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善导释此文云:净土宗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临终圣众持花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十、六方诸佛,等护念之文观念法门云:又如弥陀经说。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尽一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当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往生礼赞》云: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又如《观经》云:若称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世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复与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帮者,不论行住坐卧病,一切时处变不惊,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今即有斯胜益可凭。愿诸行者,各须至心求往。十一、释尊以弥陀名号,殷勤付属舍利弗之文《阿弥陀经》云:佛说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善导《法事赞》释此文云:世尊说法时将了,殷勤付属弥陀名。多疑谤,道俗相嫌不用闻。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竞生怨。如此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沉沦。超过大地,未可得离三途身。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十二、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观无量寿经》云: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复有。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善导和尚《往生礼赞》云: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十三、不赞杂善,唯叹念佛行者之文《观无量寿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彼经《疏》云:从「若念佛」者下至「生诸佛家」以来,正显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即有其五。一明专念弥陀名。二明指赞能念之人。三明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希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为喻。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花」,亦名「希有花」,亦名人中「上上花」,亦名人中「妙好花」。此花相传名是。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人中「上上人」,人中「」,人中「最胜人」也。十四、释迦如来,不付属余行,唯以念弥陀名号付属阿难之文《观无量寿经》云: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疏》释此文云: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以下,正明付属弥陀名号,流通于。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私云:此中定者,始自以来十三观是也,散者初后九品业是也。此中虽说诸往生行,佛本愿唯在名号主,故释迦如来,唯以名号付属阿难尊者也。十五、念佛行者,必可具三心之文《往生礼赞》云:欲生彼国者,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起三业必须真实,故名至诚心。净土宗二者「深心」,即是真实深信。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向愿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得往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十六、不简下智破戒等,依弥陀本愿,唯念名号,即得生之文《五会法事赞》云:彼佛因中立弘誓  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  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  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砾变成金十七、修行净业时节之文《观经疏》第四云: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已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修法/净土宗
本宗主要经典为五经一论: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往生论。
在行持中,分难行、易行。在五浊恶世,并无佛住世,修六度万行,永不退转地修行为难行。信佛所言,凭藉弥陀愿力便得往生入不退转为易行。
净土法门,唯依弥陀行愿,普收三根,彻上彻下无所不该。上至文殊、普贤、龙树、马鸣,莫不发愿导归;下至思夫愚妇,
无不可依此法门而往生。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中,发了四十八大愿,愿生者寿命无量,国上庄严,入不退转。其中度生之愿为第十八愿最恳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故此世尊应末世之根机,开此法门,劝令往生极乐。信愿行
往生西方以信、愿、行为三要素。非信无以发愿,非愿无以导行,非行不足满所愿,证所信,三者缺一不可。
信:信娑婆之苦,极乐之乐,信念佛能往生。
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立深音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净土得生与否,全视愿力之真切与否,即信而发愿,起真实修行。
行:此行专指念佛法门。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愿力为外线,内外相应,决定。念佛有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三种。
称名念佛,又云持名念佛、即口称佛号。其中有默持、金刚持、高声持。此外还有和缓念、追顶念、禅定念、参究念。
此持名念法是依《阿弥陀经》中的“……执持名号,若一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观想念佛:观佛相好功德。实相念佛:观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正助杂三行
专依净土经而修行业为正行,修余一切诸善万行为杂行。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为五正行。但读诵、
观察、礼拜、赞叹供养为正行中之助行,唯称名为正行中之正行。善导大师的净土法门是舍杂归正,专修正行,旁修助业,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念不舍,以期
往生净土。三辈九品
念佛的目的是愿求往生极乐世界,但随行人的根机不等而往生的程度也有上中下之别。《观无量寿经》中说:“行人必须有
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方能往生。”此为往生的根本依证,但所修净业正因深浅有别,而往生的品位有高下不同。上中下三品,各有上中下三生,为九品、上品必
须具足戒行,读诵大乘,深信因果,发无上道心,愿求往生等条件。中品必具戒行,不造五逆,孝养父母等条件。下品虽造罪,随其造罪深浅,但于临命终时,遇善
知识教念念佛而生者。
修净业不可不知修福之助缘,《观无量寿经》云:“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
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蕅益大师说:“得生与
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祖师简介/净土宗
净土宗初祖庐山东林远公大师(334-416,AD)东晋庐山慧远大师(HuiYuan)&雁门(山西崞县)&人,幼年好学,通达六经,精晓儒道。年廿一礼道安大师出家,誓弘佛教,于庐山建东林寺,凿池种莲。集缁素百二十三人共结莲社,立誓念佛求生西方。居庐山三十年,着书立说倡导念佛法门,为世所崇。乃中国佛教净土宗之创始人。
净土宗二祖长安光明导公大师(613-681,AD)
唐朝长安光明寺善导大师(Shan&Dao)&山东临淄人,&字净业,一生精苦勤笃,严持律仪,丝毫不犯。少年出家,居长安三十余载,精勤念佛,广弘净土。为净土三经注疏,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西方净土圣相& 三百余壁。师因念佛口出光明故,世人尊为"光明和尚"。日本净土宗更奉为高祖。
净土宗三祖南岳般舟远公大师(712-802,AD)
唐朝南岳承远大师(ChengYuan)&汉州(今四川锦竹县)人。出家之后曾四处游访参学,&
慧日三藏教之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乃笃志净土。居南岳衡山(今湖南省)设净土教法,生活检朴,刻苦办道。
净土宗四祖五台竹林照公大师(生卒年籍贯皆不祥)
唐朝五台法照大师又称五会法师(Fa&Zhao),&少年为僧,&仰慕东林远公遗教,&至心念佛,&定中得见二祖授真传。居衡洲云峰寺精勤修行。于钵内见五台圣境,后诣五台,亲见文殊,为说念佛法门。大历四年,于湖东寺开设《五会念佛》道场,从宫廷至蔗民感应殊胜。遂于五台山建竹林寺广弘净土法门,唐代宗于感应师于五台念佛之声,礼请入宫尊称为国师,&教导五会念佛法,&故又称五会法师。
净土宗五祖新定乌龙康公大师(770-805,AD)
唐朝新定少康大师(Shao&Kang)&缙云(浙江)&人。少年出家,博通经论,志心净土,专修念佛。曾为方便施教故,&将乞食钱散诱小儿念佛,接引群生信受念佛法门。师念佛时,口出光明现像。后于睦州乌龙山建净土道场,集众念佛,&大弘净土。
净土宗六祖杭州永明寿公大师(904-975,AD)
宋朝杭州慧日山永明寺延寿大师(Yan&Shou)&浙江坑县人又名智觉禅师,将军出身,行善好施,戒杀放生,初出家本为禅门法眼宗第三代祖,后归心净土,&精进念佛,每日订功课一百零八种,日持佛号数万,作四料简禅净双修。着有《宗镜录》百卷及《万善同归集》等传世。
净土宗七祖杭州昭庆常公大师(959-1020,AD)
宋朝杭州省常大师(Xing&Chang)浙江人,字造微,童真入道,精进修持,戒行严谨,通《大乘起信论》,修天台止观。住杭州西湖昭庆寺,雕刻佛像,刺血书写《华严经》等。结净行社,率众共修,使念佛求生净土蔚然成风。
净土宗八祖杭州云栖宏公大师(,AD)
明朝杭州云栖寺祩宏大师(Zhu&Hong)&杭州人,号莲池(Lian&Chi)&亦称云栖大师。年十七岁中秀才,以学问德行着称。出家后博学经教,融通禅净二宗,以禅理疏《弥陀经》。制定水陆仪文,瑜伽焰口法,以济幽冥之苦。著作甚丰,有《云栖法汇》刊行于世,&为明朝四大高僧之一。
净土宗九祖北天目灵峰旭公大师(,AD)
清朝灵峰智旭大师(Zhi&Xu),吴县(江苏)木渎人,即澫益大师,自号八不道人。初时受学儒家作《辟佛论》数篇。十七岁阅读莲池大师《竹窗随笔》始悟,隋即痛改前非,出家后博学诸宗教义,主张儒释道三教一致,统禅教律三学为一,而归净土,谓"灵峰派"学说。着有《灵峰宗论》、《净土十要》等注释和论着共六十余种。其中《澫益大师净土集》为其净土教法之专着。
净土宗十祖虞山普仁策公大师(,AD)
清朝常熟虞山普仁寺行策大师(Xing&Ce)江苏宜兴人,字截流。二十三岁出家,参习禅定,&精进五载,顿悟诸法要义。后于江浙一带专弘净土,&大阐净土宗。复兴莲社,&倡导集众七日念佛共修,&乃"佛七"之开始。撰《莲藏集》《净土警语》《劝发真信文》等书。
净土宗十一祖:杭州梵天贤公大师(,AD)
清朝杭州梵天禅寺实贤大师(Shi&Xian)&江苏常熟人,号省庵,字思齐。十五岁出家,修行用功,广学多闻。禅、教、性、相,无不精通。曾于阿育王寺佛陀舍利塔前,五次燃指供养,发四十八大愿,感得舍利放光。晚年居杭州梵天寺,结社念佛,专修净土,著有《往生传》、《劝发菩提心文》等书。
净土宗十二祖:?红螺资福醒公大师(,AD)
清朝红螺际醒大师(JiXing)&字彻悟,号讷堂,乾隆时人,既通达禅宗又通达教理,而后却独独归心极乐净土。率众精修,莲风远播。晚居红螺山,归者愈众,遂成净土宗道场。
净土宗十三祖:苏州灵岩量公大师(,AD)
民国苏州圣量大师(Sheng&Liang&)陕西合阳人,即印光大师,别号常惭愧僧。年幼时随兄长读儒家书籍,二十一岁在今陕西省安康市双溪寺出家。博通经藏及各宗教法,但力倡念佛。复建天台宗江苏灵岩山寺,教人以伦常因果为基础,念佛生西为归宿。在苏州创办弘化社,&印经布施,&广结善缘。晚居灵岩山寺,改成净土专修道场。著有《印光大师文钞》《印光大师全集》等书。&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8次
参与编辑人数:1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13:37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极乐净土桌面动态壁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