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斗鱼炉石主播集体跳槽“跳槽”学生怎么办

老师集体“跳槽”学生怎么办?_新闻中心_新浪网
老师集体“跳槽”学生怎么办?
.cn 日14:53 光明网
  薛亚波 发布时间:
来源:新京报
  人大法学院多名刑法学教授集体“跳槽”北京师范大学,贵报在本月23日已做报道,该事件在校园引起强烈反响。
  尽管高校因为学术、职称甚至职务升迁等原因的人才流动并不稀奇,但像人大这样大
规模的人事“地震”尚属罕见。作为一名学生,笔者关心的是,老师们在“跳槽”的时候该怎样照顾学生的利益?
  许多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报考一个专业都是奔着名师来的,如今名师集体弃学生而去,那些他们还在带着的学生怎么办,尤其是这样大规模的教授级老师集体“跳槽”。当然,学校和院系肯定会妥善安排他们的学生,但这个过程毫无疑问是痛苦的。
  导师们的个人前途固然很重要,但多少也要考虑一下学生的感受,许多学生都是在导师的离职消息确认后才知情的,结果学生就被院系分配过来分配过去。有的时候是导师想继续带学生,院系不让带;有时是院系希望带,导师因为主客观原因不愿或无法继续带。
  总之,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一条基本的精神底线就是他们凡事能够顾及到学生的利益。在老师“跳槽”背后,学生们没有看到这样的精神。也希望老师们在“跳槽”或调离职时能多考虑一下学生感受,或者建立一种制度,允许学生转学到老师跳槽的新学校。
新浪友情提醒:&
】【】【】
图铃狂搜: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这是我看到的一个帖子。已经看了几遍了。觉得很有必要转发给大家看看。一个社会,当教育连一只蚊子都不如的时候,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是一个国家的悲哀。最后的“埋单”者并不是强势的家长们,而是我们可爱的孩子们……这,不是蚊子惹的祸!  看完中央二台经济与法的一个节目《不是蚊子惹的祸》,我感慨良多。     一个学生因为可能是蚊子叮咬而得了乙脑,治疗无效而死亡。对于一个花季少年的不幸,我深表同情。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   家长找学校索赔万,为什么呢?   说是学校蚊子咬的,当时我还以为是学校专门培育的蚊子给咬的呢,后来才发觉不是。   学校说你在家里得了病怎么说是学校的蚊子咬的呢?   然后家长找学生来证明是学校的蚊子给咬的,学校也找学生来证明不是。   然后家长说是因为学校没有及时发给蚊帐,没有发给钉子和锤子,致使孩子被咬。   但同宿舍的孩子都挂着蚊帐呢,我想不明白老师怎么会单单不给他挂呢?   学校的解释是孩子自己不原意挂,嫌憋气。学生说是上铺没有办法挂。   然后家长起诉学校,最后学校为了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蚊子赔了5万元。   对于这个家庭的不幸,我很同情,但对于教育的不幸,我更想哭。   家长不能提供孩子是在学校被蚊子叮咬的证据,但学校最终败诉。   根据这个判决推理下去,那么家长状告社会上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单位都会胜诉。   但我想他状告任何一个人或单位都将成为一种笑话,唯独状告学校不是。 这是其一;   退一步讲,即便就是在学校被蚊子叮咬的,学校就一定要赔偿的话,那么如果你在商店上被蚊子咬了,商店要赔偿,马路上被咬了,交通局要赔偿。   我不知道商店或者交通局会不会赔偿。 这是其二;   在证据不清或者说根本没有证据,仅仅凭借一个学生说,老师没有给孩子提供锤子和钉子,   (对于这一点学校并不承认,因为其他学生都挂上了)   学校就因为管理松散等莫须有的罪名赔偿5万元,这锤子和钉子的代价也太大了。   如果这个学生在法院被叮咬了,法院会这样判吗? 这是其三。   学校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中国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周六学生溺水身亡,学校还要赔偿,因为学校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也是中央台播出的节目)。   呜呼哀哉,我无话可说。   日本学校组织学生去游泳,结果有个学生溺水身亡,丧事结束后,家长到学校给校长深深鞠了一躬,说:“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   中国人很是惊讶,问日本人:“你们为什么不状告学校呢?”日本人也很惊讶地问:“为什么要告学校呢?孩子也不是学校谋杀的,他们也很难过。”我不知道这个日本人听到这个蚊子的故事,会是什么表情。   许多人说现在学校就知道分数,什么活动也不搞了。孩子除了念书,什么也不会了。   是的,事实是这样的,但学校为什么不搞活动了,还不都是家长、社会、媒体给逼的!   现在体育课,稍微有点危险的活动都不做了,为什么?惹不起亲爱的家长啊。   就让社会,家长,媒体都来惯着这群小皇帝吧,大家都拿学校老师来撒撒气吧。教育有什么办法,忍气吞声吧。   如果你身体不太好,先不要到医院,你最好坚持走到学校门口,然后晕倒在校门口,先把医药费赚出来。   现在你连学校门口都不用去了,你就说是学校飞出来的蚊子叮了你,才得了病,学校照样赔偿你。   我不知道媒体为什么对报道这类学校的新闻乐此不疲,我想大概是因为学校、老师毫无还手之力吧。   学校最终输给了蚊子,中国的教育连一个蚊子都不如!   是笑话,中央台煞有其事的报道的。   是新闻,类似的事情经常看到的。   我想说,这是悲哀!教育的悲哀,国人的悲哀。
楼主发言:3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下面的文章也是我在网上看到的,觉得分析得很深刻  尴尬的中小学教师  我们经常能从报纸上看到各种报道教师负面的新闻:教师打人了,教师补课了,教师乱收费了……而其它职业的却要少很多很多,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真的因为中小学教师做得太离谱了?其实是这样的,一般情况下,媒体不会惹有权的部门,所以那些部门就不是记者报道负面的好对象。除了这些有权的部门,还剩下学校、医院和一些商业公司,商业公司有红包,一般用红包摆平了记者,而医院是媒体的好伙伴,因为现在的媒体除了地产广告,一个大头就是医疗广告。最后,遭殃的就是没钱没权的中小学校了。我曾经听一个报社的负责人这么和他的记者说,只要是学校的负面,随便上。这已不是什么“幕后”,熟悉媒体行业的人都心知肚明。  现实社会普遍认为:只有拥有数量众多的优秀教师的学校才是好学校,而优秀的教师绝大部分当然只能是来源于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可是中国教师工资收入如此低下,高考时就几乎没有水平一流的高中毕业生会主动报考师范专业的,而水平一流的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更几乎没有人会主动选择教师这个行当的(只是近年来随着就业环境越来越差,才有人愿意选择这个“鸡肋职业”),在这种情况下,当教师的又如何真正优秀得起来,学校又如何真正好得起来呢?更何况,越穷越见鬼,个别领导由于受自己的观念和能力以及当地教育小气候和国家教育大气候的制约,在这主客观原因之下,自己既无法改善本校教师的生存环境,又无法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那就只能是千方百计来用什么签到制、坐班制等等来对教师实行强权统治、高压管理。但这样的管理制度和工资待遇,能“以人为本”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吗?能叫教师能乐于“传道授业解惑”吗?能叫更多的师范毕业生到这种学校任教吗?  从来没有一个行业有这么多的规定给从业者,更没有一个有如此多规定的行业从业者收入低廉得让人愤怒。一个个规定,就是教师们头上的一道道紧箍咒,真得为他们担心,这样的压力他们是否能够承受。 且看现在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现状吧!  一、经济待遇。不可否认,目前有不少贫困地区,财政收入收不敷出,甚至要靠贷款发工资。为了减轻财政负担,菜篮子补贴就只好让单位自筹,学校向哪儿筹去,因此老师只能望菜篮子兴叹。乡村学校更惨,城镇学校有的待遇他们没有,因此一窝蜂的都跳,乡下的往城里跳,县里的往市里跳,市里的往省里跳,朝其他行业跳。最热衷于公务员考试的,是教师。好多教师,辛苦了一辈子,连一套好点的房子都买不起,当了教师,似乎他们注定就将清贫一生。诚然,从工资卡上看,我们教师的工资确实不比公务员的工资少多少,但从实际上呢?  二、社会地位。 时下流行着一句话来评论老师: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干得比驴还多,吃得比猪还差。在我国,教师对青年一代几乎毫无吸引力。据调查报告显示,在中西部的小城镇和乡村学校中,接近九成的中小学教师心中都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们一方面懊悔当年未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而不得不念师范当老师;另一方面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是“双低”,从事这一职业不仅生计困窘,而且“面子”上也没有什么“光彩”。  三、难教的学生。 现在的学生不像以前,大多是独生子女,任性,自私,心胸狭窄,唯我独尊,受不了一点点批评或挫折,是温室里培育出来的带刺的嫩瓜。一个班五六十人,只要有两三个顽皮点,给你任性点,上课的质量就大打折扣。教师是人不是神,在课堂里要一个一个去对付令人头疼的学生几乎不可能。个别学生的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绝对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情绪,影响到教师的威信。哪个老师不想把书教好?哪个老师不想把班级管好?但是,老师就是没有办法管好,没有办法教好。学生故意迟到了,你让他站在门口反思,领导、家长说这是违法的;如果当着学生的面批评,就会被认为不尊重学生人格的变相体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找他谈心,他还以为老师巴结他怕他呢!到他一下吧,那你就赔礼道歉,赔偿医疗费,下岗!更有一些所谓“专家”的胡说八道,助长了学生的任性,教师如履薄冰。我曾亲眼看到女老师面对混乱的局面,面对学生“不尽眼泪滚滚来”!偷,抢,泡网吧,斗殴,以大欺小,逃学,课堂上打瞌睡,早恋,抽烟,酗酒,看黄碟,奢侈,攀比……这些难以穷尽的恶习,都需要老师细心帮助改正,老师能忙的过来吗?一个班只要有一个就够你受的了。有时,老师真的怕这些学生。管又不是,不管又不是。管,生怕自己的方法不严密,不妥当,效果不好,一来自己的威信受损,二来万一被家长抓了把柄整死你;不管吧,一个老师的职业天良还在,良心折磨。痛苦啊!如果学生能乖些,勤奋好学,力求上进,知错能改,老师的心里也会得到一丝的安慰,也不至于以整天板着脸,毫无生气。老师的工作是非常细致艰苦的人心工作,没有良好的心态,能做好吗?学生给老师造成的心里障碍实在是太大了。  四、社会的压力。 社会对老师的误解,社会对老师的期望太高,社会对老师的不公正的待遇,是造成老师这个社会角色尴尬的原因。家长通常给老师说的一句话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听着这句话让人鼻子里冒冷气。现在社会舆论里一直反对体罚学生,你稍微不注意,学生就会告你,每句话说出口时都要掂量掂量,你还敢动他一手指头?最近曾经看新加坡的影片《孩子,快跑!》,有一个镜头印象很深刻:一个富家子弟,因为让别的孩子代做作业,被老师发现,父母被请来,这位女教师当着孩子父母的面,用教鞭抽打孩子的背,一直不停的在打,孩子父母在一旁诚惶诚恐的说好话道歉。如果这事发生在我们中国,那还了得!  五、学校的管理。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多如牛毛,规定学期教案写多少篇,工整地详写;作业一周要批改多少次;听课多少节;开公开课多少节;学科教学计划,各学科的培优计划,转差计划,进修计划,基本功学习计划……典型的文牍主义,形式主义。最荒唐的是教案。管理者把写教案认为是备课,教案写的详细工整,就说明该老师备课充分,说明该老师敬业。而对课文的研读、背景资料的查阅、有关教材的研究文章的分析等这些必须花大量时间精力的基本活儿,领导是不看的。所以,老师们只好去抄现成的教案应付。就是优秀老师,也是靠抄教案省下时间来学习思考。老师的生命耗在了抄教案写计划这些毫无用处的无效劳动上。有人统计,老师的无效劳动占老师全部劳动量的80%以上。难怪学校扼杀了许多有才华的老师!评职称,你争我夺,大大小小的领导评上了才有老师的份!哪个正直的老师不愤怒?评优评先,更是凭领导的印象,要给谁就给谁;所谓的民主推荐,由于同行为了各自的利益,很难公正地把真正的优秀教师推荐上来。真正的优秀教师是在教育界是评不上先进的。在学术研究团体中,倒有他们的影响力。学校,非久留之地,不跳槽才怪。  六、过重的负担。 一名普通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的绝不在少数,除了在学校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之外,收集教学资料、整理授课笔记等等一系列琐杂的事务几乎总是要在家里完成。除了正常上班之外,也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完整的时间。每天早晨6点多钟或者更早,教师们即从家里出发;晚上跟自习辅导,要到十一点才能回家。初三和高中没有周六休息等等,使老师失去了放松自己的时间。大班额及学生层次的不同,也为老师增添了许多工作量。 我们面临的情况是:目前的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霾。在校内,如学生的总分、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老师的“考评分”等等一类的“分”和“率”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有时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要求既抓教学,又准备各种虚假材料,一时间搞得教师人心惶惶,忙个不迭。 更严重的是心里负担。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发现教师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达50%。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8%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的教师和班主任的压力大于非毕业班和非班主任教师。女教师的焦虑高于男教师,中年教师的强迫症及紧迫感大于青年教师。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70%的教师忍不住生气发火。还有个别教师已经承受不住心理压力,走向极端。 ……  最后,只能无奈地微弱呼叫——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救救教师!
  我家在农村,亲戚里面也有当老师的,看到这两篇文章,觉得很感慨。  在现在这个农民工一天工资都有240元的时候,农村教师的工资依然是70元不到。实在上很难想象。。为什么最近会发生这么多关于教师的负面报导?这样的工资等级之下,又有多少高素质人才愿意去当教师?教师也是人,也需要养家糊口的吧?
  教师地位如此悲催,教育如何才能中兴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教师跳槽当警察,考问教育之“穷”|学生|教师_凤凰资讯
image download error : Server returned HTTP response code: 403 for URL: http://xh.xhby.net/mp2/res/1/09.jpg" />
教师跳槽当警察,考问教育之“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面子”被伤不可怕,最怕的是“里子”出现问题还浑然不觉。道理很简单,“里子”好似人的肌体,任何行业只要“里子”出现问题,发生丢面子的事也就纯属正常,甚至如家常便饭一般。一个县何以会成为“状元县”,经验可以总结几十条,但最终还得归功于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状元县”教育的“里子”究竟有无问题?值得深思。辞职的目前还是少数,如何留住绝大多数,才是关键。
荆楚网 李 强
原标题:教师跳槽当警察,考问教育之“穷”甘肃会宁,因盛产高考状元而被誉为“状元县”。在这个有58万人口的贫困县,每年有一大批学子考上重点大学,年轻人也曾为当上一名教师而自豪。一次招录考试,改变了甘肃会宁一批基层教师的人生轨迹。2014年11月会宁启动的一次招录警察的计划,引得大批基层教师离岗,转而成为公安战线的一分子。全县共招录189名警察,其中有171名来自教师行业。这些教师大多30多岁,在基层学校任教10年左右,不少属于骨干教师。在当地,警察工资普遍比其他机关事业单位要高。“警察行业有各种津贴,工资水平普遍比其他行业高一些,这就在收入上有一定吸引力。”教师工资未来可能见涨,但目前是画饼充饥。起初,看到有大批教师报考警察,教育部门也曾出面进行劝导和阻拦,后来还是因各种原因放行。(8月12日《中国青年报》)“状元县”丢面子,伤的是“里子”按理说,作为“状元县”的教师本该荣光无限,怎么当警察招考一到,老师们纷纷急不可耐地跳槽,实在是让“状元县”大大地丢了一次面子。论职业性质,警察和公务员吃的都是“皇粮”,端的都是“铁饭碗”,谁跳到谁那里似乎无差别;论职业地位,教师和警察难分高低;论薪酬待遇,正如会宁县教育局有关领导所分析的那样,“按照最新的机关事业单位涨工资方案,基层教师的工资涨得最多,以后基层教师的工资一定还会上涨。”然而,一次警察招录为何引发教师辞职潮,甚至连一些老师放着校长不当,偏偏青睐于一线普通基层民警岗位?在没有找到真正原因之前,也只能认同“当下社会,个人的职业选择是多样的,对此也可以包容看待”的观点,相关方面也可以用“这些老师如果真心不愿当老师,留下来也不一定干得好”的心态来聊以安慰。可是,不是一个或者几个老师辞职考警察,而是一群教师,其中还不乏校长、班主任弃教从警,这显然严重伤及堂堂“状元县”的“面子”。今秋开学在即,此刻一批骨干教师的离去,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让“状元县”的教育既难堪又难受。难堪、难受过后呢?是否应该思考为何老师会认为“警察地位比教师高”,为何会觉得“教师工作辛苦、平淡”,既为“状元县”,老师的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又是否与“状元县”相匹配的问题?“面子”被伤不可怕,最怕的是“里子”出现问题还浑然不觉。道理很简单,“里子”好似人的肌体,任何行业只要“里子”出现问题,发生丢面子的事也就纯属正常,甚至如家常便饭一般。一个县何以会成为“状元县”,经验可以总结几十条,但最终还得归功于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状元县”教育的“里子”究竟有无问题?值得深思。辞职的目前还是少数,如何留住绝大多数,才是关键。
荆楚网 李 强教师集体逃亡折射基层教育生态171名年富力强的教师,争先恐后地考进警察队伍,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教师集体大逃亡”,并不为过。从表面看,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表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在招考竞争中具有绝对优势;但从深层次分析,这更是一种反常现象,暴露出行业差别和不公,更折射出教师恶劣的生态环境。毋庸置疑,中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在农村,教育不公的重灾区也是农村。乡村教师工资普遍偏低,折射出城乡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甘肃会宁,虽然被誉为“状元县”,但“老师苦教、学生苦读、家庭苦供”,成为“状元县”的一种标签;尽管当地教育界将这种反差包装为“会宁精神”,但这种悲情式的自怜难掩教师的生存窘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更加重视,政策更加倾斜,教育的发展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教育的园地里,也有“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在一些农村贫困地区,“再穷不能穷教育”,只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涉及教育的投入难以到位,涉及教师的待遇难以落实,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无法保障。大量教师争当警察,已不止是一种职业选择,反映的是基层教育的深层问题,值得政府深思。目前,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的规定没有得到严格落实,本该属于当地中高收入人群的农村教师成了低收入群体,连普通打工者都不如,严重挫伤农村教师队伍的士气和积极性,让农村大学生不愿回乡从教,导致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只能让一些不符合教师聘用条件的人滥竽充数。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督促地方政府落实好教师待遇政策,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教师的工资福利应该专款专用,设专门账户监管。起码保证农村教师的收入不低于上年度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且每年应有一定的增长比例。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必需举措。让教师不用再羡慕公务员的收入,可以安心从教。因此,地方政府不能以经济贫困为由,对教师收入不高袖手旁观,一味“等靠要”,乞求国家救济和社会资助。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不能作为一句口号,刷在墙上,挂在口中,要落实到增加教育投入的具体行动中去。
汪昌莲网友评论 >>>@神武堂堂主:职业应该是自由流动的,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王小丽wendy:教师的社会地位太低了,说起教师都是穷教书匠。@Silver_Knite:老师工资真的太少了!国家重不重视教育不是拿建立多少个星级学校来体现的,基层教师那点微薄的工资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甚微。 @难理解的小虫:教师是个很辛苦的职业,责任大,收入低,国家提倡的教师待遇与当地公务员持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走!@青鸟937:甘肃很多地方都很艰苦,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山区,饮用水、生活都成问题。相比较而言,老师们更愿选择警察,虽然这次招考的是到基层派出所,派出所一般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比原来在学校强一些。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229179
播放数:105515
播放数:959262
播放数:3062790
48小时点击排行春节过后培训老师集体跳槽&学员集体求退学
本报记者 李华 薛丛川
“仁和老师都跑啦!”春节长假结束后,各行各业逐步恢复上班,不过,宁波仁和会计培训学校的学生们却发现,自己熟悉的老师们,年后都不见了。
这家全国连锁的会计培训学校,在宁波海曙、鄞州、江东、北仑、慈溪均设有校区。新年刚过,就在不少企业遭遇用工荒的时候,这家学校也闹起了“教师荒”——因为老师们都跳槽了。
培训学员: 老师都跳槽了,谁来给我们上课?
“仁和会计宁波区域的负责人带着所有老师都离开了,我报的课程能如期开课吗?要是不能开课,我们交的钱岂不是白交了?”年还没过完,家住江东的胡女士就遇到了这样一件烦心事。
胡女士说,自己从事外贸行业,跟财务打交道比较多。由于职业需要,去年年中她考出了会计上岗证,她想一鼓作气,将会计初级证书考出。
于是,去年年底,她花了2000元在仁和会计培训江东校区报了一个会计初级培训班,原定于今年3月初开学。
就在上课日子快到的时候,她突然看到,仁和会计培训的QQ群里有老师说,因为某些原因,他们选择了集体离开仁和培训,并贴出了新的会计考证群的QQ号。没过多久,这个QQ群也解散了。
胡女士打听了一下,辞职的不仅是江东校区的老师,还有其他校区的老师。 北仑的郑女士,就遇到了同样的事情。
因为要考会计上岗证,去年暑假,郑女士花800多元,在仁和会计培训北仑校区参加培训。到目前为止,课程学习只进行了一半左右。
年过完,正当郑女士准备全力投入学习,备战4月份的会计考试时,她突然从学校QQ群里听说,老师们已经集体跳槽了。
着急的郑小姐专程赶到学校,发现自己的老师确实已经跳槽去了别的培训机构,学校里除了和她一样着急的学员,已经看不到老师的身影。
“已经习惯了原来的老师,现在老师突然走了,后面的课程该怎么办?”虽然学校方面表示,会有新老师前来接替,但是郑女士并不抱信心。“我们一个班四五十个人,大家都提出要退学。”
仁和培训: 已经调进新老师,学员如要退学,会全力配合
从仁和培训的官方网站,记者了解到,仁和会计培训是一家全国连锁的企业,在北京、上海、广东、重庆、湖北、湖南、浙江等地开设有200多所校区。
而在宁波,这家培训机构共有天一校区、江东校区、鄞州校区、北仑校区、轻纺城校区、慈溪校区6个校区。
到底有多少老师跳槽了?学生们的教学安排是否会受到影响?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前往天一校区进行了解,仁和会计培训在宁波的总部,就设在这里。
在天一豪景三楼,记者找到了这家培训学校。这里一共设有4个教室,在其中的一个教室,有老师正在上课,而不时也有学员前来询问退学退费的事情。
“我们已经从外地调了老师过来,可以保证教学正常运转。”从武汉赶来宁波的一位张姓市场部负责人表示,学校原有的教学团队确实集体跳槽去了另外一家新的培训机构,包括原先宁波的教学负责人,人数在10人左右。
为应对这一突发情况,他们已经从全国其他校区调老师过来,这些老师已经上岗,可以保证教学正常进行。
老师集体跳槽,学校没有提前准备吗?他表示,这些老师中,只有部分老师提前提交了辞职报告,因此,他们也是过完春节后,才注意到这一情况。
对于后续安排,校方表示,如果学生愿意继续留在学校参加培训,他们会在学费上给予一定优惠。如果对新老师教学水平不放心,学员也可以对新老师的教学进行免费试听,之后再作出选择。
如果学员要求退学,他们也会全力进行配合,并按照学员们的报名时间、课程进度等因素,退还相应费用。
针对网友反映的情况,宁波教育主管部门也介入调查。
江东区教育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仁和会计培训学校江东校区是在该局登记在册的培训学校。上周接到网友投诉后,教育局有关人员前往仁和会计江东校区实地核查。学校负责人表示,学校已于2月26日正常开课。
“我们也要求他们立即采取合理合法措施,向所有学员说明情况,尽快稳定教学培训秩序。要求仁和负责人在处理好事态后来我局,就具体情况向我局作出说明。”该局相关人士表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而思老师集体跳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