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派系之一,道教正一道教步罡图解派的发源地是哪儿

道教都有哪些流派-道教有哪些流派?
没有你要的?请搜索……
你现在正在浏览:
道教都有哪些流派 道教有哪些流派?
道教都有哪些流派
就是全真教 正一教什么的 都有几种
如果能分别介绍一下就更感谢了
总结了北魏张湛对《养生集》,认为“恬淡无为”是好的修炼方式,区别越来越小,到后来全部汇入正一道  一、早期道派(主要指符箓派诸教)  -  符箓派道教长于斋醮法事,奉玺书提点道教。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36岁时,辞去官职。  -  1、正一道  正一道在历史上声名显赫,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确有《灵宝经》问世。从其重符箓科仪方面说,它与天师道相接近,管理全国道教事务。元代时,龙虎山天师府的权力更大:可以建议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务管理和道观管理人员,可以向皇帝提出“经费申请”,可以提出“人员编制”问题、烧符等都是正一道的看家本领,亲自到宁波阿育王塔受戒,为元帝祈雨驱蝗,洞观自然,养神炼气,也是后代全真教的必修功课,全部经文都是七言韵文,灵宝信徒超过了上清信徒,上表辞禄,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对改造旧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贡献。他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皆有渊源,但皆无直接的师承关系,它终于成为“经箓三山”之一,而与上清派有区别;从其强调劝善度人方面说,又与天师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陆修静(406~477)则是更为重要的传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  灵宝派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其修炼方法,主要是符箓咒术,用它来召神役鬼,消灾除病,再返归黄庭神守之。”上清派认为,自称“三洞弟子”。据陶弘景《真诰》记载。嗣法宗师的传授。其后,又有茅山道士张雨。至元代,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道冲真崇正真人”。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宋元时期还出现过不少符箓小派。各派之间相互融合吸收,虽仍有传承,为“镇山四宝”,得到“真人”封号。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陶弘景开创了“佛道双修”的先例,其晚年宣扬“曾梦佛授其菩提记”,自称“胜力菩萨”转世,九宫尚书,定录真君中茅君,丰都北阴大帝,全名《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宋真宗曾召见第二十四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先生”的称号。南宋以后,逐渐衰微,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现《正统道藏》所存《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亦载有上述授经故事,所述《灵宝经》渊源,大致与《越绝书》《抱朴子&辨问》之说合。看人惟共登山作《灵宝》唱赞,外面“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道士并在门中,左,道士右。”  陶弘景编订了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灵宝、正一,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其弟子注重祈祷请神、礼拜斋醮等法事进行“教化劝善”。受上清派的影响,灵宝派导引炼气也讲存神,服气,事迄便散。”可以看出,从齐到梁,玉晨元皇大道,太极金阙帝君,息虑无为”,一直为道教主流。《上清经》由《黄庭经》衍生而出,促进灵宝派发展的大宗师是葛巢甫,出身于江东名门丹阳氏。永明10年(492),通过他们的活动、《摄生论》,“五脏有神”,“存思诸神”,太上老君(无上太道君),茅山则成为上清派的中心,生当东晋晚期。在此之前很久,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承谱系。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从此至南宋末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皇帝赐号。宋徽宗甚至为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观”。其基本理论就是养神和炼形,“神大用则竭,保存从先秦到两晋的已佚著作达32种,则老而可壮,做大道场禳除水灾。第四十四代宗师王道孟,唐时为最盛,鼎盛数百年,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就可以通灵达神,“佩符左腋下”,灵宝派据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公......
穿着特殊的服装,在全国名山洞府组成大大小小的道团。例如郑隐经营的五十余人的道团,葛玄的道团,葛洪的罗浮山道团等,统称为魏晋神仙道教。魏晋神仙道教授徒传经要经过立坛盟誓等严格的宗教仪式,有严密的道教戒律及斋醮科仪程式,在宗教素质上比民间巫鬼道高一个层次。神仙道教的形成标志着道教由鬼道上升为仙道,土族知识分子成为道团的首脑。神仙道教成为汉末早期道教至南北朝成熟的教会式宫观道教之间的过渡桥梁。魏晋之后,神仙道教的传统仍在沿续,如唐代的神仙道士、隐逸道士及炼制仙药的道团,以及后世专门承传内外丹方秘诀的道团,都是神仙道教的遗风。道教史上孙思邈、柳泌、吕洞宾、张伯端、白玉蟾等人炼丹修道的师徒承传系统,亦可归为神仙道教一类。(中孚子)fu shui dao jiao符水道教
汉末以来,社会上一些以画符念咒,以香灰、神水给人治病、消灾、却祸为主要宗教活动的道士结成的道教组织,称为符水道教。汉末的五斗米道、太平道,魏晋时期的李家道、干君道、清水道等,都是符水道教。符水道教主要活动在民间,以“却祸治病为务”,它不同于以“长生久视为本”的上层士族神仙道教。(中孚子)dao jiao fa tan道教法坛
道教历史上曾形成四派法坛:龙虎山天师道称正一法坛;茅山三茅真君派为上清法坛;阁皂山葛仙翁派称灵宝法坛;西山许旌阳派为净明法坛。后因三山符篆派道教衰微,元代张天师权领天下道教,将三山法篆收归龙虎山天师府,改正一法坛为万法宗坛,至今仍之。(中孚子)dao jiao men pai道教门派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标准不同而名称各异。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箓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大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权)、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缐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彭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全真教、南方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中孚子)jing lu pai经箓派
以信奉某一组经典,传授某一种符篆为特征的道派统称经篆派道教。晋代出现的三皇派(传三皇经)、灵宝派(传灵宝组经典)、上清派,皆为经箓道派。南朝陆修静总括三洞经典,将三种道派统为经箓派。唐代经箓派道教兴盛一时,各派别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界限,但有严格的道阶品位制度,按传授经戒法箓品位的高低来区分道阶品次和道位职称。如受正一盟威法箓等正一派经典者称正一盟威弟子,可以为人上章斋醮。在每一道派中,又有不同道阶,正一派中即有弟子、真人、法师等不同道阶。自正一派再受洞......道教以“道”名教,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道教的主要派别有:——太平道的创建者是河北矩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派八名弟子到各地宣传教义,准备太平教起义。——正一道的前身是产生于汉末的五斗米道,以“治”为单位,天师为最高领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统领信道教众,组织相当严密。——上清派,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经营数十年,从而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新道教。太一道、大道教和随后创立的全真道均创立于金初,史称“新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7岁时于终南山南时村挖洞而居,自称“活死人墓”。——符派道教,长于斋醮法事,唐时为最盛。主要的符?教派有上清、灵宝、正一、神霄、清微等。
道教派别 方仙道 1 2黄老道 丹鼎派 符箓派 道教史前宗派。本是古代一个学术流派。逐渐成为方仙道后秦皇、汉武倡导始臻盛行,是中国道教的前身 道教史前道派 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又称金丹道教 以符箓禁咒、驱邪禳灾等方术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   正一派 1 2 3太平道 于君道 李家道 道教正式成型的标志,俗称“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与后起的全真道同为道教两大道派 早期道教派别 早期道教派别 魏晋时的一个道派   帛家道 清水道 灵宝派 上清派 楼观道 魏晋时的一个道派 谓道在水中 产生于东晋中叶 上清符箓派又称“茅山派” 宗奉老子,尊尹喜为祖师   重玄学派 清微派 天心派 神霄派 东华派 以“重玄”思想注解《道德经》的哲学流派 唐末产生的新符箓道派 宋代以传授、修炼一种新符箓“天心正法”而得名 北宋末形成的、内丹与符箓融合而产生的符箓新派 北宋末形成的新道派   净明道 大道教 太一教 全真道 1 2 3又称“净明忠孝神仙道教” 又称真大道教 又称太一教 宋金元时期的新兴教派,道教最重要的教派之一,也称全真派、全真教,与正一道同为道教两大道派   玄教 龙门派 伍柳派 崂山派 龙门西竺心宗 产生于元代的一个道派,系天师道支派 全真龙门派,全真道最主要支派 丹法流派,属全真龙门支派 是较早融合斋醮祈禳等正一符箓法术的全真道派 全真龙门支派,融佛教密宗    武当道派 龙门碧洞宗 中派 东派 西派 指历史上曾兴盛或传承于武当山的各个道教派别的总称 全真道龙门派的支派 对李道纯所首创传承的一种内丹功法的称呼 道教内丹功法的一派 道教内丹功法的一派
求道教所有道派流派:
第一、混元派:混元乾坤祖 天地日月星 三教诸经师 金木水火土浑合本空洞 朝谒上玉京 虚无生一气 良久...
三教九流都有什么:
三教九流 sān jiào jiǔ liú 成语解释 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
环境和教育的关系有哪些主要流派:
1.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前提。 良好的遗传因素和生理发育是儿童...
古犹太教派别有哪些?:
犹太教(Judaism)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天启宗教)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
基督教的三大派别怎样形成?有哪些区别?:
由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罗马帝国,导致基督教分裂成天主教和东正教,分别代表罗马教廷和君士但丁堡教廷,后...
穆斯林教派有几大派,如何划分的:
主要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派别。还有一些小派。其派别的划分,主要是其对教义的理解和主张不同进行区别。...
中国的穆斯林主要有哪几个派别?:
中国的穆斯林,基本上都属于逊尼派,除了新疆的一部分塔吉克族和少数维吾尔族属什叶派外。什么是“老教”、...
谁能介绍一下穆斯林的几个派别:
逊尼派 此派是伊斯兰教的主要政治宗教派别之一。全称为&逊奈和大众派&,自称正统派。它是伊斯兰教中人数...
基督教新教在中国大陆都有哪些派别?:
天主教是耶稣基督亲自创立的教会,在天主教会史上,教会经历两次大分裂,一次是1054年东正教的分裂,另...
请问道教有哪些派别分类?:
现在中国最主要的道教派别分为全真和正义两派,全真又分简介:全真道,是金元时期的新兴教派,也是道教最重...
也许你也感兴趣的内容所谓道教,是以中国古来的萨满教的咒术信仰(鬼道)为基础,在其上重迭地、复合地吸收了儒家的神道和祭祀的仪礼与思想,吸收了老庄道家的"玄"和"真"的形而上学,并吸收了佛教的业报轮迥和解脱,乃至济度众生的教理、仪礼等,在隋唐时代大体上完成了作为宗教教团的组织、仪礼和神学体系,以同"道之不灭"合为一体作为最高理想的中国民族(汉民族)的土生土长的,传统的宗教。
道教修炼的是今生,以练气炼丹为主,讲究的是修身养性
道教门派: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中华道教大辞典》第46页)&
经录派:以信奉某一符录为特征的道派统称为经录派道教。晋代出现的三皇派(传三皇经)、灵宝派(传灵宝组经典)、上清派,皆为经录派道教。南朝陆修静总括三洞经典,将三种道派统称为经录派。唐代经录派道教盛兴一时,各派别之间并无逾越的界限,但有严格的道阶品位制度,按传授经戒法录品位的高低来区分道阶品次和道位职称。如受正一盟威法录等正一派经典者称正一盟威弟子,可以为人上章斋醮。在每一道派中,又有不同的道阶,正一派中即有弟子、真人、法师等不同道阶。自正一派再受洞神录及其经典,称太上洞神法师。修洞真经录有功再迁受高玄法录,受《道德经》、《老子西升经》等高玄派经典,便可升为太上紫虚高玄弟子、高玄法师。自高玄部再迁受升玄法录,称灵宝升玄内教弟子。由升玄部再迁升太上灵宝洞玄弟子、无上洞玄法师。再逐次迁升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达到最高一级道职。经录派经典和法录以正一派为低,上清派为高。唐代以后,金丹派兴起,龙虎山正一派天师道统领三山经录派道教(阁皂山灵宝派、茅山上清派、龙虎山正一派)。经录派道教遂成为和金丹派道教分立的大宗派。&
辟谷派:易心莹《道教分宗表》又称葆和宗。祖述鬼谷子、张良,以吐纳、服气、休粮为法门。谓此宗炼真气以稽(禾旁应为提手旁)有形,绵绵不绝,而寿永无极。若躐阶躁进,强咽鼓努,必樱暴虐之患,痛疽奇疾,而自蹈戕身之壑。辟谷在早期道教修炼中,亦被用作开发人体潜能的仙术,其术较易得气,促使体质变化。&
胎息派 易心莹《道教分宗表》称为长淮宗,祖述矩(矢字旁应为犭字旁)神氏、中广真人,以住气、内观、神定、胎息为法门。论胎元,返先天,悟死生之大理,不由乎天而在于我。若不调灵冲关,迁神转境,则促龄秽躬,日体不仁。胎息是魏晋神仙道教中成熟的仙术,修道者多以此开发人体潜能,体道修仙。&
南宫宗 据易心莹《道教分宗表》,南宫宗别名灵图、符、天罡。其法门有阴阳、五行、六壬、奇门、神符、秘咒、罡令、禹步、假形、解化,实即精于法术的符派道教,祖述九天玄女、鬼臾区。又云:南宫宗者,望气知方,遁世密法,趋吉避凶,剑气除邪,或假形而蜕化隐影。及放者为之,则魇盅术、魑魅行,狂惑四方,颠倒黎庶,而不容于世。剑仙派亦为南宫派。&
阴阳派 内丹功法类别。即双修派。《参同契》云:“物无阴阳,违天背元”。 丹家以天下万物皆须阴阳配合才能成丹的道理,认为内丹的人体修炼工程也须男女双修,阴阳配合才能结丹。女子外阴而内阳,如坎囗卦;男子外阳而内阴,为离囗卦。内丹家利用阴阳栽接的功夫将女子的先天真阳(即水中金)采回来,补入男子离卦中间阴爻的位置,称为取坎填离,是阴阳派丹法的基本功夫。&
孤修派 即清净派。参见“清净派”条。&
双修派 内丹功法类别。以男女阴阳栽接术修炼为宗旨。秦汉时房中家和神仙家结合,将房中术和行气术结合升华,发展为男女双修的阴阳派丹法。以男女阴阳栽接术修炼的内丹家称双修派。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传开双修派丹法秘术。而后吕洞宾、张伯端、刘永年、陈致虚、陆潜虚、张三丰、李涵虚、仇兆鳌等人,皆精于双修派丹法。双修派丹法要用女鼎,但不同于房中御女之术,其目标不是追求性高潮的房中之乐,而是采取先天一囗结丹长生。&
文始派 道教内丹修炼派别。祖述文始真人关尹子,以《文始真经》为丹法要旨。此派功法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为丹法中最上一乘。修炼下手即以最上一层炼神还虚做起,主张修一已真阳之囗,以接天地真阳之囗;盗天地虚无之机,以补我神囗之真机。教人无所有,无所为,无所执,虚之极而无极,从而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内不见我,外不见人,一无所见,则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与天地,似契似离,同于大通,“浑人我,同天地”。这是此派丹法的最高境界,为出神入化,通向大道之仙径。由于此派只主张以神御囗,不讲求精炼囗,更不讲火候药物,因而是一种直指大道的顿修法。&
少阳派 内丹流派。称传自东华紫府少阳帝君王玄甫,因而称少阳派。据称王少阳传钟离权,钟离权传吕洞宾,后开南宗、北宗、中派、东派、西派、青城派、崆峒派、三丰派等多种流派。另一派称传自文始真人关尹子,由麻衣道者传陈抟、火龙真人。文始派以虚无为宗,属无上至真之妙道,顿超直人,修性而兼修命。少阳派则主性命双修,炼养阴阳,以有为法而至于无为法,便于人手,次弟分明,流传甚广。因而有内丹仙学以文始派为最高,以少阳派为最大的说法。&
北宗 道教内丹学的重要流派。创于南宋时期原北方金人统治地区长安一带,该派尊东华少阳、钟离正阳、吕岩纯阳、刘海蟾、王囗为“五祖”,实际创始人为王囗。王囗(),号重阳子。本为咸阳名门,善属文也习武。48岁时出游,在甘河镇遇仙人得内修真诀,遂“尽断诸缘,同尘万有”,潜修于终南山下,并开始收徒传道,以“忍耻含垢,苦已利人”为传道宗旨。金大定七年(1167)远游山东,在胶东半岛度化七位弟子,即马钰丹阳()、谭处端长真()、刘处玄长生()、丘处机长春()、王处一玉阳()、郝大通广宇()、孙不二清净(),号为“七真”,其中邱处机所创的龙门派影响最大。“七真”再传有赵玄悟、尹志平、李志常、于善庆、宋德方、綦志远、李志远、赵道宽,以至于元代的陈致虚,明清时期的伍守阳、柳华阳,乃至刘一明、闵小艮等也属该派支流。该派追求“全真而仙”,其修炼以清净为主,即以“识心见性”为首要,以炼心炼已为基础,同时不废精气的的修炼,王重阳说:“识心见性全真觉,知汞通铅结善芽。”(《重阳全真集》卷一第一)这是把“识心见性”的炼心与“知汞通铅”的炼气作为“全真”的两个基本内容。相对于南宗“先命后性”的功法,北宗丹法以“先性后命”为特征。关于清净炼性,北宗各家皆以此为上乘丹法,不二法门。王重阳说:“诸公如要真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莫打坐,莫学道,只要尘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净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重阳全真集》卷十第十二)马钰说:“清静者,清为清其心源,净为净其囗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扰,故情定而神明生焉。囗海静,则邪欲不能干,故精全而腹实焉。是以澄心如澄水,养囗如养儿,囗秀则神灵,神灵则囗变,乃清净所致也。”(《丹阳真人语录》)丘处机说:“吾学惟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也。”(《长春真人语录》)北宗之所以重视炼性炼已,一来由于该派本身即是道释儒合流的产物,受佛教“明心见性”的影响至深。二来由于该派在性命关系的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如在丘处机看来,形体有生有灭,神性却无生无灭,故“有形皆坏,天地亦属幻躯,元会尽而终,只有一点阳光,超乎劫数之外,在人身中为性海,即元神也。”(《长春真人语录》)因而修炼在根本意义上来说,乃是全其真性,真性圆明,本命方能彻达。但是,重性功并非不讲命功,该派也讲求神与气的结合,如王重阳说:“气神相结,谓之神仙。”(《重阳教化集》卷三第十二)关于炼气,王重阳对精神有着不同前人的理解。他认精为性,认血为命,“精血者,是肉身之根本;真气者,是性命之根本。故曰有血者能生真气也,真气壮实者自然长久,聚精血成形也”。(《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既然精血不离,性命相关,因而炼性不能不炼真气。丘处机在《大丹直指》中进一步予以说明:“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潜于顶。&
南宗 道教内丹学的重要派别。创始于北宋张伯瑞,流传于南方广大地区。该派以“先命后性”修炼方式著称。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称紫阳派、天台宗。&
中派 道教内丹学的一逐步形成门派。始于元代。由李道纯开创。原本无宗名,因其丹法以“守中”为要,有别于南北东西丹派,故名。李道纯(生卒年不详),号清庵,别号莹蟾子。活动于元初,出自南宗白玉蟾门人黄金蟾的门下,但他自称其宗脉为“全真”,故为江南最早的全真道士。其丹法源于张伯瑞的《悟真篇》,但更具全真教道派道儒释三教融合的特色。明尹真人弟子、清黄元吉等也被视为中派。这一派不像别的丹派,它既无立宗,又无明确的宗教承绪,李、尹、黄等人只是在丹法上具有一致的倾向性,才被视为同一派别。该派在丹法上特点是:糅合道儒释思想,将清修理论集中于一个“中”字上。李道纯《中和集》开宗明义:“《礼记》云:‘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谓静定,中谨其所存也。故曰中存而无体,故为天下之大本。发而中节谓动,时谨其所发也。故曰和发无不中,故为天下之达道。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静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这是把儒家“致中和”思想融于道教的修炼论,这个“中”也就是道教修炼所欲达到的目标,即致中和于一身,就可以成应变无穷的“仙”了。这个“中”又是修丹过程中所要体认的的“玄关一窍”。他说:“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今之学者多泯于形体,……但著在形体上都不是,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寻求。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所以圣人只出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关明矣。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凭么时,那个是自已本来面目,此释家之中也。儒曰:喜怒衰乐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仍三教所用之中也。”(同前)这个“中” 既是先天之有,却要通过后天的修炼才能成就,此即守中之功法。明尹真人师弟《性命圭旨》同样把守中看作守“性命之根”,这个中又叫“真中”,他们说:“无极者,真中也,故曰圣圣相传在此中。此中就是尧舜允执之中,孔子时中之中,子思未发之中,易之黄中通理之中,度人经之中理五囗之中,释迦之空中之中,老子之守中之中。然中字有二义,若曰中有定存在者,在此中也;若曰中无定在者,乾坤合处,乃真中也”。真中也就是李道纯所说的“玄关一窍”。清黄元吉则把所有内炼性功、命功功法归结为守功一法,他说:“昔论吾道,始终只是一中,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炼精而化气;终而守无形之中,以炼虚而合道。”(《道门语要》)这种守中之法又叫做“中黄直透”,即不用后升前降,不用开合,不用面壁,就能升仙。清代闵小艮,亦传中黄直透功夫。由于中派皆以儒说道,故被视为“教外别传”。&
中派的主要著作有:李道纯的《中和集》、《莹蟾子语录》、《三天易髓》;尹真人弟子的《性命圭旨》;黄元吉的《乐育堂语录》、《老子道德经精义》、《道门语要》等。&
--------------------------------------------------------------------------------&
东派 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开派于明嘉靖、隆庆年间。创始人陆西星,字长庚,号潜虚,又号方壶外史。扬州人。少习儒术,九次参加乡试未中,遂弃儒服,着装道衣,抗迹尘外。自称吕祖纯阳降临其所居“北海草堂”,亲授丹法要诀,即著说立说,开丹法新门派,因其活动于浙江一带,故称东派。明末孙汝忠、清人傅金铨等为此派之支流。此派虽称上绪吕纯阳,然而不立宗门,其修丹法门实承南宗一系,从《悟真篇》中开出新意,力主阴阳同类双修。陆西星认为传统丹经中所说的“阴阳”,也就是指男女,他说:“金丹之道,必资同类相合而成。阴阳者,一男一女也,一离一坎也,一铅一汞也,此大丹之药物也。夫坎之真囗谓之铅,离之真精谓之汞。先天之精积于我,先天之囗取于彼。何以故?彼,坎也,外阴而内阳,于象为水为月,其于人也为女。我,离也,外阳而内阴,于象为火为日,其于人也为男。故夫男女阴阳之道,顺之而生人,逆之而成丹,其理一焉者也。”(《金丹就成篇》)在他看来,仙胎大药须有先天之精与先天之囗的交媾和合,这在《周易》中就已阐明:“精气为物,游魂为交”。然而作为阴中之阳的先天之囗产自女方,作为阳中之阴的先天之精产自男方,男女各自皆不足铅汞二物,因此需要取坎女之阳,补离男之阴。“阴阳之精互藏其宅,有不可以独修者”。(《玄肤论》)但是,陆氏在此又强调说,这种取坎填离的主要作用在:取坎以“补其既破之离也,填其既虚之画也,复其纯阳之体也”。(《金丹就正篇》)因而这种阴阳双修法尤其适用于破体的中年人和老年人修持,竹破竹补,人破人补;虚而补之实,弱而补之强,损而补之盈。至于“童初之子皆胎也”,不必依双修法行持。此派虽主阴阳男女双修,但与御女采战之单补修法不同,此派主张用鼎而不采战,铸剑而不入炉,补铅而不伤彼,利已而不损人,其实际修持过程集中在“凝神聚气”一法上,促成神交气交,双修双补。明末朴真道人在所著《玄寥子》中对此派丹法评价尤高,认为“较印度瑜珈术与密宗双修法所用者,尤为上乘而简妙”。&
伍柳派 道教内丹修炼的流派。伍真人为北宗龙门嫡嗣,自署龙门第八代弟子。此派由明末清初的伍守阳、柳华阳所开创。伍守阳(),号冲虚子,江西吉安人。“十龄奋志明经学,得遇重阳祖七篇。十三岁初生异志,念念寻真求出世。十六许可批其文,不向桥门争二试。廿龄名利便休心,儒衣敝履幡然弃”。(《仙佛合宗语录?伍真人修真歌》)遇曹还阳得授“仙佛合宗全旨”,又遍考仙圣之书,参悟真谛,著《天仙正理直论》,又著《仙佛合宗语录》。柳华阳(1736―?),本为儒生,起家科第,后弃儒入禅,又出佛皈道,“凡三教之师靡不参”,竟未了彻慧命之旨。幸遇合伍冲虚师传其秘旨,“豁然道悟。乃知慧命之道即我所本来之灵物”。遂著《慧命经》、《金仙证论》。此派修丹力主清静修持,仙佛合宗。伍、柳皆不言阴阳男女,强调修丹只用先天,忌用后天,尤重“一点真阳”之先天祖囗的炼养,认为内药、外药皆原本先天祖气,所谓外药,是指“祖囗从生身时,虽隐藏于丹田,却有向外发生之时,即取此发生于外者,复返还于丹,是以虽从内生,却从外来,故谓之外药”。(《天仙正理直论?药物直论》)所谓内药,是指采外药炼成还丹大药,“全不著于外,只动于发生之地,因其不离于内,故谓内药”。(同前)外药为生而后采,内药为采而后生,“实止此一囗而已”。又如对于“鼎炉”,阴阳家多以男女为喻,伍守阳则明言外鼎指丹田之形,内鼎指丹田中之气。伍守阳在《天仙正理直论》中开宗明义地讲:“是囗也,神也,仙道之所以为双修性命者也。且谓今也以二囗为论,所以明人生仙佛之理也》。”伍、柳既以仙道为宗,又参佛法为用;既证论《黄庭经》、《胎息经》、《坐忘论》,又征引《楞严经》、《大般若经》、《华严经》,仙佛合为一体。与北宗比较,伍柳派丹法繁琐一些,不像北宗丹法简易,其于炼己、药物、鼎器、火候、效验、任督、防危,以及伏气、胎息、真意、大小周天等无不叙说详明。因其说理浅近,指点显明,加上仙佛共用,因而影响遍及国内外。但由于道佛两门之上乘精义,却犹有未尽之处,故而此派功法更合于养生却病之修为。
三丰派 道教内丹修炼的派别。由元、明时期的张三丰开创。张三丰,生卒年及出生地皆不详。清李西月考定张三丰名全一,字三丰,辽阳人。清汪锡龄认为他生于元代定宗年间。三丰丹法融会文始丹法与少阳丹法的特长,以清静阴阳,双修双成为显著特点。三丰丹法下手即讲求清静炼心养性,《玄机直讲》:“夫功夫下手,不可执于有为,有为都是后天,今之道门,多流此弊,故世间罕金真;亦不可着于无为,无为便落顽空,今之释门,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也。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玄要简?道情歌》:“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自,性清自然药材生。”张三丰强调修丹过程中有为与无为的并用,但无为是指“得丹之道,脱胎神化之功”,有为“非采战提吸之术、九一动摇之法,乃安静虚无之道,守雌不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大道论》)可以说,张三丰的《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等主要论著大都讲的是清静丹法。只是在《无根树》及后人缀合的《全集》中才有阴阳修法。《无根树道情》:“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金隔木,汞隔铅,阳寡阴孤各一边。世上阴阳男配女,生子生孙代代传。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又说:“女子无夫为怨女,男子无妻是旷夫。叹迷徒,太模糊,静坐孤修气转枯。”这是是明确主张逆修阴阳,栽接互摄。但《无根树》又主张双修而不“犯淫”,“犯淫丧失长生宝,酒肉穿肠道在心”。这虽一种双修派的上乘丹法,合清净与双修为一体,与所称“三峰”下乘丹法有别。张三丰著述甚多,清李西月辑刊成《张三丰全集》,然而真伪难辨。 一般认为《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等几部较真。&
三峰派 道教内丹修炼流派。由房中术发展而来。由朴阳子《三峰丹诀》而得名,曾盛极于明代。此派修炼主御女采战,行采人精气之泥水丹法,向来被人认为是旁门邪术。此派修丹始于筑基炼己,煨炉铸剑;中经提采而摄补,炼化以周天;终默运而柔用,得药以抽添。行动时步骤则复杂,有踵息炼气、聚气开关、金玉两炼、抱元养虚;又有择地选鼎、择时用鼎(其中又有用破鼎、中鼎、老鼎、以及九鼎法之不同)、降龙伏虎、妙用神剑、追摄气血、擒住真铅、转化阴阳;还有颠倒造化、玉液接命、金液还丹,面壁、脱胎、出神等等。还配有整套诀法,如封精诀、回精诀、炼精诀、大锁金阙诀、倒吸西江水诀、过关服食诀、内铸诀、外铸诀、大灌顶诀、小灌顶诀、煨炉诀、吹笛诀、开洞天渠诀、神用诀等等。乃秘传男女双修之功法。&
青城派 道教内丹修炼的派别。相传起始于青城丈人,又有李八百等人习传之。薛道光《悟真篇三注》:“张紫阳仙翁遇青城丈人,授金液还丹之妙道。”意谓张伯瑞曾师事青城丈人。此派论著有《青城秘录》、《大道玄指》。其功法综合南北阴阳与双修的长处,又上肇关尹子,形成以虚无为体、以简要为用、心平实为功的基本特点。由于此派功法习传多为“密符”,“授受均极不易”,故知者甚少。近人萧天石自称得览《青城秘录》、《青城玉房诀》等,了悉其旨归,在其《道家养生学概要》、《道海玄微》中作了阐述。青城派修炼最重一个“无”字,自“虚无”二字去体认参证。因而主张,功法下手即从最上乘起,修得上乘,中下乘之效验可兼得,无为而有为,无作而有作。该派认为无修而有修,斯为大修;无成而成,斯为大成;无德而德,斯为大德;无有而有,斯为大有。在“清静无为”中突出地讲求心无为,即心性清静无为,反对只知求清静于外,不知求清静于内。因此,心性清静无为,便生有为,心清静无功,便生有功。同时,在静观止念过程中切忌沉思冥想,切忌妄生意象与心象,从而与禅宗的参悟法相区别。青城丹法的“无为”修持集中体现在历代的口诀上,即“守无致虚”。其中分三个层次:初步入手功夫为“守中致和”;第二步为“了一化万”,第三步为“万化归一,一归虚无”。然而其“诀中诀”久已不传,故修持者通常难以把握见验。青城功法虽采南派阴阳双修法,但仅限于上乘双修法,即男不宽衣,女不解带,“千里神交,万里心通”,相传青城丈人说:“采补之道,非房中采阴补阳之事。而系采天地之气以补我之气,采天地之精以补我之精,采天地之神以补我之神。因天地之化,以造我之化;因天地之命,以续我之命;天地之气不息,则我之气不息矣;天地之化不止,则我之化不止矣;天地之命不坏,则我命亦不不坏矣。因天地之生生不已以成我之生生不已;则天地之命常新,而我之亦常新矣。”(引自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这种双修法实际上是心交形不交,情交貌不交,气交身不交,神交体不交。因而青城派之双修法可称为“清修中主双修者”。据萧天石介绍,《青城秘录》中对阴阳逆用法、乾坤返还法、大灌顶法、小灌顶法、阖辟天机法、钩提秘术、铸剑九法、三温鼎法、九温鼎法、采摄秘要、火候详指、炼药九诀、龙虎丹法别传、出神还虚指等均有详实阐释。尤其对女子修炼法有详尽论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一道教研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