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慢一点,脑子反应慢不是非常聪明的人在事业上发展会不会要付出更多?另

如何辨认身边的聪明人?
1222 个回答
谢邀。我来谈一下个人分辨周围聪明人的一些主要标准。首先要明确的是一些基本原则。首先,具有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不代表聪明。比如一个下水道工人和一个挖掘机工人,各自都是各自职业领域的老手,哪个更聪明?这就不好说了。所以分辨的标准不应该是针对特定领域的,而应该是普适的。再比如看学历,也不一定靠谱。我们抛开盖茨、乔布斯这些辍学的不谈,一个本科生和一个博士生哪个聪明?这也不好说,说不定本科生本科期间就做出了不错的科研成果,但是本科毕业没有继续做科研而直接去工作了,那他一定比博士生笨或者聪明吗?说不准的。还有比如看出身,也不靠谱。因为个人经历和交友圈的关系,我周围的很多朋友都是名校出身,北清复交牛剑HYPS什么的很多,很多聚会上名校学生的数量远比非名校的多,那这种情况下出身本身就不具有太大的分辨性。虽然名校出来的普遍会让人觉得聪明点(具体原因可以参考下文),但是即使是同一个学校出来的人,也会有很容易被识别出来的聪明程度的差别。那么我会通过什么来辨别聪明人呢?我有六个标准,两两一组分为基础指标,现实指标,和高层指标三个类别。基础、现实、高层的分类不是想说明轻重和高低,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基础指标的第一个标准,是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元认知能力,就是“对于认知的认知”和“关于知识的知识”,简单来说就是对于自我的认知过程的思考。关于元认知,网上有不少资料,大家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一下通俗的材料,感兴趣的也可以找相关的心理学文献读一下。具有强元认知能力的人,通常表现是学习能力很强,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认知和学习过程很了解,能够在快速的自我思考和自省后产生出优化过的学习策略。他们对自己的认知能力有较强的管控能力,懂得利用自己的认知能力的优势和已有知识框架来调节和评估新知识的摄入,这些人能够很快的把新知识融入到已有的知识当中。用乔布斯的话说,就是把已经划出的点连起来,而元认知能力高的人连得特别快。基础指标的第二个标准,是有具有逻辑性的思维跳跃能力。一般的交谈过程,通常就是先讲A,再讲B,再讲C,再讲D……但是我发觉,当和一些比较聪明的人聊天的时候,或者看其他的聪明人聊天的时候,通常不是一步一步走,而是跨着大步跳的,也就是先讲A,再讲D,再讲F,再讲J……这样。这种ADFJ的交谈方式,和前面的ABCD的交谈方式在逻辑上是一样的,并不是随机的思维跳跃,而是一些中间的逻辑步骤,因为交谈的双方都已经提前想到,并且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心照不宣了,所以不需要每一步都讲一遍,直接说下一步就好了。比如之前有个我觉得比我聪明好多的做医生的朋友来我家做客,我在厨房做饭,客人们在闲聊,中间聊到癌症的事情。我就想到个段子,然后说“骑摩托车戴安全帽也能增加得癌症的概率。”这个段子其实说的还是蛮直接的,我也觉得对方肯定听得懂,所以就没有补充或者继续讲,而那位医生朋友就直接回了一句“是啊,上次和主任一起去查房,主任就说其中一位老太太比其他病人更可能得癌症,因为she
has the syndrome of having too many birthdays。”然后大家就会心一笑。跟聪明程度相仿的人交谈起来跳跃的节奏是很舒适的,逻辑上也能很自然的过渡。但是如果两个人节奏差别过大,一方要经常说完A后补充说B和C才能继续说D,甚至中间还要加个B1、B2,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现实指标的第一个标准,是好奇心。其实,前面提到的元认知和思维跳跃,都属于聪明的下层建筑,而最能直观体现一个人是否聪明的标准是好奇心。一个聪明人,通常是对生活中各种事情充满了广泛的好奇的,也正是这种好奇,让他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新的知识。好奇心和聪明程度是个鸡和蛋的情况。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再强,如果好奇心不够,那他也不会去了解各种新东西;而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事物的广泛了解,他就很难看到那些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也就不容易产生较强的好奇心。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无所知。”现实指标的第二个标准,是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复杂的问题的能力。经常能在包括知乎等网络社区,看到一些专业人士解释专业的或者技术性的问题,他们会很热心的花很多时间讲问题背后的原理,列出各种外行人很难看懂的公式、推导过程和专业术语,自己解答的很辛苦,读者大多没看懂,双方都不开心——“我都花了这么多功夫讲了你们怎么还是听不懂”和“你讲了这么一大堆不明觉厉,我还是不懂。”而我接触到的一些很聪明的人,很多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而这些聪明人的共同特点是在解释专业问题时会刻意避免使用别人可能听不懂的大词、黑话和专业用语。刻意的选用简单的语言,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话的人懂得换位思考,能够从对方角度分析和评价自己的表达,是对于知识的学习具有评估能力的体现;其次,很多专业用语和大词其实是专家直接沟通的工具,当你面对的听众不是专家的时候,你就不能用这些工具“偷懒”,这样对于说话者的要求就更高了,对于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也更高。知乎上的一些比较有名的心理学、统计学、健身等等专业领域的用户,解答问题时通常都有这样的特点。有个很有意思的年度科普活动叫作火焰挑战(flame challenge),组织方每年会出一个题目,然后要求参赛者制作一个视频,把这个题目用一个11岁小孩能听懂的话解释清楚。听起来很有趣,但是做起来还是很难的,历年的题目有“火焰是什么”、“颜色是什么”等。各位可以试试自己解释下“火焰是什么”这个题目,然后想一下你的解释能不能让一个11岁的小孩听懂。知乎上就有类似的题目,各位可以去看看那些题目下的回答是不是用简单的语言说清楚了的。======================高层指标的第一个标准,是对于观点的态度。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比如对于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少发表观点,这其实是上面说到的懂得越多越有好奇心的一种侧面体现;还有就是能够容纳不同的观点,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这其实是上面提到的换位思考能力的一种侧面体现;还有就是不迷信、不执迷不悟,当新的信息和证据证明自己原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时候,能够改变自己的观点。这几点说起来不难,其实大家都会说,但是自身做起来的时候真的蛮难的,因为这还要涉及到情商、面子等社交属性。高层指标的第二个标准,是对于别人的态度。一个人是不是善良,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当然,准确的来说,善良并不代表聪明,聪明的坏人多了去了,事实上,想要做一个成功的坏人,也是需要聪明的,不够聪明的话坏事都做不到太大。但是“好人”和“坏人”是很主观的判断。通常情况下,每个人在自己心中都是好人,连恐怖份子都不把自己当坏人的,他们在自己眼中是自由斗士和真理的捍卫者,是非常“高尚”的。所以我说的善良,其实是对于别人的态度,就是说他是否能够通过分享、辅导、以身作则等方式帮助别人改善和提高,达成共赢的局面。帮助别人提高,想想都是极难的,大概是要把前面的五个标准都完成的差不多才能做到。当然不能排除存在那些很聪明,但是坚持“不但我要成功,而且我要别人都失败”的人,不过这种人我还真是不感兴趣,这样的人是不是聪明无所谓,我总是会尽量避免的。
当你遇到一个人,他能理解你的处境、尊重你的观点和信仰、和你打成一片让你觉得很舒服,但当你想进一步和他深入交往的时候会发现他总是和你保持一定距离,让你觉得你们总是隔着一层;这人八成比你聪明很多聪明人一般只喜欢和同级别的聪明人深交,和智识不如自己的人保持亲和友好谢邀
我一直把聪明归纳为“能迅速找到事情背后的规律”。让我产生这个想法的人是Jordan Belfort,就是华尔街之狼。去年RIMS的丹佛年会是他做的开幕演讲。他讲到一件事,他在监狱里的时候看了一本书,他觉得写的很好,然后他正好想出自传,想写的像那个作者一样好。那个作者是谁我因为不认识所以已经忘了名字,但是我记得Jordan Belfort说他翻来覆去的看那本书,研究那个作者怎么开始自然段,怎么引出人物,做了很多笔记。然后他完成了自传,稿子发到他经纪人那里的时候,经济人问他你是找了XXX给你做枪手写自传吗?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的,他能迅速的发现一个事情或者一类事情背后的规律,所以他做股票销售很成功,虽然摔了一次,但是他还能再爬起来。我后来想了一下,我觉得”能找到规律“几乎是聪明的本质。比如说,数学公式是规律,物理定律是规律,量化金融模型也是找规律。能够在这些规律至关重要的领域成功的,无一不是聪明人。
-我很小就知道,自己并非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但由于运气比较好,读高中以后我便一直处在「聪明人」密度较高的环境中。而近两年,又由于某些原因,自己的社交圈开始「暴涨型」扩张,这使得我逐渐接触了更多「不太聪明的人」,这些人给我原有三观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也令我开始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特质,让那些聪明人变得聪明起来。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陆陆续续地,我总结了 10 条辨别身边聪明人的标准,如下:【1】 对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并愿意与有好奇心的人惺惺相惜在我看来,「好奇心」是辨别一个人是否聪明的「入门标准」。所谓入门标准,是指:有好奇心的人未必聪明,但没有好奇心的人几乎一定不聪明。这里所说的「好奇心」,不是指爱八卦或者窥探别人的隐私之类,而是指:在大部分人习以为常的场景下,有探究规律本质的欲望。举个例子: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那么多年,看了那么多日出日落,都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但有一个人突然很好奇,为什么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两次日出的时间间隔又差不多?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就有成为聪明人的潜质。当然,「好奇心」是可以伪造的。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很有好奇心(继而证明自己很聪明),总是喜欢问各种各样「不明觉厉」的问题。为此,我特意添上了后半句话:真正有好奇心的人,是愿意和另一个有好奇心的人惺惺相惜的。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自己喜欢问很多问题,但是在别人提类似问题的时候却显得十分不耐烦,那就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有好奇心的人,只能说明他是「好表现」的人。对于辨别一个人是否真正有好奇心,我这边有一个小 trick:和人聊天时,有时对方会提到星座。如果他表现得对星座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我可能会向他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 处(chǔ)女座 的人有强(qiǎng)迫症呢?这个问题是很开放的,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但我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对这个问题表现出鄙夷和不耐烦,而他们本身却不是不相信星座的人。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些几乎都是不太聪明的人。【2】 能在一件事情上极为专注「专注力」是另一个辨别一个人是否聪明的「入门标准」,即:高效的人未必聪明,但聪明的人必然高效。这并不是说「聪明人」总能把自己的一天安排得井井有条。实际上,很多「聪明人」并非勤奋,有些甚至十分懒惰,但无论是勤奋的聪明人,还是懒惰的聪明人,都 总能在需要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调动起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在这段时间内,他能达到比常人高效很多倍的程度。这真是一种天赋,硬生生地拉开了「聪明人」和「不太聪明的人」的距离。以上 2 条是聪明人的「入门标准」,但凡是聪明人,总该具备。而下面 8 条则是聪明人的「进阶标准」,是聪明人容易具备的特性,但偶有几条不符合,也无妨。【3】 有极强的概括和拓展能力,并善于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解释同一个事件正如很多回答所提到的,能用简单的语言去概括和抽象复杂的事件,是聪明人的另一个显著标志。但聪明人同样知道,无论一个概括如何精准,都无法完全避免信息的缺失。因此,他们不仅仅会抽象一个复杂事件,也懂得如何去还原它——这意味着他们不仅需要拥有概括能力,并且懂得那些丢失的信息具有什么特性,从而便于自己拓展回去,甚至拓展更多。有了这两方面的能力,他就可以把一件事情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和信息量去描述。这使得在面对各种(与事情相关度不一)关心事件的人时,他可以依据对方对事物的了解水平,去选择最合适的讲解方式了。【4】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会不断修正对事物的印象人们总说,我们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句话当然是对的。但我观察后发现,在平庸的环境中,这句话几乎可以成为金科玉律,但对聪明的人,这句话却可能不太适用。这是因为,聪明人非常乐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们相信,事物是不断变化的。除此之外,他们十分乐于接受变化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他们热衷于比较变化前和变化后事物的区别,然后思考变化的原因。与之相对的,大部分不太聪明的人却对事物的变化十分不敏感。这可能源于他们对事物认知方式的缺陷:他们中的很多人,喜欢给一个人和一件事贴上「标签」以便于记忆,这使得「去标签化」会让他们感到极为不适。【5】 大多数在骨子里争强好胜,但也更愿意臣服于事实什么叫「骨子里争强好胜」呢? 就是说,虽然他们未必热爱口舌上的辩论,但在内心中,通常总有着稳定而难以侵犯的处世原则(他自己未必能感知到,但确实存在),一旦你试图动摇他的原则,他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捍卫它。事实上,他们的处世原则也往往是逻辑上高度自洽的,因为他们通常对「逻辑」有着高度的认同。这就使得,如果你用事实和逻辑去挑战他,他也更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和聪明人辩论是很舒服的,因为他们十分清楚什么状况下该认输,极少会在不占理的情况下胡搅蛮缠。【6】 在讨论问题时,会提前确认好口径和立场,这使得他们之间更容易达成共识他们深知,世界上大部分无谓的争论,其本质在于定义和立场的不同。因此,在讨论问题前,他们习惯于先去确认一些并不显而易见的概念的定义(在他们眼里,很多概念绝非普通人眼里那样显而易见),以及讨论问题的双方所在的立场。确认了这些以后,讨论问题往往会变得十分轻松,也十分容易达成共识。【7】 往往能包容事物的多样性这世上有很多反对同性恋、反对吃狗肉的人,而这些人在「聪明人」之中极为罕见。他们知道,同性恋的人虽然和自己的性取向不同,但对社会并没有什么显性的害处;他们知道,虽然自己不吃狗肉,但对有些人来说,吃狗肉和吃鸡肉、鸭肉、猪肉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也不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所以没有必要去反对它。对与自己不同而无害的「异类」的包容,从另一角度看,源于他们对自身「适应力」的自信。他们能和各种各样的人和睦相处,因此无需通过渴望别人和自己一样来获得安全感。(当然,在这一点上,会有一小部分反例,如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特别地,这种对自身适应力的自信,也会让他们在「独处」的时候也毫不费力。这也是很多回答中所提到的:聪明的人,一定善于独处。【8】 鲜见低质量的社交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要知道,比你厉害的人通常是懒得鸟你的」。这确实是残酷的现实。比如,在大学里,很多人喜欢在夜里和朋友们漫无目的地出去喝酒吹牛。但在「聪明人」的群体中,这种情形则要少见得多。这不是说他们不近人情,他们不这么做,是因为 他们有意识地去控制「漫无目的」社交的时间。「聪明人」往往更能感受到生命的短暂。自己的时间是宝贵的,即使要社交,也要用在刀刃上。与其和狐朋狗友喝个一醉方休,不如和身边一些拥有特殊能力和资源的人多聊聊天。如果暂时找不到,他们也更愿意一个人呆着。【9】 很少因为自己的身份产生优越感,这使得能在特定问题上能虚心向比自己层次低的人请教「聪明人」可能也会有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不会来自于他们的身份,而是来自于他们的实力。比如,一个考上北大的人,如果整天炫耀自己是北大的学生,他可能并不是特别聪明。因为这种优越感来自于「北大」这个身份,这就意味着,他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的身份高于自己的真实实力。而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对自己的能力高度自信,这使得他无需利用身份去证明自己的厉害。这是一种更为健康的心态,一个对自己足够自信的人,很少会摆什么架子,这就使得他更愿意在特定的问题上毫不做作地虚心向比自己层次低的人请教。【10】 善于在不同的人面前展现截然不同的个性「聪明人」不会在所有人面前都让自己显得聪明。因为他们知道,和不同的人,应该用什么方式社交,才能达到最高效、让自己最舒服的状态。而在一些人面前显得聪明,反而会让他背负很多本不必背负的责任,从而成为他的累赘。「聪明」是个大杀器,得好好掂量着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所以你看,很多聪明人在别人面前总显得傻乎乎的。而那些真正傻乎乎的人,却以为自己才是聪明人呢~#
未必不合群,但必定爱独处。
厚道、踏实、认真、努力!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开放的,是可以自由发挥的。那我来谈谈我的感想。我觉得聪明的人必然是学习能力超群的。首先,智商是决定学习能力的决定因素和前提,我这篇文章中想发掘一个除智商之外也很重要的品质。我的大学阶段,基本没遇到过笨人。但是大家表现也有差距,这种差异恐怕不是因为智商导致的。我在大学阶段遇到过很多真.奥义.大神,这些人,不管平时看起来灵不灵光,总之,这类人总是可以在一些关键的时刻, 比如考试,稳如泰山,取得优异的成绩,比如presentation,准备的非常流利充分。同时,也遇到过很多看起来很聪明的人,他们打dota,打三国杀,思路非常清晰,智商爆表。可是考试,面试,project总是表现一般的人,他们是不想考好吗?恐怕不是。我觉得第一类人的学习能力比第二类人强。他们到底强在哪里呢?我思考过这个问题很久,最后想明白了。1, 能够迅速进入状态,并且,2, 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的状态。尤其是第二点!是分辨聪明人的一个成功几率非常大的办法。首先说第一点。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我在大一时候,新加坡国立大学有个非常让人无奈的制度。由于住宿紧张,如果你想住学校,那就必须做很多课外活动来积累课外活动积分。作为外国学生,并且不想再学校外面租房子的人,我自然想去努力做活动,然后留在学校住。一开始倒还可以,我算是学习和活动兼顾。可是到后面就越来越吃不消了,活动很费时间和心力。往往参加完一个社团的会议之后回来就无心学习了。于是那段时间真的就很挣扎,也同时很羡慕那些不做活动的人。我并不是一个聪明人,可是这个时候身边的聪明人便一个一个显现出来了。他们有一个非常重要共同特质,就是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无论是体育队长,还是视频社团的组长,活动做完了,他们能够非常快的切换,然后心静若水的学习。我当时印象十分深刻的一件事是和一位学姐讨论过这个问题,她一直在培养自己的这种快速切换能力,这位大神学姐后来是去做了门槛非常高的新加坡公务员。多年以后,当我开始对一些认知科学有点兴趣的时候,我才逐渐明白过味来。我们做事,往往需要一个脑力热身。我们可能常有体会,就是做事情,在一开始的时候很容易分心,做不下去。一旦真正开始做了,也变自然的进行下去了。就好像写作业,假如这个作业是你不喜欢做的,那最痛苦的阶段就是最开始那几分钟,后来也就没了感觉。大脑往往需要在初期有一个适应过程。而聪明的人,这种适应能力尤其强。再说第二点,长期专注的能力。我往往发现那些看起来很聪明,但是成绩却一般的人往往就是长期专注力不行。与其说,短期的逻辑思维能力,短时间记忆是小聪明(这类能力在最强大脑中非常常见),那能够持续好几个小时思考一个问题,写一段代码,或者写一个问题的思维体力在我看来就是大聪明。这个词语我觉得非常合适来形容这种能力:思维体力。思维体力非常强的人表现出来就是抗干扰能力超群,一方面能够抵抗外界动静的干扰,另一方面也能抵制自己内心一些驿动的情绪。最终能够心无旁骛的去做一件事请。 这种能力是如何让他们变成聪明人的呢?我用以下几点来概括一下。1,做事过程中,减少焦虑。2,思维网络被激活,大量的短期记忆随手拈来,有利于知识的融合,最终受益长期记忆。3,流体验的加入,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从而加大学习的兴趣,最终转化为对学习的好感,增加了学习的机会。现在生活越来越碎片化,干扰我们注意力的事情越来越多,这类人的这个优势会被进一步放大。我觉得,能够长期专注将会成为以后人类的进化趋势,不能长期专注的人会逐渐在生存竞争中灭绝。本文不讨论这两种能力的形成原因和培养办法,只讨论为什么它们会影响到一个人在智力方面的表现。(就我的了解,它们更多与生理构造和激素分泌水平有关系)所以!大家跑步吧,哈哈。
这种问题,我比较喜欢简单有操纵性的方案。一般来说,能达到【不做蠢事】这个标准的人至少不会是笨蛋。查理·芒格有两个观点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一,如果你确有能力,你就会非常清楚你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没有边界的能力根本不能称之为“能力”。二,聪明就是少做蠢事。特别是那些显而易见的蠢事。不要闯红灯。不要酒驾。开车请系安全带。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ONS等)。避免和道德品质有问题的人交易。不要尝试巫医。......这些蠢事带来的微小的回报远远不足以抵消潜在的严重后果。严重的交通事故、艾滋病等,每一项都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半生心血。当努力避免这些“负面黑天鹅”后,所有正面的努力才真的开始有意义。负面黑天鹅的特征是:非常有限的收益,却暗含着无穷的后果。或许某人可以连续99次“成功”酒驾、一夜情,但是承受得起“错误”的第一百次么?而华尔街出现过很多不到45岁的年轻人赚得腰缠万贯,然后又输得一文不名,甚至进了监狱。巴菲特45岁时身价还不到1亿美金,“默默无闻”。50岁后,“奥马哈先知”就享誉全球。这个道理,做人和投资倒是很像。再补充一点。不做蠢事并不是不承担风险,而是不要承担错误的风险。创业失败率的确高,但不代表创业就一个很蠢的决定。知乎上很多人用现阶段90%的创业都失败了来论证创业不好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创业的收益是开放式的,创业的损失则是有限的。对于随时都能找到好工作的牛人来说尤其如此。有一个叫“七成打击”的理论很有意思。棒球比赛中顶级打者的打击率接近70%。如果一个打击者打击率高达90%,则说明这个打击者白白错过了很多好机会。如果一个打击者打击率只有20%,则说明这个打击者太过冒进,在糟糕的球路上浪费了打击机会。如果一个人在所有条件都很成熟,自己有9成的把握可以成功时才去创业,那么说明他已经错失最好的机会了。非常成熟的条件意味着一些其他团队在风险更高的时候就投入到蓝海中。想一想大多数创业团队都能成功创业本来就该一胜九败。就算是顶级的创业者也会是胜少负多,这是合理的现象。(我并没有数据分析创业的“七成打击率”是多少,但是肯定是远低于50%的。)在类似于创业这种“正面黑天鹅”的事件上,十拿九稳就是错失良机。简而言之,聪明的原则应该是承担正确的风险。如果想不明白哪些是正确的风险,那么至少【别做蠢事】,能避免明显错误的风险也不差了。
谢谢谢谢谢邀了。以下都是无责任闲扯。先声明“聪明”不是生活的全部,甚至比起很多素质来说,没那么重要。看年轻人(注意),很直观的可以看语速,语速快的,大张伟薛之谦,都是聪明人。聪明人才讲段子博喝彩,因为懂得幽默同时是一件智慧又无害的事情。大张伟更好一点,他是从里到外真幽默,薛之谦稍显刻意。跑题。。稍微深度一点就看逻辑跳跃程度,逻辑跳跃的脑子好,比如数学奥赛题答案上让人崩溃的“显然可得”,既是知识积累,又是cpu速率。聪明人不会一天到晚谎话连篇。因为足够聪明所以知道聪明的效用是有限的,真诚才是最佳武器,不会自作聪明去扯谎,除非另有所图。就知乎上的答主们来扯几句吧,因为知乎真的把人的很多素养都摆明面上了。人是有厚度的。你知乎上看到的每一个优秀答主,都是在用他们的过往岁月支撑自己,他们来到你的视网膜前只一瞬,但其实他们是穿过岁月厚重沉积才能在你心上片刻停留。能做到这个已经很了不起了。都做到这份上了还只是知乎网网友而已。现在这日子真不好过。优秀回答数量和内容广度直接反应了答主的厚度,每个人都是有厚度的,文学大家是有厚度的,很多作家禁不住读,读全集就露了怯。我感觉鲁迅就很厚,薄的不说了怕掐架。如果你见到了厚度经得起你一读再读的答主,甚至这个答主能做到久而弥坚,持续高质量回答好几年,那你就要上心了。说明他/她不仅在人生的前半段积累了很多,更难得的是就在当下,在此时此刻也在不停提升,这个人一定是不俗的。还有就是去关注那些不着相的人。什么叫“不着相”?当官的没有干部气,商人没有生意气,妓女没有风尘气,演员没有名利气,理发师没有“Andy”“Vivian”气,就叫不着相,大多不俗。拿知乎熟悉的大V来举例,推广、私货、想做言论领袖、想赚快钱,就是大V的相(当然他们嘴上道德昭彰是不会承认的)。那些关注数算得上大V,但还把自个儿当成人,不当成宝的,就是不着相。
1.情绪稳定,面对危机时候能尽可能保持理智思考2.会建立进而维护亲密关系3.书面表达逻辑清晰没有错别字4.内心强大有自己的主张而不过分偏执5.不随俗的同时懂得平衡理想和现实6.非原则问题上,惹毛别人没有关系,毕竟每个人爆点不同,可是别人已经表达不快的时候,赶紧打住,别再掰扯自己认定的"道理"7.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同时也能根据不同的处境有限度的修正,限度的原则是不过分委屈自己,不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抱有妄想,不容易受外力驱使8.也是最重要的,明白别人列出的这些"聪明"的标准只是个人看法而不代表真理个人认为"聪明"就和"热爱","感恩"一样是学不来的,一个聪明头脑在不同的教育之下可以变成不同类型的聪明人,同时笨蛋也会变成各种各样的笨蛋。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子反应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