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爱国歌曲有哪些主要民族

中国历史上16个少数民族的最终去向
导读:一、匈奴
  在秦汉时期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 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 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 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 间经历了约三百年。中国古代的匈奴 和欧洲的匈人(匈奴)没有血缘关 系,不是同一民族。近年来使用DNA 等测试手段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 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 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 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 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 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
一、匈奴在秦汉时期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 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 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 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 间经历了约三百年。中国古代的匈奴 和欧洲的匈人(匈奴)没有血缘关 系,不是同一民族。近年来使用DNA 等测试手段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 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 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 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 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 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 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 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 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 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 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 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 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 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 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 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 朝。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 奴。次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 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 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 夜。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 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 政策以休养生息。前57年匈奴分 裂,郅支单于获胜据漠北,呼韩邪单 于前51年南下投靠汉朝。前33年呼 韩邪单于娶王昭君与汉修好。48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两 部,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率4万 多人南下附汉称为南匈奴,被汉朝安 置在河套地区。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 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 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漠北和阿尔泰 山,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 国古书中消失。187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 权之际,南匈奴发生内讧。195年, 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蔡邕之 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 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 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4世纪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 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 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起兵占 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 王,311年刘渊子刘聪攻占洛阳, 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史称前赵 或汉赵。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 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 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 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 国,史称胡夏。425年赫连勃勃卒, 子赫连昌继位。428年北魏俘赫连 昌。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 帝。431年北魏俘赫连定,夏亡。夏 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 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 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 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 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 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 演出。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 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 一起融入华夏族。匈奴后裔汉化后, 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 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 山东等地。以下关于匈奴人和匈牙利的关系有必 要提一下,引用高群等观点并不代表 本人看法,仅是一家之言,就证据和 可能性来看,个人觉得应该是没什么 关系。关于匈奴族的迁徙,中国史书 除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外, 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多谓“向西 方跑了”,而欧洲学者则多有涉猎。 匈奴史专家、内蒙古大学教授林干 说:“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 遭受重创,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 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 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 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 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 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 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 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 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 地,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遂‘皆自号 鲜卑’,都成了鲜卑人。一个民族融 入其他民族的进程是很快的。”匈牙 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 调上一样写有10余部匈奴研究著作的林干认 为,欧洲史学家中最早记载匈奴人活 动的是罗马帝国后期的历史学家阿密 阿那斯*玛西里那斯,其后关于匈奴 的事便在欧洲史中骤然多了起来。他 说:“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 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开始扮 演着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 色,对欧洲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 ”著名隋唐史专家、陕西历史博物馆 研究员王世平说,“虽然如昙花般的 匈奴王国在欧洲消失了,但是许多匈 奴人很可能留了下来。许多学者认为 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北京大学教授齐思和、原匈牙利驻华 大使优山度也认同此观点。王世平认 为,匈奴利人与欧洲其他地方人的长 相有明显区别,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 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是一样的。 陕北民歌如“信天游”产生远比蒙古人 早,很可能与匈奴有关。王世平指出,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 勃,父亲姓刘,其子孙也姓刘,只有 赫连勃勃自号“赫连”。现在陕北姓刘 的很多,或许是匈奴的后裔。匈奴的 部族很多,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 族为姓。如姓呼延的、姓独孤的等, 但不能说姓这几个姓的一定是匈奴后 裔。自号“长安匈奴”并以长篇小说《最后 一个匈奴》蜚声文坛的作家高建群 说:“公元5世纪时北匈奴阿提拉在欧 洲建立起匈奴帝国,南匈奴几乎同时 在中国建起帝国,二者在东西方同时 向定居文明发起了最后一次进攻。在 战败后匈奴人便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 了。可以说,这个伟大的民族至今也 没有消失,它的血液还在当代其他民 族的身上澎湃着。”高建群说:“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 的情形和中国陕北一样,他们说话的 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诗 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 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 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 立起国家的?很多匈牙利学者都认为 这个国家与匈奴后裔有着密切的关 系。”二、东胡东胡是一个古老的游牧为主的民族, 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 1300年。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 “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是先秦 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 提到“东胡黄罴山戎戎菽”,在老哈河 与西拉木伦河流域发掘的东胡人墓葬 被认为是对上述说法的旁证。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北有东 胡、山戎”。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 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 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 次南下侵入中原。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公元前 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 余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 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字 从历史上消失。三、乌桓秦末汉初(前3世纪末)之际,匈奴 王冒顿单于击败东胡。东胡人北迁至 鲜卑山和乌桓山,各以山名为族号, 分别形成鲜卑人和乌桓人。乌桓山即 现大兴安岭中部的东西罕山。乌桓随 水草放牧,以穹庐为室,常要向匈奴 进贡,匈奴每岁向乌桓征收牲畜、皮 革。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乌 桓趁匈奴内乱之时进攻匈奴,把匈奴 赶出大漠以南。东汉对乌桓优抚,允 许乌桓人部分移居太原关内各地,驻 牧于辽东属国,乌桓人大多归附于 汉。乌桓南迁后,原居地为鲜卑所 占,留在塞外的部分乌桓人民,亦附 鲜卑,常助鲜卑寇边。东汉末年,辽东、辽西等地的乌桓大 人趁乱称王。初平元年(190年), 辽西乌桓大人蹋顿统一现辽宁一带的 乌桓各部。汉献帝建安十年(205 年)袁绍官渡之战之后败给曹操,其 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蹋顿,形成残 余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曹 操北征乌桓,战于柳城,斩蹋顿诸 王,从此乌桓彻底衰落,地位为鲜卑 取代。五胡十六国时期,乌桓与各族杂居, 形成“杂胡”。乌桓和匈奴的混血后 代“铁弗”人赫连勃勃立国胡夏。唐朝 时嫩江以北有乌丸国,传说是乌桓后 人所创。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派兵征 伐,之后乌桓融入其他民族。四、鲜卑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游牧部落被匈 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 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合称 东胡民族。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 山,后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 旗哈古勒河附近。鲜卑起源自黄帝之 孙曰始均, 《晋书》记载:曾在晋代 受封为“鲜卑都督”的慕容? “昌黎棘城 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 北夷,号曰东胡。”有熊氏,就是黄 帝部落。87年鲜卑崛起,在2世纪时继承匈奴 领地,称雄塞北。4世纪西晋灭亡 后,陆续在华北建立前燕、代国、后 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 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 霸。439年北魏统一华北,之后时常 与柔然发生冲突。而后北魏经历六镇 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 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最后 北周统一华北,于581年因杨坚篡位 而亡。称霸塞北的柔然汗国也于552 年为突厥汗国所灭。于五胡十六国时 期在青海建立的鲜卑别支吐谷浑汗国 则维持到663年为吐番汗国所灭。三国时期在乌桓被曹操征伐之后衰 落,鲜卑崛起。在西晋至东晋、五胡 十六国时期,鲜卑分为三大支部。(1) 东部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 等。其中段部曾和晋阳的刘琨联合,后被 羯人的后赵击溃,融入中原。有人认 为该部与宋朝时期的大理段氏有关, 但并无实证。慕容部的慕容?于五胡 十六国前期创立的大燕国,史称前 燕。前燕于能臣慕容恪死后衰落,慕 容暐(字景茂)在位时亡于氐人苻氏 的前秦,而慕容恪之弟慕容垂在此之 前已降前秦。384年,在前秦淝水之战败于东晋之 后,慕容垂复国建立燕国,史称后 燕。同时慕容暐的弟弟慕容冲(小名 凤皇,前燕的中山王,大司马)也建 立了一个燕国,史称西燕。394年西 燕被后燕所灭。后燕后被鲜卑拓跋氏 的北魏击败后北逃。留在南部的一支 后燕皇族由慕容德率领成立南燕,南 燕后被东晋所灭。(慕容?、慕容恪、 慕容垂、慕容德等人均在金庸小说 《天龙八部》中出现在虚构人物“慕 容复”的“大燕皇族世系表”中。)宇文部与高句丽通好,但败给了慕 容?的前燕。之后南北朝时期宇文氏 篡西魏成立北周。北周后为外戚杨坚 所篡,成立隋朝。宇文部落中的迭刺 部后来是契丹创始时期的“契丹八 部”之一。(2) 北部,即中部,有著名的拓跋 部,以及与其多次交战的柔然。386年,代国后代拓跋圭自称代王, 建立北魏。北魏后来统一中国北方, 在南北朝初期与南朝对立。北魏后分 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分别被北齐和 北周所代替。柔然与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北方的北 魏拓拔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 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 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 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 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 祖先。室韦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参 见柔然。(3) 西鲜卑慕容之庶兄慕容吐谷浑率部从东北迁 到青海东部,称为吐谷浑。吐谷浑在 鼎盛时期占据现青海、甘肃、新疆南 部、四川西部。663年(唐龙朔三 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 灭亡。史书上的看法认为,鲜卑与匈奴混血 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赫连勃勃成 立夏国。在阴山以北,鲜卑与敕勒融 合形成乞伏部。383年,前秦的乞伏 国仁在淝水之战之后造反,后在现甘 肃榆中成立秦国,史称西秦。400 年,西秦被羌人姚氏的后秦击败,乞 伏干归投奔南凉。409年乞伏干归重 建西秦。431年西秦被赫连氏的夏国 所灭。秃发氏与拓跋同源。397年,后凉的 秃发乌孤叛变独立,建立南凉。414 年南凉灭于乞伏的西秦,秃发部人投 奔北魏,被赐姓“源”。部分被其他民 族同化,部分演化为柔然。五、柔然柔然,鲜卑人的一支。公元4世纪末 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 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 的古代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 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 北朝纷争对峙时期。柔然源于东胡族,4世纪中叶附属于 拓跋部,主要游牧在鄂尔浑河与土拉 河流域。拓跋部南迁后,进居阴山一 带。5世纪初,首领社仑迁居漠北, 合并附近的部落组成联盟。柔然最盛时,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 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 到大兴安岭,与地豆于(今内蒙古锡 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旗和通辽市一带) 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 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 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 天山南路诸国如乌孙服属。鲜卑人拓跋部创立的北魏政权曾多次 与柔然互相征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击败柔然牟汗纥升盖可汗,肃清其在 戈壁以南的势力后,认为柔然人智力 低下,像只会蠕动的虫子一样,下令 改称柔然为蠕蠕。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 门可汗击败,汗国崩溃。柔然王室由 邓叔子可汗率领,南逃至西魏,西魏 太师宇文泰不敢收留,将此部三千余 人收捕,交突厥使者全数斩杀于长安 青门外。另一部柔然西迁中亚,后同当地一些 嚈哒部落为逃避突厥追杀进入欧洲, 称阿瓦尔人,占领了中欧潘诺尼亚一 带。568年,巴颜可汗建立了阿瓦尔 王国,后阿瓦尔人又携同其统治下的 斯拉夫人南下巴尔干半岛,602年, 攻打拜占庭不克。这些军事行动使得 整个巴尔干半岛斯拉夫化了。公元9 世纪初,阿瓦尔王国被查理曼大帝击 溃,阿瓦尔人定居下来,成为现代匈 牙利民族族源之一。还有一些柔然人逃至外兴安岭一带, 融入当地室韦民族。室韦人是蒙古人 的祖先。据一些历史学家考证,中国 东北地区的契丹民族也有柔然族源。六、契丹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 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 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 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 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 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 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 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 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 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 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此时八个部 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 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 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 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 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后 建立辽朝。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 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 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的民 族,如女真族、蒙古族等。据考证, 目前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后 裔,另外在中国西南有家谱的家族 中,有根据家谱记载,是随蒙古军队 出征而留在当地的契丹后裔,已经汉 化和当地居民融合了。在俄语、希腊 语,以及中古英语中,整个中国均被 称为“契丹”。如现在在俄语中中国的 发音是“Kitay”。当代英语也有 用"Cathay"来表示中国,如 Cathay Pacific(国泰航空,“中国太平洋航 空”)。七、蒙古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 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 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内蒙古自 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 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 人,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鄂温 克族(2万7千人)和土族(24万 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 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 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汉朝时期,东胡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 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 桓和鲜卑二族。乌桓在被曹操征伐之 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在西晋时期 鲜卑主要分为段部、慕容部、拓拔 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与南北朝时 期统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 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 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 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 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 地区,是室韦的祖先。《旧唐书》有“蒙兀室韦”,“蒙兀” 与“蒙古”是同名异译,在蒙古语中意 为“永恒的火焰”。蒙古诸部中,东蒙 古来自室韦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 嫡系后裔。宋朝时期,在蒙古高原上 的突厥系民族的统治逐渐衰落,东边 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韦诸部开始 西迁至蒙古高原内部的。室韦诸部在 突厥语中称作鞑靼。西部蒙古诸部则 在同一时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 的基础上形成。明朝时东、西蒙古分 称为鞑靼和瓦剌。八、突厥突厥是中亚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现 在全球约有1.3亿操突厥语族语言的 人,他们大多自称是突厥人或者突厥 人的后裔。这些人的分布在土耳其、 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 斯斯坦以及中国的新疆,遍布十多个 国家和地区。突厥人主要讲突厥语。 突厥语属阿尔泰语系,跟蒙古语是兄 弟语言。突厥带有匈奴的血统。在南北朝至唐 朝时住在现今中国西北地方。现代土 耳其人,认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后 裔,他们认为突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西元48年立国的北匈奴。西元6世纪 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 初归附于柔然。西魏时首领土门击败 铁勒,破柔然,建立政权,东至大兴 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 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 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为东西两 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攻灭 东突厥,在武则天时期,再度建立后 东突厥帝国。约在7世纪末8世纪 初,最后亡于回纥。九、回鹘回纥,中国古代民族名,亦称“乌 护”、“乌纥”、“韦纥”、“回鹘”。回纥 是维吾尔族及裕固族等族的前身。在 唐朝的同时代,回纥和吐蕃在北方和 西方立国,对中国历史有深远的影 响。回纥的前身敕勒是最早在西元前三世 纪为分布于贝加尔湖以南的部落联合 体。该部落群有狄历、敕勒、铁勒、 丁零等名称,都是相同发音的音译。 由于使用一种“车轮高大,辐数至 多”的大车,又被称为高车。这些部 落共有袁纥、薛延陀、契苾等十五 部。北魏时,东铁勒袁纥游牧于鄂尔浑河 和色楞格河流域,且为突厥汗国的统 治之下。隋朝称韦纥,隋大业元年, 袁纥部因反抗突厥的压迫,与仆固、 同罗、拔野古等成立联盟,总称回 纥。唐天宝三年(西元744年),以骨力 裴罗为领袖的回纥联盟在唐朝大军的 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国,并建立起 漠北回纥汗国,王庭(牙帐)设于鄂尔 浑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为主。唐朝 时,回纥取“迅捷如鹘然”的意思,改 作回鹘。立国后,回纥因历史的关系与唐朝的 关系一直很好,不像其他游牧民族建 立的政权大都要对农业国进行骚扰与 掠夺。回纥曾帮助唐平定安史之乱。 版图最大时疆域东接室韦,西至金山 (今阿尔泰山),南跨大漠。回纥后 因长期与吐蕃战争,加上内讧不断, 于846年被所属部黠戛斯所亡。三路西迁:一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 回鹘;一迁葱岭西楚河一带,称葱岭西回 鹘;一迁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后来成 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现在的裕固 族;其中前两支定居新疆的回纥,发 展成今天的维吾尔族人。十、女真女真(或女贞与女直),亦作女真 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汉- 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 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黑水 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女 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清朝 以后,“女真”称为“满洲”,后通称为 满族至今。“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 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 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 部分。《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 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 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 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 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 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 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 闻。”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 部,建立金。明朝万历四十三年 (1615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 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 建国,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 1644年女真人(满洲)入主中原, 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 朝。清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国日后版 图的基础。十一、党项党项是古代西北的一个民族,是羌族 的一支,又称作党项羌,是西夏王朝 的建立者。党项族原居住在四川松藩 高原一带,以畜牧为生,唐朝中期 时,受到吐蕃所迫,主要北移至今天 宁夏、甘肃、陕西交界一带,原居地 的党项族人则受吐蕃贵族役使,被称 作弭药人。北移的党项则分为八部, 唐末,其中较强的拓跋部首领拓跋思 恭曾被唐朝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并赐 姓李。至宋初,首领李继捧归降宋,但族人 拥立李继迁叛宋自立,李继迁之孙李 元昊称帝,成立了西夏,统治西北地 区达约200年之久,西夏为蒙古灭亡 后,党项族被蒙古人称作“唐兀”,属 色目人的一族,在元朝时还有部分甚 为活跃,但其后逐渐与其他各族融 合,党项之名逐渐消失于中国历史 上。据近年来人类学家的查访,在四川地 区尚有党项族人的后代,可能是西夏 灭亡后南移的党项人与弭药人融合而 成,此外在安徽、河南等地也有党项 人的后裔存在。十二、羌羌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现主要聚居区 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 和汶川县。现有人口30.6万人 (2000年)。羌族地区至今仍保留 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 的灵物崇拜。羌族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早在春 秋战国时期已聚居于中国西北,秦国 曾与羌族展开过战斗,至汉朝未止。 三国时羌族开始迁居中原,分布于中 国中部的山部地区。五胡十六国期 间,384年羌人姚苌利用前秦苻坚淝 水之战兵败后,关中空虚之际,自称 万年秦王。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 建立后秦。北宋到南宋时,1038年至1227年期 间,羌族的一支,党项族曾在今宁 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 陕西的部分地区建立了大夏政权,史 称西夏。十三、氐古代中国西北部少数民族之一,氐族 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氐族与羌 族同源。曾有说法,指属于藏族(古 代的吐蕃人)一支的白马藏人。春秋 战国时始以氐为族名,居于中国西北 部。汉朝至三国期间,氐族曾两度大 迁徙,至关中一带居住。其时还有如 羌族的少数民族迁入关中。十六国时 晋室南下,氐人便在北方建立前秦、 后凉、仇池等政权。随著长居于中国 日久,在唐朝时代,一部分氐族人与 吐蕃人相融合,而其余氐族则与其他 民族相融合。十四、吐蕃今天的藏族,吐蕃王朝是一个位于青 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 磨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 的第一个政权。按照藏族历史的传 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 846年,达磨赞普被杀,吐蕃分裂为 贵族领主割据的局面。元朝后受到中 央王朝的直接统治。十五、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于小月 氏,曾附属于匈奴,故又称“匈奴别 部”。匈奴衰亡后,南匈奴及一些原附 于匈奴的部众,于魏晋时代散居上谷 郡与汉人杂居。他们以农耕为主,信 奉“胡天”(祆教)。晋时,羯人石勒 建立后赵,为十六国之一,后渐融入 其他民族之中。部分旧史解释说羯胡 主要散居于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 北)。时至今日,山西、河北及陕西渭水北 诸山间也多有此族。他们与汉族杂 处,主要从事农业,相貌特征为深目、 高鼻、多须,通常用火葬,信仰“胡 天”(祆教),姓氏有石、支、康、白 等。十六、丁零敕勒,中国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 部落,又称赤勒、铁勒、高车、丁零 (丁灵、狄历)。敕勒人最早生活在 贝加尔湖附近,在冒顿单于时臣属于 匈奴。南迁入中原的敕勒被称为丁 零。鲜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车轮 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汉朝击溃 北匈奴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 与中原的汉人交往。公元4世纪末至 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 勒人和柔然人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 西北广大地区。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 立翟魏政权。4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人大 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 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 翻译成汉语。敕勒人在北魏时期大量 参加鲜卑人、汉人的战争,其中大部 和丁零人一起逐渐融入汉族。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突厥汗国,后 来成为回纥,现代维吾尔族的祖先。 俄罗斯联邦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境 内的雅库
猜你感兴趣
热门评论12楼3楼4楼36楼10楼此人多半有毒!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辨析/中国人[民族概念]
中国名人一般来说,华人(Ethnic Chinese)主要是从种族方面来讲,中国人(citizen of China)主要是从国籍上来区分,这两个意涵不太一样。华人(新闻报道) = 有中国血统的外籍华人。一般见于新闻对外报道,多是对外国事物。华人(种族)= 汉人和部分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包括国内外。中国人(血统加国籍)= 为通常理解,尤其在台海问题上,此时中国民众坚信台湾地区民众必是中国人(此时又偏向血统文化)。中国人(国籍) = 有中国国籍的人,无论血统,此为官方定义教科书说法。但是通常难以被中国民众接受,比如有中国国籍的黑人不太可能被称为中国人。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能区分种族和国籍的不同意义,所以对于华人一词的在使用时很少有争议。对于中国人一词在使用时牵扯到政治问题:两岸问题(“一个中国”、“一中各表”、“两个中国”、“特殊两国论”、“一中一台”),东南亚华人问题,其它国家的移民的融入和国家认同问题等,所以争议比较大。中国内地姚明部分内地的民众一般将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理解为中国人,因为其祖先源自中国,及其本身有汉族血统。少数港澳同样习惯称具华裔血统或内地移民者为中国人。一般来说,在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具有华人血统或血缘的人,通常称为“华人”。“华人”另一定义则包含内地及港澳人士、台湾人及海外华人。例如新加坡华人、马来西亚华人及印尼华人,美籍华人。中国香港香港人口以华人为主,占香港人口接近95%,由于大部分香港人原籍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故中华文化一直在香港占有主导地位,对中国人这一身份也非常认同。如香港长期以来把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列为假日,也深深影响了内地,中国内地于2009年起把部分中国特色节日列为国家统一的法定假日。但接受了英国150多年来的殖民统治,英国人给予港人英国属土公民的特殊身份,亦令当时不少港人自认是英国人。立于香港星光大道的李小龙塑像自1997年香港回归后,港府推行国民教育(例如推动学校增设“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又在电视台新闻开始播放前先播放国歌)以期提高市民对中国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在2008年的身份认同调查中,选择“中国人”的有39%,较2007年同类调查上升了12%;而选择“香港人”的则有18%,下跌了5%,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申办北京奥运成功,香港人对国家的成就感到骄傲。另外大部份受访者都同时认同自己既是“中国人”又是“香港人”。该调查同时就香港市民的身份认同感进行单项测试,受访巿民对“香港人”及“中国人”的认同感分别为7.80及8.02。然而自2008年以后,2012年港大身份调查中,港人对中国人身份认同有所下跌,自称“中国人”的比率为17%,是2000年以来的新低。结果又显示,香港巿民无论是狭义或广义地自称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狭义或广义地自称为“中国人”的比率高约20%至30%。总体来说,巿民对“香港人”身分的认同感上升至10年新高,而对“中国人”的身分认同感则跌至12年新低。这个发展,似乎与中国经济发展背道而驰,相信与经济范畴以外的发展有关。此次调查与过往不同的是加入了“中华民族一份子”、“亚洲人”及“世界公民”等单项进行独立评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中国人”可能只是指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甚或只是华人的代词,而未必特指某个国家的国民。中国在国外和中国共产党的负面形象,中国大陆和香港从人民学识水平、文化、价值观、政治与经济体系等多方面的比较性差异都是使香港人只认同自己是香港人的主因。中国澳门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资料调查报告显示,截至日,澳门的居住人口估计约为557,000人,当中以华人为主,占总人口的97%,大部分原籍广东珠江三角洲。葡萄牙人(包括在澳门的土生葡人)及其他外国人则占3%,其中外地雇员有71,182名。当中主要包括印尼,菲律宾和越南人。他们主要从事家庭女佣等劳动职业。中国台湾台湾独立运动支持者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不自称且不希望被称为中国人,甚至强调在政治上与法律上绝非中国人,因此部分台湾人对“中华民国”这个法律上会把中国人身份强压在台湾人身上的国籍,具有一定程度的不满,并且希望台湾独立。但是台独运动者中占大部分的成员,并不否认自己是“华人”或“华裔”。根据调查显示,在1990年代,超过半数的台湾人在自我定义上认定自己是“中国人”或者“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但随两岸交流中互相的不友善行为和所谓台湾本土化运动,台湾人的自我认同随着时间也产生变化。到了2008年,同样的调查显示,台湾人中认同自身是“中国人”者明显减少,而认同自身是“台湾人而非中国人”者明显增加。由于在调查之中并未就“中国”进行明确定义,因此在认同上存在分歧。认为“中国”就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并不认同自己就是“中国人”,在台湾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含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者,多半是基于文化血缘因素,或者是认为中国是中华民国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一般都认同自己是华人或华裔。李登辉及陈水扁执政时期的独化教育是使多数台湾新生代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主要原因。2009年台湾远见杂志所做的一份调查中,在可复数选择认同的情况下,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者只占46%,“华人”或“中华民族(台湾指汉人)”则占超过70%。一些台湾人希望把“中华民国”更名为“台湾”,以切割“台湾”和“中国”在概念上产生的连结和身份认同,但这种主张受到以台湾泛蓝阵营等支持中华民国者的反对。海外华人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海外华人主要生活于当地为相对多数民族的新加坡及在当地为相对少数民族的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与越南。这些地区的海外华人主要是在十六到十九世纪福建省与广东省,以及后来的海南省。而从十世纪到十五世纪的移民主要是前往马六甲与东南亚。美国、加拿大、英国、北欧、澳洲、新西兰等地区也有较多分布,这些地区的华人多数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从广东省移民。其他地方曲阜孔庙大成殿在西方一般所谓的Chinese,在作民族解释时,大抵等同于中文里华人的用法,除专指汉族外,有时还包含一些已经汉化并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如土家族、满族、回族,至于维吾尔族、藏族等仍然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民族,或者像中国朝鲜族,哈萨克族等等具有各自民族国家并且不使用中国话(Chinese language)为母语的民族,往往不被认为是Chinese。根据普遍被接受的地缘定义,内地人、香港人、澳门人、台湾人及海外华人的划分方式获得较大的认同。在其他国家的人来说,一般讲中国人是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地地区的人,来自台湾的人通常被视为另一个群体,而香港人和澳门人也常常被视为一独立群体看待。但内地、台湾、香港和澳门的所有居民所获得的国外签证国别均为中国(内地、香港、澳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为"中华民国")。
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族概念]
孝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不少中国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都体现了孝悌精神。由此可见,孝悌与中国文化之关系密不可分。中国人中国人的孝悌观念孝悌的概念是唇齿相依的,孝顺主要是依从父母的愿望,而兄友弟恭则是父母所乐见的。孔子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以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由此可见,传统的孝悌精神其实暗含了其他优良品德。传统的行孝方法中国人的孝顺的真正基础大抵是对先人的感激。因此古人为父母守孝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并必须留有子嗣为先人继承香火,祭祀祖先;不伤发肤以善待父母赐予的身体。如果父母犯了错误,则要以谦和恭敬的态度柔声劝谏。几千年来维系中国社会秩序的不是法律,也不是宗教,而是建立在以忠孝为中心的宗法制度,换句话说就是孝悌精神的教化和统导。中国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受过外国宗教文化的渗透与冲击。可是始终没有一个宗教能够成为统导,孝道的源远流长不能不说是关键性的因素。中国传统孝悌精神经过数千年发展,渐渐渗进了生活习俗中,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规则。例如基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丁中最为重要的职责就是为祖先传宗接代,于是形成早婚习俗。又如奔丧的习俗,死者的子女需披麻戴孝,在外地的要身穿丧服日夜不停行走奔丧。而侍疾习俗,则指父母有病,子女要夜不离床亲尝药汤及不能嘻笑设宴等。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与日月争光”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学习是个人以至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华民族素来以勤劳和善于学习着称。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呢?总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追求技能与知识、修身养性、获取功名和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国读书人的最高理想。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认为读书人除了要培养个人品德之外,也要把知识应用出来,贡献社会,这就是「经世致用」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政治家,都以国家百姓的福祉为己任。例如北宋的范仲淹为了出任公职,造福国民,自小便勤奋好学,准备投考科举。他当官以后,不但推行政治改革,更曾抵抗外族入侵。他曾说读书人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完全把「经世致用」的理想实践出来。在二千多年前,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习的目的是「修己」,意思是修习和培养个人品德。中国人深受孔子的思想影响,于是,不少读书人都把修练个人修养作为学习的目标。事实上,书读得多了,人就会知情达理、明辨是非,人的精神素质也会提高。当他立身处世、待人接物时,便会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和有文化教养的人。所以中国人常说:「三天不读书,人就变得面目可憎。」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类要在世上生存,必须具备谋生的本领。通常这些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学习获得。例如古代的中国人必须学习如何狩猎或耕作,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除了应付生活需要外,「求知欲」也是中国人努力追求知识的重要动力。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指南针、纸张、火药等对世界影响深远的伟大发明,这些都是中国人的祖先努力钻研的成果。一些有名的学者如沈括和李时珍等,更把毕生的研究结果着作成书,为中国留下重要的文化遗产。
风俗习惯/中国人[民族概念]
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中华民族以有多种多样的传统节日而闻名,根据《通胜》的载录,年中最少有9个主要节日、24个节气和140多个节诞,换言之,一年中平均两天就有一个节诞了。 节日是人们随着季节、时间和物候转移,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风俗和纪念意义的社会活动日,也无疑是民族因应时地环境代代相传、岁岁相因地累积的智慧和生活情趣,可以说离不开一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亦往往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人的人情味、对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关老爱幼之着重可说鲜活地体现于形形式式的节庆风俗之中。因此,与其说节庆是民族的文化遗产,倒不如说它们是一面镜子,也安插于您和我的生活之中,我们也有份儿参与和保存这些智慧的积累。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 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2010年,6月14日,6月15日,6月16日为法定放假日子。日为端午节。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农业耕作农业耕作是古代中国立国之本,农业可说是古时人们营生的命脉,就好比当今的城市生活:倘若停止了经济运作,整个社会就会马上瘫痪。春节和冬节,恰是一年中头尾两个由农耕作息衍生的重要节日。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立春是很值得庆贺的。春节又称「过年」,「年」原是「稔」的初义,是五谷丰稔的意思,因禾谷多一年一熟,「年」乃逐渐由农业生产周期的名称引申成为节日的名称。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春节既是年终庆贺丰收的日子,更是新的一年农业生活开始的大好时光。古代一般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过半就充满了准备过新年的气息了,真可谓异彩纷陈: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神」,直到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都是民间喜气洋洋的快乐时光。至于冬节,就是冬至,也叫「长至」、「短至」和「至日」等,「至」是到达极点的意思,(与古代社会「夏至」并称为「二至」)。古代社会极为重视「冬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汉代以后又有「冬节」之称。这一天,家人团聚,置办佳肴,祭祀祖先,庆贺往来,一如过年的大节。进入现代社会以后, 「冬节」的重要性似乎日趋淡化,不过在当今的中国农村,由于冬至是气候转换的起点,农民一到「冬节」就开始备耕,所以许多传统的冬节习俗,在不同程度上还得到传承,如吃「冬节酒」、「冬至团」或「冬至饺子」。至于城市市民抓紧「冬节」的进补,选购各种营养滋补品,则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宗教祭奠宗教祭祀在远古社会,人们认为自然界具有生命及神奇的能力,因而每向山川草木、江湖河海表示敬畏,求其保佑和降福,形成原始的信仰。人们相信,宗教祭祀能保证猎物的捕获、季节的正常序列甚至庄稼的丰收。这种基于原始信仰的祭祀活动,一旦习以成俗,便成了节日的雏形。常见于各出土礼器上的「社祭」和「祖灵」的象征图案,以及人群汇集或歌舞正忙的景象,便反映出这两种深受「天公地母」影响、向天地祈求丰收或风调雨顺的祈祷仪式,大多演变成后来万民欢腾的节日。如元宵节是从祭祀天神中最为尊贵的「太乙神」(又写作「泰一神」)演变而来,到汉武帝时基本定型;中秋节则直接起源于古老的敬天活动「秋祀」以及「拜月」(秋分晚上祭月);再如七夕节,亦是以确认天上的王母娘娘的存在为前提:只因为牛郎和织女触犯了天神的戒律,故被阻隔在天河的两边,每年只能相会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宗教祭祀色彩较浓的中国节日,其演变的过程往往又融合较多的神话传说,因而显得更丰富多彩和富有人情味。人伦孝悌中国人可以对神、对宗教不那么热衷,对祖先却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和归依感──因为祖先是自己的本源,在血缘关系上高出于己的人,因而对祖先感恩戴德,奉若神明。这是历经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基本的精神,由此推展,中国人对先人的生日和忌日是相当重视的。秦汉时代,扫墓之风俗已注入礼俗的内容。「家祭」就是对祖父母、父母的祭祀;家祭之外,还有「村祭」和「族祭」,场面宏大。祭祖方式除了一般的节日祝祷、供奉,伴以演戏、奏乐、舞蹈之外,其特殊形式是悼念、扫墓和立碑。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怀和祖先崇拜的习俗,对清明节的衍行和发展,有着悠远而深刻的影响。尽管对清明节的出现有诸多传说,如介子推和寒食节的传说,倘若没有中国文化传统中重亲情人伦的深厚基础,清明节不会形成为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其文化脉络仍依稀可辨。
中国姓氏/中国人[民族概念]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中国姓氏汇编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11)以谥号为氏。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百家姓百家姓
中华贤达名号/中国人[民族概念]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神农炎帝; 农耕文明开创者后稷;文字文明开创者仓颉;车神奚仲; 酒圣杜康; 中华文明奠基人黄帝炎帝夏禹; 法圣商鞅; 道圣老子; 儒教创始人、儒圣孔子;兵圣孙武;商圣范蠡;战神项羽;谋圣张良;史圣司马迁;科圣墨子、张衡; 木圣鲁班、马钧;医圣张仲景;神医华佗; 武圣关羽;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药王孙思邈、李时珍;草圣张芝、张旭、怀素、黄庭坚;茶圣陆羽;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七绝圣手王昌龄; 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屈原;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棋圣聂卫平; 伟人孙中山;当代草圣于右任;新中国的创始人毛泽东;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中国核武器之父王淦昌;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地质学家李四光;圆周率祖先、《大明历》创立者祖冲之;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大千画派创始人张大千、张善子昆仲; 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学派创始人靳尚谊;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中国流艺术家画派、价值流动论和现象经济学创始人朱明;发展经济学创始人张培刚;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徐勇;中国式维基、中国词条教父、互动百科创始人潘海东、360的创始人是周鸿伟、腾讯的创始人是马化腾。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1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04:35:38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的爱国歌曲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