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神通六大神通,看下和道教神通有何区别

佛教与神通有什么联系? _ 路由器设置|192.168.1.1|无线路由器设置|192.168.0.1 - 路饭网
您的位置: >
> 阅读资讯:佛教与神通有什么联系?
佛教与神通有什么联系?
佛教与神通有什么联系?
恒毓(博士)
【提要】道教推崇神通,佛教虽然不主张用神通,却在历史上有相当多的使用。为了揭示中国佛教为什么会转变对神通的看法,本文[2]的论述分三步进行:
第一,&神通&本义与类别;第二,中国佛教对神通的运用;第三,中国佛教运用神通的因缘。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认为,神通是指凡人所没有的高深莫测而又富于变化的能力,是当权者对神通的崇拜促进了佛教对神通的重视。
佛教的修炼能够产生神通,中国佛教对神通也有相当的运用,但佛教基本上反对用神通;道教的修炼也可以产生神通,其修炼者就是要追求神通,以神通的大小来衡量道行的高低;道家属于学派性质,不是宗教,处理的基本是人生态度问题,没有体系化的修炼途径,所以也就谈不上神通。那么,佛教为什么反对神通?中国佛教又为什么要运用神通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神通以及神通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一&神通&本义与类别
中国人的向往很多,比如大同社会、世外桃源等等,但没有什么能够比神通更有吸引力。小时候,听了《西游记》,就总是惦记着如何才能有孙悟空那样的神通,如何才能有七十二般变化,如何才能腾云驾雾,如何才能长生不老,如何才能得到太上老君的金丹&&诸如此类,真是令人废寝忘食而不能不浮想联翩。我总在想,八仙过海,他们的神通是哪里来的?我为什么就没有?我怎样做才能像他们那样神通广大呢?这是我小时候一直解不开的谜团。我想,在中国,与我有同样想法的当不在少数。那么,究竟有没有神通?神通能不能获得呢?
从历史上佛教和道教的情况看,神通的存在当不容置疑,神通的获得也是可能的。从学术的角度说,承认神通也好,否定神通也罢,都要有令人信服的论据才行。所以,我们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神通,我们需要先对神通本身有个具体而清晰的了解。
从古汉语的构词法分析,&神通&是个联合结构的名词,由作名词的&神&与作名词的&通&所构成,其&神&与&通&当各有所指。基于揭示神通本质的需要,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分解。
&神&字,它的本义是指事物的生成者与主宰者。《说文解字》说:&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对此,徐锴的系传说:&天主降气以感万物,故言&引出万物&也。&徐灏的注笺说:&天地生万物,物有主之者曰&神&。&这种主宰事物的神有许多,诸如天神、风神等等。其中的天神,郑玄的《周礼注&春官&大司乐》说:&天神,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这样的神,《老子》也有使用。《老子》第六章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所谓的谷神的&谷&不是五谷的&谷&,而是山谷的&谷&,用的是本义,指的是两山之间的夹道,以空旷为特征;&神&也是用的本义,指的是具有极大威力而又变化莫测的无形的存在。
表面看来,这样的神似乎同神通没有什么联系,实则不然。正是从&神&的这一本义出发,人们赋予它一个全新的意义:神奇、玄妙。《周易&系辞上》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此处所谓的&神&,韩康伯说:&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换句话说,&神&就是化生各种事物之不可思议的变化的意思。明代杨慎《F语》说:&文非至工,则不可为神,然神非工之所可至也。&言下之意,神是自然而然而又奇妙无比的东西,它决不是人为的力量所能够达到的。
古汉语中,作名词的&通&字只有贯通、畅通这一种意思适合与&神&相搭配。《韩非子&外储说》说:&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无当,可以盛水乎?&玉卮虽重,没有底,又有什么用呢?显然,这里的&通&是没有障碍的意思。《周易&系辞上》说: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之所以&通&是往来不穷,是因为通了就没有障碍,没有障碍自然就可以往来不穷。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虽然注重神通,但&神通&一词却不是来自道教,而是来自于佛教。比如,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叙品第一》说:&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说:&此诸菩萨非初发意,皆久植德本,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净修梵行,恒为诸佛之所称叹,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诸法之门,质直无伪,志念坚固。&可见,佛经中是直接使用&神通&这一说法的,而此前的道教或道家典籍则只有关于神通的种种表现而没有&神通&这一说法。
那么,神通都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说: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无有山陵溪涧沟壑,七宝台观充满其中,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志念坚固,精进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说:
尔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坐高远,惟愿如来以神通力令我等辈俱处虚空。尔时,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以大音声普告四众:&&
能够身出光明、飞行自在,能够接诸大众皆在虚空,这便是神通的具体表现。这样的神通,毫无疑问,凡夫俗子是没有的。所以《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说:&其佛说法,现于无量神通变化,不可思议。诸天人民,数如恒沙,皆共合掌听受佛语。&
神通一定是和变化联系在一起的,神通的变化一定是不可思议的。这不可思议的神通变化,根据佛教的说法,三乘圣者所得到的总共有六种。所谓六种神通,又称&六通&,指的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和漏尽通。其中,天眼通指的是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不论远近、内外、昼夜,一切都能看见;天耳通指的是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不论远近、内外、大孝强弱,都能听见;神足通又称&如意通&或&神境通&,指的是能在六尘境界中变现自在、飞行自在、转变自在的神通;他心通指的是能知他人心思的神通;宿命通指的是能知他人宿世事迹因缘之神通;漏尽通指的是断惑究竟后所得之神通。这六通当中,前五种神通是一切修习禅定者都能获得的,证得了佛法之后也都有,但佛教并不追求之,而漏尽通则是佛教修行之目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九》说:&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换句话说,前五种神通都是世间有为功用,是无法解脱的,只有漏尽通才是标志解脱之神通。
明确了&神&与&通&的用法和神通的表现,&神通&的意义也就明了了。简单地说,所谓神通,就是指凡人所没有的高深莫测而又富于变化的能力。
二中国佛教对神通的运用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神通的运用相当普遍。比如,梁朝慧皎《高僧传》卷第九、卷第十是《神异传》,记载的都是从汉代到梁朝数百年间众所周知的一些有神异事迹的高僧故事。其中,直接立传的有二十人,间接述及的有十二人。为了探讨神通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大受欢迎,我们不妨就《高僧传》的记述而对佛教的神通作一简单交待。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佛图澄的神通故事。
佛图澄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在中原弘法的西域高僧,不仅道行高深,&诵经数百万言,善解文义。虽未读此土儒史,而与诸学士论辩疑滞,皆暗若符契,无能屈者&[3],而且有很大的神通。他的神通,根据《高僧传》的记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预知未来;第二,示现奇异。在佛图澄那里,预知未来和示现奇异是同时使用的。所谓预知未来,指的是佛图澄能够对将要发生的事预先知道,并提前做好破解的准备;所谓示现奇异,指的是佛图澄时常流露出一些凡人望尘莫及的能力。佛图澄都有哪些预知之事,又有什么样的神奇现象呢?
石勒的大将军郭黑略随石勒出兵作战时,时常讲一些预知胜负的话,后来都应验了。对此,石勒大惑不解地问:&孤不觉卿有出众智谋,而每知行军吉凶,何也?&我石勒实在看不出你郭黑略有什么惊人之处,可为什么你总能事先知道战事的结果呢?是的,作为一名能力一般的将军,能够屡屡言中尚未发生的情况,这难道不奇怪吗?郭黑略的回答一下就拨开了这一迷雾:&有一沙门,智术非常,&&臣前后所白,皆其言也。&郭黑略所称的&智术非常&的沙门是谁?那便是佛图澄!当石勒问佛图澄&佛道有何灵验&时,佛图澄说:&至道虽远,亦可以近事为证。&佛图澄的意思是:要问灵验,这用不着什么高深的道理,只需让你亲眼目睹就行了。于是,佛图澄&取应器盛水,烧香祝之&。不一会儿,应器水中&生青莲花,光色耀目&,石勒由此而信服。
一天夜里,石勒想试验一下佛图澄的预知工夫,便武装整齐地坐在帐中,派人去佛图澄那里,要谎称石勒不见了。哪知,佛图澄见了送信人,送信人还没有开口,佛图澄就反问道:&平居无寇,何故夜严?&言外之意是说,这些天很太平,主公为什么要做出一副严阵以待的样子呢?此事过后,石勒&益敬之&。
有一年,襄国城堑干涸,石勒问佛图澄解除缺水良方。佛图澄说:&今当敕龙。&虽然石勒以为佛图澄是拿自己开玩笑而很不高兴,但佛图澄此言的理由是:&水泉之源,必有神龙居之,今往敕语,水必可得。&当时,水源虽有数处,但都&久已干燥,坼如车辙&。佛图澄带领弟子数人来到泉源旁,自己坐于绳床之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如此者三日,&水泫然微流&。这时,一条小龙,&长五六寸许,随水出来&。随行者见了,争先恐后地上前观看。不久,&水大至,隍堑皆满&。
佛图澄的这些神通,《高僧传》的说法是:&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物。以麻油杂胭脂涂掌,千里外事皆彻见掌中,如对面焉,亦能令洁斋者见。又,听铃音以言事,无不效验。&在六通当中,佛图澄的神通显然包括有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和他心通等。
其次,保志禅师的神通也非常有影响。
保志禅师在建康道林寺出家,以修习禅业为事。他在宋太初初年开始有神通表现,齐、梁时名噪一时,&京土士庶,皆共事之&,连皇帝都亲自供养。[4]保志禅师的神通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分身无数;第二,预知未来;第三,善知他人心意。
分身无数是说,保志禅师时常在同一时间内以不止一个身体出现在不同的场合。这种做法,中国人一般称之为&分身术&。有一次,齐武帝以保志禅师有惑众之嫌而将他投入监狱。可是,第二天早晨,就有人报告说在街上看见了他。当有关方面检察监狱时,&志犹在焉&,保志禅师依然在监狱中,并没有逃跑!僧正法献想把一顶袈裟送给保志禅师,便派人去龙光寺与Y宾寺找他。奇怪的是,这二寺的人都说:&昨宿旦去。&于是,到保志禅师常去的厉侯伯家寻找。厉侯伯说:&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在同一个夜里,保志禅师同时出现在龙光寺、Y宾寺和厉侯伯家里,实在是不可思议。
预知未来是说,保志禅师时常在日常言谈中透露一些很快要发生的事,且非常准确。保志禅师被齐武帝投入了监狱,这一天,他对看守说:&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汝可取之。&不多久,文慧太子和竟陵王萧子良送食饷志,&果如其言&。此事过后,卫尉胡谐病了,请保志禅师前去看玻保志禅师看了看,只在纸上写了两个字:&明屈。&当时,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保志禅师次日也不再去看玻就在第二天,胡谐死了。这时,保志禅师解释说:&明屈者,明日尸出也。&
以上都是生活琐事,还有军国大事的灵验故事。齐朝太尉殷齐之奉命随陈显达镇守江州,向保志禅师辞行时,保志禅师在纸上画了一棵树,树上有一只乌鸦,说:&急时可登此。&后来,陈显达造反,让殷齐之留守江州。陈显达不久失败,殷齐之弃城逃向庐山,而后面的追兵却越来越近,情况万分危急。这时,殷齐之突然发现林中有一树,树上有乌鸦,忆起保志禅师的临别赠言,便毫不犹豫地爬了上去。奇怪的是,殷齐之上树,树上的乌鸦居然不飞。追兵虽然也见到了树上的乌鸦,但他们的判断是:没有人。于是,殷齐之躲过了一劫。
善知他人心意是说,保志禅师能够在不与人有任何接触的情况下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打算做什么。一次,沙门僧亮想送件纳衣给保志禅师,他还没有来得及开口,保志禅师就不请自到,&忽来引纳而去&,一点客气话也没有!
虽然保志禅师有这种种神迹,但兴皇寺、净名寺在齐时常禁止他出入。为此,一向崇礼他的梁武帝即位后便颁布诏令:
志公迹拘尘垢,
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狭一至于此!自今行道来往,随意出入,勿得复禁。[5]此后,保志禅师经常出入皇宫。
从保志禅师开始显现神通到他于梁武帝天监十三年圆寂,前后达四十多年。在四十多年中,他&知名显奇四十余载,士女恭事者数不可称&。他的神通显然包括有六通当中的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和他心通等,难怪梁武帝要褒赞他&神游冥寂&。
三中国佛教运用神通的因缘
保志禅师和佛图澄的神通故事只是众多在中国运用神通的高僧中的两例,但是,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我们似乎可以由此对神通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现在的问题是,既然&神通&一词来自于佛教,这里却怎么将其与道教相提并论呢?
其实,这正是现在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不能离开道教而谈神通,并不是说佛教的神通来自于道教,而是因为离开了道教在神通问题上对佛教的作用就无从知道中国佛教运用神通的因缘。
具体说来,中国佛教之所以要运用神通,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同道教斗法的需要;其二,中国社会的需要;其三,当权者的需要。是这三方面需要的综合作用左右了中国佛教的发展,更左右了中国佛教大家对神通的运用。
同道教斗法的需要是说,从佛教传入中国伊始,道教同佛教的斗争便开始了,而且,一直就没有真正停止过。在二教的斗争中,起初是纯粹的斗法,后来发展为包括论辩、谩骂和动用国家机器进行镇压在内的所有可以使用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佛教与道教的许多大家都有神通,斗法始终是基本手段。据有关史料记载,道教与佛教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发生在东汉初期。当时,佛教的入传、白马寺的敕建引起了长期以来受到冷落的道家信徒的嫉妒。以褚善信、费叔才和吕惠通为首的五岳十八观及太上三洞的道士共六百九十余人联名上书汉明帝,痛斥佛教之&虚诳&,请求与&西域胡僧较试优劣&,以辨真伪。由于他们心诚意切,以自己的头颅为赌注,汉明帝便没有理由拒绝,于是就下诏在白马寺南门外筑起两座高坛,令二教之徒当众焚经,以较法力。公元七十一年[6]正月十五这天,&冶金&的烈火终于燃起来了!但见得,西坛上的道书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而东坛上的佛经、佛像却是另一番景象:其不但丝毫无损,反而在烈焰中放射出五彩光芒,照耀苍穹,遍覆众人。与此同时,摄摩腾法师踊身飞起,坐卧空中,广现神变;种种美妙的音乐从高空徐徐传来,无数馥郁的鲜花凌白云飘然而至&&此情此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汉朝君臣莫不惊叹不已。本来信心十足的褚善信、费叔才为此大惊失色,竟自憾而死;其余的道士慌忙叩头认输,幸亏有两位高僧的慈悲,他们才讨得一条生路。由于对&胡僧&的所作所为心悦诚服,以吕惠通为首的道士约六百二十人便果断地投入了佛门。[7]此次佛门的胜利既扫除了佛教在华传播的最初障碍,又拉开了佛教同中国固有思想长期斗争的序幕,并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神通在佛教中的存在。
中国社会的需要是说,中国社会一直对神通有莫大的需求,任何理论都缺乏神通的吸引力。从现有的史料看,至少从庄子时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明确的&神人&、&仙人&观念。关于神人,《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说:&愿闻神人。&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是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溟&。&这里对神人的描述过于抽象,还是《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说得具体: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热。是其尘垢z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这段对话明确描述了神人的一些特征: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显然,这些都是有神通的隐士的表现,后来成为道教所追求的东西。这种明确的神仙观念不应只是庄子的想法,在先秦,这种情况应当是普遍的,这可以从当时的许多杂书中得到印证。秦朝时,秦始皇之所以要派人去东海求长生不老之药,其实正是这种神仙观念的集中体现。秦朝以后,黄老思想盛行,中国人普遍接受了道家思想,而同道家一脉相承的道教神仙理想也一直左右着千百万中国人的个人理想。这一点,从汉代人多以佛教同道教相得益彰的情况可以证明。而且,汉末以后,中国社会开始动荡不安,直到隋唐实现全国的大统一才基本结束了动荡的局面。在朝不保夕的岁月中,人们对神通的向往通常要比平时急切得多。《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一》说得非常明确:&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理论的说服力永远都比不上实践的示范效应,保志禅师和佛图澄的神通效应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毕竟,从宗教[8]和人类自身需要的层面说,再高深的理论都是无用的,只有切切实实的可以让人看得见的神通才是人们真正想要的。
当权者的需要是说,中国历史上的多数当权者都对神通有所偏爱,而这对神通的运用往往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且以保志禅师和佛图澄为例。佛图澄因为石勒对神通感兴趣而又不信任何口头的说教,便设法以神通来降伏他。他不信孔孟,不信老庄,同样也不信佛教,但是,他却非常相信佛图澄。为什么?因为佛图澄有大神通,佛图澄能够使他的政治与军事避免损失。慧皎《高僧传&卷第九》在记述佛图澄与石勒的因缘时这样说:&澄知勒不达深理,正可以道术为徵。&道术就是神通,可见时人是将神通视为道教的方术一类的东西。于是,便出现了他后来同石勒、石虎合作的种种神通之事。保志禅师虽然&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执一锡杖&,但他&言如谶记&,&后皆效验&,所以齐朝与梁朝的王公贵族都对他奉若神明,皇帝们甚至将其迎入皇宫,&居之后堂&。[9]
王公贵族对保志禅师和佛图澄的这种供养,与其说是佛教的神通吸引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本来就有的神通欲望得到了满足才提倡佛教。这样理解的理由是,史书记载说,东汉的楚王英与汉桓帝都是将佛教与老子一起供奉的,后来,随着百姓信佛的增多,笮融造浮屠祠广兴供养,佛教信仰才同道教信仰分开。佛图澄以神通感化了本来杀人成性的石勒、石虎,&凡应被诛余残,蒙其益者十有八九。于是,中州、胡、晋,略皆奉佛&,这说明,当权者的行为具有其他人所没有的示范作用,是他们对神通的崇拜促进了佛教对神通的重视。
[1] 作者恒毓(Hengyucius),《世界弘明哲学季刊》编委会主席,哲学教授,中国南京大学哲学博士。长期以来,作者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佛、道、儒思想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体系的方法论探讨,除了有《般若琐谈》、《金刚经悬解》、《现代佛学文库&印光卷》、《普贤行愿品指归》和《佛道儒心性论比较研究》等近百万字的专著之外,在海内外还有数十篇相关论文发表,并多次在国际佛学论文比赛中获奖。电子信
[2] 本文曾发表于《香港佛教》2000年第3期、第4期,此次出版时,作者对其作了部分改动。
[3] 慧皎《高僧传&卷第九》
[4] 慧皎《高僧传&卷第十》
[5] 慧皎《高僧传&卷第十》
[6] 即永平十四年。
[7] 按:当时的官府还不准汉人出家,所以,他们很可能只是归信了佛教而没有削发。但是从此以后,中国也便有了&真经(金)不怕火&之说。
[8] 有关宗教的规定性问题,本人在《论宗教》一文中有专门的探讨。本人认为:&宗教必须具足七个要素,缺一不可:第一,必须以个体的身心、性命的修炼为核心;第二,必须有一定形式的经常性的祭祀或礼拜活动;第三,最终目的必须是个体身心、性命的完善与超越;第四,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志同道合者;第五,必须有完善或相对完善的礼仪规范与修行实践体系;第六,必须有一定的具体的修炼场所与机构;第七,必须有公认的唯一的教主。&详见《世界弘明哲学季刊》1999年12月号,国际网址:www.whpq.org
[9] 慧皎《高僧传&卷第十》
本文地址:
相关文章列表导读:死了之后还要使用神通令人惊异吗?倒下来!”,事实上隐峰禅师并不是要以神通来眩惑大众,神通在乱世中往往能发挥它不可思议的功用,在座的各位也许会有一种想法:我们赶快来修神通,有了神通,神通只能救急治标,神通无论如何奇妙,(三)神通是弘法时的方便,神通比道理容易为众生所接受,不得已也会使用神通,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初传中国的时候,就要求和佛教公开比斗神通,一场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佛、道斗法乃正式展开
禅师为人风趣,富有禅机。有一天升座谈及生死问题时,对着满座的弟子说:
“人头南脚北手东西,坐化而亡的,你们看过吗?”
“看过,某某禅师就是在打坐中圆寂的。”弟子异口同声地回答。
“喔!那么站立着而去世的听说过吗?”禅师再问。
“听说过,傅大士一家在田中作耕作,说去就去。另外古代一些信仰净土的人,念到随念往生,生死自如的人也不少。”
“头朝下脚朝上,倒立而死的你们看过吗?”
“咦!这倒是闻所未闻,不曾见过。”弟子们个个惊异地回答。
“好吧!既然没看过,我就死给你看!”
禅师言毕,马上倒立过来,头着地,脚顶天,入于涅。弟子们惊慌失色,不及哀恸,赶快处理师父的后事。但是准备收殓他的身体时,任凭弟子们如何地摇动,禅师的身体像铁柱般坚定地矗立着,无法动摇分毫。大家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他的妹妹听到凶耗赶来。禅师的妹妹也是一位道行高深的比丘尼,看到禅师擎立不摇的倒立天地之间,就呵斥说:
“你在生时神奇古怪迷惑世间上的人,死了之后还要使用神通令人惊异吗?倒下来!”
说也奇怪,禅师的身体不费吹灰之力应声而倒,事实上隐峰禅师并不是要以神通来眩惑大众,其用意是为了让人们了解禅者不受生死羁绊,来去自如的境界。诸如此类,神通在乱世中往往能发挥它不可思议的功用,化干戈为玉帛,解除人类的浩劫。在座的各位也许会有一种想法:我们赶快来修神通,有了神通,长手一伸,就可以把威胁我国安全的敌人抓来处决,但是一个匪酋抓来了,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一个匪酋歼灭了,另一个枭首还会再崛起,神通只能救急治标,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唯有釜底抽薪,推行德化,才能达到永久的和平。三国时代孔明七擒孟获,都一次一次加以释放,原因是用奇谋巧术不能治服人心,以德感人,力量更为巨大。我们深信道德虽然不能马上立竿见影,但是一定能发挥作用,转化腐败的民俗、净化污染的人心。神通无论如何奇妙,只能使用于紧要关头,解决一时的问题,只有平常道才是颠扑不破的长久之计。
(三)神通是弘法时的方便
神通比道理容易为众生所接受,因此过去的大德为了达成弘法度众的工作,不得已也会使用神通。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初传中国的时候,遭受到道教的抗拒,当时一些有法术的道士,就要求和佛教公开比斗神通,较量那一家的道行高深。在明帝的安排之下,一场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佛、道斗法乃正式展开。皇帝命人在一间宽大的殿堂里排列两行的案桌,一边放了道教的经典,另一边放置佛教的经典和佛的舍利。道士们趾高气扬地或者腾空、或者土遁而至。佛教的代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法师穿着法衣迤逦而来,围观的大家一看,
都认为这两位印度和尚绝非道士的对手。双方坐定之后,道士首先发难,口中念念有词,企图用神力将佛教的经典烧毁,但是不但佛教的经典丝毫无损,佛陀的舍利却放出万丈的光芒,照到道教的经典,道藏一时燃烧起来,他为灰烬。这时迦叶摩腾拂袖飞上天空说: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山岳嵘。
法云垂世界,善种得开萌;显通希有事,处处化愚蒙。”
意思是说佛教的气度如同万兽之王的狮子那么轩昂雄伟,如同狐狸一般邪曲乖舛的道教怎能相匹俦呢?道教如一盏油灯,其智慧是不能和日月之光的佛教相提并论的。池塘的斗水不及大海的浩瀚,小丘的寸壤不比高山的巍峨,道教的境界怎比得上佛教的高超?佛法慈悲的祥云庇照着世间,让有善根的人能够萌发菩提种子,结成佛果。我今日所以显现神通是为了感化愚顽的众生而行的方便法门,而不是至高无上之道。道士们听了之后,脸色大变,仓皇想土遁而逃,但是土地却如铜墙铁壁那么坚硬;有的想乘云离去,云朵却如千斤磐石,飞腾不起来。汉明帝由于崇敬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功行高深,于是下令在城市建立四间寺院,做为女子出家的道场;另外在城外建筑三间寺院,让男子出家修行,中国于是有修持梵行的比丘、比丘尼。由于此次斗法的胜利,佛教终于得在中国播下种子,日后并且开出奇葩。神通虽然不是究竟的解脱至道,但是有时却是弘法度众时的方便法门。
三、神通的求证和运用
神通和我们既然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求证神通、运用神通?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去体会神通的真意,在生活中运用神通的妙趣。譬如在日常生活里,当我们看到嫣红嫩绿的花草、皎洁如轮的明月,不觉心旷神怡,感到欢喜,这自然流露的愉悦之情不就是神通吗?有时我们想博得一个人的欢心,说几句赞美的话,对方就喜形于色、笑逐颜开;相反地出言不逊,则会招来对方的指责。爱语能使人欢喜,恶言却能使人生气,这言语不是很神奇吗?而人类那不可思议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活动,不也是一种神通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神通,而在平淡的衣食住行之中,能够去体会其中的神奇妙用,生活就会美好而富有情趣!譬如我们想收看电视节目,只要开关轻轻一扭,甚至遥控机一按,萤幕上立刻会出现我们希望的频率台,即使另外一个国度,甚至其他星球的活动,透过人造卫星的转播,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清晰地映入我们的眼帘,这不是天眼通吗?电话的发明,无论相隔多远,都能够听到对方的声音,重重叠叠的关山再也阻碍不了人们彼此之间的的互通音讯,这不是天耳通吗?有了飞机之后,人们可以像鸟儿一样飞翔于天际,想到那里就到那里,这不是神通吗?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意,我们将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神通,只是我们习以为常,不觉神奇罢了!
除了生活中充满神通外,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也是神通。譬如乌云密布,天上就下雨了,甚至有时太阳悬挂在天际,豆大的雨滴也洒落不停,这不是很奇异的现象吗?由于气流流动的不同,而产生和风、暴风、台风等等,乃至闪电打雷、飘雪下雹,这一切的自然变化,都可说是神通。它如四时的更递,不违时令,让生物得以繁衍生长,生物间彼此保持和谐的生态关系,生生不息地延续蓬勃的生机,这种种的自然变化,也可视为一种的神通。
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之中,神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神通是人类智慧的呈现,神通是能力的超绝运用。我国日历上惯用的节气名词,
如“惊蛰”、“雨水”、“秋分”、“大寒”等,是历代的古人经过无数次的经验累积,而遗留给后代子孙的宝贵遗产。因此农夫们根据多年的经验,看到天气的阴晴变化,而决定谷物耕作,甚至生活起居也能随着气候而做适当的调整。经济学家能够预测出未来经济的成长或萧条,而提出解决的对策。社会上还有更多的专家们,早已经为我们提出人口爆炸、环境公害、能源缺乏等等的严重问题,希望大家能够防患于未然。为什么他们能够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呢?经验使他们具备这种预知未来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大神通。
经验的累积是神通之事,智慧的判断也是神通,譬如诸葛孔明料事如神,屡出奇兵,为蜀汉奠定了鼎立于三国的局面;王阳明毕生用力于“格物、致知”,倡导“知行合一”之说,能够预知未来;历史上有许多先知先觉,能够预测出时代的变迁、潮流的趋势所归。他们之以能够洞察先机,原因是他们拥有过人的睿智,因此说神通也是智慧的表现。譬如我们有困难时,运用智慧,加以巧妙,困难就能迎刃而解,这智慧不就是神通吗?而经由人类智慧的结合,所拓展的科学文明,如果仔细推考的话,无非是神通。月亮在过去是个充满神秘、浪漫、凄美,不可高攀的广寒宫,只有吃了不死灵药的嫦娥才能跻登;但是今日藉着太空船的助缘,人类可以自由自在的漫步于月球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对于活在二十世纪之前的人们而言,这不是令人惊叹的神通吗?他如医学上的神速进步,也是古人无法想像的神异现象。现代人的皮肤坏了,可以用其他部位甚至其他动物的皮肤补上;肾脏、心脏功能故障,可把别人的器官移殖到自己的身上;眼睛视觉出了毛病,换个正常的眼睛,仍然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试管婴儿的试验成功,今后人类生命的延续,甚至可以假借科学了,这一切都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闻所未闻的神通。因此神通并不是神、妖魔等其他法界的众生才具有,如果我们善加运用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能创造许多的神通,人造雨的发明、飞机轮船的制造,人类不是也能和神仙们一样呼风唤雨、乘云破浪无所障碍吗?
佛教认为要求得神通并不是困难的事,但是要如何才能求证神通呢?求证神通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求证神通必须具备下列四种条件,才能学习神通。
(一)依于慈悲
大智度论说:“菩萨离五欲,得诸禅,有慈悲故,为众生取神通,现诸希有奇特之事,令众生心清净,何以故?若无希有事,不能令多众生得度。”菩萨为了慈愍众生,虽然自己烦恼已尽,但是却不像二乘人一样,证入涅,而发大菩提心,求证神通,以救度更多的众生。为什么度化众生需要神通呢?由于众生愚痴,对于平常道不觉珍爱,以奇为贵,所以菩萨要现种种奇特希有的神力,来摄化他们,因此求证神通是菩萨为了慈悲度众的方便手段,而不是求道的真正目的。因为一切的修持如果离开了慈悲,即为魔薮,缺乏慈悲心的神通,如虎添翼,其危害将更大。如提婆达多仗恃神通来破坏佛教,如修炼成精的妖魔鬼怪,以神通来蛊惑善良百姓,都是神通的不当使用。因此修学神通,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培养慈悲心,慈悲心不具全,不可以轻言求证神通。
(二)住于净戒
所谓住于净戒,就是受持净戒的意思。戒律是三学之一,身心的依止,受了戒才知道是非善恶,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有了守戒的精神,能以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依仗神通而胡作非为,伤害众生;合乎戒律,有益于大众的事,才方便以神通去助长。因此要修学神通,必须要持戒谨严,否则神通不仅无益,反而成为外道邪魔害人的妖通。
(三)安于忍耐
有了神通,还必须具备忍耐的禅定功夫。忍耐的道德不够,稍微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怒火中烧,以为有了神通,一切可以随心所欲,打击对方。这样的神通充其量不过是伤人的利器而已。能够安于忍耐,不到最紧要关头,绝不轻易滥用神通,即使不得已运用神通,也是为了维护正义真理,对大众更有助益时才显现神通。
(四)用于平常
佛经上说:“平常心是道”,佛法应该提倡生活的净化、道德的修养,而不是神奇怪异,平常心才能永恒长久,而神通只能用于一时。况且神通并不能去除根本烦恼系缚,获得生命的圆满解脱,唯有在平常的生活里,去体会佛法的真谛,净化身心,得到大自在,才是真正的神通。
我的外婆十七、八岁就持斋念佛,修行认真,从小我跟随祖母长大,受她影响至深,种下我日后出家的因缘。记得童年时住在外婆家,经常和她睡在一起,半夜里往往被她肚子里发出的翻江倒海的巨响所惊醒,小孩子好奇就问她说:
“奶奶!您肚子为什么会发响?”
“这是修道的功夫。”外婆信心十足地回答我。
后来我出家了,我所亲近的师父、老师,以及许多有修持的大德,肚子都不曾如此的响叫过,难道他们的功行不及外婆高深吗?随着年岁的增长,后来我终于明白其中的道理。大约出家七、八年之后,我二十岁的那年夏天,我回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去探望老祖母。记得当时外婆正独自坐在一棵大树下乘凉,我挨着她身旁坐下问她:
“奶奶!您的肚子还会叫吗?”
“那当然,这工夫怎么可以丢失了呢?”外婆理直气壮地回答我。
“肚子会叫有什么用处呢?能够免除烦恼忧愁、增长道德、了生脱死吗?”我咄咄逼人的追问她。
外婆被我一问,不觉楞住了,这时恰巧头上掠过一架飞机,神气地发出巨大的声音,划空而去。我得理不饶人,进一步问她:
“飞机引擎的声音比您肚子的叫声还要响,肚子会叫,对人生究竟有何意义呢?”
记忆中外婆听了我的话,一脸迷惘地站起来,默默不响地走进屋里去了。事隔几十年,每一回想起外婆那怅然若失的神情,就增加我内心的深深歉疚,神通虽然不是究竟之法,却是她几十年来苦修的功行,又何必逞一时之快,用几句话而使她失去信心呢?不过我相信她一定能体谅我一心一意引她入平常正道的孺慕之情!
包含总结汇报、旅游景点、人文社科、专业文献、IT计算机、考试资料、出国留学、资格考试、应用文书以及星云法师谈佛教对神通的看法等内容。本文共3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大神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