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学那些人不能受佛教皈依戒?

皈依的人是不是一定要受戒?受戒和不受戒有什么区别? - 弘善佛教网
当前位置: >
皈依的人是不是一定要受戒?受戒和不受戒有什么区别?
发表时间:
作者:开愿法师
  同修:我一个同事说他已经了,但是他什么都不忌,他说虽然已经皈依了,他没有。皈依的人是不是一定要受戒?受戒和不受戒有什么区别?
  师:三皈是很重要的。主要是现在这个时代,做不到,所以要善巧方便,你能够做到几条,自己发愿自己做,就守住了。历代祖师,尤其到民国以后,包括一些大德,传三皈五戒,都称为方便戒,方便皈依。为什么?你刚入,你做不到,所以叫方便。传与不传的意义,只是个形式,关键在于我们真正想做到。持戒不是为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为了炫耀的,而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的一个过程。不是为了持戒而持戒,是为了你自己有一个清净心、开而去做的。
  但是要考虑到我们现前的方式、环境,尤其现在,一个人,有可能全家都不,你立刻让家人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一点荤腥都不能吃了或者也不敢做了,那就可能造成家庭的矛盾,家庭不和谐,家人会误会,误认为你是走入&歪门邪道&了。到那个时候,他们起了反感,这是对佛教不利的,影响不好,所以就不从这方面入门了。
  从哪儿入门?回家你要父母,你要去帮助别人、孝敬长辈,他们心暖了,他们感觉你有变化了,看你学佛学得好了,然后你吃素也好持戒也好,他们都能接受了。用这个入门更人性化,现在的人容易接受,不能把自己的家庭搞得矛盾激化。
  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有那么多门?因为有这么多众生的根性、生活环境不一样,所以佛才开了八万四千副的药,来对治八万四千种的病,每一门都称无上,都可以治好这个病。持戒也是八万四千法门的一门,也是根本。
  但是根本,我们要从能做到的地方开始,不能够说&我发的愿很大,我都要守住&,最后周围的人全攻击你,你连基本的正常的生活环境都没有了,你就谈不上持戒,你这样连都谈不上。所以要因人、因事、因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定,这个戒自己能守几条自己定。不在于是看这个人皈依了也受戒了,但没有守,不要看这些,他守没守我们不知道,因为我们是凡夫。我们不敢去评论别人,说不定人家是大菩萨示现呢,像济公一样,谁敢说他怎么样,他都证阿罗汉了。
  所以我们不妄加评论一个人持与不持,关键把握好自己持与不持,自己修行到什么程度。了解别人是聪明,了解自己才是智者。你天天看着外面的社会,&这个人持戒很好,那个人不持戒&,自己天天心情起起伏伏,生很多,这是自己错了,自己不对。
  (日给北京义工的答疑)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弘善法德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Copyrights reserved&&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联系方式:中国?广东?汕头&&联系电话:2&&联系人:黄易&&邮箱:admin@gming.org&&联系QQ:&&工信部ICP备案号:&&皈依戒与居士五戒
我的图书馆
皈依戒与居士五戒
有不少对佛学感兴趣的人,因为担心自己守不了居士五戒,而停步于皈依的大门外。也有相当多已经皈依的师兄,至今没有搞明白“皈依戒”和“居士五戒”的区别,常常将二者混淆以至于问题迭生,不知道在生活中如何运用佛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在《般舟三昧经》中,记载了佛陀这样的言论:当持五戒,自归于三,何等为三?自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视吉良日。
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佛陀进一步讲解:
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
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
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
在生活中该如何守皈依戒,上师嘎玛仁波切用简单明了的话讲述说:佛弟子们有三项永不再产生之行为,能做到这三点,就可以守住皈依戒,并进入佛学的大门。
1、已皈依佛,永不膜拜祈求神鬼外道
2、已皈依法,永不伤害众生或存害心
3、已皈依僧,永不和外道邪见者同修
对于居士五戒,上师嘎玛仁波切曾经多次开示道:(你们)要一步步修,能守住什么戒就先守,守不了的戒暂时不要去受戒,因为一旦破戒反而不好。最紧要的是先做到不杀生。
曾有求皈依者问上师嘎玛仁波切:我见到苍蝇蚊虫蟑螂,还是会不自觉的去杀,怎么办?
上师说:你能做到不杀人吗?
求皈依者说:这个可以。
上师说:那就从这里起步吧,你可以求皈依。
于是那人欣然皈依。
佛教中,有很多的戒律,归纳起来说,有: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别解脱戒有居士戒、沙弥(尼)戒和比丘(尼)戒。沙弥戒是十条,比丘戒有二百五十三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六十多条,这三种是出家佛弟子受的戒。
居士戒是在家佛弟子受的戒,共五条。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其中不饮酒是遮戒,即为了防止犯上面四戒的。因为酒能乱性,饮了酒脑子就糊涂了,自律不强,容易犯其它戒。
杀妄盗淫是所有众生无始以来累积的习气,也是造作恶业的根源。要改变这些习气,不是说改就能改的,需要一步步磨砺修行。有些人修了几十年,这些习气有时候还会不自觉的跑出来。因此,并不是说,我们一开始学佛,这些习气立马就能改掉,没有那么简单容易。
如何受戒呢?沙弥戒与比丘戒是无法对其中的戒条进行选择的,除非不受戒,否则就必须受持全戒。也就是说,如果要受比丘戒,就必须受持所有的二百五十三条戒,其他的比丘尼戒、沙弥戒与沙弥尼戒也是一样。
但居士戒却并非如此,它与菩萨戒一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因此,在受居士戒之前,就可以先对各个戒条的要求详细地了解一番,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能受持几条就受持几条。
但在这一点上,也有不同教派的观点,这里所说的不同教派,并不是指藏传佛教内部的不同教派,而是指一切有部与经部的观点。
一切有部认为:受戒的时候,必须将五条戒全部受完,否则就只能成为普通的行善,而不能成其为戒体。但在持戒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挑选,能持几条戒就持几条戒。
但经部却对此观点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如果受戒的时候已经将五条戒全部受完,而在持戒的时候却并没有全部守持,就应当属于犯戒。
所有的大乘宗派都不承认一切有部的观点,而认为经部的观点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也应当按照经部的规定去作。也就是说,在受居士戒之前,就应当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抉择,能守持多少条就受持多少条。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酒戒是别无选择的。如果不受持酒戒,其他的戒就不能成为完整的戒。戒除杀盗淫妄,都必须建立在戒酒的基础之上,如果不能戒除饮酒,其他的恶业都有可能因此而引发,所以不能成为完整的戒体。
但是,也有一种人嗜酒如命,即使遭遇命难,也无法做到不饮酒,那么这种人也可以受持其他杀盗淫妄戒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戒条,但却不能称之为戒律。不过,发誓断除这些恶业仍然具有很大功德,所以,即便在名称上有所区别,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当尽力受持其他的戒。
居士五戒(杀、盗、淫、妄、酒)的具体内容 。
一、不杀生戒
杀戒最基本的是自己不杀和不指使人杀,杀的对象主要是人或动物。
杀业成立要有三个条
件,即有杀心,有杀行,被杀着死(或杀伤)。如果你光有杀心,无杀行,这杀心是不好的,但构不成杀业;如果有杀心有杀行,但对方未死伤,也构不成杀业,只
是这行为本身是不好的,从戒律角度讲,有破戒的意味。如果无杀心,有杀行,导致被杀者死呢?比如像开车,无意间辗死马路上的一只蚂蚁,那因为你本身只是开
车,而并未关心蚂蚁的生死,也即无杀心,所以从戒律上讲不算破戒。当然我并不是鼓励人随便开车压死蚂蚁,还是一定要尽量小心,爱护一切生灵,避免造业。
杀戒包括伤害
人或动物的一切攻击行为。因为这些行为都会造成很大的嗔恨,并且也为诸佛菩萨所不喜。比如如果你未杀人,但你把人打残废了,乃至把人弄瘫痪,或者弄瞎,或
者毁容,那这些行为,依据其程度,罪业可能比杀人还要重,因为这些情况下对方受的苦,以及对你的嗔恨,可能比杀了他还要大。考虑到连辱骂别人也可能遭大恶
报,为佛门戒律所不允许,所以伤害行为更是戒律所不允许的。
二、不偷盗戒
不偷盗戒首先是指不可暗偷、明抢。其次,各种非法获利行为都属犯偷盗戒,有的甚至比单纯的偷盗更严重。所以这个戒不一定像看上去那么容易守,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体; FonT-siZe: 18px" color="#,路上拣到东西,看看周围无人,就拿回家去,是否犯偷盗戒?
如果是真正的无主之物,取之不犯偷盗戒。但通常情况下,物品不会是真正的无主之物,只是主人一时把它丢在哪儿了。对这样的物品,最好还是让它放在那儿,自
己在旁边守着,等主人回来拿。如果等了一段时间没人来拿,一个选择是可离开,另一个选择是可真诚出于想物归原主又怕自己离开后被别人拿走的原因,先拿走,
然后设法寻找物主。如果最终实在找不到物主,最好应上交国库,否则若是自己用,也可以,但只要知道物主了就应立刻归还。至于如果是拣到东西,明知物主是谁
而不还,就更是明确的犯偷盗戒了。拣被认为的无主之物的罪业比直接偷盗小一些,果报是自己容易丢失东西。
2,经营非法行业赢利,比如卖假冒伪劣产品、或者赌博、贩毒等,虽不是直接偷盗,亦犯偷盗戒。卖假冒伪劣产品,则不但犯偷盗戒、妄语戒,而且如果卖的假冒
伪劣产品损害到了人的身心,还要承担损害人的罪责。比如如果卖的食品,有过量农药、或者是病肉、或者用了抗生素,或者卖的净水不净,这些卖的人都要承担罪
业,贪赃枉法的质检人员也要承担罪业。所有以诈骗行为获取不义之财均属不偷盗戒所严禁的。贩毒,因为人吸毒不但催跨身体而且死后很可能业感地狱,所以贩毒
者遭的果报可能极重。烟草业虽是合法行业,但因吸烟也对人身体非常不好,并且死后也很可能业感地狱,所以也是个极恶劣的行业。这将在下面“不饮酒戒”一段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体; FonT-siZe: 18px" color="#,偷税漏税亦犯偷
盗。偷的是很多其他人的钱,损害的是很多其他人的利益。其罪业大小则要具体分析。如果是过于高税收的国家时代,税制本身不合理,乃至有的农民若交了税自己
得饿死,那应该是制定这种不合理税法的人有罪,而拒不交税的农民是无罪的。如果税制正常,那偷税漏税当然是偷盗。
4,贪污受贿亦犯偷盗戒。并且这个偷盗往往还伴随很多其他罪业,所以危害往往更大,果报也会更大。其罪业大小则也要具体分析。如果一位官员在一件事情上作
的贡献很大,而没有什么合理的奖赏,比如努力上了一个很赢利的项目,或者创新的使用了一个很好的策略,以致为国营企业或地方财政获得了很大的额外收益,比
如1亿元,而根据政策奖赏却很少,才10万元,那么在这当中为自己捞点,也算有合理性。若不是这种情况,对于大多数贪污腐败行为而言,都是犯偷盗罪。尤其
是有的人因为贪污腐败而损害他人的利益,比如贪污工程款或收受工程贿赂导致豆腐渣工程,最终害死人命;或者食品检验人员贪赃枉法,放行不合格的净水导致喝
的人肾脏受害身体不好,这些罪业都得算在他头上。
5,在生活中,不偷盗戒涉及的细节很多。
比如:用单位的电话讲私事;上班时间做私事;用单位的打印纸打印私人文件等等;这些原则上都属犯偷盗。当然,属于小偷盗,给单位一些相应的补偿即可。
戒偷盗的根本目的是要让人少贪欲,以及在人都有贪欲的情况下,让人们有所自制,追求合理的财富,避免人与人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罪业。所以像这种经济问题,是非常复杂的,都要具体分析,较难以佛法简单论断。
世俗法律是他律,讲究客观公正,根据现世可观测的情况来判断,并且强调的是一种规则正义;佛门戒律是自律,要根据六道众生、三世因果的一切因素来判断,并且强调的是绝对正义(或者说终极正义)。性质不同,我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必然有所不同。
对于真正的佛教修行
人来说,要避免在这种复杂的经济环境中造恶业,就应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坚守善道为根本,不可有任何偷盗行为。因为任何的偷盗行为,一方面可能受成饿
鬼的果报,另一方面,最终还是要还的。所以总是大不合算。正如布施所得的福报,往往大大高于布施的量一样,偷盗后要还的,也往往比偷盗的量大很多。
尤其不可偷盗寺庙财
物。那可能种下地狱之因。《地藏经》有布施佛门,“舍一得万报”的说法,那如果偷盗佛门财物,要还多少呢?如果不还,就可能下地狱。据说有位高僧修行有
成,快开悟的时候,看见空间堆满盐巴,后来才明白,是因为以前曾拿寺庙里的盐为自己作药,最后自己出钱还了寺庙很多盐巴才算了事。
偷盗的果报
偷盗的直接果报是贫困。因为人取了别人的东西,而众生的神识是全知的,冥冥之中别人还是要你还。《道德经》中有云:“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不予而取,后必偿还。所以要先施再得,方合正道。
偷盗的死后果报则是成饿鬼。虽然看上去比下地狱要好一点,但也非常痛苦。总是感到肚子很饿,却又没食物吃,即使找到食物,食物到口也会化成火,吃不下去。其实鬼不吃也饿不死,之所以感到饿,总想吃,是往日贪心的业障习气所致。
如果偷盗罪过重,甚至严重损害了人,还是要下地狱。偷盗之因是贪,如果贪心过重,可能业感寒冰地狱。
纵上所述,受“不偷盗戒”意味着:
1, 不明抢、暗偷;
2, 不获坑蒙拐骗、偷税漏税、贪污腐败、非法行业等所有不当赢利;
三、不邪淫戒
不邪淫戒通常被解释为不可与婚姻配偶以外的人行淫。简单的这么认为,当然是可以的。但从这个戒的本质来看,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分析。
比如,在藏地某些地
方,一妻多夫是正当的,这种情况下的婚姻关系及性行为,是否算正当?又如,配偶同意、三方均愿意的婚外性行为是否算邪淫?又如,婚姻关系中,是否就可以毫
无节制,即使过多纵欲也不会遭恶报?又如,很多人一时找不到终生伴侣没结婚,那么是不是完全不可以有淫行?
这些都是有实际意义的重要问题,不可回避,必须给出解答。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应该深刻的分析一下:邪淫为什么不好。或者说,淫为什么不好。
从单纯的人类世界角度看,行淫本身只是利己,而非害人。就算婚外恋,就算多人乱交,就算性变态,就算同性恋,只要参与各方自愿,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至于因之而害到别人,那是害到别人的罪,而不是性行为本身的罪。
比如婚外恋,如果三
方同意,是否就可以?或者婚前性行为,只要双方愿意,是否就可以?对于参与方愿意的性行为。唯一可能的过错是遭别人嫉妒。但我们一般认为嫉妒是错误的,不
应该受公德保护的。因为人类道德不可能保护嫉妒,不然人类就不可能进步了。别说性行为,任何人过得幸福,别人都可能嫉妒,乃至一个饿着的人看到别人吃碗饭
都可能嫉妒,那难道就因此不允许任何人过得幸福,不允许人在饿着的人面前吃饭?所以嫉妒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道德所不支持的负面欲望。
如果有的人出于嫉妒欲,比如自己得不到,就希望别人也得不到;或者自己性生活不快乐,就希望别人也性生活不快乐;或者自己没性生活,就希望别人也没性生
活;甚至有的人自己不禁欲,乃至纵欲,却敢叫别人禁欲,我说这不叫“禁欲主义”,而叫“禁他人之欲主义”;对于这些出于自利损他的目的而劝人禁欲的言论,
我是看都不想看的。
或者有的人劝人戒淫,虽出于善意,但只是人云亦云,说不太清为什么劝人戒淫,这虽然还算可以,但是不够的。
一般说来,邪淫包含非行境、非处、非境、非时、非量以及非法的行淫等等。
所谓的非行境是指:与受种族、主人、国王保护的对象以及非法的对境,包括他人的性伴侣、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七代以内的亲属、僧尼、别人已经支付了钱财的人以及未成年的少男少女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处是指:在除了密处之外的口腔、肛门等非行淫处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境是指:在父母、老师、上师以及僧众等附近,三宝所依存在的佛塔、佛像、经书前(包括在佩戴系解脱、佛像、加持品等的情况下),于对方有害的地方(如凹凸不平的地面等等)、有光线的地方以及人群聚集的地方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时是指:在白天、受持斋戒日、哺乳期、妊娠期、月经期间、生患不能作不净行的疾病期间、产妇尚未完全康复期间以及伤心忧愁之时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量是指:在一夜之内作超过五次以上的不净行;
所谓的非法是指:通过殴打等强迫手段所作的不净行。
只要符合以上六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种,并且具备对境、思想、行为以及结果四个条件,就会犯邪淫戒。另外,手淫以及同性之间的非梵行,也属于邪淫的范畴。
当然,这里所说的邪淫,是针对在家人而言的,如果是出家人,则其内涵又有所不同,因为出家人必须从根本上断除不净行。
在现代社会,由于世人观念的逐步开放,在邪淫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从政界要人到平民百姓,从大亨富贾到电影明星,各个阶层的人都卷入了性丑闻的风波,无以数计的家庭都遭到了婚外恋的沉重打击,即使处于热恋期的情侣,也是互相猜忌、貌合神离……
虽然在佛陀住世之时,并没有如此猖獗的、涉及家庭伦理道德方面的社会问题,但佛陀却以其远见卓识预知到了这一点,并为在家佛教徒制定了这一戒规。这一戒规的制定,使很多重视因果、渴求解脱的佛教徒避免了因此而造成的家庭破碎、妻离子散。
因此,作为佛教徒,为了防止家庭问题的出现,为了树立佛教徒的良好形象,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为了自他的暂时安乐与究竟解脱,最好能克服一切困难而受持此戒。
四、不妄语戒
妄语包括谎言、恶口(即骂人的话)、两舌(也是不实之言,即对人三面两刀,挑拨离间之类)、绮语(即淫秽的语言,或者其它无礼仪不正经的语言)。
不要小看妄语,妄语若说重了,一样是要下大地狱的。重的大妄语有:诽谤佛法僧三宝;未证言证;做假见证。
诽谤佛法僧三宝的过患,主要可能在于阻断他人的成佛之路。而人修佛,是可以永离轮回,断生死的,如果因毁谤三宝,断人慧命,那么毁谤的人是不是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呢?
未证言证,是指一个佛教的修行人,明明没有证得某个果位,却说自己证到了;或者明明没有某种神通,却说自己有;其目的是为了让人崇拜他,得到丰厚的供养。这是一种严重损害佛教的行为。
未证言证也可以说是做假见证的一部分。在佛教界做假见证,比如说明明没有见到或经历到某种神迹,却说见到了,经历到了,虽然目的可能是为了使他人对佛教生起信心,但仍然绝对不可以,还是犯重戒。佛法是绝对真实的法,想以虚假的神迹让人起信,是毁法行为。
五、不饮酒戒
一般认为五戒中杀、盗、淫、妄是性戒,酒是遮戒,即为了防止犯上面四戒的。因为酒能乱性,饮了酒脑子糊涂,自律不强,容易犯其它戒。
什么叫做不饮酒呢?
关于酒的概念,在经书中讲过很多,包括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等等。这些都是释迦佛在世的时候,也即两千多年前,世人所享用的酒类。其中的谷酒,也就
是至今尚存的、用粮食酿制的酒类;所谓“酒粉”,是指带有酒精成分的粉末,用其泡水便可成为酒;所谓“能醉”,是指该酒必须具有使人喝醉的能力,如果无论
怎样喝,也不会喝醉,就算不上是酒;所谓“放逸之物”,也就是指能醉,因为在醉了以后,就会放逸、懒惰、不精进、丧失意志,所以称为放逸之物。无论如何,
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则不管是白色、红色、还是其他颜色,都称为酒。
饮酒的概念,就是要一口口地咽下去。经书规定,只要吞下了超过一滴的酒,就算犯戒。如果是外用,虽然通过毛孔也可以让酒类进入身体,但却不属于饮酒。甚至在口腔需要消毒时,用酒类漱口,然后吐出的行为,也不算犯酒戒。
有些食品以及药物里面也含有酒的成分,如果在食用或者服用的时候,发现有酒的味道,就应当用其他的食品和药物代替。如果在这些食品以及药物中,酒的味道并不明显,则即使食用或者服用也不算是违犯酒戒。
另外,如果将一公斤的酒熬到只剩下半公斤,在原有的酒味以及醉人的能力已经彻底消失以后,用来泡药服用以治疗疾病,就不算是犯戒。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在灌顶或者荟供的时候,也不能直接喝酒。在荟供的时候,食物一般是用右手来接,而液体状态的饮料一般是用左手来接。在接受酒类的时候,只需用左手的无名指沾在酒里,然后涂在嘴唇上,就既表示已经接受誓言物,同时也没有违犯酒戒。
在末法时代,
即使是佛教徒,也很难严格遵守教规,而有可能会犯错误,并作出杀生、偷盗等等的恶行,这是情有可原的,但这不是佛教的过错,而是个人的问题。如果自己做不
到,就要有自知之明,就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引咎自责:因为我有贪嗔痴的烦恼,所以达不到佛陀的要求,这是多么地令人惭愧啊!而不能颠倒是非、混淆黑
白,将自己违背教规的行为,堂而皇之地说成是某某宗派的特点,让别人产生这是正统佛法,是佛陀要求的错觉,并使别人因此而对佛法生起邪见。
现在就有这些问题,
人们往往在还没有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之际,便将佛教圈内个别人的行为与佛教混为一谈。如果某位藏传佛教的教徒行为好,就说藏传佛教好;如果某位藏传佛教的
教徒行为不妥当,就说藏传佛教不好。实际上,个人的行为与整个团体是毫无瓜葛的,谁的行为出了问题,就是谁的问题,这既不是藏传佛教的问题,也不是禅宗、
净土宗等任何一个宗派的问题。
众所周知,世间团体的某个人犯了错误,其他人也只能指责这个人是败类,或者要求团体内部给此人予以处分,但谁也不能将某个具体的人所犯的错误强加给整个团体。
佛教团体也是一样,
确定是否为佛教的问题,就需要去翻阅佛教的经典,如果佛经中有让人去做坏事的说法,就是佛教的问题,而不是个人的问题,如果有人按照佛陀的指令去作了错
事,就应当归咎于佛教。但是,如果有人胆敢超越戒规界线,违背佛陀言教,那就是他个人的问题,大家应当将这两点划分清楚。如果能将此二者分得泾渭分明,就
不可能对整个佛教产生误会。
最后祝大家修行快乐!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皈依与出家有什么不同?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信佛而不皈依三宝的人,就像一个爱好中国风土文物的外国人跑到中国定居,并不申请变更国籍,就自称他是中国的国民。
编者按:现在信息流通非常迅速,通过网络可以查询各类知识、资料。但知识与资料再多,若不用心去看、去记,对于常人来说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对于佛教文化,多数网民可能了解不够,听到几个名词,看到一条新闻,就会胡乱评价,其实可能没有读懂文意,或者根本没有看完文章。比如听说某某明星皈依佛门,就以为是剃度出家。又如某某明星皈依三宝后依然接拍广告或吃肉喝酒,于是网友纷纷破口大骂,以为这是心口不一。其实,不说皈依三宝,即便接受五戒(也只是不杀生),也不代表不能吃肉。本月疯狂英语李阳皈依佛门,引发网友争议,一度也有网络传闻说是出家。其实,皈依与出家原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皈依就是皈依三宝,任何人都可以皈依。(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一、皈依是什么意思呢?
皈依就是皈依三宝,也就是佛法僧。
皈依三宝之后,就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任何人发心学佛都可以皈依。
如果不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当然也能学佛,但皈依后,在心态、生活、习惯各方面,都有善知识乃至诸佛菩萨、护法龙天来协助、加持。
皈依三宝之后,可以在家修行。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一般称为居士。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改革家,还有南朝的梁武帝,他们都是古代著名的大居士。
一个不受皈依而又自称是佛教徒的人,他虽可能得到一些好处,但终不能获得身份上的印证。因此,皈依三宝并不是多余的执着,而是学佛者必需的手续。佛经中说,世人虽然行善,终不能破除先世的恶业,若能皈依三宝,就能破坏先世恶业。
二、出家是什么意思呢?
出家有五重义,就是:一、出烦恼家;二、出生死家;三、出六道轮回之家;四、出三界家;五、出染污不净家。
出家之人,世俗中人一般称称呼他为师父。
三、皈依和出家是什么关系?
皈依三宝不必出家,出家必须要有皈依。皈依后并不意味着要守戒律,因为受戒还需要其他的仪式。部分居士会在皈依同时,也受五戒或菩萨戒,但佛法慈悲而圆融,可以酌情根据自己情况,按部就班进行。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陈天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信佛、学佛的人为何要受戒?为什么说不受戒不算真正的佛弟子?_浙江省天台山慈恩寺
您所在的位置: >
14:37&&|&&
来源:智渡法师-学佛问答汇集&&|&&
负责编辑:admin&&|&&
问:信佛、学佛的人为何要受戒?为什么说不受戒不算真正的佛弟子?受戒、持戒的意义在哪里?
答:许多人不敢皈依,怕皈依了不能吃肉;许多人只皈依,却不敢受戒,说是怕受戒后做不到......
其实,皈依佛法僧三宝,不要求断肉食,只是建议不要食用大蒜、葱、韭菜等荤菜(恶香)之品。依佛教戒律,受五戒后也不要求断肉食,乃至求受比丘、比丘尼戒后,尚可食用五净肉,如南传的泰国缅甸、藏传的西藏、蒙古等地。或许是因为汉地授比丘、比丘尼戒时,同时授予菩萨戒,才有人们特别在意食肉问题以及相关误会。
更何况,不受戒、不学戒又如何知道自己做不到?说到吃肉,如果你是关心自己、关心亲人将来健康之人,还是真诚地建议你不吃或尽可能少吃为好。因为,且不说肉食是否卫生,即使卫生的肉食,也已经是人类众多疾病的主源。
好啦,我们还是来探讨一下戒是什么?然后就会明白为何要受戒、为何要持戒了。
据经典记载,从前印度有个小国家有一位大臣,国王非常恭敬他。这位大臣想知道:&国王究竟哪一方面恭敬我,且试他一试,究竟是我的学问,还是我的才能,才受到国王的恭敬。&
这位大臣利用进到皇宫的机会,偷了一个钱;守宫的人因为国王都尊重他,虽然看到也就睁只眼闭只眼而没捕他。第二天,他又偷二个钱,守宫殿的人还是放过了他;第三天,他偷了五个钱,守宫的人即时捕著他,把绑他到国王面前。国王说:&你偷了国家的钱,犯了国法要处死。&这位大臣就说出来原意:&国王啊,我现在试出来了,我知道人人恭敬我的,不是学问才能,而是道德,现在我知道道德可贵,请国王让我出家吧!&国王答应他,允许他出家去了。
  偷国家的钱财,就是犯戒,犯了戒就没道德,无论我们的学问及才能多么好,若破了戒,就没有道德、就伤害了道德,就不受人尊重。
&&&因此,戒就是道德,不论你有多大的才能,多大的学问,戒体一破,没有道德就没人恭敬,别人恭敬我们,是恭敬我们的道德,不是恭敬我们的外表。
&&&首先,戒律是道德轨范,人人都要持戒。世界上最为人尊重者是&道德&这两个字,离开道德也就无戒可言,离开了戒律也就没有了道德。我们佛弟子首先要学戒、持戒,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佛在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毗尼(即戒律)住世,正法久住。
  第二,戒律是我们的清净心。璎珞经云:&一切凡圣戒,尽以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持戒,心则清净,在清净心中建立万德,建立万行。心清净可以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一切功德都成就。
第三,戒律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只要持戒者成为社会主流,道德才能振兴。无论是家庭、企业、党派或国家,只有尊重道德、护持戒律(即正法住世),家庭风貌、党团作风、社会风气、国家风尚,才能正信、正心、正行,才能朝气蓬勃。
--------------------------------------------------------------------------
备注:1、学佛问答汇集,来源于在中国佛教网&知识堂&栏目、佛教在线&问佛&栏目及&佛知道&学佛问答网站对佛门信众的慈悲开示。
2、学佛问答中的提问部份,有些原文因存在句子不通顺、有错别字、未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问题,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情况下,作了校正。
3、以上的开示内容部份,仅供有相同、相似因缘和疑惑者参考。
4、各位佛门信众若有学佛或者生活中的疑惑,可登录网站& www.fozhidao.net&& 提交问题,请智渡法师作开示。
5、学佛问答己汇编成集,会不定期更新,下载地址为: (右单击--目标另存为)
相关阅读:&
联系地址:中国&浙江省&天台县&水南村西
Copyright &
 浙江省天台山慈恩寺  WWW.CIENSI.NET ICP备案号:浙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皈依的戒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