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最爱的女人国家领导人最爱读什么书

爱读书 读好书 善读书
日 17:15:51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陶文昭 理评 鲍振
今年的4月23日是世界第20个读书日,也是我省以人大立法形式确定的首个辽宁省“全民阅读日”。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和今年的全国两会,“全民阅读”都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等,也对全民阅读提出明确要求。这预示着全民阅读活动将不断走向制度化、规模化、常态化。推动全民阅读,营造书香氛围,政府是责任主体,党员领导干部则是引领者。全民阅读,干部先行;全民读书热,干部先开卷。实际上,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不仅本身堪称读书典范,而且在许多场合提倡读书和推荐好书,为推动全民阅读注入强大动力。党员领导干部当有追随之志、倡导之意、引领之范,自觉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带动全民阅读成为生活方式和习惯,进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勤读书应成领导干部生活常态 陶文昭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中国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文化工程。在建设这一工程中,党员领导干部责任重大。为此,党员领导干部应把勤读书作为一种常态,为推动全民阅读进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添智慧和力量。领导干部要带头读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我们的国家要进步,我们的民族要进步,就必须大兴读书之风,坚持读书、读书、再读书。 “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只有像一块高效蓄电池一样,不间断地、持续地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领导干部是社会中的 “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在党内和社会上处于重要位置,具有强大的行为导向和风气引领作用。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广大基层干部看中高级领导干部,在读书方面也是这样。领导干部不仅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和岗位职责,而且要从社会责任和示范需要来看待读书问题。领导干部勤读书,就能对社会起示范作用,就能带动一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躬身垂范,多次表示“我个人爱好阅读”,“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志。读书既能增长知识,也能陶冶情操。在知识方面,领导干部的学习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海伦·凯勒曾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要走在时代的前列,需要不断读书充电。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告诫干部,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知识水平和干事创业本领。要力戒浮躁,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任何时候才不枯、智不竭。在情操方面,读书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汉代名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而“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更是对读书修身的生动写照。的确,领导干部如不读书,追求享乐,热衷应酬,书卷气少了,庸俗之气和浮躁之气就自然多了。腹有诗书气自华,领导多读书也是在涵养气度和魅力。围绕推进“四个全面”读书
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习的成效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学以致用,当前的这个“用”,集中体现为推进“四个全面”。需要指出的是,领导干部不是“自由人”,而是国家战略方针的具体执行者。领导干部读书不能纯粹出于爱好,而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从历史来看,我们党把加强学习作为一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来对待、来倡导、来坚持,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向全党提出学习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要求干部加强学习,为的是适应建设新中国的新任务。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要求干部加强学习,为的是适应建设现代化的新任务。当今中国正在推进“四个全面”的落实,加强读书学习就是要更好推进这个伟大实践。
干部读书的目标明确了,读书的重点也就在其中。一是学习理论。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尤其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前要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系列重要讲话。要推进“四个全面”,首先要准确把握“四个全面”。领导干部要在学习“四个全面”方面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切实做到用“四个全面”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是作为领导干部第一位的政治要求,也是学习书单中排在第一位的。二是学习专业知识。领导干部应当围绕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自己爱好和有兴趣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三是广学博学。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在学习上,要广泛涉猎,兼收并蓄,力争学得更多一些、更快一些、更好一些、更深一些。
尤其要突出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诸如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世、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现在的领导干部不少都受过专业训练,不缺乏专门知识。而作为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要注意上层次学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读书当然是多多益善,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读书要“好钢用在刀刃上”。领导干部要读好书,读正派的书,不要热衷于“官场秘诀”之类,这种书看多了,浸淫其中,既腐蚀了自己,也污染了社会。领导干部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要学习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特别要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各种知识,使自己成为推进治国理政的行家里手。自觉高效地读书
我国对领导干部有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健全和落实常态化、多样化的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制度,加强日常学习、脱产学习、短期集中学习,这些都是重要的读书方式。组织行为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领导干部个人自觉地读书学习。 “被”读书当然比不上“要”读书,其效果不言自明。
领导干部很忙,这带有 “中国特色”。管事多,会议多,交往多,总会有“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叹。越是工作忙,越要有定力,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挤时间去读书,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
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就要讲究读书方法和技巧。一是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阅读的深化,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二是坚持读书与应用相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注重读书与应用的结合,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领导干部要加强知识的运用,通过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领导干部切不可忽视学习 鲍振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注重学习
共产党组织,说到底是一个政治组织。党员政治上的坚定,取决于理论上的清醒。很难设想,一个不注重学习、不注重用科学理论和知识武装头脑的领导干部,能够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很难设想,一个不注重学习、不注重用科学理论和知识武装头脑的领导干部,能够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期待。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正经受“四大考验”、面临“四大危险”,最关键的是要补足精神上的“钙”。很难设想,一个不注重学习、不注重用科学理论和知识武装头脑的领导干部,能够真正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领导干部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就必须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很难设想,一个不注意学习、不注重用科学理论和知识武装头脑的领导干部,能够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不走偏、不出错。
“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各级领导干部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来对待。很难设想,一个不注重学习、不注重用科学理论和知识武装头脑的领导干部,能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总的看,对于读书学习,对于理论武装,多数领导干部还是比较重视和自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领导干部中的学习气氛越来越浓,许多领导干部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和知识水平,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实际工作中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表现出高超的领导艺术和较强的领导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我们党有这样一批领导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有今天的成就和面貌。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领导干部队伍中,不注重学习、不注重用科学理论和知识武装头脑,长期不读书、不看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也绝非个别。随着时间的推移,领导干部忽视学习带来的严重后果日益突出地表现出来:或精神滑坡、意志衰退,成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俘虏,滑向违法犯罪深渊而不能自拔,或缺乏应有的政治敏感性,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左右摇摆、患得患失,立场不坚定、旗帜不鲜明……领导干部不注重学习、不注重用科学理论和知识武装头脑危害巨大、后患无穷,切不可掉以轻心。
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
当前,我们党正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把这一伟大斗争组织好、领导好,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向学习要智慧、要能力、要本领、要我们特别需要而又不掌握的一切。
第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同志说过:“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学习问题时也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事实证明,只有学懂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而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并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级领导干部耐心细致地宣传解释和身体力行。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往往取决于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而领导干部要把握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就必须对其进行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否则就会把“经”念歪。这里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强调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意在鼓励广大党员干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不是让我们抛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另搞一套。现在,党中央强调依法执政、依宪执政,决不是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可以不当回事了,任何把宪法和法律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认识都是错误的。
第三,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全面依法治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数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能否把全面依法治国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中央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学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多数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学习宪法和法律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但毋庸讳言,在领导干部队伍中,“不屑学法、心中无法”者仍然存在。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近些年来,各级领导干部虽然都或多或少地学习过一些法律知识,但同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必须通过学习,抓紧补上这一课。在学习中,既要注意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准确把握我们党处理法治问题的基本立场,又要注意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以及同自己所担负的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适应做好领导工作的需要。
第四,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不可或缺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做好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尽可能地多学一些文史知识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觉悟人生、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又可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各级领导干部还要多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第五,要勇于实践,学以致用。我们强调学习重要,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实践。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读书学习和勇于实践一样都不能少。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对于马克思主义,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还特别强调:“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
总之,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作者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读书能使“自身硬” 理评
“打铁还需自身硬”,既是一条朴素的哲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逻辑。党员干部只有 “自身硬”,才能破解难题,应对风险,担当责任,争取胜利。而若要“自身硬”,读书学习当是关键一招。
读书可补精神之“钙”,使党员干部硬在精神。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共产党人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9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证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顺利发展,与共产党人对信仰的执著忠诚密切相关,而出现某些问题,也与信念的动摇滑坡紧密相联。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科学理论如何入脑?读书学习自然是不二法门。通过系统阅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等经典,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其内涵、实质及要求,定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上的“钙”。从一般意义上讲,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操练,是修身治心养性的有效方法,一个爱读书、勤读书的人,精神是不会懈怠的。对共产党人来说,读书更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藉此在精神上硬起来,才能保持政治定力,化解“精神懈怠的危险”。
读书可补能力之“缺”,使党员干部硬在能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光靠精神还不够,必须有能力,既想干事,又能干事。当前,“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对党员干部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其中不可替代的一条就是读书。通过及时吸收各种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有针对性地掌握做好工作的技能和当好领导的艺术,就会在自我提高中同步提升广大群众跟着走的信心,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这里,必须摒弃“只有在实际事务中才能提高能力”的片面认识。 “读书以施政,施政要读书”,读书绝非封闭于精神世界,而是要转化为实际能力用于实践,藉此才能消除“本领恐慌”,化解“能力不足的危险”。
读书可助作风之“净”,使党员干部硬在作风。 “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优良作风。好作风怎样培养又如何保持?读书以进行自我教育当是重要手段。通过读书内塑心力党性,外塑形象气质,就会有助于党员干部自觉养成并始终保持过硬的优良作风。一方面,党员干部应悉心了解党史国史,从中汲取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历史经验,获得精神鼓舞和得失镜鉴,追随前人之志,效法先辈之风,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另一方面,多一些静心读书和思考,少一点应酬,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工作作风。以读书为正事,藉此在作风上硬起来,才能专心为人民服务,化解“脱离群众的危险”。
读书可助纯洁之“固”,使党员干部硬在纯洁。党的纯洁性对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着根本性影响。历史和实践表明,什么时候党的纯洁性保持得好,党就更加坚强有力,党的事业就能健康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纯洁性受到影响和削弱,党的战斗力就会下降,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党的纯洁性体现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等各个方面,其中思想纯洁是最根本的纯洁。但是,在现实考验和诱惑面前,使思想意志不被腐蚀绝非易事。怎样保持思想纯洁?读书以改造主观世界正是有效之举。党员干部宜多读蕴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体悟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尤其注重对廉政文化的学习、对伦理经典的研读、对礼法传统的体认,从而辨义利、知廉耻、明公私、分善恶,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同时,读书必然思考,通过读书养成自我反省、自我检点、自我警示、自我鞭策的习惯,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藉此在思想上硬起来,才能思廉养廉、知止知耻,化解“消极腐败的危险”。新视界以优秀传统文化升华思想境界
沈小勇在 《学习时报》撰文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应当特别注重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追求,以此提升修养与境界。
修己取向与安人取向。中国文化总体主张在“修己”中“安人”,达到以“德”治人。“修己”在前,就是要经常地反思,检讨自己的言行,思量个人行为的准则。缺少安人的修己,往往表现为“自我”,而缺少修己的安人,往往表现为“伪善”。
日常生活与超越生活。中国文化不反对日常生活,但都主张在“日常”中“超越”,达到日常生活审美化。其中,儒家主张以“仁心”超越日常生活,道家主张以“道心”超越日常生活。领导干部要学会享受朴素、经得起诱惑,在“日常”中实现“超越”。
有为智慧与无为智慧。儒家重有为,道家重无为,两者相辅相成。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互补,达到了一种很好的智慧,这就是:在“有为”中“无为”,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巧作为。无为,乃是顺势而为,是一种极高境界的哲学智慧。违背规律,那是妄为;集聚智慧,那是巧为。最好的领导让百姓觉得一切自然,顺乎民意。
入世境界与出世境界。中国文化中儒家重入世,道家、佛教重出世。但中国文化的重要启示恰恰在于:在“入世”中“出世”,达到“以出世之心,作入世之事”。因此,党员干部应正确对待荣辱名利,做到“举世而喻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
( 网站编辑:赵雁 )HTTP Error 404. The requested resource is not found.当前位置:&>&&>&
上传时间: 14:22:39&&来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海外网文章指出,如今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到处卖弄笔墨,其实胸无城府,让人联想起鲁迅笔下那些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清国留学生”。
B.在读书汇报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海外网文章指出,如今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到处卖弄笔墨,其实胸无城府,让人联想起鲁迅笔下那些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清国留学生&。
B.在读书汇报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C.她喜欢收藏,买了不少关于古玩鉴定的书,到各地去按图索骥,结果收回来的东西多而杂。 D.从楼市表现来看,几个品牌房企业心领神会的降价方式可以被称作&多形态营销&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部分房企实际上都在&以价换量&。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统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下面没有链接了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QQ:&&荐书堂 | 推荐书目,推动阅读,我们在努力。。。
QQ群: (6群)
微 信: 荐书堂(jian-shu-tang),扫描左侧二维码或公众号搜索荐书堂
近日,凤凰周刊的一篇题为的新闻报道引发关注,文中提到王岐山曾向下属推荐阅读一书,使得该书在一些网购平台上售罄断货。据作者王跃文透露,2007年该书出版后不久就曾有媒体报道过王岐山推荐此书的内容,此番已经是旧事重提。
11月,习近平曾在一次考察中表示,“要仔细看看”和这两本书,一时间也引发了大众对这两本书的关注与购买。如今,中国高层多次在不同场合荐书,这对于领导干部和普通公众而言已不再陌生,领导人荐书一夜间“洛阳纸贵”的现象也常有发生。
今天就为大家来盘点一下领导人推荐的书籍。
习近平表示要细读《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
“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11月,习近平参观孔子研究院,将《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这两本书拿起来翻阅时说。该新闻引发媒体与公众的关注与解读,这两本书也“一夜畅销”。
  《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图书简介:
以“通解”为名,首先有通盘解说全书的意思;本书的是对成书、流传及真伪等问题的梳理;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说”通说全篇,帮助读者理解全文,而后按段落分为“原文”、“注释”、“通解”三部分;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家语》全书及各篇的基础上,本书的序说认真、细致、准确、条理,注释与通解则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现有注解成果,既做到择善而从,不标新立异,又爬梳剔抉,陶冶浑成。
立论高远、体例新颖,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对二十篇进行了十分有洞见的解读。本书立足学术前沿,谨遵学术规范,结合新近出土文献进行深入研究,补充了孔子和早期儒学研究的不足,并对一些《论语》误读提出了新见。
《论语诠解》体例由“概说”、“诠释”和“解读”三部分组成,每篇一个总“概说”,概括说明各篇的内容、主题思想及学术价值。各篇的每一章又分为“诠释”和“解读”,“诠释”对各章主旨详加阐述,并对重点词汇和疑难字词进行独到、客观的阐发;“解读”重在对各章文义进行简明易晓的说明。
李克强要求“密切关注”
在2012年底的新华社人物特稿里,曾经提到李克强常年坚持阅读英文原著,尤其是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所著的甫一问世,立刻引起李克强的注意,他马上要求发改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密切关注”。而在2012年8月,汪洋通过,也向公众推荐过此书。
  《第三次工业革命》图书简介:
的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宏伟的蓝图:数以亿计的人们将在自己家里、办公室里、工厂里生产出自己的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与大家分享,这就好像现在我们在网上发布、分享消息一样。能源民主化将从根本上重塑人际关系,它将影响我们如何做生意,如何管理社会,如何教育子女和如何生活。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严峻现实,因为这一现实将迫使人类迅速过渡到一个全新的能源体制和工业模式。否则,人类文明就有消失的危险。作者敏锐地发现,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之际发生的。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将再次出现——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将结合起来,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新基础设施。
温家宝天天读 数次推荐
2007年11月,在新加坡访问的温家宝,提及古罗马的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除此以外,温家宝曾数次推荐亚当·斯密的,称“它的意义不亚于”。2008年,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了腰封印有温家宝“推荐”的新版《道德情操论》。
  《沉思录》、《道德情操论》图书简介:
,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王岐山荐书《大清相国》卖断货
近日,一篇热门新闻报道中提到王岐山曾向下属推荐阅读《大清相国》一书,使得该书迅速在一些网购平台上售罄断货。据《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透露,2007年该书出版后不久就曾有媒体报道过王岐山推荐此书的内容。《大清相国》一书的最新版本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该社副社长龚湘海认为,这本书卖到脱销与王岐山的推荐不无关系:“出版社正在加急安排印刷。”
  《大清相国》图书简介:
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康熙王朝名臣辈出,千古传诵。然而宦海风高,沉浮难料。明珠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藉。满朝重臣名宦少有善终,陈廷敬却驰骋官场五十多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之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转载请注明: &
荐书堂 | 推荐书目,推动阅读,我们在努力。。。
QQ群: (6群)
微 信: 荐书堂(jian-shu-tang),扫描左侧二维码或公众号搜索荐书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