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油真的是印度人发明了什么的吗

按住此条可拖动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本页面地址
播放器swf地址
印度神油到底是谁发明的?
猜你喜欢LIKE
新浪视频官方交流群:
关注官方微博:
24小时电话客服:400 690 0000
扫描二维码下载新浪视频App
新浪视频桌面客户端印度神油其实只是个传说|美女|印度神油|卡久拉霍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印度神油其实只是个传说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伊洛
  有种说法:凡是人口众多的国家,都有发达的性文化。比如中国、印度,比如日本。也对,实践出真知吗。但是,印度的社会趋向,和中国一样最终都走向了性压抑和性保守。
印度的美女名气很大。世界小姐啦、环球小姐啦,种种选美活动中,印度美女经常占据前几位。
印度人有自己的骄傲,那就是卡久拉霍和《爱经》(KAMA SUTRA)。
有种说法:凡是人口众多的国家,都有发达的性文化。比如中国、印度,比如日本。也对,实践出真知。
卡久拉霍神庙。像少林寺的塔林一样矗立着,只是更高大。庙里很普通,只是各式的神像,但外面就不同了:花样翻新的浮雕,表现着花样翻新的性行为。
从早期的婆罗门教,到从中脱胎而出的佛教,从小乘到大乘特别是藏传佛教的密宗,都有所谓双修。各类宗教的修炼,都讲求对身体、思想的控制,特别是欲念的控制。
对于土邦王们来说,显示各种能力包括性能力都是可以理解的:这表示我不是一般人哪。“亲耕”的需要也逼着年轻的王子们早早地开始锻炼身体,骑马射箭,瑜珈静坐,对于王朝的长治久安还是有好处的。
2006年,以性为卖点却一点也不露的电影JISM创造了票房奇迹,靠得就是生活中就是夫妇的男女主角在表演激情床戏时长达十几分钟的无所不用其极。
  印度美女不在大街上
  从国内来旅游的朋友总是追着我问:印度的美女呢?大街上怎么都看不见?都躲哪儿啦?是不是你都给藏起来了?
  我可没那么大本事,就算是我想。
  印度的美女名气很大。世界小姐啦、环球小姐啦,种种选美活动中,印度美女经常占据前几位。在聚光灯下,这些美女兼具东西方的优势,既有头有脸有前有后,又温文尔雅大方端庄,英语还流利自如,常常博得评委和观众的喜欢,令人印象深刻。再加上宝莱坞电影里能唱能跳、穿着暴露、行为开放的辣女们成群结队,层出不穷,结果闹得部分居心不良的旅游者一到了印度就贼眉鼠眼地四下里搜索。
  他们当然要失望了。
  哪怕在新德里这个“非常非常非常大的都市”(有次我到中央邦去,当地一个朋友这样无比仰慕地谈起首都),街头巷尾,商业区,电影院,总之我们能见到人的公共场合,女士们都包裹得很严实,连涂脂抹粉都很少见。
  结过婚的人全部穿民族服装莎丽,自然是一大片布上下都包住了,有些人还披着头巾。未婚女青年一部分人也穿莎丽、旁遮普服,个别人穿个牛仔裤就算是很开放、很性感的了。总之,指望看到影视剧、时装杂志封面上那种清凉的美女,那是绝无可能的。
  这又是一个矛盾中的印度了。公共场合的保守,与影视作品中的那种魅惑,简直很难把它统一起来。
  印度神油哪里有卖?
  中国旅游者到印度的另一个常见追问就是:哪里能买到印度神油?
  有次,我陪同几个很有些身份的朋友到孟买去。因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领导有群众,我总感到他们老是欲言又止地想对我说些什么。终于,某个看来是被推为代表的人悄悄地凑到我耳朵边,问出那句经典的话:哪儿有鞋油卖?
  真有才。用鞋油替代神油。本人当然心灵神会,哈哈。
  很怪,一般印度人并不知道有“印度神油”的存在。他们的印象里,印度人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特长。倒是中国的长生不老术、金枪不倒术之类,经过港台各类影视剧的传播,在印度很有影响力。但是,有需求就有供给,这几年,在新德里、孟买的高档旅馆、旅游品商店,都出现了所谓神油,标签上特意印着中文,针对性可想而知。
  神油的神话,可以破灭了。
  劲爆唯美的卡久拉霍神庙
  印度人当然有自己的骄傲,那就是卡久拉霍和《爱经》(KAMA SUTRA)。
  鉴定一个到印度的旅游者属于什么级别,标准很简单:只看泰姬陵的基本上是大众化的走马观花的观光者;看卡久拉霍的,多数是真正的希望深度了解一个国家的骨灰级背包客、对印度文化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士,当然还有色情狂,哈哈。
  2005年我去的卡久拉霍。一大片神庙,像少林寺的塔林一样矗立着,只是更高大。庙里很普通,只是各式的神像,但外面就不同了:花样翻新的深浮雕、浅浮雕、圆雕、镂空雕,表现着花样翻新的性行为。不仅是姿态各异、体位万千,甚至男和女、男和男,人和兽,神和人,一对多,多对多,种种种种,不一而足。超乎想象,挑战极限。
  鉴定一个到印度的旅游者属于什么级别,标准很简单:只看泰姬陵的基本上是大众化的走马观花的观光者;看卡久拉霍的,多数是真正的希望深度了解一个国家的骨灰级背包客、对印度文化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士,当然还有色情狂。
  我同行的哥们看呆了,啧啧赞叹:皇明皇偷看杨贵妃洗澡,那算什么!瞧人家印度!直接把英雄行为搞成雕塑,公开建到庙外头!更NB的是,人家代表全人类挑战牛马狗羊等各类牲口!就凭这两项,印度就该是性文化第一大国!
  但这不是性,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文化遗产!文雅点说,叫诸神的狂欢。当然,旅游者眼中能看出冒着火花的性是肯定的,但是能不能看出文化来,还是颇值得怀疑的。&
  说来好笑,据传我所认识的另外一位国产上进男青年,为了献殷勤,很不妥地带着女朋友和未来丈母娘前来参观,还提前做足了准备功课,届时极为兴奋地把印度导游的解说词颇具创造性地翻译给丈母娘听:看,这是“观音坐莲”;那就是“老汉推车”了....。。丈母娘实在受不了,恨恨地说:你懂得还真不少呀!
  一千多年前的性力派,是印度传统宗教的一支。认为性的力量,是诸神无所不能的力量中最牛的一种,所以,在卡久拉霍建庙膜拜之。
  当然,性力派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但生殖崇拜作为思想潮流的一支,在印度宗教思想与社会生活中却源远流长,从未绝迹。卡久拉霍那样露骨的性行为雕塑当然不多见,但“林迦”(即男性生殖器)、“约尼”(即女性生殖器)的雕塑却遍布印度各地,数不胜数。
  因此,从文化传统的深处看,性对于印度人算不上多大的禁忌,特别是披上神的外衣,更显得庄严肃穆无比神圣了。
  所以,有了男女“双修”这种极具创意极其大胆惊天地泣鬼神的东东。
  在我这种绝对外行、极端世俗、爱憎分明的人看来,什么是双修?上面冠冕堂皇,下面却乌七八糟,这就是双修。
  据说,从早期的婆罗门教,到从中脱胎而出的佛教,从小乘到大乘特别是藏传佛教的密宗,都有所谓双修。各类宗教的修炼,都讲求对身体、思想的控制,特别是欲念的控制。男女双修,就是在性行为中达到对欲念控制的修炼,是高境界。也许,只是也许,某些高人真能这样修到境界,但推广就不必了。
  这太容易误入歧途、为小人利用作满足淫欲的借口。所以,藏传佛教黄派的格鲁巴大师明察秋毫、拨乱反正,名门正派从此不再讲双修这码事,但据传江湖上仍有不少派别还在这么干。毕竟密宗吗,宣扬的就是偷偷地练,人家上师、徒弟在小黑屋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教学,到底怎么互动,咱也无从猜度。
  双修源自印度,恰恰体现了印度传统思想里从性力派流传至今的对性的认识的重要一面:这只是一种行为,一个手段而已。它本身无所谓好坏对错,但却可以借此实现灵魂升华、思想净化等等。
  所以,一切关于性的钻研和修炼都神圣化、合法化了。
  因此,有了《爱经》。也有人很不解风情地将它译为《欲经》、《性经》,或者再直白点,干脆叫《性交体位大全》或《印度春宫图》。
  体位这回事,和快感到底有没有关系,专家们到现在也没有什么统一的说法。但显然,中国的传统也好,印度的传统也好,对怪异的体位有种近乎偏执的追求。这也影响到了文艺界,才有了《色戒》里的“回形针”。
  尽管是否可信不好说,但中华古代文明精华之一的房中术对体位的追求似乎是为了更好地“采阴补阳”,出于利己的现实考虑,印度古代文明精华之一的《爱经》中对体位的追求怎么看都像是某种既有能力的炫耀:看,我居然能做到这样!
  《爱经》最为人传诵的一幕:一位男士分别用他的左手、右手、左脚、右脚、嘴巴、下边分别满足了六位女士。图中的六位女士当然是呈欣欣然状,不管是真是假,而那位男士的得意洋洋,远远胜过了自己的享受。
  这更多的是一种劳作。这位印度古代的统治者即土邦王的行为,让我想起一个词“亲耕”。周围还有不少围观的妃嫔,难怪那位男士有着很强的镜头感。
  对于土邦王们来说,显示各种能力包括性能力都是可以理解的:这表示我不是一般人哪。“亲耕”的需要也逼着年轻的王子们早早地开始锻炼身体,骑马射箭,瑜珈静坐,对于王朝的长治久安还是有好处的。
  我怀疑,正是《爱经》的流传让世界各国人民认为:印度土邦王一定是借着神油的帮助才实现种种神迹的。万一碰到身体不好的王,不也得想法作个弊吗?!
  有种说法:凡是人口众多的国家,都有发达的性文化。比如中国、印度,比如日本。也对,实践出真知吗。
  但是,印度的社会趋向,和中国一样最终都走向了性压抑和性保守。有专家分析,中国强大的时代都有比较强悍即开放的性观念,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自明清以来就江河日下,越落后越保守了。用在印度身上是适用的:《性经》产生于强大的莫卧尔王朝,以后把女人包得越来越严丝毫无助于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崛起。当然,这一理论不适用于从来没有强大过的非文明古国。
  《爱经》之外的印度:传统保守
  现在的印度,表面上看起来很是保守和传统。性力派早已是昨日黄花,《爱经》也变成了《新婚指南》之类的纯私人读物,整个社会甚至都有了点谈性色变的过敏劲头。
  比如,以政治组织“湿婆军”为代表的一股很强大的势力年年抵制2月14号的“情人节”。当然,他们认为情人节是西方的节日,是西方的东西他们一概反对,但更主要的,他们感到“情人”两个字太刺眼了,太刺激了,非得要压一下。
  如果只是有人呼吁一下、表达一下态度,也很正常。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不,他们每到这一天,就组织一大帮子人,到处去砸花店、烧贺卡。更过分的是,见着路上腻腻歪歪、行踪可疑的小两口,他们就喝斥,来一顿义正辞严的传统教育。
  这算什么事儿呀!
  再比如,影视节目的审查极端严格,绝对不允许出现露点甚至亲吻的镜头。在二十一世纪的印度,每年几千多部电影多数是爱情电影,居然没有一个接吻镜头,你能想象吗?!
  世界著名的时装电视频道Fashion TV就曾经被停播审查,只是因为一档午夜时装秀节目中间一位女模穿得稍微薄了点,曼妙轻纱下隐隐约约地显现了出了某个部位。
  有研究认为,压抑只会导致更强大的爆发。所以,荷尔蒙分泌并没有减少的现代印度人,特别是男女青年们,凭什么要比过去更拘谨更保守更远离快乐呢?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让露点我就不露,但一男一女隔着衣服摸来摸去你管不着吧?我衣服整齐或者盖着被子床上床下作运动状,你管不着吧?我不拍亲吻镜头,但两个人目光放电、四片嘴唇慢动作渐渐凑近至一微米处迅速闪开,你管不着吧?....。。
  印度人是很智慧的。东方文化的“含蓄”之美、“欲擒故纵”之类的,在印度爱情影视剧中发挥得淋漓尽致。2006年,以性为卖点却一点也不露的电影JISM创造了票房奇迹,靠得就是生活中就是夫妇的男女主角在表演激情床戏时长达十几分钟的无所不用其极。说得狠点,除了那三个小小的点没露,其余的全有了。
  自此,淫而不露成为影视乃至所有文艺作品成功的潜规则。不接吻、不露点却意蕴淫荡的动作、语言、眼神、暗示、情节等等,开始充斥几乎每一部影视作品、每一曲MTV、每一本流行书刊杂志。
  审查无能为力了。这就是印度流行文化的当前态势:表面上禁得严死,实际上欲得要命。
  生活中,人们也慢慢放得开了。至少,情人节是越来越流行了。
  有一年,我和朋友到新德里西郊的“大佛公园”去玩。公园很大,位于广阔的荒野的“保留林地”之中,到处是丛生的灌木,遮挡很好,甚至都有点阴森的感觉。公园中央,有尊释迦牟尼的金身塑像,所以得名“大佛公园”。走在林中,时不时触目可及路边的灌林丛上挂着几个白色的套套。突然意识到:前两天是情人节!
  只好替那些情男欲女们向佛陀说声得罪了。
  套套引发的大讨论
  说到套套,前一阵发生的一段公案恰恰反映了印度性文化中保守与开放的冲突。
  一家生产、销售避孕套的印度国营公司的最新产品“克莱森多”非常畅销,它不仅身带棱纹,还附加一个震动环,据说快感无比,宣传语称其为“欢乐国的入境证”,深受广大青少年和性工作者欢迎,没想到惹出了轩然大波。
  印度人民党高官维杰先生提出,“克莱森多”是“性具”,触犯法律、伤风败俗、诲淫诲盗,卫生部应当立即查禁,总理办公室应当直接干预!
  卫生部长站出来坚决维护“克莱森多”。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说明避孕、套套对印度的重要性,也论证印度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性文化传统,把“卡久拉霍”的性雕塑和享誉世界的“欲经”都扯了进来。印度的爱滋病患者都世界第一了,推广套套,“这是我的使命”,部长如是说。
  维杰先生更加气急。他辩驳道:“克莱森多”的震动环可以多次使用,可见不是套套,而是器具;如果说件快感有利于卖套套、有利于避孕从而利国利民利人利己的话,为什么政府不拍些A片和套套一起卖算了?最后,他还捎带上了中国:中国的性具产量占世界70%,既然印政府对此持开放态度,预计未来中国性具将大量攻占印度市场,每个印度人都抱个中国性具快乐,人口也控制了还没爱滋!
  那家公司倒是信奉和气生财、息事宁人,得罪了哪个高官都不好混。经理说:调查表明,人们爱用套套主要是因为影响感觉,所以才研发“克莱森多”。如果国家要禁止,那也没话说,我们撤;不过,震动环是为了增加快感,套套的棱纹、颗粒、超薄、夜光、香气等等都是为了增加快感,难不成全禁了?
  这场口沫横飞的交锋最终当然不了了之。任何话题只要炒作几天,就不算什么新闻,也就没有人再关注了。倒是“克莱森多”的知名度和销量增加不少,有人开玩笑:难道维杰收了好处,比如终生免费使用之类,跑出来唱反调,实际上是为套套当托儿、打广告?
  套套之战,再次让冷眼旁观的本人对印度人的性观念感到有趣。套套只是套套,加一个环也没太大了不起。就算是性具,如果有助于控制人口、消灭爱滋也是功莫大焉。
  说了半天形而下,也来点形而上,显示咱们也不是一般人,志趣高雅地说。我很喜欢关于印度文化的一句话,抄来如下:
  The Indian genius is a love for abstra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a passion for the concrete image.At time it is rich,at others,prolix.It fascinates us andtires us. It has created the most lucid and the most instinctive art.It is abstract and realistic,sexual and intellectual,pedantic and sublime。
  It lives between extremes,it embraces the extremes,rooted in the earth and drawn to an invisible beyond.on the one hand,a repetition offorms,a superimposition ofconcepts,a syncretism.on the other,the desire oftotality and unity。
  And In its highest moments,the incarnation of a totality that is plenitude and emptiness,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body into form that,without abandoning sensation and the flesh,is spiritual。
  这个真有点绕。我抱着大字典啃了半天,试译如下,并就教于方家:
  印度人的天赋表现为:热爱抽象观念,却不失对具体形象的激情。这种天赋汪洋姿肆,让人迷恋,有时过犹不及,也不免让人厌倦。它创造的艺术最为清晰明白,也最为直觉本能。这种艺术是抽象的,也是现实的,既富含性意味,又充满智慧,既迂腐可笑,又无比崇高。
  它位于两个极端之间,又同时包容着极端。它扎根于实地,却又将我们带入无际的虚空中。一方面,印度艺术是形式的重复,又崇尚概念至上,是这两股源流的汇聚;另一方面,它也追求完整与一致。
  在其巅峰时期,印度艺术表现为丰富与空虚的统一,表现为肉体到精神的转形,却并不抛弃知觉与肉欲。
  酷吧?这或者就是卡久拉霍之所以被称为文化遗产的学术注脚了。
  不过,性终归是很个人的领域,也用不着动不动就和文化传统、社会风气、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扯上太多的关系。
  最近,我从印度回国。
  有位年轻的印度哥们找到我,很不好意思地说:“听说中国有种东西,男人吃了以后就会变得很厉害,叫什么‘人参’,能不能帮我带一点?”
  我倒!
  (本文作者介绍:旅居印度六年有余。现居新德里。2012年底出版《去印度,去印度,带着禅的行囊》。)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
作者简介:
旅居印度六年有余。现居新德里。2012年底出版《去印度,去印度,带着禅的行囊》。
手机阅读请扫描
微信二维码印度神油真的有传说的那么神奇吗 ?印度人拿来干什么?
印度神油真的有传说的那么神奇吗 ?印度人拿来干什么?
印度神油真的有传说的那么神奇吗 ?印度人拿来干什么?;;;在印度,这种药物不仅被用于净化血液、治愈溃疡和缓解糖尿病以及增加肌肉的有效矿物质吸收,甚至也有人声称它具有延缓衰老的能力,虽然没有经过科学证实。但在古代它也用于另外一种强悍的功能,就是提升性能力。印度神油真的有传说的那么神奇吗 ?印度人拿来干什么?传说是某些植物结合树脂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里腐化后流出的液体,需要再经过融化的冰雪或者雨水的混合”加持“后,才能形成。现代科学曾经分析过,里面复含至少90种矿物质离子形态以及腐殖酸和氨基酸。但里面特别的效果和真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印度神油。印度神油真的有传说的那么神奇吗 ?印度人拿来干什么?在印度的很多药店,也可以买到另外一些所谓的神油,大多属于按摩油类,包括不少瑜伽用油,号称可以治疗肌肉关节酸疼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我正经搞笑,笑的正经不正经是你的事
作者最新文章阿拉伯数字竟是印度人发明的
在某卫视一个百科问答节目里,主持人问其中一位选手:“阿拉伯数字是由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选手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阿拉伯人。”结果大错特错。如题所示,我们最常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由勤劳智慧的印度人所发明创造的。
阿拉伯数字是世界三大字符之一,另外两个包括华夏汉字和拉丁字母。因其简单的笔画和流畅的书写,加之使用了便于运算的十进位制,一出现便得到了世人的肯定,轻而易举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并且也是最重要的是沿用至今。基本上,每个人每天都要跟阿拉伯数字打交道,尤其是会计人员,每天都在这些数字里潜水。可是却鲜有人知道,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人。
从0到9,十个阿拉伯数字
印度向来是一个发明大国,尤其是以一些创造性的发明而著称。在阿拉伯数字流行之前,欧洲普遍使用的是罗马数字。最原始的计数数目受到当时文化水平的限制最多发展到3,如果要表达“4”就需要把“2”和“2”两个字符叠加起来,其他大于4的数字以此类推,不仅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还经常容易出错。罗马数字的突出在于,它有了V和X两个计数单位来表示5和10,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和罗列得到其他数字。逐渐地,人们就有了数字位置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是古鳊人,他们发明了表达数字的“1”、“2”、“3”、“4”、“5”、“6”、“7”、“8”、“9”、“0”十个符号,成为记数的基础。但当时这只是符号,并非是真正的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这些数字真正来临到这个世界上,还要等到公元400年左右。就跟生物的进化一样,数字的完善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经济、文化以及佛教的兴起和发展,为印度大陆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位于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数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时候,印度科学家已经有意识地在改造数字,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是印度天文学家阿叶彼海特。他把数字记在一个个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个符号,比如是一个代表1的圆点,那么第二格里的同样圆点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圆点就代表一百。这样,不仅是数字符号本身,而且是它们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样拥有了重要意义。这些在当时并不起眼的符号和表示方法却成为阿拉伯数字的雏形。很快,后世数学家们并发明出了等九个数字的表示方法,当然书写方式跟我们今天常见的还有很大出入,但基本上已经可以保证使用和运算。但是这时候,阿拉伯数字并不完整,因为还没有0的存在。
0看起来似乎无关轻重,可有可无,但其实0在数字运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458年,印度首次出现了“零”的概念。公元628年,印度天文学兼数学家布拉马古普塔为“零”创设了一个符号。那时候0还不是像一个立着的鸡蛋,而是像一个黄豆,只是位于数字底下的一个实心的小圆点。公元876年,人们在印度的瓜廖尔地方发现了一块刻有“270”的石碑。这也是人们发现的有关“0”的最早的记载。拉马古普塔还利用“零”进行数学运算,记录通过加减得到“零”的规则以及在方程中运用“零”所带来的结果。这是作为一个概念和符号的“零”在世界上首次被视为一个数字。
数字0看似简单发明起来却着实不容易
与此同时,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开始崛起。阿拉伯人依靠其团结和强大很快征服了周围的民族,建立了东起印度,西从非洲到西班牙的撒拉孙大帝国。大约700年前后,阿拉伯人征眼了旁遮普地区,他们虽然征服了这里的土地,却被这里的数学所折服。阿拉伯人被印度数字的简洁美妙所吸引了,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派人来此学习当地的数学,并且把当地一些数学家抓到本土进行教授。没过多久,阿拉伯人逐渐放弃了他们原来作为计算符号的28个字母,而广泛采用印度数字,并且在实践中还对印度数字加以修改完善,使之更加便于书写和推广。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公元771年,印度一位旅行家毛卡经过不辞辛苦翻山越岭,来到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首都巴格达。毛卡把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国王曼苏尔。曼苏尔十分珍爱这部书,下令翻译家将它译为阿拉伯文,这部著作中应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由于印度数字和印度计数法既简单又方便,其优点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计算法,不仅阿拉伯的学者们很愿意接受,连本土的商人们也乐于采用这种方法来做生意。因此,起到了自上而下一个立体的传播效果。
曾经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巴格达
印度数字“征服”阿拉伯之后,很快展开了其势不可挡地传播,首先来到的是欧洲。当时,欧洲普遍使用罗马数字进行计数和计算,跟冗长易混的罗马数字相比,阿拉伯数字的简洁优美很快俘获了欧洲人民的心,就像春天的风一样,吹遍了欧洲大地。1202年,意大利出版了《计算之书》,系统介绍和运用了印度数字,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阿拉伯数字正式在欧洲得到认可。后者以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的原创,因此就成为阿拉伯数字。就这样错误称呼一直延续到今天。
相对于欧洲,阿拉伯传入中国的时间有一些延迟。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当时中国使用的是筹算,同样采取十进位制,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一直到20世纪初,阿拉伯数字的效用才在我国慢慢发酵。虽然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现在已经基本上成为人们日常学习和生活唯一一种计数方式。这也说明,阿拉伯数字本身的魅力和潜质。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邵松松
[责任编辑: 张莉明]
数字,阿拉伯,印度,欧洲,符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斯印度神油是真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