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驻实现三个转变贸易结构的转变含义?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与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与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
作者:魏锋沈坤荣国际贸易问题 2010年01期  一、引言  出口贸易是一国国内市场不断外延和进口贸易持续发展的保证条件,并与消费、投资构成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同时,出口贸易还是国内企业开阔视野、参与国际竞争和享有外溢效应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仅为97.5亿美元,经过30年的发展,2007年增加到12180.1亿美元;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也从1978年的4.6%上升到2007年的37.57%,与此同时,我国在世界出口大国中的排名也相应地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了第3位。伴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发展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发展方式的演变和转换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出口商品的潜在竞争力和未来竞争力的发展趋势。  Dowling and Ray(2000)对过去20年亚洲经济体的贸易和投资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亚洲地区的出口结构和贸易体制、出口构成的变化和创新以及进口结构的变化和深层次原因;魏浩、马野青(2006)对我国年出口商品的国际地区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整体上表现为不断优化的趋势,但在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杨汝岱、朱诗娥(2008)考察了我国年对外贸易结构和国际竞争力的演变,在SITC三位数分类的基础上将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4大类产品,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国际竞争力系数和出口结构相似指数等不同指标考察国际竞争力的变化。结果发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呈现较强的阶段性特征;张桂梅(2008)从出口商品结构、出口方式结构、出口贸易主体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等4个角度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历史演进做了分析,并对这种演进的原因进行了探讨;Amiti and Freund(2008)对1992年以来我国的出口增长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和制造业中的纺织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下降,而制造业中的计算机和电子类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笔者将重点分析年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商品结构的演变以及相应的贸易发展方式的变化,阐述两者之间的变化逻辑及其一致性。  二、出口商品结构、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含义及其分类  1.出口商品结构的含义及其分类  出口商品结构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出口产品在整个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出口贸易额与整个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或者比重来表示。一国出口商品结构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产业结构状况来决定的,因此,它可以反映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出口商品可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者的比值通常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一国(或地区)的工业制成品比重越高,该国的技术水平和工业化程度就越高,参与国际交换所获得的比较利益也就越大。其中,初级产品可分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和动植物油脂及蜡;工业制成品可分为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橡胶和矿冶产品及相关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和其他未分类产品。按照联合国的分类方法,初级产品又被归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工业制成品中的化工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被归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其他产品则被归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傅朝阳、陈煜,2006)。  同时,由于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一直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是工业制成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结构演进进行分析。机电产品通常包括金属制品、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和仪器仪表等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通常是指运用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等技术生产的产品。  2.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含义及其分类  贸易方式是指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所采用的各种交易的具体做法。在对外贸易活动中,每一笔交易都要通过一定的贸易方式来进行。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一般贸易是指在我国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各类公司、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单边进出口的贸易。加工贸易是指一国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进口原料、材料或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以外汇体现的附加价值,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进料加工;第二种是来料加工。  出口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即指将我国传统的主要依靠粗放使用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投入实现的贸易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等途径,从而使出口贸易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达到保护环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实现集约型出口贸易增长。  从改革开放初期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到出口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出口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我国贸易发展方式经历了若干次重要转变。诚然,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促成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贸易发展方式的变化也是导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三、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演进历程  笔者从出口增长率、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以及我国出口贸易在世界上的位次等指标来描述我国出口贸易的总体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出口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快速发展,出口额在世界上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3位;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78年的不到1%上升到2007年的9%;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6%上升到2006年的37.57%。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2002年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首次突破5%,出口增长率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也一直处于上升状态。    图1
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演进  资料来源:年数据来自于中国资讯行中的精讯数据、年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历年《中国对外经贸年鉴》。下文除非特别标明,资料来源与此相同。  1.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演进  1978年到2007年期间,在我国的出口商品中,除个别年份外,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很明显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由1978年的54.8%左右,下降到1990年的25%左右,进而下降到2000年的10%左右,并于2007年下降到历史最小值5.05%。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商品中的地位则逐渐上升并日趋主导地位,特别是1992年以后,其主导地位日趋明显。在1978年到2007年期间,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很明显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1978年的45.2%左右,上升到1990年的74%左右,进而上升到2000年的90%左右,并于2007年上升到历史最大值94.95%(见图1)。  根据图1所显示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工业制成品所占出口份额较小但在缓慢上升,而初级产品所占出口份额较大但在缓慢下降,而且总体上初级产品所占出口份额高于工业制成品所占出口份额。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总出口份额的54.8%,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5.2%的份额;而到1980年,出口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9.7%。  第二阶段(年),这一阶段虽然大部分年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份额超过了初级产品的出口份额,但是变化幅度不大,而且有反弹的趋势。1981年,初级产品出口比例首次降到50%以下,降为46.57%,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首次超过50%,达到53.43%。然而在1985年,初级产品出口比例再一次超过50%,达到50.56%,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则降为49.44%。  第三阶段(1986年至今),在这一阶段,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持续快速增长,而初级产品所占出口比例迅速下降。1990年,初级产品所占份额降到25.6%,2000年,进一步降到10.2%,到2007年,则降至5.05%;同时,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在1990年,这一比例为74.4%,2000年上升到近90%,而到2007年达到94.95%。可见,工业制成品已经占据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绝对主导地位。  2.工业制成品内部出口结构的演进  对于工业制成品的细类来说,在1980年到2007年期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一直是由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和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构成,但是,不同类型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例变化和地位却各不相同。就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和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而言,其在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与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历年都在20%-40%之间徘徊,直到最近几年才出现了轻微的下降趋势,并于2003年出现历史最低值,所占比重降为17.11。但与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相比,此类商品在我国出口中的地位比较高,约占整个出口的1/6。就机械及运输设备而言,其在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由1980年的9.36%左右,上升到1990年的12.09%左右,进而上升到2000年的36.92%左右,并于2007年上升到历史最大值49.91%。同时,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的演进分界线也很明显,1992年前后的演变趋势有较大的不同:1992年前,除未分类产品外,其他细类的变化是比较平稳的,变化幅度不大,1992年之后,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和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和未分类产品的变化幅度较小,但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变化较大,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并于1996年超过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和矿冶产品及其制品,2001年超过杂项制品,于2007年成为我国绝对的出口主导商品(见图2)。    图2
我国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的演进  3.按联合国分类的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演进  自1986年工业制成品成为我国主要出口商品,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从初级产品升级为工业制成品的转变后,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则主要表现为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分别占出口总额比重的变化。除个别年份外,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份额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经历了由上升到下降的变化,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则持续上升。也就是说,前述图1列示的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呈持续上升态势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二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  第一阶段(年),1986年及其以前,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处于主导地位,是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主力军。具体而言,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虽然在这一期间有所波动,但一直在出口商品结构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一并于1985年达到最大值,1986年其所占比重急剧下降,为36.43%,但仍然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35.01%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9.14%。  第二阶段(年),劳动密集型产品首次超过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由1987年的37.64%上升到1991年的43.22%,成为这一时期我国出口增长的主要支撑点。在这一阶段,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份额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由1987年的33.55%下降到1991年的22.45%。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份额则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由1987年的10.08%上升到1991年的15.25%。  第三阶段(年),资本密集型产品首次超过资源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自1985年(最低点7.79%)以来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并于1992年首次超过资源密集型产品,但这一阶段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  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这一阶段的出口贸易增长主要是由资本密集型产品主导的。2003年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首次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达到47.32%,成为促进工业制成品持续稳定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从而顺利完成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结构(轻纺产品等)向资本密集型(化工、机械及运输产品等)的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变(见图3)。    图3
按联合国分类的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演进  另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重点分析这两种产品的出口演进情况。  4.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演进  1991年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机电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也一直保持上升态势,从1992年的28.9%上升到2007年的60.6%,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1992年的23.1%上升到2007年的57.6%。这主要得益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鼓励机电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1985年10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计委等8个部门的报告,做出了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的战略决策,确立了机电产品出口的战略地位,并采取扶持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加以推动。为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1999年我国积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努力提高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产品的进出口比重。科技兴贸战略推动了我国外贸的转型升级,机电产品开始成为我国主要的贸易增长点(见图4)。    图4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演进    表1显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主要集中于电器及电子产品和机械及设备,这两种产品的出口占据了机电产品出口的半壁江山,但两者的演进状况不同,电器及电子产品所占比例是先下降后上升,于2003年达到历史最低值39.13%,机械及设备所占比例则是先上升后下降,并于2003年达到最大值36.68%;其次为金属制品、运输工具和仪器仪表,其比例有小幅波动,但历年都未超过10%,且都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  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的演进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一国(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其出口商品结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新技术产品以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征对一国(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一国(地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除1993年以外,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取得了突出成绩,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3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103.2亿美元,2004年上升到1655.4亿美元,2005年达到2182.5亿美元,2006年达到2814.7亿美元。以2007年为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3478.3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8.56%,占工业制成品的30.0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见图5)。    表2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仍集中于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这3个高新技术行业的出口每年占到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7%以上。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1999年的69.83%上升到2003年的最高点83.35%;电子行业位列第二,多年来一直占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11%左右,并于2003年之后,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于2007年达到最高值13.13%。  综合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演进具有非常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如表3所示。  上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演进的5个阶段包含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3次转折,具体如表4所示。  出口商品结构的演进轨迹是与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高度相关的,同时也是不断演进、升级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陆续制订和实施的“以质取胜”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科技兴贸战略和中央提出并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3三次转变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同时相关的财政、金融、税收、保险等政策的鼓励与扶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利用外资政策及加工贸易政策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我国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固然和国内经济结构的升级密切相关,同时也和贸易发展方式的变化密切联系。  1.贸易发展方式的比例变化  出口贸易方式结构的演进,与出口商品结构的演进特征一致,表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年),一般贸易比例高于加工贸易,但是一般贸易所占比例迅速下降,而加工贸易所占比例迅速上升。一般贸易所占比例由1981年的94.5%下降到1992年的51.42%,并于1982年达到历史最大值99.66%;而加工贸易所占比例则由1981年的5.14%上升到1992年的46.64%,其间在1982年处于历史最低值0.24%。根据一般贸易比例的变化情况,这一阶段又可细分为两个阶段,即年,一般贸易所占比例均在80%以上;年,一般贸易所占比例在50%-75%,但一般贸易在这一阶段一直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图7
我国加工贸易内部结构的演进  第二阶段(年),加工贸易比例首次超过一般贸易,但不稳定。1993年,一般贸易所占比例为47.08%,加工贸易所占比例为48.23%;而1994年,一般贸易所占比例为50.87%,加工贸易所占比例为47.09%,两者呈现交错不稳定的特征。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加工贸易比例超过一般贸易,1995年至2003年,两类贸易方式所占比例变化不大,加工贸易保持在50%左右,一般贸易保持在41%左右。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我国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大对一般贸易出口的扶持力度,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增长,其他贸易方式也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自2004年开始,我国加工贸易所占出口比重不断下降,由2004年的55.28%下降到2007年的50.71%,而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所占出口比重则不断上升,分别由2004年的41.06%和3.66%上升到2007年的44.22%和5.07%。  2.加工贸易内部的比例变化  年期间,我国加工贸易中的进料加工贸易占有绝对优势,但通过观察,1999年是分界线,1999年之前,进料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逐年降低,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所占比重逐年上升;1999年后,进料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则逐年上升,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分别于2006年达到最大值81.49%和最小值18.51%。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加,以及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与我国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由表5可知,出口商品结构的演进轨迹和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因此,可以说,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促成了我国贸易发展方式的一次又一次转变。在整体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中,结构上的表现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速高于初级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速高于机电产品;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速高于轻纺产品及其他一般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优化和升级。贸易发展方式上的表现则是加工贸易的出口高于一般贸易,但近年来两者所占比例的差距逐渐缩小,呈现一股贸易、加工贸易和其它贸易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因此,我国出口产品在数量扩张的同时,质量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也在逐渐改善,客观上说是数量扩张与质量效益提高的混合增长方式。  五、结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但同时,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规模偏低,大众传统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仍然缺乏品牌、创新、宣传、售后服务和全球营销战略等综合性的竞争手段。根据前文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剖析,未来应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政策研究,保障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我国外经贸结构调整的要求,不断完善对外贸易政策,加强政策对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引导与促进作用,优先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出口品牌建设;二是着力调整贸易结构,提高对外贸易质量。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继续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提高传统出口商品的档次和价格;三是增强一般贸易竞争优势,促进一般贸易的结构调整。发展重点放在增值较大的环节上,提高一般贸易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扩大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商品的出口。作者介绍:魏锋,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电子信箱:weifnju@;沈坤荣,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
210093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
推荐:      推荐期刊投稿
&&&免费论文
&&&收费论文
&&&浏览历史当前位置:
>>>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跃居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
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跃居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进出口比上年增长14.7%,但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我国要实现由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必须①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②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③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价格优势&&&&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②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D试题分析:题中材料“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跃居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进出口比上年增长14.7%,但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表明我国贸易结构不够合理,必须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我国要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需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贸易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由此可见,①②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③④两项中的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优势和质量,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跃居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主要考查你对&&中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载体及影响,金融组织&&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中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载体及影响金融组织
“引进来” 含义:“引进来”是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
“走出去” 含义:“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倾销与反倾销含义:①倾销:指某国制造商或出口商将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到另一国家的贸易行为。 ②反倾销:指进口国主管当局根据受到损害的国内企业的申诉,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对给进口国生产相似产品的产业造成法定损害的进口产品,进行立案、调查、处理的过程。
对外贸易含义: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别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贸易逆差、贸易逆差、贸易平衡 的含义:A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 B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总值,俗称“入超”,反映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C贸易平衡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外贸进、出口总额基本上趋于平衡。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
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一格局,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
①“引进来”: A“引进来”是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 B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原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自身的力量,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需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 C实施“引进来”战略的措施:继续扩大外资利用规模,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②“走出去”: A“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B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原因:国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越来越迫切要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C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努力实现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出口结构;企业要坚持以质取胜,培育我国的名牌产品,树立“中国制造”的良好国际形象;遵循和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投资区域,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把握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1)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措施 ①正确态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②基本目标: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③基本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④基本原则: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要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⑤注意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思考从国家角度: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提升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维护我国企业的正当权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从企业角度:企业要注重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管理和自主创新,诚信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 ⑥从科学发展观方面:注意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要以此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对外开放与入世:(1)世贸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2)入世是我国应对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3)入世有利于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对外开放要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因为贸易保护主义背离经济全球化趋势,违背世贸组织的宗旨和非歧视、自由贸易、公平竞争等原则。
&&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抓住机遇、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加快发展。同时,我国前进道路上还应对着挑战,“数字鸿沟”、“绿色壁垒”、反倾销等,我们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经济全球化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1.不要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的总和。因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而生产、贸易、资本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2.经济全球化不同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经济一体化必有共同遵守的协定,参加国受一体化规则的制约,享有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的义务。 3.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是企业法人,而总厂的分厂则不是企业法人。  4.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有利于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资金不足问题;有利于我国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发展经济、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和增强竞争力,密切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联系,具有重大意义。 5.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1)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 (2)原因: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表现在:现代信息技术基本由发达国家掌握;世界市场由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交往中的“游戏规则”由发达国家制定。(3)结果: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其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6.我国应该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条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市场经济法律法规;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经济全球化趋势:
国际金融组织含义:
是指从事国际金融管理和国际金融活动的超国家性质的,能够在重大的国际经济金融事件中协调各国的行动;提供短期资金缓解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汇率;提供长期资金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组织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文缩写IMF)和世界银行(Worldbank)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全球性的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46年3月正式成立;世界银行成立于日,它们与世界贸易组织并列被称为世界三个经济“联合国”。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协调国际货币关系的全球性国际金融组织。目的在于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协助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国际收支的逆差,促进国际间的货币合作,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1994年7月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而建立的。它是全球性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日正式成立。日起办理发放货款业务。同年11月25日成为联合的一个专门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的来源:(1)份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金主要来自会员国缴纳的资金。会员国应缴份额的大小,是根据一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对外贸易量以及国民收入的大小,由基金组织与会员国磋商后确定的。会员缴纳份额的方法是:①规定份额的25%要以黄金缴纳(或按本国黄金与美元储备的10%缴内,以数额较小者为准);②规定份额的75%以本国货币缴纳;③或以会员国凭券支付的无息国家短期有价证券,代替本国货币缴纳份额。日,基金组织正式通过修改协定,取消了份额的25%须以黄金缴纳的规定,今后可以用本国货币、特别提款权等缴纳。会员国向基金组织缴纳的份额除作为国际货币基金发放短期信用的基金来源外,份额的大小对会员国尚有其它三个作用:①决定会员国从国际货币基金借款或提款的额度;②决定会员国投票权的多少;③决定会员国分得的特别提款权的多少。(2)借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另一个资金来源就是借款。在国际货币基金与会员国协议下,向会员国措入资金,以作为对会员国提供资金融通的来源。例如,1962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从“十国集团”借到60亿美元。又例如,1974年、1975年国际货币基金为解决石油消费会员国的国际收支困难,开办的“石油贷款”业各,其资金来源也是通过借款解决的。(3)信托基金:即国际贷币基金组织于1976年决定,按在市场出售黄金所得之利润作为信托基金,向最贫穷的会员国提供信贷。这是一项新的特殊的基金来源。 50多年来,IMF对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汇率的确定和货币金融政策都产生着重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相继发生了英镑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IMF建立了一套危机预警系统。早在1996年,IMF已预测到泰国即将面临的金融危机,IMF总裁康德苏自1996年7月到1997年7月曾四次访问泰国,要求泰国停止实行泰铢和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同时对韩国和印尼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但没有引起这些国家的高度重视。东南亚金融危机后,IMF牵头向泰国、印届和韩国承诺提供总额达1200亿美元的援用力,这是IMF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援用力”行动。IMF总裁康德苏认为:“如果没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用力计划,那么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
2、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Worldban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协调发展中国家贷款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目的在于对成员国组织长期贷款和投资,以促进会员国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增长。凡参加世界银行的国家必须首先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国。 世界银行集团目前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五个成员机构组成。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 世界银行的股份。世界银行按股份公司的原则建立。成立初期,世界银行法定资本100亿美元,全部资本为10万股,每股10万美元。凡是会员国均要认购银行的股份,认购额由申请国与世行协商并经世行董事会批准。一般来说,一国认购股份的多少根据该国的经济实力,同时参照该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缴纳的份额大小而定。会员国认购股份的缴纳有两种方法:(1)会员国认购的股份,先缴20%。其中2%要用黄金或美元缴纳,18%用会员国本国的货币缴纳。(2)其余80%的股份,当世行催交时,用黄金、美元或世界银行需要的货币缴付。 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与国际货币基金的有关投票权的规定相同。世界银行每一会员国拥有250票基本投票权,每认购10万美元的股本即增加一票。美国认购的股份最多,有投票权226178票,占总投票数的17.37%,对世界银行事务与重要贷款项目的决定起着重要作用。我国认购的股金为42.2亿美元,有投票权35221票,占总投票数的2.71%。 世界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每一会员国选派理事和副理事各一人组成。任期5年,可以连任。副理事在理事缺席时才有投票权。理事会的主要职权包括:批准接纳新会员国;增加或减少银行资本;停止会员国资格;决定银行净收入的分配,以及其他重大问题。理事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一般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理事会联合举行。世界银行负责组织日常业务的机构是执行董事会,行使由理事会授予的职权。按照世界银行章程规定,执行董事会由21名执行董事组成,其中5人由持有股金最多的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和法国委派。另外16人由其他会员国的理事按地区分组选举。我国和沙特阿拉伯由于拥有一定的投票权,均可自行单独选举一位执行董事。 世界银行行政管理机构由行长、若干副行长、局长、处长、工作人员组成。行长由执行董事会选举产生,是银行行政管理机构的首脑,他在执行董事会的有关方针政策指导下,负责银行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任免银行高级职员和工作人员,行长同时兼任执行董事会主席,但没有投票权。只有在执行董事会表决中双方的票数相等时,可以投关键性的一票。 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世界银行向会员国发放长期贷款的资金来源有以下五个方面:①会员国缴纳的股本。会员国缴纳的股本分两部分,一是实缴股金;二是待交股金。实缴部分也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美元或黄金支付,这部分资金世界银行可以自由使用。另一部分用会员国本国货币支付,世界银行必须在征得会员国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将这笔资金用于贷款。待交股金只有在银行因偿还借贷或贷款债务发生困难而催交时,才以美元、黄金或银行需用的货币支付。世界银行成立初期,法定股本为100亿美元,到日,世界银行通过多次增加资本,法定股本增至1525659亿特别提款权(特别提款权是世界银行1969年创立的计账单位,它等价于世界银行成立初的1944年的美元),约折合1840.5亿美元。②借款。世界银行通过发行债券的方法,从外国借款筹集资金。它曾在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发行债券,近年来还向石油输出国组织贷款。截止到日,世界银行共借款约1020亿美元,其中长期借款约966亿美元。世界银行发行债券取得借款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向会员国政府、政府机构或中央银行出售中、短期债券;二是通过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中间包销商向私人投资市场出售债券。③留存净收益。世界银行业务收益主要有投资收益和贷款收益(利息和承诺费)两部分,收益扣除支出即是业务净收益。业务净收益扣除一些赠款,留下部分即为留存净收益。截止到日,世界银行留存净收益约为132亿美元。④债权转让。世界银行为了扩大贷款能力,还把贷出资本的债权转让给私人投资者,主要是美国金融资本,以收回一部分资金,扩大银行贷款资金的周转能力。⑤贷款资金回流。即借款人偿还给世界银行到期借款部分的资金。 世界银行的贷款条件:(1)限于会员国政府。如贷款对象为非会员政府时,则该项贷款须由会员国政府中央银行或世界银行认可的机构进行担保,以保证本金的偿还瑟利息及其它费用的支付。(2)申请贷款的国家确实不能以合理的条件从其它方面取得贷款时,世界银行才考虑发放贷款、参加贷款或提供保证。  (3)申请的贷款必须用于有助于该国的生产发展与经济增长工程项目。发放贷款的重点项目为基础工程项目,如交通和公用事业;农村建设与发展;以及教育事业项目等。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发放非项目贷款。借款式只能以非项目贷款满足进口某项生产性物资设备所需的外汇需求,支持生产;或克服自然灾害后维持经济发展计划的资金需要等。(4)贷款必须专款专用,并接受世界银行的监督。世界银行的监督不仅体现在使用款项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工程的进度、物资保管和工程管理等方面。(5)贷款期限。一般为数年,最长可达30年。(6)利率与费用。从1976年7月起,贷款利率实行浮动利率,随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定期调整。与国际资金市场收取承担费相似,世界银行对已订立借款契约,而未提取部分,按年征收0.75%手续费。(7)贷款使用的贷币。贷款使用不同的贷币对外发放。对承担贷款项目的承包商或供应商,一般用该承包商、供应商所属国的贷币支付;如果由本地承包供应本地物资,即用该国贷币支付;如果本地供应商购买的是进口物资,即用出口国的贷币支付。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指导成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通过贷款来解决成员国国际支收困难的。从日到1982年12月底止,所有成员国向基金组织申请的贷款共计698284亿美元;1978年以前,工业国的借用额占60%以上;1979年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借款占97%,主要是非产油的发展中国家的借款。 第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银行专门设有向低收入国家提供的贷款,还款期一般为50年,内含宽限期10年。其中,80%以上贷给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1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国家,主要用于这些国家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等。 4、中国是创始国之一 中国是这两个国际组织的创始会员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在其合法席位长期被台湾当局占据。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提高,终于恢复了在这两个国际经济组织的合法席位,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于日恢复了在这两个组织中的合法席位。自1981年起,中国就多次获得世界银行的贷款,用于改良农田、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发展教育事业等。日,世界银行宣布批准向中国提供总额6亿美元的两笔贷款,以帮助中国的农业和能源建设。第一笔价值3亿美元的贷款将用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安徽5省加强农业的二期工程另一笔3亿美元贷款将帮助湖南发展热电力工业。
发现相似题
与“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跃居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2205517003123257422193028008827925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派驻实现三个转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