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描写佛像的美的句子句子

佛教经典语录大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佛教经典语录大全
上传于||文档简介
&&u​i​k​k​j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佛经中的经典名句
佛经中的经典名句佛经经典名句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3.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4.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5.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6.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v。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7.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8.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9.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10.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11.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12.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赅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13.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故功德最少。&14.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15.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1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17.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18.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19.知见立知,即无明本。20.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21.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22.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23.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24.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25.缘起法身偈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26.七佛通诫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27.毗婆尸佛偈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28.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29.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30.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31.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32.释迦牟尼佛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33.拘留孙佛偈 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34.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35.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36.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37.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38.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39.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40.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41.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42.文殊当知,愚痴众生,不觉不知,寿命短薄,如石火光,如水上泡,如电光出,云何於中不惊不惧,云何於中广贪财利,云何於中耽淫嗜酒,云何於中生嫉妒心。如此生死,流浪大海,唯有诸佛菩萨能到彼岸,凡夫众生定当沦没。无常杀鬼来无时节,纵有无量无边金银财宝,情求赎命,无有是处。众生当知,须观此身而生念言,是身如四毒蛇,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罗刹处内,是身不久,当为乌鹊饿狗之所食n,须舍秽身,求菩提心。当观此身,舍命之时,白汗流出,两手横空,楚痛难忍,命根尽时,一日二日至於五日,膨胀青瘀,脓汗流出,父母妻子而不喜见,乃至身骨散在於地,脚骨异处,x骨胫骨、腰骨肋骨、脊骨顶骨髑髅各各异处,身肉肠胃、肝肾肺脏为诸虫薮,云何於中横生有我,生存之时,金银财宝,钱财库藏,何关我事?43.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边福德之利。44.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45.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46.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47.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48.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49.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50.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51.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52.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53.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54.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55.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56.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57.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58.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59.一切惜身命,人畜等无殊。若欲食众生,先试割身肉。&& 死是极大苦,谁能不畏之。但当自观身,云何食他肉。&&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得杀业,死堕叫唤狱。60.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61.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62.劝君莫借风流债,借得来时还得快。室中自有代还人,汝欲赖时她不赖。63.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64.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65.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66.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刻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67.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68.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69.大可笑,大可笑!好汉多迷屎尿窍!70.或毁他节行。而妻女酬偿。或污彼声名。而子孙受报。绝嗣之坟墓,无非轻薄狂生;&jnv之祖宗,尽是贪花浪子。当富则玉楼削籍。应贵则金榜除名。笞杖徒流大辟。生遭五等之诛。地狱饿鬼畜生。没受三途之罪。从前恩爱。到此成空。71.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72.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73.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74.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75.当发菩提心  广济诸群生&& 是则供正觉三十二明相  设满恒沙刹  珍妙庄严具  奉献诸如来及欢喜顶戴  不如以慈心  回向于菩提&& 是福为最胜无量无有边  余供无过者  超u不可计  如是菩提心必成等正觉 76.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77.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78.四种往生 正念往生、狂乱往生、无记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而得往生;狂乱往生是人在生时作恶多端,临终时见到地狱之猛火一时俱来苦逼,于狂乱中,忽然遇到善知识教他作一声或十声之念佛,即得往生;无记往生是人于平日发心皈命于佛,到临终时,虽然心神衰弱而成为无记(非善非恶),不能念佛,但是乘著他以前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虽然不能出声念佛,但中意念阿弥陀佛,一样可以往生。79.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80.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81.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82.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83.念佛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84.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85.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86.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87.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88.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89.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90.见色起淫心,报之在妻女。91.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92.淫人妻女笑呵呵 妻女人淫意若何 不欲人淫妻女报 急将淫念立消磨。93.淫人妻女毁人节 万恶罪名集其身 天理循环有报应 我淫人妇妇淫人。94.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95.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96.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97.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98.建水月道场 作梦中佛事。99.佛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著,远离诸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日无度。&100.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上一篇: 下一篇:
名人名言推荐文章关于《佛像的历史》想说的话
关于《佛像的历史》想说的话
年底《佛像的历史》第四次印刷,我是高兴又忐忑的。
近年做的几本书,只有《佛像的历史》在网上有负面的评价,原因大多是一条,这本书和梁思成先生的《中国雕塑史》内容有重复。
记得去年,有次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大意说:出版社为了挣钱不择手段,《佛像的历史》就是抄袭《中国雕塑史》等等。急得我想去辩解,但是作为网络盲的我实在记不清用户名和密码了,只好悻悻作罢。
关于这本书的来龙去脉,这次一并说了。《中国雕塑史》是梁思成先生生前未竟的作品,因为梁先生大多数的精力是放在中国古建筑这个部分,对于中国雕塑他无比热爱,曾经完成《中国雕塑史》是他的一个很大的计划,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个愿望他没有实现,但是他留下了很多资料和图片、很多已经写好的文章,这个工作是林洙先生帮梁先生完成的。
最早《中国雕塑史》是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合同到期后,林洙先生找我,问我要不要出版,我当然很开心,就开始投入这本书的工作中去,在仔细看了《中国雕塑史》之后,我个人感觉,这本书并不如它的题目那么宏大,因为梁思成先生生前并没有完成它的全部创作,这本书主要是根据梁思成先生搭的框架来完成的。
而且在中国,“雕塑的历史”几乎可以等同于“佛像的历史”,梁思成先生是不会去单独考察雕塑的,这些所有的资料和研究都在研究古建筑的同时完成的,因为佛像大多在寺庙、石窟、佛塔里,根据佛像的风格也可推测古建的年代,反之亦然。所以我根据书的内容跟林老师提出了我的想法,我个人觉得不应该叫如此宏大的名字,而是应该从佛像这个角度出发,更加切合书的内容。林老师非常支持我的想法,我们从佛像的角度又重新梳理,删去原书中不是“佛像”的部分,查找到了很多图片和文字内容放在书里。在定名字的时候,主管我们部门的领导想出了这个名字——佛像的历史,我觉得和书的内容是非常贴切和合适的。后来《中国雕塑史》由三联出版社出版了,这个版本是以前梁思成先生的《中国雕塑史》版本。
这是一本新的书了,当然里面有不少的内容是和《中国雕塑史》一样的,但是我们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从另一个角度编辑和解读了梁思成先生的著作,因为资料真的有限,我也尽了最大的努力,搜集了很多的图片和文字,重新整理,我个人觉得就这本书而言,我们的编排是非常合理和准确的。当然我特别理解如果买了这两本书的朋友看到一样的段落时的那种心情,我应该早点说清楚,我还是想得不够周全。真正是看到一些网友的评论我才真切意识到确实有人是会有很不舒服的感觉的,而我已经来不及去说什么了。我内心绝对没有一丝一毫要去欺骗读者的意思。如果我当时直接做了《中国雕塑史》其实更加省心省力,不是吗?
从那时开始,我对购买《佛像的历史》的朋友心里一直又感激又歉意,很多朋友认同的语言都是对我的鼓励。在第三次印刷的时候,我就想,送朋友们个礼物吧。选取了梁思成先生拍摄的一张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佛像烫金做成一个卡片放在书里,这尊佛像我在做书的时候就忍不住一直看它,它脸上的意味特别丰富,给我很多安静的力量,心如莲花开,看到的朋友会懂得。
2012年底,《佛像的历史》再次售罄,我立刻又想,这次我要送什么呢。突然想到了,就在前几天,做《梁》的时候,我请林老师帮我找一个资料,她无意中翻出了这尊北魏大佛的照片,此照片是梁思成先生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山东临淄城北一处残破的寺址上,寺院已不复存在,孤零零地立着这尊大佛。此佛是北魏遗物,非常巨大,古趣动人。梁思成先生担心它的安危,把它列入《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第
号。林老师特别喜欢这尊佛像,在电话里跟我反复说:“这尊大佛太好看了,太美了,我几十年前见过一次这张照片,就再也没看见了,也不知它还在不在了。下次《佛像的历史》再版的时候,一定把它放进去。”没几天,发行同事告诉我《佛像的历史》准备再版,哦,大佛显灵了,它迫不及待要和读者见面了。所以这次我把这尊佛做成了卡片,会放在第四次印刷的书里,希望看到它的人会微笑。这也是这张照片第一次面世。
我想说的话说完了,心里好舒服。我这篇文字也不会有太多的人看到,没有关系,声音再小,我也努力喊了。一直觉得和读者之间有一条细细的红线,我尽我所能,能感觉到读者会懂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文章内容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精选佛说人生经典语录真言
&& 阅读: 228 次 && 来源:
导读: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精选佛说人生经典语录真言, 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我等凡人,难脱八苦,因此坠入轮回地狱中。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精选佛说人生经典语录真言
&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我等凡人,难脱八苦,因此坠入轮回地狱中。
  人生总是苦乐参半,知其乐,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说,所想,所做,所为,所用,所弃,所喜,所怨,所忧,所虑。皆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发。那么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坎坷迷离,伤痛落失,众叛亲离,流离失所,凡此种种都为苦之表象。纠其根源与禅说不近相同,看看佛教所说的人生八苦,了解人之痛苦之源。
  人生第一苦&&生苦。佛说,现实世界是痛苦的,我们生活在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
  生生死死,何时尽?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着。所以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就是大声的哭泣。
  人生第二苦&&老苦。佛说,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美丽的想念都将削隐于日渐深刻的皱纹。活的同时,已经死了。人得本体随时都是在新生和死去。相对与昨天来说你已经老了,生息代谢的变化人怎么能控制呢?
  人生第三苦&&病苦。佛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颠沛于残酷的现实之中,有谁能保证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谷杂粮那有不生病的,随时的病痛让人饱受病之苦。
  人生第四苦&&死之苦。佛说,死亡也许并无所谓痛苦,死亡的事实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开始,轮回是下一个生命体的诞生,但死时的留恋是痛苦的。
  人生第五苦&&爱别离苦。佛说,爱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现,爱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统一,爱情人是追求生命的统一。但爱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人生第六苦&&求不得苦。佛说,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欲望就象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痛苦。追求着痛苦着,同时也在失去着。
  人生第七苦&&怨憎会苦。佛说,当爱不能弥合时,就会用感性方式来实现&&怨恨,所有外在的怨恨都会被反弹而伤及自己,所有内在的怨恨都会伤及别人。贪恋、私欲为痛苦之源。
  人生第八苦&&五阴过盛苦。佛说,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
- (燃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佛像的神态的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