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世界各国把制造出来的卫星和飞行器里面安装炸弹后,再发射到太空飞行器中,等到发射成千上万颗航空炸弹时。

深度:解析快舟火箭意义 卫星或像导弹般大量部署|快舟|中国|火箭_新浪军事
深度:解析快舟火箭意义 卫星或像导弹般大量部署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日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官方微博首次公开了“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的照片,虽然照片的背景和火箭本身的细节被修改,但是我们从这张图片仍然还是能看出“快舟”固体运载火箭的技术特征。作为世界上首个星箭一体的先进运载系统,“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是我国首个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轨、栅格翼舵面等创新特点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该火箭由中国航天科工研制生产。日 12时37分,“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将“快舟”一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采用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快速发射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原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原部长李继耐上将赋诗一首《快舟感怀》,“中秋戈壁气象千,快舟逍遥彩虹添。功夫到家结硕果,兵贵神速应万变。”祝贺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快舟”一飞冲天。
  按照官方报道,“快舟一号”卫星主要用于各类灾害应急监测和抢险救灾信息支持,其用户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2014年年初,由中国航天界的资深专家和有关知名媒体人共同评选、中国航天报社组织开展的2013年中国航天十大新闻和世界航天十大新闻日前揭晓。我国成功发射“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首创星箭一体技术成功入选,载入中国航天史册。我们从官方的报道大致可以看到,快舟一号试验卫星是我国863计划的重大成果,主要用于灾害管理和相关行业应用试验,主用户单位是国家遥感中心,实际上是民用为主,但其战争潜力仍然十分巨大,从上述新闻报道来看,中国的星箭一体的先进运载系统已经正式投入使用,进入到试用阶段,这是美国目前也达不到的成就。
  “快舟一号”升空不到两小时,美国航天网站便在其首页头条位置,以“中国秘密发射新快速响应火箭”为题报道此事。报道称,“快舟”其实就是中国的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这次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抢在美国之前,成为首个完整发射卫星-火箭一体化快速应急空间飞行器试验的国家。在各国反卫星武器迅猛发展的今天,太空中数百颗侦察、导航、通讯等各类军用卫星,时刻面临着灭顶之灾。有了“太空快速响应”能力,卫星与火箭早就装配完毕,在仓库里“枕戈待旦”,一旦需要,可以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由发射车开到一个安全位置,将其发射上天,取代被击毁的卫星,“前赴后继”,实现快速补网。因此,这是“天军”中的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队。可以想象,在未来的体系作战中,它将赋予本方军队强韧的生命力。
  现有的大型卫星系统不能及时响应战场变化,不能由战场指挥官控制,而且时效性差,研制、发射和准备的周期长、费用高昂,主要用于战略层面,不适于战术应用。 太空快速响应作战 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因为这些卫星发射成本很低,而且从当前电子技术水平来看,小卫星能实现以前大卫星的多数功能。”一些分析人士称,有了这种快速发射能力,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天基侦察、预警以及通讯网络补全,最大限度地缩短因卫星被毁而使体系漏洞百出的时间。在未来的太空作战中,一旦敌方将我方的卫星击毁,我方可以通过快速反应的卫星发射系统迅速补充损失卫星,并扭转战场颓势。据分析人士称,“快舟”小型运载火箭是我国研制的新一代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的一部分。据外国媒体报道,目前,世界上仅有中美两国正在研制类似的系统,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主要用于快速发射卫星或反卫星武器。这次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抢在美国之前,成为首个完整发射卫星-火箭一体化快速应急空间飞行器试验的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2年,美国为了称霸世界和控制太空的目的,开始研究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他要把上述作战想象变为现实,而2013年,中国的官方媒体也开始陆续披露相似的作战系统,当然,其他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技术和经济实力,难怪一些媒体认为,中美两国垄断太空优势的竞赛将彻底改变世界军事格局,因为在二十一世纪谁掌握了太空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目前,美国DARPA首先构想的快速应急卫星系统因种种原因没有实施,虽然美国已经发射了一些战术卫星系统和小型固体火箭,但像中国这样完整的发射火箭和卫星综合系统的,美国的记录仍然为零,中国的试验开创了人类战争史的一个新纪元。
  美国空军最早提出“太空快速响应”一词,其概念重点强调在接到需求命令后,全部的开发工作可在18个月内完成,保证从提出作战需求到航天器部署完毕只需要几天或者几周的时间,以满足战术级作战的要求。2007年4月,美国国防部正式向国会防御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发展“太空快速响应作战”计划的报告。根据该报告,美国把“太空快速响应作战”定义为“确保集中并及时地满足联合部队司令部需求的空间力量,以能够承受的成本提供在太空和近太空迅速、精确部署和运行国家及军事资产的能力”,并将“太空快速响应作战”视为旨在满足联合部队司令部需求的太空活动的一部分,以此提升太空实力的快速响应性,满足国家安全需要。需要指出的是,“太空快速响应作战”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太空系统,而是对后者进行必要的补充,“太空快速响应作战”与传统太空系统的关系,类似于C-130与C-17的关系。
  2003年美国防部军力转型办公室启动“战术星”计划,旨在为战场指挥官提供直接调用太空资产的能力。2007年5月,美国空军在柯特兰德空军基地建立“太空快速响应作战”办公室,该办公室的设立使美国“太空快速响应作战”能力发展进入了快车道。随后,发射了一系列“战术卫星”。,“战术卫星”演示计划包括一系列小卫星演示,目的是为发展快速响应小卫星奠定技术基础,演示经济可承受的及时响应型发射、测试、系统的战场集成,以支持战斗指挥官的战术需求。从1999年“太空快速响应作战”概念提出至今,美国在该领域已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的建设还只是处于启动阶段,美国并没有实现星箭一体的先进运载系统,这实际上严重限制了美国的“太空快速响应”建设。目前的几次发射都是小型固体火箭和战术卫星处于分离的状态,这和常规的卫星发射没有什么区别。
  2011年,黑龙江省科技工作会议的报告中开始首次曝光的快舟应急空间飞行器配套项目的存在。“快舟”飞行器作战想定是:当需要对特定目标进行紧急战术侦察和通讯服务,在隐蔽地域待机的发射平台接收到命令后,带有星箭组合体的机动发射平台在战术掩护下机动到达预定发射阵地,完成发射准备后,星箭组合体发射升空,并迅速进入预定轨道,然后开始相关任务作业,从接到命令到投入使用,整个发射过程仅需要数小时或数天,而常规发射则需要最少6至9个月。
  在公开刊物《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的一篇文章中,作者李长海、刘佳妮写道:“应急空间飞行器是一类快速集成、快速入轨、快速实现、具有星箭一体化创新特点的新概念飞行器。常规卫星通常是研制1颗、生产1颗、发射1 颗,该飞行器却与导弹一样,批量生产,长期贮备,一次性使用。”文中提到,该系统的一大技术难点,在于对温、湿度和空气洁净度的监控力度,保证飞行器随时处于良好的状态,一上天就能正常工作。
  分析人士称,“快舟”飞行器作战想定是:当需要对特定目标进行紧急战术侦察和通讯服务,在隐蔽地域待机的发射平台接收到命令后,带有星箭组合体的机动发射平台在战术掩护下机动到达预定发射阵地,完成发射准备后,星箭组合体发射升空,并迅速进入预定轨道,然后开始相关任务作业,从接到命令到投入使用,整个发射过程仅需要数小时或数天,而常规发射则需要最少6至9个月。一些分析人士认为, “快舟”应急空间飞行器的尺寸介乎“东风21”和“东风31”导弹之间,在生产出厂时就采用“星、箭、筒、车”组合体,外观类似导弹,装在密封储存发射筒内,由大型导弹运载车运输,有效保存时间应该在10年左右。“快舟”应该由解放军二炮部队装备,在发生战争或自然灾害时,能够在任何地方快速发射入轨。载荷应该主要是战术侦察卫星、通讯卫星。这种产品应该大量使用成熟技术,追求较低成本,可以像中程导弹一样大量部署使用。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军事)
(编辑:SN100)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美第2架X-37B轨道测试飞行器升空 再撩世界神经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美第2架X-37B轨道测试飞行器升空 再撩世界神经
  《环球视线》日完成台本
  ――X-37B二度升空 再撩世界神经
  主持人 水均益:
  这个月的5日美国的第二架X-37B轨道测试飞行器从肯尼迪的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是该机型自去年以来的第二次升空,和上一次一样,美国军方对于X-37B的使用、搭载的货物和飞行任务都是严格的保密,这不由得引起外界的纷纷猜测,也出现了很多关于它的描述。比如有的媒体说它能够在1到两个小时之内突破任何地面防御体系,从空间对于陆海空目标实施精确的打击。也有报道说X-37B可以长期在太空部署,一旦爆发太空站,他就能够将敌方先进的卫星装在他的货舱里,打包带回美国。装备导弹之后,它还可以成为标准的太空战机,威慑别国的航天器和空间设施。那么X-37B真的有这么神吗?它的出现是否会加速各国的太空军备竞赛?首先来看一个短片。
  (播放短片)
  解说:
  3月5日,一枚阿特拉斯运载火箭搭载着一家神秘的轨道测试飞行器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悄然升空,这就是X-37B。从外形上看,X-37B与即将退役的美国航天飞机颇为神似,只是身材尺寸较小。在X-37B发射升空后,所有运转都将自动进行,无需地面技术人员遥控,无人驾驶的X-37B由火箭送入轨道,可靠太阳能电池供电,绕地球运行9个月,然后像航天飞机一样滑行着陆。在X-37B返航途中,美军会启动该机专门携带的防泄密装置,以免其落入其他国家手中。美国军方表示X-37B虽然可承担军事任务,但不是一种太空武器,而是用来获取情报的轨道哨兵。
  然而根据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X-37B不仅配备有最先进的侦查系统,同时它还可以作为武器在太空中俘虏或者击毁对手的卫星。它甚至有能力从太空投掷炸弹,尽管美国强调此次的X-37B升空只是用作卫星间谍系统的测试,但是在环绕地球飞机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架飞行器究竟在做什么,至今是个迷。人们猜测这次发射的X-37B很有可能就是美军下一代航天武器。有分析人士表示,美军正在借助天气平台逐步建立可用于实战的常规打击能力,减少对核威慑的依赖。天气武器系统将完成从支援角色向主战力量的过渡,美军的做法有可能激起其他国家展开围绕制天权的争夺。
  水均益:
  宋先生,作为军事专家,不得不问您这样一个问题,我注意到X-37B最早开发实际上它是一个民用的色彩,民用机构在开发的色彩,航空航天局,然后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所规划局来实施,最后被美国空军和国防部给接管了。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东西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如果我问您的话,您怎么描述,它是个武器,还是飞行器,是个什么?
  正在评论:太空武器X-37B暗藏玄机
  宋晓军 特约评论员:
  我们先说它这次飞的形式,因为再过几个小时,美国的“发现”号就要完成最后一次的飞行了,如果说跟航天飞机比的话,它就是一个比航天飞机小很多的航天飞机,他现在飞的形式是这么个形式,用火箭把它推到外太空,然后让它在外太空的轨道上转,转的差不多的时候,它可以通过地面的测控站,当然航天飞机是有人在上面操控,这个是没人了,地面测控站让它重返大气层,然后又落回来,航天飞机是第一个可重复使用的太空的飞行器,它应该是无人的太空可重复使用,就是还能落回来,现在它上边,刚才前面小片说的,搭了很多神秘的东西。
  水均益:
  对,是什么呢?
  专家观点:X-37B不能承受“美国之重”
  宋晓军:
  现在美国媒体说了,比如制导技术、航天技术、热烧蚀技术,因为它重返的时候要烧,还得再用,看看它有一些涂料这些东西,还有它上边的电子等等,它装了一堆东西,应该说是美国无论是NASA的技术,还是跟空军做的技术,当然最早美国是做军事,80年代叫空天飞机计划,后来又把它变了好几个,给了NASA,NASA为什么不要了,在2004年的时候,小布什说要重返月球,要上火星,那个买卖大,那个附加值高,利润高,那个课题费多,这个就少给空军了。现在那个没了,这个又成了,我觉得它承受不了“美国之重”。由于现在美国比较衰,整个2011年的预算都没出来,这个事也算是一针强心剂吧。
  水均益:
  所以这个东西到底能干什么,我们去一段广告,回来还要请宋先生给我们做一个解读。
  好,欢迎回来。
  正在评论:X-37B会否加速太空军备竞赛?
  刚才我们谈到了美国的新式的飞行器X-37B,到底它能干什么呢?我们还是请宋先生再试着给我们解读一下。刚才小片里也介绍了,它可以把别人的卫星给拿走。
  宋晓军:
  机械手。
  水均益:
  机械手拿掉,它还可以向地面发射精确制导导弹,还可以在1到2个小时之内,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快速抵达,那就是说这是一个超级武器。
  宋晓军:
  对,超级武器并不是它,上边实验的这些技术可以衍生出新的太空武器,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尽管这个东西很小,几亿美元也不大,相比起登月、火星来比,就相当于我们过去嘲笑八旗子弟,你狐狸皮领子大衣都给当了,手上还带着一扳指,还在这儿亮着,就是这感觉,但是它带来的危险性还是很大,因为你这个东西在外太空,因为外太空我们知道,没有阻力,没有空气,它走得很快,你随时就可以返回地面。如果说你搭载的这些东西是带武器的,那就是外太空武器。所以这个问题要给很多大国提一个很重要的提醒,包括中国、俄罗斯,甚至还有一些大国,巴西,金砖四国等等这些国家,要尽快在外太空制定相关的限制外太空部署武器的相关的规则或者是法律,在联合国范围内,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水均益:
  如果你不能看到这个……
(编辑:SN031)  在美国、欧洲和非洲之间来回穿梭只要短短几分钟?花12分钟就可从纽约飞达洛杉矶?这样的“天方夜谭”要成为现实还需要不少时间。不过,如今已经有几款军用机型走在了超音速飞行的行列。法国媒体“”整理出以下10款目前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飞行器。
  1.猎鹰HTV-2号超音速飞行器
  该型号飞机凭借音速20倍(6805m/s)的飞行速度而广为人知,它可在13分钟内从巴黎飞抵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不幸的是,在2010年的处女航中,美国军方在飞行进行9分钟时失去对飞机的控制,强制引导飞机坠入太平洋。该型号飞行器只生产出两架。
  2.X-43A高超音速飞行器
  日,该型飞行器打破了世界飞行速度:其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1.1144万公里。目前,该型号飞机全球只有三架。
  3.波音X-51(乘波者) 
  这是一款无人驾驶的超音速飞行器,配备有一台喷气发动机。波音X-51于日首飞。在试飞时,其飞行速度只达到每小时6200公里,和预测的每小时8575公里有落差。飞机目前仍在试验阶段。
  4.X-15试验机 
  这是一款美国制造的火箭动力飞机。该飞机用于超高速及超高空勘察。日首航,其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7273公里。目前有三架试验机。
  5.SR-71黑鸟战略侦察机
  该型号侦察机于50多年前由美国军方设计,日首飞。在1968年至1990年期间,该型号飞机仅生产出32架。
  6.米格-25战斗机(狐蝠) 
  米格-25战斗机是由苏联设计的歼击机及侦察机,日首飞。是世界上第一架飞行速度超音速3倍的飞机(1020m/s)。当时,该型号飞机共制造1186架。
  7.贝尔X-2试验机 
  该机型由贝尔飞机公司生产,日首航。巡航速度为每小时3370公里。共生产出两架,均毁于航空事故。
  8.XB-70轰炸机(女武神) 
  该型号飞机设计于上世纪50年代末。作为一款超音速轰炸机,其飞行速度最高可达3275公里/小时。日首飞。该飞机共生产出两架,其中一架在1966年毁于事故。
  9.米格-31战斗机 
  该型号俄罗斯歼击机设计于上世纪80年代,日首飞,巡航速度可达每小时3250公里。目前全世界有超过500架。
  10.F-15战斗机 
  该型号歼击机设计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空军为使用主体。日首飞,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2660公里。目前全世界共有1300架该型号战斗机。
  参考消息网6月13日报道
美媒称,中国近日对WU-14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进行了第四次测试。情报官员称,它的机动性非常强。
  据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6月11日报道,WU-14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的测试于7日在西部一处发射场进行。
  这是WU-14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在过去18个月第四次成功测试。美国情报分析师认为,测试的频繁性意味着中国非常看重发展该武器。
  之前的测试在去年1月9日、8月7日和12月2日进行。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最先报道了这些测试。
  WU-14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被认为是科技含量非常高的战略武器,能在太空发射核弹头或常规弹头。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拥有超高速飞行的能力,能够使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失效。
  据评估,WU-14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能以十倍于音速的速度飞行,即每小时飞行7680英里(1英里约合1.609公里)左右。
  一名官员表示,与之前的测试不同,最新测试显示了“高度机动性”的特征,分析人士认为,这似乎是为了渗透导弹防御系统。
  目前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能力有限,只能击落弹道轨道可较轻易被卫星传感器和地面或海上雷达预测的导弹和弹头。
  然而,WU-14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拥有独特的能力,能以超高速飞行,同时调整位置以避免被雷达和导弹拦截器所察觉或追踪,有可能让美国战略导弹防御系统失效。
  五角大楼多次拒绝评论目前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是否有能力摧毁机动目标。
  去年11月,美国国会曾公布报告称,中国正在研发高超音速武器,以作为“下一代精准打击武器的核心部分”。
  该报告称:“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将使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效果大打折扣,或许会变成废物。”
  除了这款滑翔飞行器外,中国还在研发另一款高超音速武器。
  当被问及最新这次测试时,五角大楼发言人杰夫·普尔以政策不允许讨论机密问题为由拒绝发表评论。
  不过,中国军力建设专家表示,最近的测试是中国远程打击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美国国际评估和战略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里克·费希尔表示:“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进行了四次测试之后,中国很可能会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早期版本的开发,并投入部署。”
  【延伸阅读】台媒:东风-41是大陆核威慑新主力 或配高超音速载具
  参考消息网2月18日报道
台湾“中央社”2月17日报道称,大陆虽然具备洲际弹道导弹等核威慑能力,但可靠度与准确性备受质疑,加上战略目标转换导致的射程不足,迫使解放军必须开发新一代洲际导弹,而近来试射频繁的东风-41正是主角。
  报道说,俄罗斯卫星网曾将东风-41列为大陆2014年最重要的5项军事发展成果之一。与现役东风-31、东风-31A对比,东风-41射程可能逼近1.5万公里,还配备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MIRV),威慑能力更强。
  美国网站《华盛顿自由灯塔》报道,东风-41最多可携10枚MIRV,在重返大气层的过程中能够自行调整方向,因此多个弹头能够分别攻击不同目标,也能降低遭到反导系统拦截的几率。
  综合军事专家分析,东风-41的另一个重要改进是准确度提高,东风-31A的命中误差为300米,东风-41可能降到120米以下,对导弹发射井、地下掩体的伤害更大,可以降低核武反击的风险。
  就射程而言,大陆媒体分析,解放军原来的主要假想敌是苏联,对导弹的射程自然不会要求那么高,但国际局势转变,主要对手已经变成美国,东风-31的8000公里射程,从大陆本土最多只能打击美国西海岸。
  巨浪-2虽然能从潜艇发射,但潜艇要穿越第一岛链难度很高,大陆自家门前的黄海、东海水深不够,弹道导弹潜艇难以隐藏,南海深度虽够,但距离美国本土太远,巨浪-2射程不足8000公里,自然不构成威胁。
  东风-31A据称射程增加至1.2万公里,从华东可以覆盖美国全境,但设计过于老旧,面对现有导弹防御系统力不从心。东风-41则是2002年全新研制,除了MIRV,甚至可能配备高超音速滑翔载具(HGV)。
资料图片:西方媒体刊登的所谓“东风-41”洲际导弹照片。(图片源于网络)
  ( 00:46:00)
  【延伸阅读】美高超声速导弹或2020年实战 中国需以攻对攻(图)
  发展现状
  1、陆军AHW项目已成当前美国防部快速全球打击项目的发展重心
  2003年,美国国防部特别明确了一项新的任务——“快速全球打击”(PGS)——旨在向美国提供在不依靠前沿部队的情况下,使用常规武器在一个小时内打击地球上任何地方目标的能力,并将该任务赋予了当时刚重组完的美国战略司令部。经过多年论证和改革,2008年起,国防部建立了“快速全球打击”专项来统筹管理以前由各军种分别管理的相关技术发展项目,并在技术上逐步收敛为采用高超声速助推滑翔导弹的方案。针对该方案的核心技术——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技术,“快速全球打击”项目的资金近年主要用于支持DARPA与空军联合实施的HTV-2项目和陆军实施的AHW项目,前者作为首选技术方案,战技指标较激进;后者作为备选方案,技术相对保守。
  由于HTV-2在2010年和2011年两次试飞均以失败告终,而AHW在2011年首次试飞取得圆满成功,国防部“快速全球打击”项目的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AHW项目上。国防部为HTV-2申请的预算从2014财年开始将至仅200万美元,几近停滞;而同期为AHW项目申请的预算则为5500万美元,并将逐年增加,计划2019财年申请预算达21840万美元。
  据英国空军技术网站披露,AHW项目的目标是提供35分钟内以圆概率偏差低于10米的精度打击6000千米外目标的能力。根据公开资料,AHW项目最早于2006财年开始启动,当时美国国会将AHW项目追加安排在美国陆军科研预算类“陆军导弹防御系统集成”计划下的“一体化防天反导”项目中。2008财年后,国防部长办公厅在“快速全球打击”项目下开设了名为“备选再入系统/弹头工程与投送飞行器选项/发展”的子项目继续为陆军AHW项目提供预算支持,陆军不再单独为其申请预算。AHW项目办公室设在美国陆军太空与导弹防御司令部/陆军战略司令部,负责项目具体管理与实施,同时接受国防部长办公室和美国战略司令部双重领导。AHW试飞系统主要研制单位包括:能源部桑迪亚国家实验室负责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和助推器系统集成;陆军航空与导弹研发工程中心负责热防护系统;海军水面作战中心负责助推器和后勤保障。
  2、陆军AHW项目第二次试飞以失败告终
  美国阿拉斯加当地时间日上午12时25分,美国陆军太空与导弹防御司令部/战略司令部管理实施的“先进高超声速武器”(AHW)项目在阿拉斯加州如期进行了第二次飞行试验。飞行试验系统在点火升空仅4秒后爆炸自毁。国防部随即发表声明称,试飞系统点火不久便出现异常,现场指挥官为确保安全而提前通过引爆终止试验,调查组目前正在调查详细原因。日,美国陆军成功完成了AHW项目的首次飞行试验,试飞系统从夏威夷考艾岛太平洋导弹靶场发射升空,在半小时内飞越3700千米,成功击中了夸贾林环礁里根试验场的预定目标区。
  3、AHW第二次试飞现场设施遭损毁,无人员伤亡
  第二次AHW试飞采用的科迪亚克发射场(KLC),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南部太平洋沿岸的科迪亚克岛东南部,是美国重要的固体火箭发射场。AHW试飞系统采用的“战略靶标系统”(STARS)助推器由退役的潜射“北极星”A3导弹改装而来,装有大量固体推进剂。
  从外媒发布的多张现场照片以及目击者描述看,助推火箭点火后本应朝上爬升并向南偏转飞行(朝太平洋南部方向),但发射后却被目击“向下掉头”向北飞去。有照片显示部分残骸落在发射阵地以北约400米处。根据分析,“战略靶标系统”助推火箭的起飞推重比约为2,因此若垂直向上飞行加速度约为1g,水平飞行则加速度约为2g,4秒内分别可飞行80米和160米。推测助推火箭起飞后可能因控制部件故障,飞行姿态失去控制,4秒后地面控制人员下达自毁命令,爆炸点高度不超过80米,水平距离不超过160米。地面设施受爆炸冲击波而受到严重损毁,但并未引发火灾,也未造成人员伤亡。
  4、AHW第二次试飞预定射程更远,更关注打击精度
  本次飞行演示验证试验的目的是收集高超声速飞行技术相关的数据,在高超声速飞行环境下测试数项关键技术和概念的成熟程度。国防部负责研究与工程的助理副部长谢弗曾表示,AHW第二次试飞将重点关注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的打击精度和飞行过程获取的各类数据。他认为保证精度比获得速度难度要大得多,因此整个飞行过程中最重要、最具挑战性的是末段制导与控制。然而由于试验过早终止,未获取到任何有效数据,制导与控制等关键技术无从验证。
  相比首次试飞,第二次试飞不但更加关注精度,而且还大幅增加了飞行距离。按照计划,AHW试飞系统将从阿拉斯加科迪亚克发射场发射起飞,在不到一小时内飞行6300千米,撞击设定在南太平洋美国陆军夸贾林环礁里根试验场的目标区,该距离比第一次试飞的3700千米增加了约70%。
  为达到更大飞行距离,本次试飞采用了“战略靶标系统IV”(StrS
IV)三级固体火箭助推器,全长约14.5米,比首次试飞使用的“战略靶标系统III”增长了约4米。火箭助推器安装有飞行终止系统(FTS),一旦飞行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可通过引爆爆炸装置终止试验。从美军在试验前发布的飞行轨迹图可以判断,按照试验计划,助推器将点火飞行2000多千米,此后高超声速飞行器将滑翔飞行4000多千米,并伴有数百千米的横向机动。
  发展预测
  1、国防部已经启动准备AHW第三次试飞的相关工作
  谢弗早在日接受内部媒体采访时就透露,如果(AHW第二次)试飞未能取得成功,国防部将分析相关数据,并重新再进行一次试飞。在试验失败一周后,他在接受内部媒体采访时透露国防部正在着手准备AHW第三次试飞的相关工作,但具体进度尚未敲定。美国空天技术专家麦肯尼认为至少需要一年时间,国防部才能够再次准备好进行第三次试飞,因为诊断和修正本次试飞的问题将耗费不少时间。美国导弹防御促进会(MDAA)创始人埃利森认为本次试验失败不会导致项目终止,“这个项目太重要了,相关技术非常有前景。”
  2014年12月底,在国会发布的2015财年一揽子预算法案中,国会最终明确在2015财年为“常规快速全球打击”(CPGS)项目追加2500万美元预算,并在文件中明确要求将追加的预算用于AHW项目。
  2、AHW项目或在2019年完成技术验证工作,转入装备采办
  财年间,AHW项目累计获得资金4.6亿美元,共支撑了2次飞行试验。财年预计申请预算总额为7.3亿美元,比照推测,可供再进行3~4次飞行试验。因此若这些预算能获批并全部用于AHW试飞,共计可支撑5~6次试飞。国防部PGS项目经理曾在2010年1月透露,他认为至少完成5次演示验证飞行试验才能够决策该技术方案可以进入装备采办和部署。另据美国国防部2014年6月公布的信息,AHW项目授出了一份总额4400万美元、终止日期为2019年的合同。这很可能意味着陆军AHW技术验证工作要持续到2019年。因此可推测,AHW项目可能会在2019年完成技术验证工作,正式转入装备采办。
  3、AHW一旦完成技术验证,或将通过非常规采办程序快速投入使用
  历史上,美军的F-117隐身攻击机、“全球鹰”高空侦察无人机、“捕食者”察打一体无人机等多种新型跨越式武器装备均未完全按照常规采办程序发展,而是在演示验证成果的基础上,跳过常规采办程序的“技术发展”“工程研制”等阶段直接投入生产与部署,形成了突袭效果。高超声速打击武器是一种意义堪比隐身飞机的跨越性装备,美军很可能会根据以往成功经验,利用技术研发项目所取得的演示验证成果,以非常规采办方式将高超声速打击武器列装部队,快速形成作战能力。
因此,AHW可能在2020年左右形成装备,投入作战使用。
  4、AHW项目开发的技术或将率先转化为海军潜射型助推滑翔导弹
  围绕“快速全球打击”项目最终将采办何种装备以及AHW项目最终将演化成哪型装备,美国国防部迟迟未进行决策。综合目前透露的信息判断,美军可能基于AHW技术率先发展和装备潜射型高超声速助推滑翔导弹,用于满足“快速全球打击”需求。美国国防部2012年发布的《国防预算优先事务与选择》文件曾披露计划在潜艇上部署常规快速打击武器,但目前尚无公开文件提及其他军种部署此类装备的计划。日,美国海军部战略系统办公室发布了“2014财年常规快速打击权衡研究与验证”项目通告,并于日发布了项目招标书,要求13个月内发展与评估潜在中程常规快速打击武器的技术选项与概念。根据国防部2015财年预算文件,“快速全球打击”项目将在2015财年前完成AHW移植到海军潜艇上进行首次试飞的关键设计评审,并启动首次潜射试验的系统级测试、评估和总装等工作。
  美国智库Alios咨询公司的亚太安全问题专家沃顿最近撰文,呼吁美军加快基于“先进高超声速武器(AHW)”的型号研制,并通过紧急采办,争取在5年内形成可实战部署的装备。沃顿直言,美军发展AHW的目的就是要打击中国的指挥与控制节点等高价值目标,美国应加速发展高超声速打击武器,迫使中国投入不对称的资源去升级防御系统,承受巨大的经济代价。面对这种极难防御的威胁,中国或需考虑采取“以攻对攻”的方式,确保与美形成制衡,避免因遭受技术突袭而陷入战略被动。(廖孟豪)
  ( 10:08:14)
  参考消息网1月22日报道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1月16日发表文章,题目为《不,中国无法击落9成的》,作者为《国家利益》杂志主编扎卡里·凯克,全文编译如下:
  近日,一些媒体报道说,中国在许多舰船上部署了一种新式导弹防御系统,对高超音速导弹的命中率达到90%。可是这些报道又在不知不觉中暴露出来一些错误。
  所有这些报道的来源似乎都是台湾《旺旺中国时报》2014年12月刊登的一篇文章。《旺旺中国时报》2014年12月援引其中文姊妹报——《旺报》上的一篇报道说,中国本土研制的最新1130型近战武器系统能够每分钟发射1万发炮弹,并击落9成以4倍音速飞行的高超音速导弹。《旺报》上的这篇报道援引的是一家没有具名的俄罗斯媒体上刊登的文章。
  此后,《旺旺中国时报》的报道被多家媒体直接或间接地引用。比如,美国《国际财经日报》2014年12月报道称,中国研发出一种新型近战武器系统,“据说能够摧毁9成的甚至以4倍音速飞行的高超音速导弹。”16日早些时候,网站根据《国际财经日报》的报道发布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近防炮几乎能够将所有高超音速导弹悉数摧毁》。
  此外,高客传媒旗下网站Gitzmodo15日以《向中国新型高超音速导弹克星问好》为题发布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安德鲁·塔兰托拉援引了《旺旺中国时报》的文章,称“中国新公之于众的1130型近战武器系统能够迅速除掉以4倍音速飞来的弹头”。他在这篇文章的后面还说,1130型“精确率很高,对付高超音速威胁有90%的精确性”,并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加上解放军拥有的新式WU-14高超音速飞行器,海战可能一眨眼的工夫就结束了。”
  这些报道存在一些问题。首先,1130型近战武器系统并不那么新。事实上,西方防务分析人士早在2011年5月就首次提到了它,尽管当时这一系统仍处在研发中,而且被称为1030型。不过,到了中国的航母“辽宁”舰开始试航时,这种近战武器系统就被称为现在的名字了。因此,1130型最起码也有两年半的历史了。
  不过,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报道本身承认了1130型近战武器系统无法击落高超音速导弹。就像上面所说的,这些报道称,1130型可以打击最高以4马赫的速度飞行的导弹。尽管这些报道让4马赫的速度显得高得惊人,但其并未真正达到高超音速的水平。要成为高超音速导弹,飞行速度必须达到5倍音速以上。美国航天局将分类进一步细化,称
速度在5马赫至10马赫之间的才是“高超音速”,速度在10马赫到25马赫之间则为“超高音速”。将4马赫称为高超音速这样的疏漏居然出现在像Gizmodo和这种以科技内容为特色的网站上,实在令人吃惊。
  这些报道还有其他一些不那么重要的问题。比如,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部署了可用于实战的高超音速导弹,这就让1130型是如何达到9成命中率这一点令人生疑。事实上,并不清楚关于命中率的数据是从何而来的,不过可能的一个出处是来自中国官方电视台的一则报道。不用说,媒体应该本着半信半疑的态度看待这样的报道。
  最后,一方面没有哪个国家目前部署了高超音速导弹。另一方面,在可预见的将来,像美国这样的中国潜在对手部署的差不多肯定会是远程导弹。鉴于1130型近战武器系统甚至无法击落中程或远程亚音速导弹,几乎可以断定,它要对付高超音速远程导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编译/李凤芹)
  2001年,在对阿富汗塔利班的一次打击行动中,美军首次使用“捕食者”无人机向一个停车场发射两枚导弹,击毙了基地组织二号人物,从此开创了无人机的察打一体时代。这次作战给世界各国带来极大震撼。鉴于察打一体无人机的种种优势,国际市场上对这种无人的需求也日渐增加,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因应市场需求,结合自身航空器研究设计优势,推出了“翼龙”察打一体无人机。
  “翼龙”无人机研制概况
  “翼龙”无人机的设计总师李屹东向记者介绍道,“翼龙”无人机系统是由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自筹经费研制。2005年项目正式启动;2007年实现首飞,2008年首次正式对外公开;2009年6月获得国家出口许可;2010年开始批量生产和交付用户。
  “翼龙”无人机系统是国内第一型察打一体无人机系统,主要应用于:传统军事领域的战场侦察、监视和打击效果评估、对小型面目标进行实时打击、电子侦察和干扰、数据中继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反恐监视、打击或非致命震慑、对骚乱实施监视和非致命震慑、边境巡逻、缉毒和反走私等以及民用领域的资源调查、灾害监视与评估、电影电视拍摄等。
  “翼龙”无人机系统能昼夜侦察监视导弹阵地、地面飞机、装甲车、坦克、中小型运输车辆、小型房屋及小型掩体等目标。能对小型房屋、导弹阵地、中小型运输车辆等进行识别。能昼夜对装甲车和坦克,对中小型运输车辆、小型房屋及小型掩体等目标进行攻击。
  任务载荷有侦察设备和武器外挂。侦察设备包括:可见光/红外/激光测距光电吊舱、CCD相机、合成孔径雷达、电子侦察设备、通信情报侦察设备等;武器外挂包括:激光制导空地导弹、激光末制导空地火箭弹、激光制导空地导弹和航空子母炸弹等。
  地面控制站由数据链地面站和指挥控制地面站组成。数据链地面站用于完成对飞行控制指令、机载任务设备控制指令、火控引导信息和链路控制指令的实时发送,对无人机飞行状态信息、飞行参数、侦察设备工作状态参数、侦察信息及链路工作状态的接收。任务控制站用于实现对无人机的任务规划、起降/飞行控制、侦察设备控制、武器发射控制、链路管理、飞行状态信息处理显示记录、侦察信息处理显示与记录、模拟训练功能。
  能力源于实力
  从技术指标上看,“翼龙”的性能与国际上先进的察打一体无人机不相上下,但从立项到首飞仅用了2年时间,到交付用户也只用了5年时间。那么,“翼龙”无人机是怎样实现的高效率、快速度的研制交付呢?经历过歼10和“枭龙”研制过程李屹东笑称,这完全得益于成都所歼10等三代机的研制功底。
  在设计之初,“翼龙”的定位就是“察打一体的中/低空低速、多用途、长航时无人机系统”。为瞄准研发目标,找准市场定位,中航工业成都所将有人机及空天技术平台成熟的技术研发优势不断转化到“翼龙”无人机平台之上,使得研发的“翼龙”无人机具有全自主的水平轮式起降和飞行能力,装载光电侦察瞄准设备、合成孔径雷达(SAR)、电子侦察/对抗及告警自卫等任务载荷及小型航空武器,能够执行监视、侦察、反恐打击等任务,具备战时和平时应用价值,成了国际航空市场上同类型产品的佼佼者。技术能力的优势不但成为“翼龙”能够顺利研制成功的保障,也为客户的使用增添了不少信心。
  说到中航工业成都所无人机研制技术实力,所长季晓光向我们展示了成都所能够在无人机研发领域取得不俗成绩的“奥秘”。
  季晓光向记者介绍道,从无人机的整个产业链来看,成都所的技术实力分为有形和无形的两大部分。有形的实力又可以细分成研发、生产、应用3个方面优势:从研发来说,“翼龙”的研发工作为何有这么快的进展?实际上是基于以前的第三代有人战斗机的研究成果,无人机的研制把三代机的电传操控技术、惯性导航/GPS技术、火力控制技术和数据链等技术,综合应用到无人机上,这样无人机的大部分技术难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些技术并不是横空出世的,而这一切正是通过歼10等飞机的研制过程,让中航工业成都所掌握了上述技术。现在这些技术对成都所来言是比较成熟的,综合到无人机平台上,全然信手拈来。这好似一个武林高手,一旦领会到功法真谛,拳法招式不再拘泥于一般套路,会根据需要幻化自如。
  从生产制造来说,中航工业成都所也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一个平台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很多是由其他专业厂商来完成,这些子系统能不能顺利的综合到一起,构成完整的大系统,就要看最后总装单位的集成能力,而成都所作为主研制单位,系统集成可以说是最具有的基础技术实力之一。根据成都所要求生产出来的“翼龙”子系统最后的综合集成自然而然也由成都所来完成。
  为了进一步缩短研制生产周期,适应市场化快速响应的需求,成都所大胆创新了“翼龙”无人机集成总装交付的组织管理模式,通过组建“翼龙”联合生产管理办公室,采用由所内承担系统设计、系统集成、试验试飞等核心任务,集体制造、机载设备、数据链路终端外包的集成生产模式,与成品单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现了“翼龙”无人机快速生产与交付。
  从应用角度来讲。根据多年的产品研制经验,用户在使用中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因为现在无人机的发展远未达到非常完善的地步。恰恰相反,无人机的使用模式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中。此时,总体研制单位的研发生产优势就体现出来了,研发单位可以根据用户提出的新需求,快速的改变和修订使用模式软件或任务功能软件,让客户在使用遇到的难题在第一时间得以解决。
  无形的技术实力是中航工业成都所更为核心、更为宝贵的财富。无形的实力来源于成都所的航空产品多年部队服役使用的经验、航空武器的作战流程和各种复杂环境下的使用模式、状态。这些宝贵经验是多年积累的成果,难以用金钱衡量价值,也是一般无人机生产商难以获得的核心技术。成都所将这些经验编成软件,而这种多样性、全状态的数据软件让“翼龙”无人机也拥有超越一般无人机的自适应能力,在使用中会更加灵活、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立足现在 着眼未来
  在与季晓光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中航工业成都所并没有因为“翼龙”的成功而技术研发放松脚步,季晓光明确给出了中航工业成都所无人机发展的定位,那就是做国内高端无人机的研发、生产和服务基地。目前,成都所的建设也是根据上述的研发、综合集成、售后服务三方面展开。
  季晓光解释道,研发是从概念开始到机体设计再到设备集成的全过程,而设计中所需的一些成品,会依托中航工业或外部的优势单位来完成。综合集成是成都所主抓的部分。在这部分,研制单位会充分发挥生产厂优势来为整个系统集成服务。售后服务是利用与客户的互动,不断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来实现客户的需求和追求系统的增值。
  从产品规划上,成都所研制的无人机将立足与高端和先进产品。现在不仅有像“翼龙”这样的大型的无人机,还有独特起飞方式的VD200,以及船载使用的“海巡者”等。目前成都所仍以军用无人机为主,但正向民用无人机扩展。季晓光说,中航工业成都所不会与国内大多数无人机生产厂商展开正面的竞争,这样既不能体现技术优势,也会浪费生产产能。成都所研制的无人机产品将具有国内绝大部分无人机生产厂商难以企及的技术水平。从民用无人机的发展来说,一般环境使用下,大部分无人机都可以解决。真正具有技术挑战意义的是特殊环境下使用,如海上的应用,抗突风、长航时飞行,复杂地形和气候下起飞等,这些才是中航工业成都所的优势所在。
  相互促进 技术共生
  谈及无人机的发展,李屹东给我们讲述了他对无人机未来发展的一些认识。李屹东认为,未来作战发展的趋势有可能是有人机和无人机协同作战。当今世界防空武器发展越来越先进,这对有人机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在美国的多次对外空袭作战中,尽管对手的防空力量在美军先进战机面前不值一提,但在实际作战中飞行员仍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美军机被击落的消息也屡见不鲜。出于飞行员安全考虑,研究人员设想无人机是否可以携带传感器和雷达前置部署,作为有人机的“探路者”。这样能大大减少飞行员因防空武器攻击而造成的伤亡。另外,攻击目标时,有人机携带的武器数量终归有限,能否发展出一种武库无人机,替有人机携带更多的导弹,甚至在有人机的指挥下,协助有人机对地面或空中目标发起攻击?还有空中缠斗、高超声速飞行等这些创新性项目,中航工业成都所的研究人员也在考虑如何在无人机上实现。
  李屹东说道,目前无人机的人工智能技术还远不及人类飞行员的飞行经验。无人机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人的操作。但两者的发展起到了相处促进和补充的作用,比如,无人机的人工智能技术大大减轻了飞行员的操作负担,而有人机上的自动控制、数据链、导航技术也让无人机不再是简单的遥控航模。总之,两者任何一方在技术上的突破,都能在另一方设计生产中得到应用。
  正像前面提到的,这种机型之间的技术“移植”,不但降低了新机型上采用新技术带来的风险,而且项目进度和成本都能得到有效控制,而且也能在更多机型上实现更多的技术验证。在这种稳妥的技术进步中,有人机和无人机的技术都得到了提升。
  ( 09:17:00)
  【延伸阅读】2014年明星武器:中国高超音速武器WU-14引关注
  中国高超音速武器引关注
资料图:高超音速飞行器效果图
  据外媒报道,中国2014年度进行了第三次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这被认为是中国加速推动高超音速武器研发的证据之一。俄罗斯及美国专家均认为,美国的反导系统无法拦截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
  由弹道导弹发射的WU-14滑翔器被设计用于穿透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并实施核打击,“WU-14的前两次试射分别在1月9日和8月7日,3次试射表明中国在发展一种以8倍音速飞行的攻击装备,这成为中国大规模军事建设的高度优先的项目”。
  WU-14是美军赋予的代称,WU意指山西五寨导弹基地,14为首试年份。以往对该滑翔器的监测记录显示其速度达到大约10马赫,也就是每小时大约7680英里(约1.2万千米)。
  F-35C上舰,开启舰载四代机时代
  当地时间日,美国海军的下一代舰载战斗机F-35C完成首次航母着舰测试,成功降落在圣迭戈外海的“尼米兹”号(CVN-68)航空母舰上。
  美国海军两架F-35C“闪电II”型联合战斗机将从11月3日开始在“尼米兹”号航母上进行广泛的测试,这标志着持续近17年的F-35项目达到了新的里程碑。
  苏-35:中俄签下军贸大单
网友拍摄到的在太原转场参加珠海航展的苏-35战机。
  据俄罗斯军工信使10月14日报道,副总理罗戈津称,中国和俄罗斯将签署供应多功能战机苏-35的合同。根据非官方数据,第一阶段中国计划采购24架苏-35战斗机。
  如今,中国是苏-27/苏-30系列战斗机的最大国外用户。多年来,中国总共投入使用了281架此类飞机。除此之外,中国已经开始生产歼-11B战斗机。
  歼31:珠海闪亮登场,能干掉F-35
11月10日,参加第十届中国航展的歼31战机在珠海航展中心上空试飞。
  11月11日,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在珠海开幕,参展飞机超130架,规模创历届珠海航展新高。其中,中国第四代隐形战机歼31“鹘鹰”首次飞行表演收获盛赞
  12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中,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发出豪言:“歼-31上天时一定能把F-35干掉。”歼-31正是被广泛认为将像F-35C一样,成为未来中国航母的舰载机。
  运20:“鲲鹏”展翅
11月11日拍摄的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运-20运输机。
  11月,中国自主研发的运20“鲲鹏”重型运输机,首次在珠海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公开亮相。“鲲鹏”展翅,世人翘首。据悉,该机的国产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也取得巨大突破。
  X-47B无人机首次夜航
进行夜间起飞测试的X-47B无人机。
  日夜间,马里兰州美国海军帕塔克森特河航空站,先进X-47B无人机首次进行夜航训练。这是一项重要进展,海军未来将把X-47B与有人战机进行配合使用。
  “苍龙”入澳能掀多大浪
全速测试的日本海自苍龙级AIP潜艇。
  2014年6月,日澳外交国防会议上,日本宣布将输出苍龙级潜艇的技术给澳大利亚。根据该协议,澳大利亚可购买日本设计的潜艇许可证,并在阿德莱德建造。此前,澳大利亚确定其下一代潜艇计划——“1000海上项目”,该计划旨在建造12艘大型常规动力潜艇,以取代6艘老旧的“柯林斯”级柴电潜艇。
  苍龙级潜艇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最先进的潜艇,2009年开始在日本海上自卫队服役。这种潜艇最大的特点是装备柴油和锂电两种发动机,可以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工作,因此不必像一般常规动力潜艇那样频繁浮出水面,不容易被侦察和追踪。
  澎湃的心:美公布六代机发动机照片
  2014年12月,GE公司公布了在俄亥俄州Evendale实验室进行的六代机发动机ADVENT样机演示画面。
  ADVENT的关键是自适应风扇通过一个在正常核心空气流和外涵道空气流之外的第3股空气流,提供一个可变的涵道比,能够在起飞时为增加推力而关闭,在巡航时为减少燃油消耗和阻力而打开。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是飞机的心脏,发展第六代战斗机,必须同步发展相应的发动机。美国空军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第六代发动机的论证工作。根据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的研制计划,第六代发动机共分两个阶段进行技术研发。
  ( 10:57:10)
来源:&&编辑:
&|&&|&&|&&|&&|&&|&&|&&|&
Copyright&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29-257538 商务:029—
本网站法律顾问: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国卫星发射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