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吃清真食品立法被叫停,佛祖会生气吗

佛教徒是不是一定要吃素?--依尊慧吉祥活佛--凤凰网博客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佛教徒是不是一定要吃素?
答:佛教徒正確的觀念,不一定吃素也不一定吃葷,看修學者依什麼樣的學處,所以在密法的「事部」是吃素的,而「無上猷釓」則是葷素不拘,但葷素都要如法加持,像蔥、蒜、肉等都要如理淨化。於樂空無別當中,淨化變成五肉五甘露,五肉則表五蘊轉變成五方佛,五甘露表五大轉變成五個佛母,就是依四全淨修持的學處,直 接轉化變成依與依壇城,佛與佛國土。 & & &
當時釋迦牟尼佛的僧團,在托缽時大眾供養甚麼就吃甚麼,葷素不拘,以悲愍當中持咒淨化,因此不但沒有罪業,也不會違戒,反而變成善根修行,也廣結善緣,故若以食其肉之因緣,於悲憫中來轉化為未來度化之緣,於此善巧方便自他悉皆獲得利益。所以有人說吃葷如同殺生破戒,這是不對的,因為殺、盜、淫、妄、酒五個根本戒 當中,殺生破戒也必須是殺人,而且也要有殺的動機,更要有加行、正行、結行才算真正破戒。若是殺畜生也必須要有前行、正行、結行,才算是違犯輕戒,所以犯戒跟破戒,是不一樣的存在。因為破戒必須要根本的重戒,像菩薩戒重罪的部份,也必須要俱備四種纏縛﹝不视罪過、不改欲行(數數而犯),喜餍(執為功德)、無慚愧﹞,不然 也不會破戒,而且以佛所說,開許、遮止、受持、違犯等差別,也是依各各所受之戒律與學處,而有所不同。 但 基於佛教之戒殺,且為了培養慈悲心,因此雖然殺畜牲等只是輕罪也不要有所違犯,即使只是小小的蟲蟻,也不能生殺害之心,因而佛教於鼓勵吃素。不但可讓鈍根之眾生長養慈悲心且更利於生菩提心,對現世色身之健康與環境之保護,也有莫大的幫助,因此對於順應此根機之眾生來說,吃素則無論是世及出世間,都將 有其極大之利益。但對於既已成死亡事實之眾生,佛為了悲憫度化與它们廣結善緣的因故,因此特別開許食用淨肉(不故殺、不為我而殺、不看殺、不聽殺、不疑殺)。只食用净肉是為了遮止眾生因殺生害命而墮入因果業報中,深受苦報之果。 所以佛教不一定吃葷也不一定吃素,無論大、小乘或顯或密都一樣。有些經典中鼓勵吃素,有些經典說可以食淨肉。鈍根的經典如楞嚴經、梵網經有說:食眾生肉即吃父母肉。意思是众生在過去世中都曾為父母,不是说今生都是父母。而且以因明中來說,眾生不是眾生的身體,因為未出世間之眾生會去輪迴,身體是不會去輪迴的,而眾生是補達釓拉(生命者),身體則不是補達釓拉,身體是色之堆塵所集,所以食眾生肉並不是吃父母肉,更不會是在吃眾生。但是受梵網經菩萨戒的人不可以食肉,因为是属于钝根的戒。而利根经如猷钆(瑜伽)师地论等利根菩萨戒食五净肉则不犯戒,但必须要加持清净。但是有特殊能力得人即使殺也沒有問題,因爲是超度。所以为什么二地菩萨以上杀人都没有罪。但這是對真正有能力的人來説,像一般對空性、道谛、灭谛都没有正确的了解和通达的人是不可以的这么做的。比如印度教砍羊的头就说是超度是完全错误的。连道谛、灭谛、空性都搞不清楚怎么可能超度?这么讲的话是佛经有错吗,既然都是佛所说的。当然佛是不会有邪见,这是对不同根基的众生而有不同的说法。所以提婆达多骂佛“前面讲一套,后面讲一套,对也是佛讲的,不对也是佛讲的”是因为提婆达多不通达佛的教法才有各种偏执。而佛是善巧广利众生所以宣扬不同的法。 一般錯誤的講解則說藏傳佛教,乃因西藏或印度的地理環境因素使然,而才不得不殺生食肉,殊不知佛教流傳到中國后,才變成提倡吃素,而在佛陀時代釋尊與諸大弟子,以及五百羅漢和所有的弟子,絕大多數都沒有吃素,即印度原始佛教都這樣。因而釋佛在鈍根的經典中,雖然說不允許吃肉;但卻對提婆達多對其弟子所規 定的“五法”中之一的「不能吃肉」說是邪法。这是因為提婆達多持吃素之執見,不能圓融釋佛所說教法之故,而並非吃素戒殺不對。在提倡食素之同時必須俱備佛之正知正見,才不致於落入一般外道所持之執見,而與佛所宣法義有所抵觸,或甚至相違背。 柔德音(文殊菩薩), 在曼殊師利請問經中就問釋尊說:為何釋尊有時說要斷肉?有時卻說可食肉?那釋尊就回答說:對欠缺悲憫心且很難生出菩提心之眾生,就要為他說斷肉;若對具悲憫心,且對生出菩提心並不困難的眾生,則不用斷肉。由此可知,釋佛乃因眾生之種性與根器不同,而說鈍根和利根不同之經,且鈍、利根各有不同所依之戒 律、學處與修持方法。不可因一己之偏頗固執,而猶如釋佛時代之提婆達多,因为對佛前後所說教法不能通達而產生誤解與惡見,罵佛、謗佛甚至害佛殺佛。現在一般對於吃葷或吃素有頗多錯誤講解,就如同當時之提婆達多持吃素之執見一般。 而且在如賢愚經裏,佛雖然說可以燃燒身體及手指來供佛;但於一切有部及利根的經典中,尤其是密法,燃點戒疤或是傷害身體等行為則又變成違越戒律、違 背學處等不如理之行為。佛教導眾生主要以智慧為主,依眾生之根器而應機說法。故於曼殊師利請問經中:「佛復告文殊師利,以眾生無慈悲力,懷殺害意,為此因緣故斷食肉。」由此可知釋尊說明了為何要眾生斷肉的道理。釋佛不只以眾生有無慈悲力,而要眾生斷或不斷肉,而是更以有無清淨心,來分別貪嗔癡有無染罪,此在諸多慧藏經文中都有所記載。所以佛所宣揚之法教,在於眾生之根機(有無慈悲力),或眾生之境界(有無清淨心)之差別,而應機說不同的法,而不在於固執或偏頗在某一事项上之修持方法。 所 以佛教的教法中,無論是對小乘共同的戒、大乘的菩薩戒或不共的密宗戒,都非常的圓融善巧,因此對於釋迦牟尼佛,所講解的戒的學處,全部要通達圓融,而不是只偏執於自己的學處。 真正佛教的素指的是三甜三白,也就是白糖、紅糖還有蜜糖這三甜,以及牛奶、乳酪、酥油三白,而不是現在吃素菜或是豆製類的食品這樣 的素,因此佛教吃素的意義,及所吃之素食,也跟一般道教吃素是不一樣的。但因國土文化之不同,也可因應而隨順融通,然而如對吃素之意義不瞭解,只是一味的附和或排斥,如提婆達多當時之執見,才被佛斥為邪法,而且也將會變成修持的障礙。 佛教徒若是依學處,需素食者則應鼓勵,幫助其培養慈悲心,依戒續的學處不可令之違越,若是葷食也應如法加持,於悲憫中依學處來唸誦、觀修而淨化,則方為 如法如理,於自他亦皆能獲得大義。因此不論葷素,都應如理依釋佛所宣法之根據,不偏頗亦不輕易逾越,如此於自他才能皆得利益。 &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依尊慧吉祥活佛
欢迎您来我的凤凰博客!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截止发稿时
日元汇率6.1662&欧元汇率746.8200&英镑汇率947.1800&美元汇率657.0300&
& & 作为非伊斯兰人士,应该了解清真食品严肃深刻的宗教含义,防止可能冒犯伊斯兰教徒。& & 清真食品,本质上是一种有严肃深刻的宗教含义的食品。& & 按清真要求的动物屠宰进行时,要有伊斯兰宗教人员念经,被屠宰的动物的喉咙要面向麦加方向站好,还有其它。& & 这种屠宰方式,同现代社会的食品安全标准并没有必然关系,而更多是一种宗教上的要求。& & 严格意义上的清真餐馆,禁止一切酒类饮料,并且会悬挂阿拉伯语的清真标志(英文标注为“HALAL”),意思是“穆斯林可以食用”。& & 但现实情况下,尤其在中国,由于“清真餐馆”99.9%以上的客人为非伊斯兰人士,所以大多数清真餐馆亦有酒精类饮料售卖。& & 但一些伊斯兰宗教教法渗透很深的地方,比如甘肃临夏州的夏河县、西安的清真风味夜市、云南沙甸等少数地方,由于严格禁酒,非伊斯兰人士在这些地区饮酒可能会面临风险& & 如果非伊斯兰人士要进清真餐馆吃喝,注意不要将穆斯林禁忌的食品带入。& & 同时作为非伊斯兰人士,如果要进清真餐馆,应确认其使用的肉食是按国家标准的屠宰流程进行的安全肉食品。& & 做为非穆斯林人士,对于一些飞往西北城市的航班上未经你事先选择而统一提供的标有“清真食品”(英语标为MUSLIM FOODS)的餐食,你有权要求空乘人员置换为非清食品(如果你是 佛教徒或食素或不食用清真食品。
更多信息请点击:灵修达到完美的佛祖追随者将去向哪里?如果佛祖真的居住在灵性世界,那他们会臻达那个地方吗?还是说他们会去其它地方?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提出下列问题。佛教追随者最终的目标是去向哪里?佛教徒灵修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在佛教徒教导中是如何描述和定义完美的?佛教徒真有愿望去佛祖居住的“永恒灵性世界”,并在那里服务他吗?他们到底知道或接受这样一个地方存在着吗? 佛教传统中对这些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答案取决于他们追随佛教的哪个传统或支派。无论答案是什么,他们都需要把它记住—因为答案将决定一名灵修臻达完美的佛教徒将去向何方。 回归灵性世界并居住在任一灵修星宿的资格和要求都有清楚说明。举例如下: 人若了解我显现和活动的超然本质离开躯体后再也不用降生到这个物质世界。阿诸纳啊他将晋升到我永恒的居所。 (《博伽梵歌》4.9) 这里所用的梵文“bhaktya?”一词已清楚显明,要进入奎师那至高无上的居所或进入无以数计的无忧星宿(Vaikue?o?ha 外琨塔),只有通过奉爱服务才有可能。其他任何途径都不能助人到达这至高无上的居所。 (《博伽梵歌》8.22,要旨)
“……除非培养起对至尊主百分之百的奉献服务之心,人便不能进入外昆塔星宿”(《圣典博伽瓦谭》3.15.32)。 ……因为对灵性世界所知甚少,他们通常不会从事灵性活动,即奉爱-瑜伽。那些成功修习奉爱-瑜伽的人在离开现有躯体之后将直接去到灵性世界,居于其中一个外昆塔星宿之中(《奎师那—快乐的源泉》第28章)。 从这些话显而易见,任何人若渴望回到灵性世界,他就得培养对至尊人格首神的纯粹奉爱。茹帕·歌斯瓦米把这一纯粹奉爱定义为完全没有任何隐秘欲望,比如说物质享乐的欲望、摆脱痛苦的欲望和解脱的欲望。无论是奉献者还是佛教徒,任何灵修者若想回归灵性世界都需满足这一条件。 佛祖的追随者若想回到灵性世界,他们也得培养这种理解和纯粹奉爱之情。但问题就在于佛祖的追随者在他们的教导和灵修中是否有着这一理解和要求。据我所知,佛教教导,尤其是主流佛教教导中是肯定没有这一教导或理解的。我还知道,有的佛教传统是把佛祖作为觉悟者来崇拜,还有的传统则是崇拜他为神圣之人。但没有任何佛教传统把他作为至尊者或至尊人格首神来崇拜。此外,也没有佛祖有着永恒的灵性形象,居住在永恒的灵性星宿,并在那里得到他的永恒奉献者服务这种理解。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灵性世界,也不是修习佛教的最高或终极目标。据说真诚的佛教徒会去到这个地方,远离世俗牵绊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灵修。他们是在那里灵修达到完美之后,臻达涅槃或终极觉悟。塔玛尔·奎师那·歌斯瓦米在他的文章《在通往涅槃的路上发生了一件滑稽事》中告诉我们:奎师那-娄卡(Krishna-loka)是高迪亚外士纳瓦的最终目的地,而佛教徒却得超越苏卡瓦提(Sukhavati)/西方极乐世界。毕竟,西方极乐世界“本来就不是一个享受之地,也不是对美德生活的奖赏……它是给那些要想奋力达到涅槃,但在这个不净之地又无力达到的人准备的一个理想环境”……苏卡瓦提(Sukhavati)这一过渡之地充满了双重展示,它不过是菩萨通向涅槃的中转站而已(《文集》,第192页)。或者,觉悟者也可以放弃涅槃,作为一名觉悟的菩萨而从西方极乐世界回到凡间来帮助那些在佛教之途寻求觉悟的人。 总之,我相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下:佛教徒不会回到佛祖所在的灵性世界,因为 1)他们不知道有这个地方存在,2)他们并不接受有这个地方存在,3)这不是他们灵修追求的最终目标。圣帕布帕德的以下教导证明了这一点。 根据佛教哲学,物质生活结束之后只有虚无。但《博伽梵歌》的教导却不一样。这一物质生活结束之后,真正的生活才算开始(《博伽梵歌》2.72,要旨)。 佛祖并没认识到超然形象的存在,也不知道超越物质世界之上的灵性活动。他只是描述了超越这一物质存在之上的虚无(《柴坦尼亚·查瑞塔穆瑞塔》,中篇 6.168,要旨)。 比如说佛祖,他只讲到把这个物质世界视为虚无,荪尼亚瓦达(?ūnyavāda)……所以当佛教哲学讲到荪尼亚瓦达(?ūnyavāda),涅槃,涅槃,它指的是同一件事,vīta-rāga,你得弃绝。你得完全放弃物质享乐。(日,孟买—《博伽梵歌》4.11讲课) 佛教哲学是虚无,玛亚瓦迪理论是非人格。而我们的哲学却是神原本就是至尊者。(日,温达文--《圣典博伽瓦谭》1.2.34讲课) 涅槃,涅槃。佛教哲学刚好超越物质受限生活,但还处在灵性存在的边缘。也就是说……涅槃的意思是没有物质存在。涅槃,这一非人格概念也是涅槃。因此,柴坦尼亚·玛哈帕布说这一非人格主义哲学乃是虚无哲学的另一个阶段。韦达……掩盖的虚无哲学。非人格主义就是掩盖的虚无哲学。它们都是一样的。襄卡尔的非人格主义哲学和佛祖的虚无哲学差不多是一回事。(日,洛杉矶--《博伽梵歌》5.26-29讲课)。 但那些试图失去个体性的非人格主义者,也同时失去了物质和灵性喜乐。佛教徒哲学家的最终目的就是变得像块石头,一动不动,既没有物质活动,也没有灵性活动(《柴坦尼亚·查瑞塔穆瑞塔》8.257,要旨)。 上段引文清楚地说明,佛祖的教导,以及佛教一般来说都不教导或接受有一个超然的世界存在,至尊人格首神以一个永恒的灵性形象居住在那里,并接受纯粹奉献者的服务。那灵修臻达完美的佛教徒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 圣帕布帕德写道:在两种创造—物质创造和灵性创造之间—有一条维茹阿佳(Virajā)河,还有个地方叫布茹阿玛娄卡(Brahmaloka)(布茹阿玛玖提:Brahmajoyti)。维茹阿佳-纳迪(Virajā-nadī)和布茹阿玛娄卡庇护了那些厌倦了物质生活并倾向于通过否认物质多样性而达到非人格存在的生物。因为这些地方没有居于外昆塔娄卡,或灵性世界之内,施瑞·柴坦尼亚·玛哈帕布宣布说它们是外在的。在布茹阿玛娄卡和维茹阿佳-纳迪,一个人是无法想象外昆塔娄卡的(《柴坦尼亚·查瑞塔穆瑞塔》8.64,要旨)。圣帕布帕德引述了《柴坦尼亚·查瑞塔穆瑞塔》的一个诗节说: Eitinadhāmerahayak???aadhī?vara。Eitinadhāma. Tina dhāma,是哪三个制度?戴薇-达玛(Devī-dhāma)、玛黑夏-达玛(Mahe?a-dhāma)和哈瑞-达玛(Hari-dhāma)。哈瑞-达玛是灵性世界。玛黑夏-达玛在中间……这个玛黑夏-达玛是涅槃的目标。涅槃哲学,佛教哲学就是在戴薇-达玛和哈瑞-达玛之间。玛黑夏-达玛在中间。他们也解脱了,但没在灵性世界,而是在一个叫涅槃的边缘之地。他们已经结束了物质存在,但还没发展到灵性。(日,纽约--《柴坦尼亚·查瑞塔穆瑞塔》中篇21.49-61讲课) 在阿娄卡-瓦尔夏(Aloka-var?a:物质宇宙的外围部分)之上就是那些渴望从物质世界获得解脱的人的去处。它高于物质自然形态权限,因此是完全纯粹的(《圣典博伽瓦谭》5.20.42)。 这些引文中提到的地方虽然描述稍有差异,它却存在于物质和灵性世界之间。圣帕布帕德在第一段引文中写到了将物质和灵性世界分开的维茹阿佳-纳迪(viraja-nadi),还有布茹阿玛娄卡。这里的布茹阿玛娄卡指的并不是主布茹阿玛在物质世界的星宿,而是至尊主的灵性光璨,即布茹阿玛玖提(brahmajyoti)。这个中间地带是个“边缘”或中性之地。它既不在物质世界,严格说来,也不在灵性世界。第二段引文也将这个地方描述为玛黑希-达玛(Mahesh Dhama),即处在物质世界(戴薇达玛:Devi Dhama)和灵性世界(哈瑞达玛:Hari Dhama)之间。萨纳塔纳·歌斯瓦米在《布瑞哈德·巴嘎瓦谭穆瑞塔》(Brihat Bhagavatamrita)中描述说主希瓦的永恒居所也在位于灵性和物质世界之间的这一带地方。玛黑希达玛(Mahesh Dhama)这个地名便是由此而来。因此,这个中间地带包括了:1)维茹阿佳-纳迪/河,2)主希瓦的永恒居所,3)至尊主的光璨,即布茹阿玛玖提(bramajyoti)。 一般的理解是,那些厌倦并想摆脱物质生活,但又不明白或接受灵性多样性、人格或人格首神的生物指的就是非人格主义者和佛教徒-非人格主义者,即尼尔维谢夏-瓦蒂(nirvisesa-vadis)。他们在知识(jnana)之途达到完美时便能臻达布茹阿玛娄卡或非人格梵。一般的理解是,佛教徒,即孙亚瓦蒂(sunyavadis)修习达到完美之时便能臻达位于灵性和物质世界之间的维茹阿佳-纳迪河。因此,尼尔维谢夏-瓦蒂/非人格主义者和孙亚瓦蒂/佛教徒的去向稍有不同。他们臻达的是灵性与物质世界之间同一个中性地带的不同部分。尼尔维谢夏-瓦蒂/非人格主义者和孙亚瓦蒂/佛教徒臻达地略有不同的原因比较精微,要进一步探讨的话需要另一篇文章。 圣帕布帕德和一名门徒的如下交谈确证了上述内容。 玛杜德维萨(Madhudvisa):帕布帕德,崇拜佛祖的人有什么星宿可去吗?一个怀着奉爱崇拜佛祖,对佛祖从事某种奉献服务的人有什么佛祖主管的星宿可去吗? 帕布帕德:有的。有一个中性阶段。那不是星宿,而是灵性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的边缘位置。但你还得下来。(日,洛杉矶--《博伽梵歌》2.62-72讲课) 记住一点很重要,要臻达佛教修习的最终目标,即涅槃非常困难且罕有。要达到佛教修习的首要目标—完全摆脱这一物质世界的纠缠也是说来容易做来难。这种境界虽然不在纯粹奉献服务的范畴之内,它仍是一个崇高的地位,需要人摆脱物质依附和欲望。然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并不容易。我相信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大部分佛教修习者都不会达到这一完美境界,即便真的成功也需要很多很多生世。让我们来引述一段佛教原文:“佛教净土的中心教导就是要达到涅槃已经不再切实可行,在当代是不可能达到的。人当将奉爱专注于在阿弥托福(Amida),获得足够的福报以能去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种天堂)。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一个永恒的去处,但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地方。在这里,所有的业报都将消失,要达到涅槃也很简单。” (/buddhism/sects/pure_land.htm#sthash.Ytfn9K6y.dpuf) 因此,不能达到终极涅槃的佛教徒可以臻达西方极乐世界。然而,要达到这一点也是非常罕有的。我相信可以这样说,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人(无论是佛教徒还是其它宗教信仰的追随者)都宁愿留在这里享受这个物质世界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大部分在庙宇、教堂或清真寺里祈祷的人更可能是祈求物质享乐,摆脱物质痛苦,而不是最终摆脱生死轮回。 还有一点需要记住的,虽然佛教涅槃是一个崇高的地位,却从不为奉献者所接受,因为在那里没有机会向至尊人格首神从事爱心服务。“因此,孙亚瓦蒂和尼尔维谢夏瓦蒂想要终止各种享乐。这叫涅槃哲学,佛教哲学,‘这些各种享乐之后就是痛苦,所以你应该将它变成零。’这就像有时会有人自杀。当这些多样性变得令人难以容忍,社会条件也变得令人无法忍受,他就自杀。因此,这种孙亚瓦蒂、玛雅瓦蒂便意味着灵性自杀。因为他们对灵性的多样性一无所知。 Anād?ta-yu?mad-a?ghraya?. 他们不知道可以与至尊人格首神来进行各种享乐,而且这会永恒持续。我们将会永恒享乐。这一点他们却无法理解。这就是外士纳瓦和别人的区别所在(日,芝加哥--《圣典博伽瓦谭》6.1.25讲课)。奉爱微信(ISKCONCN)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的最新文章
生命宛如莲花瓣上摇摇欲坠的露珠,所以你应该始终服务和崇拜主哈利神圣的莲花足。高让嘎的婚礼搅拌了茹阿萨之洋,纳迪亚的未婚少女们都淹没在这甘露般的波涛之中。不是你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是你应得到什么就得到什么人应该以谦卑的心态吟诵、吟唱至尊主的圣名,认为自己比路上的一根 稻草还要卑微/人应该比一棵树还要宽容、忍受,没有丝毫的虚荣感,随时愿 意向他人致以所有的敬意。怀着这种心态,人可以不断地吟诵、吟唱至尊主的 圣名。纳迪亚的女士们一面进行这提水的仪式,一面沉浸在快乐中,几近疯狂。这就是我们的达尔玛。把奎师那派发给别人。人应该以谦卑的心态吟诵、吟唱至尊主的圣名,认为自己比路上的一根 稻草还要卑微/人应该比一棵树还要宽容、忍受,没有丝毫的虚荣感,随时愿 意向他人致以所有的敬意。怀着这种心态,人可以不断地吟诵、吟唱至尊主的 圣名。我们所有五个感官都与奎师那建立联系,所以心意被俘获,我们得到灵性的启发。维施万巴茹阿碰巧瞥见了她,便立时意识到了自己显现地球的原因。如果我们培养对奎师那的依附,我们就会怀着极大的爱心和奉献来念诵圣名。首先是要接受一位名副其实的灵性导师的爱心关怀和专业指导。她对印度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势必为大家的生活开启一道新的地平线。一如黑牛和白牛均可给予同样性质的牛奶,在日和夜间的爱卡达西均带来同样的功德和使人脱离生死轮回,仅聆听这神圣的茹阿玛爱卡达西的荣耀,亦可灭除所有罪恶并晋达主维施努的至尊居所。所有知识都是从韦达知识来的我不知道在“Krishna”这两个音节中蕴含了多少甘露。有史以来第一次,这个节日确立了众多克依坦风格,将主柴坦尼亚的荣耀与主奎师那以及他的逍遥时光的荣耀整合在一起。而且因为众多外士那瓦都共襄盛举,自然让凯图瑞节非比寻常。这是团结所有高迪亚·外士那瓦的重要一步。这些知识都来自奎师那哦,主哈利,我虚度了人生。我虽然得到人类形体,却没有用来崇拜茹阿达和奎师那。任何人只要带着信心与奉爱聆听关于佳格纳特·弥刷隐迹的逍遥便将回到外昆塔。当真正的品味在我们内心觉醒的时候,我们就会觉悟到,这才是最有价值的。至高无上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的事实奉献者应该确实的体验到极乐,而不是仅仅将“唱诵就快乐”挂在嘴边。仅唱颂主维施努的圣名就可获前往地球铁陀这些圣地而获的功德,无论谁唱颂如茹阿玛、维施努、佳纳丹纳或奎师那这些神圣的名,尤其在爱卡达西,绝不会看见亚玛茹阿佳的居所,在我很亲切的帕善库萨爱卡达西戒食亦不会看见那居所。质疑之路这种互相矛盾的理论会让人感到悲观。质疑的完美境界是质疑质疑本身。假如我们有这样的机会回到灵性世界,我们还是应该接受,应该尽我们的能力去珍惜比较好。圣柴坦尼亚非常仁慈,他希望所有孩子都醒过来,和他一起回到他的灵性王国。人们出于不同的原因为奎师那做服务。所有的荣耀归于主茹阿玛和祂的爱妻悉塔·戴薇。祂们驱除痛苦,拯救众生,他们是吉祥的守护,美德的宝库。纯粹奉献者的躯体是完全纯粹的,因为主奎师那居住在他的内心。王啊, 对于那些甚少从事虔诚活动的人而言, 永不会生起对玛哈帕萨旦、主哥文达的圣名和外士纳瓦的信心。他会在每个年代显现以拯救受限灵魂。他每个年代都会降临,以重建宗教原则,摧毁恶魔,并且拯救奉献者。虽然每日的念诵看起来似乎有始有终,但念诵永远不停止。它总是在奉献者的心里继续着。此微信号的宗旨就如其名字所言,是为了推广古代印度智慧,内容涵盖了经典推介,隐秘辉煌和活动三部分。把你所有业余的时间用于巴克提(奉爱)。这才是物质和灵性的平衡。他们为维施万巴茹阿穿上红色的布,并给他戴上圣线。这使得罪恶的化身也胆战心惊。重要的是人应该怀着奉爱的心态唱诵。一位奉爱瑜伽大师的灵性人生传记将他视为奎师那的同游。所有人听了佳格纳特·弥刷的梦,都欣喜若狂。我们不应该努力逃避佳帕,因为奎师那就是他的圣名。这些外士纳瓦歌曲让我们得以一窥奎师那知觉最高境界的奉爱狂喜。没有物质动机意味着纯粹的爱。大家都在寻找,都走在同一条路上,只是旅途的不同部分而已高茹阿·阿尔提的精髓就是要吸引所有人奉行这爱卡达西的力量可令以奉献心态聆听这荣耀的可去到半神人的居所,并如月亮般发亮,奉行此可获履行一千马祭的功德。巴利承诺瓦玛纳戴瓦三步之地,看起来他现在无法实现承诺,于是他谦卑地请求主将第三步放在自己头上。努力取悦奎师那的含义是,将奎师那赋予我们的一切资源都应用起来,全部用来取悦奎师那。扮成瓦玛纳形象的、无限的至尊人格首神,开始透过物质能量扩展自己的身体,直到宇宙中的一切,都在祂身体的范围内。我只要求按我的跨步测量的三步长的土地。祂恰似一个戏剧演员般,在衪父母面前转化为瓦玛纳——侏儒布茹阿玛纳兼贞守生的形象。ISKCONCN韦达文化推广平台,中国巴克提瑜伽互动平台热门文章最新文章ISKCONCN韦达文化推广平台,中国巴克提瑜伽互动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拒绝清真食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