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有哪些

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02版:评论·观点
&& 往期回顾 & && &
文史馆员谈传统文化
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这些经过锤炼和沉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智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广博,风格独特,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眼光。&&&&正因如此,我们确应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的规定,加强文化建设。2006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提出,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习近平又说:“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他到山东考察时,又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可以深切体会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自然要素之中,文化是协调各个要素协同发展、相关耦合的关键。正因为此,我们应该对华夏民族文化进行广阔、全面的检视。我们应该唤醒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民族在强国之路上阔步前行创造先决条件。&&&&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我们现在的中国人,特别是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兴趣较浓。但当下也有一部分人对具体典籍、历史事实不甚了解。比如说,中国是书法大国,谈起书法,有些人或许只知道些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等人的名字,知道《兰亭集序》是千古书法珍品,仅此而已。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是闻名于世的瓷器大国,中国的瓷器令西方叹为观止,中国也因此而获得了“瓷器之国”的美誉。然而关于瓷器的由来、形制的演变、纹饰的演化、烧制等瓷器文化的内涵,就知之甚少了。中国还是武术大国,然而国人的武术知识,或许更多地来源于影视作品,对真正的武术文化,我们也知之甚少。我们还是崇尚玉文化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并赋予了这种冰冷的自然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性格。例如“君子当温润如玉”,女子应“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等等。今天,熟悉这些玉文化内涵的国人,也为数不多了。&&&&也许正有鉴于此,有忧于此,近年来,已有不少有志之士,开始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读经热开始风靡全国,不少孩童乃至成年人,开始重拾经典,品味古人的智慧,发现优秀传统历久弥新的魅力。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内蒙古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
【摘要】:蒙古族传统正骨术是蒙古族传统医疗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与蒙古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社会文化有直接关系。蒙古族传统正骨术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而且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民族社会文化、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本论文基于文化相对论、医学人类学、地方性知识理论和实地调查方法与资料阐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
在前言中,概述了论文的选题理由、相关术语、前人研究、选题意义、田野调查过程、研究方法与理论和论文结构。第一章探究了蒙古族传统正骨术的历史渊源和传统正骨方法。第二章主要从现代正骨师正骨程序、正骨术特点、传承方式三方面介绍了传统正骨术现状。第三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分析传统正骨术变迁原因、具体变化及与文化有关的因素。结语部分总结了前三章内容,并提出了自己的论点。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G122;R291.2【目录】:
外文摘要5-6
Abstract7-8
参考文献82-8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程瑜;;[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陈华;;[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海路;巴战龙;李红婷;;[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包金山;[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1期
乌仁其其格;;[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巴战龙;;[J];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钟进文;;[J];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乌仁其其格;[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万代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夏杰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熊晓辉;;[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林铁;田茂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左永平;;[J];沧桑;2008年03期
范艳华;;[J];沧桑;2011年02期
熊晓辉;;[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杨智;刘雪松;;[J];成人高教学刊;2010年02期
陈忠;;[J];城市问题;2011年02期
王建军;[J];昌潍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昀京;;[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吴清芳;;[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左永平;;[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方媛媛;朱映占;;[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张岩;;[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刘雯婷;;[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1年
白红梅;;[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李沛容;;[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施雨丹;;[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小田;;[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龙飞;[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刘伟;[D];南开大学;2010年
胡俊红;[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梅祖蓉;[D];武汉大学;2010年
王伟;[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杨亭;[D];西南大学;2011年
汪鲸;[D];暨南大学;2011年
孙金菊;[D];兰州大学;2011年
刘冬梅;[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吐尔地·卡尤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王天瑞;[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刘新生;[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刘华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苏地曼.阿宝财;[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常海;[D];江南大学;2010年
李瑞;[D];江南大学;2010年
李志军;[D];暨南大学;2011年
张旻萌;[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杨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休·拉弗勒斯,陈厮;[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3年03期
高永平;[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李雪;;[J];开放时代;2006年02期
张静;;[J];开放时代;2006年05期
S.C.卡斯祖巴,陈一鸣;[J];蒙古学信息;1997年04期
胡宗泽;[J];民俗研究;1998年01期
彭兆荣;[J];民俗研究;2003年02期
霍帕尔,孟慧英;[J];满语研究;2001年01期
薛艺兵;[J];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彭兆荣;[J];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段超;[J];江汉论坛;2005年11期
杨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3期
郭大烈;[J];云南社会科学;1986年02期
徐大猷;;[J];西藏艺术研究;1988年02期
黄建培;[J];雕塑;2005年01期
冉瑞燕;[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张仁福;;[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汪丽娅;;[J];北京纪事;2007年07期
李钢;;[J];学习与探索;2007年04期
李乐;;[J];科学经济社会;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自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余达佳;;[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张佳生;;[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谢沫华;木基元;;[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郑松柏;;[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杨福泉;;[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李扬;;[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鱼小辉;;[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曹毅;;[A];中国民族学会第七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邱尚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金振蓉;[N];科技日报;2000年
日报通讯员
张耀华 覃天阳
何伯琦;[N];柳州日报;2010年
李建华 鲍飞;[N];兵团日报(汉);2011年
朱磊;[N];法制日报;2011年
金振蓉;[N];光明日报;2000年
边巴次仁;[N];中国民族报;2010年
玉时阶(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壮学中心研究员);[N];广西日报;2002年
张树平;[N];天水日报;2009年
本报记者 顾怡;[N];贵州政协报;2010年
张丽娜;[N];消费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海荣;[D];内蒙古大学;2010年
钟志勇;[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李征;[D];苏州大学;2008年
潮鲁;[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萨础拉;[D];内蒙古大学;2010年
邱尚仁;[D];厦门大学;2003年
犹家仲;[D];北京大学;2000年
曹道巴特尔;[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钱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何茂莉;[D];兰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包乌日嘎;[D];内蒙古大学;2011年
杨建忠;[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邢海珍;[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黄家锦;[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薛晓辉;[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张振波;[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吴日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沈利玲;[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邓娟;[D];新疆大学;2006年
胡春香;[D];内蒙古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不区分大小写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总成。那么,我们今天说弘扬传统文化,是不是凡属传统文化或者说凡是老的旧的东西都该复兴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在一些人眼中,传统文化仿佛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它一出现,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另一些人则更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对它既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更不能有取舍之间的犹疑。
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其实是早在上世纪的五四时期就已经有过反思和激辩的,那个年代的青年曾经响亮地喊出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而陈独秀、胡适、鲁迅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人物。
但是,在高喊抢救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依然有必要回答一下“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才有弘扬的必要”这个老问题。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一种审视的态度,任何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理性的。对此,许多专家学者也表示,抢救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旧和倒退,而是要更好地认同与养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并从中找到它的现代价值。
著名学者朱大可说:“传统文化应当接受普世价值的检验。所谓普世价值,就是被全人类所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像爱、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正义和教养等。凡是符合这些普世价值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被继承和弘扬,相反,凡是违背这些价值的,当然要予以抛弃。”对于一些人以“保卫民俗”为由发表的“磕头和作揖是典型的非物质遗产需要保护”等言论,朱大可认为这是“文化恋旧癖”在作怪:“磕头是奴隶人格的表达,它违背了人格平等的普世信念。在我看来,这是中国文化中最愚昧的部分之一,正是从这种磕头人格中产生了家长威权体制和国家专制主义,历史上整个东亚地区都曾受到这种文化的污染。”
而学者裴钰则对此看法不同:“在法理社会中,我们需要尊重个人的文化权利。一些旧俗的出现,本身就体现了多元化文化的兴起,这也是国际文化的潮流,早在198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就把‘西方文明’这门课程,变为‘世界文明’,引导学生从西方文明的单一视野,扩展为包括非洲、拉丁美洲、西亚和中国在内的多元化的世界文明。这是大势所趋。”他表示,传统文化需要理性和真诚的传承,而不是做作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博大精深的,想要一下就通晓或者无论是谁都通晓,肯定是不切实际和苛刻的。所以,像“京剧进小学”和某专家呼吁“全球读经、论语100遍”之类,才会招来那么大的骂声。
一网友说:“‘全球’这个提法很有创意,就像大跃进时中国的钢材一样,雄踞世界。除此之外,100遍是个什么概念?假如有耐心来个‘论语100遍’,一个星期读一遍的话,连续不断就要100个星期,差不多就是两年。如果比较忙,而且觉得老读一本书乏味,那读一遍休息一个月再接着读第二遍,大至上需要10年,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在10年时间内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总之我是绝对不会的。”
还有网友说,“作为‘国粹’的京剧,对它的弘扬,肯定不是以中国人人会唱为指标的。没弄清楚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的所有国粹恐怕都要遭殃。而喜欢京剧的没人搭理,不喜欢的偏要填鸭,这个拧巴的局面,我觉得不应该是国粹应得的待遇”。
裴钰则认为,京剧进小学,作为学生选修课是应该被允许的,但是,“我反对样板戏借着这一进程,僭越京剧的传统。有人说对传统文化的遗忘是可怕的,我却认为遗忘可以通过普及来弥补,可怕的是文化的僭越,用虚假和偏见制造的伪民俗、伪文化,这是弘扬传统文化中需要提防的最大问题”。
今年两会期间,有专家提出应该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建议,也在文化界激起很大波澜。北大教授孔庆东对此非常不以为然,他在博客里写道:“孔老师认为他们说得还不够狠,为了不忘我堂堂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政府应该下令,全国人民都写甲骨文,因为那些所谓‘繁体字’,也是从甲骨文、金文,一步一步简化来的……”
接受记者采访的大部分专家学者也主张逐步恢复使用繁体字,起码不会写也应该认识繁体字。朱大可说:“繁体字应该叫‘本体字’,也就是汉字的本原字形。这是中国文化历史密码的主要承载者之一,也是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最佳工具。这是中国文化最独特伟大的遗产之一。应该排在四大发明之后,列为第五大发明。简体字部分地颠覆了‘本体字’的文化密码承载功能,是对汉字遗产的严重破坏,应当尽快予以纠正。”
裴钰非常认同文字是文化复苏的核心问题之一的观点,并提出了“处女中文”的概念:“我们对传统的继承,关键在于继承最精粹、最本色的内容,即没有经过篡改、扭曲和僭越的最纯洁的部分。”他认为唐代武则天的造字运动就是对汉字的僭越,她造出了十多个新汉字,结果都失败了。他说:“繁体字是数千年文化的主流,直到今天也在世界华语圈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在简繁体的争论中,我们容易有狭隘的情绪,以为两个字体势不两立,恢复繁体字就要打倒简体字,其实,繁体和简体是同一种文字的变化,而不是造出了新字,汉字并没有分裂成了两种‘字体’,因此,我主张现代人会写简体字,会认繁体字。”近一段时间,最大也最被痛批的就是山东建中华文化标志城了。对于这个经众多院士和专家学者参与,耗资300多亿也打不住的项目,文化界几乎是群情激奋,许多专家学者更毫不留情地斥之为“文化赝品”、“民族的羊癫疯”、“最愚蠢最荒谬”,是对传统文化的无情嘲弄。
朱大可斥责道:“文化标志城是一个荒谬的狂想,它是权力美学和旅游经济的混合产物,也是近几年各地祭拜狂潮的集大成者。此前我们已经看到‘中华第一祖龙’和汉高祖塑像之类的水泥怪物,除了浪费民脂民膏之外,这类建筑物没有任何文化价值。”
而裴钰则把标志城比喻成鼓捣泰山封禅的宋真宗“文化安全套”,他说:“我刚提到武则天造字,现在就有造城,伪学术方案只会产生一个新的文化赝品。有人让我预测这个城的未来,我想起了武则天造字的后果,后人在辞典中对武则天造的‘曌’字的注解是:同照字,任何的文化僭越最后往往成为一个黑色幽默。”
北大教授陈晓明也在博客里写道:“传统文化是中国生存发展的精神底蕴,它存活在中国人的心里,存活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言行中,存活在人们的精神信念和价值关怀中。它首先通过教育来传承,通过社会中的人们的自我修炼来提升。通过对书籍的阅读、交流和实践体悟来抵达。耗费巨资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所谓的文化标志城,那是旅游娱乐项目,与文化无关。”
而面对中华大地不断冒出来的像标志城这样的非驴非马的“文化”项目,有人建议干脆由政府出台有关“文化”用地标准的法规,省得各地像横店造城运动般造假上瘾,造了“天安门”、“故宫”、“清明上河图”还嫌不够,现在又打算投200亿开始建造赝品“圆明园”。非问题
清明节该如何祭奠
今年是第一次实行清明节休假制度,对此,公众和专家学者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有网友建议用网祭来替代传统祭俗:“网祭真的是值得提倡的方法。它可打破亲临现场去祭祀的时间和空间之限制,随时随地,我们坐在家里或在遥远的他乡就 可进行了;网祭很安全,可避免传统烧香烧纸的火灾事故发生;网祭比传统的祭祀方法,成本更是省到了最低;网祭比传统的祭祀方法更真诚,因为传统方法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去送点东西了却个人心愿而已,而以写祭贴和祭文方式,其内容可是我们发自肺腑最真心的祭语。”
80后的王可一进3月,就开始筹划自己的清明节假期出游行程。她说:因为杜牧的“牧童遥指杏花村”已为这个节日定了“悲伤”的调,所以人们早就忘了清明节其实是古人一个踏青寻春、进行户外运动的节日。而民俗学家还表示,清明节其实还是一个社交的节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赵书说:“如果追本溯源,就会发现,清明其实既是悲伤的日子,又是欢乐的日子,还是社交的日子。”
而专家学者普遍比较认同传统的祭奠方式。朱大可说:“在作为亡灵节的清明追思先人,这是人类的共同情感需要。”但他对纳头祭拜表示了深深的厌恶:“纳头祭拜不是继承历史传统的最好方式,尤其是那种盲目的膜拜,只能制造出新的文化奴隶。只有在普世价值的基础上,对旧事物进行阐释、辨认、甄别、取舍、改造和推进,才能完成对历史垃圾的清除和对文化精髓的弘扬。”
裴钰则一如既往地反对伪文化的僭越行为,“今年清明节,西部要推出祭祀黄帝,它是又一个臆造的伪传统,新的文化僭越。因为人们在清明节最重要的是祭扫‘父母丘墓’和私家祖先,清明时节祭祀黄帝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而且,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还需要历史科学的进一步考古印证,推出黄帝清明祭祀,用世俗血缘传承对待文化符号,是非常荒谬的”。他表示,清明节根本的人文意义在于对个体的关怀,只有切实落实到个人心灵的层面,才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所在。
对于近两年的国学热、各地哄起的祭孔和寻祖热潮,专家学者表示是新的文化恶搞,除了跟风炒作,最重要的还是利益的角逐,其本身的精神实质早已丧失殆尽。朱大可表示,大规模的公祭活动是“经济与政治的亲密联盟,而文化虽然被打扮得楚楚动人,却永远只是一个受利用和奴役的婢妾”。裴钰说:“‘国学’这个概念早就被民国学术界废除了,今天哪来的‘国学班’?因此,我引用西方学界的‘阐释学黑手党’概念,来评价这些伪文化的制造者。” 回答人的补充
10:46 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 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一起构成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相比较而言,审美教育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教育。它强调的是“陶冶”,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人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加强 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中国作为一个传承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许多成功的审美教育范例。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立德”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自强不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 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方志敏、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
略懂社热议
等待您来回答
人文学科领域专家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全国政协委员黄至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国民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达到凝聚民心,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爱国心是当前我国社会的重要职责之一。”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道教协会会长黄至安提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建议。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对此,黄至安呼吁教育部门能将《道德经》等传统经典部份章节作为小学、初高中、大学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对于受教育者道德素养、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智慧的形成以及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老子《道德经》为例,它对我国古代哲学、科学、政治、宗教、伦理道德、医学养生、艺术美学等各个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也是中国传统著作翻译到国外最多的一部经典,为众多西方学者和有识之士所惊羡和研究,老子本人亦被称为‘中国哲学之父’。”黄至安对记者说道。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一些节庆和生活习惯为被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意图所裹挟进入我国,很多人开始满足于对物质本身的追求,摈弃了民族传统,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一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逐渐被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对西方节日的盲目追捧。
针对调研掌握的情况,黄至安表示:当前年轻一代以及部分商界、学术界精英阶层中对传统文化逐步淡忘,节日文化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而根植于我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完整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人伦血亲、礼教德治、热爱家园、热爱生活、慎终追远、敬祖报本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生动展示,也是国家历史积淀与文明性格的具体象征。
“目前,国务院已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此举无疑极具现实和历史意义的。我希望弘扬和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意义,以理性的眼光、科学的方法,努力探寻这些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将它保护传承好。” 黄至安呼吁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