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军区首长被打多少个参加辽沈战役

客&&&户&&&端
中国石油微博
中国石油微门户
企事业单位微信
塔里木油田
独山子石化
乌鲁木齐石化
CNPC-online
别样的“辽沈战役”
大庆油田年产量向2000万吨攀升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派系争斗造成的混乱殃及铁路运输。当时大宗原油南运的唯一通道发生间歇性梗阻,导致抚顺、葫芦岛、大连等地的炼油厂原料供给不足。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上下游一旦脱节后果将不堪设想,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做出了一项输血救急的重大决定。
1970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向国家相关部委、沈阳军区和刚刚由煤炭、石油、化工三家合并成立的燃料化学工业部下达了《关于建设东北输油管道的通知》。这道严苛的命令要求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首先抢通大庆至抚顺的一期输油管道工程,摆脱大庆原油依赖铁路外运发生的困局。然后继续向海港延伸以便装船南运,缓解华中和华南地区能源不足造成的压力。
鉴于当时全国各地屡禁不止的无政府状态,唯有军队能够担此重任。通知下发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给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打电话,责令沈阳军区牵头组织设计施工,务必要保证这项国字号的大工程万无一失,如期竣工。
国难当头,临危受命,陈锡联司令员感到肩负的责任极其沉重,他立即抄起办公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将在辽西地区主持战备工程施工的沈阳军区副司令员肖全夫紧急召回。
肖全夫副司令员是开国少将,从红军时期到抗美援朝,身经百战,战功赫赫,1969年3月又指挥珍宝岛对苏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受到中央军委嘉奖。他熟悉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指挥大兵团联合作战的实际经验,挂帅穿越黑、吉、辽三省的管道工程非他莫属。为突显军队领导这项大工程的权威性,陈锡联司令员还安排时任沈阳军区副政委李少元和副参谋长罗坤山为副指挥,协助肖全夫履行使命。燃料化学工业部方面,委派副部长张文彬加入双方联合成立的领导小组并担任副指挥。日,在沈阳军区第四招待所,陈锡联司令员亲自主持召开有燃料化学工业部、大庆油田、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革命委员负责人和三省军区首长出席的筹备会议,布置任务、严明纪律。按照肖全夫副司令员的提议,将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的日期定为保密代号,“八三工程”赫然启动。
回望历史,中国虽有建设输油管道方面的尝试,但是规模甚小。抗日战争期间为保障航空燃料供给,1941年中美联合抢建了从印度加尔各答港经缅甸到达昆明,长达3200公里,管径114.3毫米的成品油输送管道。1951年到1958年在四川建设了累计长度27.7公里,管径80~159毫米的天然气输送管道。1958年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后,建设了通向独山子炼油厂147.2公里、管径168毫米的原油输送管道。此后,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输油管道建设再无进展,“八三工程”上马之际,尚未形成专业的管道勘察设计部门和施工队伍,并且国内还没有任何一家工厂制造过建设输油管道所需要的专用管材和附件。可谓是国情军令刻不容缓,各种因素叠加的困难令人胆寒。与人才、资金、设备、物资相比,最稀缺的是时间,东北的气候半年严寒,可供施工的日子即便是全天候作业一年也超不过200天。何况设计为720毫米管径的长龙还要安全穿越嫩江和辽河两大水脉,谁都没有建设这种大工程的经验可言。中国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输送原油的管道能否如期开通?考验着“八三工程”指挥部的每一位成员。
戎马大半生的肖全夫副司令员,以再度组织“辽沈战役”的胸襟和气魄运筹帷幄。他将一期工程指挥部设在大庆油田2号院,全盘军事化管理,震慑了“造反派”的阻挠滋事,按照燃料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张文彬的建议,从石油系统抽调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人员,把一些遭受批判身陷凌辱的技术专家和中层干部集合到“八三工程”指挥部,保证他们在不受“文化大革命”运动干扰的环境下立即开展工作。
8月1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下发《抢建东北输油管线问题会议纪要》,全盘批准了“八三工程”指挥部呈报的行动方案。接到“尚方宝剑”之后,肖全夫、张文彬即刻带领线路勘察设计组实地选线,他们从大庆油田出发,乘汽车、坐飞机,看不太清楚的丘陵地带徒步踏勘,7天时间行程600多公里,确定了管道的基本走向。
8月23日,张文彬副部长在沈阳召开会议,对穿越嫩江地点和沿程泵站选址等关键工程设计做了进一步的细致分工。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八三工程”一期总图跃然成形,速度史无前例,建设长输管道的“辽沈战役”,转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实施阶段。
此时,秋风乍起,天高气爽,正是趁着庄稼收割之际开展土方作业的黄金季节,“八三工程”指挥部一声令下,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18万基干民兵打着红旗,扛着锹镐,自带行李和口粮浩浩荡荡开赴建设工地,在辽阔的东北大平原上安营扎寨,分段破土开工。大军首尾相接,车水马龙,俨然再现了当年围歼国民党军队的壮阔场面。“八三工程”指挥部设想封冻前挖完一期工程管沟,明年开春前下管覆土,尽量不影响农民播种。这一计划能否落到实处,关键看尚待解决的管材问题进展如何。
大军云集,百里喧嚣。“八三工程”指挥部关注的焦点不是前线的18万民兵,而是后勤保障的制管工厂。当时国家拨给“八三工程”的原材料是8毫米厚的钢板,而实际需要的是直径720毫米的焊接管。国内仅有宝鸡一家石油管材生产厂,并且使用苏联援助的卷板机只能制造出630毫米的管径。张文彬副部长火速赶到宝鸡厂组织技术人员改造制造管体的母机,尽管很快试制成功了合格的样品,但是生产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工程的紧迫需要。粗略测算,没有7条同等规模的生产线休想保证工程如期进行。总指挥肖全夫一听急了眼,当机立断给沿线的各省下达了照图制造卷板机的死命令,要求辽宁省赶制4台、黑龙江省赶制2台、吉林省赶制1台,4个月内新建的7条生产线都要交付合格产品,否则军法从事。
军令如山,干脆果断。今天看来难以完成的任务,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却出现了奇迹,从来没有造过管材的工厂居然没有一家拖后腿,数月之后7条新建的生产线如期投产,直径720毫米的焊接管源源不断送往工程沿线。
有了足够的管材还不行,管道转弯处还需要有等口径的弯头。当时这项产品在国内也是空白,由于管道上的弯头是应力集中点,对承压强度的要求远高于管体,因此制造的难度更大。大庆油田设计院和金属结构厂承担了设计和试制任务,成立了攻关小组夜以继日地展开试验。就在720毫米直径的90度弯头即将研制成功的时候,一小撮“造反派”追到“八三工程”指挥部叫嚣,要把“反动学术权威”揪回原单位批判“唯生产力论”。肖全夫副司令员火了,拍着腰间挎的手枪,挥着拳头大吼:“‘八三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重点战备工程,所有参加的人员都经过了严格的政治审查,你们无权揪斗,谁要是敢乱动,就是妨碍我执行军务,严惩不贷!”
大将之风,正义凛然。非常时期若不采取非常手段,“八三工程”不知道还会遇到多少人为制造的障碍和麻烦。人民解放军的坚强领导,排除了“四人帮”策动“造反派”设置的障碍,开启一路绿灯,协调互不统属的相关单位和部门全力以赴投入紧张施工。
轰轰烈烈的沿线破土,仅仅是一期工程的序幕,管材和弯头的同步下线为“八三工程”闯过第一道难关铺平了道路。决定性的攻坚战发生在入冬之前的嫩江之畔,成败在此一举,“八三工程”指挥部的各位领导人人绷紧了心弦。
从大庆油田首站出发,一路南下的钢铁大动脉,前行一百多公里遇到了嫩江的阻拦。“八三工程”总指挥肖全夫和副指挥张文彬多次带领设计人员实地查看水情,他们走访了当地的船工和渔民,反复寻找合适的穿江地点,足迹遍布沙滩土岸,最终确定在马克图渔场一处叫白银花的江段。经过现场勘测,这段江面枯水期的宽度仅有430米左右,江底的地质条件也有利于敷设管线。因此,“八三工程”指挥部决定首先攻克这一“咽喉”地段,否则第二年汛期江水泛滥的程度难以预测。
为保证一期工程能够在中央期望的一年建成,从1970年9月开始,决战嫩江的穿江工程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沈阳军区出动了8个师、3个工程团、3个汽车团、2个舟桥营的兵力前来助战。大庆油田抽调最有油田建设施工经验的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担当焊接管线穿江的主力。黑龙江省航运部门派来了拖轮和挖泥船,海军方面增援了水下作业的潜水员。组成如此庞大的阵容只有一个目的,一定要抢在嫩江封冻之前贯通穿江管线,为明年的施工进度争取时间。
东北的秋天历来很短,每年的11月上旬最高气温就会低于零下,浩荡的江面开始结冰。各项穿江准备工作就绪的时候,距离预测的封江时刻大约还有40天。此时嫩江的水位虽然处于枯水期,但是实测的江底平均流速仍然高达每秒1.26米,在岸上焊接好的穿江管道体积巨大,沉入江底必然承受数百吨的水流阻力,一旦失控损失无法估量。
建设输油管道毕竟不是仅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就能够取得胜利的一场拼杀,“八三工程”是开国以来的第一次,自然没有经验可言,采用什么样的工艺穿江更是无从谈起。但是建设者们有勇气、有智慧,他们设想采用江底挖沟的方法稳住沉入水下的管线,然而实施的过程并不顺利。第一次尝试用挖泥船开沟,由于江底的沉积层过于坚硬宣告失败。第二次采用水下爆破的方法开沟,潜水员到江底查看结果只有坑没有沟,再次失败。第三次决定用功率更强大的两艘挖泥船从两岸相对开沟,由于需要增援的另一艘挖泥船正在遥远的黑龙江抚远航道作业,接到命令后立即拔锚起航,逆水而上,昼夜兼程,仅用11天赶到嫩江白银花作业现场。此时,已经到了10月下旬,南下的西北风吹响了气温骤降的警报,两岸对进的开沟作业开始与寒流赛跑,连续苦战了6天6夜,一条横亘江底4米深的长沟终于成型。潜水员下去查看,确认符合沉入管线的设计要求。顿时人心沸腾,集体欢呼,庆贺管线穿江迈开了第一步。
日,在穿江点的嫩江南岸搭起了一座居高临下的指挥台,沈阳军区首长、燃料化学工业部领导和“八三工程”指挥部的指挥们各就各位。江面上沈阳军区的舟桥部队驾驶可移动的舟桥,承载油田上使用的20台大功率水泥车冲洗江底的管沟,20多个单位上万人参战的施工队伍打着红旗各负其职,相互配合。上午九时整,指挥台上发出总攻的命令,穿江战斗在激昂雄壮的乐曲声中打响。钢丝绳牵引着预先焊接好的管道长龙徐徐前进,历经2小时30分钟的紧张等待,由北岸到达了南岸,经潜水员下水验证准确落入了江底预设的管沟。那一刻,嫩江两岸欢声雷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协助施工的船舶拉响汽笛,尽情抒发决战胜利的豪迈。
日,阴云笼罩,雪花飘飘,天公如同祈祷福祉的喇嘛,为穿江工程紧张收尾的建设者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上百吨的柴油注满了沉入江底的管线以防被即将到来的严寒冻裂,疲惫的嫩江开始长达半年的沉睡,20万为“八三工程”付出心血的儿女厉兵秣马,准备迎接明年春天的全线敷管大战。
1971年的元月份过春节,2月份“八三工程”全线复苏,敷设管线的施工大会战分三段同时开工。来自石油五厂、石油六厂、锦西化工厂和化工机械厂等单位的施工人员组成一大队,承担辽宁省境内194公里的敷设任务;从天府之国四川远征而来的基建大队承担吉林省境内306公里的敷设任务;大庆油田油建三大队承担黑龙江省境内160公里的敷设任务。春寒料峭,冰雪尚未融化,电焊弧光日夜闪烁,辐射的热量温暖了广袤的黑土地,连接起来的钢铁长龙每一天都以刷新记录的速度向中途设立的泵站挺进。
大庆油田出产的原油具有黏度高、凝固点高、含蜡量高的三高特性,沿程若是没有泵站加温、增压,原油就会凝滞在管道里停止流动,因此13座泵站的建设进度将决定投产的最终日期。日这一天,总指挥肖全夫将“八三工程”全线218位负责人,集合到蔡家和垂杨两座率先完工的泵站观摩水压试运转。严格的72小时检验是对建设工程质量综合性的总体评判,俗话说“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机泵一运转,在现场的所有人紧张的大气不敢喘,生怕关键的部位出纰漏,挨批评,丢颜面。尽管通过了输水、加温、投球等关键性的检验关口,还是暴露出80多处设计和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需要整改。
肖全夫导演的这场观摩会,纠正了重视速度、轻视质量的偏颇之风。响鼓不用重槌,再大干40天,争取10月份输油一次成功的竞赛热潮激荡黑、吉、辽三省。8月20日,大庆到抚顺的管线敷设全部竣工。9月10日,沿程所有的泵站通水试压、通球扫线。9月23日,全线注水满负荷输送试运行。
输水试运,是输油的先导。6万多立方米摄氏70℃的热水承载着43兆帕斯卡的压力,来来回回在600多公里的长龙腹内滚滚奔流,埋设管线周围的土壤被加热到了33.5℃,逐渐形成了可供三高原油远距离输送的温度场。
10月30日,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16点50分指挥员下达了开启大庆太阳升首站阀门,向千里之外的抚顺输送原油的指令。经过9昼夜的严密监测,11月7日晨6点25分,抚顺前甸站收到了乌黑的油头。宣告“八三工程”一期工程一次输油成功,并且比国家计划规定的时间提前两个月交付使用。
中国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输送原油管道的诞生,标志着公路、铁路、海运、航空之外的第五种运输方式在中国开始起步。这条跨越东北三省的地下管道,设计能力每年可以高速度、低损耗地输送2000万吨原油,相当于增加了铁路运输40节油罐车、1万多列次的运力。投产之日即是解困之时,从1971年底开始“八三工程”指挥部乘胜进军,按照总体设计又相继建成了大庆至铁岭复线、铁岭至大连、铁岭至秦皇岛、抚顺至辽宁电厂、抚顺至鞍山、盘山至锦西和中国至朝鲜的7条输油管道,总长度2471公里,覆盖东北,衔接华北,彻底终结了大庆原油南运不畅的被动局面,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日,“八三工程”指挥部在大连召开全线贯通祝捷庆功大会,至此由沈阳军区组织领导的输油管道建设“辽沈战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以肖全夫副司令员为首的现役军人告别了“八三工程”指挥部,但是中国的输油、输气管道建设并没有停止脚步,经过“八三工程”历练的黑、吉、辽三省施工队伍组建成石油管道局的前身,这支军魂犹在的无畏之师继续驰骋在辽阔的国土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成了一条又一条输送能源的钢铁大动脉。(文/宫柯)
中国石油微门户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石油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京ICP证:010289 | 京公网安备:辽沈战役:廖兵团溃不成军 在全部野外被歼
导读:看点【辽沈战役,廖耀湘,东北,】锦州像是一根扁担,一头担着东北,一头担着华北。拔掉了锦州这个钉子,扁担一折两段,敌军一片慌乱。蒋介石认为,解放军攻锦之后至少要休整1个月,野司首长决定连续作战,“乘胜回
&趣:(原标题:辽沈战役轶事:廖耀湘被包围急得用粤语下令突围)
看点【辽沈战役,廖耀湘,东北,】在解放军经历的阻击战中,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和黑山阻击战都是经典战例。其实,当时东北战局还有一个关键性的节点--厉家窝棚阻击战。这场阻击战对解放军全歼国民党廖耀湘兵团,顺利解放东北全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在厉家窝棚的旧址上巍然耸立着辽西战役纪念塔,依然向人们讲述着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锦州像是一根扁担,一头担着东北,一头担着华北。拔掉了锦州这个钉子,扁担一折两段,敌军一片慌乱。认为,解放军攻锦之后至少要休整1个月,野司首长决定连续作战,&乘胜回头围歼沈阳西援之敌,同时以一部围歼长春可能突围之敌&。
&此时,久困于长春的敌军出现变化。10月15日,蒋介石飞抵沈阳。当日,二局侦获沈阳的东北&剿总&致驻守长春的&剿总&副司令郑洞国的电报,电报是用东北&剿总&与驻守长春的第一兵团的一个专用密码发的。据当时破译这份密码的孙世聪回忆:&由于这个密码是刚刚突破的,我们尚不能译出这份电报的全文,但从片言只字中知道这是一份命令长春守敌撤退的电报。曹局长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来到现场,和我们一起逐字逐码地进行破译研究,当电文中出现&立即向沈阳转进&&违者军法从处&&中正手谕&这样一些段落后,曹详仁顾不上吃晚饭,拿上这份电报,坐上通信员开的摩托车,赶到M拖蚴壮けǜ妗&东野首长当即下令位于彰武地区的第6纵队,以急行军速度,日夜兼程开赴沈阳&&长春之间的昌图地区,阻击并聚歼长春南撤之敌。
精彩内容读取中……
Powered by &&&&苏ICP备号-4&&系统维护中d
系统维护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汤小米军区首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