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制造业制造业真的衰败了吗

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由麻纺行业的衰败看中国制造业的倒闭
由麻纺行业的衰败看中国制造业的倒闭2014年年底,江苏灌云县的麻纺企业连云港诺希沃实业有限公司给我们衡祥麻袋公司打电话,要处理库存的麻绳、麻布,然后企业搬迁到孟加拉国去。这个企业才成了了四五年,现在就要搬迁很出乎我的预料。询问才知道,国内的麻原料是从孟加拉国进口过来的,现在国内的人工成本、税收成本等都比较贵,企业只能搬迁才有活路,在国内呆下去只能关门倒闭。联想到我们河北邢台巨鹿县的几家麻纺企业,从梳麻、纺纱到织布、缝纫麻袋,全套的麻纺设备,可以把原麻加工成麻袋,但是设备刚上了三四年,现在都闲置着。他们的新麻袋,都是从印度或者孟加拉国进口。进口的成品比国内加工还要便宜,这就是为什么国内麻袋制造企业停产,由“自己制造”到“经销进口”的原因。中国制造业的总体情况应该都是如此。由于税收、水电、库房、人工成本高,中国制造的产品失去了价格优势,很多的初级制造业,在中国已经失去了立足之地。有人会问:很多中小企业,纳税并不多呀?!告诉你:我们使用的石油中,国家已经加了很多的税,我们的汽车只要开动,无论是个人轿车还是运输车辆,我们已经纳税了;煤价这么低,电力价格不降,我们用电的时候也已经纳税了;况且人工工资提高,我们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要用工人,每个环节的成本都在提高。也许有人说,制造业的出路在结构性改革,我们要淘汰初级产品,生产科技值、产权值等附加值高的产品,从低端跃升到高端。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需要市场的倒逼,也需要国家的扶持。可以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国家级的科技振兴计划,也还没有国家级的品牌振兴计划,更没有国家级的制造业升级计划,我们仍然在靠加大项目投入来拉动GDP。一切的一切,因为我们还不是真正的市场主导的国家,而是权利主导的国家。我们连廉洁都还做不到,一切一切,即使我们有了宏伟的、正确的计划,我们都也做不好,做不到。这就是历史上我们搞计划失败,搞市场也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改革体制,不引进抗衡体制,我们已经走到了尽头。生产关系应顺应生产力的发展,战略性、根本性改革,势在必行。写这些的时候心情很沉重,某某又落马了,真的没有用,因为我们没有抗衡体制,没有抗衡力量,只能是前赴后继、无穷无尽,杀的了一个,杀的了全部吗?!大工程,该停的马上停止吧。先救一救制造业,让那些生产能力大,规模大,人员多的制造业先别倒闭,先支撑下去,挨过寒冬,这也是民生工程,比“铁公机”的建设,更急迫,更必要。本文是衡祥麻袋公司(壹捌玖叁贰捌壹肆陆捌捌、壹叁捌叁壹捌零壹叁陆捌)个人观点,请谨慎采纳。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6 开心网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中国制造业真的衰败了吗?美国人研究了九年得出结论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价值线。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编辑 | 价值线 宁宁
  中国无法赢得下一代制造业?当然不是!
  最近对中国制造业的讨论一直甚嚣尘上。 网上有篇热文,探讨中国制造业,题为《中国制造业的衰落,会让其他所有折腾都成一枕黄粱》。作者香山居士是某大型国企的高级技术工程师,整体上,对中国制造业持悲观态度,认为近两个多世纪,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上并无存在感,而未来,更是雾里看花。
  就在我们自我反省,为制造业的未来寻找出路之际,美媒却给出了不同声音。《》网站最新发表了题为《为何中国将能主导下一代的制造业?》的文章,认为有迹象表明,中国的产业正在追赶西方,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过了西方。
  文章引用了由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的一个机构)历时九年的一份报告,认为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创新能力最强经济体25强的行列,与瑞士、和美国等国家齐肩。
  当真?
  中国制造业衰落了吗?
  以下是香山居士的观点:
  事实上,我国不管是高校还是企业,特别是国企,行政化色彩甚浓,官员的眼里只有政绩、土地、金融,很多对实体技术一窍不通,缺乏合理的实体产业政策规划。体制问题始终严重制约着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线的人都清楚:我国制造企业虽然也有技术上的革新,但缺少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任何缺乏核心技术的模仿创新,将无法根本扭转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弱势地位,更别说弯道超车。
  毫不夸张地说,国与国技术上竞争的残酷丝毫不亚于战争,只是它是一种表面文明的战争。纵观历史,任何国家的崛起都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优势,不管是当初的英国,还是今天的美国,,,都是挟高附加值制造业睥睨群雄、傲视天下。
  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希望如今的中国,能够自我革新,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制造业,做“中国制造”。
  美媒分作两派
  维韦克?瓦德瓦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为什么中国拥有不了下一代制造业》:对中国新的10年计划“中国制造2025”进行了探讨,认为虽然中国向这个庞大的现代化计划投入了1500亿美元,“但不管花多少钱,中国根本无法赢得下一代制造业”。
  原因在于,“中国的机器人质量差,效率不可能比美国的机器人高。而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劳动力缺乏技能,无法在先进制造业的环境中完成工作。”
  《福布斯》则认为,不应该草率否认中国有发展其技术、提高其员工水平的能力。
  例如,只采用本土计算机芯片制造出来的中国超级计算机“神威”比美国最厉害的超级计算机还要快5倍。此外,在基因编辑、大数据分析或5G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中国的专家是全世界最好的。
  由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的一个机构)最近共同完成的《全球创新指数2016》报告认为,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创新能力最强经济体25强的行列,与瑞士、英国和美国等国家齐肩。
  在过去九年里,《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根据82个指标对100多个国家进行了调查。其中一个重要指标被称为“创新质量”,看重的是大学的品质、科技出版物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中国在创新质量的排名中升至第17位,使之成为这一指标中中等收入经济体的佼佼者。
  文章称,中国的制造企业几乎都是私人或外国公司所有的。它们完全有动力去创新和完善。工资在上涨,但生产效率也在提高。根据《经济学人》,中国的生产率远高于和,到2025年预计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
  沃顿商学院的莫里斯?科恩的研究表明,中国在一些行业中领先,制造业“回流”到发达经济体的事情没有大规模发生。事实上,制造商希望把生产迁移到靠近消费者的地方,而近7亿消费者都在中国。
  文章称,事实上,中国的制造业正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在制造业和供应链,有大量巨大的创新活动出现。瑞士工程公司ABB公司的一位高管史毕福曾说过,中国的电子制造业非常先进,以至于是“世界正在向中国学习”。
  文章称,美国人可以做得比这更好。美国的决不应该指望中国失败,或者自己创新不了去复制中国的创新产品。
  也许制造业的现状并没虚张声势的美国人说得那么好,但也决计不会如目前某些个耸人听闻的标题里讲得那么糟。
  前两天女士在南京演讲,席间说的一句话深以为是,大意是甭看报道和新闻把未来写得如何悲观,新房的销量才能真正看出人们对国家与城市的信心。你看此时此刻,“日光盘”的新闻仍不时见诸报端。  有恒产则有恒心。所以,未来差不到哪里去。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价值线
(责任编辑:马郡 HN022)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中国制造业真的衰败了吗?美国人研究了九年得出结论》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热门新闻排行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您好, []|
中国制造: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缘何衰落
前工业时代的世界工厂日,一艘中国制造的帆船从香港出发,开始了其漫漫的远航。这艘长45米,高5.8米,排水量800吨的三桅帆船绕过好望角,于1847年7月到达纽约,这也是第一艘造访纽约的中国船只。这艘名叫“耆英号”的中国船随后又访问了波士顿,并于日离开波士顿港驶往英格兰,仅用了21天,耆英号就到了泽西岛,稍事休整后于3月28日到达了伦敦,这比美国蒸汽邮轮的速度还要快。刚刚进入工业化时代的伦敦市民们对“耆英号”的到来非常好奇,他们宁可花上一个先令也要登上中国船来看个究竟。大批参观者当中甚至包括了维多利亚女王和诸多王室成员。中国帆船抗击风暴的能力,以及精良的制造工艺甚至优于英国本土造的帆船,这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中国制造”在前工业化时代所创造的最后奇迹。实际上,就在普遍认为是中国屈辱史开端的184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大国。一些有争议的研究成果甚至显示,当时中国GDP是世界的33%,比美国和欧洲的总和还要多,而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GDP只占世界的5%。黄仁宇曾经这样描绘那个时代中国制造的盛景:茶叶行销于俄国,生丝及丝织品见爱于日本(自德川幕府初年即如是),而此时欧洲正值启蒙运动抬头,沙龙鼎盛之际,中国之磁器、地毯、漆器、首饰,与家具使西欧各国首都表现着富丽堂皇。未漂白之棉织匹头称为“南京货”,初行于欧洲,后及于美洲。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乡镇工业产品仍保持着一种黄昏前的质量优势,直到西方超越中国为止。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与我们想象中的帝国暮日不同的场景: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丝和棉是最重要的手工业产品,它们以其优良的品质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口品,那些被认为是保守和落后的长三角自耕农们则是世界上最为勤勉和智慧的供应商。在珠三角地区,“景德镇—广州产业链”的形成,源源不断地按照欧洲王室贵族提供的订单,生产出奢侈的外销瓷产品。在福建沿海,茶叶的出口则为地方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由于在生产和加工方面处于市场垄断地位,武夷茶成为各国商人竞相争购的商品,这一优势一直持续到1880年代。即使在市场经济相对落后的北方,比如运河上的城市——临清,则成为北方制砖产业的中心,鼎盛时期,有数千座窑口在日夜不停地为北京城提供修建宫殿、城墙、陵墓所需的“贡砖”。而那些我们曾经认为更加封闭的省份,如四川等地,其地方特产如盐、酒等一样跨越了省界,行销于远近。在那些繁荣的城市和忙碌的工场作坊里,很多后来蜚声世界的产品,已经赢得了口碑。在这幅图景当中,中国近三百年的市场化程度和经济活跃程度完全超出了我们平日的想象。但是,这一前工业化时代的“中国制造”盛景,虽然经逾千年的孕育与积蓄,至此正达到它的顶点,但却在短短一两百年间迅速地褪色。亚当·斯密观察到:“……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家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直到1915年,作为前工业时代的遗产,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制造获得各种大奖74项,金牌、银牌、铜牌、名誉奖章、奖状等共1200余枚,在整个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是对上个时代的中国制造的最后检阅,那些由成千上万的小农家庭和小作坊拼凑在一起的“中国制造”大型牛车,并没有被打造为一部现代工业机器,最终也未能避免解体的命运。近百年后,新的一批“中国制造”才走到世界的前台。而百年前的“中国制造”们,多数已湮没无闻,只有极少数仍煜煜生辉。历史毕竟无法驻足,在开头的故事中,那艘中国广东出产的帆船最后被拖至英国柴郡海岸闲置,随后以“研究目的”拆毁。此后,则是装备了蒸汽机械的英国轮船驰骋在世界广袤的海域之中。这则160年前的故事,更像是前工业化时代“中国制造”命运的一个隐喻——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清代外销画,制丝场影。图/FOTOE(左)
[责任编辑:vingietang]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新闻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图片网评国际国内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辉煌千年的“中国制造”品牌因何走向衰落
核心提示:中国在东南亚的贸易,自唐朝以来就以朝贡贸易和私人贸易的形式存在。7世纪时,丝、织锦和薄纱是中国最大量的出口货物。到了宋代,丝绸、瓷器与铁器在出口品中并列为大宗。元朝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及西亚的官方接触日益频繁,与这些地方的贸易也出现明显扩展。中国出口丝绸、瓷器、铜钱、铁锅、漆器等许多产品,进口品则以胡椒为主。虽然囿于统计资料的匮乏,贸易的出口量难以精确估算,但是专以抢夺中国商人为生的海盗集团的出现,就足以表明总量的巨大。
&英国经济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分析工业革命的起源时认为,国内市场发生跨越式发展需要四个条件:人口增长,产生更多消费者(当然,还有生产者);从非货币收入向货币收入转化,产生更多消费者;人均收入增加,产生更好的消费者;以工业产品代替较古老模式的制造品或进口货。对比这四项标准可知,中国的市场主要靠规模取胜,即通过人口的增加而扩大,但却始终没有出现人均收入增加,更缺乏从非货币收入向货币收入的转移,因而也不可能实现以工业制品代替家庭产品。
本文摘自《看历史》杂志2010年9月刊,作者:苏琦,原题:《中国制造:盛放与凋落》
中国制造在辉煌的&早熟&之后为何没有驶出前工业化的历史三峡,进入到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近代制造业阶段,从而在商品化的基础上实现专业化和产业化,一直是中外学界热议而未决的话题。
陷入&高水平均衡陷阱&而停滞的国内市场或许是致命的短板之一,然而长期持续扩张的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的巨大需求应该足以抵消国内市场的需求不足,中国商人所获取的巨额利润也应该能为制造业提供足够的资本,令其获得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
是什么阻碍了这一切的发生?在人口过剩导致劳力节约型技术付之阙如这一传统解释之外,小自耕农在有清一代的全面崛起提供了另外一个观察维度:通过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小自耕农经济能够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商品化水平,为出口生产商品。然而,在生产单位的细微化过程中,口粮的种植与商品作物的种植是结合在一起的,专门化的收入无法排挤掉其他农作物,中华农业帝国未能再进一步形成地区和国家层面的经济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扩大。当此一农业生产体系趋向稳固时,只有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革新留存下来,而那些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组织的革新被搁置一旁。
在19世纪的中国,小生产单位完成了历史使命却不愿退出历史舞台,最后终于成为对世界市场进行有力回应的障碍,拥有巨额资本的中国商人也鲜有成为实业家。资本主义的漫长萌芽终究未能开花结果。
停滞的国内市场
晚期的中华帝国和世界各国的根本差别是国内市场的潜力。多达9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在以农业部门占优势的前工业化经济中,农民主要是作为生产者与市场连接。在消费方面,农民是边缘人物。
依赖工资过活对于任何大规模市场的形成都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只有那些靠工资生活的城市人口,才会选择在市场上购买所需的物品。在英国,工作性质与人口分布在19世纪经历了划时代的巨变,使消费随之而改变。1800年,约有35%劳动人口从事农业生产,1851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百分比下降到16%,到1911年,这一数字已低于8%。与此相对应的人口普查显示,1801年,英国只有2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之中,到20世纪初,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已达77%。
在中国,同样的变迁从未发生。19世纪40年代,华北地区的人口达到1.2亿,但该地区10个最大城市的人口还不到总数的2%,在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长江下游,同一时期这一数字也不到8%。
更令人沮丧的是,随着总人口基数的扩大,到了19世纪末,中国的城市人口比率和12、13世纪相比还要少一些:1200年,江南地区约有21%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893年,这一数字只有6%。
而且由于城市人口大部分是依靠实物地租过活的地主和商人,在市场中购买日用品的人口比率无疑更小。到1894年,在3亿8千万的总人口中,那些无法自己生产食物和日用品的工业无产阶级人数不超过10万。
英国经济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分析工业革命的起源时认为,国内市场发生跨越式发展需要四个条件:人口增长,产生更多消费者(当然,还有生产者);从非货币收入向货币收入转化,产生更多消费者;人均收入增加,产生更好的消费者;以工业产品代替较古老模式的制造品或进口货。对比这四项标准可知,中国的市场主要靠规模取胜,即通过人口的增加而扩大,但却始终没有出现人均收入增加,更缺乏从非货币收入向货币收入的转移,因而也不可能实现以工业制品代替家庭产品。
在19世纪的中国,所有商品的国内市场都受到限制。位于总人口顶端约2%的达官贵人和绅商新富们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平民的16倍,他们为彰显身份地位而消费的丝、茶、瓷、糖,正是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所缺乏的物品。而生产大部分必需品以及食物和衣服的农民,除了盐、酱油、火柴和小量食用油之外,与市场几乎绝缘。
作为棉、茶大国的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夕,棉布总产量中只有14.3%在市场上销售,而在1840年,茶的流通价值仅占流通商品总值的7..75%&&国内市场受到如此压抑,以至于主要产茶地区之一的建宁的茶产量从明末开始便一直徘徊不前。
&在自己家中&的资本主义
关于中国,人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过于高估其国内市场的潜力,而又倾向于低估其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活力。事实上,相对于长期停滞不前的国内市场,中国对国际市场的参与和开拓一直呈波浪形发展的势头,甚至在后鸦片战争时代,中国商人的贸易利润仍在自然增长中。
中国在东南亚的贸易,自唐朝以来就以朝贡贸易和私人贸易的形式存在。7世纪时,丝、织锦和薄纱是中国最大量的出口货物。到了宋代,丝绸、瓷器与铁器在出口品中并列为大宗。元朝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及西亚的官方接触日益频繁,与这些地方的贸易也出现明显扩展。中国出口丝绸、瓷器、铜钱、铁锅、漆器等许多产品,进口品则以胡椒为主。虽然囿于统计资料的匮乏,贸易的出口量难以精确估算,但是专以抢夺中国商人为生的海盗集团的出现,就足以表明总量的巨大。
有明一代,在朝贡贸易继续扩大的同时,政府加强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控制。其结果是海盗贸易集团的勃兴和为规避明朝禁制而作为离岸交易市场出现的东南亚商业中心的崛起。海盗的迅速扩展,反映了东亚海上贸易量和利润的增加,而东南亚商业中心的发展,则便捷了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对太平洋贸易圈的进入。
无论是面对东南亚的&小兄弟&,还是远道而来的&外来户&, 此时的中国均以&工业制成品大国&的面目出现,帆船从中国来到马六甲,带来大量的丝绸、糖、瓷器、铜器、铁器、樟脑、硫磺、明矾和硝石等制成品,回航的压舱物则主要为胡椒、檀香、丁香、象牙等初级产品。大量白银的涌入,如同数个世纪后巨额的美元汇储,彰显着中国制造的威力。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作者:苏琦
编辑:刘嵩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热点图片热点视频您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
时间: 16:40:21
文章来源: 天涯社区
作者:佚名
中国制造业,国人说前景暗淡,衰退转移,但洋人却大唱赞歌,为何?是需要警惕还是潜力无限?
今年出版的英国媒体《经济学人》在封面文章上对中国制造业大唱赞歌,而今年春节时不少西方公司包括那个声名显赫的NOKIA纷纷关闭在中国的制造工厂,国内的媒体对中国制造前景一片悲怆之声。大牌媒体、在全球拥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经济学人》,真的不人云亦云,很任.性.。
经济学人的任.性.并不是盲目的就是任.性.,它是在一系列的数据基础之上给出结论的。显著的数据就是:全球80%的空调、70%的智能手机以及60%的鞋都是在中国生产的,中国制造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虽然中国近年来工资快速增长,但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增长似乎更快,更加上辅以自动化机器人等来减缓成长上升;中国工厂从沿海迁往内地也大大地减缓了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比如富士康把工厂迁往郑州、成都甚至在贵阳设厂,而重庆生产的笔机本电脑在全球已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中国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更是让其他小国难以替代中国优势,而庞大的增长迅速的内需市场,也让中国制造拥有他国无法相比的本土优势。
针对制造业是否要从中国转身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就如上世纪60年代制造业从日本向韩国及我国的台湾转移而后又转至大陆一样,《经济学人》一样并不看好。主要的理由就是这些国家规模太小,基础设施不完善,难以与中国相比,虽然由于中日冲突,日本人加大了对这些东盟国家的投资。经济学人对印度、非洲、南美的制造业前景更不看好。
虽然经济学人对中国制造业点了赞,但国内专家们对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其实还是看得蛮清楚的,并没有盲目乐观。就如前不久韩国人拍了一部纪录片&超级中国&,对中国肉麻地大唱赞歌,甚至让国内的同业人员都觉得不好意思了。清醒者知道,那其实是韩国民族为了激发本国危机感的一种战术,就如我们的父母在家经常夸赞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一样,不是自家的孩子不优势,也不是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太优秀,而是借外力去激励自己的孩子要更加优秀一样。
其实针对中国制造业的危机感,今年春节已经爆炒了许久,最著名的当然是那个虚拟出来的到日本旅游的国人要抢购日本的马桶垫与电饭锅。其实这种炒作往好的想是制造危机感,让中国的制造业者要向精益化方向发展,要学习老牌制造业大国日本的长处,但真实的情况并不是那样。日本的马桶垫在日本住店时上洗手间还真用过,当时并没有感觉到好,甚至觉得怪怪的。而国人对日本电饭锅的追棒其实完全是一种误解,搞错了方向。真实的原因并不是日本的电饭锅多少多少牛,而是日本的大米真的了得,日本人对待大米品质的做法值得我们反思。在日本参观时,一个鸡农告诉我们日本人亩产600斤以上的大米人是不吃的,要作饲料用。当时听到这话真的不敢相信,让鸡吃大米,真的太奢侈了。但日本人对大米品质的追求还让人印象深刻。反观国内,我们一直在宣传赶级稻,亩产有几千斤,我一直在想,这样亩产几千斤的稻米还能吃吗?因为学过技术的人都知道,在农作物上,品质与产量一直是一对冤家,是矛盾的,就如你一家一堆孩子与一个孩子一样的道理,一堆孩子平均得到的营养一定会与只有一个孩子要少出许多。高产量往往是用化肥催起来的。当然你可讲中国是没有办法,我们人太多,需要追求高产。但口粮大家的消费越来越少,是该到了不能单纯地追求数量,要考虑如何提高品质的时候了。
其他大家也知道中国制造的软胁在那,那就是两头都在外,设计与创造都是发达国家的,销售的也是别人的。虽然苹果手机中国造,但赚到的利润不足5%。比如那么过去专门靠订单存活的公司,也可以成立营销部,打自己的牌子,建自己的渠道,向产业链的上游逐步迈进。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制造业还有慢长的路要走。编辑:laoge
相关阅读:
栏目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制造业的优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