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萨的经可以在家菩萨戒讲解任何时间学吗?

在家学佛的方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在家学佛的方法
上传于||文档简介
&&介​绍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在家学佛信佛四大诀窍
多识仁波切
在家学佛诀窍多(资料图)文:多识仁波切一、正确认识佛教现代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信息社会,它的特点是生活节奏非常快。所以,我们身处在这样的社会,就不可能像农业社会那样,有很多的时间来学修。比方说,大家平常觉得自己对佛教或者藏传佛教都有所了解,但我恐怕这种了解经不起分析,若从学术的角度来作进一步的探讨,就会发现很多人对佛教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简单地来说,佛是觉悟的意思,生命从迷茫中获得觉悟就是佛。佛和众生的差别,仅仅是迷和悟的差别。迷者为众生,觉者为佛。因此佛法就是觉悟之法、觉者之法。很多书中都说到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创始人是某某,一般也都说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但实际上,将佛法理解为释迦牟尼开创之法,以释迦牟尼为佛法的源头,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大乘佛教认为,世界多如微尘、众生多如微尘、佛也多如微尘,也即世界无量、众生无量、佛无量。从总体上来说,世间的成、住、毁、空无始无终,众生的生死轮回无始无终,佛与佛法的存在也是无始无终。这就如同鸡和鸡蛋的道理是一样的。从逻辑上来说,没有第一个佛,也没有第一次创始的佛法。因为佛从法中生,如果没有佛法,佛从何而来?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佛,法由谁说?没有佛就没有佛法。佛是按照佛所说法修行成佛,佛在成佛之前就有佛法;同时,佛法又是由佛来宣说。因此,法不是佛创造的,佛只是揭示、解释了宇宙人生的客观规律。佛有无数,在我们所处的这一贤劫时期,先后要出现一千个佛,释迦牟尼是第四位佛,之前曾有灭事佛(汉译:拘留孙佛)、金寂佛(汉译:拘拿含牟尼佛)、迦叶佛三佛住世,未来佛弥勒佛是第五位佛。因此,释迦佛不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佛所说法,是承继了先佛所说法。佛法,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共修之法,也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同宣之法。慈悲善行与特殊智慧这两条,从根本上概括了整个佛法。慈悲善行属于道德范围,包括利己、利众两个方面。利己,指的是自我修养,好好做人、诸恶莫作、自己对自己的今生和来世负责;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思想善良、品行端正、风格高尚、众善奉行,力行有益于众生的事,这又是利众道德。一切的戒律,都离不开利己利众的原则。小乘佛教以利己为主;大乘佛教则以利众为主,其修炼的根本目的不是为自成佛,而是为度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佛教的智慧是特殊的智慧,简言之就是利益众生的智慧,指的是我们在利益众生时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聪明有种种,有正当的聪明,也有所谓的邪聪明。人在自私自利的时候,作恶、犯罪的心智表现就是邪聪明,这和佛教的智慧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在智慧的前面加上“特殊”这个界定词,才是佛教所提倡的智慧,这与佛教所追求的目标有关。佛教的目的是为了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类以及一切众生的苦难处境。这种智慧的特殊性及其敏锐性,表现在对生命所遭受的苦难的种类、性质、产生原因的深刻的认识以及如何消除苦难以获得幸福快乐的方法、对策的研究和制定上。佛教的这种智慧可以叫做“众生离苦得乐的智慧”,与人类社会以及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无关的智慧不是佛教所追求的智慧。这种智慧的产物就是“苦”、“集”、“灭”、“道”的四谛理论。由此可见,佛法的本质就是利己利众的道德和智慧。对人类社会来说,美德和智慧缺一不可。佛教的功能就是帮助众生获得善德、智慧两样东西,就是使一切众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佛法无边,但离不开这个大的原则和理论框架。这是佛教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特点。二、确立学修目标在现代社会的都市里,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佛?我想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世界上无论成就什么事情,都是先有目标,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来完成。所以,凡是有理性的人,都是这样做事的。学佛的人也应该如此,不能盲目地来修,没有把握地去做,首先就应确定目的。 大乘佛教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利乐一切众生。所以,学佛就要发大乘心,立志做菩萨。为一切众生着想,为众生的幸福快乐不惜生命地奉献一切的思想是大乘思想,叫大乘心。不单有这样的心,而且无私无畏如此地去做,就是大乘修行人,就是菩萨。这种学佛利众心,又称菩提心。很多人以为菩萨就是庙里塑的文殊、观世音这些成了佛的菩萨,不能这样来看问题。菩萨从理论上来分有两种,一种叫贤位菩萨,一种叫圣位菩萨。贤位菩萨就是在修行五道中处于资粮道、加行道的还没有开悟的菩萨;见道开悟之后进入大乘修道一地到十地的修行人,称为圣位菩萨。学佛的核心思想就是学做菩萨,有菩萨的心肠,具菩萨的道德、作风和贡献,才是真正在学佛。否则,修行的根本就没有抓住,所修还只是一些枝枝节节。如何做菩萨?藏传佛教主要有两种发菩提心的方法:一是七支发心法,这是《瑜伽师地论》中,无著菩萨这一派所传;二是自他交换法,是阿底峡尊者从锡兰国王处得到的菩提心传承。大乘与小乘的不同正在于此。小乘佛教为了自己解脱生死,出离轮回,达到罗汉的果位,不考虑众生。而大乘佛教的成佛只是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佛与成佛的条件都离不开众生,发菩提心、行六度万行是靠众生来完成的;成佛之后的佛事业,也是利乐众生。佛和众生是没办法分离的,一切为了众生,没别的。在藏传佛教中,各教派的僧人都有自己的修持仪规、制度与习惯。但是,在家弟子不是出家人,不能与专业的职业僧人相比,以他们的方法来修行,这恐怕很多人做不到,也不需要那样做。所以,在家弟子应该根据自己在家的特点来修行。佛教的原则是大方便,方便一切人。一切不同文化、教育等社会背景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修,这才是佛法的大方便。如果有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的话,就不是方便。修行应该抓住重点,不可能把所有的八万四千法都拿来修,实际上也没有这样修法的人。三、好好做人佛的一切教导都是以做人为基础的,人都做不好,怎么做菩萨、成佛呢?所以,狠抓思想道德修养,以佛菩萨为榜样学习做人,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从“道德”这个名词上来讲,人应该先有正确的道,然后才有德。德以道为因,没有道而讲德是很空洞的。道,指的是信仰、道路。学佛,信仰佛教,就要有菩提心。道是大乘之道,德当然就是大乘之德,是以利乐众生为基础的做人道德。也就是大乘的三种戒律:一是防止恶堕,自己的言、行、意都不要触犯佛教的道德原则;二是学修善法;三是利众。“菩提道次”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大乘道思想修养”,就是以佛菩萨为榜样来学习做人,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一步步提高自己的修养。做人,应该讲良心、讲公平、讲公正、讲宽容、讲利众、相信因果报应,这些都是佛教的道德,是修法的基础。如果这些都做不到的话,念经、拜佛就都是形式主义,不是修行。学佛就是要从思想道德方面来修,改变世界观、人生观。抓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才是修行的正道、修行的重点。如果思想上充满了贪心、邪见、嗔痴,念再多的咒、再怎么观修也不行,解决不了问题。大乘佛教的根本是利益众生,学佛就应该学习佛菩萨的慈悲与爱心,发扬佛陀的舍身饲虎精神。如果人都只为自己,那么,家庭就不可能团结和睦,社会也不会和谐安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能致善果者为善;能致恶果者为恶。大乘佛教认为,凡是能对他人有益的事情都是善;凡是自私自利,危害别人的事情都是恶。一切戒律的基础是十善戒,一切恶行中最主要的是十恶,叫做“十恶不赦”。从身、言、意三个方面共分成十类行为:身不犯杀、盗、淫;口不犯妄语、恶口、绮语(无意义语)、两舌(挑拨是非);意不犯贪、嗔、痴的十善戒是三戒的基础,也是转世人身的主要条件。如果自己想要下一世不堕三恶道,转世人身的话,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今生今世要做到十善。所以,无论是在家的还是出家的,都要力行十善,要洁身自爱、坚守戒行。在家弟子也是如此,真正的皈依是从戒律上皈依,以戒为师。释迦牟尼佛临终时告诫弟子:我圆寂之后你们要以戒为师,行为合于律、言论合于论、修持合于经。守戒的是我弟子,不守戒的不是我弟子。为什么说要洁身自爱呢?因为小乘佛教的戒律是非常好的,藏传佛教提倡“外修小乘戒、内修菩萨行、密修二次第”,在三乘佛法并修的时候,以小乘的戒律为基础。藏传佛教完整地承继了佛陀的三乘教法,是正宗的佛教。密法是佛教的核心,是最高的佛法,站在显宗理论的基础上来修密法,便会明白。显宗理论,尤其是在对空性认识的主观方面,只有粗分的笼统的解释,细分的没有明讲。又比如,在研究转世的问题上,说得不够深细,好像隐瞒了什么,无法自圆其说。诸如此类的问题,真正要明白,须融通显密,把两个理论衔接在一起才是整体的佛法。学了密宗之后才知道,在显宗里头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都交给密宗来解决了。无密不成佛,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在《佛教理论框架》一书中作喻,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显宗是经典物理学,密法就是量子物理学。如果用经典物理的牛顿定律来比喻显宗的经典理论,那么现代的量子物理就对经典物理提出了挑战,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来以后,否定了经典物理的观点。过去研究物质,现在进一步研究反物质、暗物质……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认识论上的深入、细化。密宗的理论就像量子物理学一样,代表着认识论的最高成就。所以,密法并不是社会上流传的那样。我在《密宗是非分辨论》一书中,将汉地对藏传佛教有偏见的言论收集在一块,逐一予以了驳斥。喜饶嘉措大师是一世嘉木样之后现代佛教史上最优秀的学者,国民党时期就是西藏最知名的大师,曾被蒋介石邀请到重庆讲经,解放后担任第一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 佛教》总编。他可说是辩才无碍,论辩文章很多。他在文章中说,我们佛教弟子有两件事一定要坚持:一是守戒律,自己修行;二是用生命来维护佛教的真理,如果这样做,即使不修行也是在修行,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修行。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stitchzh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热门文章最新文章在家如何学佛以及如何入门
在家如何学佛以及如何入门
&& 学佛入门在家可以念哪些经典?
净空法师推荐学佛人开始最好读地藏经,为什么呢?帮你消业障。业障有很多,比如你事业不顺,子女不听话等等都是。这也是在家学佛人经常遇到的,我们要了解。不少念地藏经的人得到很。&
&& 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如何学佛?
学佛,如同学习射箭一样。先射一个大的靶子,射大靶子可以百发百中了。再缩小靶子,射小靶子。小靶子也可以了,再缩小,不用靶子,改用木棍,木棍也能不失误了,再学习射百毛,一百根动物的毛做成的目标。这个目标更小了。这个再熟悉了,再射十毛、十毛之后射一毛,一毛之后再把一毛分开,射其中的一分。到了怎么射都箭箭不空,这才叫善射。
这样的人在黑暗中,听闻音声,哪怕人非人,不必特别着意,发则必中。
这个从大靶子直到射毛的一分,逐步缩小,每一步都是在前一步熟悉了,达到百发百中,随意不空了,再学下一步。
&& 学佛之前先设立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尤其是在家学佛人。
很多人会说这不就是循序渐进吗?没错,但还不完全是,比循序渐进的含义更多。
关键是我们的开始,学习射箭,先从大准开始,大的靶子来打。为什么?为什么不一上来就用一毛做靶子?因为我们做不到,做不到练习下去就不容易进步,因为你根本射不中,也就无法逐步改进自己的技法。所以第一个目标必须是我们能够达到、能够实现的目标。这个是关键。
&& 在家学佛人的通病,看看你有没有?
&很多人学佛总是会半途而废,发心念多少万遍佛号,开始信心满满,每天都很努力,头几天还挺像回事。但没几天就烦了、累了、疑惑了、难受了。最后就干脆扔了。
原想学哪部经,坚持守五戒十善,等等内容,都是如此,开始信心充足,过没几天就怠懈了、放弃了。这种问题太多了。在我们遇到的同修中相当一大部分是有这个毛病的。而这个过程多了,就会让不少人失去信心、多了怀疑,甚至最终放弃。
&& 从最简单的目标开始,让学佛成为一种习惯
先达成一个你可以达成的目标。哪怕这个起点很低。
如果你一上来发愿,念佛号多少万遍。很多人没有那个耐心、恒心。其实也不是,而是没有正确的方法。按照佛说的这个原则,并不需要什么耐心、恒心。
比如你发愿要念一百万遍佛号。该怎么办,平时心很散乱,现在你让他一天一万遍,念三天他就干不下去了。这就是方法不对了。除非特别有毅力、有福慧根基的人才会立即达到这样的程度。而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
那么就先设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每天念五分钟。可以吧?五分钟坚持下来并不困难。关键就是不要让自己一上来就挑一个不能实现的目标,或者实现很困难的目标。如果你总是立下一个目标、志愿,但总是半途而废,那么毛病多数是在这里。
每天五分钟念佛,容易的很。也没什么负担,我们辅导过几位同修,都是这么起步的,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做到了。
五分钟念佛坚持多长时间?一般都是一个多月,到三个月,这时候逐步能体会到心能定在佛号上了。这时候慢慢增加。注意不要图快,慢慢增加时间。等心定下来,五分钟你会自然而然超过。但仍然要按部就班,不要给自己加码、不要拔苗助长。
每个月增加两三分钟就行。一年下来很容易做到每天念佛半小时,而且是非常自然的。心态安定。因为养成习惯了。根本不用给自己鼓劲、要努力啊,要坚持啊,根本没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
这就成了。即便不再增加时间,半小时已经很可观了。关键是这完全是自然养成了一种习惯,没有牵强的。
&&&为什么在家学佛一段时间就特别容易放弃呢?&
如果这个目标还是大,那你一个个来。我这五分钟就做一个不嗔的人、或者不淫欲的人。就看护好自己的心念,这五分钟并不难做。也容易坚持了。容易有了心得、开始修行入门上路。
相当一部分同修学佛上的种种困难是因为没遵循这个原则而导致的。总是由信心满满、到努力坚持、到半途而废,过不久又信心满满,这么来回的转圈。
因为很多人有点轻视开始的低起点,目标定的有点高。本身就不容易实现。尤其是认为学佛那要相当的努力才行。要做就做到自己的极限。这个恰恰是产生困难和半途而废的原因。
很多人说我每天念一千遍地藏菩萨名号,念三年。可问题是我很少看到这样的人能实现。都是半途中断的多,各种理由中断。
我们其实先应该练的是如何专心每日千遍。我们开始还做不到的。先从每日五分钟开始,逐步逐步增长。
为什么这样可以呢?
这其实也同样是佛教因果的道理。
我们每一做一件事情,有一个念头、有一句话,都是在造作一个因,这个因是很少的,但果报就不一样了,果报有可能很大。从因至果的过程就如同一粒种子逐步成长的过程。
种子逐步成长,头三月你可能还没看到芽呢。但它不是没动,在孕育呢。后来呢?逐步你就看到变化大了,芽出来了。长高了,最终变成参天大树了。最终结出的是无数甘美的果实。
学佛也好,甚至世间很多的事情、技艺都是如此。开始的时候学习好像看着很微弱,很小啊,每天就那么点进步啊。其实不是,那点进步正是我们力所能及的。等我们成长了,变化自然会大、会快,会看得见。
就怕你着急,一着急,我今天就得从小芽长到一米六,结果没过三天,死了
&& 严持五戒十善,在家佛弟子一定要遵守,这是最基本的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上面所述种种都是在家学佛人容易犯的,有的学佛几年还是老样子,为什么?基础没打好。希望各位谨慎对待!
我的更多文章:
( 19:28:59)( 06:17:31)( 10:33:21)( 04:27:44)( 13:37:47)( 15:23:18)( 22:23:05)( 08:22:20)( 18:08:51)( 13:27:02)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在家供奉观音菩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