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怜悯的近义词和反义词之心来源于何处?年岁愈长它会作何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秋天的心林清玄  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也可有可无,而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来计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的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已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了,他们有了年岁,知道了四时,可是他们的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令人兴叹? 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相关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  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都翻烂了。这使我从小对农民历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泛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也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夏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那个秋天。  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我也喜欢韦应物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在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而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1.本文在开篇和结尾两处都各引用了诗句,请分别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意。(1)他们有了年岁,知道了四时,可是他们的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题目为“秋天的心”,请结合文本回答:作者所谓的“秋天的心”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最后说“而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你认为作者说得有道理吗?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秋天的心林清玄  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也可有可无,而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来计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的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已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了,他们有了年岁,知道了四时,可是他们的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令人兴叹? 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相关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  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都翻烂了。这使我从小对农民历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泛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也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夏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那个秋天。  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我也喜欢韦应物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在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而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1.本文在开篇和结尾两处都各引用了诗句,请分别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意。(1)他们有了年岁,知道了四时,可是他们的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题目为“秋天的心”,请结合文本回答:作者所谓的“秋天的心”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最后说“而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你认为作者说得有道理吗?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秋天的心林清玄  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也可有可无,而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来计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的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已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了,他们有了年岁,知道了四时,可是他们的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令人兴叹? 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相关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  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都翻烂了。这使我从小对农民历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泛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也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夏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那个秋天。  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我也喜欢韦应物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在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而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1.本文在开篇和结尾两处都各引用了诗句,请分别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意。(1)他们有了年岁,知道了四时,可是他们的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题目为“秋天的心”,请结合文本回答:作者所谓的“秋天的心”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最后说“而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你认为作者说得有道理吗?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最佳答案1.(1)开篇引用《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表明通过观察自然,可以知道秋天是否已到来,从而引出话题。  (2)结尾引用韦应物的诗,既是对上文写叶落知秋的照应,也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 2.(1)汉族逐渐同化了平埔族,使他们有了“文化”,却使他们远离了自然,平埔族后裔已经失去了感知自然、逍遥自在的心。   (2)在商业社会中,人们已习惯了春夏秋冬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 3.“秋天的心”体现在:感知自然之心;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谦卑的心情;感受清朗圆满的情怀。(主观题意对即可) 4.这句话是十分有道理的。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让人们渐渐地脱离自然,而在忙碌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人们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认为这句话没有道理也可,只要理由充分即可。) 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法布施亦如是,自己知道的,恨不得人人都知道,我好好教他,愈施愈长智慧,愈长智慧就愈多行法布施,愈
 下面说,「或人富有,但慳惜成性,不肯施与。施与即布施,不肯以财物给与他人。爱欲牢固」,佛法讲坚固的执著,叫爱保。他怎样保持住?「贪心深重」,叫贪重。爱保贪重,他不了解事实真相,连自己的身心都保不住,何况身外之物?佛教我们的决定正确,佛不教我们保财,佛教导我们生财。这个意思多好,能生财,不要保财。财怎麼生的?财就是财布施生的,你有多少财你就布施多少财,这叫生财。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它是循环的,又愈施愈多,这才真正懂得叫爱保。世间人把它搞错了,完全搞颠倒了。法布施亦如是,自己知道的,恨不得人人都知道,我好好教他,愈施愈长智慧,愈长智慧就愈多行法布施,愈施愈多。无畏布施因果亦如是,肯修,健康长寿,愈是健康长寿愈要多行无畏布施,老而不衰。这三种布施得三种大福,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叫生福。
  贪慳,与布施完全相违背,菩萨六波罗蜜,第一个布施,布施就是度慳贪的。慳贪、吝嗇,这是错误的,但是这种人还特别多,尤其是现代,走遍全世界到处都能看到。看到他们的果,『心劳身苦』,操心,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多求,贪而无厌,得到之后,实实在在说保不住,想尽方法来把它保住,希望自己能够佔有,希望自己能够支配,殊不知全是假的。我们看到的,「终生劳苦」,一直到「寿命终尽」,他还没放下。他的罪业,轻的,不能放下,就畜生道去了;造的一身有罪业,他得不到人身,畜生道。生在哪裡?生在他珍藏钱财的地方,那个财库裡头没人住,有蟑螂、有老鼠、有蚂蚁,他去投这个胎,捨不得离开,狠可怕,这是事实真相。
【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復取。】
  这个盗业可重了。念老註解裡头这一段,「正明盗恶」,说明盗的罪恶。『见善憎谤,不思慕及』。憎是憎恶,就是怨恨,嫉妒障碍,看到别人的好处,他毁谤,他憎恨。应当是见别人之善,要有恭敬,要有称讚,要表扬他,这就对了。為什麼?希望善,善心、善愿、善行都能够发扬光大,社会才会和谐,人民才得到安乐,这是大福。你看祸福都在一念之间,一念嫉妒,裡面就產生怨恨,造无间地狱的罪业;一念称讚、表扬,功德无量无边,跟那个行善的人没有两样。他行善,我表扬,我把它发扬光大,他的善跟我的善就拉平,為什麼不干?我们用眼前的例子,夏莲居老居士会集这个会集本,见善。好,这是见善。见善怎麼样?憎谤,太多太多了,造的业可重了。因為你的憎恨、毁谤,让许许多多的人,中下根性的人见到了,对这个本子怀疑,对这个本子不敢接受,闻法的缘就断掉了。谁断的?你帮他断的,叫断人法身慧命,那就是无间地狱的罪报。有一些明白人,真正善心人士看到了,欢喜、讚叹,翻印流通,劝导大家学习,这种心行跟夏莲老十年会集的功德没有两样,他在这裡修善、行善,我们那一念善心跟他相应。
  黄念老六年会集註解,功德太大了。这麼好的经本,这样圆满究竟的註解,怎麼忍心去毁谤?怎麼可以造这个业?我们看到、听到了,不忍心,怎麼办?尽自己绵薄之力,身行言传,我们来传播。这部经在当今,到释迦牟尼佛末法往后这九千年,实实在在说,能帮助眾生在一生成就的就是这个法门,就是这部经典。你没有遇到那就不提了,真正遇到,你能信、能愿,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这个成就是不思议的成就,不是小成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这是究竟圆满的成就,不是普通。我们对於这部经典、对於这部集註生起信心,没有怀疑,用真诚恭敬心来接受,我们一生成就,帮助许许多多人增长信心,坚固愿心,将来个个都成就。这是说「见人之善,无敬慕之心反生憎恶,妄加诽谤」,如是之人没有善念,也没有善行。「胸怀之中,常是侵夺之心」。这就是盗,侵犯别人,夺取别人的。
 「悕望即希望,唯思损人利己」。损人决定不利己,损人跟人结冤仇,怎麼可能利己?夺取别人的财產,将来要还他的,夺取人的生命,将来要偿命的,一丝毫便宜都佔不到,亏可吃大了。希望别人的利益供给自己受用,这叫不义之财,特别是国家的、团体的、公共的这个财物。国家的财物,财从哪裡来的?人民的税收,你没想到。中国是个大国,多少人民?十几亿。你要盗取国家的财物,你的债主就有十几亿,你将来怎麼还法?你还不清,在六道裡头你就不能得人身,还清了才能得人身。用什麼还?披毛戴角还。你要知道事实真相,你才晓得多麼可怕。比用国家的这些钱更严重的是三宝物,因為三宝他没有界限,遍法界虚空界所有出家人都有分,那就不止十亿,百亿、千亿、万亿数不尽,十方三世的三宝他都有分,你怎麼还?所以《地藏经》上说,你犯了五逆十恶、毁谤大乘,佛都有方法救你,盗三宝物,佛不能救。寺院庵堂三宝物,一针一线、一根茅草都不能动,你是用盗心去取它的,统统都犯罪。供养三宝得无量福,盗取三宝物得无量罪,现在没人讲。拜地藏菩萨的人还不少,念《地藏经》的人我也见过狠多,怎麼都不知道这桩事情,经上讲得狠清楚。经上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吓唬人的,句句是事实真相。「不义之财,得来容易,任性挥霍,顷刻消散」。消散怎麼样?「重复盗取」,这经上讲的,「消散復取」,他盗心盗行相续,这个罪就非常非常严重。
  后面这一段,总结,「三途辗转」。
我们学校那麼多学生,对老师,就是校长夫妻两个人,就像看得跟自己的父母一样,有那麼深的感情。他对学生的爱护超过他自己儿女,跟他儿女说,你们的父母都在身边,该知足了,同学都远离家乡,没有父母照顾,没有亲人。所以,他爱护学生比爱护子女更多,我们学生对他感恩。遇到有救济物资送到学校来,同学先分,分剩下来还有,他儿女有分;如果不够的话,他儿女就收不到。样样是学生优先,儿女排在最后。我们在台湾的时候,儿女都是同学,有时候聚会的时候抱怨,做他的学生好,做他的儿女不好,对待儿女狠刻薄,省吃俭用。
  他在台湾,考试院考选部长找他,请他去当副部长,叫次长,政务次长,就是第一副部长。他下面还有个常务,管总务的次长。公家给他配了电话,他家裡装电话,方便多了。规定,这是国家装的,电话费是国家付的,私人不能用。私人要打电话,到巷口有个公用电话,到那边去打。朋友打进来可以,打进来是他付钱;打出去的时候,这个钱是考选部付的,这不可以。公家给他配一辆轿车,他上下班公务用这个车,不是公务的时候,他出门坐公共巴士。大概全世界做官的只有他一个,决定找不到第二个人。所以他的儿子狠怨恨,明明这公家装的,这给你的,我们怎麼不能打?它就是不能打,国法允许,家法不许可。
  这个官真是清官,真正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大公中正,没有丝毫偏邪,做人做到这个地步。晚年学佛,生净土了。他要不学佛,决定生天道,不会在人道,他在天道。古圣先贤的教训,他统统做到了,全都落实了。我们这一代的学生跟著他,看他老人家私生活,待人接物,给学生做最好的榜样。我们这些学生在社会上服务,不敢做坏事,做坏事不好意思见他。这种摄受的力量非常强大,感化眾生,对学生是深化教育,甚深感化教育。让人起心动念要是不善的念头,马上想到老师,对不起老师,就不敢做了。老师对我们的影响真正超过父母太多太多了,我们父母有些不好的榜样,我们学会了,跟老师全改过来。这是小时候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这个根扎得深,在那麼艰难困苦,在别人做的话,多少好像还有一点油水,周老师本本分分,如如不动。不是应该得到的,绝对没这个念头,没有盗心,盗心就是佔一点便宜,他没有这个念头,处处谦让、礼让。他孩子多,六、七个,老四跟我同班,前年过世了,在美国;老大好像在南京,年岁比我大,要在的话,他九十多了。
人在困苦艰难,在这种状况之下,首先救自己,然后再顾及别人,这算不错了。能够先顾及别人,自己饿死也无所谓、也不在乎,这种人少,到哪裡去找!所以他果报不相同,他能捨命帮助别人,他命一捨的时候,这一定是没有间隔的,立刻就生天。生天跟堕地狱都没有中阴,没有中阴没有间隔,这裡一断气就生天。真正念佛人决定生净土,佛就来接引他。善心重要,一点都不吃亏。在急难当中就看出来,你是顾自己还是顾别人。在古时候,读书人,觉悟的人多,真正在急难的时候,他顾别人不顾自己,為什麼?他明白这个道理。我年岁大了,他年轻,我在这个社会上能付出的机会、时间都少了,他还狠长,应该给他。而且知道,我把机会让给他,我的机会是生天,绝不堕三恶道。清清楚楚,所以他狠欢喜,成人之美实际上就是成自己之美,这是事实真相。不搞清楚了害怕,搞清楚了非常欢喜,真正是全心全意,还要加个全力,為眾生服务。
 可是我们在台湾,录像、录音确实我们是最早使用的,因為我们得到这个机器,机器是美国纽约那边的同修送的,当时送了两万美金,两万美金差不多换台币七十多万。我们用这个钱在日本买了这套设备,所以我们讲经录像,录下来这些带子寄到美国去。那个时候他们要邀请我到美国去弘法,我没办法去,他们就想出这个方法,為我们购置这些机器,我们的图书馆就变成视听图书馆。用网路可能也是我们最早用,带头来用的,我们用网路大概有二十年了。用卫视,卫星电视,陈彩琼居士她搞出来的。她做这桩事情狠机密,从来没提过,因為我们对她没信心,他们夫妻两个在美国做生意十几年,我们看到的,年年赔钱,好在他们家的底子厚,房地產多能赔得起,一般人赔不起。这桩事情做得狠祕密,二00三年的元旦开播,她在元旦前一个星期告诉我这桩事情,我不敢相信,我听了,我点点头笑一笑。到元旦这一天果然开播了,她打电话给我,我告诉她,我说我在这裡等著看,看妳能不能活一个星期。一个星期之后我又告诉她,我再看妳能不能活半个月,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没想到它现在还在播,十一年了,进入第十二年,二0一四年是进入第十二年。最早三颗卫星,现在有七颗卫星,也就是全球每个角落都可以收看到,这是我们没想到的事情。这是一桩好事,虽然不是尽善尽美,是桩好事,让许多人有机会听到佛法。现在随著技术愈来愈进步,机器进步得狠快,愈来效果愈好,而且成本愈来愈降低,这都是好事情。
  台湾这个地区在最近政策改变了,过去对这个是严格管制,管制有管制的好处,应该要管制,关係国家的安危。可是台湾政府不管制,谁都可以设电视台,我听说台湾有一百多个电视台,这个地方人民头脑就乱了。过去政府限制,限制有限制的好处,播出的内容经过严格的审查,一定是以社会安危為依据。我们晓得美国电视台没有限制的,它有一百多个频道。中国传统文化这麼好,在那个时候还有一批老教授,我们的前一辈,无论怎麼说,他们的古书念得比我们多,他们的基础教育比我们好,扎根教育,我们无法跟他们相比。他们那一代的人,小时候是民国初年,可以讲狠多东西,国家没有留意到,台湾三家电视台都疏忽了。如果能有几个频道,一个电视台至少有一个频道讲国学,经史子集,台湾的社会不会像这样的。六十年不断的薰陶,这些录像保存下来是无价之宝,我们可以不断的重播,那就是空中大学,能把人全都教好,政府没想到。想到的人,像方东美先生他们看得狠清楚,没有正式向政府建议,如果这些老教授联名向政府建议,也可能发生一点效果。没错,这个损失太大太大了!我们在那个时候人微言轻,没人听我们的。我记得我还写了封信给蒋经国先生,我记得那个时候他还狠年轻,他是三民主义青年团的主任,没回信。读到这些经文,这讲到共业,出生在一个地区、生活在一个地区、在同一个时代,共业。
所以了解事实真相,我们人生的态度就改变了。不了解的时候,没有一个不是為自己打算,争名逐利。统统明白之后,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為法,如梦幻泡影」,於是不想自己,向佛菩萨看齐。我来干什麼的?我来為大家做一点好事的。别人不接受、不领情,不领情也要做,為什麼?应该做的。我要是迷了,不知道,你请我做我也不做;我既然觉悟、明白了,我觉得是应该做的,不管你接不接受,不管你欢不欢喜,我做给你看,自然有明白人看懂了。古人所谓「德不孤,必有邻」,一定有些人被你感动,会形成一个小团体带给你安慰,鼓舞你认真努力去做,一切為眾生不為自己,这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如何能像佛菩萨一样,在这个世间没有一个冤家、没有一个敌人?中国人所谓的「仁者无敌」,仁者是什麼?君子,仁人君子。他一生有没有冤家对头?没有,為什麼?他化解了。别人跟我作对,我不跟他作对,就对不起来,肯吃亏、肯上当,无怨无悔,到最后连那些怨懟,冤家对头都被感动。这要教育,希望这种教育对象愈小愈好,根深蒂固,他深信不疑,遇到困境他不受干扰,他用智慧去应对。知道一切眾生跟我有缘,没有缘不可能生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点,这是相因寄生。
  「寿命几何者,百年短暂」。年轻的时候体会不到,大概到五、六十岁渐渐体会到,尤其六十之后,真正懂得百年短暂的意思。「无常迅速。人命在呼吸间,转瞬即逝」。这什麼时候?八十以后。中国古代谚语有所谓,「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七十岁,我不留你在家裡住一晚上,怕的是你一晚在这裡病死了,你的家人说我谋杀,那就扯不清了;八十更老了,有的时候真的一餐饭他就走了,真有这个事情。而在五十、六十这个年纪走的人狠多。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香港有缘分,第一次来讲经,一九七七年,那个时候跟我们年龄差不多的法师,每天晚上来听经的都有十几、二十个人,在家居士狠多,现在三分之二都不在了。人命无常,转瞬即逝,看看那个时候的照片,照片上好多人都不在了。这些都要认真去悟。
什麼人能够恢復到静中之乐?这个人有善根,他能够居住在清静的环境,佛家讲的阿兰若。阿翻作无,兰若是梵语,清净的所在。兰若,单单讲的时候是我们一般讲繁华闹市,没有这些吵杂的声音,也看不到这些现象。所以古代出家人修行的道场都选择依照佛说的这个标準,大概距离聚落,我们今天讲村庄,多远?三里路的样子,人家就不愿意去了,三里路就相当长,不能太远,太远乞食不方便,考虑到每天出去托钵。托钵也是一堂功课,光阴没有白过,走路的时候念佛,我们修净土的一步一声佛号,步步都不空过。托钵的时候接受斋主财供养,这一餐饭,饭菜是属於财供养,回报给他的是法供养。他要没有问题,祝福他、提醒他、嘱咐他;他要有问题,提出问题帮他解答,為他说法,以法布施為回报,自行化他。这一天道业增长,快乐,不造恶业,对於过去造的罪业,天天懺除业障,这种生活好,跟世间人不一样。
要知道媒体是今天社会教育裡面的主流,谁不看、谁不受它影响?不分男女老少,统统要接受这个教育,这个教育在世间人心地上生根了。怎麼办?还好,广东潮州谢总,最近这三年来不断的在办传统文化的论坛,短期七天,长期二十一天,这三年做下来效果卓著。他非常有信心,能在七天之内让这接受教育的,还有不少政府官员,把他良心唤出来,真的是改邪為正、转恶為善。原来有狠多贪污的情形,现在发露懺悔,不敢再造了,转贪污為廉洁,真正发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產生这麼大的效果,这是非常好的例子。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虽然乱,虽然动盪不安,要想社会安定和谐,这个教育有效。没有老师,谢总办论坛没有老师,怎麼教?我问他,他告诉我用光碟。他找了几套光碟,有蔡老师的光碟、有刘余莉的光碟、有陈大惠的光碟,找了过去在国内办论坛的讲得狠好的,他把这些光碟收集起来排列课程,用光碟教学。听完光碟之后大家来反省、来检讨,认真来学习,反省检讨就是懺悔、就是改过,非常有效。来的时候贡高我慢、自以為是,出门的时候都鞠躬、都作揖,腰都弯下去了,对人懂得尊敬,变了。来告诉我,他说我们过去在汤池做这个实验,证明人是狠好教的,他说真的,一点都不错,一个星期就把他教会了。
  在中国反腐倡廉用这个方法,我相信绝对不超过半年,中国贪污的现象就没有了。他明白、他觉悟,这个贪污是盗,这个盗是盗国家的,盗国家的麻烦可大了,中国有十几亿人,所有纳税人都是你的债主,你怎麼还?杀生欠命要还命,欠债要还钱。你要到三途受苦报,三途地狱受苦报。三途苦报受尽了,你才能得人身,得人身之后,碰到冤亲债主要还钱,你还到哪一辈子?没完没了。这一觉悟、一回头,从现在起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来得及,能救。《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五逆十恶,毁谤大乘,只要一口气没断,你真懺悔了,真正认错,后不再造,一心念佛求生净土,阿弥陀佛都来接引你,讲绝了。我们听了要相信、要记在心上,五逆十恶决定不能干,不要以為没有报应,报应就在眼前。人活在这个世间,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至少要做到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个生命多有意义、多有价值。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又或交结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戮。强夺迫胁。归给妻子。极身作乐。眾共憎厌。患而苦之。】
  古今中外,这些事情甚至於就在我们眼前,我们每天都能看到。这一节文,我们看念老的集註,第一句,『又或交结聚会』,「《净影疏》曰:交结聚下,明造恶过」,就是造恶业。為什麼造的?「為婬造作杀盗等事,是其过也。此下正明由於婬恶而引起杀盗等罪」。「交结」,我们一般讲勾结。「聚会,聚集邪眾」。这个交结聚会干什麼?準备打仗。『攻劫杀戮』,这是战争,非常可怕。底下解释戮,什麼叫戮?「凡以尖锐之物相刺」,从前战争,武器是刀、是矛、是戟,是这一类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枪,远距离的则是弓箭,都是指的兵器。现在的兵器跟过去完全不一样,杀伤力大,一颗核子弹就能消灭一个城市,百万以上居民的大都市一颗炸弹就完了,就全都杀掉了。这个地方是「指以枪矛等武器杀人」,这是战争。所以,交结聚会是发动战争的会议。『强夺』,「公然劫取」,这是以武力。战争结束之后,就公然劫取,打胜的这一方劫取打败的这一方,盗的行為,战争是杀,杀了之后是盗,这强盗。『迫胁』,「以威力相恐惧,即豪夺」。他所要的你不敢不给他,你要不给他,你的灾祸就来了。贿赂人人都知道不好,不应该做的,為什麼还要做?威力恐吓,不敢不贿赂。巧取豪夺,这就是盗恶。「如是广行杀盗之恶」,只為一桩事情,『归给妻子』,祸根从淫来的,「取悦於一妇人,以图极身作乐而已」。歷史上这个例子狠多,中国、外国都有,遇到一个无道的昏君,他爱他的妻子,妻子希望的东西他想夺来,这个东西自己国家没有,别的国家有,就发动战争。小的威胁,叫他赶紧送来,他要不肯,这就战争爆发。『极身』,「望西云:极谓疲也。故极身者,疲劳其身。」从淫业引发的杀盗,造这麼重的罪业,后面有三途苦报。
 中国古人说得好,「学问深时意气平」。為什麼读书人人家尊重?读书明理,不会有这些过失。《弟子规》裡头有,讲理,《感应篇》裡头讲因果,你明白道理,你明瞭因果,自然人就柔和。中国人都认為孔子是做人的榜样,是做人的模范。夫子的胸中起心动念是什麼?是仁,是义。仁是什麼?爱人,没有人他不爱的。他是真心爱人,不是妄心,不是说我爱人我会佔什麼便宜,没有,他没这个念头,爱人是应该的。义是明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做到合情、合理、合法,不违背人情世故。这不容易。表现在外面的,待人接物温良恭俭让,这是学生对老师的总结。我们老师的德行,日常生活当中表演出来的,这五个字,温和,人喜欢亲近他,善良、恭敬、节俭、谦让。
孔子的一生,他只活了七十三岁,没有白过,后人尊他為万世师表,他一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万世师表以后没有再看到一个万世师表,為什麼?释迦牟尼佛过世之后没有第二个释迦佛,都是用圆满的真诚心,没有别的。后人学,用真诚心不到位,就学不像。為什麼不到位?总是有顾虑到自己,没有把自己放下。孔子把自己放下,真正是像毛主席所说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他找机会,没找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前面有一个周公,是孔子的榜样,孔子是真学他,没有人敢用。人為什麼不敢用他?他有智慧,他有能力、有德行,又有那麼多的部下,他的学生,学生都是狠能干的,那些国君一见到,怕他夺他的位子,知道是个好人,怕他篡位。这是中国古人所谓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敢用他。逼到最后,六十八岁,年老了,把这个念头放弃,回到老家专心教学。回老家那一年好像他六十八岁,七十三岁走的,教了五年,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
  人,运不相同,后世要没有汉武帝、要没有董仲舒,孔子的社会地位跟诸子百家没两样。汉武帝做了皇帝,想到用什麼方法来教老百姓,那个时候社会上言论自由,诸子百家各有各的说法,说得都是头头有道,哪个学说好?秦始皇用商鞅的,法家的,十五年亡国。法家能用武力统一天下,不能治天下,太苛刻了,没有人情。董仲舒推荐用孔子跟孟子,孔孟是师生,这称為儒家。汉武帝接纳了,推崇用孔孟之道教化天下。孔子的地位突出了,这才称為万世师表。董仲舒认识,汉武帝有智慧,这在佛法讲缘分,没有这个缘,他什麼都不能成就;有这个缘,虽然当世没有人敢用他,后世歷代的帝王都用他的。
我们再往下看,在九百五十四页第一行,「又如《梵网》云: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这都是妄语,「违心不实之言」。「綺语者,新译為杂秽语。《俱舍论》云:一切染心所发诸语,名杂秽语。又《大乘义章》曰:邪言不正,其犹綺色。从喻立称,故名綺语。《无量寿经笺註》」,《笺註》是民国初年,这个本子我见过,他用的是彭际清的《无量寿经起信论》,这裡头註解的,「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词。后世骚人积习,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於闺阁者,皆谓之綺语」。「又《十业道章》云:说染言词,名杂秽语。若不染心,綺饰文辞,歌讚实德,非不善也。」总而言之,綺语,听起来狠好听,内容要是不善,属於这一类。如果内容是善的,那就不称為綺语,不能算是不善的口业。
  「望西云:凡此妄语,世人喜犯,不顾来报」。这句话说得好。所以《无量寿经》佛讲三业身口意,把口业放在第一,这个不多见。大小乘经论裡头佛说三业,多半是讲身、口、意,这样的排列。但是在本经,佛是把口业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第二句「善护身业,不失律仪」,第三「善护意业,清净无染」,第八品裡头讲的。佛為什麼把口业放在第一?就这个意思,世人喜犯,狠容易犯这个过失,摆在第一提醒大家,最容易犯的要真正做到不犯,把它摆在第一。这四种都叫妄语,一定要知道妄语的果报,不顾来报,将来果报现前后悔莫及。地狱裡头有拔舌地狱,是妄语果报之轻者,重的在无间地狱。所以最容易犯。我没有妄语,妄语包括四种,两舌、綺语、恶口,有没有?恶口最普通的就是骂人,我们讲批评人、指责人。稍稍不如意,口业就现前,没有想想我们自己,我自己能叫别人都如意吗?古人说得非常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自己一反省,换个地位来设处,如果今天我是他、他是我,他这样对我,我有什麼感受?自然心平气和。妄语这条戒狠难持。
  《南山律》,道宣律师的话,「此戒人多喜犯,良由妄业熏积,识种尤多,故随尘境,动便虚构」。南山大师是中国佛教律宗第一代祖师,唐朝,住在终南山。这条戒世间一般人狠容易犯,什麼原因?这就是妄语的这个业,业习种子的薰积,识种尤多,阿赖耶裡面善恶种子最多的是妄语,所以它遇到缘就起现行。随尘境,动便虚构,虚构就是妄语。接著又说,「又行基菩萨云:口虎害人,舌剑断命。如口如鼻,死后无咎」。这个话的意思狠深,但是是现实,事实真相。古人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说话随便说,真的是无心,那个听的人觉得你说这些挖苦我,记恨在心,等待机缘到了他就来报復,所以说口虎害人,舌剑断命。应该要怎样?如口如鼻,不说话,口不说话,鼻不说话,死后就没有过失。底下讲,「令人之口如鼻之无言」,口能像鼻一样,鼻不说话,口也不说话,妄语这个罪就不会造。所以人话多,我们遇到了要谨慎。多言一定有说错话的时候,一切时一切处,特别是大庭广眾之下,说话要小心谨慎。决定要说诚实言,不诚实的不说,道听涂说的不说,有怀疑的不说,守住这几个原则。
  《大智度论》裡面引用佛所说的,「如佛说,妄语有十罪」,有十种过失。「一、口气臭」,这真的不是假的,你能闻得到,废话狠多的人。「二、善神远之,非人得便」,非人是恶神,善神离开他,恶神跟随他。「三、虽有实语,人不信受」,纵然他说实话,别人不敢相信。「四、智人谋议,常不参预」,有智慧的人在一起议论,不喜欢他参加。「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纵然有好的教言,别人不听、不相信。「七、常多忧愁。八、种诽谤业因缘」,给别人种下毁谤他的因、毁谤他的缘。「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这十种罪以这个最重,妄语罪业。「十、若出為人,常被诽谤」,从地狱出来,地狱罪受满了,又到人道来,由於过去造的这个业,现世还常常被别人毁谤。「可见妄语之恶业,广生过咎,死堕地狱,慎莫轻忽」。要我们谨慎,决定不能造。造作非常容易,而且狠多人,确实狠喜欢批评人,他有这个习惯,这个习惯是非常非常不好。批评别人,别人真的有过失吗?还是假的,被人冤枉?真有过失,也应该有怜悯心。如果他没有过失,被人毁谤是冤枉的,你也跟著去毁谤,这个罪可重了。批评人、议论人,一定要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事实真相没搞清楚、没搞明白,人云亦云,这个造口业非常严重。往往造得重,堕地狱,就是这样犯的。不分青红皂白,道听涂说,陷害别人,自己也没得好处。造这麼重的罪业,不值得。
  『憎嫉善人』。这也是一般人常有的,别人行善积德,他看到了,憎恨嫉妒。「憎者憎恶,嫉者妒嫉。」如果有憎恨嫉妒,恶意毁谤,这就是地狱罪。為什麼?它影响太大,陷害善人太深。原因都是為了憎嫉,还是為了自己造恶。善恶一对比,世间人讚叹善,对这个善人一讚叹,他就受不了,总要造谣生事,毁谤善人。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古今中外社会上常常看到的。现在这个时代尤其多,多怎麼办?恶不能不断,善不能不修,我修自己的,不批评别人,也不障碍别人,还是要认真努力断恶修善、劝善,為整个社会著想,不要為自己。自己,前面讲得狠清楚,社会上自然有一些明白人他知道,幽冥之中鬼神知道,将来死后去处不一样。所以行善有行善之得,不会吃亏,这一生当中受的委屈愈大,来生福报愈大。所以圣贤书不能不读,特别在这个时代,善人少,不善的人多,我们跟谁交朋友?跟古人、跟佛菩萨、跟古圣先贤,天天读他们的书,跟他们在一起,向他们学习。生活清苦一点好,贫穷一点好,為什麼?没有人嫉妒你。你有狠高的地位、有狠大的财富,嫉妒你的人就多。我们自己不造这个恶业,也不希望别人造恶业,对人有一种怜悯的心、有感恩的心。
  下面这一段「夸大自欺」,这种情形现在也狠普遍。
我们再看下面的註解,『横行威势,侵易於人』,这是中国人常说的「横行霸道,仗势欺人」。他的意思,目的何在?不外乎下面说的『欲人畏敬』,希望别人畏惧他、怕他,还希望别人尊敬他,「欲令大眾,俯首听命,唯我是从」,目的不外如是。有权有势,仗势欺人,「贡高我慢,不知惭愧,不自戒慎恐惧」。凡是有这种恶业行為,最后必定归於失败。我们看成就大业的人,自古以来,愈是地位高愈是小心谨慎,愈是权重,自己起心动念愈恐惧,怕做错事情,小心谨慎,没有贡高我慢。不知惭愧的人,他的事业能有始有终,古今中外几乎都看不到,说明业因果报丝毫不爽。
下面一段,「福尽恶归」,恶报就来了。请看经文:
【难可降化。常怀骄慢。赖其前世。福德营护。】
他能作威作福全靠这两句,前世修善积德,他才有这个地位,才有这种权势。可是,
【今世為恶。福德尽灭。】
被他享尽了。
【寿命终尽。诸恶绕归。】
这福报真不小,能够保持他到命终,真有其人,真有其事。我们看念老的註解,「难於教化降伏」,好的老师、慈悲的长辈没法子教他,傲慢;只要有傲慢、有嫉妒,老师就没法子教。古人所谓的「满招损,谦受益」,能接受教育的是谦虚、恭敬,这才能够接受;有傲慢、有自大,再好的老师都没办法教他。甚至於夫子看人,《论语》裡头有,「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餘则不足观已」,没法子教了。这种人在这个社会上,特别是现代,狠多。「故云不自惭惧」,自己没有惭愧心,自己不相信因果,这个惧是有所畏惧,他没有,这样的人狠难降伏、狠难教化。他『常怀骄慢』,傲慢,「慢之罪恶,比於三毒」。贪瞋痴底下就是慢,慢下面就是怀疑,贪瞋痴慢疑都是属於思惑。凡夫迷惑有分两大类,一类是见解,叫见惑,你对问题看错了;第二种,思想有错误,你想错了。看错了、想错了,才造出许许多多的恶业。
『赖其前世,福德营护』,「营」有保护的意思,保卫的意思。上面所说的恶人能横行一时,哪裡来的福报?是「前世的福德作為护卫」,他自己不知道。『今世為恶,福德尽灭』,為恶,没有為善,今世在享福,过去生中修福,没有享到福,这一生果报现前享福。这就是世间為什麼无恶不作的人,他还做大官、还发大财,原因在此地,不是没有因果报应。这一生所造的恶是这一生的事情,他享的是前世所造的福报,前世的餘福没享完,他还继续享。这是事实。我们细心观察,大富大贵人家,虽然富贵,他作恶,真的是贡高我慢、嫉妒障碍,前面所讲的横行霸道、仗势欺人,一点也没错,為什麼没报应?如果他这一生要积德,他们家裡福报至少要享好几代,三代、五代甚至於十代。由於他不学佛,他一生就享尽了,把他家裡十代的福报在他半生当中享光了。明白的人看得清清楚楚,替他惋惜。
积大福德要有因、要有缘,因缘都殊胜,我们一般所讲的机会。机会不容易遇到,机会一失掉,再找找不来了,找不到了。修积最大的功德,中国有一个好样子,孔夫子,孔夫子一生真的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没享福,他的家人能传到今天,七十多代不衰。现代衰了,孔上公的爵位撤销大概是在李登辉的时代,还是陈水扁的时代,撤销了。奉祀官行政院裡面设的,地位跟正部级相同,奉祀官府。这是世袭的,他们家的官是一代一代世袭的,到孔德成為止,孔德成以后不再有了。好像是七十七代,孔德成。二千五百年的福报,孔子一生积的什麼大德,我们得好好想想。给诸位说就是教学,周游列国回来之后,全心全意办学,培养后一代,让儒家的人才世世代代不断绝,这个德可不得了!这个机会多难得,夫子做了,其他的大圣大贤没做,只有他做了。汉武帝、董仲舒是缘,孔子自己干的是因,有因又遇到这个缘,果报就现前。果报这是孔子后世的事情,在世的时候没有,封為公爵、王爵,这麼高的地位,最高的是文宣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怜悯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