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军是好的吗什么意思

1926年北伐军在江西大败孙传芳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926年7月,应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了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北伐军,誓师北进讨伐北洋政府。
▲行进中的孙传芳部。资料图
1926年7月,应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了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北伐军,誓师北进讨伐北洋政府。北伐军在攻克湖南、湖北,击败军阀吴佩孚部后,作为连接湖南湖北的江西,成为北伐的战略要地。  
同年9月,北伐军挥师江西,讨伐盘踞华东、号称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军阀孙传芳。这场战役从9月一直持续到11月,最终北伐军取得胜利,孙传芳主力被击溃,被迫退往江浙一带,江西全境为北伐军所有。随后北伐军分成三路继续北伐。近日,记者走访江西省方志馆,为您讲述北伐军进攻江西的历史背景和作战过程。
北伐军&两湖&战场胜利
江西成头号攻取目标
  孙中山去世后,北洋政府控制在奉系军阀手中,而直系吴佩孚又以湖南、湖北(简称&两湖&)及河南等地为中心东山再起,并与奉系的张作霖联手攻击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冯玉祥被迫宣布下野,其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也退守西北一隅。此时从原直系分离出来的孙传芳成为北洋军阀派系的后起之秀,占据着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江苏东南五省,自称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与奉系军阀张作霖、直系军阀吴佩孚成为中国三股主要的军阀力量,也是后来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  
据《黄埔北伐》、《北伐南昌》记载,面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进攻,南方的革命形势由于国共两党的合作而逐步高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提出了北伐,以应对当时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日,国民党中央发表《国民革命军出师宣言》,正式发动北伐,蒋介石为北伐军总司令。  
在北伐发动之初,国民党广州方面提出的战略安排是各个击破,为此提出&打倒吴佩孚,妥协孙传芳,不管张作霖&的口号,即首先对付正面之敌吴佩孚,对侧翼的孙传芳严密监视,对北方的张作霖则暂时不理。然而随着北伐军攻克&两湖&,吴佩孚主力基本被歼击并退守武胜关后,北伐军已没有两线作战的担忧。从广州国民政府全盘战略来看,作为连接湖南、湖北的江西,即成为头号攻取目标。这样,就可与武汉形成两路进攻格局,一路江南,一路江北,杀入孙传芳部的腹地,形成双管齐下的攻击态势;或者以南昌为基地取江浙,以武汉为基地取中原,让战略变化与主动皆掌握在北伐军的手上。
孙传芳不归顺国民革命军
江西战场成北伐主战场
  说起江西,那是孙传芳的心病所在,因为在这五省联军的攻防体系中,江西是最薄弱的一环。究其原因,与浙江、福建的总司令不同,江西总司令邓如琢不是孙传芳的&囊中人&,而邓如琢又对吴佩孚佩服得五体投地,搞不好就会扯旗造反,那么五省联军瞬间就崩了一角。为此孙传芳想出一条&万全之策&,就是要求邓如琢&慎守地方,不越雷池,以防贻人之口实,而使牵连赣境,转使五省共累&。  
然而随着北伐军在&两湖&取得巨大胜利,这惊醒了孙传芳。蒋介石本是想让孙传芳归顺,然而双方在洽谈条件上并未达成一致。为了表明自己的强硬态度,孙传芳在8月下旬开始调动兵力,将五省所辖的20余万兵力分为五个方面军,并制定攻击目标,随时准备投入江西战场。  
看到孙传芳没有归顺之意,蒋介石决定向孙传芳宣战。9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确定攻赣计划;2日下达了军队协同动作、3天后进攻的命令;5日国民革命军向江西展开攻势,江西战场随后成为北伐主战场。  
据了解,在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北伐军阵营中,共有八支军队。北伐军出征江西的兵力大约5万,都经过了&两湖&战场的考验,能征善战,且&挟连胜之威&,这让蒋介石对未来的战斗充满信心。
北伐军二战南昌城
得而复失惨败而归
  据《北伐南昌》记载,根据蒋介石制定的进攻方略,北伐军共兵分三路。第一路为右翼,由蒋介石亲自指挥,辖第二师及第二、第三军。第二军由吉安循赣江北进,第三军由萍乡出高安。程潜指挥中路第六军和第一军第一师,出修水、武宁,直捣德安,以截断南浔线为目标。李宗仁指挥左翼第七军,由湖北鄂城、大冶一线入赣,沿长江南岸东进,经阳新、武穴、瑞昌,直捣九江,并向左警戒长江江面和北岸陈调元部。  
从日起,北伐军先后攻克赣州、萍乡、修水、高安等地,进抵南昌附近。北伐军先头部队首先占领南昌对岸的牛行车站,旋即包围南昌城。当时,南昌城内的守敌只有邓如琢的一个骑兵团,而据守南昌七个城门的仅有宪兵两个连、警备队两个连和维持地方秩序的警察,总共600余人。9月19日夜,程潜指挥的中路北伐军开始攻城,在惠民门进行爆破后,北伐军在南昌城内的工人、学生及江西省警备队的配合下,经过约一个小时的激战,攻克了南昌城。  
然而北伐军攻克南昌城后,一时间总指挥程潜、一军代军长王柏龄都兴奋得忘乎所以,军防也逐渐松弛。再加上北伐军中路战线太长,守卫南昌的只有一个团的兵力。孙传芳得知虚实情况后,严令部队反攻南昌,北伐军因&众寡悬殊&而失去南昌。蒋介石认为南昌失守是第六军无能,因此,他亲自指挥,第二次攻打南昌,结果不但没有达到攻取南昌的目的,反而败得更惨。
北伐军再战南昌城
孙传芳主力被击溃退出江西
  蒋介石并没有因为攻取南昌失败而气馁,日,即兵败的第二天,他就急电广州,向国民政府表明他的态度;15日,他亲自起草&讨孙宣言&,以国民党政府名义公告天下。而蒋介石之所以知难而上,是因为看到了孙传芳内部矛盾已处于激化的边缘。邓如琢在孙传芳军中始终以外人自居,作战&三心二意&;而孙传芳从南京带来的军队,多来自苏沪浙一带,他们看不上江西这块地盘,也不肯卖命,甚至产生厌战情绪。  
蒋介石检讨了前一阶段作战失利的原因,关键是南浔铁路的控制与争夺。以两度折戟南昌为例,都是因为没能控制牛行、乐化车站,从而使敌军源源不断而来,大大增强了机动作战的能力。为此,蒋介石抓住了&破城必先破路&的问题关键,将打击重点放在歼灭南浔线孙传芳军的主力上,命令所有入赣部队全面出击,&打破南浔线&。  
10月21日,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及赖世璜的十四军取得首个胜利,拿下了抚州,切断了南抚之间的交通联络,为打破南浔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月27日,蒋介石在高安行营下达总攻击令,以李宗仁为左翼军总指挥官,进攻德安、涂家埠;朱培德为右翼军总指挥官,率第三军进攻南浔线的蛟桥、牛行两站,南下保卫南昌。第二军则以主力自樟树、丰城一线向北协攻南昌。第十四军由抚州方向堵截敌人南窜入闽之路,刘峙为总预备队总指挥官,随作战进程参加决战。  
11月2日,北伐军全面出击,一时战火四起,先后攻克南浔线的枢纽德安、马迥岭等地,大破南浔线。随后,北伐军扑进九江、瑞昌,原以为九江是孙传芳的指挥重地,必定有一场恶战,谁知孙传芳已在北伐军攻城之前匆匆而逃。  
这时,建昌、涂家埠方面的敌军已星夜乘船退往吴城、星子,孙传芳带来的江浙士兵也呈土崩瓦解之势,纷纷撤退。战略要地&&牛行车站,随着溃兵成营成团地撤退,留在南昌的孙传芳部下不足3000人,且毫无斗志。11月7日,蒋介石率各部进入南昌城,江西全境为北伐军所有。
[责任编辑:朱超]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  1926年的北伐,8个军分别为:  1、何应钦,黄埔学生军。何应钦,贵州人,云南讲武学堂读过书。后去了日本跟蒋介石同1个军校读书,是蒋介石的师弟。之后的戎马生涯,是蒋介石最核心的追随者之一。但1936年西安事变的时候,也传闻,他有篡位的嫌疑。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等,就是他设计的。不过,这个青天白日旗,据考证倒不是他发明的,而是借鉴于云南边上缅甸1个汉人州果敢的旗帜。这个汉人州是明末清初逃到缅甸的明朝军民们形成的。他们制作了这个反清复明的旗帜,这个旗帜据说一直使用到了新中国的1968年。另外,这个人也是国民党政府中著名的“亲日派”。1933年的长城会战,之后就是他去和日本人签的《塘沽协议》、《何梅协议》。后来抗日胜利之后,据说也是他一手操办的释放了首号日本战犯冈村宁次。  2、朱培德,滇军。朱培德跟朱德是老同学,同是“云南讲武学堂”毕业的,号称“两朱”。护国战争时候,就一起共事过。朱培德带着队伍在护国战争中出了云南后,几乎就一直在没回过云南。追随孙中山,一路革命直到1926年北伐。后拿下南昌,甚至也打跑了程潜,赶走了李钧烈。在南昌起义中,间接帮了共产党大忙。南昌部队调去了防止其他军阀入赣,看到风向有异自己请假去了庐山修养,南昌几乎是空城。南昌起义军撤退的时候,没有使命的去追剿。后来的剿赣南红军的时候,也表现不那么积极。而在国民党内部的合合分分中,也一直表现着很高的政治素养,深得国民党上下的尊敬,也包括比较受蒋介石的尊敬。1928年最后一役拿下北京,据说就是他出的马挂的帅。1936年逝世之后,蒋介石和宋庆龄争着要给其守陵。  3、李宗仁,桂军。1965年的时候从国外归来,加入新中国政府。1949年的时候,国民党政府的代总统,也是末代总统。国民党桂系新军阀的代表人之一,1929年蒋桂打仗,直接反对过蒋介石。1927宁汉分流,武汉的主要军事势力之一。也是后来抗日战争时候,徐州会战的指挥官,津浦铁路防线的战区司令长官。桂军作战勇猛,北伐、抗日时期,甚至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都表现的特别突出。是公认的,战斗力强悍的军队。  4、李济深,粤军。孙中山早期的追随者,广西人。北伐时候最厉害的军队,号称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铁军”。著名的“叶挺独立团”,就是出自于他的部队。因为种种原因,尤其是在“蒋桂大战”中被怀疑是桂系军阀的同党,然后受到蒋介石的排挤。然后,一直没被蒋介石所重用。据说,蒋介石和其矛盾激化的时候,李济深曾多次提笔写下几十万字的书信,去辱骂蒋介石。1927年的时候,曾经在福建组织过部队抵抗蒋介石,还曾打算和当时的江西苏区进行联合抗蒋。后来,于香港在宋庆龄等人的支持下成立了民主党派。建国后,以民主党派的身份加入了新政府。  5、谭延闿,湘军。人是湖南人,出生在浙江。据说因为名字的原因,与状元失之交臂。慈禧1看,此人也是湖南人也姓谭,立刻想到了那个让他头痛的谭嗣同。但就是如此,也几乎是清朝以来湖南考试最好的1个。书法相当牛逼,是晚清民国时期,有名的书法家。据说他是湖南立宪派代表,辛亥革命后湖南都督被暗杀之后他就被推举了出来。后来,2次革命的时候因为和江西李烈钧呼应反袁,然后被袁世凯革职后从湖南赶走。然后开始一路追随孙中山。又据说,刚开始的时候,孙中山曾经做媒宋庆龄于他。但他估计是不想夺人所爱,委婉拒绝了,只是和宋庆龄结拜了兄妹。后来,蒋介石手下的得力干将陈诚,就是他的女婿。  6、程潜,攻豫军。早期追逐孙中山,北伐时候是著名的攻豫军司令。宁汉分流的时候,是武汉势力的支持者。曾经发兵东征南京的蒋介石势力。后来,蒋介石上台后,受到排挤打压。抗日战争的时候,再次出山,任平汉铁路防线战区的司令。后来花园口决堤,它的防线汉奸丛生,等事情,让其声名狼藉。后来,他的位置被武汉战役初期表现出色的手下薛岳给顶替了。解放战争的时候,他投诚了,加入了新政府。  7、李福林,福军。这是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据说是出生于地痞流氓黑社会,后来在广州打家劫舍的时候败落了,然后被当局通缉。而后跑到南洋,却认识了孙中山。回国之后,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党。当然,他也是比较早期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重要成员,也是孙中山先生最初不是很多的军事力量之一。但蒋介石一直都跟他聊不来,似乎。北伐到1927年的时候,围剿广州起义,下手太狠还是怎么滴,被蒋介石找了个借口修理了。于是他又回去干老本行了,继续混黑社会。后来,抗日的时候它也利用他的黑社会势力为抗日做了1定的贡献。于是,抗日胜利的时候,他甚至考虑用他的黑社会势力去对日军进行接收。但蒋介石没搭理他,后来派了张发奎进行接收。然后,他混迹在粤港澳地区,继续它的黑社会事业,后来老死于澳门。是澳门香港地区黑社会的元老级人物。  8、唐生智,湖南新军。1926年北伐的时候,是8支队伍里最后1只加入的,有人怀疑他的动机纯洁度。估计他再不加入,他就成了后面被北伐掉的对象了。宁汉分流的时候,他也是站在武汉方面的。后来也发兵去打过南京的蒋介石。再后来,蒋介石重新上台之后,他也受到了监视排挤打压。抗日的时候重新出山,在南京保卫战中亮了1下相。原来打算和鬼子进行南京决战,也曾经开个装甲车身先士卒在南京抗日前线横冲直撞视察指挥作战,被人称为“唐疯子”。但后来,蒋介石几道命令要求撤退,然后他率南京防务军队撤退了。后来的南京大屠杀,有人把账也算到他头上去了。再后来,似乎又被蒋介石再次冷冻了,没有什么太多表现。解放战争的时候,投诚共军,加入了新政府。  总参谋:白崇禧。号称小诸葛,足智多谋,也是桂系新军阀的代表人物之一。北伐战争时期,职任总参谋长,官仅次于蒋介石。宁汉分流,是武汉势力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蒋介石下野之后,他策划实施排挤打压甚至枪毙了众多异己。著名的民国江西省长熊式辉的老上司北伐功臣赣军赖世璜,据说就是因为不服从且顶撞过他,在桂系上台之后而被他秘捕后枪毙了。后来,蒋介石重新上台后,为赖世璜平反了,并开始重用赣军。而他的下属熊式辉,也因此得到了重用。然后又有了后来的蒋经国抗日时期在赣州受保护和锻炼的段子。1949年,他支持李宗仁当了总统。后来逃去了台湾,然后一直就郁郁不得志了,并慢慢的淡出了政坛。  总司令:蒋介石。1926年的北伐,对于很多人而言记忆深刻。但实际上,这只是孙中山的第三次北伐。1924年孙中山于韶关宣布北伐的时候,蒋介石还不是司令,甚至连主要的军队指挥官都不是。当时的总司令是谭延闿。下属的部队不是8个军,只有4个军,分别为:建国湘军谭延闿,建国滇军杨希闽,建国粤军许崇智,建国豫军樊钟秀。1925年,也搞过1次北伐,这时候蒋介石开始是总司令了,但同时也是黄埔军的司令。另外,相对而言,也就是黄埔军听他的话,其它几只部队几乎他都管不了,相对而言。当然,其实就算是1926年时候的北伐,他对8只部队的掌控也是相当的软弱。要不也不会有后来的“宁汉分流”,以及他的下野了,甚至包括1927年的排共。这时候,下属的部队有5个军,分别为:黄埔学生军蒋介石,建国湘军谭延闿,建国滇军朱培德,建国粤军李济深,福军李福林。  1926年的北伐,后来被宣传的频率很高。  首先是功劳很大,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北洋军阀几乎就是在这次的三个阶段被彻底打败了,然后1928年蒋介石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中国。还有个“功劳”,就是黄埔军几乎成了这份功劳的主要贡献者。但实际上,这样把8个军的情况以及背景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就当初那些孩子军,当年估计真的只是个围观的,搞不好。而只是因为,这些孩子后来都成了政府的栋梁,所以适当的修改了下历史,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后,为什么共产党也似乎一样的口气,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说来也好理解。因为当年的国产党,也几乎是黄埔系统里的嘛。国民党这样去宣传对共产党也有好处,于是共产党也就乐得个顺水推舟了。  其次,是摇篮的作用,这个也是公认的。经过北伐,多少后来的国共两党的精锐都是在开始了腾飞。包括黄埔学生军,也是通过北伐的锻炼,茁壮成长,后来成为了国共两党的精英。也同时,是后来的抗日,国内战争,以及解放后新政府,甚至包括逃亡到台湾的国民党政府,的核心骨干来源。这份摇篮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总的来说,1926年的北伐。我们听或看到的信息很多,伴随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对于大多国人而言,都不陌生。但更丰富的内容细节,或者说内幕真相,又或者说更加真实点的历史,也相信,大部分人是不知道的,或者说没什么印象。面对历史,我们还是要尽量,更丰富、更真实的去了解它们,或许会好点。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 更多
  还有吗?好像一不小心做了沙发?感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楼主,@sw100_006  1926年的北伐,8个军分别为:   1、何应钦,黄埔学生军。何应钦,贵州人,云南讲武学堂读过书。后去了日本跟蒋介石同1个军校读书,是蒋介石的师弟。之后的戎马生涯,是蒋介石最核心的追随者之一。但1936年西安事变的时候,也传闻,他有篡位的嫌疑。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等,就是他设计的。不过,这个青天白日旗,据考证倒不是他发明的,而是借鉴于云南边上缅甸1个汉人州果敢的旗帜。这个汉人州是明末清初逃到缅甸的明朝军民们形成的。他们制作了这个反清复明的旗帜,这个旗帜据说一直使用到了新中国的1968年。另外,这个人也是国民党政府中著名的“亲日派”。1933年的长城会战,之后就是他去和日本人签的《塘沽协议》、《何梅协议》。后来抗日胜利之后,据说也是他一手操办的释放了首号日本战犯冈村宁次。   2、朱培德,滇军。朱培德跟朱德是老同学,同是“云南讲武学堂”毕业的,号称“两朱”。护国战争时候,就一起共事过。...  -----------------------------  离楼主好近  
  湘军威武!
  和谭延闿结拜兄妹的宋美龄,孙中山作媒的也是宋美龄,  
  @心远地偏 4楼
22:37:22  和谭延闿结拜兄妹的宋美龄,孙中山作媒的也是宋美龄,  -----------------------------  是的。百度了下,好像都说的是宋美龄。
  回复楼主,
@sw100_006  1926年的北伐,8个军分别为:  1、何应钦,黄埔学生军。何应钦,贵州人,云南讲武学堂读过书。后去了日本跟蒋介石同1个军校读书,是蒋介石的师弟。之后的戎马生涯,是蒋介石最核心的追随者之一。但1936年西安事变的时候,也传闻,他有篡位的嫌疑。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等,就是他设计的。不过,这个青天白日旗,据考证倒不是他发明的,而是借鉴于云南边上缅甸1个汉人州果敢的旗帜。这个汉人州是明末清初逃到缅甸的明朝军民们形成的。他们制作了这个反清复明的旗帜,这个旗帜据说一直使用到了新中国的1968年。另外,这个人也是国民党政府中著名的“亲日派”。1933年的长城会战,之后就是他去和日本人签的《塘沽协议》、《何梅协议》。后来抗日胜利之后,据说也是他一手操办的释放了首号日本战犯冈村宁次。  2、朱培德,滇军。朱培德跟朱德是老同学,同是“云南讲武学堂”毕业的,号称“两朱”。护国战争时候,就一起共事过。...  -----------------------------  @幸福佛少 2楼
21:21:04  离楼主好近  -----------------------------  此话怎讲?
  北伐军最强的,不是粤军,而是桂系的第七军。  粤军张发奎第四军被称为“铁军”,但李崇仁的桂系第七军被称为“钢军”!  桂系第七军,才是战无不胜、打垮孙传芳、吴佩孚的头号主力。
  @jwldgjw
20:03:37  北伐军最强的,不是粤军,而是桂系的第七军。  粤军张发奎第四军被称为“铁军”,但李崇仁的桂系第七军被称为“钢军”!  桂系第七军,才是战无不胜、打垮孙传芳、吴佩孚的头号主力。  -----------------------------  嗯 这个版本确实也听到过 --- 江湖上一直有声音是在顶广西兵的 。。。。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义熙北伐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义熙北伐,指刘裕于公元409年和公元416年先后发动的对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和羌族姚氏建立的的战争。战争波及今天的安徽北部,湖北北部,山东全境,河南全境,陕西全境,山西南部,战争规模之大,远超此前的任何一次北伐。两次北伐,前后灭,破,亡,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后长安虽在一年多后得而复失,但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和山东全境已划入版图,“七分天下,而有其四”,江淮流域得到保障。为刘宋和年间,休养生息,出现“余粮息亩,户不夜扃”的局面提供北部疆域的屏障,仍不失为取得较大成果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北伐。唐代史学家称赞此次北伐:“西尽庸蜀,北划大河。自汉末三分,东晋拓境,未能至也。”
义熙北伐简介
义熙北伐灭南燕
义熙五年(409),刘裕因对边境的不断骚扰,率军北伐。四月,刘裕自建康出发,率舟师沿淮河、泗水,至下邳(今江苏邳县南),留下船舰辎重,自陆路至琅邪(今山东临沂北)。所过之处,皆筑城,留兵守之,以防南燕人断其后路。[1]
五月,进抵(今江苏西北),留船舰、辎重,改由陆路进至琅邪(今山东临沂北)。为防南燕以奇兵断其后,所过皆筑城垒,留兵防守。南燕鲜卑人恃勇轻敌,对晋军进入其境不以为虑。慕容超没有采纳征虏将军“凭据大岘山(今山东沂山)之险,使晋军不能深入”或“坚壁清野”、“断晋粮道”之良策。六月,刘裕未遇抵抗,过莒县(今属山东日照),越大岘山。南燕主慕容超先遣公孙五楼、及左将军等,率步、骑兵5万进据临朐(今属山东潍坊)。慕容超得知晋兵已过大岘山,自率步骑4万继后。燕军至临朐,慕容超派公孙五楼率骑前出,控制临朐城南的巨蔑水(今山东弥河)。与晋军前锋孟龙符遭遇,公孙五楼战败退走。刘裕以战车4000辆分左右翼,兵、车相间,骑兵在后,向前推进。晋军进抵临朐南,慕容超派精骑前后夹击。两军力战,胜负未决,刘裕采纳参军胡藩之策,遣胡藩及谘议参军檀韶、建威将军向弥率军绕至燕军之后,乘虚攻克临朐。慕容超单骑逃往城南左将军段晖营中。刘裕纵兵追击,大败燕军,段晖等十余将被斩。慕容超逃还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刘裕乘胜追击北上,攻克广固外城。慕容超退守内城。刘裕筑围困之,招降纳叛,争取民心,并就地取粮养战。慕容超被困于广固内城,先后遣尚书郎张钢、尚书令韩范,驰往求援。[2]
七月,后秦主派卫将军姚强率步、骑兵一万,与洛阳守将姚绍汇合,统兵共救南燕。并遣使向刘裕宣称,后秦以10万兵屯洛阳,若晋军不还,当长驱而进。刘裕识破姚兴虚张声势,不为所动。不久,姚兴被夏主刘勃勃击败于贰城,遂令姚强撤周长。慕容超久困于广固,不见后秦援兵,欲割大岘山以南与东晋为条件,称藩于东晋,刘裕不允。南燕大臣张华、封恺、封融及尚书张俊相继降晋。九月,刘裕截获为借兵去后秦的韩范,使其绕城而行,以示后秦救兵无望,城内南燕守军惊恐。十月,燕臣张纲被俘,晋军制成飞楼、冲车等各种攻城器具,加强攻防能力。[2]
义熙六年(410年)二月,南燕贺赖卢、公孙五楼率军挖地道出击晋军,被击败,退回内城。刘裕乘机四面攻城,南燕尚书打开城门迎降,晋军攻入广固内城。慕容超率数十骑突围而走,被晋军追获,送至建康斩首,南燕灭亡。刘裕以广固久守不降为由,入城后,尽杀王公以下、以及俘虏的人口一万多,马二千匹以泄愤。慕容超被押送回师,在建康街头斩首。[2]
义熙北伐灭后秦
齐境克服,刘裕本想停镇下邳,荡凊,但妹夫卢循复集孙恩残部,败晋军于(今江西南昌)。不得不班师回朝。回京后,先后镇压、剿灭割据长江中上游的、势力,逼走,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一统局面。
十二年(公元416)一月,主死,继位,内部叛乱迭起,政权不稳。刘裕认为这是灭亡后秦的良机。八月,刘裕以任左仆射,内,外供军粮,自己率大军分四路北伐。九月,刘裕扺达。、领兵由淮、淝转向许、洛,诸屯守皆望风降附,晋军进展神速。十月,王镇恶军占领洛阳。[3]
次年正月,留其子镇守彭城,自率大军北上。此时北魏派十万重兵驻守河北,并以游骑骚扰晋军。刘裕在行军中,虽常设奇阵或用大弩强槊击败魏军,但进军速度缓慢。王镇恶军由洛阳进抵后,为秦主力以阻,檀道济军的粮道也为秦将截断。晋军一时处于危境。王、檀向刘裕求援,而刘裕却为北魏军牵制,自顾不暇。幸得当地百姓的帮助,潼关晋军才转危为安。三月初八,刘裕以左将军向弥率部分兵力屯于重要渡口碻璈(今山东东阿西北),自率大军进入黄河;魏军为防止晋军于黄河北岸上陆向魏进击,也以数千骑兵沿黄河北岸跟随刘裕军西行,凡漂流至北岸的晋军人员,均被魏 军擒杀。刘裕数次派兵上岸攻击魏,刚一登岸, 魏军便逃离岸边。为击败魏军的袭扰,刘裕命数千勇士,车百乘,由丁旿和宁朔将军率领,携带强弓利箭,登上黄河北岸,列阵而进。魏军立即前来进攻,魏将率骑兵3万四面围攻晋军。晋军拼力死战,魏军被利箭射杀者甚众,死尸堆积遍地,魏将阿薄干被斩,魏兵败退走。朱超石率宁朔将军、追杀,又斩俘1000多人。四月中旬,刘裕进至洛阳,为防止魏军的袭击,在洛阳停军两个月,部署后方的防卫。七月,刘裕全面击退,十万魏军几乎全军覆没,河南全境被收复,刘裕随后进至陕城;前锋攻入,进屯青泥(今陕西)。八月,刘裕至潼关,与诸部会合。
秦主为缓解两面受敌的危局,谋划先消灭沈田子军,再抵御,于是率步骑数万急趋青泥。沈田子军本为,不过千余人,但各自为战,骁勇异常,数次出击竟使姚泓败还长安。此时,突破防线,率师直进,一举攻陷,姚泓率群臣投降。[4]
义熙北伐回师争议
《南史》和《宋书》记载:刘裕攻下长安后,本打算在长安休息,经略赵、魏两地,不想十一月,刘裕最重要心腹和谋臣,坐镇京城的前将军刘穆之突然去世,刘裕后院起火,顿感后路无托的危险,于是留下一万人,率主力部队回师彭城。十二月初三,从长安出发,以桂阳公刘义真为雍州刺史,镇守长安,留下心腹将领来辅佐他[5]
。一年半后,留守长安的将领发生内讧,胡夏趁虚而入,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得而复失。刘宋军队退至潼关。经两次北伐,潼关以西的关中地虽复失,但黄河以南,山东全境,关东,淮北地已为刘裕占有,划入南朝版图,“七分天下,而有其四”,这是祖逖、桓温、谢安经营百年所未能达到的。
对于刘裕在收复长安之后,回师的原因和看法,向来说法不一,争议颇大。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
义熙北伐篡位说
一些史家引用北魏官方史书《魏书》的看法认为:刘裕北伐只为篡位获取政治资本,因此刘裕回建康是为急于篡位。但是回是过了两年之后才称帝,并没有急于篡位。刘裕回师是因朝中最重要的心腹刘穆之突然病逝,刘裕顿感后方空虚,遂回师。
“篡位说”明显不合史实,据《晋书.郭澄之传》记载:“(刘裕)既克长安,裕意更欲西伐,集僚属议之,多不同。”[6]
说明刘裕当时攻下长安后是准备继续西征的。《宋书》,《南史》,《资治通鉴》均记载刘裕是回师彭城并不是回师建康。篡位说明显有误。
一些持有此观点的网络杂文也多有违史实,过分夸大刘裕第二次北伐丧失的成果。刘裕第二次北伐,并不仅仅是北伐关中,实则是北伐关、洛,收复了关中和河南两地。关中之地虽得而复失,但河南之地仍然得到刘裕的重兵扼守。刘裕撤离关中时,仅留1万人守在关中,将大部分兵力布守在河南,并在黄河岸边建立了4个军镇,拱卫河南中原之地,他还是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同时,根据裴子野《宋略.总论》记载:刘裕曾计划在422年出征北魏,结果422年五月刘裕病卒,北伐取消。[7]
因此,刘裕如果北伐仅仅为了篡位,他何必登基之后还有意北伐。
对刘裕北伐只为篡位说可看作是《魏书》的诋毁之言。记载这段历史的四部正史中只有《魏书》一家想当然地认为刘裕北伐只为篡位,《魏书.岛夷刘裕传》:“裕志倾僣晋,若不外立功名,恐人望不许,乃西伐姚泓。”《魏书》作为北魏的官方正史,对刘宋的史实多有诋毁抹黑之嫌。根据同时代的《宋书》记载刘裕当时:“本欲顿驾关中,经略赵、魏。穆之既卒,京邑任虚,乃驰还彭城”,《南史》也记载:“帝在长安,本欲顿驾关中,经略赵、魏,闻问惊恸,哀惋者数日。以根本虚,乃驰还彭城。”《资治通鉴》也记载:“始,裕欲留长安经略西北,而诸将佐皆久役思归,多不欲留。会穆之卒,裕以根本无托,遂决意东还。”这些史料都说明,刘裕当时本想以关中之地为根基,继续发兵西北,无奈刘穆之逝世,刘裕迫不得已改变先前想法。
义熙北伐攘外先安内说
吕思勉却认为急急篡位的说法只是史家附会王买德的话 说:“宋武代晋,在当日,业已势如振槁,即无关、洛 邑之绩,岂虑无成?苟其急于图,篡平司马休之后,迳篡可矣,何必多伐秦一举?武帝之于异己,虽云肆意翦除,亦特其庸中佼佼者耳,反之子必尚多。刘穆之死,后路无所付托,设有窃发,得不更诒大局之忧?欲攘外者必先安内,则武帝之南归,亦不得訾其专为私计心也。义真虽云年少,留西之精兵良将,不为不多。王镇恶之死,在正月十四日(应为十五),而勃勃之图,仍历三时而后克,可见兵力实非不足。之陷,其关键,全在王修之死。义真之信谗,庸非始料所及,此尤不容苟责者也。
据南朝裴子野考证,刘裕攻克长安时已经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计划:即先联合西凉(汉人)前后夹击北凉和西秦,灭掉这两国之后,再同西凉一起对付夏国(匈奴人),灭掉夏国后,再联合辽东北燕(汉人),三军齐发进军北魏,肃清河北,统一大业就此完成。但这首先需要后方的稳定,因此,吕思勉攘外先安内说是有道理的。
义熙北伐今人看法
后来的齐梁陈三代开国之君,他们都没北伐,为什么他们当住了皇帝,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宋太祖赵匡胤在没当皇帝之前建立过很大的功业吗?他们照样篡位。要是想当皇帝,需要通过北伐吗?他北伐之前,平定孙恩起义,平定,在北伐后秦之前刘裕不光把给灭了,还把西蜀,,等南方各大割据势力全部扫平。这个功劳已经够大的了,刘裕之前东晋时期哪个有过这么大的功业。当个皇帝易如反掌,难道他还需要再灭一个后秦再来当皇帝吗? 所以并非是为了篡位。《宋略.总论》记载:刘裕曾计划在422年出征北魏,结果422年五月刘裕病卒,北伐取消。因此,刘裕如果北伐仅仅为了篡位,他何必登基之后还有意北伐。
义熙北伐结局
总的来说,刘裕北伐是成功的北伐,刘裕两次北伐,前后收复了山东,河南,关中。潼关以西的关中后来虽得而复失,但关东,河南,山东则划入了南朝版图。约即今天的陕西东部,河南全境,山东全境成为南朝的疆土。后来宋魏间战争,多在这些土地上进行,使长江流域得到较为长期的安静。不能因为关中地复失,就片面地认为刘裕北伐就失败了。刘裕北伐建立的功勋也受到了后来史家的赞扬。明末清初思想家说:“宋武兴,东灭,西灭,、敛迹而穴处。自称乱以来,、、、谢安经营百年而无能及此。后乎此者,二萧、陈氏无尺土之展,而浸以。然则永嘉以降,仅延中国生人之气者,唯刘氏耳。”刘裕在晋朝末期收复北方的青、兖、司三州,大致拥有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成 为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一个王朝。自以东、以南直至已为南朝版图,得到保障,这是、、经营百年所未能达到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百度百科&#91;引用日期&#93;
《晋书·卷一百十九》:兴既死,秘不发丧……
.百度百科&#91;引用日期&#93;
《南史.宋武帝本纪》:帝欲息驾长安,经略赵、魏,十一月,前将军刘穆之卒,乃归。十二月庚子,发自长安,以桂阳公义真为雍州刺史,镇长安,留腹心将佐以辅之。
《晋书.列传第六十二》“既克长安,裕意更欲西伐,集僚属议之,多不同。”
(梁)裴子野,《宋略.总论》:“永初末岁,天子负扆矜怀,以燕、代戎幄,岐、梁重梗,将誓六师,屠桑干而境北狄,三事大夫顾相谓曰:‘待夫振旅凯入,乘辕南返,请具银绳琼检,告报东岳。’既而洮弗不兴,即年厌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伐军是谁的部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