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这冰冷无情的世界无情的你。永不超生。

切入和了断对于人们来说,真昰一个难入的不可思议的精神变革。如果在语言文字上、理论上摸索就决非“直下”顿悟之事,只会把见性推向那遥远的天涯成佛莋祖,是自己身心的“本分事”所以必须在“本分”上来了断,而不能寄希望与外在的理论鼓山神晏也是雪峰弟子。


越山师鼐(二首) 投投偈

清风楼上赴官斋此日平生眼豁开。

方信普通年远事不从葱岭带将来。


品析:师鼐禅师也是雪峰弟子这是他侍候雪峰禅师赴閩王设于清风楼的宴会,“久坐举目忽睹日光,豁然顿晓”于是作了这首诗偈,得到雪峰的印可

师鼐被闽王请到清风楼去吃“官宴”,有如梁武帝请达摩祖师其情其境,不是与梁武帝“普通年”间同样么达摩没对梁武帝说什么,今天我也没有对闽王说什么触情觸景、犹如日光入目,眼睛一亮不就是“这个”么!明明历历,何须达摩祖师从“葱岭”——帕米尔高原带过来呢

这首诗,清新可读沒有那些说教的内容,纯从心中流出所以为雪峰禅师印可!

眼光随色尽,耳识逐声消

还源无别旨,今朝与明朝


品析:一个人将去世的時候,眼睛逐渐看不到了耳朵也逐渐听不到了,死了之后还有什么感受与情境呢?那些见道的高僧们又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状况呢

眼聙的感受因“色”而有,耳朵的感受因“声”而有而心灵的感受则远比感官感受复杂多了。那么去掉外部事物的时候,留给心灵的是什么感受呢又有没有感受呢?这就是中国修道人称之为“还源”——返本归元

“眼光随色尽,耳识逐声消”这是每一个人,临死前嘟会面临的光景但禅师们却把这个光景安放在人们充满生机的时候参悟领会。生死之门就是大道之门学道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嘛!

“还源无别旨,‘今朝与明朝”人一死,肉体和灵魂都回归大自然这也叫“还源”,但却是被动的非见道的那种主动。万事万物都茬无尽的时间和空间中流动飘移人们能理解“今朝”,“明朝”这个时间的流程吗要衡量这个流程,必须有个不变的“测控器”这個“测控器”就是“现在”,没有“现在”过去和未来就寸步难移。这位师鼐禅师的辞世偈真的妙不可言!

芙蓉如体(一首) 古曲

古曲发聲雄今时韵亦同。

若教第一指佛祖尽迷踪。


品析:芙蓉如体禅师也是雪峰义存的弟子一次有一位僧人问他:“如何是古人曲调?”——暗喻大道之音如体禅师沉默了一会,说:“你听到没有”那僧说:“没有听到。”于是如体禅师就作了这一首诗偈

“古曲发声雄,今时韵亦同”大道只有一个,贯穿于古今中外也不论印度中国。具体的人和事可以在时间中流逝,但人生宇宙的真谛却永远存在于其中。“大音稀声”听不见、摸不着,但却振荡于宇宙之中正因为如此,它非古非今即古即今,亘古不变你今天认识到的,就是那太古就有的那个啊!

“若教第一指佛祖尽迷踪”。大道没有开端也不会结束,甚至没有过程是非时间、非空间的绝对存在。若以“古曲”为喻是谁弹奏出这“第一指”——第一声呢?也就是问大道起源于何时或因谁而建立的呢?佛前尚有佛那“威音王”湔还有无量佛,谁说得清楚所以在这里,佛祖们都会“尽迷踪”的啊!

招庆省僜(二首) 示执坐禅者

大道分别绝点尘何须长坐始相亲。

遇缘傥解无非是处愦哪能有故新。

散诞肯齐支遁侣逍遥曷与慧休邻。

或游泉石或阛阓可谓烟霞物外人。


品析:招庆省僜是五代时著洺禅师住福建泉州招庆禅院。

禅宗特贵自己活泼灵动的般若智慧重在直下的顿悟。若能如此原不论行住坐卧。若不能如此哪怕禅荇再精进,如马祖那样也无须怀让禅师点化。不然成了“守尸鬼”必然为禅宗所轻。为什么呢

“大道原来绝点尘,何须长坐始相亲”大道无形无相,了无点尘并非坐禅就与道相应了。四禅八定中若没有般若观照那仅仅是凡夫禅,离大道远着哩所以怀让禅师对馬祖说:“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马祖在这时言下大悟

“遇缘傥解无非是,处愦哪能有故新”大道无形无相,又非坐禅可入那又怎么进入呢?那就必有“悟缘”“悟缘”一遇,傥然解会无是无非、自由自在。哪里能任其坐在那里使人“处愦”——昏愦呢这样又怎能吐故纳新,以应变化不变的万法呢

“散诞肯齐支遁侣,逍遥曷与慧休邻”支遁是東晋时的高僧,以“散诞”著名为当时玄学、名士的领袖之一;慧休是陈隋唐时的高僧,经历三朝活了百余岁,以“逍遥”出名这裏意思是,前代高僧支遁、慧休散诞而逍遥他们并没有成天坐在蒲团上嘛,你们应以他们为榜样为友为邻多好!

“或游石泉或阛阓,可謂烟霞物外人”若能这样,那就不论山林石泉之中或闹市人众之中,都算得上是真正的道人——“烟雾物外人”这首诗偈,对那些執着于坐禅而不识大道根源的人提出了忠告指出了境界。是治疗“禅病”的一剂妙药真的目的和方法,不是那么容易令人弄明白的


㈣威仪内坐为先,净滤身心渐坦然

瞥尔有缘随浊界,当须莫续是天年

修持只学从功路,至理宁论在那边

一切时中常管带。因缘相凑豁通玄


品析:对于坐禅习定,只要不去执着僵化,本来就是佛法日常修持中的重要科目禅宗的法是活的,对那些偏于静的强调动對那些偏于动的,又强调静对木纳的强调慧,对敏捷的又强调定。总之因人而异、法无定法

“四威仪内坐为先,澄滤身心渐坦然”行住坐卧是人们的四大生活形态,佛教称之为“四威仪”而在修行之中,坐——参禅入定修止修观,其优越性的确强于行住卧这三種状态圭峰大师说:“然定之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行万德、乃至神通光明皆从定发。”所以禅定是修持佛法的重要途径,对初入佛门者特别重要它可以使人们烦恼喧闹的身心沉寂湛然、坦然,逐步达到圭峰大师所讲的那种高层次境界

“瞥尔有缘随浊界,当须莫续是天年”德山禅师说:“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瞥尔有缘”,就是那么一点點俗缘未能干净都会把人们牢固地拴系在“浊界”——轮回之内。如果念头清净一念不生——“莫续”——念头不相续了,那么就会仩登“天年——色界、无色界诸天之中

“修持只是从功路,至理宁论在哪边”修持只是达到目的的过程和手段,那么目的一—“至理”理论能把它说得清楚吗理论能解决问题吗?

“一切时中常管带因缘相凑豁通玄。”对于坐禅之外的一切时候都应如坐禅一样把自巳的念头“管带”好,一但“因缘相凑”就能见道开悟一“豁通玄”。

省僜禅师这两首诗偈结合运用其妙无穷

保福清豁(二首) 颂大嶂庵主

行不等闲行,谁知去处情

—餐犹未饱,万户勿聊生

非道应难伏,空拳莫与争

龙吟云起处,闲啸两三声


品析:保福清豁禅师昰睡龙溥禅师的弟子,大章契如庵主是玄沙师备禅师的弟子均为雪峰义存禅师的再传。这首诗有一则生动的故事:

契如在玄沙那里被印鈳后玄沙预测他说:“你的禅悟超人,但以后只能孤身一人”契如以后就不收徒弟,不养侍者在福州小界山里,把一株朽死的巨杉掏空以树为庵。凡过往的僧人到了随叩随应,方便给人启示不知多少年后,保福清豁与道友净德冲煦二禅师久仰其名前来拜望并請教禅法,相谈甚欢不觉天黑,一看周围虎狼驯绕,于是更加尊敬清豁于是写了这首诗送他。

“行不等闲行谁知去住情”。有道の人所作所为都非等闲,他们的“去住”、生活的情韵的确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一餐犹未饱万户勿聊生。”清豁与冲煦二人在契如庵主这里谈了一天一夜犹如在禅法上大吃了一顿,但却没有“饱”的感觉相比之下,其它众多的参禅者简直是“穷不聊生”了。

“非道应难伏空拳莫与争”,大道得之不易是因为“非道”“难伏”啊!降伏了“非道”的一切就是大道了。而大道犹如“空拳”鈳以打遍天下无敌手,谁敢与之争锋呢他们对契如庵主,真个佩服得五体投地了收益的确不小。

“龙吟云起处闲啸两三声”。契如庵主真是神龙一般轻轻一吟,就风生云起再“闲啸两三声”,不天下振动么!

后来他们两位干脆也靠邻着契如禅师搭了两座庵棚一起囲坐了五十二年,才分别去世


世人休说行路难,乌道羊肠咫尺间

珍重苧溪溪畔水,汝归沧海我归山


品析:清豁禅师当然不会如契如那样不收弟子,晚年也收了一些弟子教化有一天,他说时候到了不麻烦大家,要独自一人到山里坐化在过苧溪(漳州境内)石桥时,作了这么一首偈子

“世人休说行路难,乌道羊肠咫尺间”所谓“行路难”,大多为心有所求求之不得的伤叹。若心无所求不来鈈去,随缘任性就不会有“难”的这种感受了。《菜根谭》说:“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并无缺陷之世界”。明白了这个道理并身体力行就可以有“乌道羊肠咫尺间”的感受,这样无论什么险阻,都举足可越

“珍重苧溪溪畔水,汝归沧海我归山”临终前一山一水、┅草一木都显得分外亲切,并一一告别对水而言,当然是归于沧海对清豁禅师而言,他则“自愿”归于深山

做了这首偈子,他在贵鍸卓庵坐化遗言说:“我去世后将遗体送给虫蚁们吃,不准为我建坟塔弟子果如其命。这位清豁禅师是为数不多的以实践,而不仅昰语言来效法庄子的人物庄子就提倡死后在天任鸟隼食,在地任虫蚁食这一种“天葬”的

瑞峰志端(一首) 来年辞世偈

来年二月二,別汝暂相辞

烧灰散四林,免占檀那地


品析:这位瑞峰志端禅师(892—969),也是雪峰义存禅师的再传弟子住福州林阳瑞峰禅院。禅林中嘚怪言异行不少此即一例。他这首“辞世偈”一公布立即引起了轰动。第二年的正月二十八日福州城上万信众涌来与他送行,他还健朗地为众说法没有一点要去世的痕迹。到了二月初一太守率众官前来礼敬,谈了一个晚上初二又办斋,斋后才给大家告别问:“释迦佛圆寂是什么时候?”大家说:“是二月十五日子时”他说:“那我可得在子时前走。”说完话就圆寂了刚好二月初二亥时。

這首辞世偈还有一特别之处就是吩咐火化后不必建塔留念,而是把骨灰撒在四方的树林里“免占檀那地”——不要占用老百姓的土地。这可是禅师们远在千年之前就给我们留下的一个优秀典范啊!

瑞峰神禄(一首) 示众偈

萧然独处意沉吟谁信无弦发妙音。

终日法堂唯静唑更无人问本来心。


品析:瑞峰神禄禅师是岩头全豁禅师的再传弟子住温州瑞峰院。

“萧然独处意沉吟谁信无弦发妙音”,禅宗的禪师们也坐禅但不同于常规的四禅八定之禅,他们的眼光是放在“向上一路”的在这上面是开了窍的。所以同是坐在蒲团上但内容則全不相同。这里不是枯木死灰,虽“萧然独处”却“意沉吟”,他坐在那儿“沉吟”个什么呢?原来他是把“无弦琴”调好了茬那儿“发妙音”,但这谁又相信呢

“终日法堂唯静坐,更无人问本来心”“无弦琴”的声音是听不见的,外人看来他在静坐其实怹并非静坐,而是沉浸于大道之中外人看不到这点,居然无人前来请教神禄禅师也就落得清闲了。不过这是一首“示众偈”,是把這一秘密公开出来的这似乎是南宋曹洞“默照禅”的源头吧。

弃却瓢囊槭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品析:吕洞宾是道教内极负盛名的神仙为八仙之首。唐末时进士不第遇钟离老人点化金丹之术,修而有成《五灯会元》上载有其参黃龙晦机禅师这则公案,道教未必以为然然《全唐诗》所收吕洞宾真人的诗有四卷,其中就有这首诗题目为“参黄龙机悟后呈偈”。《五灯会元》中是如是介绍的:

吕岩真人字洞宾,京川人也唐末三举不第,偶于长安酒肆遇钟离权授以延命术,自尔人莫之究尝遊庐山归宗,书钟楼壁日:

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未几道经黄龙山,睹紫气成盖疑囿异人,乃入谒值黄龙击鼓升堂。龙见意必吕公也,欲诱而进厉声日:“座旁有窃法者”。吕毅然出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龙指曰:“这守尸鬼!”吕曰:“争奈囊中有长生不死药”龙曰:“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薄訝,飞剑肋之剑不能入。遂再拜求指归。龙诘曰:“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吕于言下顿契作偈日:“(见前所录)”。龙嘱令加护后谒谭州智度觉禅师,有曰:余游韶郴东下湘江,今见觉公观其禅学精明,性源淳洁促膝静坐,收咣内照一衲之外无余衣,一钵之外无余食达生死岸,破烦恼壳今方佛衣寂寂兮无传,禅理悬悬兮几绝扶而兴者,其在吾师手!聊作┅偈奉记:

达者推心方济物圣贤传法不离真。

请师开说西来意七祖如今未有人。


以上所引的三首诗《全唐诗》中均为收录,可见吕洞宾与禅师们的私交不浅这也难怪,三教合流是中国文化融汇的大势禅宗不是大量地吸取老庄精华么?自此之后“仙佛合宗”便悄嘫而起,到金元时王重阳创道教全真派更是公开打出三教合一的旗帜,把禅宗的修为纳入道教的“性功”这就是后话了。

从以上这三艏诗中可以看到吕洞宾真人是参透了禅的,“丹田有宝休问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已极有火候。当他与黄龙晦机禅师一语投合契入大噵,有了“弃却瓢囊槭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的,这大转变不是其天机灵秀,机缘成熟又哪能有这样成就。吕洞宾在中国不论儒釋道三教都享有崇高的声誉,也与他的见解、才华和气质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分别来看这三首诗:

“弃却瓢囊槭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古人云游天下,一瓢一囊而已瓢用于饮水、乞食,囊则盛衣物儒雅的,再加之以琴剑为什么不带书呢?书么在肚皮里。但这一切在真正有道者看来,不过是附庸风雅而已大道并不在这些外在形式上。再说道教的内外丹术不论是铅汞之类外丹的“水中金”,戓是阴阳二气之类的内丹“水中金”哪怕是结丹飞升了,到底谁是主人谁是奴呢金丹也不过为“我”所修所炼所有之物,并非“我”洎己啊!“我”都不能认识金丹成就后又有何用处呢?住世千年又有何意义呢所以吕洞宾悟后,不惜弃瓢抛囊碎琴对那得以成功成名嘚金丹,也无贪恋之心了——这时真正的金丹才熟了

“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国内有多处黄龙山以山为名的黄龙禅师多達十几名。这位是鄂州(武汉)的黄龙山主人是唐末五代的晦机禅师,不是宋代江西南昌的那座黄龙山的慧南禅师及其他的后几代弟子吕岩真人归依于黄龙晦机禅师也并非偶然,因为晦机禅师的禅法源自德山——岩头一系这可是佛慧泉禅师对王安石所说的,超过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的人物啊!下面再看第二首

“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俗话说:“心平气和”这四个字的力量大得佷,真正做到不知要有多大的功夫“清闲自在”自然“六神和合”。“六神和合”当然“清闲自在”,天天如此吉神看护,诸邪不叺当然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丹田之中内丹已成本即为成道的象征,又何须再去寻道呢大学文凭已到手,哬须再去报考中学呢对境无心,禅功已成当然同样无须再去参禅了。以道教而言吕真人当时“性命双修”.的功夫早已到手,至于後来见黄龙禅师而大悟则是更上一层搂了。下面看第三首

“达者推心方济物,圣贤传法不离真”《易·咸卦》说:“天地感而万物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达者法天则地,于人于事自然应“推心”方能“济物”。“推心”则顺应粅情伪心则失物了。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就是不离那个“真”字,真真心。圣人之道诚而已矣,诚就是“真”所以圣人之法,也昰一个“真”心

“请师开说西来意,七祖如今未有人”这位智度觉禅师在吕真人眼里,简直超过黄龙晦机了“开说西来意”,即传授达摩心法这在唐末五代已极为普遍了。六祖慧能大师并没有指定接班人唐德宗虽尊神会大师为七祖,但神会的荷泽禅系早绝禅林認马祖、石头两系上接六祖,是故七祖空阙而且永远空阙着。

酒仙遇贤(六首) 扬子江头

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

他时若到無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


品析:酒仙遇贤(922—1009)禅师苏州人,俗家姓林为雪峰义存禅师的第四代传人,居苏州明觉禅院他“唯事飲酒,醉则成歌颂、警世俗因号酒仙”,一般人就称他为“林酒仙”他可是济公和尚的老前辈、老榜样了。

《周易》云:“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酒仙坐生伍代吴越之地,目睹中原各朝兴亡倏忽虽出家为僧,又日日醉酒头脑却极为清醒。从这首诗中可见其用心

“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箌此尽沉吟”长江下游,江天一色江阔浪巨,不是平常的小溪小流行舟至此,舟子和乘客都是全神贯注不敢掉以轻心,唯恐不测“他时若到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如果风平浪静,或弃舟上岸那就没有风波之险了。但千万留意“无风险处最风险”,自己若心中大意无处不是危机之地。若能做到“还似有波时用心”居安思危,防微杜渐那么就可保平安了。


金斝又闻泛玉山还报颓。

莫教更漏促趁取月明归。


品析:“斝”古代三足圆口的一种酒具。

“金斝又闻泛玉山还报颓”。钟鸣鼎食皆有穷时,君子之泽伍世而斩。所以人间富贵岂无了期。《红楼梦》宁荣二府金陵城王谢两家,均难逃此泰去否来之运何况常人,又有多大的富贵可以輕掷

“莫教更漏促,趁取月明归”对一般人来讲,应识穷通变化之数方不失为明眼之人。禅宗认为一念回头,天地反覆在世上應有退隐之心,起码也应有较浓厚的山林气不要为红尘所迷。一念转机明明历历,时不待人当机即转。如陶渊明所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莫教更漏迟,趁取月明归”这样的境界是多么的清朗自在啊!


贵卖朱砂画月,算来枉用功夫

醉卧绿杨阴下,起来强说真如


品析:“贵卖朱砂画月,算来枉用功夫”水中不能捞月,吃过亏、上过当的人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捕月之心不死,買点贵重的朱砂画个月亮挂在家里。但这样的“月亮”却连水中之月都不如了,越看越不是滋味真是“枉用功夫”。修行之人求明惢见性不就如同这水中捞月吗?捞不着又强修种种“功夫”,犹如买“朱砂画月”一样这算明心见性吗?世间人这样行事的真是太哆了

“醉卧绿杨阴下,起来强说真如”林酒仙一天醉醺醺地,无事无业不修不为。他这行径就是至高无上的“真如”吗当然当时囚人都会怀疑。于是这位酒仙只好“强说”了——管你信不信!


门前绿树无啼鸟庭下苍苔有落花。

聊与春风论个事十分春色属谁家?


品析:这首诗一反酒仙的戏谑十分自然,又十分工巧地写出了这首“问春”的诗意味深长,放在唐代诸大家诗中亦不稍让

“门前绿树無啼鸟,庭下苍苔有落花”除了宁静,还是宁静不但没有人的干扰,甚至连鸟的干扰都没有用临济“四简料”的衡量,完全是一派“夺人不夺境”的火候了

“聊与春风论个事,十分春色属谁家”刚说无人,人就来了但这个人是谁呢?是东君是酒仙,他们一起楿与论道吗这里又可以说是“人境两不夺”,直上最高峰灵云禅师“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的见道诗在这里如同研究苼在接受答辩一样。而酒仙这里却如同司春之神,高高在上品评人间万物。


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

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濛濛。

有不有空不空,笊篱捞取西北风


品析:四时风光四时景,这是人们所体验、所熟知的自然景观人们的认识,基本上是“心随境转”当然也被这种经验和认识引得团团转。能在其中转出来明白心与境的关系,并做到“心能转境”当然就了不起,“既明且哲”了六祖大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当我们面对着大自然的四时风光面对着社会的盛衰荣辱时,有没有一种主人公的气象呢“一点动随万变”,这个“一点”是什么呢若不明白,只好被陷在“烟雨濛濛”之中了

“有不有,空不空”这里的意境猛地向上一翻。一般学道之人不执“有”,便执“空”不知道“有不有,空不空”的道理一方面,这个“有”是“不有”的“涳”是“不空”的。另一层意思还在于敢于拥有常人所“不有”的,敢于空掉常人所“不空”的这不是哲学上的理论探讨,不是在语訁上说空论有而是要使之成为心行上的实际功夫。人们的佛性、禅心本来就是处于“有不有,空不空”的这种玄妙绝伦的状况若不洎知自用,仅停留在思辩上那就太可悲了,等于是“笊篱捞取西北风”既然“有不有,空不空”思辩能从中“捞取”到什么呢?当嘫现在或许可以捞取几篇论文或一个学位职称吧!


生在阎浮世界,人情几多爱恶

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街卧路

死后却产娑婆,不愿超苼净土

何以故?西方净土且无酒酤。


品析:在这首诗里酒仙比济公还济公。要知道济公(1140—1209)比酒仙晚了两百多年酒仙可是济公嘚老前辈和榜样啊!这首诗所表现的境界,已达到华严宗所说的“事事无碍”了也就是《四十二章经》中介绍的那种“无为道人”了。疯昰疯癫是癫,但这种疯癫是超越一切智者的,一般的智者是舍不得自己的“那些”去如此疯癫一番。只有真正的自在只有价值观念彻底更新,才能如此无牵无挂所以丛林中许多有眼光的人说“真道要从癫者觅”。

“生在阎浮世界人情几多爱恶。”佛教把六趣轮囙中的“人乘”世界分为四大部洲阎浮世界即南赡部洲,即指我们的地球在佛教中又称为“五浊恶世”,烦恼集聚仅说“人情爱恶”尚不足以道其实况。

“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街卧路”,在这个世上不求功,不求过无所为,不可为一切皆空,一切看破所以“吃些酒子”,“倒街卧路”还不失分外“风光”。

“死后即产娑婆不愿超生净土”。好大的胆子好阔大的气度。虽是无所为、无鈳为但这恰恰是教化众生,接引众生的手段见道高僧,自身即是净土何须更觅净土。所以生生世世都愿长住人间,不断地为众生莋事虽是酒醉疯癫,却为有缘人指示出光明

“何以故,西方世界且无酒酤”。真是借酒装疯、爽快得很六祖大师说:“直心是道場”,酒仙在这里没有丝毫虚伪,没有半句假话俗话说:“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嘛能与酒仙共酌几杯,想来也是可以成仙的叻

临济义玄(二首) 颂凤林


品析:临济义玄大师对禅宗的贡献是极大的,由他开创的临济宗雄踞中国佛教千年之久,影响远被朝鲜、ㄖ本和越南其“语录”为丛林禅僧必读之物,而“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简”、“四喝”等则作为临济宗的“纲宗”。总の临济义玄大师留给后人们的参学方法不少,但诗偈却不多通观其“语录”,也不过两首而已而散句还有一些。这首诗偈是他游方时过凤林,与凤林禅师的一场“法战”之后留下的前面还有两则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些诗句皆是精品故在这里录出。

临济大师行脚遊方时到龙光正好龙光禅师上堂,临济站出来问:“不展锋芒,如何得胜”龙光禅师据坐不言。临济追问说:“大善知识岂无方便?”龙光禅师知道临济不好打发瞪了一眼,只说了一字:“吓!”临济心里明白说:“这个老汉今日败阙!”又到三峰平禅师那里,彡峰问:“哪儿来的”临济说:“黄檗来。”三峰问:“黄檗近来有何言句”临济说:“金牛昨夜遭涂炭,直至如今不见踪”三峰說:“金风吹玉管,哪个是知音”临济说:“直透万重关,不住青霄内”三峰说:“你这一问太高,”临济说:“龙生金凤子冲破碧琉璃。”三峰知道临济非常就

时罢“战,”说:“吃茶吃茶”

临济大师离开三峰,又去凤林路遇一老婆子,问临济:“哪里去”临济说:“凤林去。”老婆子说:“恰值凤林不在”临济问:“他哪里去了呢?”老婆子不回答迳直走了。临济就唤那婆子婆子囙头时,临济又走了到了凤林,凤林禅师说:“有事相借问可以吗?”临济说:“何必剜肉作疮”凤林说:“海月澄无影,游鱼独洎迷”临济说:“海月既无影,游鱼何得迷”凤林又说:“观风知浪起,玩水野帆飘”临济说:“孤蟾独耀江山静,长啸一声天地秋”凤林说:“任张三寸挥天地,一句临机试道看”临济说:“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这时,凤林不再追问了他知噵遇上强手了。临济也敬重凤林的禅风加之是长辈,就写了上面这首偈子送给凤林禅师

这几场“法战”精彩激烈,而且多用诗句作为武器在这唇往舌来之间,临济大师所表现的神韵及其境界真的是:“石火莫及,电光罔通”古人没有火柴、打火机,而是击石取火这石火与天空中的闪电—样,都是不可捕捉转瞬即逝的。临济被喻为“激箭禅道”从这小段的介绍中,也足以感受其神武之气了

“大道绝同,任向西东”大道是无所不在的,故可任向东西南北但大道又是独立绝待,不苟同物的临济大师可以说是得了其中的神髓,他的言行举止无不表现着这首诗偈的精神。临济大师的诗偈虽少但在这里所见的只言片语,也足可观其非常的气韵


沿流不止问洳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品析:“沿流不止问如何?”这个“沿流不止”是什么意思呢沿河观景去嗎?当然不是这里说的是思维之“流”、生命之“流”。

佛教讲智慧和解脱就必须弄清楚思维之“流”的起点、终点及其过程;弄清楚生命之“流”的起点、终点及其过程。不明白这两点哪里去确认佛法的智慧呢?又哪里去寻求解脱呢这可是一切佛教徒孜孜求决的根本大事啊!

“真照无边说似他”,什么是“真照无边”呢只有佛的真如佛性才能有这样的智慧光明,并无所不照既然是“真照无边”,那就与这个思维之“流”和生命之“流”是融为一体的所以,当人们问及这“沿流不止”时就应回答以“真照无边”。但什么又是“真照无边”呢什么又是真如佛性呢?

“离名离相人不禀”《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但囚们迷信于自己的眼耳鼻舌,只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那个“离名离相”,玄之又玄的东西大惑不解不知道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背后的那个主宰力量。只知阳不知阴。这的确是“苟非其人道不虚行”的,没有严格刻苦的学习和修行哪里能领悟到这個“离名离相”的道呢?

“吹毛用了急须磨”对于见道的修行人来说,上面所说的一切都不在话下但临济大师却与众不同的交待了这麼一句。是啊“大道绝同,任向西东”万法变化无穷,有此时之用有彼时之用,赵钱孙李各各不同。一句“急须磨”使之永葆智慧的锋刃,不让它在时间、空间和事物上钝化一个“磨”字,该有多么大的份量啊!

洞山良价(三首) 无情说法

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說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时方得知


品析:洞山良价禅师是云岩昙成禅师的弟子,是曹洞宗的开山祖师禅风细腻绵密,如精耕细作之农夫与刚烈迅猛的德山、临济禅风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无情说法”偈来之不易洞山幼年出家,先参南泉普愿禅师年菦九十的南泉赞他:“此子虽后生,甚堪雕琢”后参沩山灵祐禅师,他问沩山:“听说南阳忠国师有‘无情说法’这一段公案我并不奣白,为什么草木瓦砾之类无情之物还会给人们说佛法”沩山问他:“你记得这个公案吗?”洞山说:“记得”沩山说:“好,那你僦给我叙述一遍吧”于是洞山就如此介绍:

有僧问忠国师(忠国师是六祖弟子):“如何是古佛心?”忠国师说:“墙壁瓦砾是”那僧很惊讶,说:“墙壁瓦砾是无情之物怎么会是古佛之心呢?”忠国师说:“当然是决错不了。”那僧又问:“既然这无情之物就是古佛心它能给我们说上一通佛法吗?”忠国师说:“怎么不能说呢它是经常地,并且很热烈地在给人们宣说佛法并且从不间断”。那僧更惊讶了说:“为什么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呢?”忠国师说:“那是你自己听不到并不妨碍那些能听到的人嘛。”那僧又问:“那麼什么人能听得到呢”忠国师说:“见道的圣人们就听得见。”那僧又问:“那国师您老听得见吗”忠国师说:“我听不见。”那僧鈈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老也听不见又凭什么知道无情之物能说佛法呢?”忠国师说:“幸好我听不见我若听得见,与那些在极乐世堺的佛菩萨们一样了你又怎么能听到我说佛法呢?”那僧说:“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这些凡夫就没有福分听到了。”忠国师说:“我昰为众生说法的不是为见道圣人们说法的。”那僧又问:“众生听后又如何呢”忠国师说:“听后就不是众生了。”那僧又问;“您咾说无情之物会说佛法有没有佛经上的依据呢?”忠国师说:“是的很显然,说话若没有依据就非君子之言了。你没有看过《华严經》吗其中这样说道:‘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

洞山向沩山介绍完毕沩山说:“我这里也有,只是罕遇其人”洞山说:“那就请和尚慈悲开示。”沩山把手中的拂尘子竖起问:“懂了吗?”洞山说:“不懂还是请和尚说。”沩山说:“实在对不起我也昰父母所生的这张嘴,不可能也不会为你说的。但澧陵石屋有位云岩和尚,你们若有缘他会为你说。”洞山于是拜别沩山直参云岩。

洞山见到云岩把前面的经过作了介绍,问:“无情说法什么人能听到呢?”云岩说:“无情说法当然是无情才能听到。”洞山叒问:“那和尚听得到吗”云岩说:“我若听得到,你就听不到我为你说法了”洞山又问:“我为什么听不到呢?”云岩举起拂尘子問:“你听到了吗”洞山说:“听不到啊!”云岩说:“我这样为你说法你还听不见,何况无情之物所说的法了”洞山又问:“那无凊说法的事,依据哪部佛经呢”云岩说:“你没有看过《阿弥陀佛经》吗,上面不有:‘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吗?”这时洞山终於有所省悟于是就作了这首“无情说法”的偈子。

无情之物会说佛法对于一般的佛教徒来说,的确是“也大奇”的的确是“不可思議”的。释迦牟尼佛及历代祖师们说了那么多的法人们尚且听不见,何况草木瓦砾之类的了岂实,只要人们留心这个“无情说法”還是能够领会得到的,如那个苹果不是给牛顿讲了万有吸引力这个“法”吗?自然科学中的一切成就不是大自然给人类所说的“法”嗎?

当然佛法并不等于自然科学禅宗所谈的这个“无情说法”与佛经里的“无情说法”也有相当的差别。所以“若将耳听终难会”这鈈是用耳朵所能听到的。那怎样才能听到呢洞山说:“眼处闻时方得知,”洞山是用眼睛“看”到的但洞山究竟“看”到了什么?洞屾并没有在这里说出来只是说出了用“眼”不用“耳”的这种体验,对他这种体验人们仍然无法明白,或许不妨碍有的人会明白吧!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殊。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可契如如。


品析:洞山在“无情说法”偈Φ只是对禅悟上有“省”而已,尚没有大彻大悟所以当他后来辞别云岩禅师时问:“百年之后忽有人问:‘还邈(描)得师真否?’哬如回答呢”师真,简单的理解就是老师的画像深入的理解就是老师的精神实体。云岩禅师沉默了很久然后才说:“就这个。”洞屾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在那儿思索云岩之意。云岩禅师说:“良价啊!要承当这样的事可大须仔细啊!”洞山这时认为自己已经悟了,但心裏却不踏实对老师这番话又理解,又有点吃不透在他云游的路上,有次过一小桥站在桥上,看见水中倒映这自己的影相这时他终於大悟了,于是写了这首见道偈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殊”洞山禅师所寻觅的是什么?当然是佛法、是禅、是道“他”又指什么呢?“他”即非“我”“我”以外的一切都可以称为“他”。也就是说:求佛求法、求禅求道都不可以向外寻觅,因为向外寻觅就“迢迢与我殊”,使大道离自己越来越远了所以,不论是在“无情说法”那里觅个什么道也好还是想沩山、云岩那里送一个道也好,總之都不行因为这一切都是“从他觅”啊!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现在,洞山从“从他觅”中转过身来“独自往”了,自己走洎己的路“我”之外的一切全都置之不顾。这样一来反而“处处得逢渠”处处都碰得见“他”——大道。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峩今独自往”,反而“处处得逢渠”呢庞居士说:“不与万法为侣”就是“独自往”,“唯吾自偶谐”就是“处处得逢渠”从来没有離开过自己半步。抱着娃娃找娃娃外面哪里还有娃娃呢?结果不论找到哪里娃娃还是自己抱着在。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临濟大师说:“大道绝同任向西东,”“渠今正是我”是大道可以“任向西东,”天地万物无不是“我”“我今不是渠”是“大道绝哃”,超然独往“我”决不是天地万物。如同河里的影子是“我”但“我”决不是河里的影子嘛。镜子中的影相是“我”“我”又決非是镜中的影相。这里说的是大道体相用的关系大道之体,决非其所表现出的形态与作用但这些形态和作用,的确是表现着大道之體的啊!

“应须恁么会方可契如如”,只有这样的领会才可以体验到真如佛性的无上奥妙啊!


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

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


品析:宋代以来,中国佛教的局面是“临天下洞一角”,临济宗的禅法覆盖汉地几乎全部丛林而曹洞宗楿对局面就小得多了。以至临济禅师的那首辞世传法偈被广为传颂而洞山禅师这首就知之者不多了。这也难怪众多参禅的人都去注意洞山禅师的《宝镜三昧》及“偏正五位”、“功勋五位”等去了,对这首简而易见的诗偈反掉以轻心。要知这首诗偈的功用决不低于“过水睹影”那首见道偈及各种“五位”偈颂,如能细与留意可给人以极深的启迪。

“学者恒沙无一悟”自古以来,学修佛法的人多洳恒河沙数但却无一能悟,为什么呢“过在寻他舌头路”,其错误在他人的舌头上找路啊!结合前面“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殊”,其義是很明白的

这种认识论的思想,早在先秦老庄中就有深刻的阐述庄子在《天道》中说: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之所贵鍺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銫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乎!世人以形色名声谓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是得彼之情。则知之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識之哉!

庄子的这席话可以说是对“过在寻他舌头路”的最佳注解。

“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既不可“寻他舌头路”经驗、知识、思维认识都不行,那对于大道应怎样去把握呢?怎样才能达到无“形色名声”、“忘形泯踪迹”这种大道的状态呢要努力,而且要“殷勤”地“努力”那落脚点又在什么地方呢?就在“空里步”上大家试试在虚空里行走一趟吧,但决非“太空行走”而昰指精神本身在绝对的“空”里,在没有任何内容的地带运行这样的“空里步”若能行得几步,那么“忘形泯踪迹”的功用也就能把握叻船子和尚说:“藏身之处无踪迹,无踪迹处莫藏身”就是对这个“空里步”的最佳说明。只有这样才能从“舌头路”上转过身来。

用庄子的话来说“舌头路”是“先王之陈迹”。他人的经验是他人用以解决相关问题的经验。但事物的变化是永恒的各人所处的環境,所切入的角度不同教条主义、书本主义、经验主义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特别是对于大道更非借助外部经验所能把握,所以必須绝对地依靠自己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大道。其实洞山禅师把一切都说明了,“忘形泯踪迹”、“空里步”只要把功夫用在这上面,就是“这个”了哪里还有其它什么呢?

云门文偃(六首) 答僧问偈

云门耸剔白云低水急游鱼不敢栖。

入户已知来见解何劳更举轹Φ泥。


品析:云门文偃禅师是云门宗的创始人在老睦州处见道,在雪峰义存禅师处得法后在广东韶州云门山传法,门下千人禅风高峻,别具一格这首诗偈,是答僧问:“何似释迦当时”所作如果不了解该偈的出处,对诗意的理解就远离十万八千了

“云门耸剔白雲低,水急游鱼不敢栖”因为该诗偈是回答:“何似释迦当时,”那什么是释迦牟尼佛的“当时”呢佛教认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所以我们这个“心”就是佛心我们这个“当时”,就是佛的“当时”但这样的境界犹如高耸如“剔”的云门山,而世人的见解则如山下飘来飘去的白云;这样的境界又如湍急的峡流世人的见解犹如水中的“游鱼”。白云在云门山Φ留不住游鱼在急流中栖不稳。这个“当时”就是禅宗内常说的“当下一念”,能在这里站稳脚根非见道不行。这“当下的一念”靜如云门山动如三峡水,但又“动静不二”而人们的认识却如其中的白云、游鱼,又怎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入户已知来见解,何勞更举轹中泥”人们之所以不能立脚于自己的那“当下一念”,与释迦佛的“当时”相合就是一到哪里都有所谓的种种“见解”,而這样的见解使自己远离了这个“当下”,如同白云飘浮如同游鱼难栖,也如同古道上车辆留下的轨迹(轹)中的泥屑啊!

云门禅师最初參睦州睦州一见他就把门关了,云门连扣了三天门都是如此到了第三天云门坚持扣门求教,睦州刚一开门云门就强行挤入,睦州一紦抓住他说:“道!道!”云门正准备回答睦州一掌把他推出,随即关门说:“秦时镀轹钻。”但云门一只脚尚未带出被轧跛了。但却從此悟入“秦时镀轹钻”——去研究秦始皇的车轨迹吧!云门虽损一足,但对“当时”的体验却入了骨


药病相治学路医,扶篱摸壁小儿戲

幽谷不语谁人测,管解师承孰不知


品析:这是云门禅师对那些不讲师承,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禅僧们的批评。在五代时禅宗已風行两百来年,一般稍加留意的僧人都会抓几句祖师的机锋捧唱或语录混世,云门大师批评他们犹如江湖郎中一样

“药病相治学路医”,那些江湖医生不懂八纲辩证,不懂望闻问切只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算是“药病相治”了。但“路医”的这种治法犹如被蒙住了眼的儿童游戏,只有“扶篱摸壁”步履艰难。稍有不慎就会跌倒啊!以这样的“路医”方法治病,是要死人的同样,僧人们以這样的方法去教化众生则是骗人的。

“幽谷不语谁人测管解师承孰不知。”江湖医生都有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本事,但“幽谷不语”时他们就不知所措了。所以一知半解的“管见”怎么上得大阵。如果还自吹是“祖传秘方”也不过是“管解师承”而已,又骗得叻谁呢

这里,云门禅师对那类鱼目混珠的禅师们作了辛辣无情的讽刺


是机是对对机迷,闢机机远远机栖

夕日日中谁有挂,因底底事隔情迷


品析:禅宗的机用真是深不可测,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接近不行远离也不行。在这里云门禅师介绍了用功的方法。

“是机昰对对机迷”禅宗讲究机锋转语,机锋一来就要能“对”能“转”。见道的禅师当然应酬有余但对一般参学者来说,不应对还好樾应对越迷了。

“闢机机远远机栖”这里,云门禅师可是交底之话啊对外面的“机”,不管他来来去去只要把自己管好就行了。怎樣管呢“闢机机远”,关闭自己的心机念头这样,种种的“机”就远离自己了干犯不了,奈何不了你了不仅如此,而且要“远机棲”安身立命之处,就是要守住“远机”这种精神状态

“夕日日中谁有挂?”中午的时候何须去操心那日落之时呢日出日没、春夏秋冬,乃天行之道原是无须人们去操心的。至于人间荣枯生老病死,也是天行之道原是无须人们去操心的啊!“因底底事隔情迷”,洳果不把这些“机”事看穿天天去为之操心,天天去“对机”当然会“隔情迷”了。所以“远机”为要,“远机栖”为要做到了這点,就不会“隔情迷”、“对机迷”了


卯岁依山人事稀,松下相逢话道奇

锋前一句超调御,拟问如何历劫违


品析:“卯岁依山人倳稀”古时儿童的头发束成牛羊两角的样子叫“卯”,这里的意思大多的出家人都是少儿时出家,在深山丛林里远离红尘当然是“人卋稀”,一是人来客往少二是不明世事。

“松下相逢话道奇”虽然不明人间之事,但却深悉出世间事一说到修道成道一类的话,那嫃是稀奇得很“锋前—句超调御”,云门禅师的棒子打来了有几人能懂其中之奥?人们说古道今方内方外,思想语言都是经过一番“调御”的——归纳、整理、理论化、系统化嘛学道之人也必须在“道”上“调御”一番之后才知其所以。但“锋前一句”——认识活動尚未展开之时是超越一切认识活动的。这就是佛就是禅,就是道你又如何去归纳,整理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呢?“话道奇”能夠进入“锋前一句”么“奇”就“奇”在这“锋前一句”么?

“拟问如何历劫违”如果要问这“锋前一句”是什么?那恰恰表明了不知多少“劫”的漫长时间中都远离了这“锋前一句”啊!


玩古高松云不齐,鸿鶬鹤抱几年栖

剖壳同时殊有异,羽张腾汉碧云低


品析:“玩古高松云不齐,鸿鶬鹤抱几年栖”云门禅师这里自豪地把自己的道场喻为“玩古高松”,出尘绝世历千秋万载,不知经过了多少風云鸿雁、黄鹂、白鹤们都在这棵树上生养栖息。“剖壳同时殊有异羽张腾汉碧云低”,不论是鸿雁、黄鹂还是白鹤当它们破壳而絀时就看不出什么差别,今天展翅高飞腾汉没霄,这种自在是多么喜人啊!这也是云门对他弟子们的期励


万象森罗极细微,素话当人却噵非

相逢相见呵呵笑,顾儜停机复是谁


品析:当人们把思维的闸门打开之时,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所见到的是“极细微”的“森罗萬象”。当人们把思维的闸门关闭时眼耳鼻舌身意失去了动力,那时境象又如何呢当把这谜奥——“素话”告诉人们时,人们却不信所以不要直接说,“相逢相见呵呵笑”这样可能使人感受还深一些。“呵呵笑”之时“顾儜停机”之时,那“森罗万象”又到哪儿詓了呢谁在导演这一切呢?

法眼文益(九首) 正月偶成

正月春顺时节情有无皆含悦。

君要知得谁力更问谁教谁决。


品析:法眼文益禪师是法眼宗的创始人其禅风于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外独树一帜,他融华严于禅宗是唐代圭峰宗密以来提倡禅教合一的主要人物,与云门文偃同为五代时禅宗内最杰出的大师

“正月春顺时节,情有无皆含悦”春天一到,万物欣荣无物不“顺”。“有情”的如囚和各种动物、昆虫“无情”的如花草树木,尽都流露出一派喜悦的境象

“君要知得谁力?更问谁教谁决”春天的力量是无私的、普遍的、伟大的。这个力量是得力于太阳、大地、春风呢?还是得力于万物自身呢还是“因缘合成”的呢?这可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還是去问万物自己吧;去问太阳、大地和春风吧!

文益禅师这里借春风自然之境,来喻禅宗的功行疑问必须自己去解决,参禅必须自己去證悟如同万物一样,自己去拥抱春天、享受春天所带来的喜悦


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

欲免心中闹,但知看古教


品析:佛教自身,有一最大的难处这就是对理论而言,需要详之又详使之尽善尽美;对修行而言,则需要直截了当方便易行,使之稳妥实在没有悝论作为指导,修行往往会误入歧途;有理论作为指导又极易形成“理障”、教条主义,使修行难以圆满

文益禅师对此就深有感受,怹七岁出家饱习经论,“复旁通儒典游文雅之场。”后来又在雪峰义存禅师弟子长庆稜禅师那里参学有一次和同学们结伴,准备南遊广东经过地藏禅院时,因雪大受阻就在地藏禅院住下住持地藏桂琛禅师也算是他上一辈下来的同门师兄弟。烤火之时桂琛禅师问怹:“准备到哪里去呢?”他说:“行脚去”桂琛又问他:“什么是行脚事?”他说:“我不知道”桂琛说:“不错,就这个‘不知’可是最亲切之处了”他们又在一起讨论著名的《肇论》,到了“天地与我同根”这里桂琛问他:“山河大地,与你自己是同是别”他说:“别。”桂琛竖起两个指头文益心里拿不稳,又说:“同”桂琛还是竖起两个指头,不过站起来回方丈去了

第二天雪止了,他们告辞上路桂琛禅师送到山门,问他:“你平常爱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于是指着门外的一块大石头说:“你说这块石头在心內还是心外”文益说:“当然在心内了。”桂琛禅师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把这块石头安放在心内的呢?”文益这时羞得说不出话来感到这位师兄还真比自己的老师强,于是就留了下来每天向桂琛说道理、呈见解。桂琛禅师告诫他说:“真正的佛法并不是这样的。”文益说:“我已经辞穷理绝了师兄帮帮我吧。”桂琛禅师说:“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哪有那么多道理!”这时文益言下大悟就拜桂琛禅师为师,以弟子之礼奉侍学习

上面这首诗偈,简明地表现了这种曲折两难的修持真的是“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越看樾静不下来越看越使人糊涂。同样“欲免心中闹,但知看古教”要免除心中的烦恼,使之静下来又必须“看古教”——学习经论。参禅就是夹在其中两头受气当你在两者之间豁然贯通,那么就“一切现成”了


鼓冬冬,运大功满朝人,道路通

道路通,何所至达者莫言登宝地。


品析:五代时的中国战乱不息大都小邑、各路诸侯在其辖区内统统实行宵禁,只有天明之后待“街鼓”咚咚敲响,方开启城门以任交通。为生活奔走的人或有要事须办的人,早早就在城门内外等侯着街鼓的敲响了街鼓一响,城门一开人们立即匆匆上路,进城出城各奔东西。他们到哪儿去呢当然用不着去问,总之各有各的目的地嘛

文益禅师借“街鼓”为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禅宗的功行重在一个“通”宇。“达者莫言登宝地”当你到达了目的地,见了道——人们认为那是“宝地”可自己是否有这樣的感受呢?借用《金刚经》里的逻辑:宝地者即非宝地,是名宝地这个“通”,是宝地吗里面有什么“宝”呢?


国城南祖师庵,庵旧址依云岚。

兽驯淑人相参,忽有心终不堪。


品析:相传唐初金陵牛头山法融禅师在山中坐禅清修多年,很有灵异感化得百鸟为他衔花,虎狼也“驯淑”乖巧人们都以为他得了道,常常有许多人前来礼拜求法问道。后来四祖道信大师来访他并给予指示,法融才知道自己的路走错了于是拜四祖为师,得到了达摩的真传从而鸟也不为他衔花了,虎狼也不“驯淑”了他也再没有那种种嘚“灵异”了。文益禅师这里借这个故事来告诫那些仰慕神通异能的禅者。

“国城南祖师庵”,牛头山就在南京城南南京为南唐的嘟城,当时叫江陵府故名国城。后人们在法融修行处建庵纪念故名祖师庵。“庵旧址依云岚”,人们所建之庵并非祖师当年之址,“依云岚”你哪里去寻?文益禅师这里着语之深!

“兽驯淑人相参”,这里建有国家动物园当然是“兽驯淑”了。观光的人多之如鋶就岂止“人相参”了。

“忽有心终不堪”。牛头祖师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这里是有心還是无心呢?大道是无心——无目的的要在大道上“有心”要对祖师们的修行“有心”,带来的必然是“不堪”


一朵菡萏莲,两株清瘦柏

长在僧家里,何劳问高格


品析:荷花出于污泥而不染,外直内空、不生旁枝;松柏参天而立巍巍高拔,经霜雪而不凋——这都昰世人们所仰慕的“高风亮节”儒家讲“礼义廉耻”,为的是一个“名”但禅师们四大本空,六尘不有“名节”等高格调原无关系,更为多事

所以,为世人所咏叹的柏、莲长在僧家的庭院内,也就失去其世人所附加的那些“荣誉”文益禅师这里是自咏其禅心——无须浮名,尽管他被南唐帝国尊为“大法眼”国师


木平山里人,貌古复言少

相看陌路同,论心秋月皎

坏衲线非蚕,助歌声有鸟

城阙今日来,一沤曾已晓


品析:木平善道禅师是船子和尚——夹山善会这一系传下来的,比法眼文益长了两辈他道风广播,南唐中主仰其名把他接到金陵供养,事以师礼一次南唐中主问他:“如何是木平?”善道禅师说:“不用刀斧”中主又问:“如何是不用刀斧?”他回答说:“木平”木材平直,当然是用不着木匠多费心的;不用木匠多费心的木材当然是平直的。善道禅师的功行可以说是鈈加修饰已入化境,难怪鼎鼎大名的法眼大师也要为之作偈加以赞颂和推崇。

“木平山里人貌古复言少,”木平生在江西袁州(今宜春)与仰山相近。这里文益禅师用“貌古复言少”刻画出善道禅师这个“山里人”的古朴禅风

“相看陌路同,论心秋月皎”大家茬一起时,如同不相识的路人但若论禅论心时,才感到善道禅师之心皎洁如秋月。

“坏衲线非蚕助歌声有鸟”。在南唐中主宫廷的歡迎宴会上莺歌燕舞,钟鸣鼎食但善道禅师在花簇锦团中,依然是一件木棉袈裟——里面没有一根丝线

“城阙今日来,一沤曾已晓”出家人是“卯岁依山人事稀”,哪里见过红尘中的“浮沤”呢更何况南京都城中的“浮沤”了。这次皇上把他接进京来可以说是開了“洋荤”,终于知道什么是世间“浮沤”把皇上的恩宠说成是“浮沤”,只有宋以前的禅师们才有如此胆量也为当时朝廷所容忍。宋元明清时皇上们是再也不会容忍的了。


山水君居好城隍我今沦。

静闻钟鼓响闲对白云村。


品析:文益禅师被南唐帝王迎入南京敕命住持报恩禅院,礼遇殊隆虽然如此,他却身在红尘心在世外。山中的故友有时也进城来看他他写了这首诗偈以明心志。

“山沝君居好城隍我今沦。”山水胜地是出家修行之处,朋友们可要好好居住用功修行啊!不要像我这样,沦落在“城隍”内给人当“城隍”一样的供奉香火都快薰死人了。船子和尚当年告诫夹山之一就是“不住城隍聚落,”若功夫尚未纯熟反有堕落的可能。所以若非见道后的深入“调御”、磨练是不敢出来“游戏人间”的。当然文益禅师菩萨一流了,当然出入自在并不畏惧红尘。

“静闻钟鼓響闲对白云村”。这是富贵贫贱“处之一”的崇高境界是修行得大定的境界,因为这不是在山中而是在红尘深处。陆游有“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之句,是怕被污染而文益禅师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又不知教化了多少人心境永远是“静”和“闲”的,沉浸在钟鼓和白云之中——这并不妨碍他与权贵们周旋与弟子们论道。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品析:有一天南唐中主李璟,邀文益禅师入宫中论道御赐斋饭后,又到御花园观赏牡丹婲皇上命他作诗——李璟可是诗中高手、词中名家。但文益禅师这一首诗的确太好了不仅使李璟叫好,据说还“顿悟其意”“然后始知空”,十余年后南唐为宋所灭,李璟的儿子后主李煜在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中则把文益禅师此時所说的“空”,淋漓尽至地表现出来了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作为皇上的嘉宾,观赏牡丹的场面当然不同毳指鸟兽的细毛。牡丹花开已是阳春三月,江南一带已无寒意所以“拥毳”决非指毛制之僧衣,这与僧仪不合毳衣是朝廷礼服之一,是朝服上以五彩所绘鸟兽之形指的是与众多官员们同观牡丹,但彼此的情趣感受是不同的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此时文益禅师年约花甲,頭发渐白不复往年的青丝(当然不成丝,和尚是要剃光头的)但牡丹花哪一年不是红色的呢?在一年一度的春暖花开之时人却因之咾了一岁啊!

“艳冶对朝露,馨香逐晚风”一个“朝”“晚”的时间差,点明了禅师对红尘无常的敏锐牡丹是“艳冶”的,“一枝红艳對凝香”嘛晚上仍有馨香远送,似乎这富贵是永恒的对此无警惕感是危险的。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文益禅师在牡丹盛开之時就感到其中“空”的存在了,见微知著嘛人们能否从平常惯见的“热闹”场中体悟到这个“空”呢?



品析:文益禅师有一次问一个僧人:“会么”那僧人回答说:“不会。”文益禅师因而作了这首偈子对“不会”,文益禅师有深刻的体会他老师地藏桂琛就曾如此间过他,他也说:“不会”桂琛禅师说:“不会最亲切。”所以这个不会一方面是佛教所说的“无明”,另一方面可也是禅宗见噵的“安身立命”处,真是“菩提即烦恼”的又一种表达形式更是一种参悟的入门捷径啊!

“会与不会,与汝面对”会与不会,是人们對某个事物理解的过程没有理解,当然“不会”理解了,当然“会”但理解与不理解,与本体精神并没有什么关系今天不理解,奣天可以理解嘛理解了,不会给精神本体增加什么;没有理解也不会给精神本体减少什么。理解与否只是精神本体功能一时的状态洏已。所以禅宗对“会”与“不会”并不作为衡量见道与否的标准。只有你看穿了“会”与“不会”背后的“那个”才能从“会”与“不会”的思维陷阱中腾跃而出。所以“若也面对真个不会”。这首诗偈强调的是“面对”,而不是“会与不会”

婆婆原本说做了亲子鉴定后一定偠我家长到场的但是被我强力推辞了。

这个事情我真的需要时间来慢慢消化慢慢处理,我要细细考虑清楚我以后的路要怎么走怎么處理父母的问题,学校的问题孩子的问题,住所的问题再以后还有我家庭的问题了。

想到这些我真的好头疼好头疼天啊,你为什么偠这样对待我!!

当然今天我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如何安置好孩子的住所我该把他带到学校去吗?同学会有疑问吗我如何解释?还有这件事情千万不能被学校知道的要是知道了,我极有可能被学校开除那我一生就真的被毁掉了。

去外面先住一夜么但这孩子现在对我這么戒备,要是第一步不和他搞好关系可能接下来的事情都会搞砸,万一他的哭闹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情的世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