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让辽东半岛岛和山东半岛对于渤海湾的战略意义?

2014年山东省省属《综合基础知识》:山东半岛是中国第一大半岛,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湾相望,东部与朝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2014年山东省省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真题及解析
山东半岛是中国第一大半岛,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湾相望,东部与朝鲜隔海相望,为中国北部外贸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下列城市属于山东半岛的是_____。
A: 莱芜B: 威海C: 青岛D: 烟台
参考答案: BCD 本题解释:【答案】BCD。专家解析: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雷州半岛合称“中国三大半岛”。山东半岛三面临海,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湾相望,东部与韩国隔海相望。重要的城市有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故本题答案选BCD。
网站客服QQ:从辽东半岛到山东半岛
写在前面(EDITORIAL)
曾经去沿海的许多海滩看过海。这一次,因为女儿的一个愿望,趁假期里远离家乡去看海。我们自己也住在沿海边,每年,看黄橙橙的大潮,却没有感受到大海的蓝。去年,女儿到普陀,在岛屿的缝隙里看那一片黄泥水,她说,想去其他地方看海。
(大连位置图)
1:黄海不黄
&&&&大连的东边是黄海,西边是渤海湾。看海,去大连,应该是一个好去处。黄海,蓝着呢,沿大连的滨海路,
路的东侧,就是黄海,一路上都是蓝天碧水。
大连的滨海路,一边是湛蓝湛蓝的大海,一边是郁郁葱葱的青山。从星海广场到老虎滩,像一条美丽的花边镶嵌在42公里长的海岸线上。这条路是大连唯一一条不通公交车的路,自己驾车最惬意。据说,滨海路一直是军用区域,禁止百姓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老先生到此看后大为惊叹,说这样美好的景色关起来太过可惜,于是开放。
(滨海路起始处左边的山)
滨海路依山势在山间迂回环绕,像蛇般的前行方式给了人与风景更多的接触,蓝的海拍在绝壁脚下,化成雪白的浪花。
而得名,总面积
白玉山,海拔134米,位于旅顺城区中心。登白玉山看旅顺海口,一无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油然而起。
山东半岛与辽东一脉相承,海还是那样的海,只是陆地却葱茏了许多,绿油油的果树植物满地都是。
烟台给人印象除了苹果外,便是平坦宽广似操场的马路,我想,开车一定是很快乐的一件事。
烟台人结婚,在中午宴请宾客。酒店前支起充气的半圆气柱,写上大字,旁边架起礼炮,似开业的商场。这阵势,与烟台城市的名称倒不无相符之处。
蓬莱位于山东半岛北端,渤海、黄海分界线所在地。蓬莱港旧称登州港,唐代时就与泉州、扬州和交波(即宁波)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港。蓬莱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境内有驰名中外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蓬莱水城--蓬莱阁,有令人神往的仙阁凌空、渔梁歌钓、日出扶桑等十大景观,加之独具海市蜃楼奇观和八仙过海的美传,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
威海,位于山东半岛东部,与韩国隔海相望。威海市,依山傍海,城市景观秀丽迷人,城市干净整洁,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卫生城市。
威海的房价比其他地方便宜了许多,也许是人少地多的缘故。3000元一平方的房子相当于在城区很近的周围,城中心地段也是六千八千的样子。
街上到处是韩文、韩车、韩国料理。
Part 7 青岛:美丽的海滨城市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一座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海滨城市。全市海岸线总长为870公里,占山东省岸线的1/4。海岸曲折,岬湾相间。青岛啤酒闻名遐迩,啤酒美食街位于登州路,是一条美食长廊。与绍兴不同的是,青岛的食摊门外店铺只占人行道,不占机动车道,而且都与里面的食店相连,在屋内烹饪与洗涤,摊下路上及餐具都十分卫生整洁。
Part 8 END
&&&&美食在这里就不再列数了,老婆饼,羊肉汤,名目繁多的海鲜,如果光有嘴没有肚而且吃了不长肉的话,一天到晚连着吃,也不会觉得乏味。
小球摄于2009年8月,转载请注明出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公共基础知识:山东半岛是中国第一大半岛,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湾相望,东部与朝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公共基础知识
山东半岛是中国第一大半岛,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湾相望,东部与朝鲜隔海相望,为中国北部外贸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下列城市属于山东半岛的是_____。
A: 莱芜B: 威海C: 青岛D: 烟台
参考答案: BCD 本题解释:【答案】BCD。专家解析: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雷州半岛合称“中国三大半岛”。山东半岛三面临海,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湾相望,东部与韩国隔海相望。重要的城市有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故本题答案选BCD。
网站客服QQ: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古代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与登州古港
  概要:
  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远古时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就有海上联系;商汤的祖先已通过海上交通实现&海外有截&。胶东半岛的莱夷人很早就掌握了航海和造船技术,以此为基础,山东半岛在先秦时期已经成为中国与海外交往的出发地。自战国至汉代和隋唐,登州古港一直依靠其优越的战略区位成为对外用兵的军事集结地;此后,特别是在唐代,它更是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交通和中国南北往来的要冲。宋代中期密州港兴起后,登州在对外海上交通的意义降低了,但其在军事海防上的地位得到加强。登州古港在海上交通性质上的变化,给今天的沿海城市的发展许多启迪。
  山东半岛不仅是远古中原对外海上交通的发源地,也是文献明确记载最早进行海洋活动和大规模与朝鲜半岛交流的出发地。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远古时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就有海上联系。进入文明时代后,山东半岛又成为中原文明向海外传播的桥梁。自秦汉以来,山东诸港,其中尤其是登州古港,一直以其优越的战略区位,成为中国古代中央政权与位于辽东半岛的地方政权以及朝鲜和日本联系的枢纽。
  上古时代,山东半岛是东夷人活动的主要地域,而登州是以潍水为舞台的、文化相对发达的莱夷人航海的基地。东夷系指中原之东方人,从少昊开始,东夷的活动中心转到山东曲阜一带,随后不断向四处扩散。位于渤海湾的长岛大汶口文化遗址的系统发掘,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间文化联系的紧密关系。小珠山文化为辽东半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属其中层文化遗址和辽宁旅顺郭家村下层文化遗址出土的鼎、轨(鬲)、觚形器等,是山东半岛大汶口文化的器类,而小珠山上层文化遗址的蛋壳陶、三环足器等则是山东龙山文化的器类,说明它们明显地受到了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影响。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间已经有了海上联系和交通。
  据文献记载,夏代帝芒曾&东狩于海,获大鱼。&这是说帝芒已经可以在外海捕获大鱼,这个夏代的东方之&海&只能是山东半岛外的海洋。到了商初,鉴于其海上势力的发展,其祖先相土已在治理&海外&的事业,故有所谓&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公元前11世纪,以箕子为首的箕氏受大陆殷周政治势力交替的推动,举族东迁朝鲜半岛,其所经由的水路也是以山东半岛为出发点。周武王&在以朝鲜封之&后,箕子&于十三祀来朝&。这种十二年来一次赴镐京的朝贡路线也应该是在山东半岛上岸。西周时期,莱夷依靠其面向大海,有便利远航的登州良港,有富饶的潍水、胶莱平原作依托等&营丘边莱&的地利条件,曾&与大公争国&,春秋末叶,孔子曾叹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欲居九夷,足见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间的海上交通是相当通畅的。战国时期,齐国因其北部和东部沿海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海港,使其拥有&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从而使得齐国在桓公时成为五霸之首。当时,管仲答桓公&海内玉币有七策&问时,曰:&朝鲜之文皮,一策也&。说明当时的齐国已经与朝鲜有频繁海上交通。
  这两个半岛的联系最可能的是使用后人使用的渤海航道。渤海航道是指《新唐书》所谓&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即从登州古港出发,经由庙岛群岛,穿越渤海海峡,在辽东半岛旅顺附近的老铁山转航的航道。庙岛群岛,又名长山列岛,当渤海与黄海之分界处,位于山东与辽东两半岛之间,有南北隍城、大小钦岛、砣矶、大小黑山、南北长山等32个岛屿组成。1983年,考古工作者联合在长山列岛发现了33处古村落、古墓群、古城墩台以及摩崖石刻等遗迹,其中大黑山岛北庄遗址有90余座半地穴式房址,被考古学界誉为&东方的半坡&。这种高度繁荣的原始文化必须有相当的海上交通作为前提。而在今长岛地区发现的属龙山文化的榫口整齐的船尾和船浆、已经沉入海底的石锚说明了这一点。虽然中国战国时期的水军首先出现于南方的吴、楚国,但从公元前485年吴水军舟师与齐在齐国水域交战看,当时齐国已经有相当规模的海上力量。
  先秦时期齐文化中的海仙崇拜则是海洋航海文化的反应。齐地独有滨海风光与广阔的千里海疆及其海仙崇拜文化,&祖洲&、&海市蜃楼&与&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之说,招致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派人出海求三仙,进行探海活动,以至&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日不归。&足见当时齐统治下的山东半岛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船队。在战国的中后期,这种大规模的航海求仙活动大约持续了10年之久,到秦始皇时代达到高潮。完成统一大业后,秦始皇先后三次巡行东游,秦始皇除登会嵇山观海、赴昌黎登碣石山外,在山东半岛的海上活动是&穷成山,登芝罘&,&南登琅邪&;期间,赢政依齐人方士徐福的主张&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于是,船队&去不报&。据考证,约公元前210年,徐福的船队从故乡徐乡(今龙口市)附近的黄河营港出发,沿长山岛、庙岛群岛,经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济州岛,越朝鲜海峡、对马海峡,然后一部乘海峡左旋流之对马暖流在日本佐贺附近上岸进入北九州,另一部借太平洋黑潮右旋抵达日本本州的纪伊半岛,在新宫、熊野一带登岸,并定居在那里。
  《后汉书&东夷列传》载:&秦末齐&人曾为&避苦役&而大批渡海&适韩国&,同时,它也已将徐福入海求神异物之事系于&倭&条下,与日本相联系:&会稽海外有东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人民时至会稽市,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绝远,不可往来。&
  自汉代以来,山东半岛,尤其是登莱地区,在中国大陆对外交往上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汉武帝元封二年,&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众七千人。魏明帝(227-239年)遣汝州太守田预督青州诸军,自海道讨辽东公孙渊。此后,凡与朝鲜半岛及辽东的海上交通,基本上都是由今山东登莱之港口启航。至于东汉年间汉王朝与倭国(日本)的海上航线,也自今山东诸港启航,经辽东半岛,沿朝鲜半岛南下,穿越对马海峡而至日本列岛。汉末,儒生避地辽东也多自登州入海。西晋末年爆发了&八王之乱&,匈奴等少数民族起兵灭亡西晋,西晋在辽东的郡县为高句丽和百济分别占据,新罗则统一了辰韩,形成了三国时期,朝鲜半岛与中国的交通中断。东晋时期,高句丽、百济开始向东晋进贡,海上交通再度恢复。
  在中国大陆政治动荡国家分裂的时期,海路交通具有特别的意义。自公元185年始至公元581年隋朝统一,除西晋有过短暂统一外,在近四百年间,中国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这种政治局面通常使中原的王朝与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遭受阻隔。在这种情况下,海上交通就成为维持与高句丽、百济、新罗国家交流的唯一通道。三国时期,东吴孙权联络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以夹击曹魏之举与事败后吴使秦旦、张群成功联系高句丽,并沟通高句丽与吴国的海上交通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海上交通的作用。东吴与高句丽的海上交通,仍然是循山东半岛至辽东的航线,山东仍是其海上交通的中途过路港。曹魏时期,司马宣王伐辽东水路由登州古港起航。人马与军粮的集结和转运,使得今黄县附近出现一个新城&&大人故城&,并成为当时&新罗、百济往还&的必经之地。公元316年,西晋灭亡,中国出现&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保全了南方的东晋汉人政权,暂时统一了的北方进入空前的大分裂。但是,420年,东晋为南朝(宋、齐、梁、陈)取代。&八王之乱&后,一个时期,朝鲜半岛与中国的交通中断。东晋时期,高句丽、百济开始向东晋进贡,海上交通再度恢复。东晋咸安二、三年(公元372、373年),百济近肖古王连续两年&遣使入晋朝贡&;至是,&开国以来,未有文字记事&的百济,&得博士高兴,始有书记。&从379年,百济近仇首王&遣使朝晋,其使海上遇恶风,不达而还&看,百济使臣是经传统海路航行的。前秦符坚为统一北方派石越率骑一万,自东莱出右径袭和龙。381年,新罗奈勿尼师今遣使长安与前秦建立关系。至南北朝时(422-581年),半岛与大陆特别是南朝的海上交通更为频繁。当时,刘宋据有今山东,船队从建康(南京)启航后仍沿秦汉航线循山东至辽东而抵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当时刘宋王朝与高句丽海上交通频繁,景平年间(422-423),高句丽王琏&遣长史马娄等诣阙,献方物&,少帝对其&逾辽越海纳贡&倍加欣赏。元嘉16年(公元439年),宋文帝欲北伐魏朝,令高句丽国王琏献马,&琏送马,献八百匹&,足见船队规模很大。北魏献文帝五年(471年),&使安(百济使)等从东莱浮海,赐余庆(百济王)玺书,褒其诚节,安等至海滨,遇风飘荡,竟不达而还&。当时日本的船队也大体循汉倭航线经朝鲜半岛中南部至百济,再至辽东转成山,入建康的黄海北路传统航线。这是百济、新罗与大陆的另一条航线,即北路南线,它的开通,进一步促进了东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
  所谓&隋唐东亚文化圈&,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海洋交通实现的。隋唐王朝虽多以关中为本位,但对周边地区也不敢掉以轻心。故有隋之对高句丽的三次用兵和唐太宗东征、高宗联合新罗消灭百济与高句丽,以及为控御东北在辽西营州先后设置都护府和平卢节度使之举。在隋唐用兵于朝鲜半岛的条件下,海上交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句丽婴阳王&率H之众万余骑寇辽西&,引发了隋、高第一次战争。隋文帝出动水陆大军30万征讨。水军以周罗T为总管,自东莱(山东莱州)出发,直指平壤。虽然,途中陆军遭遇洪水而粮草不继,水军遇上风暴,无功而还,但却突显了海上交通对保证在黄渤海军事行动上的重要意义。高丽王高元慑于隋军威势,一方面遣使入朝卑词求和,一方面加强备战,并联系突厥予以牵制。大业年间,新罗真平王连续向隋&奉表请师&,&以征高句丽&。大业七年(610年),隋炀帝决定&下诏&讨伐,&敕幽州总管元弘嗣往东莱海口造船三百艘&。次年,隋军以百万之众的兵力,水陆并进,水军总管来护儿等&率同数万艘粮船自山东登州渡黄海&,向平壤进发。在陆军一路杀来于强渡萨水时,来护儿轻敌,指挥水军单独进攻平壤城,从而陷入困境,致使陆军未到,水军先败,铸成全军大撤退之局面。614年,隋炀帝再次东征高句丽,其海军仍由来护儿率领由东莱渡海,惟因负责督运的礼部尚书杨玄感反隋事件和高句丽交还叛将斛斯政而作罢。在这两次东征中,东莱与登州古港不仅是海军的集结、起航地,也是水军的造船基地。
  登州地区是所谓&大唐东北地极也,枕乎北海,临海立州&的要冲,是唐、罗、日海洋交通的起讫地。因此,登、莱古港的意义在唐代得到进一步加强。神龙三年(707年)登州治所由牟平迁至蓬莱,蓬莱升镇为县,为登州附郭。登州还是新罗通事押衙、勾当新罗所押衙和总管所在地。山东的密州与靠近山东半岛的楚州(今江苏境内)等港口,在唐朝对外海上交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朝鲜半岛的三国,特别是新罗,以及日本和渤海的使节、僧人、士子、客商在山东登陆、归国和唐朝使节经山东沿海港口出使上述国家的记载,不绝于史。
  唐中期以后,登州以其区位优势迅速上升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港。这种地位的确立与唐朝在陆续对高句丽进行的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战争中以其作为集结兵力的基地有直接关系。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伐高句丽,&敕将作大监严立德等诣洪、饶、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载军粮&,并&既洪州造浮海大航五百艘&。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帅江、淮、岭、硖兵四万,长发、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自莱州渡海趋平壤&。《旧唐书&高丽传》也说张亮率&劲卒四万,战船五百&;而《唐会要》则说:&张亮水军七万人&。总之,战舰、运兵船、军粮船合计,数量应该不下千余艘。建造这样规模的海军舰船需要动员全国的力量。为此&遣右领左右府长史强韦于剑南伐木造舟舰,大者或长百尺,其广半之&;此舰船&别遣使行水道自巫峡抵江洋,趋莱州&。此后,唐太宗对高句丽边境取骚扰政策,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等率舰队&自莱州渡海&,袭击辽东诸城。648年,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等率军3万人,从莱州出发,&自海道入&,&破其援兵三万乃还。&&同年,唐&乌胡镇将古神感将兵浮海击高丽&,得胜后还镇(军镇在庙岛群岛)&。高宗时期,在受到高句丽、百济联盟压力的新罗的主动要求下,唐罗军事同盟成立。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10万水陆大军,&自成山济海,至熊津江口&东岸登陆与新罗军合击百济。661年,又以35万军兵力及发淄、青、莱、海诸州水师7千人,渡海援助进攻高句丽的唐军。龙朔三年(663年),为支援唐、罗联军之&白江口之战&,&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兵浮海&之地也自山东半岛。乾封二年(667年),郭待封率唐水军自山东半岛渡黄海进攻平壤。同时,右相刘仁轨在征战朝鲜半岛的过程中&率兵渡海&与&浮海西还&,也都必经山东海港。
  统一新罗与唐朝的统治、经济、文化关系非常紧密。经济上,新罗通过海路将果下马、朝霞、鱼牙、黄金、美、海豹皮等土特产输入唐朝,将唐朝的金银精器、紫绣纹袍、瑞文锦、五色罗、彩绫等输入新罗;政治和文化上,大量吸收引进唐朝先进的政治文物制度。为此,大批派遣青年到唐朝留学,多者一次就达105人。那些参加了唐朝进士考试的&宾贡进士&,除少数流在唐朝为官者外,绝大部分学成回国。有的虽也留下做官,但最后还是回归自己的祖国,如崔致远等人。他们回国时带回了大量的中国文物典籍。此外,往来的官方使者和宿卫的王公贵族,来华求法、修行的僧侣,更有从事各种的商人(官商和私商),也包括被买来的奴婢和其他流民。在三国时期,朝鲜半岛常年战乱,许多人逃亡到中国东部沿海。
  当时来往半岛与大陆的新罗人,绝大部分是在今山东沿海和江苏北部登陆后,西赴洛阳、长安等地,也有定居在沿海地区的,其中不少人以航海、贸易为生。圆仁《入唐求法巡行记》卷四说,公元846年,新罗人陈忠用船载木炭到密州,准备到楚州做生意就是其中一例。他们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东部沿海和淮河流域一带。于是,公元8-9世纪间,在唐朝的沿海地区形成了以新罗商人为主体的新罗侨民的聚居区&新罗坊、新罗村。根据日本高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记载,在山东半岛的密州(包括诸城)、登州(牟平、文登赤山)、青州以及淮水、长江流域的海州(宿城村)、泗州(涟水)、扬州、楚州等地都有新罗人居住。在华求法巡礼间期(838-847年),曾先后在上述新罗坊、新罗院、新罗村停留居住过。根据《行记》,圆仁于开成三年(日本承和五年)七月二日到达扬州,次年二月二十一日离开扬州;途中,日本九只船一次雇得&新罗人识海路者六十余人&;六月七日到登州赤山新罗院,为准备赴五台山和长安求法,在那里一直住到开成五年二月,得到当地僧俗的大力帮助,使他大唐求法顺利成行。回国前夕,他又复往来于楚州与登州之间,又得到新罗人的多方帮助。从圆仁旅行日程看,登州古港的地位在当时是特别重要的,不然,他不会在那里停留半年有余。
  登州的重要性更与当时国内的政治状况有关。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后,平卢军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间多次往返军事调动均是靠海路实现的。上元二年(761年),平卢节度使侯希逸引兵二万南下,&浮海入青州据之&;次年,始建平卢淄青节度。不久,高句丽裔李氏家族世袭平卢滋青节度观察使并兼&海运押新罗渤海两蕃使&。于是,平卢军&拥兵十万,雄据东方&。为了经略东北,保证登州航道通行无阻,唐朝在营州平卢地域内先后设置羁縻府州,在外蕃设军,&将外蕃纳入边军体制&。开元二十年(732)年,&渤海H越海入寇登州&;次年,&诏新罗王金兴光发兵讨之,仍加授兴光开府仪三司宁海军使&。从此,新罗开始参与保护海上交通安全的行动。海上交通的发达与贸易上的繁荣,使得这个地区人口比辽东半岛多许多倍。唐代处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营州&户一千三十一&&天宝,户九百九十七&;辽东半岛的唐属安东都护府,&户一千五百八十二&,二者大体相当。此前的开元年间(713-714年),位于山东半岛的莱州&户二万三千一百五&,而登州更多至&户二万八千五百三十三&。顾炎武说:此乃&山东下海至辽东之路&;&公孙度越海攻东莱诸县,此又辽东下海而至山东也&。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八月,&渤海H寇登州,杀刺使韦俊&,左领军将军盖福顺奉派发兵讨之。公元756年,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而去蜀,新罗景德王&遣使入唐,溯江至成都朝贡&,也定是经海路之北部航线然后南折溯长江西行。唐玄宗(712-755年)的《赐新罗王》诗中以&漫漫穷地际,苍苍连海隅&,形容海上交通在紧密的唐罗关系中的地位。旅居中国的新罗人崔志远(857-?)的众多表现唐罗两国文人情谊的诗歌也多有以借助航海抒发情感。如《酬进士杨瞻送别》中的&海山遥望烟浓,百幅帆张万里风&;《酬吴峦秀才惜别二绝句》的&此时回首情何依,天际孤帆@浪飞&等。唐朝的文人学者与僧侣送新罗友人的诗文也多有与海和航海有关的语句,如官员、诗人张籍的《送新罗使》:&万里为朝使,离家今几年。应知归行路,却上远归船。夜泊避蚊窟,朝炊求岛泉。悠悠到乡国,还望海西天。&在此类交往诗中最有名者要算诗人刘虚的《海上送薛文学归海东》:&何处归且远,送君东悠悠。沧溟千万里,日夜一孤舟。旷望绝国所,微茫天际愁。有时近仙境,不定若梦游。或见青色古,孤山百里秋。前心方杳渺,后路劳夷犹。离别惜吾道,风波敬皇休。春浮花气远,思逐海水流。日暮骊歌后,永怀空沧洲。&在新罗棋艺名家朴球在唐朝为棋待诏,回新罗时,友人张乔以《送棋待诏朴球归新罗》为题赠诗曰&海东谁敌手,归去道应孤,阙下传新势,船中覆旧图&,显然,朴球是乘船归国。
  北宋(960-1126年)建立后,建都于开城的王氏高丽与北宋建立了友好关系。公元947年,占领了燕云十六州的契丹曾一度攻克开封,改国号辽,并屡屡进攻北宋的疆域。结果,内地通往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被阻隔,两国间的交流完全靠海上船队来完成。由于宋代的造船水平、航海技术的提高与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这时航海更加安全,航线距离明显缩短,两国的使臣和贸易来往频繁,规模庞大。如北宋建隆四年(963年)九月,在一次海难中高丽使团成员&溺死者七十余人&,仅来使时赞一人脱险。为应对不断扩大的高丽使团,咸平八年(1005年),真宗&诏登州置馆于海次以待使者&。这类机构不仅担负滞留在登州的高丽官方人员,也负责安置一般民间遇难海船。据记载,天禧三年(1019年),&明州、登州屡言高丽海船肖风漂至境上者,诏令存问,给度海粮遣还,仍为着例。&宋中叶以后,登州古港在中国交通史上的重要性发生了重大变化。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高丽使金良鉴来言:往时高丽人往返皆自登州,现&欲远契丹,乞改途由明州诣阙,从之。&于是,自此以后,明州取代了登州港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但是,自明州&由海道奉使高丽,弥漫汪洋,洲屿险阻,遇黑风,舟触礁辄败,出急水门至群山岛,始谓平达,非数十日不至也。&因此,地处黄海的密州板桥镇港(今青岛胶州湾内)变成北宋与朝鲜半岛交往的首选港口,成为山东和北方的第一大港。据文献载:&板桥久为海舶孔道,朝臣与高丽往来由此。&
  元丰六年(1083年),&高丽王徽卒。讣闻,神宗诏明州修浮屠供一月,遣杨景略、王舜封祭奠,钱勰、宋球吊慰。&此次出使&自密之板桥,航海而往&。杨景略等人出海后,遇大风,钱思勰等人抵达高丽,而杨景略被风吹至登州;同年8月再次由登州出发到达高丽,受到高丽新王的热情款待。回国时,又在密州板桥镇登陆。复命后,奏请在板桥镇设立海神庙,保佑来往新罗和宋朝的船只安全。而高丽使臣入汴京亦经此道。
  同时,北宋的民间商人在确立密州港的优势地位方面也起到不少作用。北宋货币经济发达,集市贸易、商品经济活跃。在利润的驱使下,许多山东沿海的商人冒险进行走私贸易。结果,政府的禁令打破。如密州商人平简,曾多次私自航海去高丽,并从中为两国官方传递信息,得到双方政府的信任。元丰七年(1084年),这位民间人士被宋王朝授为&三班差使,以三往高丽通国信也&,被誉为民间外交家。同年三月,政府又在板桥镇设置了管理船舶商务贸易的榷易务。元v三年(1088年),宋廷正式设置密州市舶司。从此,密州板桥镇成为中国北方唯一的对外开放港口。
  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山东半岛遂为南宋与金的争战之地,沿海港口日益衰败。南宋的海上航线已移至黄海南线。元朝主要发展陆上交通,除海上漕运外,山东半岛海上交通不见记载。元末明初中国沿海遭倭冠侵扰,政府实行海禁,海上对外贸易受到严重束缚。但是,高丽与定都南京的明朝的官方往来是不可或缺的,而从松都附近港口横穿黄海的航线十分危险,并多次发生海难。洪武四年(1371年),鉴于同年八月、九月连续两次发生使团海难事故,十一月乙亥高丽国恭愍王遂&咨中书省曰:小邦去京师隔海甚远,天寒冰合,难以发船,恐违进贺之期。金复等州涉海稍近,驿路可通,经由辽东,庶望及期,今遣韩邦彦前往辽东都司,赴京进贺,请闻奏施行。&明政府立刻答应改道经辽南渡海至登州,并于1376年升登州为府,治蓬莱县,以加强其地位。所以,明初登州古港仍然是高丽使者上陆和起航的主要海港。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高丽恭愍王的贺正使李崇仁出使南京回国时写过赞美登州海道的诗《留沙门岛,奉呈同行评理相君》,其诗称:&沙门矫首立多时,暮景撩人欲赋诗。神妃享祀应需报,海若潜形不敢窥。山作三门潮势壮,天垂四面日行迟。政拟长风吹送舵,同舟况复济川资。&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高丽昌王派左侍中李穑等出使中国,副使李崇仁在南京返回的路上因大风困阻登州,遂作诗《沙门岛偶题》,描绘他对庙岛群岛的感受。该诗曰:&海上沙门岛,停帆数日留。唳月鸣孤鹤,扬波见戏鸥。老婆能结网,童子学操舟。题诗非好事,聊且慰羁愁。&诗人虽为聊慰&羁愁&外出,但海上沙门岛岛民老妪织网、孩童驾舟与大海扬波戏鸥的美景还是打动了作者。此前,高丽末叶重臣大儒郑梦周曾分别于、、1387年四次奉派出使中国,来时具走水路,由登州上岸,有大量歌颂山东半岛的诗歌为证。当时所写的诗歌以山东地方为题者有《山东老人》、《诸城县闻箫》、《即墨县》、《蓬莱阁》、《蓬莱驿,示韩书状》、《沙门岛》、《龙山驿》、《日照县》、《莱州海神庙》、《胶水县别教谕徐宣》、《四月一日高密县闻莺》等,其中写于1387年的《过海宿登州公馆》一诗曰:&登州望辽野,邈矣天一涯。溟渤限其间,地分夷与华。&说明,那时登州仍保有专门接待高丽国使者的专门机关&&公馆&。
  但是,总体而言,随着改登州为府,在兵制上同时由千户升格为卫,其城市功能越来越从一个东北亚的国际海港向着守卫山东半岛的地方海防军港和基地转变。此后,登州作为屏障&京津门户&和扼渤海之咽喉的军事防御上的意义加强了,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失去了昔日&舟船飞梭,商使交属&的升平繁荣景象。登莱古港的兴衰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历史的状况,也透射出地方把握历史机遇和主动创造条件对一个海港城市的重要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辽东半岛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