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我去大理古城到鸡足山鸡足山上香拜佛!下山的时候遇到路边的两个喇嘛蹲在路

禅门宗匠虚云老
我的图书馆
禅门宗匠虚云老
禅门宗匠虚云老&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虚云法师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绝世高僧。他出生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年代,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直至新中国的“大炼钢铁”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见识过威声赫赫的“大字报”,享年120岁,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脉,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上世纪50年代初,德高望重的虚云老和尚赴京参与了全国性佛教机构的筹组工作,被公推为首席发起人,并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的名誉会长。可以说是近代中国佛教界的第一人,与太虚法师、弘一法师、印光法师并称为中国近代四大高僧,名倾海内外。&&&&&&虚云和尚的一生,漫长而丰沛。他在咸丰年间抛家别妻、落发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光绪年间三步一叩跪拜朝礼五台山,历时三年,风雨恒持。又远赴四川、西藏、印度、孟加拉、缅甸、南洋、日本,跋涉万里,历经无数磨难,重效玄奘,遍礼圣迹。此后在数十年的宗教实践活动中,又重振禅门,先后中兴了福建鼓山涌泉寺、云南鸡足山祝圣寺、钵孟峰迎禅寺、江西云居山真如寺、曲江南华寺、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等六大古刹,成为名震中外、人所共仰的禅宗泰斗。这样一位现代佛教界的领袖人物,以往人们了解的并不很多,一般大众,更乏识闻。现攫取点滴,与大家分享!&幼年好佛&&&&&&虚云(),法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别号幻游。60岁自号虚云。俗姓名萧富民,祖籍湖南湘乡横铺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岁的七月二十九日生于福建泉州。父肖玉堂,佐泉州府幕、知府。年逾四十无子,夫人颜氏在永春州的观音寺祈子,夫妇二人夜间同梦一长须著青袍者,头顶观音跨虎而来,跃卧榻上,二人惊起互告,颜氏遂有娠。翌年在泉州生下了虚云和尚。据老和尚的《自述年谱》上说,他初生下来时是一个肉团,颜氏夫人骇恸,气壅而死。第二天有卖药翁来,剖开肉团,得一男婴,这就是后来的虚云和尚,随后由庶母王氏抚育。其父望子成龙,要他学八股文,以求仕进。但虚云自幼性情恬淡,爱读儒籍佛典,其志不在功名。父亲利用种种办法都未能逼他就范。虚云幼时跟其它孩子并没有两样,只有一点特别的地方,就是喜欢跟家人到寺庙去朝拜。当他十三岁那年,祖母逝世,他随父送祖母及生母灵柩返湘乡安葬。家中作佛事,他见三宝法物,心生欢喜。家中藏有佛经,初看香山传,观音菩萨成道等书,熏染根深,好像有夙缘一样。&&&&&&清咸丰六年(17岁)老和尚在家读道书三年,深感道家的学说,不是究竟,终日如坐针毡;于是假装安心助理家务,以博叔父的欢心,而松懈叔父的防范。一日乘叔父外出,乃打包向南岳逃去,歧路多,行至半途,又被家人追回来。父母为了打消他出家的念头,强迫将他从湖南老家送至泉州,与田、谭二氏结婚。但大师夙根深厚,婚后与二女同居而无染。处浊而犹清,出尘之志益坚,且天天向二位新娘说佛法,二氏也能领悟,不觉竟成了闺中净侣。十九岁再度离家出走,在咸丰八年(1858年)抛家别妻,到了福州鼓山的涌泉寺,礼常开老人为师,遂圆剃度出家的愿望。清咸丰九年(20岁)老和尚依鼓山妙莲和尚,圆受具戒,法名演彻。&&&&&&&&大师受戒以后,先在鼓山涌泉寺修头陀苦行4年。先后做过水头,园头、行堂、典座等苦行差使。大师的劳动,完全是义务性的,寺庙给他的工钱,他从不领取。而且每天只吃一钵盂稀粥充饥,但体力十分强健。4年后,则辞去工作,仅留一衲,一裤,一履、一簑衣蒲团,跑到鼓山后面的岩洞中隐修。在岩洞中,大师一住就是3年,专心坐禅,礼万佛忏,连剃须修发的时间都没有。饥时,则以松毛草叶果腹;困时,则依荒墓古冢而卧。日与虎狼相伴而行,夜与飞禽走兽为伍,但心中毫无畏惧之感,彼此相安无事。于是大师刻苦用功,在静坐时,常有胜境出现。是年老和尚才三十岁(清同治八年)。&&&&&&虚老24岁时,其父亲玉堂公在湖南湘乡病逝,庶母王氏遂领田、谭二氏于湘乡观音山削发为尼。庶母王氏法名妙净,田氏法名真洁,谭氏法名清节。虚老知此消息,悲喜交集。悲者父亡而未尽孝,喜者一家归佛,共结菩提胜因,可免后顾之忧。宣统元年(1909)虚老庶母王氏(出家后法名妙净)在湖南观音山留偈西逝,享年60余岁,出家16年,民国壬戌(1922)陈荣昌撰《妙净尼留偈记》志其事,虚老为之树碑于云南昆明华亭寺,至今犹存。&&&&&同治九年(1870年),大师结束其隐修生活,开始了朝山礼祖,参禅访道的云游生涯。先后在浙江天台山、普陀山、天童寺、阿育王寺,杭州三天竺,江苏常州天宁寺,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等名山古刹,从融镜、敏曦、天朗、观心、大定朗辉诸尊宿长老研习经教,参究禅要,并受临济衣钵于妙莲和尚,为临济宗43世;亦受曹洞衣钵于耀成和尚,为曹洞宗47世。&感天动地的拜山报恩为消除自己未尽孝道的业障,超度父母早日往生净土,自己早证菩提,法师发下三大誓愿,发心朝拜五台山。光绪八年(1882年)七月初一,虚云法师偕遍真、秋凝、山遐和觉乘四位禅师,从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法华庵起香,背着朝山袋,拿着香凳,三步一拜地离开普陀山,渡海来到宁波,拜至湖州,稍事休息。继至苏州,再抵常州时,遍真等四位禅师,起香时觉得新鲜有趣,信心十足,老老实实地三步一拜的行进,走了一、二百里路,就觉得腰酸腿痛,脚上打了水泡,吃不消了,就渐渐退出了这一行香跪拜行列。见此情景,虚云法师的心情也十分矛盾,怕苦怕累,畏葸不前呢?还是下定决心,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呢?孝心、信心、精进心,强烈地鼓舞着他,下定决心,不怕困难,不到五台山誓不罢休。于是,虚云法师仍然坚持着三步一拜地孑然独进。当他到南京时,还去幽栖寺,口念真言,左绕三圈,右绕三圈,头面礼足地礼拜了禅宗祖师法融和尚灵塔。之后,他渡过长江,卓锡于浦口狮子山寺,稍事休息,准备过年。春节之后,又从狮子山寺起香,经苏北,入河南,过凤阳、亳州、昊陵、嵩山、少林寺,至洛阳白马寺,晓行夜宿,风雨无阻。一心念着文殊师利菩萨名号,什么苦乐饥饱,腰酸腿疼,都被遣到念外,一点也不觉得劳累疲乏。&如是行,如是拜,如是念,不觉到了寒冬腊月,即至黄河铁卸度,又过光武陵,初一住店,初二渡过黄河。当船停泊于岸边时,夜幕已经降临,四处也无人烟,道路也不熟悉,虚云法师不敢走了,就在路边的一个摆小摊的茅棚里歇下。这个茅棚非常简陋,四处也无遮拦。所以,他只好跏趺而坐。夜深了,人静了,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寒气袭人,冻得浑身哆嗦。他睁开了眼睛,举目四望,银装素裹,一片银色世界,雪深盈尺,无路可行,更无过往行人,怎么办呢?走吧,雪里无路,也辨不清方向;停留,只好席地趺坐,挨饿受冻。走呢!留呢!掂量了半天,觉得还是不动为上策。于是,他就蜷伏一角,枯坐念佛,饱受饥寒。起初饥寒也不萦念,时间长了,雪下得愈大了,身冻得体温下降了,饿得肚皮贴着后背了,饥寒交迫,体力不济,唯有一息,正念不忘。一天,两天,三天,如是雪,如是寒,如是饥,冷寒饿冻,折磨得他昏迷了。初六午后,大雪停了,太阳露出了半个影子,虚云法师微微睁开了眼睛,想站起来,他已冻疆了,不能动了。他咀唇哆嗦着,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四处也无一个人影,怎么办呢?就这样等着冻死吗?离五台山还远哩,孝道还未尽哩!我不能死,我不能死,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快快救救我吧!口念心念,他文殊圣号不断。&初七日,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一位丐者。他见虚云卧在雪中,走近问,但虚云的咀唇已经冻青了,不能说话,两只眼睛似乎还有生还的可能。丐者知道虚云冻伤,便拨开身边大雪,点着围棚草,慢慢烤,煮一锅黄澄澄的小米稀粥。饭熟了,虚云法师也苏醒了。丐者见状心生欢喜,。虚云法师口气吃了几碗,顿觉肚饱身暖,死而复生,遂问丐者:“从何而来?”丐答:“从南海来。”云问:“到哪里去?”丐答:“朝五台。”云问:“尊姓大名!”丐答:“姓文名吉。”云问:“往何处去?”丐答:“来自五台,回长安去。”云问:“既是五台,寺中有往来否?”丐答:“人皆识我。”云问:“此往五台,路经何处?”丐答:“由孟县、怀庆、黄沙岭、新州、太谷、太原、代州、峨口,即到五台山了。若先到秘魔岩,此处有一位南方僧人,名叫清一,行持甚好。”云问:“此间到山还有多少路程?”丐答:“2000里。”稍停片刻,丐问虚云:“你拜名山有何希求?”云曰:“生不见母,以报亲恩。”丐问:“你背着行李,路远天寒,何时才能到呢?劝你不必行香了。”云曰:“誓愿早定,不问年月远近,什么时候到了就算什么时候吧。”丐曰:“你愿难得,现今天气好转了,但雪还未化,无路可寻,你就循着我的足迹去吧!此去20里是小金山,再20里是孟县,有寺可住。”出门在外,孤身独影,天寒地冻,雪中栖身,几乎送了云师性命,幸遇文吉善人,救命生还。云师感激不尽,就要跪倒叩头拜谢,文吉见状,遂曰:“雪太深了,不要拜了,我已心领了。”云师揖别文吉,又背起朝香袋,向小金山走去。次日起香,过孟县,至怀庆(沁阳)洪福寺挂单。寺中长老名叫德林,心地善良,面目和蔼,言语相契,接待殷勤,至诚恳切,挽留云师过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佛家也同俗家一样,都要合家团圆,张灯结彩,欢天喜地的庆祝一番。洪福寺来了一位同参,85岁的德林老和尚格外高兴,一是为了庆贺春节,二是为了预祝云师拜香朝山满圆成功,便以相当丰盛的素斋,欢欢喜喜地招待了这位与众不凡的孝僧。虚云法师感激全寺僧众对他的热情款待,更感激德林老和尚对他这拜香朝山行动的赞扬。大家的赞扬化成了对自己鞭策,于是,就在大年初三早晨,他背起朝山袋,拿着香凳,告别了德林长者,由洪福寺起程拜香,于光绪十年(1884年)又开始了朝山拜行。当他抵达怀庆府时,天色已晚,即至城内小南海,但该寺不允留宿,只好至城外道边露宿。春寒地冻,寒气袭人,致使腹部剧烈疼痛。忍着腹痛,次日仍在拜行,晚上发生了冷病。初五痢疾,仍然坚持拜行。日复一日,痢疾不止。一直挺到正月十三日拜到黄沙岭上时,怎么也支持不住了,只好在一座四面透风的破庙中歇下。此时的虚云和尚,吃不下一点东西,肚痛下泻,一天十余次,已浑身虚脱,起动不得,举目四望,空无一人,何谈有人搭救,眼见只能坐以待毙!然虚云和尚无一点悔念,直到正月十五日夜晚,忽然发现庙的西墙下边有人燃火,疑念顿生,莫非有匪徒歹类不成,注目细看,原来是救命恩人文吉,遂心生欢喜,便呼文先生。先生闻声,执火来看,遂曰:“大师父,你怎么还在这里呀?”云师一五一十地向文吉说明了别后经过。文吉坐在他的身边,一边安慰,一边端一杯开水让他喝。是夜,二人相依,彼此高兴。云师觉得身心清净,病也没了,力也有了,天上的月亮也圆了。十六日,文吉把云师拉痢疾弄脏的衣服洗净,并令云师换上衣服,还给了云师一杯药,让他吃上。十七日,云师吃了两碗黄米粥,出了一身热汗,觉得身心轻快多了。十八日,云师感谢文吉曰:“两次危险,都蒙先生相救,真是感恩不尽。”吉曰:“区区小事,何必挂齿?”云师问:“你从何处来?”文吉答:“从长安来。”云师问:“向何处去?”文吉答:“回五台山。”云师曰:“可惜我病初愈,又是拜行,恐怕不能追随先生同行。”文吉曰:“看你从去年腊月至今,拜路不多,哪年才能到呢?你身体不好,决难拜行,我看不拜也行,朝礼不亦一样吗!”云师答:“先生好意我领了,但我誓愿已发,不能失言。任他百难当前,我也非到圣境不可。否则,死亦不敢退愿。”文吉曰:“你孝心坚固,十分难得,我今回山,也无什么急事,我愿替你背负行李,伴你行程。你但前拜,轻累许多,心不二念。”云师曰:“若能如此,先生功德无量,倘我拜到五台,愿以此功德一半回向父母,早证菩提,一半奉送先生,以酬救助之德。”文吉曰:“不敢当,你是孝子,我是顺便,不必感谢。”&文吉被云师对佛教的信仰,对五台山的敬拜和对其父母的孝敬所感动,遂能发起拔苦与乐的慈悲心,一直侍候到他病愈,并代负行李,伴他于19日起程拜行。云师这下外无物累,内无杂念,身轻脚利,一心念佛,一日竟可拜行45里,故至2月底时,就到了太谷离相寺。以寺庙留僧不留俗,所以,文吉对云师曰:“此去五台不远,我先回去,你慢慢来。你的行李,不久有人会代送上山。”云师一听,感激之情悠然而生,当即取银酬谢,文吉坚决不受,恋恋而去。云师至寺吃了碗面条后,愈想愈觉得不可驻足,遂即行告辞,到街上寻找文吉。但已夜深人静,谁知文吉住在哪里呢?寻找不着,便乘着4月18日那皎洁的月光,星夜向太原府拜香行进。心急如火,日夜兼程,20日就到了狄村白云寺。&白云寺是唐代著名禅师孚上座的道场,遂于此歇足一宿。次日早起,进城,瞻仰了极乐寺。21日出城,偶然遇到一位青年僧人,名叫文贤,贤师见云师威仪道风不同凡响,顿生倾服之心,便邀云至寺,留住十天。云师以至台心切,遂去告辞,贤师向云师送衣送物,云师不受,贤师只好十里相送,洒泪而别,时五月初一日也。之后,云师经阳曲,过忻州,于五月中旬至代州峨口白云寺。休息三天,又起香拜到圭峰山,云师瞻礼了秘魔岩、龙洞、狮子窝等处,觉得此处山水奇秀,风景优美,说之不尽,领略无穷。五月底,虚云法师拜香至五台山台怀镇历史悠久、建筑宏伟、佛像庄严的显通寺。显通寺僧人见来了一位信仰虔诚、行为规范、谈吐入法、知识渊博、道风纯朴的苦行僧,便热情地接待了他,安排他住在禅房。次日,云师早早起来,便在显通寺内参观礼拜。他见五台山的天格外蓝,五台山的太阳分外亮,在金色阳光照耀下的显通寺,七重大殿、五座铜塔和明代铜殿更加宏伟壮观,古朴典雅,雕梁榱栋,庄严肃穆!云师站在五座铜塔的塔基——妙高台上,向前瞻望,覆钵式的大白塔,高耸入云,巍峨壮观;向后仰望,菩萨顶那“灵峰胜境”牌楼、百零八级石阶和红墙黄瓦的寺容,即刻映入眼帘。东看黛螺顶,犹似一朵盛开的芙蓉;西望寿宁寺,好似一株万古常青的松树。五台山风景优美,景色如画,空气新鲜,气候清凉,确实是一片人间净土。虚云法师要在这佛国净土,为其父母超度亡灵,祈求菩萨保佑,早日往生净土。虚云法师在显通寺住下之后,便打问文吉,但合寺僧人也无知其人者。于是,云师就先到塔院寺、殊像寺打问。&当至殊像寺时,就被年青的一位知客热情地接到客堂,寒喧几句后,云师便向知客打问文吉下落,知客一听,漠然不知,但说问问老方丈吧。老方丈在此多年了,对五台山的一草一木都晓得。于是,引着云师来到方丈院,面见能悟长者。能悟鹤发童颜,穿着黄色袈裟,正跏趺坐在禅床上,微闭着眼睛用功,知客向能悟介绍:“这位虚云和尚是从普陀山来的,他向老师父打问一位名叫文吉的僧人,在五台山哪座庙里?”能悟睁开双眼,上下打量一下虚云法师后,曰:“请师父坐下来叙话。”虚云法师坐在禅床边沿,一五一十地讲述了自己在途中两次遇难,两次都被文吉相救的情由。能悟听后,又打量了打量虚云法师,双手合十曰:“文殊菩萨化身也。”经老方丈一点,聪明的虚云法师默默思道:“文者,文殊;吉者,妙吉祥;各取一字,文吉也。”于是,虚云法师即刻下地,恭恭敬敬地向老方丈瞌了三个响头,曰:“明天,请师父允许我在宝地精蓝为已故父母做荐亡法会。”老方丈默然无言。见状,虚云法师马上想到《维摩诘经》上的“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殊像寺在显通寺西南凤林谷口北侧,距显通寺不到1里,始建于东晋初年,是五台山著名的古刹精蓝。以寺有古殿,供奉文殊大圣真容,故有殊像寺为“文殊祖庭”之誉。清代的康熙皇帝赞扬文殊彩塑“瑞相天然”,乾隆皇帝又说:“文殊师利无定相”,时而现比丘身,时而现居士相,时而现童子身。虚云法师看了乾隆皇帝这一诗句,不由地想起了文吉其人。因此,次日早晨在沐浴净身后,便早早来到殊像寺,等待合寺僧人为他已故父母做荐亡法会。这天风和日丽,天气晴朗,蔚蓝色的天空飘着几朵祥云。虚云法师乘合寺僧人未进那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九脊歇山顶、雕甍高耸、巍峨壮观的大文殊殿前,先到祖师殿礼拜惠能祖师,次到天王殿又瞻礼了弥勒佛,还到伽蓝殿瞻仰了关云长时,能悟老方丈这位临济长者,穿着黄色袈裟,站在大殿门前,看着乐队奏着法乐,看着和尚唱着普佛歌辞,徐徐进入殿堂,分立两旁,虚云法师在亡灵牌位前面的跪垫上,面对“台怀第一大佛”——骑狻猊文殊像,双手合十跪着,当能悟长者进殿焚香,宣布孝子虚云为其父萧玉堂、其母颜氏的荐亡法会开始后,法乐齐鸣,经声琅琅,虚云默默祷念着:“弟子虚云,从普陀山起程,历时两年,经过五省,行程四千余里,三步一拜数千万次,默念菩萨名号数万万遍,幸得大圣两次相救,克服艰难险阻、冷冻病魔,方得瞻仰圣容,愿大圣慈悲,垂怜弟子,消已往愆,超度显考萧翁玉堂、母颜氏,早日出离苦海,往生极乐净土,接近无上菩提。”一遍,二遍,三遍,遍遍中肯,句句虔诚,念念发自内心。当普佛词曲快完时,能悟长者率僧众及虚云法师慢慢走出殿堂,普佛完毕。晚上,这位济临宗的长者能悟方丈还亲自率领合寺僧众,为这位同宗同参的虚云法师,又做了一次隆重肃穆的千僧斋,致使虚云感激铭心,写在了自己的年谱之中。&虚云法师在殊像寺做完荐亡法会后,精神轻松多了,但乾隆皇帝那句“文殊师利无定相”的诗句,老是系在心里,总想能够见到文吉,重重地感谢感谢,但五台山寺寺都有文殊,所以他就怀着思念与报恩的心情,到五台山罗寺、圆照寺、广仁寺、广宗寺、菩萨顶、慈福寺、普寿寺、七佛寺、集福寺、碧山寺、南山寺、镇海寺、龙泉寺等处的文殊菩萨像前进香祈祷,打问文吉,但总是踏破铁鞋觅不着。于是,他又下定决心,从五月二十二日起香,用了两天时间,三步一拜地到了东台望海寺,在星辉月朗的深夜,进入文殊殿,向聪明文殊上香,朝夕礼诵,打了一个禅七。后又至东台沿畔,巡礼了文殊灵迹—那罗延窟。只因所带吃食用完,于六月初一日,返回显通寺。初二日,虚云法师又起香,拜行,上华严岭,巡礼灵迹。初三日,又三步一拜地拜到北台叶斗峰,于灵应寺无垢文殊像前上香行礼、祈祷。同日,还拜到中台翠岩峰,在演教寺孺童文殊像前上香默祷。初四日,再三步一拜地拜到西台挂月峰,在法雷寺狮子文殊像前上香礼拜。初五日,返回显通寺休息。初七日,拜到南台锦绣峰,在普济寺文殊殿内智慧文殊像前上香瞌头默祷,又坐禅七天。十五日,返回显通寺。&他还参加了为期一月的六月法会,观看了藏传佛教寺庙菩萨顶、罗目侯寺举办的奉旨道场,各寺庙举办的纪念韦驮菩萨圣诞节、庆祝观音菩萨成道日和民间举办的“六月骡马大会”。六月底,虚云法师还至黛螺顶,礼拜智慧灯,第二夜看见北台顶有一团火,飞往中台落下,少顷分为大小不一的10余团。第三夜,又见中台空中有三团火,飞上飞下。北台也现四、五处大小不等的火团,上下飞动,过了一会儿,好象落在了北台之后。虚云法师在五台山2个多月,曾至台怀地区诸多寺庙行香顶礼,还至五座台顶,朝拜了五方文殊,在有的台顶上还打了禅七,又参加了五台山传统的“六月大会”,临走前还至殊像寺立的父母灵位前行香祈祷,愿早日超度父母往生净土。至此,虚云法师圆满完成了为超生父母行香朝台的举措。于七月初十,拜谢了文殊菩萨之后下山,朝五台山北土垂恒山走去。&虚云法师在五台山行香顶礼两个月,不仅圆了行香朝山、超生父母的誓愿,也观看了五台山的自然风光、风土民情和丰富的佛教文化,深有感触地说:“五台为清凉圣境,文殊放光,千丈寒岩,万年积雪,石桥横锁,楼阁悬空,则非他处所及,予以拜香期内,不及观赏,还愿已毕,稍微涉足,不欲灵山笑也。”“稍微涉足”,就是没有看到五台山的全貌,没有深入到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堂奥。&&&&&&云师途中足足跪拜了二十三个月,这种毅力,实非常人所能及!&在16年之后的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从浙江赤山起程,经镇江、扬州,朝礼了云台山。又入山东,巡礼了东岳泰山。还去牢山,旋到曲阜,礼拜了孔圣人的孔庙、孔陵后;虚云法师在途中,还遭到一位荷枪实弹洋兵的恸吓,遂急急忙忙的再次赶赴五台山,到殊像寺文殊菩萨像前拈香点礼、故显考灵位前行香礼拜,还去塔院寺、菩萨顶、碧山寺、显通寺等处行香礼拜。师本欲赶赴终南山,但因义和团反抗外国侵略的形势日炽,社会动荡不宁,不得返回北京。虚云法师这次朝拜五台山,来去匆匆,恐怕还是他说的“行香毕”,“不及观赏”,“稍微涉足”,留下了终生遗憾吧!五台山道场,这样一位驰名中外、中兴禅门五宗的虚云大师两次至五台山拈香点礼,实是星月交辉!之后师又参拜了陕西终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三大寺。&&&&&&光绪十五年(1889年),大师从日喀则越喜马拉雅山经不丹到印度朝圣。在不丹参访吉器寺、虎穴寺后,前往印度朝拜佛的诞生地——兰毗尼花园、佛苦修成佛地——尼莲河畔,又沿恒河朝拜两岸佛教胜地,再到孟加拉、锡兰、缅甸,朝拜仰光大金塔朝礼佛迹,后启程回国,到云南大理朝拜云南鸡足山。大理立国316年,22位国王有10位国王放弃王位出家。&再遇大难,寺中顿悟其后大师又从云南到湖南,湖北武昌宝通禅寺,学《大悲忏》;到江西庐山海会寺、安徽九华山学《华严经》、《楞严经》;到江苏句容县律宗道场宝华山隆昌律寺参学寻访……至此,从五台山开始,虚云四年半游历中国11省南亚六国十余万里。大师在由九华到扬州的路途中,曾不慎失足落水,顺水漂流,沉浮一昼夜后,被一渔夫网得。送到附近的宝积寺时,已诸孔流血。但他仍坚持前往高旻寺坐禅。1895年,56岁的虚云大师赶到扬州高旻寺参加禅七法会,要连打十二个禅七,至第八个七的第三晚六支香时,因护七禅师入禅堂冲开水,溅到手上,杯子「啪」的一声破碎了,虚云大师忽然觉得平日的疑根突然断了,如梦初醒般开悟,万念顿息,夜晚见大光明如白昼!从出家到开悟,虚云花了三十七年。从此以后,虚云大师的禅功日进,慧力日深。每次坐禅入定,少则数日,多则半月。& &&&&1900年,师在江浙住十年后,再次朝拜山西五台山,隐修陕西终南山。绕道京城,挂单龙泉禅寺,得大名,结识庆亲王,光绪慈禧也知道了虚云。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与皇帝皇后逃离北京。到长安住卧龙禅寺。西安难民饿死无数,瘟疫爆发。虚云做七昼夜祈雪法会,又在十一月到终南山隐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岁暮,他与同参好友戒尘禅师至终南山结茅潜修。一天,煮了一锅芋头在火上,自己则盘腿坐在旁边待熟。不知不觉中,即入定去也。直到第二年春节以后,住在附近的复成禅师等见他久不露面,便到他的住处来贺年。走到他的棚外一看,只见雪地上虎迹斑斑,虚老还在定中。敲了一下引磬,他才出定。问他吃了饭没有,他说:“还没有,锅里煮着芋头,可能熟了。”他们揭开锅盖一看,里面的芋头已坚硬如冰,长出一寸多高的霉来了。复成禅师看后,顿时被惊得目瞪口呆,认为他至少入定半个多月了。他的名声,一时大振,远近僧俗争相归仰,无不以能一睹大师的风采为荣。&振兴佛教    清末民初,佛教如时运衰落。太虚和尚致力佛教改革,倡导人生佛教,办僧伽教育。而虚云不同太虚,他的救弊是内向的,循序渐进的。虚云以身作则,扎根丛林化导一方,与太虚相辅相称,为日后佛教振兴建立若干阵地,培养了一批弟子。  1902年,虚云离开终南山,进入四川,礼拜峨眉山后前往云南鸡足山,力图振兴鸡足山佛教。三上鸡足山,感化恶人。1904年,归化寺讲《圆觉经》、《四十二章经》。宣说五戒就是儒家仁义礼信智,仁以戒杀为始,义以戒盗为始,礼以戒淫邪为始,信以戒妄语为始,智以戒饮酒为始。同时在昆明筇竹寺讲《楞严经》,在该寺刊刻《楞严经》、《寒山诗》。  1905年,大师前往南洋弘法—在缅甸太平寺,讲《佛说阿弥佗经》;仰光龙华寺弘法。前往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时,船上有人瘟疫而死,船上的人都到远处岛屿接受检疫,十天后人都走光了,只剩下虚云,要被下药做活解剖,幸有泉州老乡相助,不得不托泉州老乡行贿,送24元钱放行。之后在极乐寺开讲《法华经》,到青云亭开讲《药师经》,又到吉隆坡灵山寺讲《楞伽经》。1906年,回国,经台湾参访台北灵泉禅寺,到日本考察日本佛教。    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上书朝廷,要求移佛教寺产兴学。康有为也在同年奏请朝廷,改寺庙为学堂,以庙产兴学。1905年,朝廷再次征用庙产兴学,这几项行为在近代中国造成逐僧毁寺的狂潮,恶果远超三武一宗灭佛法难。  1906年三月,虚云回到上海,与寄禅法师一起进京,请求皇上保护寺产。并请求朝廷为云南颁赐《龙版大藏经》。经肃亲王善耆等发起奏请,于同年七月皇上降旨将迎祥寺赐名“护国祝圣禅寺”,赐虚云为“佛慈洪法大师”,又赐“紫衣钵具”、“玉印”、“锡杖如意”、銮驾全幅“。1907年,虚云经上海到厦门,又赶往福州鼓山操办妙莲老和尚火化后建塔冥戒等事,妙莲和尚灵骨一半留鼓山,一半由虚云老和尚带到槟榔屿。在观音亭讲《心经》,到曼谷龙泉寺讲《地藏经》、《观音菩萨普门品》、《大乘起信论》,受泰国国王礼拜为师。回极乐寺过年,开讲《大乘起信论》、《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1909年,云师在极乐寺闭关一年后,护送《龙版大藏经》及无数钱物回国,又上鸡足山。&民国动荡中,佛教备受歧视压制,湖南、云南、安徽等地不断发生逐僧毁寺事件。佛教有识人士认识到,必须结束佛教一直匍匐于皇权和儒教下的苟安局面,应在思想和体系上自律、自强、自主。希望相关阶层对佛教的性质、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以及政教关系、寺院经济等深层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中国佛教在组织规模上向来是弱项,中国佛教若要兴起,广利大众,首先必须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佛教组织,结束历史上一盘散沙的状态,舍此无法维护自己的权力,也无法和伴随着侵略战争传入中国的基督教等西方宗教进行抗衡。&1911年(宣统三年),为团结佛教徒,保护寺院,师斡旋沪佛教会与宁大同会的对峙。1912年4月,虚云出滇至沪,与寄禅法师赴南京晋见孙中山,议定修改佛教会会章,取消各地自立之名目诸事宜。同年四月,因政府更迭,在见过孙中山之后,又前往北京去见袁世凯。在上海改组中国佛教会,成立中华佛教总会。但得不到政府批准。11月,与寄禅法师上北京,与内务部交涉。但是袁世凯赞成没收寺产,供各级政府开支。会后,虚云回到云南,晤蔡锷,组织滇黔、滇、藏的佛教支部,并亲襄其务。在新的“大护法”保护下,祝圣寺的香火依然十分兴旺。1912年,民国成立,出现逐僧毁寺风潮。滇军师长李根源亲自督军上山,准备逐僧毁寺,指名捉拿虚云。虚云只身往见李根源。李问:“佛教何用?”虚云答:“自古立国皆议国教并化,政能治身而不能治心,惟教能治心。心为万物之本,本得其正,何心之不治?”几经辩论,终于折服了李根源。1913年1月8日,寄禅法师在法源寺悲愤而死。虚云继续通过杨度、熊希龄向袁世凯传达佛教作为精神文明应得尊重保护,佛教徒为维护教团权益将以死抗争。袁世凯同意成立中华佛教总会。1913年,中华佛教总会暨寄禅法师追悼大会在上海静安寺成立。&  1918年,虚云应云南督军唐继尧之请,在昆明启建水路法会,在圆通禅寺开讲《金刚经》,中兴昆明华亭禅寺。解开云南顾品珍和唐继尧兵戎之争,唐继尧退出云南。后顾品珍手下反抗,迎回唐继尧任云南都督。1920到1930退院任华亭禅寺方丈十年。1929年回鼓山,福建主席杨树庄居士率众官绅留虚云住下任鼓山涌泉寺方丈,重振禅风。1932年,接法眼宗法脉,为八世祖,1933年,接沩仰宗法脉为八世祖。整理《鼓山涌泉禅寺经板目录》。刊印《三坛传戒正范》、《佛祖道影》、《鼓山联芳集》、《星灯集》。  振兴古刹&虚云和尚一生中振兴六大名刹:它们是福建鼓山涌泉寺、云南鸡足山祝圣寺、钵孟峰迎禅寺、江西云居山真如寺、曲江南华寺、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1906年,虚老在云南昆明的江南会馆闭关3年后,朝礼鸡足山。因见山上的寺庙戒律废弛,外籍僧侣遭严重打击和排挤,遂发愿在山上建一十方丛林,接引诸方学人。由于大师德高望重,仅用了3年时间,便在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庵上,修建起一座庄严雄伟,金碧辉煌的大庙。完工后,又从北京请来《龙版大藏经》一部回寺供养。小庵也被皇帝敕封为“护国祝圣寺”。至今香火鼎盛,成为滇地最著名的十方丛林之一。除此之外,由虚云大师亲手重修和扩建的名山古刹还有云南昆明的云栖寺,福建鼓山的涌泉寺,广东韶关的南华寺、云门寺,江西云居山的真如寺等,都是当今国内外知名的禅宗寺院。虚云大师虽然亲手修复了这么多规模宏大的寺院,但从未有私心。每到一处,都是随手修复,随手付托!而自己,则总是一笠、一拂、一铲、一衲、一背架随身而已!1953年虚云老和尚初到云居山,真如寺无处安身,已是113岁高龄的老人便在原寺西北角垒墙盖茅草,先后搭起七间茅篷住下,次年十一月,不慎失火,茅篷被焚,僧众劝他搬入新建楼房,老人说“我爱其古雅也”仍用竹、草重新结茅以居,直到120岁高龄,在云居山真如禅寺圆寂时,仍住在破旧不堪的茅篷中。唯真道心,可以摄众。&虚云大师,不仅是一位大德高僧,而且是一位赤诚的爱国人士。1934年,应广东李汉魂将军之请,大师移锡曹溪,主持重兴六祖道场南华禅寺。1936年,林森、蒋介石、居正等巡礼南华,并各捐俸助修殿堂。当时日军侵华,国难当头,全国处于抗战救亡的紧急关头。虚老即以宗教家的身份、提议全寺僧侣每天都礼忏两小时,为我前线官兵祈福消灾。同时,全体大众减省晚食,节约余粮,献给国家赈济灾民。1940年,广州沦陷。1941年,广东曲江县严重缺粮,饥民甚众。虚老乃将信徒送给他的果资20多万元悉数交与粤省政府,以解当时的燃眉之急。1942年冬天,应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之请,前往陪都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法会期间,名公巨卿送给他不少珍贵的古玩和字画,共有5大箱,都于归途中转赠给各地寺庙,自己不留一物。1943年冬,南华寺修建事毕,因知粤北乳源县云门山大觉寺为云门宗之源地,遂辞别曹溪,开法云门。1945年,广州六榕寺开坛建水陆道场,兼任潮州开元镇国禅寺方丈。1946年秋,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寺院诵经追荐我阵亡将士,虚老应请前往广州主持水陆法会,设坛于六榕寺内,随喜参加者,前后达10万余人,极一时之盛。1949年,新中国成立。虚老婉拒海外宗教界的邀请,留居大陆,在云门寺领导大家垦荒种地,积极响应政府增产节约的号召,受到当地政府的好评。&云门事件&1951年3月,云门拟于春期传戒,各地闻讯前来求戒者颇众。其时适全国“镇反”运动开始,有湖南某县不良分子某等混入其中,湖南公安部门追至云门,将其捉拿归案。由是之故,遂引起乳源地方当局对云门寺新老僧众产生怀凝,甚至误传云门藏有军械、电台。地方当局乃于夏历二月二十四日派出百余人,于午斋时抵寺,将寺团团包围,气氛极为紧张。当时全寺僧人百余人正在斋堂用斋,均不许离座。为搜寻军械电台,所有殿堂房舍均经详细搜查,一无所获,对于诸执事僧稍有可疑的人员,均次第叫出问话。至掌灯时分始离去。此即海内外一时甚传的“辛卯云门事变“的开始。直至夏历五月二十三日,京穗调查组至寺,一场镇反扩大化事件始告平息。这场历时三个月的“云门事变”,前后被拘禁僧人二十六人。&在“事变”中,地方当局对云门寺作出了完全错误的估计,因而认为虚老及全寺绝大多数僧人都是他们眼中的“反革命”,以至对在当时最受崇敬的虚云老和尚也施以无礼的手段,四月间。云门事变渐渐传至韶州。先由曲江大鉴寺僧人,通知在北京之师门弟子及海外同门联同救援。于是北京方面。电令地方政府严查。围困始续渐松懈。五月上旬。北京政府派专员数人至粤。会同广东省政府人员。于五月二十二日。到达乳源县署。二十三日(即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八日)抵云门寺。实地调查。携有技术人员。及录音机。摄影机等等。先慰问 师法体轻安否。是时师病卧榻上。耳聋目瞆。并不知是京粤所派之大员。及见地方官警。更不欲有所说。及后各员表明身分。师只言请诸君切实调查。回京报告。各员再三安慰。并饬地方有司。查明将先所拘之僧人释放。计云门寺自夏历二月廿四日起。至五月廿三日止。始脱苦境。附近百十乡村。闻云门解围。咸来看和尚。而师之弟子在京内外者。多方设法。欲师离开云门。且时有函电致地方有司。殷勤劝慰。云门事变,至此告一段落。&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虚老应周恩来总理之请赴京,七月抵京,李济深、陈铭枢、叶遐庵、赵朴初等迎虚云大师于火车站,驻锡于广化寺。亲自主持历时7天的和平法会。并代表全国僧徒向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赠送了礼品,同时接受了斯里兰卡送给我国佛教界的佛舍利、贝叶经、菩提树等礼物。11月4日至5日,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召开,虚云被推举为第一发起人。1953年6月3日,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大师被礼请为名誉会长,圆瑛法师为会长。1955年8月16日,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召开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虚老因年事已高(116岁),且云居山法务繁忙没有参加,但他仍给大会写去《云居管见》一文,“以极其愉快的心情,期待这次会议通过成立中国佛学院的决议。”他说:“佛学院一成立,就可根据这次会议通过的决议,精研教理,努力修持,以造就弘法人材。”大师对未来佛教殷切期望和美好憧憬,溢于言表。1959年10月13日,声振宇内,望重宗门的虚云大师在江西省永修县云居茅棚示寂。享年120岁,戒腊100夏。消息传出公布后,海内外佛教界同声震悼,扼腕哀惜。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专程赴云居山吊唁。首都佛教界于10月7日在广济寺举行追悼会。台湾、香港等地佛教组织均隆重举行了涅盘法会。&圣僧圆寂&1959年,虚云大师一百二十岁。海内外的弟子要为大师祝寿,但被大师劝阻了。因为他心里仍然挂念着云居寺的明月湖还没有修浚好,海会塔才建到一半。这时大师已患了慢性消化不良的症候,早晚只能吃一小碗稀饭。大师告诉信众,真如寺建好了就不要再捐献了。四月,大师在曾经住过的牛棚照像,又选了一张最满意的加洗后分送捐助功德的亲友和信众。八月,老和尚在寮房门口贴上「今天不见客」的字条。十月,病渐渐重了,时喘时咳,虽然已进入昏迷状态,仍然要自己料理自己的事。十二月,大家看情况不好,都赶来向老和尚问安。老和尚很平静地说:「到了现在你们还在做俗态,快去大殿给我念佛去吧!」寺里方丈弟子请虚云老和尚开示,老和尚缓缓地说:「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停了一下又说:「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的精神,度人度世。大家辛苦了,早早去休息吧!」    1959年10月13日,虚云老和尚打坐,双颊微红。大师合掌跟大家说声珍重,就离开了活了一百二十岁的尘世,10月21日奉安骨灰于云居山海会塔中。中国佛协副会长巨赞法师等专程赴云居山吊唁,首都佛教界于10月17日在广济寺举行追悼会。&&虚云大师1959年120岁圆寂前留下的《辞世诗》&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但教群迷登彼岸,敢辞微命入炉汤。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虚老圆寂的消息公开后,海内外佛教界同声震悼。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佛教徒均隆重举行虚云老和尚涅槃法会。新加坡、美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华人佛教界均举行法会,以寄哀思。各地佛教知名人士多撰文表彰虚老一生之道德建树。&&&&&&&&虚云大师作为现代禅宗的泰山北斗,主张平实自然的禅风。他在《参禅偈十二首》的头一首中,就这样说:参禅不是玄,体会究根源。心外原无法,哪云天外天。坚决反对那种装神弄鬼,不求实际的迷信和邪法。他认为,参禅的目的和任务是去掉我们心中的分别与思求。在他所作的《牧牛图》总颂偈中,非常明显地表露了这一观点。他说:本无一事可思求,平地风波信笔收,从地倒还从地起,十方世界任优游。这与禅宗三祖僧粲在《信心铭》中所说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思想是一致的。&&&&&&&虚云大师的另一禅学特点是,一反宋朝以来逐渐形成的禅净双修风气,对那种调和折衷的庸俗作法不尽赞成。他认为,“参禅须开宗眼,阅教须明教义”。不要两者混淆在一起,徒增聚讼。至于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到底是参禅好还是学教好,或者是两者结合起来,则要看各人的根基夙慧而定,不必强求一致。对于以念佛为主的净土法门,大师以一个非常幽默诙谐的偈颂做了评价:念佛佛念我,念他作什么,唯心原净土,自性即弥陀。&&&&&&&&虚云大师的禅风直秉六祖慧能大师所创的南宗顿悟法脉。有着非常深厚的真修实证功夫,不是一般的口头禅所能比拟的。虚云大师的一生,不仅在禅定功夫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而且为复兴古刹,培养僧才,整理法藏,重振教规,做出了杰出贡献。&&&&&附:禅宗&&&&&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又包括大乘佛教八大宗派,小乘佛教二大宗派。八大宗派指大乘佛教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净土宗,再加上小乘佛教的俱舍宗,成实宗,此即是一般说的佛教十大宗派。禅宗为佛教十大宗派之一。以菩提达摩为始祖,故又称达摩宗;也因自称得佛心印,又称为佛心宗。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禅宗佛学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禅宗修持以定慧一体为特色。后世禅宗流入禅语机锋、呈口舌之辩,违反了禅宗的本意。禅宗强调心性的运用,以明心见性为宗旨,于中华气功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巨大贡献。慧能弟子中最负盛名的是南岳怀让(677~744)与青原行思(?~740)。另有神会居洛阳菏泽寺,创荷泽宗,被尊为七祖。门下有磁州智如、益州南印等。怀让住南岳衡山,创南岳系。青原住江西吉安,创青原系。怀让弟子道一(709~788)尊称马祖。其门下怀海影响最大,称洪州禅。怀海弟子有黄檗希运,沩山灵佑。希运门人义玄(?~867&)在河北镇州创临济宗。灵佑与其弟子仰山慧寂(814~890)创沩仰宗。行思门下石头希迁(700~790)一系数传至洞山良价,再传至曹山本寂,师徒共创曹洞宗。希迁另一弟子天皇道悟数传至义存(822~908),其门下师备之再传文益(885~958)创法眼宗,住金陵清凉寺;师备同门文偃(?~949)住韶州云门山,创云门宗。晚唐至五代,禅宗发展极盛。两宋之后,儒道释三教合流,禅宗风格略变。大量“公案”、“诵古”文字著述问世。宋代,临济宗中又分出方会(&992~1049&)所创之杨岐宗和慧南(1002~1069)所创之黄龙宗。元明之后,禅净合流形势大成,禅宗衰微。禅宗流入朝鲜始于神秀门下之新罗僧信行(704~779),所传为北宗禅。马祖门下之道义则将南宗禅带到朝鲜(&820&)。越南禅宗最早为天喜禅派,为从僧璨受禅法之毗尼多流支(?~594&)所创。南宋时,日僧荣西在天台山受法,禅宗临济黄龙派随传入日本;南宋末中国僧人东渡日本又传去杨岐禅法。13世纪初日僧道元又将曹洞禅法带至日本。稍晚从百丈怀海受禅法之无言通创无言通禅派;后更有黄龙系(一说云门系)的草堂禅派(11世纪)和临济系的竹林禅派(13世纪末)等。&17世纪,福建黄檗山万福寺隐元隆琦应邀赴日弘法,设坛传授禅戒,成为日本与曹洞、临济并列的黄檗宗,至今不衰。&禅宗发展主要分成“五家七派”:&沩仰宗——沩山灵佑及其弟子仰山慧寂(814~890)创立于湖南宁乡沩山密印寺。沩仰宗强调机和用,信位和人位,及文字和精神之间的差别。沩山在得意忘言这一点上是和庄子完全相同的。临济宗——由黄檗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今江西境内)初露端倪,义玄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河北正定)建临济院创立。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临济宗传至楚圆门下,又分出黄龙派、杨岐派。临济宗认为无位真人就是真实的自我。曹洞宗——由洞山良价与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良价禅师治所在今江西宜丰县洞山,良价的弟子本寂在豫章洞山(今江西境内)普利院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统扬师法。由于良价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两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洞宗”。曹洞宗以自忘来完成自我的实现。云门宗——文偃(?~949)创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北)光泰禅院而得名。云门宗一面逍遥于无极,一面又回返人间。&法眼宗——文益(885~958)创立。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眼禅师”而得名。法眼宗完全奠基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黄龙派——慧南(1002~1069)创立。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杨岐派——方会(&992~1049)创立。因住杨岐山(在今江西萍乡县北)而得名。沩仰宗自从仰山禅师开始,只传到第四代。到了宋朝初期这个宗派,就已经不大闻名了。法眼宗,自从永明延寿大师以后,也只再传了二代,无人问津了。最兴盛的可算临济宗。自从临济义玄禅师的最初法脉长沙楚圆大师以后,又分传出二个法系,一是传与南昌黄龙山的慧南大师。一是传与宜春杨岐山的方会大师。这二位大师都是禅门的宗匠,大弘法化,力阐宗风,盛极一时。因此黄龙和杨岐二家又成为二个小宗派。这样连原来的五家宗派,曾有五家七派的说法。特别是临济宗法系的杨岐一派,最为兴盛。所以库房里有‘杨岐灯盏明千古’的佳话,流传至今;而临济一宗,真是灯灯续焰,源远流长。到现在中国有许多名山古刹,多属于这个法派。再说云门宗。在宋代初期净慈寺出了一个宗本禅师,此派也是非常旺盛。这个法统高僧大德人才很多,特别在中国北方更加得势。就是传承方面也比较长。到了南宋时期,这个宗才开始逐步地趋于衰微。最后就烟消云散了。曹洞宗这个法系本来是由洞山良介禅师与曹山本寂禅师,他们师徒两位联合创立,所以叫做曹洞宗。可是在南宋时代。才开始兴旺起来,道风远播,盛极一时。它对于法脉传承,是仅次于临济宗。虚云大师身兼禅门五宗法脉:中国禅宗第十七代祖师曹洞宗四十七代临济宗四十三代云门宗第十二代法眼宗第八代沩仰宗第八代
馆藏&2901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大理鸡足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