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能力与经济大国地位不相称是否正确

2014年上学期九年级调考思品试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4年上学期九年级调考思品试题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我空间科学研究成果与大国地位不相称
日08:54&&来源:
原标题:我空间科学研究成果与大国地位不相称
  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大庆)“未来空间科学探索正酝酿着重大突破,可能推动新的科学革命并带动技术革命。但我国的空间科学还相当薄弱,科学卫星之少与空间大国地位不相称,应制定国家空间科学发展规划,将发展和振兴空间科学作为我国航天和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突破口之一。”日前,在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术年会上,中科院光电研究院顾逸东院士介绍了由他领衔承担的中科院学部《发展我国空间科学若干建议》咨询项目。
  项目于2014年9月启动,2015年3月完成结题报告,研究成员包括20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在学术年会上,顾逸东说, 1970年以来,已有多项空间科学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奖。空间科学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太阳系、地球和物质运动规律的认知,其探索正酝酿着重大突破,预计21世纪将出现对物理学、生命科学、宇宙科学和地球系统认识的重大飞跃,可能推动新的科学革命并带动技术革命。
  咨询报告对中外空间科学的整体情况做了比较分析。2014年全球在轨卫星共937颗,其中科学卫星92颗,而我国竟没有一颗科学卫星。目前全球在轨卫星1381颗,科学卫星约100颗,中国仅有2颗科学卫星(暗物质卫星和微重力科学卫星)。顾逸东表示,科学卫星之少,与我国空间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与其他空间大国相比,我国在空间科学投入上也有很大差距。年,在空间科学投入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年均60.8亿美元,欧洲航天局(ESA)年均22.7亿美元,日本宇宙航空研发机构(JAXA)年均4亿美元,而我国所有来源的空间科学年均(同期)投入估计在1亿美元左右。“我国的空间科学论文数量排世界第7位,被引用次数排世界第12位,严重依赖对他国公开数据的二次分析,目前尚无被国际同行公认的重大成就。”顾逸东说。
  咨询报告指出,21世纪的空间科学将破解重大的科学之谜,应借此机遇推动我国基础科学的重点突破,为我国经济和高技术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报告建议,制定国家空间科学发展规划,将发展和振兴空间科学作为我国航天和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突破口之一,完善空间科学领导管理体制和研究体系,使空间科学、空间应用、空间技术三方面协调发展。
  顾逸东介绍,我国计划今年9月发射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开展多学科的空间实验和探测;11月发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在太空做巡天和定点观测,以发现超大质量黑洞,研究中子星和黑洞强引力场中的动力学和高能辐射过程;2021年我国还将和法国合作发射宇宙变源监视器,以研究伽马射线暴、伽马暂现源、活动星系核AGN、新星等的性质。
(责编:熊旭、林露)
推荐阅读白春礼:把党治国理政成功经验作为科技创新的行动指南
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在京举行纪念建党九十五周年表彰大会。中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出席并发表讲话。白春礼要求中科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把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行动指南,在推进“四个率先”目标的创新实践中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做出应有贡献。
6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吃素不得心脑血管病列榜首
六月“科学流言榜”今天发布,“吃素不得心脑血管病”位列榜首。“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支持。科技创新作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科技创新作业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胡德坤:中国二战史研究与反法西斯大国地位不相称
&&&&来源:&&&&
&&&&&&字号
加强对二战史的研究、论证,澄清模糊认识,切实维护二战胜利成果,防止战祸重演,既是重要的学术问题,更是重要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
2000年之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出版了九卷本《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应该说是动员了全国相关学者共同研究的成果,研究重点是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作用及影响,中国抗战与二战的关系,二战中大国对中国的影响等。从2007年开始,二战史研究进一步拓展,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中国台湾在二战史研究方面成果不多,但在抗战史研究方面成果较多,蒋纬国主编的10卷本《抗日御侮》,可以算作台湾学界的总结性研究成果。台湾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搜集、整理战时中国档案资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相继出版了战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资料汇编,是对抗战史研究的一大贡献。但台湾对二战史的研究还不够:一是研究二战史的学者较少;二是未能将抗战史与二战史有机结合起来研究。
中国学者对二战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是我国世界史研究中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之一。但是,我国抗战史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主要在于五个方面:一是研究成果尚未达到高水平,将抗战史融入二战史之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尚待建构和完善;二是研究资料不足,战后,美、英、苏、德、日等国公布的战时档案资料,我国尚未充分搜集整理;三是能将二战史与抗战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人数过少,小语种历史学人才匮乏;四是经费缺乏,宏观策划、组织不够,也不能策划大的课题和出版系列成果;五是我们自己的二战史学术的对外传播还不够,应更好地考虑如何与西方学者合作,让他们真正了解中国的观点,能够沟通交流,而不是自说自话。
国家层面对于二战史研究要整体规划,早布局、早动手
二战是20世纪世界历史从战争与动荡走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折点。自近代以来至今,二战是中国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结盟的唯一的历史机遇,也是中国与世界大多数国家所具有的历史共同点。因此,抓住这个历史共同点,宣传这个历史共同点,对我国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交往是十分有益的。
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国,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已基本完成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研究,唯一未完成这一研究的是中国,这与反法西斯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现在,我国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在世的越来越少了,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学者因退休或去世,人数也越来越少了,如果现在不重视这一课题,再过十年、二十年,就更难以完成这一课题。
中国的复兴是从抗战开始的,抗战研究对于国家而言意义重大,在人、财、物的管理和学术评价体系、学术环境等方面,应给予更多重视和大力推动。国家层面对于历史学术研究要有整体规划,早布局,早动手。尤其对于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才,需要一个很长的培育期。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的设计和导向也亟须改革。目前,研究者的职称、待遇等评定都需快出成果,多出成果,而像历史学这样的基础研究需要时间积累,短期内怎么可能出成果呢?在暂时难以改变学术评价体系的情况下,要考虑给搞基础学科研究的人员设特殊政策,并切实落实,鼓励大家甘坐冷板凳。
我认为,应该设立一项国家工程,创造性地构建科学的、严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体系。为此,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专家团队,投入足够的经费,将国外、境外的主要资料搜集起来,用10至20年时间完成两部系列著作: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含中国抗日战争)中外文重要史料选编,一部多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含中国抗日战争)研究著作。两部作品应以中文、英文两种文字出版,便于将我国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
(作者为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会会长、武汉大学资深教授)
&&相关新闻
(责编:张淑燕、周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新是什么的主导地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