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高程差十几米 还适宜建设产业园区吗

关于鼓励高标准厂房建设 促进产业集聚规模发展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
信息来源:洪泽县政府
浏览次数:
苏国土资发[号
苏中小合作[号
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小企业局):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要素积聚、土地集约&为目标,优化工业布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现就推进我省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四层及以上标准厂房(以下简称&高标准厂房&)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标准厂房建设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既是我省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我省中小微企业面广量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标准厂房建设,既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保障中小微企业用地,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实现我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加快苏北振兴、苏中崛起、苏南提升,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我省区域互动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标准厂房建设的基本原则
  今后,我省对适合多层标准厂房生产的中小微企业建设项目,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鼓励和引导其进入高标准厂房。根据目前我省各类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发展现状,高标准厂房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规划。在省级、国家级开发区及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工业集中区(以下简称&园区&)内,均可以选定集中连片、存量建设用地较多的区域,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和中小微企业的特点,围绕产业定位、行业要求,合理确定高标准厂房建设总体布局和规模。
  (二)市场导向。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厂房投资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工业地产开发运作模式,加快高标准厂房建设步伐。
  (三)规范建设。高标准厂房建设要明确投资主体,按照规划组织实施,完备有关基本建设审批手续,并委托具有资质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进行工程建设。高标准厂房建成后,经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四)功能配套。高标准厂房集中区域内道路、电力、通讯、给排水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应满足入驻企业生产需要。高标准厂房集中区域内,可根据需要建设供入驻企业共享的商务办公、产品检测、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三、高标准厂房建设的基本要求
  各地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新建高标准厂房,具体要求如下:
  (一)土地使用
  1、依法用地。建设高标准厂房,仅限使用依法取得的规划用途为工业的国有建设用地。需使用农用地(耕地)、未利用地和集体所有土地的,应依法办理农用地(耕地)、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和集体土地征收手续,并通过公开有偿供地方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鼓励使用依法取得的存量国有建设用地。
  2、规模集中。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新建高标准厂房的,单宗地块建设区域中,高标准厂房占地规模应在100亩以上;确需分开建设的,可以由3宗以下地块组成,但高标准厂房占地规模合计应在150亩以上。
  (二)规划设计
  1、选址要求。高标准厂房一般应安排在已形成特色产业优势,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园区内建设。
  2、规划条件。建设区域内高标准厂房容积率一般应达到1.6以上,建筑密度一般不低于35%,厂房层级须达到四层及以上,符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
  3、建设规模。每年度开工建设并竣工的高标准厂房建筑总面积应在30万建筑平方米以上。
  以上控制指标均为高标准厂房占地,不含行政办公及配套服务设施占地。
  四、高标准厂房建设和使用的扶持政策
  从2012年开始,省国土资源厅与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高标准厂房建设和使用,实施相应的扶持政策。
  (一)各地对高标准厂房工业用地,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相关规定,以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
  (二)在符合规划、环保、消防、安全和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对现有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三)高标准厂房建设期间,开发者不得转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建成后经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或园区管委会)同意,可允许对房产、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割转让,但不得改变功能和土地用途。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或园区管委会享有优先购买权。
  (四)对为入驻高标准厂房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质量检测、产品开发、信息物流等服务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经验收合格达到省级公共服务平台要求的,优先安排扶持资金。
  (五)对入驻高标准厂房的中小微企业,符合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协作配套项目等申报条件和要求的,优先安排项目申报和扶持资金。
  (六)对高标准厂房建设和使用成效显著的园区,优先列入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
  (七)在考核验收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分别给予高标准厂房建设和使用的先进地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和厂房租赁资金补贴奖励。
  各地国土资源、经信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做好高标准厂房建设工作,为我省推进集约节约用地、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附件:高标准厂房建设与使用奖励政策实施方案、
省国土资源厅
二〇一二年八月十七日土地用地适宜性分析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土地用地适宜性分析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3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昌平部分)的功能定位与空间发展综合评估
&&& 1. 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发展概况
&&& 1.1研究背景
&&&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20年)》。提出&打造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
&&& 2011年2月《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两城两带&的创新和产业发展空间格局。要求&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提出&集中力量打造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着力加快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基本形成国家创新中心的新格局&,正式确立了&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的地位。
&&& 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以海淀北部、昌平南部两大区域为核心,涉及昌平、海淀面积约436平方公里。
&&& 其中,昌平产业带涉及昌平区内六环路以南、回南北路以北区域及阳坊山前地区,涉及阳坊、马池口、沙河、回龙观、百善、北七家、小汤山、东小口等8个乡镇,总面积约210平方公里,占昌平总面积(1352平方公里)的15.5%,占昌平山前平原地区面积(586平方公里)的35.8%。昌平产业带距离北京市区7-13公里,以沙河&温榆河为纽带,风景优美,环境宜人。
&&& 1.2北京发展新区
&&& 2006年以来,随着成功筹办奥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北京确立&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任务,科学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在北京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昌平承担了重要职能,充分利用相关建设条件,发挥区位、资源、环境优势,经济发展、产业转移、功能变迁成效显著。2005年以来,昌平人口规模及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并迅速成为全北京市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发挥着城市发展新区的作用。
&&& 在昌平的发展格局中,昌平产业带这一区域正逐渐成为带动发展的引擎。2012年7月,刘淇同志在《北京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首都&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空间布局,提出&尽快建成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加快建设北京科技商务区,推进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的发展&。其中,昌平产业带占据了&一城一带一高一新&,即未来科技城、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带、中关村核心区、北京科技商务区(TBD),成为了北京市发展政策最为集中的地区和名副其实的城市发展新区。
&&& 1.3 事关北京发展的关键地区
&&& 昌平产业带生态环境优越、空间开阔、用地充足,是首都功能拓展和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关键地区。
&&& 地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范围调整的重要地区,是中关村更新布局、区域联合,整合资源、拓展空间的关键地区。
&&& 承担着未来科技城、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重点功能区建设,是大型市企民企汇聚、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地区。
&&& 作为北京市重点新城的一部分,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是北京在全国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关键地区。
&&& 北京&两城两带&格局中的未来科技城、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都直接涉及本区域,是北京将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新格局,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地区。
&&& 1.4 相关规划要求
&&& (1)2005年昌平新城规划
&&& 《昌平新城规划()》确定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定位为&大力推进研发服务、信息服务等高端产业集聚,加速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孵化转化,建设&生态良好、产业集群、用地集约、设施配套、城乡一体&的世界领先的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
&&& 在空间结构方面,由于编制新城规划时,&北部产业带&这一概念尚未形成,因此,新城规划并没有针对昌平产业带地区进行整体规划,新城范围与昌平产业带范围相互交错。在空间布局方面,新城规划强调依托八达岭高速公路和立汤路与中心城的连接,南北轴向发展;以昌平组团、沙河组团为重点,构筑&构建&两轴一带,多点一城&的区域空间总体布局,没有将产业带中的生命科学园、未来科技城、北七家等地区作为重点地区考虑。
&&& (2)北京&十二五& 规划纲要
&&& 规划&以海淀和昌平南部地区为依托,发挥北京北部区域创新资源密集优势,加大对产业布局的优化力度。整合优化未来科技城、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软件园、生命科学园、环保园、创新园、永丰产业基地等空间资源,加快北清路至七北路沿线的产业规划和布局。大力推进研发服务、信息服务等高端产业集聚,加速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孵化转化,建设&生态良好、产业集群、用地集约、设施配套、城乡一体&的世界领先的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
&&& (3)昌平&十二五& 规划纲要
&&& 昌平&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昌平产业带的定位、功能、布局问题,要求&发挥昌平科教创新资源密集和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以&七北路&北清路&为轴线,积极构建&沙河&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重点打造各具优势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与海淀形成区域统筹、错位发展,共同打造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在东部,以未来科技城为核心,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研发创新中心。在西部,依托生命科学园等创新资源,加快建设科技商务区(TBD),打造中关村北部产业带国际化高端综合服务区。在中部和北部,着力建设数字文化创新中心和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
&&&& (4)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 规划将昌平产业带所在的昌平平原地区定位为5个城市发展新区之一,认为&该区域是本市开发潜力最大、城市化水平有待提高的地区,主体功能是重点开发,要加快重点新城建设,同时,要优化提升临空经济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基本成熟的高端产业功能区,严格保护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该规划进一步强调了昌平产业带地区加快城市开发建设、优化产业功能区,同时,明确了自然保护的重要责任。
& &&2. 昌平产业带发展现状
&&& &2.1 产业园区空间布局重大调整
&&& 2009年以来,未来科技城以及北京科技商务区(TBD,Technological Business District)先后落户昌平产业带。两大功能区的落入,使昌平南部的空间关系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 北部产业带实施以前,中关村核心区涉及的重点产业园区主要位于八达岭高速两侧,呈南北轴向分布态势。位于东侧的宏福创业园、宏翔鸿企业孵化基地(北七家工业园),属于相对独立的村镇产业园区,与中关村昌平园缺乏空间联系。在昌平产业带出现以前,沿七北路&北清路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态势尚未形成。
&&& 随着未来科技城以及TBD两大功能区相继落入,与昌平新城规划比较,目前,昌平产业带内产业园区地块大量增多,包括未来科技城南区、北区两大地块,以及TBD内新增巩华城、数字文化创意基地,生命科学园、国际信息园等都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占地范围。与产业带出现前比较,产业带北清路&七北路沿线园区集聚态势大大增强。在北部产业带带动下,中关村核心区整体上已经形成了以八达岭高速、七北路&北清路为轴线的&金十字&园区发展格局。
&&& 2.2 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产业快速集聚
&&& 昌平产业带出现以前,昌平南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地区产业以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核心。其中,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昌平园南区)为能源、科技、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和重大装备的研发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国家级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基地;北汽福田、三一产业园为专门化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国际信息产业基地以信息产业、软件、电子产品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宏福创业园为集商业、居住、娱乐、创业孵化为一体综合性园区。地区产业结构体现出科技研发、服务、制造融合发展的特点。
&&& 北部产业带确立以来,未来科技城以及TBD两大功能区进一步强化了该地区的科技创新、服务职能。其中,未来科技城集中吸引央企入驻,以新能源、信息、冶金、节能环保、航空、新材料等关系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大产业为核心,开展核心技术的战略研发、关键技术的跨越发展、重要技术的集成示范、共性技术的合作攻关,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北京科技商务区(TBD)定位为京北地区集聚科技商务的重要载体,除已基本建成的生命科学园外,新增以科技银行/保险、VC/PE、软件信息服务为主导产业的科技金融岛(巩华城),承载技术转移/交易、科技中介服务和聚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科技商务中心区,发展节能环保服务和物联网产业的京北数码港,以及为京北市民和科技精英提供绿色休憩空间的科技运动公园。东、西两大功能区分别定位为科技服务和科技研发,进一步明确了昌平产业带内的产业分工格局。
&&& 目前,昌平产业带对全区产业的拉动作用已比较明显。到2011年,未来科技城已集中引进15家央企,吸引央企研发项目计划总投资近300亿元。在产业带带动下,全区产业结构调整为以能源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信息产业为重点。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快速增强,2011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已占GDP比重超过12%,能源类技术合同金额超过技术合同服务金额的50%,此外,环保、医疗卫生、农业等领域的技术交易也有较大增长。
&&& 2.3截留大量外来人口
&&& 2000年以来,北京市边缘地区人口大规模增长,其中,昌平产业带正位于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
&&& 从近几年人口迁入情况来看,昌平产业带临近的北七家镇、东小口地区、回龙观地区成为人口集聚态势最为迅猛的区域,迁入人口均在15万以上,占昌平区迁入人口总量的65.7%。北七家镇、东小口地区、回龙观地区、沙河地区、马池口地区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均超过了50%。
&&& 目前,昌平产业带内所在回龙观、北七家、沙河、马池口、百善、小汤山、阳坊7镇人口达到120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72.4%;其中外来人口规模约70万人,占昌平外来人口总数的83.4%;外来人口比例达到58.7%,高于全区外来人口比例(51%)。
&&& 2.4 城乡空间剧烈重构
&&& 近年来,产业带内成为全区规划调整最为集中和剧烈的区域。规划建设用地拓展主要集中于未来科技城、TBD以及国家创新基地三大组团。为配合重点功能组团的用地调整,昌平六环以南地区开展了村庄动态维护工作,按照&就近集中安置、城市社区标准、多种就业选择、保障公共福利&的原则引导农村人口及其生产生活转型。规划对昌平17个镇41个村用地情况进行详细调研和统计,完成搬迁选址建议,涉及集体用地约85.3公顷;通过推动昌平南部全面城市化,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力度,缩减了很多新城规划中保留的分散型农村居民点用地,为重点产业组团腾出发展空间。
&&& 昌平新城规划编制及实施以来,规划调整对昌平产业带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重点功能组团的建设,一方面延续、拓展了新城规划的功能定位,另一方面,突破了规划既定的空间发展格局和土地利用目标。可以说,落实北京奥运会后城市发展的新局面、新要求,增加了地方规划应对的压力,加快了昌平产业带规划调整、用地拓展、村庄整理的脚步。
&&& 昌平产业带内,新城规划(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75.24平方公里,经过近几年规划动态调整,北部产业带规划建设用地面积已达到达到80.77平方公里,增加了5.53平方公里。其中,新增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不含城市绿地及水域)7.95平方公里,达到54.7平方公里,调减了规划村庄建设用地及其它建设用地面积2.42平方公里。
&&& 3. 昌平产业带发展的主要问题
&&& 3.1 规划外建设无序蔓延
&&& 目前,北部产业带范围内现状建设用地总面积达到101.78平方公里,约占目前整个昌平现状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0%。远远超过规划控制目标。其中处于规划范围外的现状建设用地面积达37.01平方公里,超过建设用地总规模的1/3。
&&& 年,北部产业带范围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42.25平方公里,其中,规划范围内新增建设用地23.37(其中,新增城市建设用地16.15平方公里,农村建设占用规划城市建设用地7.22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外新增建设用地18.88。总体来看,农村建设无序蔓延速度超过城市有序建设速度;近一半新增建设用地位于规划范围以外。
&&& 3.2 产业园区低效扩张,布局分散
&&& 虽然昌平产业带内重点园区建设成就突出,然而,从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上看,仍然存在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园区各自为政、低效扩张的问题,尤其表现在大量村镇工业在昌平产业带范围内快速无序蔓延。
&&& 从规划内的园区发展来看,存在因管理机制与发展模式不同,规划范围内各类园区在功能布局、土地投放、项目引进等方面自成体系,用地开发相对散乱,园区关联性较差的问题。
&&& 目前,昌平产业带范围内面临着中关村科技园新一轮扩区,扩区方案涉及昌平28个地块,其中,20个地块位于昌平产业带内,涉及建设用地面积32.7平方公里,其中,27.9平方公里相关园区用地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创新基地西扩地块及未来科技城北扩地块不在目前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目前,相关产业园区内已占用土地面积达19.42平方公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存量8.51公顷,存量占30%。
&&& 由于扩区涉及的地块并不完全位于目前城市规划用地范围以内,中关村扩区将有可能导致昌平进一步增加产业园区占地面积,将新城规划2020年以后的储备用地提前纳入建设。
&&& 另一方面,规划外存在产业无序蔓延现象严重。年,昌平产业带内工业企业用地(包括村镇工业企业用地)由1751.1公顷增长为2711.6公顷,工业用地年均增长9.1%,其中,大部分新增产业用地位于规划以外。从空间上看,由于产业带内工业园区主要以科技研发、服务职能为主,工业用地需求不高,规划内工业用地增长主要位于北汽福田等少数园区内。然而,规划外工业用地(农村工业大院)无序蔓延十分明显,尤其是沙河-温榆河以南地区。整体看来,重点产业组团进和村镇工业大院各自为政,争夺发展空间,造成了功能区内局部产业高效集约发展与产业用地整体低效蔓延并存的局面。
&&& 3.3 绿化隔离地区难以有效控制,生态环境退化
&&& 昌平产业带地处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范围内,承担着重要的生态涵养、生态服务职能。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昌平产业带地处北京北部平原绿地及生态屏障范围,《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2003)》要求该地区建设总用地占35.7%,绿色空间占64.3%。
&&& 通过空间叠合分析,昌平产业带内与规划绿化隔离带相重合的面积达到144.8平方公里,占产业带总面积的将近70%。依次计算,昌平产业带范围内的集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不应超过64.2平方公里,小于目前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7平方公里。
&&& 从目前规划建设用地与原绿化隔离带的关系来看,昌平产业带内大部分产业组团位于绿化隔离带以内,包括国家创新基地、未来科技城、国际信息园、数字文化创意基地、北汽福田、宏福创业园、生命科学园北扩及东扩等产业园区地块完全位于绿隔保护范围以内。由此可见,北京绿化隔离带相关规划、政策并没有严格执行,城市发展、产业园区建设挤占绿化隔离空间现象严重。
&&& 另一方面,规划范围以外建设用地大量用地存在,目前,几条规划中预留的主要绿地通廊已经被村镇建设拥堵。
&&& 在规划内产业园区快速发展和规划外用地蔓延的双重挤压下,昌平绿色生态空间退化问题十分严重。2005年,昌平产业带内共有绿地水体112.7平方公里,而2012年减少为67.4平方公里,面积减少了40%。从绿地率上看,昌平产业带内绿地规模不能达到二绿隔保护要求。
&&& 在绿地空间的维护、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一方面,规划成片绿色空间被农村集体用地大量占用,&还绿&成本巨大,实施难度高。另一方面,为节约建设成本,新的城市组团往往大用占用绿地,进一步挤压生态空间。
&&& 3.4 外来人口无序聚居,城乡混杂现象明显
&&& 人口快速增长,给昌平产业带的人居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城市居住条件无法满足大量外来人口的居住需求,很多外来人口流向农村地区。目前,昌平产业带有关8镇农村聚居人口规模达到65.3万,约占整个昌平农村聚居人口总数的91.7%。农村居住人口中,外来人口约35.55万人,占65.3%。大规模外来人口的无序聚居为地区公共服务、环境、社会管理造成巨大挑战,也成为了工业大院、小产权等村镇用地无序蔓延的深层动因。
&&& 从小产权房情况看,昌平产业带内共小产权房22项,数量占全区总量的近1/3;然而,从小产区房建设规模看,昌平产业带内小产权建设规模近246万平米,占全区总量的58%。小产权项目开发规模大、建设猖獗是该地区的主要特征。在沙河&温榆河两岸,分布众多别墅类小产权项目,占据了宝贵的公共岸线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
&&& 在以集体用地腾退、补偿和拆迁安置为前提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下,农村集体用地蔓延将转换为未来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巨额成本。以昌平产业带内正在实施拆迁安置的巩华城地区为例,该地区拆迁面积183公顷,拆迁安置工作自2009年底启动,2012年仍在继续,历时30多个月,累计金额127亿(高额利息:3年期利息近20个亿)。由此测算,昌平产业带规划整体实施成本可能超万亿,规划实施的挑战十分巨大。
&&& 3.5 区域间缺乏规划协调整合
&&& 长期以来,昌平产业带一直处于北京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边缘集团和远郊卫星城之间,是限制发展地区和绿隔保护地区。2006年以来,随着成功筹办奥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北京确立&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昌平产业带已经以全面城市化为目标开展建设。
&&& 在快速发展和变迁条件下,由于前后规划的协调性不足、不同区县规划缺少协调机制等问题,造成昌平产业带、乃至整个北部产业带出现了区与区之间,以及产业带内与产业带外组团连片发展的问题。通过将海淀、昌平、顺义沿北部产业相关规划拼合,可以发现,未来北部产业带将以七北路为轴线,形成几大跨政区的大型城市片区。自西至东为(1)海淀山后片区、(2)以海淀永丰产业园、昌平生命科学院、TBD、沙河高教园以及南部清河等共同组成的超级片区、(3)以宏福产业园和数码港组成的片区、(4)以未来科学城为重心的北七家&小汤山片区以及(5)顺义空港园区。根据规划,这些大型片区之间由这些大型片区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北京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人口集聚最为活跃的地区,成为事实上的城市发展新区。
&&& 整体看来,在发展机遇刺激和规划引导下,在未来10年内,包括昌平部分在内的整个北部产业带地区,将从以零星建设用地为特征的城市边缘地区,发展成为以大组团为特征的城市化地区,区域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届时,各大组团之间的隔离地区,将成为北京北部仅存的生态廊道空间。对这一地区进行有效规制、防止城乡连片发展、保护北京整体城市格局的任务迫在眉睫。
&&& 4. 结论与建议
&&& 4.1 基本结论
&&& 在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北京市以及昌平等各类规划指导下,昌平产业带功能定位明确,产业主体功能突出。在重点产业布局方面,产业带东部已经形成了以未来科技城为核心的研发创新中心,产业带西部正在形成以TBD、国家创新基地等为依托的高端综合服务区。产业功能空间布局合理,重点功能区特色突出、差异化发展态势明显。
&&& 在昌平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总体上,可以将这些问题归纳为四类&失调&:
&&& (1)产业功能区发展的主体功能与地区人口功能间的失调。昌平产业带是北京创新产业发展格局中重要的科技创新产业和科技服务产业功能区。同时,从北京市城镇化发展的全局来看,昌平产业带也必须承担外来人口截留、缓解中心城区增长压力的职能。目前,产业带内各类规划调整充分配合产业功能区扩展,支撑科技创新产业快速发展。相比之下,对外来人口高速集聚态势明显应对不足。城市空间难以容纳大量新增的居住、就业和服务需求,导致大量外来人口被挤压向农村地区,客观上加剧了人口的无序聚居态势。随着农村城镇化整理的逐步推进,如何疏解农村地区的大量人口,缓解城乡人口压力,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 (2)城乡建设与生态保护间的失调。在城乡建设用地和人口快速增长过程中,生态保护政策无法有效落实,集中体现在绿隔保护与重点功能区建设的矛盾上。目前,在产业园区规模快速扩张、村镇建设无序蔓延的双重压力下,绿地边界节节失守。目前,产业带内建设用地与绿色开敞空间之间的 &图&底&关系正在逐渐扭转,绿隔保护的任务已刻不容缓。
&&& (3)二元结构下,城乡发展利益的失调。目前,北部产业带内城乡发展和建设各自为政,互不协调。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驱动下,新兴产业功能区不断涌现,产业园区规模持续扩大,城市建设不断突破规划控制目标,提前占用未来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缺乏规划外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有效控制机制,农村用地无序低效蔓延,占据优质土地资源,增加了城镇发展的成本。如何协调、制衡城乡空间建设中的多种利益,缓解城乡用地矛盾,这些都需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 (4)不同行政区划间规划建设的失调。昌平产业带既是一个整体,又是北京北部产业带中的一部分,昌平产业带的发展需要与海淀、顺义等周边地区充分协调,形成合力。目前,各区在北部产业带相关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与周边的协调关系,造成了组团间隔离不足、道路、基础设施等衔接不畅,这是未来需要关注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 4.2 对昌平产业带功能定位与空间发展的初步建议
&&& (1)进一步明确昌平产业带的功能定位,集中优势资源,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重心。以发展科技研发、科技服务为核心,以未来科技城、北京科技商务区为重点,着力提升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和产业发展效益,避免园区四处开花、产业过度分散。
&&& (2)提高北部产业带地区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的综合性,在强调产业功能的同时,综合考虑该地区在北京市总体格局中的职能。加强北部产业带的城市综合服务职能,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扩大城市就业规模,在发展&高精尖&产业、创造高端环境的同时,兼顾大部分外来人口的生活、生产需求,将解决人口压力纳入城市的长远规划。
&&& (3)昌平产业带面临着大发展、大保护双重要求,需要在北京总体格局中,进一步明确对昌平产业带地区发展与保护的要求,以及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一方面,加强对绿隔保护的研究, 建立有效绿隔保护机制,提升绿隔空间质量;另一方面,在规划中加强空间形态控制和空间影响分析,降低发展的生态负面影响,提高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
&&& (4)昌平北部产业区是北京市北部产业区的一部分,建议开展北部产业区的战略性空间规划,对各区产业带规划和发展政策进行协调、整合。在全市层面突出对北部产业带发展的控制要求。
&&& (5)北部产业带正处于北京市边缘城乡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最为活跃的区域,建议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广泛开展与城乡土地问题、产业发展问题、福利建设问题等方面有关的改革实验,积极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监控、管理、统筹机制,研究和探索城乡土地利益矛盾的解决途径,努力从源头上解决城乡空间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地适宜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