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特别是南疆农民富民新疆安居房有人住吗的补助标准是多少钱呢?

南疆建设:大发展与新挑战
日08:51&&&来源:
E-mail推荐: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后发地区,又是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如何推进新疆的现代化建设,是党和国家,也是新疆各族人民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日至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到2015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民族团结明显加强,社会稳定明显巩固。会后,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规模空前的对口援疆工作全面展开,天山南北形成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局面。  在南疆5地州中,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与和田地区分别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两极。巴州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排在自治区16个地州市的前列,而和田地区则多排在后列。通过对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可以充分感受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认识到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将会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支撑。  安居富民工程、定居兴牧工程需要更好地惠及贫困农牧民  2011年被称为“新疆民生建设年”,自治区政府强力推进了22项重点民生工程,包括2010年已经开工建设的安居富民工程、定居兴牧工程、就业再就业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其中安居富民工程列于首位。  根据自治区党委的部署,2015年前要完成困难地区70万户农村安居工程和10.6万户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任务,而在2011年要建设完成30万套农村安居房和34万套城镇保障房。政府推动的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收入水平为目的的各类安居工程受到了当地广大各族群众的欢迎,各地政府层层落实,力促各项工程按期完成。据自治区发改委调查,2011年和田地区完成安居房建设48694户,计划在5年至8年内全面完成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并在3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地区9866户山区农牧民搬迁定居任务。  各地在安居房的建设中,确保了安居房面积、配套水平、房屋质量、完成进度“四个不落后”,要求“每户建筑保证水电气、厨卫浴等设施齐备,房屋内部功能齐全,附属设施配套”。同时强调建筑质量的重要性,在建筑队伍的资质、建筑人员、工程监理等方面严格要求。  各地将农村危房改造与安居富民、富民兴牧工程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结合起来,从用地保障、信贷支持、材料供应、资金管理等方面大力扶持。巴州且末县的安居房建设,除每户可享受中央财政和自治区财政以及补助对口援疆单位补助的2万元外,还将农林牧等部门相关资金以及各扶贫、救灾项目中能够用于危房改造的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向每户农牧民补助价值1000元的建筑材料,为建房户提供2万元3年期贷款贴息,其中低保户享受100%贴息,一般户享受50%贴息。为帮助低保户贷款,实行5户联保,其中3户为一般户,2户为低保户,给予一般户70%贴息,从而提高了建房户建设积极性。  在安居房的施工中,各地都提倡以当地建筑施工队伍为主,鼓励乡村组织自建、邻里互助、农牧民投工投劳投料。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建房成本,减少了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招投标代理费、工程施工营业税费、工程承包企业管理费等税费(若羌县认为自建方式可以节约工程成本达10%以上),而且也增加了农民收入,锻炼了农民建筑队伍。若羌县对全县各乡镇820名建房户及工匠开展了总计15天的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培训。且末县的巴格艾日克乡以10户左右为单位,组建了一支包含模板工、砌筑工、木工、泥瓦工等的施工队伍,完成各自的住房建设。皮山县组建农村施工队伍342个,农村工匠1370人,就地转移劳动力4000余人。  在自治区各级政府及援疆省市的大量投入,并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极为重视的情况下,两大工程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两地州的乡村,随处都可见到房前屋后堆放着的砂石、砖块等建筑材料,以及在拆或在建的房屋。目前看来,建房资金的问题尤其是农牧民需要自己支付部分,是最大的瓶颈。在整体工程受到广大农牧民热烈欢迎并向各级政府和援疆省市表达感激之情的同时,受资金制约,那些收入水平低、前景预期尚不乐观的农牧民还有许多担忧,工程的高速运行对低收入家庭形成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抓民生,旨在聚民心,安居富民工程和定居兴牧工程是中央和自治区政府为促进新疆农牧民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而采取的重要举措,都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必须真正惠及当地农牧民尤其是贫困的农牧民。目前安居房建设的任务量大,时间期限短,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改善民生的重视程度,同时也适应了广大农牧民改变自己生活状况的强烈需求。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因此工作中还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贪图速度、完成任务即可。  针对两大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抑制建材价格的过快上涨。当前,大规模的住房建设推动了建筑成本过快上涨,客观上也加大了群众的负担。虽然建材供求矛盾在今后会得到缓解,但建材价格普遍回落还需依赖政府的有力调控。  其次,要通过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发展与富民的条件和环境。中央及自治区大投入的目的不只是在农牧区盖新房,改善农牧民的居住条件,而且是通过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发展与富民的条件和环境,使新疆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有跨越式的发展。但目前看来,安居富民或定居兴牧工程实施之始,所考虑的主要仍是“居”,工程的着眼点和投入都主要放在住房上面,而如何“富民”,大多还只是一种设想或较长期预期。尤其是对一部分低收入农牧民来说,由于自身发展能力低,对未来收入尚没有更多的信心和期望值,而住房的高投入已经成为当下最紧迫的事,现实的经济和心理压力更加沉重。  第三,地方政府在具体操作中还应考虑如何惠及贫困群众。对口援疆省市提供的资金支持,是两大工程的重要资金来源,他们的直接支持使广大各族农牧民群众直接感受到党中央和内地省市对新疆的支持。“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对口支援喀什地区及下属4县的资金约为90亿元,初步确定的资金投入比例当中,最大的一项就是安居富民工程,约为56%;其次是社会事业,约为18%。富民安居工程多为“交钥匙工程”,但是无偿援助建造的房子是否能够真正惠及贫困农牧民,在实际操作中仍应该注意。如果定居搬迁形式只得到少数富裕牧民(他们有牲畜有草场,完全进城定居的可能性较小)的认可,而贫困牧民的住房被其他人低价买走,就会导致国家富民兴牧的优惠政策没有被牧民所分享。  最后,应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对安居工程进度的影响。受到建材供应、到位资金、村庄规划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一些县市富民安居工程的进度受到影响。据介绍,和田地区县级财政困难,农牧民生活水平偏低,因上级补助资金不能按时到位,所以建材采购带来困难。同时,富民安居要求一村一规划。但在皮山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因县安居富民规划办不具备规划设计资质,加之规划设计人员严重紧缺,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完成,工程进度也受到影响。同时,由于较高的建房资金投入,使得有些地方整村推进的安居点在住房标准的设置和入住方面,将富裕的农民和贫困的农民分而置之。这种人为的富裕区和贫穷区划分,对以后的发展和稳定工作可能会带来问题。  就业环境的改善呼吁就业政策、就业管理的进一步细化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状况直接影响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2010年5月自治区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好“零就业”家庭群体、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三类群体的就业问题。为此,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给自主创业家庭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或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实用技术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为贫困大中专生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安排有偿见习等。尤其是2010年底自治区组织实施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养计划,为解决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开创了一条新思路。而自治区经济快速增长,使得重点基础设施和对口援疆项目相继开工,用工需求大增,城乡就业环境明显改善,也有效拉动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目前,南疆两地州各县市对就业工作极为重视,已取得了较大成效,城镇失业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但是,如果要根本解决就业问题,还需要从多方面下功夫。  应从就业培训、转变观念、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应对就业市场需求和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从而扭转“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状。目前正处在新疆大发展之时,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医疗、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大量有技术技能的普通劳动者,体力型劳动者就业空间越来越小。但各地普遍存在着劳动力数量庞大却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一般劳动力的数量严重过剩,而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随着经济结构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逐步加快,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在和静县,实施“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发展战略使大批农牧民迁到县城,就业困难群体规模急剧增大。虽然政府做了大量的培训引导、政策扶持等工作,但是仍然有许多劳动力无业可就。同时,和静县近两年矿产、建筑等行业发展迅速,企业用工缺口较大,但是主要是专业技术性岗位的缺口。  劳动者的传统就业观念与当前劳动力就业的市场机制不相适应,也是造成就业结构矛盾的重要原因。在若羌县,多数失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他们宁可去竞争技能要求不高、工资待遇低的岗位,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因此建筑领域企业用工严重不足的困难,在短期内很难解决。而大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普遍希望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同时由于乡土观念较重,受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很多不愿意到外地待遇高的企业去就业。人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少数民族社会中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厚,有时甚至成为发展的障碍。目前自治区倡导“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改变传统农业、牧业社会文化以更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在改变人们的从业观念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  应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产业工人,改变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渠道窄、就业观念局限的问题。南疆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企业数量少,回到家乡的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空间有限,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数量较多,社会影响较大。2010年后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解决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2011年1月至5月,和静县共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523人。皮山县自2002年以来登记的大中专毕业生845人,专业主要为师范类、卫生类和农业类,都是农村目前需要的专业。但其整体就业情况并不好,这至少说明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着与实际脱离的问题。尤其是目前,急需大量的双语教师,但是大量师范类毕业生因未达要求无法录用。在已就业的人员中,出路也有限,其中有300多人实际上进入的是特殊“公益性岗位”。县里计划在年底前使2010年及以前毕业但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得到较为稳定的就业,主要办法是开发新的公益性岗位、进入见习岗、自主创业、到企业就业等。皮山县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其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关。2010年,皮山县工业总产值只有7880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33%。全县现有用人企业48个,工作人员1331人,平均一个企业只有27.7人。这种情况在南疆是较为普遍的。目前一些地方为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大多采取的是开发社区岗位的办法。和静县2010年共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4237人,其中55.2%为社区开发岗位。通过各种政策倡导,现在大中专毕业生进社区、乡村在基层工作的人多了,但进入企业的总数仍较少。  少数民族,尤其是一直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目前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人口仍占绝大多数。据2000年人口普查,全疆15岁及以上职业人口中,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中,少数民族分别占26.4%、32.7%,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中,少数民族占到75.1%。维吾尔族有职业人口中的80.5%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哈萨克族为77.2%。如果不能把少数民族年轻的需就业人员吸引到新型工业化建设之中,在就业结构、收入分配方面就有可能出现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群体性差别,从而影响民族关系,也不利于少数民族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目前新疆正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但企业召不到合适人员的现象普遍存在。这里有专业技能、语言能力等因素,更有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期望和对现代企业生产的适应性问题。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的工作态度、生活习惯,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需求存在较大距离,致使他们进入企业难、留在企业也难。上世纪50年代后,新疆也曾培养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一些企业中的少数民族工人数量也很多,位于和静县的新兴铸管公司有员工43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工人达1260人。库车县为给电力、石油石化、煤炭煤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棉纺等产业提供合格的产业工人,于2011年3月启动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工人培训,近1000名城乡劳动力参加培训。可见,工业企业较多的县市在培养少数民族产业工人方面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目前各地都在建立健全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短期培训紧密联系、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产业工人培养体系。但是,职业教育还应根据新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际要求,采用多种培训方式来开展,特别是探索如何把更多的少数民族年轻人培养成为一个守纪律、有协作能力、有集体观念的合格产业工人的途径。吸引和培养少数民族青年进入产业工人队伍,也应该是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是尽快提高边远、基层艰苦地区工资收入水平。南疆一些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民生改善缓慢,与没有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就业环境有很大关系。收入水平低、工作艰苦、生活环境差,致使边远地区的科技、教育、医疗等技术人才严重短缺。近些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边远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在硬件建设方面大量投入,设施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尉犁县累计投入4735万元、轮台县累计投入6864万元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但合格的教师和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在皮山县垴阿巴提塔吉克族乡,乡卫生院基本设施配备齐全,但却只有6名医务人员,且都是在和田地区学民族医出身,医疗技术能力有限。一方面在大量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本地的一些优秀人才还在不断流出,如果边远地区或基层单位总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优秀人才的跳板,当地民生状况的改善就是一个无法得到解决的问题。  目前南疆一些县市希望通过招聘本县市人才来应对人才外流的问题。如皮山县就提出建议,每年新招录公务员职位的40%专门用于招聘皮山籍大中专毕业生;皮山县事业单位招考,每年留出60%的岗位专门用于招聘皮山籍大中专毕业生。这种使用本地人的想法和做法,对稳定干部和技术人员队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如果作为一项制度,可能会削弱本地人才的竞争意识,阻碍外地人才的流入,长此以往,不利于提高工作活力,创新工作机制。  应统筹解决南疆自发到内地经营打工者在流入地的管理问题。南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逐渐在由政府组织推动向经济人组织或自己主动转移变化,自发性转移的人数越来越多。由于存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流入地政府对新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管理很慎重,希望能得到流出地方面持久的配合,协调处理相关事宜。因此,自治区可考虑在一些新疆籍人较为集中的省市成立新疆流动人口管理站或办事处,协调解决新疆籍打工者和当地政府、企业等部门的相关事宜,保护新疆籍务工和经商人员的合法权益,处理化解与当地人的纠纷与矛盾,组织新疆籍人与当地人的联谊活动,增进彼此了解。而更为长远有效的办法,则是通过流入内地的新疆籍人员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如商会、协会等,进行一些社会活动或协调工作。这种社会组织可成为政府与流动个体之间的桥梁,其作用是正规的管理机构所无法替代的。
(责任编辑:高巍、陈叶军)
热点导航[新闻热词][社区互动]
&&&推荐新闻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基础|||会议|||文献|||事件|||专题|||图集|||视频|||【脱贫攻坚】发放富民安居补贴 惠民政策入万家
近日,阿克托海乡安居办为2017年建设安居房的各村村民发放富民安居房补贴资金。2017年富民安居房补助资金为每位农户30500元。
补助对象包含
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国家重点优抚对象、革命烈士家庭、因灾倒损房户和其他贫困农户)。并将居住在D级危房中且无经济实力建房的农村特别困难户优先列为补助对象,重点加大帮扶力度,解决其最基本住房安全问题。
补助资金来源
补助资金来源:2017年中央补助资金标准为每户10500元,自治区补助标准为每户8000元,援疆省(市)补助标准为每户10000元,地区补助标准为每户2000元。
根据上级补助资金到位情况及农户建房进度质量以现金方式分批次核发。
资金发放分三步
第一步由乡安居办按建房进度和质量要求查验,预先列出符合发放对象名单,再经村委会集体审核后确定发放名单。第二步由乡安居办、财政所以村为单位召集确定发放的建房户农民、承建工匠(或“农民建筑合作社”负责人)和村委会干部,现场将补助资金以现金形式发放到建房户农民手中。同时,承建工匠(或“农民建筑合作社”负责人)将工程进度费用核算清单交由建房户农民确认。第三步将核发并收到钱后的建房户农民、承建工匠(或“农民建筑合作社”负责人)的名单在村委会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在补助资金发放过程中,乡村两级严格把关,严格按照“一户一房”和不得占用耕地、不得更改工程结构、不得私自增加面积的原则,凡是已享受过补助的或建设占用耕地的、私自更改工程结构的、扩大建设面积的一律不予补助。
通过加大富民安居工程宣传实施力度、及时发放专项补助资金等措施,让农牧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感受到习总书记对南疆工作的关心,切实让每名农牧民群众早日住上放心的抗震房,早日脱贫奔小康。
供 稿:姚代军
编 辑:吐松古丽
审 核:文照江
投稿邮箱: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疆的安居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