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的出路与发展DF7新生命小组教会牧养糸统

资讯-每日快递
(基督时报将为您发送每日最新头条资讯)
集锦-每周回顾
(基督时报将为您发送一周内重要话题与文章)
(基督时报将为您发送每期电子杂志《今日教会》季刊)
请输入您的邮箱地址并点击“确认”,以方便我们将您感兴趣的内容发送到您的邮箱。
中国教会过去三十年的复兴是上帝恩典的眷顾,也是在恩典之下对机会的把握。那个时代中国教会不知不觉地提前适应了时代的变迁,也造就了教会的发展。而进入一个网络化的时代,面对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我们能否依旧保持教会的适应性,中国教会将何去何从?本文尝试就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谈谈互联网+教会牧养的可行性和适应性。一、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性方法论,由推动经济形态的演变入手,进而强化经济实体的生命力,并由此演化成一套新的行业发展的网络平台思维和模式。通俗而言,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及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为传统行业和人类需求提供新的更便捷的发展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链。在互联网+时代不再有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的实体,而是相互依附于互联网的一个链。比如,过去我们去一个商店挑选一件商品,这是零售。为了便宜我们可以批发,一次性购买一批产品。但我一个人不需要怎么办。互联网帮助我们把成千上万个需要这个产品的客户集合在一起,一次性购买该产品,于是该产品可以大量加工,压缩了成本,而我们每个个体的客户都以批发价格购买了单个的商品或者服务。而那个把成千上万个客户集合在一起的就是一个网络团购平台。把需要产品的信息提供并把商品送给你的就是物联网平台。你不需要见面,也不需要交易的实体门店。较少了中间环节,压缩了销售和制造成本,丰富了信息。故互联网也是信息、销售和平台,是一种迥别于传统的新模式。再比如,以前我们都在那里等专门的出租车,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车放到Uber上,你则把你要从哪里到哪里放在Uber上,我们刚好一撮合,我免费带你过去,Uber给你出路费,我从Uber那报酬。Uber从大数据的信息中得到广告费。国内“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于扬认为“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从而确定了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而这一技术性和思维模式的革命也必将在各个领域决定我们的生活方式。当然,对今后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势必产生形态性的影响。二、“互联网+”理念及其时代对基督教的冲击互联网+不仅是技术手段,更将会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以前我们用手机打电话,现在几乎人人都在用即时通信App进行语音、文字甚至视频交流。微信、whatAPP、qq、Facebook等这类即时通信App的诞生,终将改变传统电信营运商独家垄断的模式。在交通领域, Uber、Lyft、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目前虽然存在合法性的争议,但就市场经济的规律而言,都将改变传统的出租车行业模式。“互联网+”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思维方式和生活的革命。不仅是一场经济科技界的事件,更是一场国计民生,关涉到人类生存方式的事件,“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比如,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加娱乐产生网络游戏;加零售产生电子商务。对基督教而言,基督信仰之于个人正是建立在生活和思维方式上的,势必对基督教会的发展牧养产生巨大影响,兹简单介绍一二:正面影响:1.传播途径和交通形式更加便捷了互联网给教牧的牧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途径。信仰的传播途径和交通形式都更加丰富了。传统上,我们基本是靠主日崇拜的证道,或者小组聚会去教导和牧养信徒。但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可以选择互联网作为联系和教导、交通的交通工具。2.面对体制性挑战,教会有了更加灵活的选择余地传统教会基本是以教堂为中心的宗教活动,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牧养的形式,灵活地建立小组制教会牧养。无疑对教会的体制心态多了一种选择的空间。3.网络自由风尚有可能增加教会的活力从历史上看,任何一种新的思维模式都可能给教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互联网的自由风尚,其实已经增加了教会的诸多活力。4.跨地域和宗派性的网络交流成为可能,也让跨文化宣教成为可能罗马便捷的交通和信仰包容精神,加之希腊优秀的文化传统,帮助了初期教会的宣教。同样,互联网+的教会治理也会使跨地域和宗派的交流成为可能。我们将会以互联网的思维诠释“我信圣徒相通”的全新意义和形式。同时,互联网+的教牧,也让跨文化宣教成为可能。这一切对基督教的发展而言,都有正面的意义。但同样,互联网时代对基督教而言也是一种新的冲击,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1.传统的教会牧养模式将难以适应互联网思维历史上的基督教一直引领某种社会风气和潮流,但过去几十年中国基督教无论是对现代科技的应用,还是思潮的把握,都显得力不从心。要么媚俗,要么保守。因此,当互联网的时代,我们的教会尚未准备好互联网+牧会的策略与思路转换。因此,很多教会将会与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失之交臂,其结果将会是教会的萎缩。笔者估计,接下来的十年,中国也将会有教会因为自身牧养封闭而倒闭。2.后现代思潮诡辩式的诋毁基督教传统信仰,教义的诠释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将会受到新的猛烈冲击。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不可知论等等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也让人们对信仰的必要性产生疑问,让人对信仰不再抱有多大的兴趣。同时,面对后现代思潮,我们需要全新的教义的诠释方式,来面对各方面的质疑。这比向无神论者传福音去阐释上帝的存在更加困难。3.异端思潮将会先基督教一步利用网络混淆传统基督教信仰理念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异端都比正统教会更有传教热忱,同时对科技的应用也必传统福音派教会要敏感。可以预见的是,异端思潮将会先基督教一步利用网络混淆传统基督教信仰理念。这可能让本已式微的福音派教会更加力不从心。4.团契性活动将会受到进一步的冲击教会的发展是以真实的关系为基础的。当人们习惯了互联网思维,活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甚至向前者倾斜时,教会的团契性生活将会进一步受到冲击。同时,越是科技发达,越是工具先进,约会让人繁忙及浮躁,并且给人更多的诱惑来试图满足人灵性的需要。互联网将会成为打扰人安静寻求上帝的最大诱惑及病瘾。三、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教会可能性的选择1.加快轻媒体发展步伐互联网时代即是教会的机遇,也是挑战,首先,我们要有互联网思维。把互联网当做教牧及传福音的工具。互联网本身是中性的,使用得当,就能成为祝福的器皿;否则就会成为破坏性的工具。面对后互联网时代,我们急需加快轻媒体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资源,以全新的方式,以互联网思维诠释信仰。2.加强互联网思维教育及互联网技术教育神学院的神学培训,不仅要教授传统神学思想,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培养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教育。前者给人适用时代的思路,后者给人适用环境的能力。3.建立教会的家庭氛围,为“漂一代”提供心灵的家园越是在虚拟和真实之间的时代,人心越是有家的需求。因此,将来的教会,无论是巨型的平台化教会,还是中小型教会,都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温情,为飘泊在外的边缘人,飘泊在网络世界的新一代提供真实的家庭氛围的平台。吸引和凝聚人回归教会。互联网是宣教和传福音的工具,但牧养依旧需要真实的关系体验。当然,这种关系需要互联网+关系建立。4.建立教会的资讯平台,为信众提供全方位的牧养和信息服务现代教会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地域界限,信徒当然需要委身意识。但教会已经没办法把一个信徒数十年,或者十几年留在自己的教会。因为工作等等的关系,信徒浅析和流动已是常态化。因此,教会需要建立网络化交通联谊平台,同时整合教会资源,为信徒提供资讯平台,从而建立起超地域的信徒团契。5.信息化教会将会成为今后教会发展的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教会的萎缩已经凸显。同时,城市教会信徒的浅析和流动也每每发生。因此,教会需要有互联网意识,互联网+牧养将会成为一种主要的沟通形式之一。教会需要适应这一模式。同时教会的经济管理也需要适应这一模式,更多的奉献将会以互联网转账或者隐形卡的形式出现,因此。牧师的探访不一定还是一个个上门服务,同样需要借助网络进行探访和交流。6.教会需要有自己的个性才能有发展的机会教会不再是一个实体的家,而是一个平台。是给信徒牧养的平台,更是一个信徒展示的平台。相互牧养将会成为互联网+牧养的形式。因此,教会需要的不是大一统,而我个性。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点,而又能在教会网络中分享的教会将会是互联网时代的必须思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牧养,互联网+管理,应用在教会里就是,我们不再通过一间教会为信徒提供所有的服务,也无法把信徒固定在我们的牧区,牧区将会由地域性转向网络化。但我们可以把信徒的服务通过互联网表述出来,并且在这个大的网络中彼此担负其中的一个角色。故,互联网+的教会将不再是一个实体性的独立个体的教会,而是在一个大教会的信息和服务平台中的一个连接点。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教会的复兴得益于:对西方文明的崇拜提振了人们对基督教的兴趣,对狂热社会主义失望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社会的出路,突然的开放适应了基督教的团契性,社会性的迷惘给了宗教以神秘的吸引力,教会的团契性给了“漂一代”精神和团契性的家园,福音的拯救性和大量的神迹奇事给了人深切的宗教体验。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一切已经不再一样,互联网时代的浮躁性和广告效益不适宜传统基督教的发展思路和信仰理念。接下来的十年将会有部分中国教会自然消亡和倒闭,同时又会异军突起地兴起一些新兴的互联网思维的教会。教会的牧养需要的是:互联网思维,加上互联网+牧养,互联网+管理的教会发展模式。日星期五于深圳原文登载于作者博客,链接可,基督时报蒙允转载,不拥有版权。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电话(010-)或微博(),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全部微信分类
当前位置:
【特稿】初探当下中国城市教会面临的四个挑战和两个出路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当中国社会正处于农村向城市化转型、变革期时,教会也同样来到转型季节,从上个世纪80、90年代遍地开花的农村教会向城市教会进发。在十多年的努力摸索与建造中,城市教会从摇摆不定的幼儿逐渐成为稳步前进的少年,但若要更加成熟、强健、有影响力仍旧面临诸多挑战。基督时报在走访各地城市教会时,看到跟农村教会大不相同的景象,比起农村教会聚会场所的简陋狭小、缺乏讲道人、信徒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城市教会的敬拜场所更加宽敞明亮设备整全、有稳定牧师讲道、信徒知识水平普遍较高。但尽管有这些优势,城市教会面临的挑战亦不容忽视。因此,为让大家更了解城市教会现状并为此献上宝贵代祷,本站同工邀请了不同地区教会的牧师、传道分享他们的经历和看见,希望通过他们的分享总结当下城市教会面临的挑战以及出路。因城市教会的挑战与出路是个十分宏大的课题,故此本文也只是初探,并非面面俱到地包括所有城市教会挑战现状,但希望这样的努力可以对各地的牧者和信徒有所启发和帮助。城市教会面临的四大挑战在聆听了来自不同城市的几位牧者的分享后,暂且总结以下四方面的挑战:——1.信徒流动性大 缺乏持续牧养。对于身处城市中的教会而言,信徒来自五湖四海,流动性大,彼此之间关系比较陌生,对于牧者的挑战则是难以顾及关心到每个人,以致不太了解群羊的需要,精力更多投注在各种繁忙的事工中,难以用父为母的心肠来持续牧养群羊。华东地区有近30年牧养经验的一位家庭教会的以利亚牧师经历了从农村教会到城市教会牧养的转变过程,他清楚看到两者的差异和利弊。他介绍说,农村教会流动性不大,信徒都是熟悉的本地人,聚会服事分享交流容易敞开心。而城市教会流动性大,信徒来自各地常因调换工作而更换教会,所以缺乏持续牧养,这是城市教会最大的挑战。在深圳南山堂服事的陈传道坦言,由于城市中的基督徒生活节奏太快,凡事都讲究高效率,大部分时间被工作占据,没有足够时间花在信仰上,很难学会等候神的功课,因为等候神是快不了的。《圣经》说,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赛30:15),城市基督徒在这么忙的节奏里面,需要磨练在神里面变得平静安稳,不能跟着城市潮流跑。别人买股票你也买股票,这是基督徒要慎重考虑的。加之信徒来自不同地区从事不同领域的职业,难以敞开心分享交流,以致缺乏属灵同伴,所以他们在真理持续的装备上比较欠缺。——2.牧者缺乏为父的心肠牧养群羊。以一颗为父的心牧养群羊,是使徒保罗对教会牧者的劝勉,以利亚牧师继续指出,城市教会虽然有不少神学培训、同工培训,但缺少一对一的门徒训练,也就是缺少父子关系,只有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由此容易带来教会分裂。如果只是老师与学生关系,当学生毕业后,跟老师一起服事时,缺乏父子的那种同心,当有不同的看见时就容易自己出去另建一个教会。以前农村教会都是本地人,聚会时门是敞开的,大家心也是敞开的,但城市教会聚会敬拜门是关着的,心也是关着的。当农村传道人到了城市教会后,因各方面装备不够,很多都不会做教练型领袖,不懂得一对一训练门徒,缺乏对信徒贴身的陪伴,像保罗训练提莫太一样。一些城市教会分裂原因,是因为领袖与培训出来的门徒,缺乏内在生命连结,灵里面的关系不深,因缺乏为父的心来牧养。我们的信仰道路需要有关系深入的属灵带领者,像父亲一样可以信赖的对象带领和陪伴我们成长,这样的生命才会稳固。——3.城市教会单身基督徒进入婚姻的挑战。现在一提起单身问题,每个城市教会牧者都感到挺为难,因着世俗婚恋观(未婚同居)的冲击,很多单身人士都受到罪的侵害,迟迟不能进入婚姻。陈传道在牧养过程中也观察到这一现象,他把单身分为两类:离婚的单身和未婚的单身。他认为这方面是城市教会比较大的挑战,教会要如何帮助这一类人群按照信仰原则进入婚姻。相信这类人群的生命改变的话,会成为美好的见证。深圳南山区一教会的S牧师分享说,这一代年轻男女的婚恋观已经乱了,一般适婚年龄以上的单身,没有交过男女朋友经验的几乎为零,大多数人都是在交往过程中受过伤害,这个伤害没有被修复,就没有办法进入婚姻。原本不是夫妻,却先有了夫妻之间的性经历,本来应该在被神祝福的婚姻中才有的,但他们都早就有过了。既然是在不被神祝福的关系里,肯定会有伤害的。所以,怨男跟怨女很难在一起。S牧师指出,教会应该要在这样的破口中站立,帮助年轻男女修复破损的生命,教导他们关于耶稣饶恕的爱。这些伤害唯有透过饶恕才会恢复你的身份,这就是教会要做的角色。而城市教会更能贴近这些弟兄姐妹,帮助他们恢复起来就比较容易。——4.教会做社会服务的意识较薄弱。当下,城市教会除了内部建设的挑战之外,还面临社会服务的挑战。随着基督徒人数的增多,社会对教会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希望教会能承担部分社会责任。由于大部分教会对社会服务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所以教会整体上还未能发挥改变社会的能力。以上提过的S牧师一直希望更多城市教会能爱自己所在的城市、社区,并给这个城市带去祝福。因为教会的存在就是为了将基督的爱给予更多人。牧者们提出两条出路针对这些城市教会的挑战和困难,牧者们也提出方法和出路:一、门徒训练 生命影响生命。经过多年对城市教会的摸索和学习,以利亚牧师看到了门徒训练的重要性,他也去各地甚至国外教会学习成熟的管理经验、传福音和小组牧养等经验。他表示,通过传福音、守望可以留住信徒,同时需要好的牧养,没有门徒训练使教会坚固,稍微大一点就容易分裂,没有建立门徒训练的架构,很难培养优秀人才。如果教会领袖不愿意放权,什么都想自己紧紧抓住,教会稍微大一点就分裂了,不培养同工是很可怕的,并且管理体制也很重要。另外,跟之前提到的同一位深圳的S牧师分享了自己如何管理教会,他称教会真正的负责人是上帝,人只是顺服神的旨意去行而已。正如旧约中摩西管理以色列百姓一样,设立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他主要负责培养教会的主要同工,用耶稣带门徒的方式,跟他们一起吃喝,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常常陪伴他们度过生命中的艰难。这种用生命影响生命的门徒训练方式非常有果效,当这些有基督生命的门徒培养出来之后,他们就会去带领和牧养另外的人成为门徒,培养出来的人也是有生命的。所以,门徒训练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生活中活出生命的影响力,自然生命就会传承下去。S牧师的这一观点与做了十多年小组门训的罗传道如出一辙。她1993年信耶稣,1995年接受门徒训练,1996年开始服事专门做门徒训练工作,至今有十多年的经验和心得体会,结出的属灵果子数不胜数,遍布全国,她笑着告诉基督时报同工,很多人都亲切地叫她“罗妈妈”。罗传道在分享过程中一直强调的是,任何事都要从简单的开始着手,越简单越容易操作,否则使命、梦想再大也无法实现和成就。“从远的看起,从近的做起,从大的看起,从小的做起。改变世界改变别人都不容易,改变我们自己最容易,当用神的话要来改变我们生命时,你就能改变家人,然后改变小区、城市、以至扩大到改变世界。这就是生命影响生命的力量,不可小觑一个人生命的改变。”罗传道激动地分享说。她相信神对她一生的托付就是做小组门徒训练,不受任何地域、空间限制,非常灵活,可以在家庭、小区、工厂、公司也可以在网络上,从培训一个人开始,将这个人带到耶稣面前,用系统的课程装备他的生命,然后这个生命就像一颗种子,当他继续去带领小组,在喂养、生养别人的过程中,他慢慢成长为一个果子,果子里又有种子,当他把这些种子又培养成果子时,他们便以同样的方式拓展、繁殖下去。虽然刚开始看起来一个小组很小,当等到两三代时,就会看见惊人的果效。讲到这里时,罗传道心中充满了盼望,看到这种符合《圣经》的牧养方式所带出的能力。她提醒做牧会的领袖们,虽然我们可以讲很大很宏伟的事情,但要有可实施性和操作性。像这种小组训练的方式,人人都可以做,不需要特别高的文化和能力,只要你愿意跟随耶稣,顺服耶稣的话语改变生命,就可以带出影响力。罗传道坦言,这种灵活的训练方式对城市教会或农村教会都适用。不管你来自何方,只要愿意参加这个门徒训练,整个人生观、价值观就会被真理更新和变,而且生命很稳固,不会忽高忽低,然后可以回到自己的地方开始建立小组,将所听的耶稣话语传递出去,并将耶稣所行的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罗传道继续介绍说,他们带领组长就用门徒训练方式。如果是带领小组有三种方式:1、讲圣经故事;2、系统查经(把生活问题带到圣经中,看如何运用);3、鼓励每天参与灵修。读经的两种方式:快速通读一遍、祷读方式(边读经边祷告,默想如何将经文用到自己身上)。“我们只是把人带到耶稣面前,建造他的生命,人管人非常累,有时候越管越乱,要放手让神来管,这样每个人都很轻松。人的生命要效法耶稣的样式,耶稣的样式有两种:羔羊和狮子。面对邪恶不法,寸步不让,有狮子般的威严,当面对犯罪的人,主很温柔,充满爱和饶恕、接纳,这就是羔羊的谦卑与柔和。”罗传道解释道。真正的服事是生命和爱的传递,不光是知识的传递,爱里面有生命,生命里面有真理,但知识里面不一定有爱。罗传道提醒说,不要总想着要建立多大的教会,而是踏实去做每一件小事,建立好每个生命的时候,会看到小组在遍地开花。2、带着基督的爱影响社会。教会是神祝福世界的管道,所以教会必须要关注社会服务,将得到的祝福和恩典给予出去。对于教会薄弱的社会意识,上面提过的深圳S牧师希望教会能带着基督的爱进入社会,影响社会,改变社会,这是主的心意。S牧师所带领的教会开展了一个“得鱼行动”,就是在基督徒的车辆上贴上“鱼”的形状,里面写着JESUS,贴有鱼的车辆就要遵守好交通规则,这样慢慢引导更多人参与进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他强调,信仰必须要活出来,成为邻舍的榜样,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身边的人及至社区,城市教会应该是发光的,如何在这个地方站立得住,是否能在所处的小区需要的时候站出来帮助他们,这是很大的考验,你愿不愿意呢?教会需要更多考虑社会角色,不可能成为社会的局外人。最后,S牧师鼓励说,“最重要的就是爱这个城市,就像你爱自己的家一样,希望家变得漂亮温馨,那就要成为这个城市的祝福,教会应该带着这样的心去做。”不可否认的是,在深圳也有一些小教会默默地在做社会服务,有的是带着弟兄姐妹关爱街上的流浪汉,有的是组织信徒义务打扫街道等。希望这些涓涓细流能汇聚成大海,冲洗掉城市的肮脏和污秽,让社会看到基督圣洁、无条件的爱。(本文为基督时报独家稿件,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最后一篇
友情链接:王艾明:体制教会与自由教会:问题、危机和可能的出路(三)-福音时报--基督教资讯门户网站
第三章 体制教会与自由教会在中国(续)
&3.3.2. 宗教社会学和教会神学视野中的分析与界定
以上五种标准作为界定使得我们可以直面&两会&组织和&非两会&组织的教会。同时,围绕着这些界定我们也可以寻找到相应的历史性和教理学依据。我们必须要从历史的层面去认识、思考和探索&私设聚会点&现象背后所包含的问题。
必须始终明确,基督教两千年来的历史表明,体制教会和自由教会基于不同的信仰结构始终存在着和发展着。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应该认识到,国家需要扶持前者的手段必须是使其更加吸引广大信徒以保持人数和理念上的绝对多数性,而同时,也给予后者合法性。
&一旦本该成为绝对多数的政制型教会开始成为&衙门&,其信徒和成员越来越处于游离状态,这就应该意识到一种迫切性和危险性。或者历史上一直处于人数不占比例的众多小教派突然变得人数不明,似乎代表主流意志,而又游离于政制之外,那么,潜在的危险就开始逐步显露。
从宗教社会学视野来看,必须借助一定的科学的分类,我们才能够分清楚不同类型的本质特征。目前,在中国的许多大学的宗教学系,以国家社科基金或大学本身的科研基金立项所做的研究,基本上可以被分成两大类:一是田野调查,到某一特定的地域,做普查或抽样式研究,统计该特定地域的基督教信仰状况,如人口比例,年龄比例,受教育程度比例,经济地位等等。另一种是研究传教士在华历史文献,研究他们在职业教育、医疗、乡村建设、扶贫救助、高等教育和出版媒体等等方面的历史作为和贡献。这两大类的研究对于我们建立客观的认识具有知识学意义上的益处,但是,不足的是,缺乏神学的或教义学的分析,就无法厘清众多信徒聚集的教会或团契为什么存在着实质上的千差万别。
因此,我这里从神学解释学层面,通过对各种未登记教会信众祈祷、牧师证道和团契存在模式的分析,初步将中国目前所有的非两会系统的团契、团体和教会划分为五大类型:
第一种:贫困愚昧型
绝大多数农村边远地区的未登记教会成员其实都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民众。他们无法从其所在的村落和乡镇获得权利保障和尊严,也无法享有城市居民的户口福利和现代化物质与精神安慰,但是,他们被乡村基督徒团契、社团和教会传播的爱、忍耐、等待、盼望、神的公义和怜悯等等信息所吸引,更重要的是在信徒的团契中,找到了关爱、温暖和互济。他们在贫病交加的现实处境中,圣经启示和团契慈爱给了全部人生的希望。这一类信徒也普遍地存在于所有的已登记的教会中,因为中国各地两会合法给予宗教场所登记许可证的教堂里,信徒是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的。这就是说,进城务工、就医、流浪等等社会最底层的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任何一个教堂做礼拜、祈祷、默想和请牧师按手祷告。这一类信徒中有相当一部分往往是因为自己或家人身患绝症无处医治而进入教堂,也有是因为愚昧造成的贫困和走投无路而去教堂。可以说,绝大部分非登记的教会里的信众属于中国社会最底层、最善良和最需要救助和安慰的民众。
如果说,&两会&牧养2350万信徒,那在两会的教堂之外至少4000万之多的信徒中,绝大部分属于这一类。他们甚至都无法明白基督信仰的基本教义,因为牧养他们的传道人绝大部分也没有受过正规的神学教育和训练。但是,这一群体的存在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基督信仰的积极力量是有助于中国社会的平安和秩序的。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将圣经启示中的真善美圣视为生命的希望和安慰,从而增强了基督信仰的社会基础和民意结构。两千多年来,历代教会信徒中始终有一批人,以神秘的直观和体验,而非理智和学术,去追随基督的脚踪,坚信上主的存在,进而在贫困的现实中乐观地、忍声吞气地或顽强坚韧地度过人生漫长的岁月。
这一类型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传道人组成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并在许多地方出现异端邪教。非常遗憾的是,不少明显不符合基督信仰德行和操守的小团体,因其以基督徒或传道人的名义,与当地行政部门发生冲突,或因违法而被拘留,海外一些人权和宗教自由组织就夸大为中国政府迫害基督教徒。这样做的实际结果将有害于基督教在中国社会,尤其在精英阶层的形象。守法和公民责任,与公民权利同样在法治时期作为基督徒的基本操守和德行。加尔文在日内瓦改教之初,就处处注意教会成员与政府官员必须在法律秩序和公共道德等方面都承担起业务和责任。文献证明,加尔文第一次应好友Farel牧师强留在日内瓦主持改教的两年里,因其创制性地注重法律和教纪的约束性和强制性而一时无法说服当局和信众,最后以被要求离开而告终,但其后4年里,日内瓦的改教局势越来越陷入混乱和无序,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平安。这样,当日内瓦政府和教会当局正式隆重地再邀请已经在斯特拉斯堡牧会的加尔文重返日内瓦时,政府和教会都做好了法律权威必须严加遵守,责任和义务必须得以承担和持守的心理准备,于是,加尔文及其学生们才真正开始其历史性的改教事业。这也与路德的律法-福音说和两种统治权说教义完全一致。 用路德的原文是:Lex docet quid debeas et quo careas, Christus dat quid facias et habeas。中文可译为:&律法教给你必须知道的和你不该有的,而基督给你的却是你应该做的和一定要得到的。&对此,Gustaf Aul&n追溯到路德神学的古老传承:&福音和法律是密切相互关连而统一。事实上,我们可以就此注意其神学理念之源于迦克敦信经关于基督的两性之教义规定,即&不相混淆,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
第二种:知识和财富精英型
这是最近20年间在以大学校园、跨国公司、民营企业和金融、医院、演艺等国家精英阶层出现的基督徒群体,或者称之为城市新兴教会,或&家庭教会&,或写字间教会等等。这一类型最大的特点是作为国家现代化的精英,在许多领域承担起创造财富税收和促进国家发展和进步的重任。他们懂得遵守法律,但其信仰的特征,使之远离国家政治上和财政扶持的&两会&组织(通称&三自&教会)。
这一类型的教会往往有正规的牧师和教会结构,按照历史教会的不同宗派传统,进行教会的治理。他们的高等教育和海外深造等背景和知识结构,使得他们不认可&三自教会&具有信仰和神学上的代表性和正统性,而&三自&教会日趋官僚化和衙门化,为了在各级政协和人大获得位置从而终生享有特权待遇而出现权钱交易尔虞我诈等现象,也使得&三自&最高领导层同心协力地以政治理由(如防止海外渗透和西方神学观等)集体抵制这一类型人士。这样所引起的结果使得各地这一类型的教会形成自治、自传和自养的格局,反而处处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三自&各级组织却在实际生活中无法遵循&三自原则&。
因此,从学理的层面来看,&两会&领导层越是排斥这一类型的教会,从长远的方面来看,国家的负担和麻烦就越多,尽管从短期效应来看,国宗局和全国两会通过坚决维护自身利益,否认一切未登记的教会之自治权和合法性,从而获得了更多的拨款和权力。这就是中国目前艰难的政治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即自身既存的体制制约和滞后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执政党的总体威望与信誉,因为部门利益和特权机构始终坚持60年前的革命党理念,实质上消极对待或抵制国家最高层的改革和创新。就基督教而言,&两会&组织越来越与教会组织渐行渐远,信徒、牧师与实权负责人(无论是以牧师还是长老为其头衔)之间的鸿沟也逐步凸显,最后将无法掩饰背后的现行宗教管理体制上的弊端和重症。愿意正视这一问题,并率先从理论上加以求证,越早越有利于执政党的形象和国家利益。
此外,虽然目前这一类型的教会尚处在信仰形态的初级阶段,即以海外华人教会的主体结构即会众制为主导,以同声祈祷、敬拜赞美、查经分享等为日常崇拜形式。但是,建立教会教义系统,并以神学的思维去审视信仰见证、历史趋势和人文价值,即教会信仰系统正在逐步出现。越来越多的受过正规神学教育的海归基督徒学者,正在加入这一类型的教会,并承担起牧养、培训和研究的事工。这样,&福音的真理&这一使徒保罗首次提出的见证,历经两千年的演变,很快就会通过中国的神学家们以中文诠释出来。因此,这一类型的教会,纵然目前还存在着富裕的信徒以老板自居,常常有意无意地干扰着教会的健康成长,但是,或迟或早地,在法治和公民社会得以真正实现的未来,他们中间将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教会之神学家和教会领袖。
第三种:民粹主义型
这一类型的教会,严格地看,其存在和演变形式,往往属于民族主义加基要主义,同时,混杂着本土民俗和民间宗教等特征。从神学上看,教主权威主导着团契的膜拜和事奉生活。在圣经和其教主个人属灵权威之间所有的历史教会的传统、教义教规都被民族主义的激情和极端主张所否认。对圣经启示的解释完全从属于教主个人的权威需要。鉴于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对西方殖民侵略的集体无意识依然是整个国家近代史观的主导脉络,民粹主义型的团契,往往存在于人数较少的群体中。这对于整个中国基督教的图景影响不大。
令人担忧的倒是在&两会&组织的领导层,始终存在着同质的理念和势力,即否认西方的神学传统;否认历史教会的教义教理和教规;进而否认基督信仰的普世性和真理性。这一类言语和政策表述不排除为个别&两会&实权负责人的投机行为和误判行为,即源自政治运动时期的宁左勿右的形态在起作用,或者,是心理极端排斥西方文化和精神、价值及伦理等在起作用。
从神学取向上看,民粹主义型,在最底层的表现,隐含着脱离历史教会传统的危险趋势,而演变成异端或极端膜拜团体和组织;在最高层面,则误导国家,走向封闭的臆想中的所谓爱国主义宗教组织或神学观。这样的取向无论是就中国传统精神系统中的&天下为公&之宽广博大的宇宙观和世界观而言,还是就基督信仰的普世性和真理性而言,都是一种潜在的危害,同时,也不利于正在重新崛起的中国顺应历史大趋势的国家和民族形象。
海外华人教会中,以兴奋布道和基要主义为特征的堂会制教会,也存在着这样的神学取向。这是在罗马公教会系统之外,只能在广义的新教教会系统中才能存在的现象。就教会教义学而言,他们一般地都是存在于体制教会传统之外。若就历史神学,特别是护教学史来审视目前海外华人教会在神学上强大的基要主义倾向,就必须研究一下为什么在19世纪美国出现了极端的反自由主义神学的思潮,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以卡尔&巴特为主导的新正统神学能够应时而生取代德国神学界的自由主义神学主流。大的历史背景显示,18世纪的启蒙运动,使得欧洲的公民社会全面形成,教会传统和由一个个的牧师神父所宣教的信息是否包含着普世价值和真理,就成为知识学上的挑战。工业革命完成后的欧洲,科学技术所造成的人类认知方面的范式转换,要求教会必须能够以理性的方式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于是,就出现了偏激的非教会信徒一方,与保守的教会信徒一方,关于一些涉及到生存层面的基本问题的论战。以理性的诉诸哲学、伦理学、人类学的思想和逻辑的方式,而非劝谕、认罪、悔改的传统布道方式,去探求基督信仰的绝对性,构成了19世纪德国自由主义神学的基本结构,其时代背景和真实的意图还是护教和卫道。
第四种:海外宣教型
这一类型的教会在中国往往是以韩国各种宣教组织、海外华人福音派组织为主。他们的特点是以商业、贸易、教育、咨询、出版、书店、茶社等各种合法的方式进驻中国,然后,在相关的行业中,建立查经小组、团契聚会和敬拜赞美;同时,也有进行跨地区和跨省区的组织化趋势。这一类型的特点是传道人普遍在海外受到过良好的高等神学教育,信仰素质非常高,也特别具有宣教的热忱和志向。他们不在乎是否获得各地&两会&组织的承认,也从未争取获得承认。相反,他们还经常主动接触&两会&组织在各地的神学院校,并积极主动提供各种帮助,如图书、讲座、培训等等。他们的宣教理念中,明晰地将&两会&组织视为中国特定的政治体制中的基督教事务管理部门,而非中国教会;而&两会组织&系统内的各地神学院校和以教堂为中心的崇拜宣道在他们的判断和理解中,恰恰是属于信仰和神学界定中的中国教会,于是,广大神学生、平信徒、绝大多数基层教会的牧师,都被他们认可和敬重为主内弟兄姊妹和同工同道。应该看到,这一类型的非登记教会,在中国具有巨大的影响,也是所有&家庭教会&类型中,对&两会组织&最友善和理解的。
他们的弱点是,因为无法突破在&三自&体制内登记注册,所以无法在中国各地,特别是乡村边远地区建立自己固定的合法的教堂和教区体系。信徒的组成也无法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道德与善良的力量或阶层。
这是值得中国政府主管部门(不仅仅是国宗局,还涉及到国家的其他部门)思考的事实,即宣教型的教会组织依据其固有的特点将世界各地的圣洁、美善、和谐的见证和建造视为来自信仰的使命,对于中国社会毫无损害和危险,为什么不考虑在现行两会体制之外,给予合法的接纳和保障?历史地看,美国、德国、英国、瑞士及北欧诸国的在华宣教机构及其人士,主体上是热爱中国人民,不少还参与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抗争和革命。从感情上看,这些宣教机构和人士至今依然成为联系西方世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他们依然保持前辈的传统,无条件地关心、帮助和爱护属地留学的中国学生和华人华侨。客观地、历史地界定、尊重和爱护一切善良的传教士,既符合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传统,也有益于当今中国良好的国际关系和政府的国际形象。
目前海外致力于在中国大陆宣教的各类组织团体中,以归正宗传统的长老制和公理宗传统的会众制(或堂会制)为主体,迅速成为&两会组织&之外的众多城市新兴教会的发展模式。就其所依据的加尔文主义神学理念和传统而言,若政府政策部门和行政部门采取敌视、怀疑和管控等立场,欲强行维护&全国两会&为中国大陆唯一合法的基督教组织和团体,则麻烦和烦恼永无止境,且在信仰和理性两个方面都会举步维艰;若能够超越国宗局部门利益和业务司负责人的脸面与个人既得利益,从教理和法理等方面做历史的社会学和伦理学的研究,就会发现,以加尔文主义传统来建立未来的政教关系和教会规范,将有益于中国社会的法治和发展,更有益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加尔文主义传统所影响的教会秩序特别注重守法、爱教和参与。若目前中国大都市的新兴教会在承传归正宗传统的时候,能够注重合法性的获得,那将是具有远大未来的预备。
因此,如何解决海外宣教型教会在中国的合法存在,需要改变源自悲惨的丧权辱国时期的恐惧和防范思维,即在坚持近代以来的独立自主爱国爱教的基本原则前提下,公平合法地鼓励遵守中国法律、热爱中国人民的海外教会机构,在教育、慈善、学术、医疗等领域,在中国建立正常的组织机构,开展正常的服务社会和世人的事工。基督教信仰中的法律原则具有神圣性,因此,守法绝对是所有教会组织和机构的守则和原则。
作为尝试,也可先考虑在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相对开明和良好的地区,建立海外宣教机构的合法组织,或者先可以与当地教会合作,建立类似于爱德基金会这样的组织,在中国建立圣经学校、神学院、研究中心等等,为中国基督教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传道人。这样,既帮助改善了&两会&组织效率低下的行政体系,也为中国各地,特别是城乡各处的教堂、教区提供补充力量。这一步能否迈出,需要国家宗教管理部门采取更加开明、智慧和合理的部署和举措。总之,一旦朝这一方向迈出,围绕着中国的宗教自由和人权的许多误读、曲解和偏见,一定会获得极快的消解和冰释。
第五种:意识形态型
纵观人类历史,关于真理的探求贯穿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和文明之中。自基督信仰成为罗马帝国的国家精神和价值系统以降,围绕着圣经启示所做的关于真理的诠释,就成为西方文明的主导结构。真理的唯一性和排它性,决定了世间必定存在着一种又一种持续的坚韧的力量,即不断地出现关于唯一真理的种种具有存在论意义的解释,并付诸法律和伦理层面的实践和弘扬。无论是以集体的形态,如全氏族部落的信仰(旧约时期的希伯来民族)、近代主权国家(以国家法律维护的国家意识形态和公民宗教)、历史教会传统,还是以个人的形态,如哲学家、思想家、诗人、艺术家等等,可以说,人类在如何时期都存在着种种近乎本能的对绝对真理之求索、实践和守护。
这就是在中国数量巨大的非登记教会形态中,信徒成员人数不多,但孜孜以求地将圣经启示中的真理性加以揭示、践行和守护的一类教会团契。他们所诠释出来的真理,无论外在的环境是否认可和接纳,都不会影响他们的意向和行为。在这一类型中,从意识形态层面解读圣经启示,超越了历史教会从位格上帝层面的敬拜、赞美、祈祷、默想。
在特殊的情况下,这一类型的教会组织甚至会否认现存政治机制所包含的真理性和救赎性。
同样,意识形态型的教会组织和团体,其外在特征和本质要素也存在于&两会&组织的个别实权负责人的日常思维和权威话语之中,即圣经启示和教会教义不再成为其判断俗世是非的伦理原则和信仰标准,或者是某种政治意识形态,或者是某种功利主义式的潜规则,才是决定性的价值原则和处世信念。
对于中国的国家、执政党和教会而言,任何取向的意识形态型教会团体或组织的存在,都是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因为在宪政和法治秩序内,这一类型的信仰团体往往不是以教会的形态,而是以政党的形态出现、发展和演化。中国目前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尚未完全进入开放党禁的时期,因为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暂时还未消除整体中国国家和民族的集体担忧和隐患,&训政阶段&依然是描述目前中国政治现实的有效界定。这样,教会如何面对这一类型人数不多,但具有强烈政治取向的教会组织,将是一个非常值得论证和探求的议题。
总而言之,意识形态型教会,就未登记的范畴而言,是以特定的政治诉求来将圣经启示和教会传统变成其实践工具,来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或者,就其另一个方面的存在空间(即在中国政府领导和扶持的&两会&组织里)而言,以特定的政治口号和规范去支配基督教信仰的教理、教义和教规,从而实现在政治地位、生活待遇和权力运作等方面的支配权,都是远离现代世界文明中的政教分离原则的。从维护中国社会的法律权威来看,两种极端的倾向都应该进行合理的调整、规避和消除。
若我们可以从教会信仰和信仰规范的神学视野对非登记教会系统(或俗称的&家庭教会&系统)做一个总结式的概述,至少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积极的地方,也可以看到消极的地方。值得肯定的地方是,诉诸灵性和德行的牧养和关爱使得社会最普通的人们感受到了基督信仰给他们内心带来的平安,使得慈爱、公平、正义、怜恤等基督信仰的美好见证成为广大信徒们的盼望,从而更长远地为国家操作法治和宪政所做的政治体制改革孕育公民社会的基础;令人担忧的现实依然是教会性(ekklesia)的欠缺。尽管代表中国基督教唯一合法的&两会&组织越来越失去教会性,因为它在政治上、财政上和人事任命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上越来越依赖和仰仗国宗局业务司的个别负责人之人格、心胸、趣味和理想,但是,毕竟越来越多的牧师和传道人,通过数十所正规神学院校的培训,特别是有信仰使命的老师的影响,坚韧地牧养体制内的信众。神学的水平逐步提高,客观上也弥补了&两会&和神学院校实权负责人的低素质所带来的欠缺和损失。而众多的未登记教会在神学上的既存问题,特别是连接伟大的圣而公传统方面,远远落后于&两会&组织体系内的许多教会。
3.3.3. 问题与思考
作为一个&两会&组织系统的牧师和神学教授,我时常扪心自问,如何从自身所在的立场和组织,依照基督信仰和教会传统去做一些反省和沉思?这就是说,我们所在的&两会&组织既然具有国家和执政党支持和保护的唯一合法性和正当性,是否该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我们是否以特定的方式成为国家在基督教事物上与广大信徒建立&骨肉关系&的障碍?&两会&组织是否已经成为执政党联系信徒之间的&断桥&?
这一系列问题一定会使得&两会&组织的实权负责人们感到不快和愤怒,也会使得主管部门的业务司官员们感到震惊和光火。在政绩联系着晋升的时代,任何类型的真话都必定要给既得利益者带来身份和财富的损失,但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恰恰就体现在能否容忍、善待和倾听基督信仰传统的先知及其警示之言。
通过对这五种类型的未登记教会的分析,我们非常谨慎地发现,政府行政部门主导立法造成部门利益和特权垄断局面,在现行宗教管理体制方面亦日趋显著和沉重;&两会&作为历史教会意义上的&体制教会&却并未承传大公教会的信经传统和教理教规,这样,政教关系由历史教会传统中的国家与教会的关系,演变成中国的政府与宗教的关系,因而,作为政府行政部门的日常事务之一,各大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的各级&两会&从职能到素质,基本上成为政府的派驻办事处。历史上各大宗教与朝廷关系密切的景观中的高僧大德,逐步被剥离出这个&办事处&机构各级部门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办事处&无法承担的责任、使命和义务,就形同虚设地缺位与疏忽了;随着大量的知识精英和财富精英皈依十字架真理,基督信仰内在的奥秘处处在催生着作为主的身体的教会的出现、成长和福音的传播,于是,大量的&办事处&之外的教会,无论是按照历史教会既有的三大教制,还是以&自由教会&传统的圣洁团契,正不可阻挡地出现在中国所有的阶层。因此,在&两会&(&三自&组织)之外的各大教会组织中,真正的&体制教会&一旦形成,势必突破现行&国家宗教事务局&既定政治体制模式,以高于国宗局的理念和信念,使得所建立的&非三自&的教会成为中华民族的祝福。也就是说,一旦&非三自&的教会成为神学、政治学和伦理学三个层面的&体制教会&,终将有一天,会显现出目前既定的国家宗教事务管理模式的局限和待调整性事实。
这里,需要澄清和再次明确的是,&自由教会&在&体制教会&主导的欧洲,表现为圣洁的小团契,沉默的少数群体;而到了北美大陆,则推动宪政和政教分离原则等的产生和全球化大宣教的开始。危机和问题则表现为,神学的教义学的规范远远无法有效于圣经主义的小团契,于是,历史教会概念中的&自由教会&无法真正作用于中国目前的&自由教会&。目前必须看到在世界各地法治国家里,大量的与政府的政治、财政和组织系统毫无关系的内向型的教会组织和宗派团体依照民事法律一直存在和演化着。它们在宪法、税收和公共安全等方面严格自律,依照其教义教规独立存在。根据学术界的最新统计,截至2000年,全世界各地共有18.88亿多的基督徒分别从属于六大类主要的教会-文化复合体(ecclesiastico-cultural megablocs),大约有300多种不同的教会传统,大约有33820种基督教不同的宗派。
&本文蒙作者许可使用,转载自:
基督教家庭教会是今日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客观存在,如何看待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 刘澎教授08年在北大宗教与社会高峰论坛专题会议上发言作了分析。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电话(010-)或微博(/cngospeltimes),微信(cngospel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北新生命小组教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