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为什么要进攻毛利人文化,发动毛利战争。

历史发展/毛利人
19世纪初英国人入侵前约有20多万人,分为50个部落,有部落联盟。现在毛利人总人口70多万人,其中新西兰有62万,澳洲有12.6万,英国有8千人,美国和加拿大有4千左右。毛利语是新西兰官方语言之一, 另一种官方语言是英语。毛利人原始公社开始解体,阶级分化明显。社会以父系大家族公社为单位,有的开始向大家庭过渡。采用夏威夷式亲属制度即伯叔父与生父同一称呼,伯叔母和生母同一称呼,侄甥与儿女同一称呼。经济以农业为主,行刀耕火种;部分人从事渔猎和采集;手工业发达。殖民时期惨遭屠杀,人口一度锐减。1907年新西兰独立后,民族权利受到尊重,人口逐渐回升。现代毛利人已接受英裔新西兰人的影响,社会、经济和文化均已发生变化,多会讲英语,许多人进入城市当雇工。部落界限已被打破,民族意识开始形成。民族文化得到复兴和发展。毛利人歌舞表演毛利人约于一千年前由太平洋中部,从传说中的哈瓦基乘木筏迁徙至此,并从此定居。今天,生活于城市的毛利人,依然继承了毛利的传统文化。他们对族人聚首的时刻,如葬礼尤为重视,分散各地的家人都珍惜会面的难得时刻,总趁机回乡。说毛利人一旦离开人世,便会与祖先会合,并凭着他们赐给的力量,赋予子孙精神力量与指引。毛利人极重视他们的传家宝物,如权杖、绿玉项链等,深信它们蕴藏着祖先的灵气。他们会将这些家传之宝传给世代子孙。过去,毛利人与他们居住的环境有极密切的关系,并创造及流传着许多相关的神话传说,如森林之神及大海之神等。透过传统歌曲舞蹈流传坊间,成为今日毛利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怀唐伊条约》的签订,保留毛利人的土地及其他资源的拥有权,使这种独有民族的文化精粹得以保存,现在成为新西兰一大旅游特色。在新西兰,你会时刻感觉到毛利文化的存在。一个民族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生活。同样,其中毛利人的碰鼻礼和纹面广为我们所熟悉。部落制度毛利人到了19世纪的初期阶段,他们就开始跟欧洲人交易,交换枪,衣服和许多西方先进的科技品。白人也开始来跟毛利人买地及砍伐开垦。到1840年的时候两百个毛利领袖就跟英国政府签定了怀唐伊条约,新西兰从这时候就合法的成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之一。但是西方人也带来了很多疾病,因为毛利人对这些疾病没有免疫力,不少人得到感冒的时候在五天内就去世了。从1860年代到1870年代之间,许多毛利族感觉到西方帝国主义的威胁及侵略性,他们就不愿意在继续卖土地给英国政府,有几个族就在奥克兰南边的怀卡托地区联合起来,成立他们自己的王国并反抗英国殖民政府,引起十年的「新西兰土地战争」或「毛利土地战争」。当然,西方先进的枪与大炮很容易就胜过毛利人的石器文化,但在1864年的战争当中,一些毛利反抗者在一个叫(Ruapekapeka Pa)的地方第一次用堑壕战的战术。英国殖民政府军队用大炮轰炸那个「帕」后,认为他们已经胜利了便前进,其实那毛利反抗者已经躲在了堑壕底下,等英国军队到来。十分钟内就有一百个白人被打死。音乐家毛利人是天生的艺术家,尤其对音乐和舞蹈有独到之处。从传教士那里学习赞美歌的旋律和和声,再经过巧妙的运用,发展成毛利人明朗愉快的音乐。和夏威夷草裙舞类似的毛利歌舞,除了在罗沱路亚以毛利音乐表演外,在新西兰的节日庆典上,也是主要的。木雕毛利人除了音乐和舞蹈外,在美术方面,木雕也表现了毛利的文化特征,无论是独木舟上的雕刻,城塞村入口处的雕刻,集会场所前面及周围的雕刻等,皆充分显示了毛利人将雕刻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中。而目前这种木雕品已成为赠送他人的最佳礼物。毛利人木雕工艺出众,石雕手艺也不错。最著名的是在新西兰绿石上雕刻提基神像,该绿石被毛利文化视为护身符,是非常珍贵的。游客可拜访一户毛利族会堂,观赏毛利传统迎客仪式。每一户毛利会堂皆由家园的老树沃卡巴巴(whakapapa)所雕琢而成。
迎宾礼/毛利人
毛利人新西兰毛利人欢迎客人是很特别的。有一种"家庭式"的欢迎仪式,开始时,会场是一片寂静。男女整齐地列队两旁,在一阵长时间沉寂以后,突然走出一位赤膊光脚的中年人,先是一声宏亮的吆喝,接着引吭高歌。歌声刚落,年轻的姑娘们翩翩起舞,舞姿优美,周围的人低声伴唱。歌停舞罢,他们就一个个走过来同客人行" 碰鼻礼",鼻尖对鼻尖,互碰三次,欢迎会进入高潮。还有一种"挑战式"欢迎仪式:欢迎者全部民族装扮,为首的赤膊光足,系着草裙,脸上画了脸谱,手持长矛,一面吆喝,一面向客人挥舞过来,并不时地吐舌头。临近客人时,将一把剑或是绿叶枝条投在地上。这时,客人必须把它拾起来,恭敬地捧着,直到对方舞毕,再双手奉还。这是最古老的迎宾礼,也最为隆重。毛利人的礼仪,当女士示吻时,男士主动上前一步,抬起双手,张开双臂,两手轻轻搭上对方双肩,慢慢地,先是鼻尖,后是前额,看准对方的相同点,轻轻地贴靠。
历史/毛利人
毛利人新西兰的波利尼西亚人。据他们传统的历史说法,大约从公元1150年开始,他们的祖先就一批又一批地从一个叫做哈瓦基(Hawaiki)的神话式地方移居到新西兰,到14世纪则随着一个「大舰队」的到来而形成移居高潮。而这个神话式的地方,人们通常认定就是大溪地(Tahiti)岛。但是考古学家发现,至少在800年或更早以前,新西兰已有毛利人居住,因此上述传说不尽可信。然而传统的毛利人社会组织仍然以上述传说为依据。每一部落的成员都承认共同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父母一方或双方),并效忠于一个或几个酋长。在传统上,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集团一是「哈普」(亚族),这是基本的土地占有集团,也是在其内部优先通婚的集团,另一是「华脑」,即扩大的家庭。1642年12月第一个欧洲人塔斯曼(Abel Tasman)到达新西兰海岸时,这种社会制度仍在实行。他和一个毛利人部落在南岛发生战斗,离去时,这个地区大部分未经勘查。年科克(James Cook)船长环绕南北两个主要岛屿航行,写出了有关毛利人情况和新西兰适合开拓为殖民地的报告。其后,猎捕鲸鱼、海豹者和其他寻求暴利的欧洲人在这里最先受到毛利人的欢迎。随着滑膛枪、疾病、西方农业方法和传教士的传入,毛利人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开始解体。到了1830年代末,新西兰与欧洲建立了联系,因而许多欧洲移民来到这里。新西兰原本就是毛利民族的土地,1839年,传教士henry williams将怀唐伊条约翻译成毛利语,一共有512位毛利酋长签署了这一条约,从此,新西兰才成为英国殖民地,或者说是现在的英联邦国家之一。所以毛利战争,决不是毛利人民掠夺北岛土地,而是真正的反帝国主义反殖民的民族战争1840年英国人正式兼并新西兰后,欧洲的殖民和统治开始使毛利人感到惊恐,特别是在北岛。1845年一些毛利族酋长开始劫掠群岛湾(The Bay of Islands)和其他极北部地区(对此有时被称为第一次毛利战争),直到1847年才被总督格雷(George Grey)爵士率领的殖民军镇压下去。他的胜利带来一段从1847年至1860年的和平时期。「国王运动」(King Movement)是毛利人对土地受到日益增长的威胁所作出的反应。1857年北岛怀卡托(Waikato)地区的若干部族推选蒂·韦罗韦罗(Te Wherowhero)为国王,称为波塔陶(Potatau)一世。除推选出国王之外,他们还建立了参政会、司法制度和警察机构,这一切都是为了支持毛利人保留他们土地的决心和阻止在此争端上出现的部落间战争。虽然毛利人不是全部都承认这个国王的权威,但其中绝大多数人赞同「国王运动」关于拒绝出售土地的决定。截至1860年,毛利人仍然占有北岛的大部分土地,但1850年代移民人数大量增加,导致政府需要购买更多土地,可是许多毛利人坚决不愿出售土地。1859年塔拉纳基(Taranaki)地区的一个毛利人蒂·泰拉(Te Teira)未经其部落同意私自把他在怀塔拉河(Waitara River)边的土地卖给殖民地政府,从而引起年的第一次塔拉纳基战争。只有「国王运动」的极端主义派参加了这次战争。第一次塔拉纳基战争基本上是一系列英国军队大体上成功地围攻毛利人的设防村寨和民兵从事挖掘坑道的进程。英国人在1860年6月对普基塔考尔村寨(Puketakauere pa)的一次攻击中遭到失败,因为当时毛利人突然发动反击。但毛利人于10月在奥龙哥梅(Orongomai)和11月在马霍埃塔希(Mahoetahi)连续被击败。1861年3月下旬蒂阿雷村寨(Te Arei pa)投降后达成休战协定,毛利人继续留在欧洲人占有的塔塔莱马卡(Tataraimaka)那片土地上。1863年4月格雷总督修建一条进入怀卡托地区的进攻道路,把塔拉纳基毛利人从塔塔莱马卡区驱逐后,再度爆发第二次塔拉纳基战争。与此同时,怀卡托战争也于1863年7月开始;「国王运动」各部落中心的怀卡托河地区成为欧洲人的主要目标。战争又一次围攻毛利人村寨,但毛利人也开始采用游击战术。英国军队则得到炮艇和由殖民地志愿人员组成的森林别动队的帮助。1863年10月和11月,欧洲人分别在米里米里(Meremere)和朗伊里里(Rangiriri)赢得重大胜利。1864年4月初,随着奥拉考村寨(Orakau pa)的陷落,基本上结束了怀卡托战争。被欧洲人称为「蕨类植物中之火」,即毛利人称为「白人的愤怒」的最后一次战争,从1864年持续到1872年。敌对行动实际上扩展到全部北岛,在1860年代中期,主要的毛利族战斗人员是狂热的豪豪(Hauhau)武士。1864年英国政府有意缔结和约,但是希望获得更多土地的殖民地政府继续战争并不断扩大战火。1865年7月格雷占领塔拉纳基南部的韦洛洛(Weroroa)村寨。欧洲人和支持他们的毛利族部队(1864年后大量增加)制止了敌对部落每次的新行动。从年,豪豪武士得到由游击队领袖蒂·库梯(Te Kooti)建立并领导的新武士信徒集团林格图(Ringatu)的补充。所有战斗于1872年结束。毛利人的大片土地被没收,毛利族的社会被永远瓦解。「国王运动」的支持者退却到北岛中西部的国王领地。1881年前这个地区一直对欧洲人封闭,并仍由毛利人控制,1881年才出让给政府。20世纪后半叶,约有9%的新西兰人是毛利人,其中几乎4/5为城市居民。城市化意味着充分接受城市文化和增加与欧洲血统的新西兰人的接触。毛利人和欧洲人之间的通婚率稳步增长,特别是青年毛利男子和欧洲妇女结婚者日多。然而从经济方面来看,在从事地位较低、工资较少职业的人们中,毛利人所占比例仍多于欧洲人。这种情况主要是因毛利人所受教育较少的结果。为了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准,1961年设立了毛利人教育基金会。虽然这个团体得到一些成功,但大多数毛利儿童的教育成绩仍然比其他新西兰儿童低。因此很少毛利人能从事地位较高的职业。不过在所有等级的工作中,都有一些为数不多的毛利人,他们在工作中也很少受到歧视。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毛利人一般说来也已被其他新西兰人接受,虽然有些人在城市中找房子可能遇到困难,另一些人如果要和欧洲血统的新西兰人结婚,也许会遭到反对,但就绝大部分而言,偏见并不是根深柢固的。许多毛利人害怕文化优势甚于歧视,总希望保持他们的毛利人特性。差不多所有毛利人都有一些欧洲祖先,某些认为他们自己是毛利人的人,实际上其欧洲祖先尤为突出。因此他们的特性与其说是遗传学的,不如说是文化上的。对于大多数毛利人而言,做毛利人意味着承认和尊敬他们的祖先,有对家庭土地的要求,有在他们祖先的村庄内被接纳为这块土地上的人民(people of the land)的权利。它意味着被接纳为团体成员的资格,并和团体成员一道共同承认毛利人的独特思想和行为方式。现在已经恢复了一些对毛利语(Maori language)的教学,1987年毛利语被规定为新西兰的一种官方语言。在当代新西兰,许多毛利人的文化习俗仍被保存下来。一切毛利人的正式集会都伴随着毛利语的演讲、战歌,正式接待宾客时都要互相以鼻子摩擦表示欢迎(称为hongi),有时还举行一种作为仪式的挑战;在预先烧热石头的地炉上烹调食物。在毛利人村庄中用作开会和典礼中心的雕有图案的房屋,仍在建筑。现在多数毛利人认为在新西兰最大的争端仍然是土地问题。19世纪欧洲人土地交易中的不公正行为,使他们感受极深,所以他们对于政府采取任何有关改变土地法的措施,都疑惧不安。以前凡称作「毛利人土地」的土地,必须经过特别法庭批准,业主本人才能出售。后来法律使得毛利人可以较容易地出卖他们祖业的土地。然而毛利人中有一部分持强烈反对的意见,认为他们占有的土地只是由子孙托管,要一代代传下去。自19世纪中期毛利人首次进入议会以来,他们在新西兰的政治生活中已发挥作用。在议会的全部95个议席中,为毛利人保留了4席,所有自称为毛利族后裔的选民,都可以在毛利人选区投票,但亦可在毛利人选区或非毛利人(普通)选区登记。
鼻吻/毛利人
罗托鲁阿,一个拥有7万人的小市。或许是曾经的地震与火山对这里的大自然有过最精心的雕镌,再加上这里特有的人文景观,使得小城成为镶嵌在新西兰北岛中部火山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居住着2万毛利人,他们的皮肤略呈棕色,身体粗壮。尽管毛利人只占新西兰380万人中的9%,在英国航海家库克发现太平洋中这块绿洲之前,他们却是这块土地上的最早居民。所幸,这里的英国移民及其后裔手下留情,才使新西兰毛利人没有像澳大利亚土著人那样惨遭大批被杀戮的命运。社会文明进程到了当代,毛利人已经有了很好的生存条件。他们勤劳、热情、礼貌。罗托鲁阿的毛利人村前往毛利人文化村的路上,陪同教给大家几句简单的毛利人问候语,并介绍了毛利人对待客人的最高礼遇鼻吻。远远地即看到毛利人在等候。负责接待的是位中年女士,就是人称“爱米”的专职接待员。“喀哦入哇!”我们几乎是同时发出这句刚刚向陪同学来的毛利语“您好”。首先看到一片陈迹:古时的草舍、岩洞、树屋、树穴、树哨、弯弓石器、大刀长矛……使人立刻产生在翻阅历史的感觉。进入一个手工编织大厅,毛利人正在干活,许多说不出名称的太平洋岛上植物都能被毛利人编成美丽的动物玩具和用具,那略呈灰色的扁厚而长的箭麻宽叶,经毛利人用铁梳一刮,雪白的叶筋就如尼龙丝,当即编织成小巧的坤包。在一个木刻厅,我们参观了传统雕刻。一个个毛利人在各自的位置精雕细作。看得出,刀凿下的木质坚硬如铁。许多作品都是人物挂像,古代的,当代的,赏月的,打猎的,栩栩如生。我们边看边听介绍,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每一位毛利人对来客都显着得体的礼貌与微笑,没有人东张西瞧,更没有一人停下手中的活。快要结束访问的时候,“爱米”已经和我们很熟。快要告别了,“爱米”在我近旁望着我,似乎是要说什么,我主动地告诉她:“I am Chinese!”(我是中国人)她欢喜地大声呼叫:“Oh,BEIJING!”记得她将北京重复两次,周围人此时都望着她和我。只见她端正地站定,目不转睛地微笑着望着我,右手轻轻抬起,此时的我,虽然觉得有点突然,还是十分礼貌地镇定一下,按照事先被告知的毛利人的礼仪,当女士示吻时,男士主动上前一步,抬起双手,张开双臂,两手轻轻搭上对方双肩,慢慢地,先是鼻尖,后是前额,看准对方的相同点,轻轻地贴靠。我十分成功地完成了与毛利人鼻吻的动作,尽管有点拘谨。鼻尖接触的一瞬间,身旁来自其他国家的同行者们的相机频频发出闪光,这闪光里似乎隐含着无声的羡慕。
国王运动/毛利人
1859年开始了毛利国王运动,毛利族推出一位自己的国王,就如同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一般,期望可以停止族人的流失及加强部落的团结,然而移民政府并不认同这个运动,后续通过的法律造成了许多暴力冲突,这些战争冲突被通称为毛利土地战争或怀卡托土地战争(Waikato land wars),毛利语称之为“raupatu”,意旨反征服之战。毛利族试图与英国女皇沟通,寻求赔偿,然而一切的努力都得不到响应。烧毁家园的野火尚未熄灭,毛利族的战场却不断的向外扩张。失业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毛利族被迫面对新的挑战。许多工厂歇业、加工厂关闭(例如:Waitara, Moerewa),毛利族开始依赖社会救济,成为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最大族群。工厂歇业、员工资遣、企业外移到能创造更多利润的地方。毛利经济渐渐凋零,文化、语言亦不复存。
新成长/毛利人
毛利领袖扛起主导毛利经济的责任,毛利妇女开始影响政府决策及运作,支持对毛利语言、福利及卫生的新提议。就如身在隧道中,看到另一端出口有光明的火炬照亮着。语言巢 (Kohanga Reo)毛利族相信教导孩子们毛利语,会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语言感到骄傲,而这些新世代,都会成为未来的领导人。老一辈的领导人(kuia and kaumatua)教导孩子们语言和文化,语言巢在没有政府的协助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现今许多毛利集会所(Marae)、村落和社群,皆有实施语言巢计划。孩子们在生活上、玩耍时,都开始使用毛利语,使毛利语逐渐复兴。毛利学校 (Te Kura Kaupapa)毛利领袖试图找到一种教育制度,来延续上述的成长。为了使孩子们能在自己语言和文化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毛利学校便应运而生,双语学校也逐渐成立,这些学校对于毛利语的提倡,都有莫大的贡献。毛利大学及其它特殊高等教育机构,也开始提供毛利语及毛利文化的文凭。第一批由语言巢计划结业的学生们,已陆续由一般大学、毛利大学毕业,他们之后回到语言巢、毛利学校及部落学校,将其所学,传承给下一代。毛利族不再凋零。毛利语及毛利文化专家变成公私部门争相聘用的对象,这个现象,在教育机构,尤其明显。毛利族对国家建设,有了贡献,毛利族在教育上的成就,渐渐的改变了制度的风貌,随着从科学、法律、文学系所毕业的学生日渐增加,自然的使改变由社会内部产生。这仅仅是教育部分。渔业毛利族是从太平洋南下的波利尼西亚人,毛利族是渔业活动中的佼佼者。由于毛利族逐渐向内陆迁移,再加上渔业资源的日渐凋零,毛利族渐渐放弃发展渔业。再则,碍于过去的法令,毛利族无法持续发展他们传承下来的渔业技术,然而最近却有了重大的突破,毛利渔业法、怀唐伊法院及渔获量配额等发展,使得毛利族成为现今新西兰渔业,最主要的参与者。
毛利歌曲/毛利人
当你将灌木丛的心取出,当你将语言和文化从人身上抽离,鸟儿将在那里歌唱?人们何以继续存在?你问我,什么是世上最重要的事情?我的回答一定是,那就是人,那就是人,那就是人。
木雕立像/毛利人
简介名称:木雕毛利人立像简介:高25厘米,宽7厘米1974年5月,新西兰毛利族访华团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郭沫若。木雕起源13世纪前后,毛利人迁徙到新西兰,成为这里最古老的土著居民。早期毛利人没有文字,他们以口头传说和在木头上刻记号记载历史,由此形成独特的毛利人木雕。关于毛利人木雕有一段古老传说:鲁阿是毛利人的祖先。一天,他的爱子不幸被海底群魔绑走。恶魔们用妖术将鲁阿之子变成木头,作为装饰品竖立在魔王洞穴前。鲁阿寻子前来,走入洞门,发现墙边整齐排列着一座座木雕人像,这些木雕竟相互说起话来。黑夜,恶魔们都睡熟了,鲁阿将洞内所有透光的门窗遮掩起来,洞内一片漆黑。天色大亮,恶魔们依然呼呼大睡。这时,鲁阿迅速将掩遮物全部揭去,强烈的阳光穿透门窗,直射到洞穴里,群魔们顿时头晕目眩,抱头鼠窜。鲁阿趁势抡起石棒,痛打恶魔,救出爱子,凯旋而归,同时随身带回一些木雕人像。它们便成为毛利人木雕艺术的渊源。至今,在新西兰毛利人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佳话:木雕艺术即鲁阿艺术。几个世纪以来,毛利人执着地保持着本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统一性。
毛利文化/毛利人
毛利文化是一种充满故事和传说的口头文化。根据毛利文化的创世说,原为天父(Ranginui)和地母(Papatuanuku)是万物源头,当时天和地未分开,四下漆黑,其儿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将天地推开,光明于是出现,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类便被发现,原来他们也是天地所生。很多毛利人的雕刻与艺术作品都形象地描述了这场争斗过程。世代相传阿奥提亚罗亚(新西兰)是半人半神毛伊(Maui)从海里钓上来的。毛伊(Maui)神话传说中提到了新西兰的诞生。传说上帝十分喜欢恶作剧。他掌管着太阳,使白日变得越来越长。然而,上帝最大的沽名钓誉之举是声称自己钓上了北岛,并称之为毛伊之鱼(TeIkaaMaui)。如果您在航空地图上看一下北岛的形状,不难发现,北岛的确很像一条鱼。毛利人认为北岛的最北端是鱼尾,而威灵顿港(WellingtonHarbour)是鱼嘴。在传说故事中,毛利人将南岛称作是毛伊的独木舟(Maui'swaka),斯图尔特岛(Rakiura)则是毛伊的锚(punga)。
歌舞/毛利人
战舞(Haka)毛利男人是优秀的猎人,勇猛的士兵,善于以歌唱舞蹈来表达情绪,在打仗前会跳称为「哈卡舞」的战斗舞(Haka),过去毛利人各族在开战之前,会表演战舞,借以恫吓对方,配合打击乐器奏出壮烈战斗舞。战舞的歌词并不固定,不同的族群有各自的战舞歌词。舞者脸上模仿古人纹面,赤(百度)裸上身,下着黑黄两色相间的草裙,舞蹈动作粗犷有力,有时还手持武器,刀剑相击,叮当作响,伴随高声喊叫,场面威武壮观。新西兰战舞的特色,就是在舞蹈完结之时,舞者为把舌头伸长。很多游客都觉得这种表情很趣怪,但其实这个动作原来的意思是扮演敌人被杀后,头颅被挂在长竿上的模样。以前战舞中吐舌动作表示不屈服,现在吐舌动作则是表示欢迎之意。按照毛利人的分类,毛利人的战舞可以分成以下三种:Whakatuwaewae、Tutungarahu、Peruperu。欢迎舞会堂里的波菲里(迎宾礼)以「威洛」(挑战)开始。唐加塔怀努亚(主人)的战士会挑战玛努希里(客人)的战士。他可能会带着茅(泰亚哈),然后放下象征物(通常是树枝),客人要捡起来,以示和平而来。主人的丘伊拉(妇女)会为客人表演一段卡朗加(呼唤/吟唱)。客人中,走在男士前方的妇女在进入会堂前也要响应。一旦进入会堂里的怀雷努伊(聚会厅),主人就要有米希米希(问候)与怀科雷欧(演说)。为了加强演说者的好意,可能会唱些怀阿塔(歌曲)。通常客人要在主人致以洪吉(互相碰鼻的问候礼)后致赠科哈(礼物)。迎宾礼之后,主客可一起分享凯(食物)。毛利族女性的舞蹈柔美舒缓,婀娜多姿。「波依舞」是他们的代表。「波依」是一种用马蔺草编织的白色小球,小球的一端用细绳牵动,在音乐的伴奏下,舞者将小球有节奏地上下舞动,左右绕行,像小流星一样在空中划出千变万话的优美弧线,小球还不时地碰击舞者的头部和身体,发出悦耳的声音。
毛利人的木雕、玉器/毛利人
毛利人在木雕方面具有独特天赋,他们用木、骨和绿玉雕刻出各种用品和装饰品。毛利人的建筑物,如毛利聚会堂、部落粮仓及独木舟等,多雕刻有各种图像,连小屋入口或柱子及身上的装饰品、石器和武器都刻有毛利独特的漩涡或人面花样。骨雕比木雕昂贵,早期多用鲸鱼骨雕刻,后来也用其它动物骨头雕刻。毛利人的玉器,最早是在南岛的西海岸有一位女青年发现了一种绿玉,他们称为「软玉」(Pounamu)。这是被毛利人视为圣物的材料,许多人形像,小配件,武器等都用这种玉石制成的。玉石雕刻是最高贵的。毛利人用绿玉雕刻匕首和短剑,且刻上姓名,作为毛利首领的传家(百度)宝。常见的绿玉雕刻有鱼钩、耳坠和项坠,而以名为「提基」的人像坠最神圣。玉雕的「提基」往往还镶上鲍鱼壳磨制的眼睛,熠熠发光,极为漂亮。祖传的「提基」更被视为圣物,认为是祖先灵魂的化身,所以都随身佩带。「提基」的形象都不一样,如鼻梁的平直,舌头的长短、歪头的方向,盘坐的姿态等都含有毛利传统,具有不同意义。
复活岛上的毛利人/毛利人
毛利人人吃人的生活相传复活岛上原始的毛利人在天然资源不足的环境下,过着互残的生活;岛上终年战争,纷扰不堪。直到后来有一个人带着两艘船、领着两百人,并带来许多食物登上复活岛,而被推崇为该岛的国王,复活岛上的生活才算稍有秩序。后来,国王的推选方式变得相当特别。在复活岛外海附近有一个小岛,岛上有很多鸟儿在那里筑巢,每年的某个时候,男人会游泳竞赛到岛上取鸟蛋,最先取回鸟蛋的人就可以当上国王。这个典故表现在团长Petero带来的舞蹈MotiNui上。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5次
参与编辑人数:21位
最近更新时间: 00:38:53
贡献光荣榜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死于美丽申赋渔谁能想到,忠贞于...”,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死于美丽申赋渔&谁能想到,忠贞于爱情的新西兰椋鸟竟会因一位风流成性的国王的垂青而全族覆灭。新西兰椋鸟羽毛绚丽、流光溢彩,呜叫声婉转缠绵、惹人爱怜。雄鸟的喙像啄木鸟的喙一样,可以啄开树皮,而雌鸟的喙细长弯曲,能够啄出藏在树缝里、雄乌无法捕捉的小虫子。“夫妻”配合默契,形影不离。不知是因为它们的美丽,还是因为它们的如胶似漆,新西兰的土著毛利人把它们当做心中的神物。毛利人中还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如果新婚的男子梦到椋鸟,妻子就会怀孕,并且会生个女孩。在举行一些盛大仪式时,部落的酋长会用椋鸟来祭祀他们的神灵。毛利人与椋鸟相依相存。从公元950年他们的祖先库珀乘着独木舟来到新西兰起,到1840年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的这900年间,部落的祭祀并没有减少椋鸟的数量。可是,1840年,英国海军军官豪伯森率领舰队,耀武扬威地来到了新西兰。英国人迫使毛利人酋长签下《威坦奇条约》,把这片土地并入了大英帝国的版图。蜂拥而至的欧洲人焚烧森林,抢夺土地。失去了安身之地的椋鸟们盘旋在昔日的栖所,一时间一片悲鸣……然而健壮威武的毛利人是天生的战士,他们操起长矛,甚至用牙齿,向英国人发起了攻击。毛利人前赴后继,到1872年战争结束,20多万毛利人剩下不到4万。而他们的神鸟,就只能默默承受自己的命运了。20世纪初一个英国国王的来访,终于给了新西兰椋鸟最后一击。声名狼藉的爱德华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长予,他继承王位不久,就访问了新西兰。欢迎他的人们,送给他一支美丽的椋鸟羽毛。这个风流的浪荡子,随手把羽毛插在了自己的帽子上。意想不到的是,用椋鸟羽毛装饰帽子,立刻成为风靡欧洲的时尚。日,生物学家在森林里发现了最后一只已经死去的新西兰椋鸟,有人在它的尸骨旁立了一块纸板,上面写着:再见,新西兰。与椋鸟同时告别新西兰的,还有一种名叫垂耳鸦的鸟。不过,椋鸟是因为它的美丽而死,垂耳鸦却是死于它的“丑陋”。和椋鸟一样,垂耳鸦的雄鸟也有像啄木鸟一样的喙,雌鸟的嘴也是细长而弯曲的,它们同样形影不离地分工合作,只有在一只死后,另一只才会另觅配偶。可是垂耳鸦羽毛灰黑,“哇、哇”的呜叫令人毛骨悚然,人们往往把它视作不祥之兆。人们讨厌它,只要看到,便立即猎杀。垂耳鸦东躲西藏,远离人类,可是随着森林被毁,垂耳鸦无处藏身,纷纷饿死。1907年,最后一只垂耳鸦在孤独中死去。一种物种因为美丽而消亡,另一种物种却因为丑陋而灭绝,这个地球,是人类主宰的地球,动物的生与死似乎一直由人类来定夺。更让人感慨的是,曾经用长矛、牙齿对抗异族入侵的毛利人,也有可能在本世纪末消亡。这一次,杀害他们的凶手不是西方的枪支弹药,而是西方的饮食及生活方法。面对这次入侵,毛利人毫无抗拒。医学专家分析说,一个汉堡包对毛利人的伤害要远比对白人大得多。日渐肥胖的毛利人普遍患上了糖尿病。如果找不到有效解决糖尿病的办法,如果不能回到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个民族就可能无法摆脱消亡的命运。毛利人以入梦的椋鸟来预兆生命的繁衍,椋鸟消失了,毛利人也会消失吗?1.文中第二段写新西兰椋鸟的美丽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写了死于美丽的椋鸟,为何还要写死于“丑陋”的垂耳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面对这次入侵,毛利人毫无抗拒”,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死于美丽”的理解和思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行走在岸上的鱼蔡
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着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那里曾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
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里一朵小小的浪花。
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红鲤家族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鲤鱼们伤亡惨重。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
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着垂涎着红鲤的美丽。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老黑将红鲤俘获到他的洞穴。红鲤身上满布齿痕和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红鲤忍受着、煎熬着,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中午是老黑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老黑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挣开老黑粗硬的尾巴和长须的缠绕,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雨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画一个圈,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
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主题。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
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鲢将红鲤拖进了荷花淀。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红鲤便复苏在白鲢的绵绵柔情里。
荷花淀里多了一对亲密的俪影。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红鲤和白鲢在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旋,享鱼水之欢。白鲢对红鲤说:“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挨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
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支又一支鱼叉,快活地畅游、嬉戏。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而幽邃的港汊间。这时一只嗒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
红鲤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
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暴雨入注,水面一片苍茫。红鲤一个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竟然飞落到了岸上。
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选自蔡楠文集《行走在岸上的鱼》)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童话式的小说。作者巧用比拟手法,赋予红鲤人的思想和行为,让鱼在岸上行走,充满了作者大胆而新奇的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耐人寻味的生活图景。
B.小说选取的背景是在白洋淀一片荷花绽放的环境中。作者以唯美的笔调描写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鱼一样的鸟儿,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使作品弥漫着诗一般的雅致韵味。
C.作品描述了红鲤坎坷的经历,并巧妙设置了红鲤的爱情故事。文中红鲤与爱人白鲢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的相亲相爱,展示了荷花淀温情美丽的一面。
D.红鲤为了生存毅然行走在岸上是社会的进步,符合达尔文进化论原则,既然水中无立足之地,行走岸上是明智之举,作者对此予以了褒扬。2.红鲤为什么会在岸上行走?请结合全文分点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6个字)(4分)3.试概括分析红鲤的形象特点并探究其意义。(6分)4.本文情节有张有弛,行文波澜起伏。试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22分)死于美丽&中赋渔&&&&&&&谁能想到,忠贞于爱情的新西兰椋鸟竟会因一位风流成性的国王的垂青,而全族覆灭。&&&&&&&新西兰椋鸟的羽毛,绚丽多姿、流光溢彩,呜叫婉转缠绵、惹人爱怜。雄乌的喙像啄木鸟,可以啄开树皮,而雌鸟的喙细长弯曲,能够啄出藏在树缝里、雄鸟无法捕捉的小虫子。“夫妻”配合默契,形影不离。不知是因为它们的美丽,还是因为它们的如胶似漆,新西兰的土著毛利人把它们当做心中的神物。毛利人中还流行着这样的说法:知果新婚的男子梦到椋鸟,妻子就会怀孕,并且会生个女孩。在举行一些盛大仪式时,部落的酋长会用椋鸟来祭祀他们的神灵。&&&&&&&毛利人与椋鸟相依相存。从公元950年他们的祖先库珀乘着独木舟来到新西兰起,到1840年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的这900年时间里,部落的祭祀并没有减少椋鸟的数量。可是——1840年,英国海军军官豪伯森率领舰队,耀武扬威来到了新西兰。英国人迫使毛利人酋长签下《威坦奇条约》,把这片土地并入大英帝国的版图。&&&&&&&蜂拥而至的欧洲人焚烧森林,抢夺土地。失去了安身之地的椋鸟们盘旋在昔日的栖所,一时间一片悲鸣……&&&&&&&然而健壮威武的毛利人是天生的战士,他们操起长矛,甚至用牙齿,向英国人发起攻击。毛利人前赴后继,到1872年战争结束,20多万毛利人剩下不到4万。而他们的神鸟,就只能默默承受自己的命运了。20世纪初一个英国国王的来访,终于给了新西兰椋鸟最后一击。&&&&&&&声名狼藉的爱德华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长子,他继承王位不久,就访问了新西兰。欢迎他的人们,送给他一支美丽的椋鸟羽毛。这个风流的浪荡子,随手把羽毛插在了自己的帽子上。意想不到的是,用椋鸟羽毛装饰帽手,立刻成为风靡欧洲的时尚。&&&&&&&日,生物学家在森林里发现了最后一只已经死去的新西兰椋鸟,有人在它的尸骨旁立了一块纸板,上面写着:再见,新西兰。&&&&&&&与椋鸟同时告别新西兰的,还有一种名叫垂耳鸦的鸟。不过,椋鸟是因为它的美丽而死,垂耳鸦却是死于它的“丑陋”。和椋鸟一样,垂耳鸦的雄鸟也有像啄木鸟一样的喙,雌鸟的嘴也是细长而弯曲,它们同样形影不离地分工合作,只有在一只死后,另一只才会另觅配偶。可是垂耳鸦羽毛灰黑,“哇、哇”的呜叫令人毛骨悚然,人们往往把它视作不祥之兆。人们讨厌它,只要看到,便立即猎杀。垂耳鸦东躲西藏,远离人类,可是随着森林被毁,垂耳鸦无处藏身,纷纷饿死。1907年,最后一只垂耳鸦在孤独中死去。&&&&&&&一种物种因为美丽而消亡,另一种物种却因为丑陋而灭绝,这个地球,是人类主宰的地球,动物的生与死似乎一直由人类来定夺。&&&&&&&更让人感慨的是,曾经用长矛、牙齿对抗异族入侵的毛利人,也有可能在本世纪末消亡。&&&&&&&这一次,杀害他们的凶手不是西方的枪支弹药,而是西方的饮食及生活方法。面对这次入侵,毛利人毫无抗拒。医学专家分析说,一只汉堡包对毛利人的伤害要远比对白人大得多。日渐肥胖的,毛利人普遍患上了糖尿病。如果找不到有效解决糖尿病的办法,如果不能回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个民族就可能面临消亡的境地。&&&&&&&毛利人以入梦的椋鸟来预兆生命的繁衍,椋鸟消失了,毛利人也会消失吗?&&(选自《人与自然》2009年12期,略有改动)1.文中第二自然段写新西兰椋鸟的美丽有何作用?(4分)2.本文写了死于美丽的椋鸟,为何还要写死于“丑陋”的垂耳鸦?(6分)3.&“面对这次人侵,毛利人毫无抗拒”,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6分)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死于美丽”的理解和思考。(6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西兰毛利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