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海报上全是藏族人 嚣张寺院哪里买得到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休闲
字体选择:
日期: 15:49
来源:青海新闻网
下载文件:&&
  藏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化的民族。自称“博”、“博巴”或“康巴”、“嘉戎哇”。青海藏族自称“安多哇”。古代汉文史籍称为“吐蕃”。全国解放后统一称为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藏族语言届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安多3个方言,青海藏族大多系安多方言。通用的藏文,是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据藏族史书记载,是七世纪时图弥三菩扎多参照梵文字体创制的。横书右行。
  青海藏族祖源属于古代游牧民族羌人,羌族居住的中心在青海、甘肃的河湟一带。东汉时,由于河湟地区大规模的战乱,迫使这里的烧当羌部和迷唐羌部迁居青藏交界的发羌部落占据的地区。后来他们同雅隆部落、苏毗部落、羊同部落逐步融合。
  约在公元六世纪前后,藏族先民由原始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七世纪初,藏王松赞干布在今西藏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征服附近部落后,即向青海湖地区进兵,与吐谷浑争夺牧地。公元636年左右,进抵青海湖东部,迫使吐谷浑退到青海湖以北。在此期间吐蕃还先后击败今柴达木境内的白兰羌和今果洛境内的党项羌。此后吐蕃力量日益强大,逐步向东扩张。公元670年,吐蕃攻陷唐王朝的白州等13个羁縻州,唐派大将军薛仁贵率军迎战,在大非川(今海南州共和地区)的决战中被战败。吐蕃尽得吐谷浑牧地,于是青海草原由吐蕃统治近两百年。九世纪中叶,吐蕃地区爆发了奴隶和属民的联合起义。加之奴隶主内部混战,吐蕃的奴隶主政权遂告崩溃。进入青海的吐蕃人,同青海高原上的土著民族羌人、吐谷浑人交错杂居,共同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融合,他们的后代,就是现今的藏族。
  青海藏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化民族,自唐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联姻以后,从中原带来了大批工匠、艺人、文化典籍、医方药材等。以后金城公主又带来了许多丝绸、谷物及乐队等。这些为藏族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藏族文化日益发达,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文化史料,仅用藏文书写的文学、历史、宗教、艺术等方面的文献,即浩如烟海,难以计数。其中,佛经有四千余种。所以,寺院便成了藏族文化艺术荟萃之所。青海藏族聚居的地区约有喇嘛寺院530余座,其中象塔尔寺、瞿坛寺、广惠寺、扎藏寺、德欠寺、隆务寺、夏群寺、结古寺等,都以历史悠久、建筑雄伟、规模宏大、珍宝繁富而闻名于世。寺院里的雕塑、壁画、绒绣,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青海藏族自古以来一直从事游牧为主的畜牧生产,因此有着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加上藏族游牧的地方,大都是地势高寒、水草丰美的高山草原。所以,畜牧业成为他们的主要产业。
  藏族素以勤劳、勇敢、强悍而著称。他们居住的地方,大都是海拔3,000—6,000米的高寒地区,所以被人们称为“高原上的强者”。藏族的居住因地而宜,各不相同,以游牧为主的一般住在用牛毛织成的黑色帐篷里,个别地方也有毡做的毡房。帐房结构简单,轻巧方便,中间用一根长而细的木梁,两头支8根短而硬的木杆,四周再架几根小柱,然后将牛毛帐搭在上面,周围用木桩钉在地上即可。这种帐房雨水不渗,风雪难侵,冬暖夏凉,宜于搬迁,是游牧民族的传统住所。帐内中央是泥巴垒成的锅灶,两侧是住宿的地方,一般是男右、女左,正中供奉佛像及经典,陈以铜、银制成的净水碗和酥油灯。地上多铺牛羊毛织成的毡毯及皮张等。待客时,男客一般坐右上侧,女客一般坐左上侧,主人坐左、右下侧,便于招待客人。东部农业区的藏族同汉、回、土等民族一样,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聚居在一起,住居同汉族的庄廓相同,只有内部装饰、摆设略有不同,如房顶上、墙头上或院内挂有麻尼经的白、蓝布的幡或小旗,在玉树;果洛、黄南等一些峡谷地带的小块农业区,有一种被称之为“碉房”的房屋。这种房屋的内外墙全部用片石和泥巴衬砌而成,外墙用石,下大上小,十分结实,其厚度都在一米左右,房屋多系上、下两层的平顶建筑,个别也有三层的布局。下层为牛、马、羊等牲畜圈和杂用房,上层则为人的住室。房屋门窗很小,象碉堡的枪口,因而室内光线暗淡,房屋的椽檐、窗户及大门,施以重彩,颜色鲜艳,平时窗户外挂有白底黑边的帘子,富有民族色彩。“碉房”大都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远望犹如层层堡垒,颇为壮观。
  藏族婚礼
  在藏族地区,青年男女多为自由恋爱,父母亲友一般不加干涉。至于求爱方式,或袒露,或隐晦,因人因地而异。有的以歌抒情,互吐衷肠;有的地方则抢姑娘的帽子、戒指、头巾等物(若姑娘不愿与其相好,可直接或托人要回。如默不作声,或直言相约,则是愿意结交朋友)。得到姑娘的应允后,小伙子可到姑娘处赴约。随着频繁的约会,双方的感情不断深化,互赠信物,并向自己的父母表明心愿,在得到双方父母应允后,才能送聘礼,商定婚期。如父母不同意婚事,青年男子可私奔他处,等说服父母后,男方只向女家送上奶牛、羊,便得到承认。在有些农牧区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要形式。当男青年后中姑娘后,便请某人带酒、哈达等物前去说媒,女方同意婚事,则饮其酒,受其礼;否则,婚事告吹。女方允亲后,媒人再次带酒等去女方家商定聘礼,聘礼多寡不一,但一般不宜太多,以免近邻亲友议论。送过聘礼,可根据男女双方生辰选定吉日,准备成亲。也有的地区盛行由男女双方私下约定,出走成婚的习俗,但近年来逐渐减少。
  婚期前一天,男方派婚使和媒人携带酒、哈达等物(乐都地区则带一支系有哈达的箭)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是夜,女方家则为姑娘进行宗教洗礼,梳妆打扮。有的地区还有骂媒人、戏婚使等习俗。次日,新娘拜过家神、祖先及父母,伴娘搀扶新娘上马,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哭嫁,然后随亲者、媒人及婚使等一同起程。在新娘一行到达男家之前,男方派人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设路席,敬酒致意(玉树地区则举行交接新人马缰仪式,路旁横拉彩带,双方歌手以歌竞赛,若迎亲者唱不过对方,则敬酒致意。直到最后说服,这才剪彩,新娘下马)。
  当新娘来到门前,男方将撒有青稞、羊毛的新白毡铺在新娘马前,为媒人、送亲者献哈达,敬酒。妇女们扶新人下马,用奶汁为新娘洗脸,打醋炭(玉树地区"燎火"),以洁身清垢,除灾避邪。入门后,喇嘛诵经祈祷,新娘新郎拜天地、家神及父母。礼毕,新娘入洞房,宾客入宴席。东部农业区宴席多设在羊圈,人们席地而坐(地上铺有草、毡等),喝奶茶,吃油果。有的地区端上面食,讥讽宾客,因是习俗,宾客全不介意。饭后,举行谢媒,女方为婆婆献"九毛救拉"(手工缝制的棉长袍)。
  最后宾主喝酒畅饮,双方歌手尽献歌技,歌声笑语彻夜不绝。从次日起,男方家属轮换宴请宾客,馈送礼物,延续三两日方毕。
  青海藏族的家庭,多数是以夫妻和子女组成的小家庭,农区也有三代同堂的家庭。在牧区,由于游牧生活的特点,子女长到一定年龄,就可以结婚成家,婚后另住帐篷,一般在父母帐篷附近,或单独成家立业;在农区,子女结婚后,一般前几年跟父母一起生活,等兄弟们都成家立业后,依次分出去另过。在家庭中,男子地位高于女子,女子即便是招赘也要服从丈夫,许多家务活主要由女子承担,如放牧、挤奶、做饭等。藏族人民对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不偏不倚的。在财产继承问题上,同样不分薄厚,儿子、女儿均有继承权,男子招婿到别人家,要将自己家中应得的财产分出去带到女方家中。藏族多数实行一夫一妻制,个别地方仍存在一夫多妻制的残余。男女青年婚前社交自由,但婚嫁一般都要经过媒妁之口。据说,这是从吐蕃松赞干布托媒向唐朝求婚后遗留下来的风俗,所以沿袭至今。但有的地方还存在不同形式的“抢亲”习俗。在藏族古老的传统中,以为姑娘出嫁不经一番抢夺,说明她相貌不出众或没人要。因此,要经过象征性的“抢亲”,来显示姑娘身价不凡。后来,这种习俗则成了一种公开的硬性的抢劫。比如,青年男女背着父母相爱,但女家父母嫌男方家贫礼薄及其他原因不同意结婚,或者一个姑娘同时有两家、甚至几家求亲,便以先下手为强的办法,抢走姑娘,生米做成熟饭,迫使女家同意。现在这种习俗由于《婚姻法》的实行而逐渐减少。
  藏族过年习俗
  居住在草原上的藏族人民,在欢度一年一度的除夕时,家家户户的庭堂里,都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庭柱,柱头上绑着抛儿,插满沉甸甸的青稞穗。到除夕晚上,掸净灰土,修饰穗枝,有些人家箍上一道红纸,有些人家装璜彩色纸,穗子闪闪发光。佛龛或供桌上净水盅,摆得很长很长,酥油灯照得满屋明亮。
  除夕的黄昏,度过漫长而又坎坷世路的老人们,别有一番心思,他们按照传统的仪式:把炒面粥蘸在指头上,在洁白的墙壁上写出"扎西德勒"几个大字。他们那样地虔诚,每点一点,总要念几遍六安明经咒。在构成每一字的点中,凝聚着他们希望之光,祈祷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
  在除夕之夜,姑娘们的心是最不平静的。在她们沸腾的心房里,滚动着"卡(kǎ)切"这富有象征意义的字。"卡切",意为晨星水。晨星水是指除夕过渡到大年初一那一刻,背回来的头一桶水。传说,晨星水是人间最吉祥的水。它可以献神,可以洁身,可以洗涤一切污垢和不祥,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幸福。夜十二时,容光焕发的姑娘们,按照民族的习俗,在背水"梢儿(大桶)"的沿口贴上三块酥油,再插上三支点燃的香。怀抱由柏香、白香青为原料的桑切,披着繁星,争先恐后地去背晨星水。习俗认为,头一个先到河边点起桑切,并舀上晨星水的姑娘,是最有福气的人。
  夜,暮霭沉沉。星,熠熠泛光。接踵而来的姑娘们,打破了河边长夜的寂静。她们的唱歌声、欢笑声、佩环声及嚓、嚓、嚓的脚步声,组成了一曲迎春大合唱。姑娘们把晨星水背到家中,在洁净的盆内先倒入一些,再注入牛奶少许,按先男后女的顺序,全家洗涤?一水洗百净"。旧的一切,随着晨星水的洁身,一去不复返了。迎来的将是新岁、新事、新的吉祥。
  从初一到初三,相互拜年。客来亲往,马嘶铃鸣。每到傍晚,老人们请上讲《格萨尔王传》的艺人,整夜听格萨尔南征北战、降妖伏魔的英雄故事。男女青年则彻夜?"锅庄"和"依",看滑稽戏,欢度新春佳节。
  藏族禁忌
  藏族由于受宗教影响深刻,生活中禁忌的内容很多。忌食圆蹄牲畜和有爪子的动物,如骡、马、驴、狗、猫、鹰、乌鸦的肉。进帐篷时以男左女右的方式进入,也可以男左女右的顺序就座。坐后不能东倒西歪,腿不能伸向供佛和老年人的方向,供佛的酥油灯上不能接火吸烟或点蜡烛,佛像前必须保持清洁,不能用自己的器具去缸内取水,不能跨越亲人的衣服,不能故意打狗,不能用枪射击秃鹫和老鹰,不能在畜栅圈内大小便,不能在众人面前放腿,更不能走进帐篷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不能说不吉利的言辞等。一般情况下,进入帐篷,一定要和颜悦色,尽管言语不通,可伸出大拇指,表示对主人的赞美,这样可同主人建立和谐关系。
  青海藏族的丧葬是神奇的。藏族人家死了人以后,要在家中停放3—5天,请活佛或喇嘛诵经超度。安葬方式有天葬、火葬等,以天葬为主。天葬,又叫鸟葬。人咽气后,将其盘腿打座,双手合十,成佛门弟子坐化的架势,并用绳索捆扎停当,用牲畜或人抬到天葬场,负责天葬的人,将死者尸体迅速用刀、斧分解成八块,又将骨头剁碎,让老鹰、秃鸳等来啄食,直到全部吃完为止。在藏族群众眼中视老鹰为神鸟,尸体被鸟吃了,死者算是升天了。有些地方对凶杀、刑死等罪过严重的人,则实行土葬,意味着让死者的灵魂永在地下受罪,不得再转生。家人在服丧期间,男人帽子翻戴,女人辫上系白羊毛,在49日内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
  青海藏族丧葬仪式
  青海藏族丧葬仪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天葬:
  这是藏族的主要葬式。当人停止呼吸后,有的地区停尸三五日,设灵堂、祭台,燃酥油灯,祭献各种食品,请僧人念经,超度亡灵,亲朋吊丧。有的地区则很快送往天葬场,煨桑祭祀,请僧人念经、吹法螺,招来鹫群啄食。死者家属男性都参加送殡。送殡用具有些弃置山间,不带回家。
  (2)土葬:
  这是盛行于东部农业区,尤其是与汉族杂居地区的一种葬式。人死后需尽快洗理着装,在僵硬前用绳索或白布条将尸体捆绑成僧人"禅"式,缠以白布,殓入一白布袋,最后置入形似房舍的四方高座式棺内,请僧侣念经超度,殡尸三五日,依卜算之时辰,将棺木抬往茔地下葬。埋后留有圆形墓冢,有的地方则堆以小白石,以志纪念。但未成年者和暴亡者不能入葬坟茔。
  (3)水葬:
  这是一种极为简便的葬式。主要盛行于江河沿岸地区。水葬的殓尸与天葬大致相同,按卜定的时间投入河中,三日后,死者家属前往投尸处及下游巡视,若发现尸体浮于水面,或滞尸河岸,重新置入水中。
  (4)火葬:
  这是一种较理想的葬式。在历史上多用于僧侣。解放后,国家工作人员和一些农业区的藏族群众也多实行这种葬式。火葬的殓尸与土葬相同,出殡之日,将尸体抬到固定的火葬场(有的地区则临时选定),从炉顶置入葬炉,浇油焚尸。三日后,亲属同去收拾骨灰,葬入坟茔,或撒于高山之巅、江河之中。
  不论采用哪种葬式,出殡后都得请僧人念经,超度亡灵。亲属均带孝服丧。
  青海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的歌舞旋律明快,节奏显明;舞姿优美,动作豪放。歌舞大都是在地势平坦、水草丰美的草地上进行,不要舞台,也不施帷幕,每逢喜庆佳节,人们在草地上欢聚一堂,有歌有舞,欢乐异常。青海藏族中,以玉树、果洛、海南的歌舞最为有名,歌舞中有优美动人的袖舞,有风趣别致的对舞,有欢乐如狂的群舞,舞蹈动作中踢踏舞最有特色。
  他们也喜爱体育活动,赛马、赛耗牛、射箭、摔跋、登山等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十分普遍。每次比赛时,方圆百里的群众都要骑上骏马,带上帐篷和锅灶,住在赛场附近观看助兴。对于优胜者,人们尊敬非常,献哈达,敬美酒,表示祝贺。详细介绍中国藏族11座著名寺院建筑 - 公共建筑环境|景观设计,设计案例 - 中国景观网
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景观新闻,景观设计案例
>>>详细介绍中国藏族11座著名寺院建筑
详细介绍中国藏族11座著名寺院建筑
&&&& 耸立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红山上的布达拉官,是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一组宫堡式寺院建筑群。它始建于公元七世纪,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唐文成公主于公元641年进藏与藏王松赞干布成婚后,藏王决定:&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新唐书&吐蕃传》),便选定红山大兴土木。当时,宫堡之间架有银铜合铸的横空索桥,甚为壮观。但是,早期的建筑仅存法王修法洞(曲吉卓布)和观音佛堂(帕巴拉康)二处,其余先后毁于赤松德赞时期的雷击失火和朗达玛时期的兵燹之中。现在的布达拉宫基本上是十七世纪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时修建的,工程历时近五十年。
  布达拉宫依山修建,殿高110多米(殿顶距平地约200米),东西长跨360米,南北横贯140米,总建筑面积为9万平方米。外观13层,实为9层。主体建筑分两部份:红宫,位于全宫中间,是主体部份,呈赭红色,主要是大经堂和存放历世达赖遗体的灵塔殿,两翼是乳白色的层层大厦;白官,是寝室、会客厅、餐厅、办公室、仓库和经堂。在主体建筑之前有一平地,面积约6公顷,建有管理机构、警卫室、印经院等。藏语称这部份为&雪&,有厚实而高大的宫墙和碉堡,南向有正门。 
  布达拉宫的建筑手法与一般的藏族佛寺相同。它依山就势,高大的宫堡屹立在拉萨河谷中心突起的红山上,显得格外宏伟壮观。后来虔诚的佛教徒将其称为第二殊境普陀山,因而命名为布达拉宫,布达拉即普陀罗的谐音。
  宫后有建宫时取土而形成的人工湖&&龙王潭,潭中有龙王宫。
  大昭寺在拉萨市内,始建于公元647年。传说唐文成公主会亲自为寺院选址,并与藏王松赞干布以及藏王的另一个妻子尼婆罗尺尊公主一道指挥建寺。 
  全寺建筑面积2.5万余平方米,有经堂、佛堂和噶厦政府机构等建筑,配合精巧,结构缜密。
  大昭寺建于吐蕃王朝兴盛时期,引进了唐王朝和西域诸国的建筑艺术。主殿采用了唐代汉式梁架、斗拱、藻井等建筑形式,梁、枋、柱及门框则布满飞天、人物等具有浓郁唐风的浮雕。金顶和斗拱亦是典型的汉式构造。不同的是没有采用琉璃瓦,而是鎏金铜瓦。加上金顶上的鎏金法轮、卧鹿、法幢、宝瓶等,充分地发挥了从汉地区传来的鎏金术,使整个寺院显得金碧辉煌,巍峨壮丽。
  同时,在内廊檐部布以成排的带有西域和大食(波斯)特色的伏兽和人面狮身承椽,使整个建筑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所以,大昭寺不仅是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古代中国各族人民在建筑艺术上交流、融合的典范。
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后藏的主要寺院,&扎什伦布&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该寺座落在日喀则县城西&尼玛督&山(意为大阳升起的山)的南向山坡上,整个建筑依着&象脖子&的山势,层层叠错,鳞次栉比。总体布局采用格鲁派经学院的传统手法,依山就势,群楼高耸,崇阁巍峨。橙黄色的金顶、宝瓶、宝幢和法轮等,反射出道道金光,令人眼花缭乱。
  该寺由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弟子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于公元1447年创建。在公元1600年,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受扎什伦布寺之请,担任该寺第十六任&法台&(法台,藏语称&池巴&,意为最高住持)。自此,扎什伦布寺成为历世班禅的驻锡地。后经不断扩建,逐步成为今日规模宏伟的建筑群,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宫殿(班禅寝宫)、勘布会议厅(后藏地方政府最高机关)、班禅灵塔殿、经学院四个部份。经学院由措钦大殿和罗赛林(显宗)、露子(显宗)、吉康(显宗)、阿巴(密宗)四个扎仓以及下属的六十个康村组成(扎仓是经学院,康村是寺院的基层组织,掌管僧众的经学、财务及生活等)。措钦大殿建于明代,是全寺僧徒集会的场所。该殿规模较大,面宽九间,进深七间,约580平方米。殿堂内绘满壁画,梁柱上挂满卷轴画。其中一至九世班禅生平卷轴画和十六罗汉图等,是全寺最优秀的佛画艺术作品。
  举世闻名的弥勒(藏语称强巴)佛殿,殿高30米,供奉着26.2米高的坐式弥勒铜像,是当今最大的铜佛。分有冠、面、胸、腰、脚五层殿堂。
  塔尔寺在青海省湟中县城东南,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为纪念该派鼻祖宗喀巴而建(宗喀巴诞生于此地)。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建塔,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之后,又在附近建经堂和僧舍,到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初具规模,并逐步形成了大型寺院。
  塔尔寺的建筑群,在布局上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居高临下,起伏变化,使整个建筑群蔚为壮观,丰富多彩。
  藏汉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是塔尔寺建筑艺术的最鲜明的特点。许多殿堂的立面处理上,如女儿墙部份,采用了横带&蜈蚣墙&来装饰,窗口作梯形砖框,上挑二重或三重短椽,墙面采用&鞭麻&(一种野生植物)涂以赭色或黑色,并加铜镜装饰,用材料的坚固和柔和相对比的手法,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这是藏寺建筑的主要特征。
  塔尔寺的许多殿堂,是充分利用汉式宫殿建筑的艺术成就,如斗拱、檐椽都刻绘精美,色彩艳丽,结构严谨,高大雄伟,有力地说明了藏汉两族在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
&&&&& 哲蚌寺在拉萨市西北5公里的半山坡上,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绛央却杰兴建。色拉寺在拉萨市北郊3公里的山麓下,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由宗喀巴的另一弟子绛钦却杰兴建。这两座寺院,类似西藏佛教大学,是格鲁派传经授法的寺院。两个寺院的主要建筑物都具有藏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为平顶碉房式建筑。在布局上与塔尔寺相仿,经堂建筑居主体部位,众多的僧舍见隙安插,处于陪衬的地位。虽然各个建筑物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在平面布局上无统一规划,但由于建筑材料的色彩相同,经堂建筑尺度夸大,装饰豪华精美,具有统一全局的作用,所以整个寺院并不显得杂乱。
  哲蚌寺是藏传佛教规模最大的寺院,总面积为20多万平方米。
  该寺的措钦大殿,是藏传佛教寺院中最宏伟、最典型的扎仓建筑,其平面按转经礼仪布置,由门厅和前廊围成的天井、经堂、佛殿组成一个整体建筑。哲蚌寺措钦大殿,有立柱183根,面积近2,000平方米,可容8,000僧人打坐诵经,为&东方第一大经堂&。这个大殿和其他许多藏族佛寺的经堂一样,以经堂中部凸起的天窗采光。整个经堂幽暗,只有一小束光线穿过天窗直射佛面,从而展现出&举世浑黑,唯有佛光&这一佛教所宣扬的现实境界。加之殿堂里挂满卷轴佛画、帷幕,造成色彩缤纷,光怪陆离的气氛。
  座落在西藏自治区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桑鸢寺,是藏传佛教古老寺院之一,是在唐金城公主的儿子藏王赤松德赞的倡导下,于公元779年建成,为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七觉士&出家的寺院。主殿高三层,是梵式、汉式和藏式三种建筑艺术的融合体。
  吐蕃赞普朗达玛灭佛时,该寺曾被封闭。十世纪后半期,佛教努力恢复,遂为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的中心寺院。该寺几经火灾,现存建筑多为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重建的。
  桑鸢寺的建筑,是按照佛教的世界形成图说布置的。中央的鸟策大殿象征著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南、北的尼玛(太阳)、达娃(月亮)庙象征日、月轮;大殿四角有白、青、绿、红四座舍利塔,象征四天王天;围绕大殿有十二座建筑物,象征着须弥山四方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而圆形的围墙,也是世界的外围铁墙。墙头上,每1米左右便有一座红陶塔。奇特的布局,在藏传佛教古寺院中仅此一例。
  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贡却杰波在后藏萨迦兴建了萨迦寺弘扬佛法。后以此寺为主寺,形成萨迦教派(萨迦,藏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因为在灰白色的土地上建寺,故名萨迦寺)。又以此派寺庙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俗称花教。教主由贡却杰波家族世代相承。主要弘扬道果教法,不禁娶妻。
  该寺位于重曲河两岸,分南北两寺,现存的南寺是公元1268年兴建的。而萨迦北寺已遭破坏,昔日辉煌壮丽的寺院不复存在,只有一些颓垣断壁可供凭吊。
 从建筑的整体布局来看,萨迦南寺是一组十分典型的元代城堡建筑。总平面是方形,边长约210米,有内外两道城墙。四边城墙的中部和四角,都建有敌楼,外城之外还有石砌堑壕。这种建筑式样反映了当时萨迦王朝初期兵祸尚未完全结束的特点。城堡式建筑体现了战时防御的需要。东入日门道狭窄,成工字形,有闸孔。孔道顶部开有坠石洞,能给进犯者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击。萨迦派首领八思巴接受了元帝忽必烈封赏,拜为帝师,并成为元朝在西藏划分的十三个万户长的首领。八思巴还奉忽必烈之命创制一种&蒙古新字&,即八思巴蒙文。他一生的活动进一步巩固了西藏和中央政权的关系,而且推动了藏汉、藏蒙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萨迦南寺修建时,从内地就来过不少汉族工匠,因而建筑特点上不仅继承了藏族碉房建筑的传统做法,而且具有元代内地建筑的风格。
  瞿昙寺在青海省乐都县南约21公里,背山面水,古柏苍松掩映,风景优美。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太祖朱元璋应西宁卫僧人三罗喇嘛所请,为当地的藏族部落的一所佛堂(即现在的瞿昙寺殿)赐名&瞿昙寺&。整个寺院的建筑群是典型的汉式宫殿建筑,按中轴线排列,占地8,2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完好、首屈一指的明代建筑群。
  寺院著名的建筑物有前山门、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隆国殿。两旁建有护法殿、左右小经堂、四座镇煞佛塔,大小钟鼓楼、画廊等。其中以隆国殿最宏伟壮观。该殿占地921平方米,屹立在该寺后面最高处的宽大台基上,前伸月台四面雕有雄浑庄重的红沙石栏杆,得到建筑学家们的很高评价。两厢画廊,在中殿两侧拾级而上,连檐通脊共28间,墙面绘满400多平方米的壁画,主要内容为佛本生故事。壁画构思奇巧,技法高超,笔法细腻,造型优美,是中国明代绘画的精品,深受中外艺术家的赞誉。
  旧称扎西奇寺,座落在甘肃省夏河县城西。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另五寺为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塔尔寺)
  拉卜楞寺是由大夏河北岸依龙山山坡排开的众多的佛殿经堂、活佛公署、佛塔、经坛、藏经楼、印经院等组成,占地约80多公顷,房屋不下万间。远远望去,琼楼玉宇,朱墙金瓦,富丽豪华,光辉灿烂;近看建筑精美,描金错彩,砖雕木刻,令人赞叹。其中最著名的寿禧寺为六层藏汉结合的宫殿式建筑,内供弥勒佛一尊。全寺有六个学院:闻思学院(修显宗)、续部上学院(修密宗)、续部下学院(修密宗)、时轮学院(修天文)、医学院(修医药学)、喜金刚学院(修法事)。各扎仓有前廊、经堂、佛殿构成,佛殿一般高二层、进深二、三间,供扎仓内僧众所崇奉的佛像。经堂以闻思学院最大,深15间,可容3,000多僧人打坐诵经。寺内僧舍均为藏式平顶建筑。
  全寺有佛像数万,卷轴画数万,大多为著名的青海吾屯画乡艺人的作品。古器物亦有数万,而收藏经典、史籍更达六万余册之巨。
  夏鲁寺位于后藏日喀则城东十公里处,始建于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而现在的寺貌是在元代修成的。相传在吐蕃时期,夏鲁地区为吐蕃十大商埠之一。十四世纪中叶,建立了夏鲁万户府,并修了夯土城墙。据寺史记载,公元十四世纪初,布顿大师主持寺务,创立了布顿派,又称夏鲁派。公元1333年,布顿大兴土木,重修寺院。
  全寺由大经堂夏鲁拉康和四个扎仓等主要建筑组成。夏鲁拉康大殿系全寺中心,建筑样式为藏、汉建筑的混合体。底层为藏式大经堂,外面四周有转经廊:屋项为汉式歇山顶,上盖琉璃瓦,檐下有斗拱,为元代建筑式样。
大日如来寺(俗称文成公主庙)
  此庙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以南约25公里的m纳沟内。庙为藏式平顶建筑,分三层,内有9尊石刻佛像。传说当年文成公主入藏联姻时,曾在此地短暂停留,教当地藏族群众耕种、纺织,受到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爱戴,后世人遂建庙以示怀念。
[图] [图] [图] [图] [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张海报印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