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驻临沂的70年代 解放军 陆军汽车连

#经典#八十年代的临沂城,这是你我共同的儿时记忆!_临沂在线-爱微帮
&& &&& 【经典】八十年代的临沂城,这是你我共同的…
提示:点击上方&临沂在线&↑免费订阅本刊作者简介李百军,男,1955年出生于山东省沂蒙山区农民家庭。1987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老夫老妻》在1988年第15届全国影展获银奖。1998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现代艺术中心举办《中国陕北》摄影展,1999年在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新兵连》摄影展,2009年《沂蒙山人》专题影展在北京参加建国60周年纪实摄影大展。2002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每天-李百军生活视觉日记》。2008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突出贡献摄影家”,2012年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中获“最高学院奖”。 1979年,临沂地区科技办公室抽调我到临沂进行“国营企业技术改造调查”,主要对临沂地区一些大中型国营企业进行调研,我的工作就是用相机记录每个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原始资料,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影像档案。工作相当繁琐复杂,一个项目从开始到完成需要几年时间,期间都要留下影像资料,我们前后用了五、六年时间才整理出了一些眉目。  在这几年时间里,我频繁来往于沂水和临沂之间,走遍了临沂驻地所有企业。那时候临沂城很小,总共就那么几条街。工作之余我喜欢拿着海鸥DF相机在临沂城溜达,对临沂城的大街小巷记得烂熟。哪家糁铺好喝,哪家小店猪头肉好吃,都了如指掌。有些企业急着向上级报送技术改造的材料,需要尽快把影像资料提供给他们,而他们又用不了这么多底片。为了能够尽快地冲洗胶卷,我就跑到大街上,稀里哗啦把它拍完,在不经意的乱拍中也能碰到一些好玩的瞬间。这些图片,都是这么信手拈来的。  1987年,临沂地区青年摄影家协会成立。那时候我们青年影协搞得很红火,曾经是全国青联先进团体。地委和行署很看重我们,经常要我们组织一些大型摄影活动。那是经历过文革后的第一个文艺繁荣期,又是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全国文艺界都在积极创作,摄影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被众多的影展催得屁滚尿流,天天提着相机到处转悠,挖空心思,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摄影“创作”上。那些不惜工本和时间,反复导演和摆拍出来的 “创作作品”,现在看来只不过是对当时改革开放的一种表面图解。我们当然不知道,在我们热衷于摆拍创作时,位于古城西安的一个纪实摄影群体已经悄悄地摆脱了“摄影创作”的巢臼,以记录的方式关注着人类生存的现状,以朴素真实的影像还原了摄影本体的语言。  在一次全国会议上,我认识了陕西纪实摄影群体的侯登科,他对我“精心创作”的片子不屑一顾,而对我八十年代初期在临沂城随手拍摄的图片倒是十分赞赏,他说那些街头巷尾的百姓生活才是摄影最为本真的语言形态。他让我了解了国外报道摄影的发展和国内纪实摄影的现状,并推荐给我贡布里希《摄影的哲学》和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等书籍。从那时开始,我逐渐摒弃了“摄影创作”的模式,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用最朴素的影像语言,记录身边的人和事。这些三十多年前在临沂城顺手拍下来的一些图像,也算是对临沂城当时的一点回忆吧。这些照片实属难得!你还能认出来临沂年轻时候的样子吗?摄影:李百军好看吧 你爱的都在这儿微信ID:haokanba8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关于我们专注临沂12年最靠谱的本地化信息服务平台商务? 微信lywww3100345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临沂在线-上网第一站!临沂在线()的本地化信息服务是我们的主要特色,人才招聘、房产信息、新闻热点等主要栏目深受临沂网民欢迎。并提供丰富的新闻资讯,天气,影讯,公交,招聘,房产等查询功能,真诚为市民服务!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查看: 14|回复: 0
经典|八十年代临沂城
主题帖子积分
& && &  1979年,临沂地区科技办公室抽调我到临沂进行“国营企业技术改造调查”,主要对临沂地区一些大中型国营企业进行调研,我的工作就是用相机记录每个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原始资料,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影像档案。工作相当繁琐复杂,一个项目从开始到完成需要几年时间,期间都要留下影像资料,我们前后用了五、六年时间才整理出了一些眉目。
& && &作者简介
& && &李百军,男,1955年出生于山东省沂蒙山区农民家庭。1987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老夫老妻》在1988年第15届全国影展获银奖。1998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现代艺术中心举办《中国陕北》摄影展,1999年在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新兵连》摄影展,2009年《沂蒙山人》专题影展在北京参加建国60周年纪实摄影大展。2002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每天-李百军生活视觉日记》。2008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突出贡献摄影家”,2012年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中获“最高学院奖”。
李百军摄影作品选& && &
& && &  进城走亲戚的农村妇女沂州路
& && &1987年
& && &  慰问煤矿工人的锣鼓队临沂矿务局
& && &1988年
& && &  正月里,在城里表演的高跷队解放路
& && &1986年
& && &  临沂生建机械厂吃午饭的工人西郊
& && &1986年
& && &  饭店送菜的服务员罗庄
& && &1987年
& && &  执勤的公安民警罗庄镇
& && &1986年
& && &  办丧事的人家东关
& && &1988年
& && &  坐在地上买水果的老太太兰山路
& && &1983年
& && &  钟楼大厦前的治安执勤人员解放路
& && &1988年
& && &  城乡汽车站里进城的农民罗庄
& && &1986年
& && &  招揽旅客的个体公共汽车售票员罗庄
& && &1988年
& && &  骑着摩托车进城的农民罗庄
& && &1987年
& && &  赶年集的爷孙俩解放路
& && &1985年
& && &  代写各种文书的摊子东方红广场
& && &1988年
& && &  在这几年时间里,我频繁于沂水和临沂之间,走遍了临沂驻地所有企业。那时候临沂城很小,总共就那么几条街。工作之余我喜欢拿着海鸥DF相机在临沂城溜达,对临沂城的大街小巷记得烂熟。哪家糁铺好喝,哪家小店猪头肉好吃,都了如指掌。有些企业急着向上级报送技术改造的材料,需要尽快把影像资料提供给他们,而他们又用不了这么多底片。为了能够尽快地冲洗胶卷,我就跑到大街上,稀里哗啦把它拍完,在不经意的乱拍中也能碰到一些好玩的瞬间。这些图片,都是这么信手拈来的。
& && &  1987年,临沂地区青年摄影家协会成立。那时候我们青年影协搞得很红火,曾经是全国青联先进团体。地委和行署很看重我们,经常要我们组织一些大型摄影活动。那是经历过文革后的第一个文艺繁荣期,又是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全国文艺界都在积极创作,摄影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被众多的影展催得屁滚尿流,天天提着相机到处转悠,挖空心思,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摄影“创作”上。那些不惜工本和时间,反复导演和摆拍出来的 “创作作品”,现在看来只不过是对当时改革开放的一种表面图解。我们当然不知道,在我们热衷于摆拍创作时,位于古城西安的一个纪实摄影群体已经悄悄地摆脱了“摄影创作”的巢臼,以记录的方式关注着人类生存的现状,以朴素真实的影像还原了摄影本体的语言。
& && &  在一次全国会议上,我认识了陕西纪实摄影群体的侯登科,他对我“精心创作”的片子不屑一顾,而对我八十年代初期在临沂城随手拍摄的图片倒是十分赞赏,他说那些街头巷尾的百姓生活才是摄影最为本真的语言形态。他让我了解了国外报道摄影的发展和国内纪实摄影的现状,并推荐给我贡布里希《摄影的哲学》和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等书籍。从那时开始,我逐渐摒弃了“摄影创作”的模式,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用最朴素的影像语言,记录身边的人和事。这些三十多年前在临沂城顺手拍下来的一些图像,也算是对临沂城当时的一点回忆吧。
专家点评& && &一个人与一座城
& && &徐袆
& && &  近三十年以来,城市的扩张与发展近乎疯狂,你还没来得及倾听路边花开的声音,转眼间身边的景象就变得面目全非。一大串炊烟袅袅的乡村也几乎同时在地平面消失殆尽,昨天还是布衣乡野,今天说不定就革履光鲜成为城市居民,那些几十年朝夕相处的老街坊们一夜之间不知去向,代之而来的却是对门对面不相识,隔墙闻声不往来的陌生人。作家通过文学的叙事,诗人通过情感的抒发,画家通过画笔的飞舞来帮助人们回忆一座城的过去,普通市民则通过街井与饭桌补充与衔接老城的故事,李百军却是用照相机给我们凝固下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一座城市的真实景观,也是那个年代未可蒸发难以释怀的记忆。
& && &  打开李百军近千幅关于上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些临沂城的老照片,我在那个时代在临沂城求学时所有关于这座城的视觉记忆一下子被翻腾出来。沂州路密家老膏药店、砚池街工人文化宫、东方红市场、东风影剧院、临沂警备司令部、车站百货商店……斑驳的沂州路石板地面、解放路低矮的沂河老桥洞,糁馆、煎饼摊、修理铺、理发店、录像厅,规整的军人、花哨的新媳妇、街头嬉戏的少童、赶驴车的老人,车站候车的旅客、缓行的送葬队伍,还有懒散畏缩的乞丐等等……这千余幅照片几乎囊括了临沂城所有的地理与人文景观,看得我心潮澎湃,而据李百军讲这只是他那个年代所拍照片的一部分。
& && &  反映临沂城风物人情的老照片目前已知的是1893年来自瑞典教会医院医生安娜·拉森女士在临沂从医时拍摄的,这批50余幅临沂城的老照片直到2005年才由她家族的后人捐献给临沂。这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关于这座城市的影像资料只是零星可见,没有谁这么大范围的进行详实的系统的“扫描”。因为摄影术传入中国虽然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事情,但在中国生根发芽则为期更晚。
& && &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李百军由于工作关系频繁来往于沂水和临沂之间,走遍了临沂驻地所有企业,拍摄了大量的图片。
& && &  在一次全国性的摄影会议上,李百军认识了陕西纪实摄影群体的侯登科,他对李百军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临沂城随手拍摄的图片十分赞赏,侯登科告诉他,那些街头巷尾的百姓生活才是摄影最为本真的语言形态。从那时起,李百军逐渐摒弃了“摄影创作”的模式,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用最朴素的影像语言,记录身边的人和事。
& && &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85新潮”、“89现代艺术展”犹如惊雷雨雪撬动着沉睡难醒的横亘在艺术与生活、社会之间的壁垒,各种文艺思潮扑面而来,摄影的观念似乎也被唤醒。九十年代后,“现代”、“后现代”把摄影带入了语境式的读图时代,何为摄影艺术、摄影何为的话题也在一些专业报刊杂志有了讨论的位置。从欧洲游学回来的李百军也在新旧世纪更替的时节,用相机记录了一年的行踪,以日记体的结构完成了他的《每天——2000年李百军视觉日记》。而和新世纪保持同步的,是这座城市也同全国的其他城市一样面临着大开发、大建设的命运。狭窄的石板道变成了宽阔的水泥大马路,路两旁的民房古建也被一幢幢高楼大厦无情地取代,一座老城的华丽大转身在瞬间被掀开了序幕。此时的李百军最应该对社会的急遽转型充满了兴趣,最应该热情地对“话语式的摄影”进行认真的审视并投入到摄影的创作中去,他却出乎意料的放下相机重新拿起画笔开始了他的当代水墨与油画的创作。这之后,摄影与他倏忽间一沉就是20年……
& && &  时间漂流到今天,整个中国进入到了一个全民消费的时代,每一个购买行为都转化为个人生命充满现实的肉体享乐的狂欢,每一个人也被铺天盖地的图像重重包围。摄影面临着从来没有过的历史,她再也不是哪一部分人表达话语权的专利,摄影的语言也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人们通过对影像的观看而改变着观看的本身,一切范式似乎都渐次消解。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李百军与他关于上世纪80年代临沂城的影像时,他留给这座城市的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纪念照”,也不是一段发展过程的历史,而是他的影像生活与一座城市宿命的互动。如此看来,摄影是不是艺术、如何艺术还重要吗?
& && &  我们不能指望李百军能用影像来消解现代城市生活强加于人的紧张与焦虑。毕竟,一个人与一座城,人还是太渺小了……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为“老城里人”打开了一扇曾经赖以生存而又难以释怀的关于一座城市记忆的窗口。& && && &&&
& && &  李百军没有追寻伟大图像的夙愿,也没有合谋入流的热忱,却在主流与边缘的结合地带恪守他平常的视角,观看、被看,体验着你、我、他的错觉磨合,从普通人的生存境遇中吮濡着良知的给养,分辩着流血与流俗的嬗变切转。他明白一个个瞬间都与他的命运相关,他和他们的生存理由如出一辙,都是因为活着。以各自的方式活着就是理由,他能拍摄他们已经是权利的僭越。
& && &——侯登科
& && &  李百军以临沂城区作为长期关注和影像采集的区域,持续记录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一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形态与社会变迁。这组影像最为动人之处,在于向我们呈现出了开革开放前后人们那种纯良、朴素、甚至有些无辜的表情。他的影像所涉及的时间跨度,相对集中的区域与人群,以及丰富驳杂的生活细节,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城市化历史进程当中这一地区渐次发生的各种微妙的变化。我们不仅从中可以找到国人许多重要的生活记忆与历史记忆,我们还可能通过他的影像看到国人是如何在一个不长的历史跨度当中变成了今天这副模样儿。
& && &——刘树勇
& && &  在中国,从照片中读出个人身份以及一种真正平等视点的摄影家,李百军算一个。李百军坚守自己作为农民的个人身份,并且在他的影像里表达了个人身份与拍摄对象的一体关系:他在那些人群中,他与他们是真正的同命运共呼吸。对于当代中国,具有这种态度的摄影家,尤其珍贵。
& && &——李&&媚
& && &  看李百军的照片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似乎他的每一张照片都违反了构图的基本原则,存在着多个趣味点,各趣味点之间又不存在主从关系,使目光难于停留在某一处。然而正是这种画面效果,正是因为几乎张张都是这种画面效果,才使人怦然心动。
& && &——闻丹青
& && && && && && &&&
& && && && && && &&&
文章来源公众号:人民摄影
Powered by Discuz! X3.2
Wxuse Inc. | Style by ytl山头的形成分三个时期,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一、红军时期红军时期是我军的初创时期,大大小小的山头数不胜数,其中,除琼崖红军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以外,其他山头都逐渐合并,最后形成了四头: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陕北红军。其中大山头里面又有小山头。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有三大主力军团:1军团、3军团、5军团。先说5军团,该军团前身是国民党西北军26路军,1931年在宁都起义参加了红军。后来一、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会师后,该军团划归张国焘指挥,后来参加西路军,在甘肃被马家军全部消灭,该山头遂不存在。5军团出的最高级人物是当过副总理的姬鹏飞和副总长李达上将。下面详细说说1、3军团。日,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建立了工农革命军一军一师,起义部队由武汉国民警卫团、安源矿工和萍、浏、澧的农军组成。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部上了井冈山,又收编了王佐袁文才的地方武装,这是毛泽东的最基本部队。罗荣桓元帅、谭政大将、宋任穷、张宗逊、陈士榘、陈伯钧、黄永胜上将都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南昌起义残余部队,发动了湘南暴动后,也来到井冈山。这支部队出了朱德陈毅林彪三个元帅和粟裕黄克诚一个半大将,还出了6、7个上将。两支部队会合后成立了红4军,下辖3师8团,但只有两个团是主力,即秋收起义部队的31团和南昌起义部队的28团。后来红4军(28团为核心)、红6军(黄公略组建的江西地方部队)、红12军(31团为核心)扩编为红1军团。1928年7月,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建立红5军,12月来到井冈山与朱毛会师。后来,红5军加上李灿的红8军(原5军5纵队加上程子华大冶兵暴部队组成)发展为红3军团,再后来,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建立的红7军在张云逸大将带领下也加入了3军团。由于毛彭在井冈山时就心有芥蒂,影响了1、3两个军团之间也互有不满,3军团出身的王平上将在回忆录中就谈到过1军团对3军团的歧视。这件事影响很久远,直到59年庐山会议批彭德怀时,林彪还提出来过要彻底搞清1、3军团关系问题。长征后期,成立陕甘支队,3军团合并于1军团,番号从此取消。 后来中央红军又成立了 6、7、8、9、10军团,除10军团有方志敏山头的部队外,其他军团都是在上述山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还要说一点,中央本来曾决定将彭德怀的3军团扩编为红三方面军,但为彭德怀拒绝,他觉得部队太少,搭那么大的架子没意义,于是这个番号一直空缺。红二方面军:二方面军实际上是到了长征即将结束时才成立的,开始时一直称为红2、6军团。红2军团是贺龙的部队。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没有象刘伯承、叶剑英那样到苏联留学,而是回到老家湘鄂西拉队伍,建立了红4军,后与洪湖地区周逸群、段德昌、许光达的红6军合并,建立红2军团。这支队伍最多时曾达到三万人,但两任政治领导都起副作用,影响了部队的发展。先是邓中夏来贯彻立三路线,使部队遭到极大损失;后来的夏曦贯彻王明路线,更是乱杀一气,怀疑一切,弄的人人自危,6军出身的领导干部几乎被杀害殆尽,一度全军团只剩下三个半党员:贺龙、夏曦、关向应和卢冬生,军团也缩编为红3军。[page] 红6军团原是中央红军系统的,前身是红3军团的红8军和湘鄂赣地方部队红18军。后来为了牵制敌人,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先期北上,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从湘赣地区赶到湘鄂西与2军团会合,一起活动。由于任弼时党内地位高,两个军团会,得以解决夏曦问题,挽救了红2军团的命运。2、6军团与四方面军会师后,按中央指示,2、6军团加上罗炳辉的9军团(当时归属四方面军指挥,改称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起来的鄂豫皖红军。最早部分是黄麻起义余部组成的第七军,后改称11军31师;商南起义部队为32师;六霍起义部队为33师。创始人吴光浩军长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军长。后11军改称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后来,1军与蔡申熙的15军(原3军团8军余部发展起来的)合并,改称红4军,旷继勋、徐向前先后任军长;同时,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队25军;不久,4军、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由于张国焘决策失误,队伍在鄂豫皖呆不住了,转移到了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有5个军,近10万人。但使它如此强大究竟是谁的功劳,至今没有明确的评价。一号人物张国焘先是叛变中Gong,后遭国民党唾弃,除了他在回忆录中自我标榜外,谁都恶心他,因此很少有人论及他的领导才能。二号人物陈昌浩精明强干,但政治上有张国焘做主,军事上有徐向前指挥,而他后来指挥西路军时遭到惨败,使他的水平究竟如何让人颇有疑问。前一段网上有一篇《红军中最大的冤案》,就是为陈昌浩抱屈,但该文章题目耸人听闻,内容华而不实,作者对党史军史了解不深,写作态度不够严肃。三号人物徐向前是有军事才能的,但他是张国焘一手提拔起来的,究竟有多少自主权也很难说,连他的夫人被张逮捕杀害他都无法阻拦。一、四方面军长征中先联合又分裂,造成了两军的严重对立。本来四方面军人多势众,但先是张国焘南下战略失败,随后西路军失败,两个军全部损失,只有李先念率领一小股部队逃出,连总指挥徐向前都是要饭才回到陕北的,这使得张国焘底气大虚,从此双方攻守逆转。许世友等四方面军将领就是在红大上学时因为不满一方面军的歧视,才计划出逃回四川打游击的。陕北红军:陕北红军从规模和影响上讲,不能与三大主力红军相提并论,但它在红军的存亡绝续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说到陕北红军,不能不先提及鄂豫皖红军。当初鄂豫皖红军主力西征四川时,留下了一小股部队红25军,由沈泽民、徐海东、吴焕先率领,在当地打游击,后来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就是这支部队的。但这支部队在蒋介石的重兵围剿下很难继续立足,于是在沈泽民牺牲后,由中央派来的军长程子华和徐海东等人率领也开始长征,并最先到达陕北。到陕北后,他们发现那里有刘志丹的两块小根据地,于是两支部队合并,建立了红15军团,徐任军团长、程任政委、刘任副军团长。正宗的陕北红军其实是很弱小的,但这支小部队却出了个大人物高岗,此人曾一度被毛泽东作为接班人培养,地位和刘、周并列。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时,从出发时的八万人减少到八千人,1、3军团合并为1军团,于是15军团加入进来,组成了新的红一方面军。当时的15军团兵强马壮,但徐海东坚决服从中央指挥,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对中央极大。因此毛泽东一直很感激徐海东,称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尽管他后来因伤病长期休养,没有工作,但55年授衔时仍排为第二大将。[page]  二、 抗战时期抗战时期,原来的四大山头逐渐演变为五大山头。三大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原红一方面军改编为第115师,红二方面军为第120师,红四方面军为第129师。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下辖343旅,旅长陈光,为原1军团部队;344旅,旅长徐海东,为原15军团部队。平型关战役后,林彪受伤出国,这支部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聂荣臻率领,建立了晋察冀军区,成了一个新的山头,即以后著名的华北山头。“华北山头”这个词文革时曾很常用,杨余傅被打倒时开始批华北山头,一直批到九一三事件之后。晋察冀军区除了聂荣臻从115师带去的基本部队外,后来又加入了两股,一股是原东北军吕正操部建立的冀中军区,另一股是李运昌建立的冀热辽军区。第二部分主要是由罗荣桓、陈光率领的343旅,东出山东,建立了山东军区。第三部分是344旅部队,后一分为二,一部由杨得志率领建立了冀鲁豫军区,另一部由黄克诚率领建立了苏北军区,皖南事变后该部加入了新四军。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治部主任关向应。下辖358旅,旅长张宗逊,为原2军团部队;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为原6军团部队。由于贺龙过于看重统一战线,该师不注重建立根据地,一直发展缓慢,是几支部队中最弱的,该师建立的晋绥军区与其他几大根据地相比要小的多。担任120师副师长是萧克一生最辉煌的时候,后来就不再得志了。八路军中另外两位副师长聂荣臻和徐向前后来都是元帅,萧克却只授了个上将军衔,这主要是因为二、四方面军会师时,萧克支持张国焘,被毛泽东视为叛徒。王树声尽管在一、四方面军会师时也坚决支持张国焘,但他本就是四方面军的人,各为其主,也不为过,毛泽东能原谅他,55年仍授他大将军衔。而萧克是毛在井冈山的老部下,因此不能容忍。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张浩(林彪堂兄)。恢复政委制后,邓小平接替因病去职的张浩,担任政委。下辖385旅,旅长王宏坤,为原4军部队;386旅,旅长陈赓,为原31军部队。该师活动范围主要在晋冀鲁豫地区,以385旅为主建立了太行军区,386旅为主建立了太岳军区,还有陈再道的冀南军区,后来,115师的冀鲁豫军区也划归129师管辖。原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既包括原中央红军留下的部队,如陈毅部、粟裕部;也包括原红25军留下的部队,如高敬亭部;还有谁也不属的小部队,如闽东的叶飞部。尽管它是个军,但级别只能与八路军的师平级。这又形成一个新的山头。不过,中央从八路军派出了大量部队加入新四军,使新四军的成分大为改变,后来,只有粟裕的一师和谭震林的六师是比较纯的新四军部队,其他几个师都是原来八路军的部队了。还有个特殊情况:李先念的新四军五师,虽然名义上属新四军序列,但它归中央直接领导,其实是个小山头。他的部队既不是由原南方游击队组成,也不是八路军部队南下,而是李先念从延安带一部分干部过去自己发展起来的。到抗战后建立了中原军区,更明确脱离了新四军领导。[page] 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原来的五大山头格局不变,但地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东北:抗战胜利后,中央原准备派林彪到山东军区接管老部队,但半路上改派他即刻出关,和国民党抢占东北地盘。然后,山东军区的老部队(原343旅发展起来的)和新四军3师(原344旅发展起来的)从海路陆路分别进入东北,建立了东北根据地。随后建立了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但这支部队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红一方面军山头了,高级指挥员里四方面军的干部很多。程子华的冀察热辽部队原属晋察冀军区,但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部队隔断了两处的联系,该部队改隶东野指挥,即后来的13兵团,但该兵团被林彪视为异类,屡受排挤。西北:彭德怀在党的“七大”后召开的华北工作会议上挨了一通批判后,不再让他上前线指挥作战了,只担任解放军的参谋长,协助毛朱。但他不甘寂寞,胡宗南进攻陕北后,再次向中央请缨,鉴于他的指挥才能,毛泽东把贺龙部队交给了他,(在此以前,贺龙已只管后勤供应工作了,野战部队由张宗逊负责。)组建了西北野战军。贺龙只负责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后改为西北军区。军区和野战军分头管理,各战略区中只有西北地区一家有这种现象。中原:抗战胜利后,原129师的晋冀豫区加上杨勇的冀鲁豫军区合并成立了晋冀鲁豫军区。1947年,按照中央战略部署,刘邓大军抢渡黄河,进军大别山,建立了大中原军区(与原李先念的小中原军区相区别),原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中原野战军。原李先念部改隶刘邓指挥。49年整编后二野有三个兵团,杨勇5兵团就是原冀鲁豫军区部队,陈赓的4兵团是原太岳军区部队(386旅),陈锡联的3兵团是原太行军区部队(385旅)。华北:抗战胜利后,晋察冀和其他战略区一样分为两摊,主力部队组建为野战军,军区管地方部队和后勤供应。刘邓大军南下后,原晋冀鲁豫军区与晋察冀军区合并,建立了华北军区。1949年全军整编时,华北野战军未加入野战军序列,三个兵团直接受中央指挥。这三个兵团只有杨成武的20兵团是晋察冀的老部队,周士第的18兵团是原129师的太岳军区部队,杨得志的19兵团是原冀鲁豫军区部队。后来,18、19兵团都划归一野指挥。华东:115师的部队进军东北后,原山东军区交给新四军,陈毅任司令兼新四军军长,原新四军的地盘建立华中军区暨野战军,中央原定由粟裕任司令,但他很谦虚,坚持由张鼎丞任军区司令,自己任副司令兼野战军司令。当时的华中军区只是战略上受陈毅指挥。同时,陈毅对山东军区的原八路军部队指挥也不顺利,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指挥员时有冲突,加上分兵造成的兵力不足,所以,解放战争初期华东战场形势并不乐观。鉴于此,中央决定华中山东合并为华东军区及华东野战军,这才摆脱了被动局面。三大战役后,地域又发生变化。东北野战军改称四野,一直打到广东,建立了中南军区,辖豫鄂湘粤桂五省,解放后改称广州军区。华东野战军改称三野,华东军区辖苏浙皖闽赣沪六省市,解放后改称南京军区。中原野战军改称二野,解放大西南后,建立了西南军区,辖云贵川藏四省区,解放后改称成都军区。西北野战军改称一野,西北军区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解放后改称兰州军区。华北野战军整编时已经撤消,华北军区辖京津冀晋蒙五省区市,解放后改称北京军区。东北野战军入关后,东北军区依然存在,辖黑吉辽三省,解放后改称沈阳军区。山东军区建国初期对华东军区呈半独立状态,后志愿军归国后,大部分留在山东军区,于是该军区彻底独立,解放后改称济南军区。四方面军抗战以后基本上被分散,各部队都有,以后的地域性就不太明显;二方面军人数本来就少,又是由两部分合并而成的,地域性也不明显,西北地区六军团的人略多一些;比较明显的是广州军区、南京军区和北京军区。南京军区是新四军的地盘,北京军区是聂荣臻的地盘,而林彪九一三时想到广州另立中央更说明了问题。毛泽东对待山头的态度是:承认山头、消灭山头。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就是为了消除山头。但山头的真正消除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了。
赶集网友情提示,你正在阅读“”这篇文章,如您对此有任何看法或意见,希望及时反馈给 百姓赶集网编辑人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0年代解放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