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如今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做什么工作比较有前途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7年|2017中国经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当前经济形势 - 国内财经 - 至诚财经网
至诚-中国金融理财门户网站
2017中国经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当前经济形势
  =====推荐阅读=====
  =====全文阅读=====
  ()12月27日讯
  【展望2017中国经济】
  展望2017年,世界经济不确定事件、不可预见性风险和多样化的挑战更加复杂严峻;国内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一些领域金融风险显现。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从细微之处观全局,从未见之中察大势。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彰显治国理政新思想,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晰的改革路径、稳健的施政风格,审时度势、驾驭全局的高超智慧。
  乱云飞渡仍从容:直面2017年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增长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发布的《世界经济黄皮书:2017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
  世界经济潜在增长率下行、金融市场脆弱性加大、贸易保护主义兴起、逆全球化思潮上扬、美国经济政策随着政府更替而前景不明朗、英国脱欧进程影响难以确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4%。而社科院黄皮书预测数据则认为,按PPP计算的世界GDP增长率约为3.0%,按市场汇率计算的世界GDP增长率约为2.4%。
  全球贸易增速已经连续5年放缓,路透社对全球数百位专业人士的调查显示,全球贸易放缓未来可能更不乐观。英国《金融时报》甚至援引欧洲一名资深贸易官员的话说:&美元升值可能是贸易战的开端。&
  面对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上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冷静分析,从容应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的诸多重要信号,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坚定推进改革,妥善应对风险挑战的决心和信心。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既综观世界,放眼全球,又植根国内、稳扎稳打;既不回避问题和挑战,又看到机遇和潜力。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最新的改革方略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新的一年,中国经济将有效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显著增益世界经济再平衡。
  稳中求进总基调:治国理政重要原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党的十九大也将于明年召开。&稳的目的是进,目标指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
  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信贷日前发布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在经历了近几年的放缓后,目前正呈现企稳态势,报告上调了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美银美林全球经济研究联席主管伊森&哈里斯也预计,明年中国经济仍会保持稳定增长。
  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从今年前11个月的经济数据看,在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中国经济仍旧实现企稳回升、逆势上行。在经济增长动力不减的同时,中国经济结构也进一步优化,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金砖国家&概念首创者、英国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指出,中国经济目前正努力从出口驱动型转为消费驱动型。
  &稳定是改革的前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经济政策研究室主任马吉特&莫尔纳指出。毫无疑问,在世界经济阴晴不定、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经济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治理思路提振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客户投诉:
市场商务:
广告合作:QQ:
意见反馈: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8:00
公司地址:厦门软件园二期观日路26#404-12016 年经济形势下各行业前景如何? - 知乎6998被浏览288210分享邀请回答2196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烧掉了1亿美元,这些钱来自摩根大通、高盛和贝纳通家族,但只建了个网站。1亿美元都花到哪里去了?疯狂地在各大媒体做广告,给旗下员工开出高昂工资,为员工配备近万元办公椅,创业者整天飞来飞去赶场露脸,到处演讲吹嘘……再比如宠物用品电商网站,上市前经营和亏损一塌糊涂,上市后竟然拿到数十亿美金。有一些上市网络公司员工,工作日就在公司附近闲逛散步,或在公司沉迷电玩和桌上足球……怎么样!是不是很眼熟?美国十五年前经历的泡沫,不就是我们现在一些互联网公司最真实的写照吗?就在两三年前,互联网创业潮火遍大江南北,让你感觉随便一个人,随便一个扯淡的项目,都能随随便便的拉到投资。有人吐槽这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模式P2C(PPT to VC)。随便举两个例子,可以一窥这个行业:去年霸道总裁余佳文,说要拿出一个亿来分给员工,结果交给投资人的财务报表里,公司月收入只有5.5k,不知道今年有木有“天使”投资人能帮他还了这个愿。某二手车网站,上线第一月一单都没成,然后自己员工买卖刷了几单,就靠这个拉了两千万风投。还有某电动汽车,号称要做中国的特斯拉,发布会刚刚一结束,就被网友们欢乐的吐槽,有人说这是伟大的C2C (Copy to China ),被网友扒出来这就是买了辆特斯拉,然后把车改装了一下换了个外形,结果还被网友发现改装后的车窗根本摇不下去。还有网友吐槽说这车离量产上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概十几个亿那么远吧。看这个帖子:知友@maomaobear说了点背后的消息,很能反映问题:我揭一下底吧,XXX同学就在知乎(为该公司CEO,此处隐去名字)恩,他传媒大学毕业以后不找工作,和几个同学利用这两年风投钱好拿的机会来创业。前后,创业了5、6个项目吧,没有一个坚持过1年的,基本是风投的钱花完了,上36kr看看什么项目新,能拉到风投,就搞个商业计划书再来一轮。给自己和同学开很高的工资,把风投的钱烧掉,其实比找工作好。这个游侠电动车大约是1、2年前,X同学看到特斯拉的灵感,然后把这个创业n次的团队转行搞电动车。一开始是给一辆现代酷派换上电机,跑了几百米,然后拿着这段视频开始融资。最近这批投资好像就是在知乎拿到的,然后这个钱真买了一辆特斯拉来拆,包括今天这个发布会。恩,发布会上的车,大家仔细看一下照片,和他3D设计那个车是完全不同的,除了前脸尾灯有点类似,为什么呢?因为发布会上那辆车,就是他们买的一辆特斯拉ModelS,然后改了前脸和尾灯、把车标换成自己的……看我们现在的互联网行业,是不是跟泡沫破灭之前的美国互联网很像?这些都不是个例,“圈一笔钱就跑,反正我也不亏”的思想在互联网创业圈中比比皆是,花投资人的钱理所应当合法合理,然而开始就抱着不干事的念头就很可怕了。生意有风险做砸了和你知道这生意压根就做不成、或者压根就不想做是两码事。2015年,创业公司扎堆进入的O2O行业已经呈现出倒闭潮的趋势,这是网络流传的部分倒闭的O2O企业名单:这只是选取了主要行业具有代表性的倒闭案例,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一年中,汽车、社区、旅游、教育等16个领域的近300家O2O公司关门大吉,而2014年全年,拿到风投的O2O企业不过450余家。创业圈有一种说法,“从A轮到B轮之间有60%的公司会挂掉,B轮到C轮差不多接近70%的公司都挂掉了,A轮到C轮其实会死亡88%”。与O2O创业公司的倒闭潮相映成趣的,是P2P公司的跑路潮。也就在两三年前,借用“互联网金融”的大招牌,P2P公司进入了野蛮生长的阶段,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底,互联网金融运营平台达到了2595家,相比2014年底增长了1020家,绝对增量超过去年再创历史新高。据网贷之家的数据,2015年 底,全国倒闭的 P2P 平台超过了 1300 家,跑路的平台有将近 700 家之多。根据网贷天眼的数据,目前 P2P 问题平台共 1607 家,其中跑路平台 1163 家:据网贷之家的数据,2015年 底,全国倒闭的 P2P 平台超过了 1300 家,跑路的平台有将近 700 家之多。根据网贷天眼的数据,目前 P2P 问题平台共 1607 家,其中跑路平台 1163 家:仅2016年开头的25天内,出事P2P平台就达97家,其中不乏泛亚、e租宝这样的“超级大案”。随便举一个本月中旬跑路P2P平台的例子,短短的十天的数据就已经触目惊心:3月10日:平台鲁信宜贷、多利金服被爆长期未发标,客服也联系不上。3月14日:平台正祥资本、财富宝投融、毅客网、保本儿被爆官网打不开3月15日:平台投牛网失联3月16日:平台庭好贷、火狐投资被爆停业、幸福贷限制提现3月17日:苗木之家被爆停业同时,各地政府收紧了互联网金融企业注册,深圳更表示对P2P网贷平台“不仅要停增量还要清存量”。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贷行业的规范发展。与此同时,各大平台也加速了对投资人和借款人资金的银行存管,形成了客户资金保护预期。风险补偿下降的背景下,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呈下降趋势,1月份网贷综合收益率为12.18%,环比下降了27个基点。在一片虚假繁荣的泡沫中,凡是能够扯上互联网金融的,都似为自己戴上了“互联网+”的光环,甚至有主营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改名“匹凸匹”,传为笑柄。我们看一看,这些跑路的P2P公司,美其名曰“互联网金融”,但是他们跟互联网有关系么?不能说做了个网站、编了个APP就是互联网行业了,其内核完全是传统理财的内核,这些跑路的平台跟那些街上发传单、骗大爷大妈退休金的理财机构完全没有本质区别。对,这就是问题的关键,这就是泡沫的关键,科技革命能够大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然而我们市场中这些打各种概念、各种“互联网+”的企业跟新的科技革命没有多大关系,他们顶多是“+互联网”。像谷歌、亚马逊这样的“硬核科技”的企业,像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甚至于像360、搜狗,这些都可以算是科技革命下的新兴公司,而大多数O2O、P2P“互联网创业公司”,徒有虚名而已。来看这份洗车O2O公司的现状,我怎么看这怎么都是传统行业加了一个互联网工具,但是就可以拉到风投、扎堆创业,这如果不是泡沫,那什么是泡沫。网上对于“互联网伪概念”的吐槽很多,留几手写过一篇文章《互联网思维都是坑蒙拐骗》,大致意思是说什么“屌丝经济”、“饥饿营销”、“粉丝经济”、“用户体验”,基本没有什么新概念,都是传统行业玩剩下的还了一个新名字而已,跟电视购物“限量999枚,现在已有 900 人打电话预订纪念金币”没啥区别。确实,看那些喜欢打各种概念、善于做各种“极简概念PPT”的创业公司:“采用最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把数据存在了虚拟主机上”;“实现O2O产业闭环”——“在楼道里帖微信二维码小广告”;“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处理各种业务”——“全部日志有用没用的一概不删”;“面对一个千亿级的市场”——“但是消费者愿不愿意给我们花钱就不一定了”;“面对的是一个蓝海市场”——“拿到钱的同行上个月倒闭了”;“这是我们的SWOT分析”——“抄了一下工商管理大一课本”;“我们将全力占领市场份额”——“换句话说我们压根没想好怎么赚钱”;“一切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烧钱给用户补贴”;“我们将对员工给予一定的股份和期权奖励”——“说实话我们的基本工资很低”;“对于员工来说你得到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事业”——“不好意思我们加班没有加班费”;“正在寻求一个合伙人级别的工程师”——“我有一个改变世界的idea,就差一个程序员了”……我还是那个观点,科技革命可以说是我们现在经济唯一一根救命稻草了,李总理不断地强调“全民创新、全民创业”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但是生产力的发展也不是无限、无止境的,互联网的科技创新明显进入了一个放缓期,已经产生了BAT等垄断巨头,就是这个行业成熟、平稳发展的一个标志,这就是我写《疯狂的资本(上)》的原因。至于那些打伪概念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非但不能对经济有提振作用,反而其形成的泡沫会成为一颗定时炸弹。不过大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啊,去年阿里巴巴大幅削减校招名额,而百度则是停止了社招,滴滴、搜狐甚至已经开始裁员了,真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啊”。不过有人问了,投资人是傻子么,怎么随便一个PPT,随便一个特别扯淡的项目、特别浮夸的团队,都能拉到投资呢?也并不是,我有一个朋友就是某财团做风投的项目经理,他给我讲第一,在2013创业潮做火热的时候,他们都是由项目指标的,一个月要投多少多少个项目,有时候根本没有精力去考察,否则你就完不成指标业绩,当时甚至会出现几家风投机构抢项目的情况;这第二点嘛,就是赌徒心理,我觉得我投了天使轮,那么公司有人投AB轮我就赚了,我投了BC轮,那么就等着有人投DE轮我就赚了,我投了DE轮,那公司上市我就赚了…。一个劣质项目就靠资本的推动最终走向上市这一步、赚全世界股民的钱,也有非常多的案例。我从理论上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升华,这就是经济学家们在分析行为市场中所提出的“套利行为理论”。经济学家认为: 市场中总会存在相当数量的行为套利者,这些人会受到动物特征“潮流与时尚”“过度信主”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市场中会积极寻求套利交易。理性套利者虽然明白泡沫终究是会破灭的,但是在面对泡沫时,他们都想在泡沫成长的过程中利用泡沫来获取一定的利润。这种理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击鼓传花,大家都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一个接盘的人。还有一点必须要说明的是,并不只是互联网创业公司会寻求资本,资本也会非常渴望地去寻求这些创业公司。因为资本不能限制,限制的资本就是吃银行的利息那么通货膨胀会让资本方蒙受巨大损失。可以想象一下,茫茫多的资本就像体内拥有洪荒之力躁动异常而无处发泄的少年,终于逮住一个创业公司虽然说扯淡点吧但是我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啊。那么这些茫茫多的资本是从哪里来的呢?请看,第一部分,我希望看到这里你们还没忘记我们第一部分讲的什么。看那个如洪水猛兽般的M2。在金融市场,有一种叫做“正反馈交易”的理论。正反馈交易是指在前一期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的基础上采取继续买入或卖出的行为。很多投资者最初价格的上涨导致更大的价格上涨,或最初价格的下跌导致更大的价格下跌,即通常所说的追涨杀跌。于是乎,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吹泡沫可以吹很久,但是一旦破的话,那就是瞬间血崩的局面。所以“泡沫”这个词非常形象——吹吹吹吹吹“biu”的就破掉了。泡沫破裂会有怎样的负面影响,大航海时代的荷兰郁金香泡沫我就不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比较著名的还有密西西比泡沫、南海泡沫。1990年前后的日本,是经济泡沫崩溃的典型:战后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将财富装进日本国民口袋的同时,也积淀了大量从实体经济投资中游离出来的“投机资本(热钱)”。在资产保值和追求更高利润的原始冲动驱使下,投机资本会迅速向各种可能更快盈利的投机方向——房地产、股市、古董、字画、文物、珠宝等领域腾挪——咦,为什么这么眼熟?再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有人提出来互联网泡沫已经过去了,现在是IP泡沫,看各种大公司跑马圈地,动辄几千万、数亿资本运作IP,各种网剧团队如雨后春笋般从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冒了出来,随便一个烂本子,随便一个没有经验的剧组,随便一个在校学生团队,都能拿到相当多数量的投资,让人咂舌。我跟他讲我个人认为目前文化产业的繁荣并不是泡沫,是理应之义,但是这个不是泡沫的繁荣反而让人更加可怕。我给他讲了一个“迪士尼效应”,美国大萧条时期,迪士尼是全美唯二非但没有受损失,反而市值大幅增长的的公司(另外一个是炒白银的公司),萧条结束的时候利润翻了几翻。后来专家们分析,越是经济萧条、失业人数上升、假期延长,迪士尼人就越多,去看迪士尼电影的人也就越多,娱乐业也越发达。相反,经济上升期,人们疲于奔命,反而少有娱乐时间。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周期“迪士尼效应”。参考日本经济迷失二十年——什么行业发达了呢?动漫、二次元、宅文化、AV。现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忽然繁荣,简直像极了敏感的资本在实体经济不振、萧条山雨欲来之际,在匆忙的给自己寻找避风港,让人不寒而栗。四、马克思的诅咒相信我们在历史课上都学过: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生产相对过剩和需求的相对不足。(倒进密西西比河也不会给穷人)马克思则是最早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私有制的矛盾,必然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致社会革命。马克思还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必将在“复苏、高涨、危机、萧条”中轮回变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就跳不出这个框框。多少年以来,这一理论有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在人类头顶盘旋,从未消退。挂羊头卖狗肉骗不了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固有的相对生产过剩与相对消费不足是永远会在资本主义体制下存在的。注意,是相对。总之,如果撇开制度分析,单从经济角度来说,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是商品流通领域供求矛盾的直接表现,而市场上的供求矛盾又不过是生产和实现(消费)矛盾的表现形式。然而,马克思经济学分析的中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所以,他对生产过剩危机的分析,并没有停留于经济现象分析,而是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中探寻根源。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市场交换领域所蕴含的危机,在简单商品经济下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之间的矛盾所决定,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则是由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决定。说得通俗一点吧,这说白了就是贫富差距。相信我们所有人都有财产、收入“被平均”的感受吧。财富分配不均匀、财富集中的趋势加速,这就回到了我们前几篇文章所讲到的问题,这几篇文章的逻辑都是一脉相承的。西方经济学有几个流派,只有芝加哥学派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迷信市场的供求关系是自动均衡的,殊不知虚拟经济的大户坐庄和散户的追涨杀跌的本质就是非均衡的。凯恩斯学派早在大萧条时期就意识到市场群体的从众行为会导致市场的失衡,只有政府的适当干预才能平抑危机。熊彼特学派更是尖锐地指出经济波动的机制是内生的“创造性毁灭”,经济波动有长波、中波、短波,决非新古典经济学编造的噪声论或泡沫论,经济增长的带头人是有远见的企业家而非短期套利的投机家。再回顾一下第一部分我们关于货币M2的描述,根据卡尔·门格尔的货币学理论,经济的普遍衰退和普遍繁荣必须要提到货币失衡——即货币需求过剩或供应过剩。为了经济的繁荣,必须提高货币的流动性,适度的通货膨胀恰好能成为货币流动性的助推器,然而不论在金融市场之内还是之外,流动性和风险都呈负相关关系,随着金字塔层次的升高,风险逐渐增加。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有效货币流的初始增长足以初步启动泡沫,也足以使泡沫持续上升。泡沫的流动性在于其作为投资工具的适用性。不断增长的需求推动泡沫价格不断升高,而正是因为价格在升高,又使其更具适销性。然而无法规避的风险注定要使泡沫破裂,当泡沫资产投资者发现他们的整个投资组合流动性突然变差,于是争先恐后地将持有的资产进行转移。这就压低了其所出售的资产的价格以及流动性。因此,门格尔认为,尽管央行做出最大的扩张努力,泡沫的破裂还是会使经济陷入萧条,这是因为有相当数量的货币要么已被摧毁,要么失去了货币性。西方经济学家无论是从市场方面,还是从金融货币学的角度看来解释经济周期律,其实都和马克思的理论互为补充,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力图诠释为什么会产生“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以及这为什么“会引起经济周期性的危机”,就像图坦卡蒙法王一样,我们就姑且把这叫做“马克思的诅咒”吧。日下午,《中国产业经济2015年度报告》在京发布,该报告为长江商学院金融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及北京富奥华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完成。该文指出,2015年产能过剩的矛盾较上一年度更为严重。报告显示,去年四季度,21%的企业产能过剩超过10%,8%的企业产能过剩超过20%。约三分之一的行业、地区产能严重过剩,该数字较上季度明显下降。产能过剩严重的企业在减少,而总体产能过剩的扩散指数居高不下。生产过剩的依然有房地产:从2009年中央限购与地方卖地的政策背离开始,房地产待售库存量进入了急剧扩张阶段;即便在新常态中央屡次喊去库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并不买账,库存仍然攀到7.39亿平,考虑到98年房改以来的已开工未销售数据,隐含库存有28亿平之巨,再加上新增土地出让的影响,去库存出清周期要达到5年,而一般开发商的所有利润也只够维持约3.8年的借款利息。按最新公布的统计,月份工业增速回落至5.4%,进出口按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3.1%和11.8%,创2009年以来新低,房地产投资增长反而成为了最大亮点——这真是莫大的讽刺。3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但是去产能要怎么去,注定要导致新一波的下岗潮,注定还是要牺牲掉一部分人,否则别无他法。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例如刚刚发生的龙煤问题,黑龙江全省的财力不过300亿,而龙煤的工资一年就要100亿;一旦发生资金链的断裂,省里就是想救也有心无力。这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悖论和困境闭环:政府需要这些企业来维持财税,而企业要上缴财税,也必须依赖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生存下去。这是近乎于一个无解的难题。我在这篇文章里写到过,封建时代应对“产能过剩”的“被动举措”就是农民起义,消灭一大部分生产力和人口,再将土地重新分配,成为毅♂种循环;在资本主义社会,“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经济危机,同样是消灭一大部分生产力和消灭小部分赤贫人口,实现经济的再平衡,继续走向了下一个“复苏、高涨、危机、萧条”的毅♂种循环。五、本文中心思想上一篇文章我没有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看评论发现还是有相当数量的跑偏了,有些话不是我不想说而是不能说。上一篇文章主要从理论角度定位于“我们处于怎样的时代”,具体是怎样你们自己去看,我觉得我这话说的够明白了。上篇定义的是“性质”,那么下篇讲的就是实例:我们已经面临了马克思所预言的固有矛盾——“生产过剩”,因此导致经济下行、实体经济不景气,但是国家通过积极地货币政策大水漫灌刺激经济,投机的资本却大规模的流入了股市、楼市,反而炒起了泡沫增大了经济风险。而我们一直以来寄予希望能够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的互联网产业,却也遇到了生产力发展瓶颈,只是在不断地炒作伪概念与资金游戏,并没有过多的实质性效用。而我最近几篇文章的逻辑上面也有些过了,从穷人固穷、中产阶级财富的脆弱,到这篇大资本自我毁灭的游戏,这里面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只要你仔细读了肯定不用我说了。最后我再下一个悲观的结论,尽管最为一个卑微的北漂来说我多么希望这个结论是错的,然而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这大概是大萧条前的最后狂欢了。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号(knowledgewealth),欢迎关注 (二维码自动识别)2.6K36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些看法
我的图书馆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些看法
大家好,我是重阳投资的王庆,人民大学87级计划专业毕业。
我今天讲的主题就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些看法”,内容有四大块。第一块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个判断,主要是对短期的经济形势的一些判断。第二个话题是谈谈中国经济所谓的新常态,我认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就是经济转型正在进行。第三个话题谈谈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第四个话题讲讲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增长前景。
当前经济形势: 乏善可陈
下面我就谈谈第一个问题,就是当前的经济形势。我的结论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用一个成语来总结就是“乏善可陈”。我在准备的这个PPT里面提供了几张图,跟大家做一个分享,一个是中国的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从这个图上看,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是最近几年的最低水平,已经从2011年、2012年下了一个台阶,2013年下了一个台阶,现在正在下另外一个台阶。为什么用工业生产这个指标呢?因为这个指标相对来讲是频度比较高,比较可靠。
为什么经济这么弱呢?我们如果用比较传统的大家熟知的总需求的三架马车框架来看的话,首先一点就是在总需求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增长速度放缓比较快,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大家从我准备的第二页的PPT里面可以看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在迅速地放缓,而且也是在阶段性地下台阶,现在判断总体印象是正在下第三个台阶。
当然,这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了,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时点上,前瞻性地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里面我认为影响中国经济短期波动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投资。投资构成中,制造业投资在40%—50%之间,房地产投资占大概在20%—30%,再有就是基础设施投资。如果我们看这几项内容的话会发现,前瞻性地看,制造业的投资以及房地产相关的投资增速不容乐观。PPT中我给大家提供了一张图,是用两个价格指数来反应制造业当前面临的产能过剩状况,这里面我提供了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两个走势的分化来间接地而比较形象地说明当前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因为中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已经连续40个月出现通缩,也就是说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40个月下降,这间接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如果产能过剩过于严重的话,它也许有维持经营的意愿,但是进一步投资的意愿将会非常弱。
再有就是影响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房地产投资。PPT中提供了一个指标,就是房屋新开工面积这个指标。这个指标通常对房地产相关的固定投资具有前瞻性的意义。房屋的新开工面积的增速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处于负增长。后续的房地产投资的实现,将会继续放缓。所以,我们说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短期波动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固定资产投资这个指标将会大概率地进一步放缓,主要是制造业投资很弱,同时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当然,尽管最近有些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销售似乎是有所企稳甚至出现反弹,但是总体从全国范围来看依然比较弱,同时房地产销售并没有转化为房地产的开工进而转化为房地产的投资。
但是,尽管如此,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尤其是GDP的增长速度依然比较稳定,整个上半年依然维持在7%左右,这个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维持这样一个7%的增长的背后,实际上它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个结构变化就是今年上半年以来金融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对GDP增长的贡献明显加大,在PPT里面我提供了一张上半年金融业对GDP贡献的这样一张图,这里面用名义GDP的增长速度来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在过去一直以来金融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大概是10%左右,而今年上半年,GDP增长的贡献中来自金融业的贡献已经达到了将近30%。换句话说,我们经济增长速度尽管维持了7%左右,但是这个速度是有虚高的成份的,而相当程度上是跟我们上半年的金融活动活跃是有关系的,而金融活动的活跃很显然是跟上半年的股票市场的繁荣是密切相关的。
第一部分对当前中国短期经济形势总结下来就是乏善可陈。总体上,实体经济还是比较弱的,前瞻性地看,恐怕出现明显改观的可能性也不大。而今年上半年以来经济增速依然稳定的主要贡献因素是来自于金融业,而金融业的贡献很大程度上跟股市的繁荣是有关系的。鉴于前一阶段股票市场的调整,这个因素恐怕将不会像上半年那样持续地在下半年发挥积极作用。这就是我想谈的第一部分的内容,就是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
中国经济“新常态”: 转型进行时
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变化如何理解,这就过渡到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我们当前的经济形势的短期变化,可能跟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尤其是中国经济的转型是有密切关系的。所以短期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是有更深层次的经济转型和中长期的背景的。
实际上,观察中国经济的变化,对我们分析关注中国经济的内在规律性是很重要的。同时,我一直认为当前研究和关注中国经济离不开对整个全球经济形势的判断,中国经济的很多规律性实际上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可能会看得更清楚。实际上如果从全球范围内来看,自从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一直处在动荡之中,从2008年到现在已经将近七八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回头总结,一些规律性可以看的更清楚。我第二部分就谈谈这个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经济转型,谈谈中国经济周期的一些变化规律性。
实际上,全球经济在08年之后也就是我们说的全球经济后危机时代,我总结有这样一个动态特征就是所谓的“先进先出”。在我的PPT里面提供了一张演示图,实际上从全球经济的变化来看,有所谓“先进先出”的特征,就是美国经济最先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受到打击,经济首先触底,而美国的政策也是最先做出反应,做出比较强的反应,来拯救经济,避免危机的蔓延。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发端于美国,逐渐在全球经济中蔓延和波及。从美国开始波及到欧洲,进而波及到新兴市场国家,危机的这种渐次影响是看得比较清楚的。由于美国最先受到危机影响,经济最先触底,政策最先反应,也不奇怪美国经济也是在全球经济中最先复苏的。欧洲经济现在也基本上是在底部,新兴市场国家可以说是市场危机最后受影响的国家,中国可能是新兴市场国家中受危机影响最后的一个国家,所以从这个动态特征来看,中国很可能是全球经济中最后摆脱危机影响的国家。
如果要走出这个影响,进入一个什么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常态”。当然,我们现在描述中国经济使用“新常态”这个词,始于去年四五月份间,我们最高领导人描述宏观经济时首先使用了“新常态”这个用法来描述宏观经济。实际上“新常态”这个词描述经济的变化也有一个“先进先出”的规律性。很早在美国已经开始用“新常态”来描述美国经济以及美国经济走出危机后的特征,所以这个“新常态”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全球经济。
这个新常态的特征到底是什么?我的总结是,全球经济经过危机之后,后危机时代的动态特征表现的是“先进先出”,静态特征就是“三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用这样一个分析框架来讲,尽管当前描述中国宏观经济和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不同种说法,但是,比较纯粹的宏观经济层面来讲就是这“三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美国的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都已经发生了,尽管美国已经准备加息,但只是从零利率开始,可能即使加息也会很慢,利率水平跟危机前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尽管美国经济复苏比较强劲,但也就是维持在2%、3%左右,跟危机之前的4%、6%这样一个区间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总体上来讲,经济表现出的将是继续维持这种静态特征,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这点在当前的欧洲表现更为明显,欧洲有通缩的风险,没有增长,利率是零,甚至有一些国家是负利率。
在这样一个全球规律下,中国我相信也不例外,中国的宏观经济也会表现出这三低特征,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应该说低增长已经发生了。中国经济在2007年、2008年的时候,在个别季度出现了超过15%的增长,但现在即使是比较乐观地看也就是7%的增长,所以增长速度已经腰斩。通胀方面,刚才提到了生产者价格指数就是PPI连续40月通缩,消费者价格指数也处在2%以下,有明显的通缩的风险。
如果说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跟其他国家有不一样的地方,那么这个不一样最集中的就体现在,低利率在中国尚未完全发生。如果中国经济的规律性离不开全球经济的规律性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利率随着增长和通胀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这就是把我们当前的宏观经济的一些变化放在这样一个全球背景来做一个分析比较,可以得出的结论。
实际上具体到中国的经济转型,这次全球危机只是触发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催化因素,从各国发展的规律性来看,中国经济转型迟早要发生,而且一定会发生。这个规律性在跟我们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接近的经济体早就发生过,中国现在发生的事情跟其他的国家经济的变化没有明显不同。在这里我特意准备了PPT,对比中国经济从2007年2008年的变化和当年日本以及当年韩国的变化规律性来进一步说明中国的经济转型实际上是一个客观规律,这个转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做这样一个比较,详细我就不展开讲了,结论如果大家看这个PPT的话,显示是比较形象的。实际上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在2007年2008年那个时点上达到的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跟日本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水平,以及韩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几乎是一样的。而日本的收入水平在达到中国2007年2008年那个水平的时候,日本经济发生了非常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同样韩国经济在达到中国2007年2008年的水平的时候,也就是韩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也是跟中国的收入水平是一样的,那个时点也是韩国经济的一个拐点。
如果从经济增长的短期历史来看,中日韩三个国家从发展阶段来讲是各差20年,中国落后韩国20年,韩国落后日本20年,中国落后日本40年。那么,我们对比这三个国家达到同样收入水平的那个阶段的经济变化规律性就显得比较突出了。第一,当经济出现拐点的时候,三个国家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无一例外出现快速下降,这看得比较清楚。第二,三个国家的经济结构都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说到经济结构,通常可以从三个角度或三个维度来描述,一个是经济的生产结构,也就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个是经济的支出结构,就是所谓的三架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一个是经济的收入结构,就是在经济的构成中,劳动者的收入、资本家的收入以及政府的收入。
从我准备PPT图中,大家能够非常形象地看出,这个经济转型的特点就是,在拐点出现之后,在生产结构中,第二产业就是工业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第二点从支出结构看,消费占GDP的比重出现拐点快速上升,而投资占GDP的比重出现拐点快速下降,这点在中国、韩国、日本都发生了,在中国这个拐点显然已经出现。第三就是经济的收入结构,也就是经济创造的收入这块蛋糕在不同的经济要素主体之间是如何分配的。从日韩的规律性我们也看到企业利润作为一个整体占GDP的比重是下降的,而劳动者收入占GDP的比重是上升的。
实际上,这样的规律性,是我2009年,在摩根斯坦利做首席经济学家的时候就做了的一个比较。当时,提出这个结构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只是一个预测,但现在6年之后回头看,这些变化都已经发生了。这进一步说明中国经济的转型本身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为什么呢?它背后根本的因素还是回到经济最基本的因素,那就是中国人口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如果把这些结构性的变化和经济增长速度连在一起的话,核心的逻辑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生,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劳动者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整体上升,于是劳动者的收入占经济的比重上升,由于劳动者的收入上升,进而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企业利润比重下降,随着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影响,自然企业的投资意愿就会下降。随着劳动者收入比重的上升,由于劳动者比资本家或资本所有者的消费倾向更高,自然消费比值就会上升。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消费什么?如果刚开始还是消费一些耐用消费品的话,那么随着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的主要支出将花在服务业上,教育、医疗、旅游等等。所以,这些结构性的变化,背后是有一个共同驱动因素的。
这就是我今天讲的第二部分内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实际上所谓的“新常态”,跟全球经济大的背景是有关系的。中国这个“新常态”,对于中国来讲是新的,从全球尤其是和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模式比较相近的经济体比较来讲,并不新,这个转型是一定要发生的。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客观地和以一个平常心来看待中国的经济转型以及它对短期的宏观经济的影响。
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第三部分就谈谈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之所以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在各方面大家讨论比较多,争论也比较多,我也提出这方面的想法。
应该说从宏观经济政策来讲,第一点就是货币政策的宽松周期已经开始。从利率的变化以及存款准备金的变化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宽松周期已经开始,而现在仅仅是开始,如果大家相信全球的规律性,相信三低的静态特征的话,中国的利率水平实际上整体来讲还是比较高的。中国已经出现了低增长,低通胀,但是利率的水平整体还是滞后的,这点看实际利率水平尤其明显。所以,尽管从短期看,利率从央行政策层面上来讲,年内减息的次数可能是有限的,但是从趋势来看这个过程远未结束。尽管有货币政策宽松,我们看到短期利率是下降了,因为央行能够直接影响的就是短期利率,短期利率下降是已经出现了,但是中长期利率仍然是居高不下,这点我在PPT里面也专门准备了一个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这张图来说明。
中国的短期利率是降得比较快的,但是中长期利率变化不断。在这个债券收益率曲线上则表现为明显的陡峭化。所以,这个意义上来讲,货币政策的宽松,尽管短期起到效果,但是它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还是相当有限。因为毕竟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要体现在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尤其体现在中长期利率的下降上。中长期的利率尚没有下降,这里面的因素比较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产能过剩,包括有一些投资主体,由于经济调整的过程比较缓慢,尚没有完全地退出市场。它们的经济需求仍然比较旺盛,推高了中长期利率,这里面如果说前期2013年2014年主要表现为房产行业对资金的需求比较强劲的话,到了2014年下半年以及今年以来,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资金的占用和需求仍然很强,从而出现了比较典型的宏观经济中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也就是尽管有货币政策的宽松,但是由于财政的对资金的占用,对资源的占用,这种挤出效应推高了中长期的利率水平。
这是我们当前的政策选择上的特点,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宽松这个任务并没有完成,还需要继续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长期利率的下降本身只能由货币政策间接影响,从长期来看最终还要靠市场出清。这里面的市场出清当然很重要的是需要中长期投资主体,尤其是财政性质的中长期投资资金需求要下来,这个中长期利率才会下来,但是从趋势上看我们相信这个利率一定会下来。这是利率的变化。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货币指标,那就是汇率。因为毕竟我们人民币汇率尽管经过了十年的改革,2005年7月22号开始人民币汇改,不久前刚刚完成了十年改革的进程。人民币汇率总体来讲,应该说仍然是一个政策工具,所以我们在谈政策的时候也不得不谈人民币的汇率。
人民币汇率我在PPT里面也给大家列出了。尽管我们谈到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中国短期宏观形势的走弱,甚至出现了货币政策的宽松,但是如果看人民币汇率的话,却一直是坚挺的。人民币汇率的坚挺表现在人民币汇率对一篮子汇率的这种所谓的实际有效汇率的指数实际上仍然从2005年改革以来,一直在历史最高位。这点跟其他国家的货币变化对比,就看得更明显了。我在PPT里面有一张图,对比2012年以来,世界主要货币对美元的变化,除了美元指数以外,人民币汇率在世界所有汇率中是最强的。在这期间除了人民币以外,其他所有的货币都对美元出现了贬值,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元出现了大幅度贬值,超过了30%—70%的贬值,而人民币汇率对美元还是升值的,升了1.4%。当然,人民币汇率从2005年7月汇改以来到现在,累计应该升值了将近30%。
这就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一个特点,货币政策有所宽松,但是财政政策方面,由于财政性质的行为对资金的占用仍然很强,所以出现了这种挤出效应,中长期利率仍然维持高位。同时很有的意思一点是,汇率仍然很强。我们知道,如果谈到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强的汇率对贸易是不利的,而我们的出口很弱,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很弱的。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经济这么弱的情况下我们要维持这么强的人民币汇率?这里面恐怕就有其他的考量,这个考量包括一些跟短期宏观经济波动不那么密切相关的因素,比如说一些战略考量,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篮子的问题,这些战略问题可能需要维持一个比较稳定甚至偏强的汇率来实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显然是一个战略目标,跟宏观经济短期的波动关系不是很大。所以,正是由于政策当局寻求在战略目标和维持短期经济增长这样一个短期的熨平经济周期考量之间的平衡,出现了在汇率上表现的纠结尤为突出。前瞻性地看,利率应该进一步下降,中长期利率我们认为最终会下降。而汇率,一旦我们的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尤其是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篮子这个战略目标实现的话,维持一个强势人民币汇率的战略意义就不是那么强了。所以,前瞻性地看,至少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或升值空间我们认为是有限的。
我讲的第三部分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出了一些观察,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变化做了一个判断。
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前景
最后,也是今天我讲的最后一部分,就谈谈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前景的一些思考,这是一个大的问题,要讲起来非常复杂。在这里我只是用两张图来跟大家说明一下,当前中国经济中长期来看,到底有一些什么关键性的问题。
谈到中国中长期的增长前景,有乐观派和悲观派,总体来讲还是应该乐观的。在这里面我给大家提供了一张图,这张图把中国经济的发展放在一个更长的历史长河中来比较的话,把中国跟欧洲来比较的话会发现,实际上尽管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所谓的经济奇迹,但这个奇迹本身如果放在历史长河来比较的话,尤其是跟欧洲从公元400年开始比较的话,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闪光点,这个闪光点就是在过去30年中中国经济出现了快速上升,这个快速上升仅仅是缩短了跟发达国家的距离,但是跟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差距仍然巨大。
在出现过去30年快速增长之前,中国经济实际上经历了几百年的停滞,基本上是开始于宋末元初,一直到上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几乎是处于停滞的,中国的收入水平没有任何的提高,甚至在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到上个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实际上绝对收入水平是下降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快速增长只是一个赶超,只是一个多年压抑的释放,尽管有一个释放,从收入水平上来讲,跟发达国家还差距非常大,如果再比较财富水平的话,差距会更大。从这个意义来讲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很大,这个大主要是因为收入水平低,人们追求经济繁荣、拥有财富以及经济自由的意愿非常强烈的,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动力。
所以,我们长期来看不能悲观,我这里面说了所谓“中国梦”不是梦,还是有可能实现的。当然,这是放到一个很长的历史来比较了。可能这张图也是一些主流媒体提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后的一些考量吧。
但是当前尤其是考虑到短期经济形势的不乐观,现在讨论比较多的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以后,整个收入水平应该是已经有一个快速提升,现在提出的问题是中国经济未来会不会进一步成长,以至于穿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进到中高收入的国家?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在当前的讨论过程中也有一些概念不清楚的地方。我先说结论,我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本身也许就是对一个国家来讲是一个常态,而不能称为陷阱,因为收入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高收入国家你是中等收入的国家,相对低收入国家你是中等收入国家,所以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大家都学过统计,如果把全球各国的收入水平看作一个统计分布的话,大数定律一般意味着这个分布是一个正态分布。我们知道,正态分布在平均水平附近分布的概率是最高的,那么大概将近70%的概率是在中等水平附近。换句话说,进入高收入水平,从统计规律上来讲就是相对小概率事件,从正态分布一般情况来看,高收入的20%是收入高水平国家总体占20%,80%的国家是在中等水平或低收入水平。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人口占世界20%,如果是中国有朝一日进入高收入国家,意味着高收入国家中的20%全部来自一个国家中国,那么显然这个是小概率事件。
我这里面给大家看这张图,是世界银行做的,分析了从1960年以来各国的收入水平的变化,通过跟美国收入的对比来划分出从1960年以来哪些国家从中等收入进入到高收入,哪些国家维持在中等收入水平,哪些国家从中等收入退回到低收入,哪些国家继续留在低收入水平。我们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什么是低收入陷阱,哪些国家进入到高收入。从这个规律上来看是符合整体的统计规律的,也就是大多数国家在过去的30多年,40多年里,多数国家是维持的,之前是中等收入国家的话,它现在依然是中等收入国家,也有次大多数的国家从中等进入了高收入,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国家是从中等收入退回到低收入,也有很多国家40年前50年前是低收入,现在仍然是低收入,所以从这个数据来看,也似乎有这个规律性。
所以,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中等收入陷阱?我说与其说它是陷阱不如说是常态,因为像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实际上能够维持在全球的中等水平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当然,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中国肯定有一些地区有部分人口会进入到高收入水平,在全球来看都是高收入水平,但是中国整体来讲进入高收入水平是非常的困难,从统计规律上来讲就是非常困难的。其次,核心原因是中国太大,因为如果中国经济增长继续维持这样高速的增长的话,它是不可持续的,这个表现就是所谓的你生产什么东西,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个东西的供给增加得很快, 就会越来越便宜,你开始消费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在全球来看就会越来越贵,因为太多的人去生产,太多人的去消费。用一个专业术语来讲就是贸易条件的恶化,而贸易条件的恶化对一个国家来讲就相当于这个国家整体税收的提升,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国家整体来讲,收入水平上升的空间是有限的或障碍是很高的,这个跟小国家比是不一样的。如果真要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话,不能靠资源的投入,不能靠简单的外延式的扩张,必须有创新的技术,创新的制度。而且这个创新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是让中国13亿人口受益,而不被世界其他国家复制的技术和制度。如果是大家都能复制的话,那么放在全球范围来看也是很难有相对优势的,这两点显然都不容易实现。
善用资本市场:一个悖论
我想因为我主要讲的是经济问题,我最后就涉及一点点资本市场的问题。因为我们主要是想讨论经济问题,当然涉及资本市场问题,也是结合经济和市场的这样一个关系。我想提出一个悖论,这个悖论就是如果大家对中国经济未来成长都非常乐观,并形成高度共识的话,由于资本市场的作用,反而越可能导致这个预期无法实现。由于对未来经济发展预期过于乐观,并形成高度共识的话,反而越有可能会导致这个预期无法实现,这个中间的中介就是资本市场。
因为资本市场本质上来讲是对未来折现的机制,尤其是股票市场,是对未来的项目、企业现金流的折现,体现到当前的资产价格上。如果所有的投资者都对未来很乐观的话,就会形成一致预期,但是这个高度一致的预期就会推高当前的资产价格。当前的高资产价格会吸引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向虚拟经济集中,从而形成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由于缺乏资源投入,实体经济如制造业和农业竞争力的弱化,反而会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因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最根本的动力,还是来自于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没有实业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大量资金由于高的资产价格的吸引进入到虚拟经济,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期待的可持续的高增长是很难实现的,这就是所谓的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这个在现实中已经发生了,“脱实入虚”,大量人才不愿意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基础性的教育,而比较倾向于学一些金融,或者是跟虚拟经济相关的专业,这些实际上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实体经济可持续增长都会有威胁。所以,当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都预见一个事情要发生的时候,结果反而降低了发生的概率。
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对资本市场需要更注重经济的供给面的管理,需要规范资本市场的发展,防止经济过早出现泡沫化,因为经济泡沫化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所以结论就是,要善用资本市场,不能过度使用资本市场,否则的话反而会使我们很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经济的初衷无法实现。
以上是我今天已经准备好的内容,跟大家做的交流,下面我就利用余下的时间来回答各位校友提出的一些问题。
石涛:当前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很大,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有空间吗?在各种政策不见效的情况下,会不会重启土地财政的老路?下一波靠农村集体土地?
王庆:这个提出了很重要的问题,有一些问题我也回答不了,因为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地方政府债务的确压力很大,同时当前我们的政府希望进一步保增长,所以利率下降了以后,它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所以债务压力可能还会加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校友提出是否重启土地财政,这个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前提是房地产市场繁荣,房地产市场要是继续疲软是无法实现土地财政的。所以,会不会出现农村土地集体土地的进一步改革,我认为有可能,但是概率不高。更有可能出现的,你想想当地方债务比较重的时候,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希望能够通过收入的提升,之前是靠卖土地,现在土地的市场卖不掉了怎么办?就是通过变现现有的资产来降低债务。
陈祺超:从GDP与利率之间明显的正向关系来看,中国货币政策走向似乎因循着美国泰勒规则之思路,那么是否可以认为中国经济下台阶背景下,长期利率趋下已是大势?利率下行对于中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有何影响?对于零售消费、支付行业、房地产行业(结合人口拐点到来)有何影响?
王庆:长期利率下降是一个大的趋势,这点我是完全同意的,中国的货币政策尽管在过去有自己的特点,但是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政策问题,前瞻性地看将会越来越展现更多的国际性,所以所谓的泰勒规则不是美国的泰勒规则,是货币政策的泰勒规则,从泰勒规则的框架上来理解,我相信是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考虑到经济增长的放缓,通货膨胀的下降,中国利率下行大趋势我觉得应该是比较明确的。
至于利率下行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有何影响,对零售支付、房地产行业有何影响,这个方面我就不是专家了。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过去的两三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个发展本身我觉得需要区分哪些是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哪些是互联网金融表象背后的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监管套利。这点,我觉得我们可以对比为什么在互联网发达的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不如我们这边繁荣,这是值得思考的。互联网技术尤其移动互联网技术兴起的时代恰好叠加了中国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的时代,两者叠加催生了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这样一个进程的阶段性的结束,我们当前互联网金融中有很多的业态也许并不具备持续性。
梅浩超:宽松的资金面下,目前收益率曲线极度陡峭化,背后是否隐含了对经济回暖、通胀回升的预期?而这种预期背后的动力,主要来自什么,后期极高的期限利差如何回归?
王庆:这个问题问得非常专业,在讨论中也提到了。的确,中国当前的债券收益率曲线的陡峭化比较明显。当然,收益率曲线的变化对判断未来经济形势是非常有用的。通常有一个说法,就是收益曲线陡峭化预示着资本市场对未来的前景相对乐观,相反收益率曲线如果平坦化或者倒挂的话,往往资本市场预期经济会走向衰退。至于中国当前的债券收益率曲线陡峭化,是否意味着当前资本市场对经济回暖、通胀回升的预期呢?我判断收益率曲线陡峭化可能只是一个短期的现象,前瞻性地看,我认为收益率曲线还会趋于平坦化,这个平坦化主要是体现在中长期利率的下降上。
梅浩超:目前受美国加息影响,我国汇率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但是受申请加入IMF的SDR影响,汇率是否会持续保持较为稳定?如何在干预汇率造成的利率回升和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融资成本,保障地方债发行之间权衡取舍?货币政策空间是否持续缩小?
王庆: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的确是,从中国来讲,随着美国加息周期的开始,中美利差的收窄会对汇率产生一定的贬值压力,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刚才我们提到的,中国经济当前的周期性特点客观上也需要,所以货币的走弱是应该发生的,但是没有发生就是因为有其他的战略考量,包括人民币国际化和加入IMF的SDR的影响。人民币加入SDR的影响应该是比较深远的,甚至可以把它跟我们中国经济加入WTO这个影响相比。因为SDR目前为止只有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四个货币,所以中国如果加入进去的话,有点像中国在货币层面上成为常任理事国一样,象征意义非常大,象征意义背后也会帮助推动中国的一些改革,包括资本账户的开放,包括汇率的弹性增加,以及其他方面的透明度和制度建设。这本身像中国当年加入WTO一样,通过这种对外开放明确的目标推动国内的一些改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一个战略的考量。短期来看应该说它对我们短期货币政策的执行是有一些牵制的,这个牵制表现在汇率不能贬,第二我们利率下降过程恐怕也不能太快,因为一方面如果美元利率上升的话,中国利率又快速下降的话,利差加大会进一步加剧我们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压力,而人民币汇率贬值是不利于中国战略目标实现的。
梅浩超:2季度的GDP第二产业增速较低,而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业的大幅增加成功的使得经济增速保持在7%,如何看待高增速的金融业增长的可持续性及其对未来GDP的潜在影响,会否导致未来GDP的增速回落?
王庆:我们三季度和四季度跟去年相比从水平上还是提高了,同比增长速度,金融市场的贡献可能还是正面的,但是如果说环比来看我估计三季度和二季度比,四季度和三季度比,我估计金融业对GDP的贡献会减少。
李明良:国家队救市对中国股市的走向有什么影响?在美国加息的背景下如何判断未来的股市走向?
黄文欣:请问师兄对A股下半年的走势有何见解?
王庆:关于国家救市对股市的影响,以及对A股形势的判断,这个不是我们今天主要谈的内容,所以这里就不展开了。总体来讲,我们重阳投资的观点一直是这样的,因为重阳投资长期以来一直是坚持价值投资,理性投资,所以我们实际上对今年上半年的市场的快速上涨,我们一直是比较谨慎的,从操作来讲也是比较谨慎的。市场在短期内有了快速的调整,一定意义来讲,市场蕴含的风险的确是释放了不少,前瞻性地看我们认为更多的是一个结构性的市场,系统性的机会概率可能不大。在这样一个市场上,坚持价值投资,坚持自下而上地选择优质标的可能会更重要。
白宇龙:近期有人提出了超级去杠杆理论,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资本市场去支持呢?
王庆:实际上所谓的超级去杠杆理论,我个人倒不是特别认同这个观点,因为中国整体的杠杆率并不高,中国整体债务水平跟发达国家比,跟美国、欧洲、日本比的话还是低很多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不存在宏观层面的去杠杆。问题是中国的杠杆分布不均匀,企业的负债率很高,居民的负债率很低,政府的负债率在上升但是总体上也偏低。所以,这个意义上来讲,如何实现这个所谓去杠杆不是简单意义上宏观的杠杆率,而是这个结构调整,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了所谓的发展多重资本市场,希望企业更多的通过股权融资,而不是债权融资,这样通过加权益去杠杆,通过这种积极的去杠杆方式来使中国企业的融资结构发生改变,也就更有利。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什么样的资本市场支持?当然,谁都希望市场是繁荣的,繁荣的市场能帮助解决很多的问题。但是,资本市场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个规律不是政策完全能左右的。
徐瑗:在这里我有两个问题要提给王庆校友,第一个刚刚我们上半年的数据说我们的CPI是在2%底下,那我们也同时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猪肉价格的涨幅蛮高的,通过过往猪肉影响CPI的规律来看,猪肉价格的上涨会对CPI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轮猪肉价格的上涨对CPI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它是否会改变中国货币宽松的预期?谢谢!
王庆:的确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猪肉价格涨的比较快,那么从过往规律性来讲,猪肉价格是CPI构成部分中对整个宏观经济或者是影响通胀各种因素中最敏感的一点,所以这个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因为,如果是猪肉价格上涨反映了整体上通货膨胀压力的话,意味着未来的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是有限的,如果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有限的话,会影响资本市场的预期,对资本市场影响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猪肉价格的上涨,可能这次还真是不一样,这次更多反映的是猪的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原因。因为这次猪肉价格的上涨并没有伴随着其他食品价格的上涨,比如说其他的禽类、鱼类、蛋类甚至是食用油的价格上涨,没有出现大范围的食品价格的上涨,我们倾向判断它更多的是反映猪的生产中的因素,可能更多的是一个微观层面的变化,不是一个宏观层面的通胀的压力产生的。当然,这个问题的确是值得高度关注的。
Wendy Lu:感谢王总的精彩分享,想问问王总从行业来看,您认为哪些行业会成为未来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王庆:谢谢这位校友问的问题,哪些行业会成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这个实际上要说好回答也很容易,就是大家平常说的,像刚才讲的宏观的大的变化就是消费啊,尤其是医药啊,甚至是旅游啊,教育啊,这些方面的发展的空间都是很大的。从中国现在经济发展的阶段面临的问题来讲,在生产方面,比如说环保、新能源这些也都是很重要的。当然,问这个问题可能大家关注的是好的行业是不是有好的投资机会。应该说好的行业并不一定就有好的投资机会,差的行业和差的企业并不一定不是好的投资机会,这里面就有一个估值的问题了。如果大家认为,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行业有前景,所有人都认为这家公司有发展前景的话,它的估值一定很高,估值很高的话,就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同理,即使在最糟糕的行业,如果大家都认为钢铁行业很差,钢铁行业中的某些企业是很差,但是从行业角度很差,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它并不一定不是好的投资机会,因为它可能估值很低,也许是估值过低了,这些也许是好的投资机会。所以自上而下的宏观的分析,经济分析,落实到投资上来讲,还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就是对投资标的估值的判断。所以这点是我们作为投资人来讲都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的。
蒋宇芝:近期美联储加息预期逐渐增大,兼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对中国经济影响程度几何?
王庆:我们刚才提到的PPI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40个月的通缩本身跟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行是有关系的。当然大宗商品价格下行本身对中国经济是好事情,中国经济中如果有什么亮点的话,或者说有什么星星之火的话,就是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行,这个有利于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贸易条件的改善对于国家来讲,相当于对国家整体的减税,所以这是好事情。但是,它更多的体现在成本的节约上。所以有些企业,它可能利润率会提升,因为它的成本下降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对中国经济毫无疑问是好的事情。
关于债券市场,我相信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目前为止我们债券市场上基本上还是利率债,信用债市场还是相当有限的,尤其是在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债券违约的情况下,信用债本身这个市场是不健全的,未来的信用债市场的发展空间自然就非常大,包括中等级的信用债甚至垃圾债空间很大。但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打破所谓的刚性兑付,要真正有债券的违约,这点上我们从社会的层面来讲对这个接受程度还是慢的过程。而在股票市场上没有刚性兑付的预期。我相信股票市场经过这一轮调整,很多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风险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后,可能对债券市场的兴趣会加大,尤其是对信用债会更感兴趣。
王庆: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首席策略师
转自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校友会
馆藏&9429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