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哈佛研究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结论可以得出结论是什么意思什么结论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研究专 业: 金融学关键词: 中央银行独立性 金融全球化 自由银行制度 世界中央银行 货币联盟分类号: F832.1形 态: 共 65 页 约 42,575 个字 约 2.037 M内容阅 读: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有关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理论,探讨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情况,思考中央银行的发展方向。本文提出的一大背景是,大量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研究已经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提出,一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与通货膨胀率呈反向关系。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率的这种关系有利于研究与通货膨胀有关的名义变量,比如名义利率。而这些名义变量对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决策制定有重要影响。所以,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研究不仅有学术意义,并且对各个决策层而言有实际意义。本文的第二个研究背景是,近一二十年来,一些国家为增强价格的稳定性,纷纷加强了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国二战后的通胀纪录在发达工业国家中是最好的,因而德意志联邦银行的高度自主权常常被视作保证价格稳定的有效手段;第二,欧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要求,设立一个独立的中央银行是加入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前提条件,并且保持价格的稳定将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最主要目标;第三,一些拉美国家在成功地稳定住价格后,纷纷寻求机构上的安排,以免重回持续高通胀的老路;第四,在许多经济转轨国家中,创建一个独立的中央银行是建立有序的市场经济组织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近年来的金融..……全文目录前言第一章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涵及理论研究第一节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具体内容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概念二、影响中央银行定位的因素第二节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理论研究一、低通胀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与中央银行独立性二、保守中央银行家方法三、委托―代理理论四、对上述理论的认识五、保持中央银行独立性地位的合理性第二章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第一节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指标体系一、CWN 指标二、立法独立性指数三、换届率四、对CBI 指数的认识第二节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实证研究一、已有的实证考察二、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其在我国的可行性第三章
中央银行的发展方向第一节
技术进步对中央银行的存在构成威胁一、技术进步下中央银行的存亡问题二、自由银行制度三、中央银行未来的独立性地位受到威胁第二节
金融全球化使中央银行走向国际化一、中央银行发展方向的设想二、中央银行对外独立性第四章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及发展方向第一节
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具体情况一、职能独立性二、组织独立性三、经济独立性四、成立银监会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第二节
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地位的发展方向一、保持中央银行对内的相对独立性二、加强中央银行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结束语附录参考文献相似论文,59
页,F832.1
67页,F832.1,48
页,F832.1
F224,54
页,F832.1,51
页,F832.1
F224,69
页,F832.1
F224,143页,F832.1,57
页,F832.1,51页,F832.1
F271,202页,F832.0,56
页,F832.51,47
页,F832.51,70
页,F832.51,59
页,F832.48
F279.243,62页,F832.33,72页,F832.33,43页,F832,51页,F832.33,59页,F832.33,53页,F832.33中图分类:
> <font color=@2.1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中国金融、银行
& 2012 book.中央银行独立性;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起源及其发展;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是在商业银行普遍建立,货币关系;(1)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如何处理中央;(2)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上个世纪70年代初这一期间;兰银行总裁诺曼(MontagnNorman),德;(3)从上世纪70年代到至今是中央银行相对独立阶;(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提出,最早是要
中央银行独立性
一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起源及其发展
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是在商业银行普遍建立,货币关系和信用关系广泛的的存在于社会经济之中的前提下产生的。他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商业银行所不能解决的信用货币发行,票据交换和清算,支付能力保证,金融监督,政府融资等问题。因此从中央银行产生的那一天起,她就具有了和普通的商业银行所不同的特性和任务。其中独立性问题可以说是首要问题。这是因为中央银行所具有的独特的属性所要求的。从世界范围来看,不论是某家大商业银行逐步发展演变成为中央银行,还是政府出面直接组建成立中央银行。他都具有“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三个特性.
(1)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如何处理中央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是直接对政府负责还是想相对对政府负责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查看中央银行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她的独立性问题可以说是经历了中央银行高度独立,中央银行基本不独立到中央银行相对独立的发展历程。从中央银行的产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这一段时间。中央银行处于高度独立的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金本位体制下金融秩序比较的稳定,货币的流通比较稳定,国内的物价和外汇行市可以通过市场自发的调节;这一时期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思潮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对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缺乏认识,中央银行的实际的职能还限于维持银行券和黄金的自由兑换等原因。因此政府对于中央银行的控制和管理干预程度并不强,中央银行和政府的关系更过的是体现在业务之中。
(2)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上个世纪70年代初这一期间中央银行基本上是不独立,只是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调控手段而存在。这主要是由于战争期间,为政府筹集战争经费的需要和战后对于经济恢复的需要,政府加大对于中央银行的控制,从而扩大货币的发行,刺激经济增长。这就使得许多的国家发生了通货膨胀,出现经济的危机。特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以凯恩思为首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流行。使得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大大的消弱。在此期间,1920年在布鲁塞尔和1922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两次国际经济会议上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提出了减少政府的干预,实行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的主张,如当时的英格
兰银行总裁诺曼(Montagn Norman),德国国家银行总裁薛德 (Schacht),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司托朗(Strong)等人都支持这一观点。这是在中央银行的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中央银行对立性的问题。
(3)从上世纪70年代到至今是中央银行相对独立阶段。由于70年代经济滞胀的出现。引起了经济的衰退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凯恩思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不能同时并存的观点在滞胀的现实中失去市场。而以佛里得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思潮的抬头。各个国家都减少了政府对中央银行的干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们对于中央银行相对独立于政府的必要性,认识更加清晰、更为深刻,已在更广泛的基础上达成共识。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利用实证方法,对中央银行独立程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哈佛报告。报告认为,中央银行的独立程度与经济的良性发展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只有保持中央银行高度的独立性,才能在低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实现适度的经济增长和低的失业率。在中央银行独立性非常高的德国和瑞士,其经济增长率为3.1%时,通货膨胀指数为3.1%;与之相反,在中央银行独立性非常低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其经济增长率为3.8%的代价是通货膨胀指数达到了7.5%。其次,金融监管上的独立性,已成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新内容。例如1997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银行业有效监管的核心原则》,明确提出:“在一个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下,参与银行组织监管的每个机构要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并应享有工作上的自主权和充分的资源。”,“为有效执行其任务,监管者必须具备操作上的独立性、现场和非现场收集信息的手段和权力以及贯彻其决定的能力。”最后,一些国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在立法和实践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1997年5月11日,日本国会通过了一部全新的《日本银行法》,新法自1998年4月1日起施行。
(一)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
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提出,最早是要使其与一般商业银行相对脱离,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专注于中央银行业务。但随着国家对中央银行影响和干预的加强,中央银行日益沦为“政府的工具”以至于其固有的职能难以实现。因此,目前各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是强调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相对独立。因而所谓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履行法定职能时的自主性,能不受外界压力、干扰
的影响。当然这种独立性是有限制的,一般是相对于政府的独立。
(二)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理论分析
学界对于中央银行是否有必要保持必要性的问题是有分歧的,反对者认为经济问题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没有任何机构或者个人能做出正确而及时的判断,如弗里德曼曾写道:“在一个分散责任而却把大权赋予少数人从而使重要政策行动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带有偶然性的个人性格和作风的这一制度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反对?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的技术性的论点。”[2]但是大量的历史研究却表明:在降低通货膨胀方面,那些有独立的中央银行的国家,往往比那些将中央银行置于选举出来的政府官员制约之下的国家要成功得多。因此,本文是赞同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的,理由如下:
首先,中央银行独立的法律地位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必要保障。一方面,中央银行和政府在追求经济目标时存在偏差,二者侧重点不同。这样就使中央银行和政府在宏观经济目标的选择上并不一定在任何条件下、任何时期都保持一致。基于对政府的职责以及政治因素影响的考虑,政府行为的出发基点往往是促进经济增长,追求短期经济成效,很难充分兼顾长远利益;注重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忽视货币的稳定。这些极有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现象发生,并以牺牲货币的稳定为代价。二者目标的偏差决定了中央银行应当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不能完全隶属于政府。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关乎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对于经济发展和公共利益非常重要,其操作非常复杂,讲究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不能交给一群政治家或某些政治集团这样的“门外汉”去操纵或控制。
其次,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保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客观要求。在西方国家,政府一般都是每隔几年要进行一次大选,执政党为了争取选票,往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其政治目标的实现。而高工资和高就业会给执政党带来更多的支持,于是执政党便往往把放松银根作为支持高工资和高就业的主要武器。因此,在大选之前,政府往往实行放松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以争取选票,结果必然导致通货膨胀。此时如果中央银行绝对受控于政府,非但不能抵制来自政府过分强调经济发展速度所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压力,甚至会成为政府推行通货膨胀的工具,从而导致货币的非经济发行。所以,只有通过中央银行稳定币值政策的有效实施,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政府过热的经济决策行为,防止通货膨胀的发
生,起到经济稳定器、制动器的作用。而这一切的实现,都以中央银行具有较高的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作为前提。
二、对国外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考察
二战后,各国总结经验教训逐渐感悟到保持本国币值稳定以及经济的稳步发展,必须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并形成以下三种模式:
(1) 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具有较强独立性。
以德国、美国为代表。该类型的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可以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政府不能对它直接发号施令,不得直接干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当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政府发生矛盾时,则通过协商来解决。[3]如《德意志联邦银行法》规定:德意志联邦银行是联邦直接法人,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独立于政府,政府不能对联邦银行直接发布命令和指示。《美国联邦储备法》规定:联邦储备系统直接向国会负责,理事会每年向众议院议长呈交其业务的详细报告,由该议长将报告提供给国会;国会授权联邦理事会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合理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运作方式,无须经总统和联邦政府批准;如果政府和联邦政策相左,则通过有财政部国务秘书、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和预算局长参加的会议进行磋商解决;除个别情况总统可对其发号施令外,其它任何机构或部门均无权干涉。[4]
(2) 中央银行名义隶属财政部,但实际上具有相对独立性。
该类型的中央银行,立法上虽规定隶属于政府财政部门,但实际业务操作却保持较大的独立性。英国、日本、加拿大、挪威、马来西亚等国中央银行属此类型。以英国为例,1946 年英格兰银行国有化法案规定,财政部有权向英格兰银行发布命令,但在实践中,财政部一般尊重英格兰银行决定,英格兰银行也主动寻求财政部支持,互相配合,从未发生过“独立性”危机。1997年5月《英格兰条例》的修改,又在法律上承认英格兰银行事实上的独立地位。
(3) 中央银行隶属政府,自主性较小。
此类型的中央银行,不论在组织管理的隶属关系上,还是在货币政策的制定、执行上,都受政府的严格控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须经政府批准,政府有权暂停、否决中央银行的决议。属于这一类型的国家有意大利等国家。如意大利银行法规定,中央银行隶属于财政部,财政部派代表出席意大利银行理事会,如认为
董事会的决议反政府意志或与中央银行的地位不相称时,有权暂停会议决议的执行。[5]
通过对以上三种模式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用哪种模式,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基本上都是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是组织上的独立性,如中央银行是否从属于政府,其领导人任免程序与任期是否受到政府影响。《德意志联邦银行法》就规定:德意志联邦银行是联邦直接法人,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独立于政府。二是职能上的独立性,如中央银行能否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能否抵制财政透支及其他不合理的融资要求。《美国联邦储备法》规定:国会授权联邦理事会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合理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运作方式,无须经总统和联邦政府批准。三是经济上的独立性,如中央银行是否依赖于财政拨款,有无可供独立支配的财源。如果中央银行在组织上、职能上与经济上均能独立,则有较高独立性,会更有利于其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反之则独立性较低,其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易受到来自政府的干扰。
三、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考察
(一)央行独有职责确立的出发点――货币政策职责与监管职责的剥离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已经有了55年的历史。然而,直到1983年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分离,它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之后它又经历了三次职责上的分离,即1992年证监会的成立,对证券市场的监管职责从人民银行中剥离;1998年保监会的成立,对保险市场的监管职责也从其中剥离;及至最近银监会的成立,其职责再次得以细化。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在内部机构设置上也在为其职责的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1995年通过的原《人民银行法》,赋予了人民银行广泛的职责,其基本职能可以归纳为金融调控、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货币政策委员会,强化了其金融调控的能力。1998年,央行对分支机构进行重大调整,建立九大分行,使货币政策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直接计划调控向借助市场工具间接调控转变。日,经过修订的《人民银行法》于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强化了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上的作用,明确地提出了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专业论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15中央银行独立性等内容。 
 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涵中央银行独立性, 实际上是指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形态, 而独立的中央银 行一般来说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  中央银行独立性,一 般就是指中央银 行在履行制定与实施货币职能时的自主性。费雪(Fischer)把 中央银行独立性划分为目标的独立性与手段的独立性两个方面。 四种...  论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_金融/投资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论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在独立性方面有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地 方。...  三、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的关系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 这一关系包 括两层含义: 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题目: 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摘要: 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讨论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在分析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我国通货膨胀状况...  但是,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在人事任命、政策决策、财务预算 管理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 只有在立法和实践中更好地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 地位,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央...  研究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即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以中国人民 银行为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货币政策执行自由权,即 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不...  论中央银行独立性 所在学院: 年级专业: 姓名: 学号: 商学院 2012级会计学系 郝真
一、央行独立性概念中央银行独立性(CBI ,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央银行和政府是分是离关于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探讨摘 要:本文介绍了中央银行独立性概念及其理论模型,作者...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研究_与美国中央银行的比较_李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研究_与美国中央银行的比较_李勇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股票/基金&
中国央行缺乏政治独立性 但不是唯命是从的政策实施者
  最近,经济下行的风险又一次摆在中国决策者面前。新一轮刺激是不是迫在眼前?截至目前,市场虽然对央行是否全面宽松货币政策各有解读,但根据此前的经验,每逢经济下行,市场开始担忧,宽松刺激的可能性都迅速攀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不断强调为调整经济结构而容忍经济减速的态度,可是在中国特有的制度下,这一承诺仍然缺乏足够的可信度。
  唯命是从,还是有较大自主权?
  经济宏观调控主要有两个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按照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经验,货币政策由相对独立于政府的央行制订,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之所以保证央行的独立,是为了避免政府对货币政策的直接干预,避免其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稀释政府债务,实行短视的经济刺激,导致物价攀升,威胁经济长远发展。根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独立的央行是保证通胀有效控制的必要前提。也有各种研究从实证上证明:央行独立对与物价控制绩效显著正相关。
  从很多方面衡量,中国的央行――都算不上独立。它下属于国务院,受国务院的直接领导,行长也由中央任命,任何重大的货币政策变动都需要经过国务院会议批准通过。加上中国实质上党政一体的政治制度,通常的观点认为,中国人民银行缺乏独立决策权,只是中央政府统一政策立场的执行机构。
  央行听命于国务院,跟随政府财政政策实施货币政策,是常态,2008年金融危机应对就是一例。危机之后,中央决定实施财政四万亿刺激计划,货币政策也随之不断宽松,央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是根据《华尔街日报(,)》2011年的报道,央行行长和央行官员实际上对这一刺激政策存在异议,担心其规模过大,引发不良贷款和通胀。尽管如此,这并未改变财政货币政策双管齐下的大规模刺激方案出台。这些刺激的负面效应自2011年起开始显现,近几年房价物价高企,金融危机后的多轮大规模刺激当说难辞其咎。但为了与中央保持步调一致,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之后的多个场合为四万亿刺激计划辩护。
  然而,人民银行就毫无独立性可言么?从更长的时间段看,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央行在货币政策决策中的地位上升了多少?这些地位的上升归因于什么因素?如果说中国央行毫无独立性,为何在近二十年间,中国仍然较为成功地将物价保持在较低水平?在理解中国经济改革变迁的过程中,这些问题都是有趣而重要的。
  与主流的意见有所不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央行虽然受政府领导,政治上缺乏独立性,但是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央行仍然享有较大的自主权,人民银行不是唯命是从的政策实施者,而是举足轻重的参与者。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深化,央行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有显著提升。
  领导人权力交替与经济周期
  围绕上述问题,有两本著作提供了重要的视角。第一本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政治系教授史宗瀚(Victor Shih)所著的《中国的派系斗争和金融》,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于2007年。第二本书来自昆士兰大学两位学者Stephen Bell和冯辉,书名《中国人民银行的崛起》,去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两本书的作者都拒绝将中国的央行简单地看作一个没有实权和影响力的机构,而是从更为细致的视角审视央行在中国经济决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史宗瀚将央行地位的提升视为中央内部权力争夺的结果。在他看来,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体制内部大致存在两类领导人。一类掌握党政大权,政治利益主要源自地方政府,偏爱下放经济权力,看重经济增长,对通胀包容程度高;另一类官员则专门负责经济金融管理,利益根基大多在中央,因此倾向于经济集中化,收紧货币政策,对通胀容忍度低。两派领导人权力交替,成为中国改革早起经济周期性过热和紧缩的主要原因。
  上世纪九十年代,央行地位空前提升。在史宗瀚看来,这源自以朱F基为代表的技术官僚派系在权力角逐中的有利地位。他们享有重要的党内地位,加上1994年通胀高企,通胀率一度超过20%,他们趁机推动了《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巩固中国人民银行的央行地位,并依靠强硬的货币紧缩政策最终成功治理通胀。
  亚洲金融危机中,朱又依赖于央行官员支持,克服多方阻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汇率政策,进一步强化央行的地位。朱支持者,包括周小川在内的年轻一代官员,也在后来身居重位,成为今天中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
  央行变迁与三十年经济改革
  在权力政治视角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的崛起》一书的两位作者则认为中国央行的崛起还有其他制度性原因。人行的机构变迁的历程实际上根植于经济三十年改革的大背景。
  首先,伴随着中国经济市场改革的深化,经济管理工作日益复杂,专业化要求更高,而大部分领导人只是负责全局性事务,缺乏充足的专业经济金融知识,因此不得不依赖专业化的机构,这种依赖提升了央行的影响力。央行也因此不断增加其自身对货币政策相关信息的掌控,巩固自身地位。举个例子,衡量社会信贷规模的指标有很多,但是传统的银行信贷指标越来越不能满足央行对于流动性的把控目的,在央行的力推下,社会总融资规模的指标被更加广泛地应用。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拓展了央行在货币政策制定中的行动空间。
  其次,恰恰是中国特有的经济转型路径,让中国的央行拥有多样的政策性工具――不仅包括单纯的利率工具,还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其他行政性工具,比如“窗口指引”,即通过召集商业银行负责人开会传递行政性指令。此外,也有经济学家发现,央行采取的汇率政策实际上也扮演了向市场传递货币信号的作用。多样化的政策工具虽然反应出中国经济市场改革不完全的事实,却客观上赋予了中国的央行相比于西方央行特有的优势。在特定情况下,手握多个政策工具的央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开国务院和与其他部门利益博弈,提前调整货币政策。这在年一轮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攀升的应对中有所体现。
  一直以来,央行被视为中国政府体系内部较为开明的力量。上述种种论点为这种偏好提供了解释。推动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本身也是央行提升自身地位努力的一部分。推动国有商业银行上市,2005年说服中央允许人民币升值,近几年提出的人民币国际化,与这样的行为逻辑都是一致的。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应该承认央行地位有显著提升的事实。
  但是,在澄清了过于简单化的判断之后,对央行独立性的看法也不该矫枉过正。即便央行不是一个纯粹的服从者,对政策形成具备举足轻重的议价能力,这一过程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每一次政策的形成都伴随着与国务院下各个部门的博弈,拥有不同政策立场的部门,竞相说服中央,实施各自偏好的政策。这种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导致货币政策的滞后反应,也对货币政策的可信度打上了问号,这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局限。
  考虑到中国的特有体制,央行独立性的话题在国内政策和学界较少提及。而围绕央行是否应该完全独立,在经济学界也有争议。根据央行反复强调的观点,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过程中,货币政策的目标并非单一地平衡物价与经济增长,还要兼顾汇率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一系列目标,与其他经济政策相协调制定货币政策或许是更优的制度安排。但是即便如此,央行不得不承认,更加独立和更强的议价能力才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眼下这一轮围绕刺激与否的讨论,当然也大致遵循本文中所讨论的逻辑。货币政策是否进一步宽松,不好预测,只好等待。
(编辑:柬楠)
06/13 07:1506/12 07:1506/12 00:4006/11 13:0606/09 08:1706/08 09:5305/24 17:2305/16 07:27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