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上蔡县人民医院的最大的军官

抗战英烈李家珏:豫中会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
抗战英烈李家珏:豫中会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
 && 日拂晓,日军在位于河南郑州与开封之间的中牟一带渡过黄河,向中国军队发起猛攻,被日寇称为“河南会战”、中国称为“豫中会战”的春季战事打响。   的建议没被重视   豫中、豫南大部分地区为第一战区,战役爆发前,8个集团军又4个军,共41个师,约40万人的中国部队,依次驻守在黄河南岸,号称黄河沿线的“血肉长城”。但是,第一战区被分割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直接负责郑州以西河防,战区副司令长官主持郑州以东及黄泛区的河防。蒋与汤搭档多年,却很深,两个集团相互掣肘,指挥不能统一。   1944年3月中旬,日军不断向黄河以北增兵,南渡企图进一步暴露。蒋鼎文在洛阳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但他仅模糊地判断敌人将发动一次进攻,对日军的企图、兵力部署等问题一片茫然,只是向大家提醒,把军官眷属及笨重行李、重要文件等,尽快向后方转移。   李家珏第36集团军驻守在洛阳西边重镇新安地区。他认为:既已判明敌军将向我发动一场大进攻,与其,不如先发制人!应立即出动飞机,轰炸敌人在黄河铁路桥南端的北邙山阵地,拔掉日军向南岸进攻的桥头堡;然后再以一部分兵力杀到黄河北岸,打乱敌军部署,动摇日军心,从而变被动迎战为主动进攻。但对他的建议,蒋鼎文没有采纳。
  战区司令长官仓皇而逃   豫中会战,日军参战部队共计14.8万人,约占华北日军的二分之一。日晚11时,日军第12军第37师团从东、西两个方向迂回夹击中牟守军第27师。战斗打响后,守军向坐镇洛阳的蒋鼎文发去一份轻描淡写的电报:今晚敌人在中牟渡河,现在只有百余人,正同我军战斗。蒋鼎文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例行公事地通知各部:注意警戒河防!   4月18日凌晨两点,日军占领中牟镇。拂晓,日军第12军主力迅速从中牟一带渡过黄河,负责河防的中国守军一触即溃,“血肉长城”东线告急。接下来,郑州、新郑、尉氏、鄢陵、密县、长葛等地,很快失陷。东线抵抗最为激烈的,是由汤恩伯兵团暂编15军第29师驻守的许昌城。29师师长吕公良手下只有3000士,打退了日军几十次冲锋,最后进入巷战。血战至5月1日,29师,吕公良师长及两位团长、两位营长以身殉国,许昌失守。   许昌失守后,在登封一带构筑防御工事的汤恩伯,陷入日军包围,阵脚大乱,主力部队溃逃。在围歼汤恩伯部的同时,一部日军已沿陇海铁路西进,目标是围歼在洛阳的蒋鼎文部。5月9日,在击溃汤恩伯部后,大批日军开始向洛阳方向围攻。在此之前,蒋鼎文担心自己会被包围,已于5月6日将长官部撤到新安。蒋鼎文带着指挥部逃之夭夭,致使集结于洛阳附近待命会战的李家钰、高树勋、孙蔚如等四个集团军的20万人大部队群龙无首,在日军的猛攻下进退失据。10日,日军冲溃汜水、嵩山防线,新安有被东西夹击的危险。当日夜,蒋鼎文又惊慌失措地从新安向西南撤退,到了豫西伏牛山中。撤退途中,蒋鼎文与大部队失去联系。上午8时,李家钰接到蒋鼎文派人送来的密码电令,令第36集团军以一部暂留河防,并抽调主力打击渑池之敌。   李家钰主动担负殿后任务   此时,李家钰手中可用之兵已经很少。36集团军名义上下辖3个军,但17军、14军在战役前已调往别处,李家钰实际上只能指挥他从四川带出来的47军。47军只有104师、178师两个师,防守之艰难可想而知。坚持到5月15日,李家钰在新安一带已腹背受敌,不得已,带领集团军总部和178师向豫西山地转移。在渑池一边,104师吴长林团在云梦山发起阻击战,重创进犯日寇,为后撤部队赢得了时间。而吴团官兵伤亡900多人。   西撤之后,李家钰带着部队历尽艰辛,于5月17日来到渑池县小镇翟涯镇,与从洛阳西撤的第14集团军副总司令刘戡、第14军军长张际鹏、新8军军长胡伯翰、暂4军军长谢辅三等将领相遇。因各军争相前行,道路拥挤,场面极度混乱。在召开的临时会议上,将领们一致认为:大队人马蜂拥抢路不是办法,如遇日军袭击将损失惨重。必须统一指挥和派遣掩护部队,再图反攻。众人一致推举李家钰出任统一指挥官。李家钰慨然说:“吃了河南老百姓4年饭,现在不能见了日本人就跑。如果明天继续西进,我们川军愿殿后!”   旗杆岭上将军中弹殉国   此后,各路大军分道西行,李家钰的部队担负起掩护友军撤退的任务。5月20日,李家钰率部从雁翎关出发,宿营于陕县张村乡东窑院村。据友军情报,日军正追击高树勋部,已进犯到距东窑院村仅10余里处。李家钰判断:日军来得不会这么快。同时鉴于友军正纷纷向西转移,掩护任务急需进行到底,即决定按原计划行军。   5月21日,李家钰率集团军总部人员继续殿后,在友军各部相继撤退之后,于10时从东窑院出发,按原计划向西行军。由于对敌情疏于侦察,情况不明,李家钰率部到达张家河谷底时,埋伏在安家山上的日军已居高临下,对其形成包围。中午时分,当缺乏战斗力的总部人员刚登上旗杆岭,早有准备的日军大队人马从山头上冲下来,李家钰率部与敌战斗,背部和左腋下连中两枪和一片弹片,壮烈殉国。   跟在总部后边的47军军长李宗昉听说消息后,立即组织了一个敢死队,营救总部人员。经过血战,终于将李家钰的遗体背了出来。李家钰是豫中会战中牺牲的军衔最高的中国将领。1944年6月,国民政府追赠李家钰为陆军上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页:1/1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阴婚,也叫冥婚,是为死去的人找配偶。放到现在当然就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网络配
&台鼎之光,寿如张苍&,这是一句赞扬紫砂茶具的常用语,说的是用好的紫砂茶具饮茶,
  贞观十四年,42岁的李世民非要把女儿嫁给55岁的尉迟恭。李世民有21个女儿,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戮弟,然后派心腹尉迟敬德披甲仗
  中国古代历史上,虽然皇帝是个稀缺的职位,但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皇帝总量还是很
  关于这个问题小编早就写过,但是还有人不明白,老问我,我再说一遍。说这个问题之
  武德八年,突厥侵扰太原,李渊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带领江淮数万将士前去抗敌。当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十月的一个深夜,北京明皇宫内发生了一起中国历史
  2000年来,秦始皇基本上是被骂的多,褒的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实膨胀了,越
  大业十三年,朝纲解纽,天下大乱,太原留守李渊和三个儿子招兵买马伺机待起,此时
  世人皆知刘备出微低微,小时就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织席贩履艰苦度日。等
  日的晚上,泰坦尼克号在冰冷的洋面上航行着,泰坦你卡号接到附
芈(mǐ)八子也称宣太后,传说芈八子城府极深,雄才大略,在秦国把持朝政、呼风唤雨
  说起古代的文物,给我们的感觉都是一股古朴的气息,文物本身带有的锈迹就给人一种
  慈禧,作为一个晚清时期实际的领导人,亦可以说是清朝乃至封建王朝最后一位拥有实
  我们知道,秦始皇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帝,不仅是功勋卓著,后代很少有皇帝能够达到他
  说起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有一个名字是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
  军阀混战,军阀为了筹钱,想尽了一切办法,可是当时的百姓也很穷,如果靠税收,根
杨贵妃墓前土传说能美容?杨玉环墓原为土冢,盛传把这土搅在粉里擦脸,可使皮肤与容貌
道光帝在临死前,留下了四道遗嘱,简单的说就是:一、他死后不配天。也就是不要将他的
招魂葬是虚拟的葬礼,是在尸首全无情况下为了礼数不得已而为之,朝廷不会轻易进行。作
  刘伯温天纵奇才,世人常以他与三国诸葛亮比肩,但是明朝开国以后,刘伯温却不乐意
& & & &景陵是康熙帝的陵寝,在清东
  清朝攻城水平还真是一般化,尤其是入关以前的清军,首先满人不重视火器,因为不够
  明朝的火器现在是被传的越来越神,各种言论都层出不穷,比如吹捧的最多就是大明朝
  蒙古地处草原地区,畜牧业是其主要生存方式。蒙古草原自然环境恶劣,为了生存,人
  在清朝的时候,可能有的人认为满清和蒙古的关系好,其实不是这样的,清朝一直提防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领导者是唐朝将领
  在古代战争史上,大家对长平之战应该不会陌生。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在赵国的长平一
  古代战争都是以冷兵器为主,而冷兵器时代的交锋都是肉搏战,极其残酷。纵观整个古
  鲁迅先生用&吃人&来形容封建的旧社会来表达其罪恶,其实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真正的
  三国,本来不是女子的天下,但是却不缺少美女和才女。如果悉数三国最幸福的女人,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10位皇帝,从小机智聪颖,很有个性,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印象
  翻开字典查查&跳槽&的意思,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是一
  汉和帝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随后造纸术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张
  刽子手在古代也叫行刑者,是对那些以从事处决犯人为职业的人的一种称呼。刽子手具
  公主,也就是皇帝的女儿,身后往往伴随着无限的光辉和荣耀,可大唐的公主却很尴尬
  作为古代历史上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是最为尊贵的存在,所以在称呼皇帝的时
  说起古装剧,我们难免会看到这样的一个情景,当犯人被判死刑之后,就会在午时三刻
  我们知道古代历史上,刑罚一直都是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约束犯罪的手段。在历史上,
武则天却不让她妈欢喜了。武则天的姐姐被封为韩国夫人,早年嫁给贺兰越石,生有一子一
  有句话说得好,叫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也许有的人在旁人眼里,应该非常幸福,但是
  话说观音菩萨奉了如来佛旨带着木叉前往东土大唐组建取经团队被猪八戒拦住。猪八戒
  话说孙悟空在高老庄擒拿猪八戒,猪八戒吹了半天牛逼后自报家门:我因有罪错投胎,
导读:今天是传统的&腊八节&,随着这一天的到来,年味渐浓,整个旧历年年俗随之拉开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我们今天形容一个人非常的吝啬,就会说这个人是个一毛不拔的人,而&一毛不拔&这
  奥古斯丁卢梭都是思想上的巨人,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对比奥古斯丁和卢梭两个人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雨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
  韦庄,是晚唐著名的诗人。长安杜陵人士也就是如今陕西西安市,是诗人韦应物的第四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对画画和声乐也极具天赋。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了山水田园诗和
  说起苏洵,很多人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对于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来说,二十七岁
  崔鸿是生活在北魏时期的人,他的老家在齐州的清河地区,祖辈人曾经在山东淄博地区
  严助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辞赋家,著有很多不错的文赋比如《相儿经》《严助赋》等等
  阮大铖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没有很好的身世,却文采出众,权高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反对孔孟儒学著名。  李贽画像  李贽生于
  晏殊出生于991年,卒于1055年。字同叔,是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
  姜夔向来有&痴情词人&之称,这是因为恋与情一向是姜夔作品中频频出现的题材,相
  公西华,别名公西赤,字子华,出生于公元前509年。他是中国东周时期鲁国的学者
  司马相如在文学上的造诣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的代表作品《子虚赋》、《上林赋》都
  日前,小编看到了一个奇葩言论,台湾独派人士洪耀南称李白是突厥人,并且借此嘲讽
  西汉刘向,是皇室的宗亲,因此在朝为官几十年,期间因为上疏弹劾宦官乱政而被免官
  杨维桢是元末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字廉夫,号铁崖。因为喜欢并擅长吹铁笛,他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抗战英烈李家珏:豫中会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抗战英烈李家珏:豫中会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
百家号是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为内容创...|
总评分0.0|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13.抗日战争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
(一·二八淞沪抗战,日~3月3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掩护炮制傀儡政府的阴谋,由关东军高级参谋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馆助理武官,蓄谋在上海制造事端。田中隆吉与女间谍策划,于日,唆使日僧天崎启升等五人向马玉山路中国三友实业社总厂的工人投石挑衅,与工人发生互殴
第一次上海事变
 (1932年)
  田中操纵流氓汉奸乘机将两名日僧殴至重伤,日方传出其中一人死于医院。随即以此为借口,指使日侨青年同志会一伙暴徒于19日深夜焚烧,砍死砍伤三名警员。
  20日,又煽动千余日侨集会游行,强烈要求日本总领事和海军陆战队出面干涉。
  21日,日本总领事村井苍松向长提出道歉、惩凶、赔偿、解散抗日团体四项无理要求。
  22日,日本驻上海第1遣外舰队司令发表恫吓性声明,以保护侨民为由加紧备战,并从内向上海调兵。
  27日,村井向上海市当局发出最后通牒,限28日18时以前给予满意答复,否则采取必要行动。政府为集中兵力在“剿共”,对日继续执行不抵抗政策。
国军淞沪抗战猛攻
军政部长急电第19路军忍辱求全,令上海市长于28日13时45分全部接受日方提出的无理要求。暂时下野的蒋介石委托国民党元老张静江说服避免与日军冲突,并调第16团接替上海第19路军防务。日方接到吴铁城答复表示“满意”,却又以保护侨民为由,要中国军队必须撤出,不待答复便于当晚突袭闸北。
  日本称一·二八事变为或第一次上海事变,在1932年中国上海发生,是中日两国于1931年后的军事冲突,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高涨。日本方面声称将采取自卫手段保护日侨利益。日下午四时,天崎启升等五名日本僧人在毗邻上海公共租界东区(杨树浦)的华界马玉山路的三友实业社外被殴打,一人死亡,一人重伤。日方指为工厂纠察队所为,1月20日,50名日侨青年同志会成员放火焚烧了三友实业社,回到后又砍死砍伤三名工部局华人巡捕。当天,1200名日本侨民在文监师路()日本居留民团集会,并沿北游行,前往该路北端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要求日本海军陆战队出面干涉。途中走到靠近时,开始骚乱,袭击华人商店。
  1月24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向上海增兵。当时负责防卫上海的中国军队是粤军的十九路军,由及蔡廷锴指挥,京沪卫戍司令为。陈铭枢及十九路军主张应付日军挑衅,但国民政府会议后则主张忍让,并于1月23日由军政部长何应钦下令十九路军五日内从上海换防。
  1月28日23时30分,日军海军陆战队2300人在坦克掩护下,沿北四川路(北区的越界筑路,已多次划为日军防区)西侧的每一条支路:靶子路、虬江路、横浜路等等,向西占领淞沪铁路防线,在天通庵车站遇到中国驻军十九路军的坚决抵抗。爆发。
十九路军奋起抗战
淞沪抗战(7张)
 淞沪抗战概况
  事变之初,驻上海日军有海军陆战队1800余人及武装日侨4000余人、飞机40余架、装甲车数十辆,分布在租界和杨树浦,另有海军舰只23艘,游弋在口外和黄浦江上,由海军第1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
  1月27日夜,日军步兵在浪人的掩护下前进,遭到中方警察例行询问,当浪人辩解时,其后的步兵突然开枪。4名警察迅速进入掩体还击,淞沪抗战正式爆发。盐泽幸一扬言三天占领上海。
  1月28日午夜,陆战队分三路突袭闸北,攻占天通庵车站和。上海军民义愤填膺,担负沪宁地区卫戍任务的第19路军3个师共3万余人,第60、第61师分驻、南京一带,第78师2个旅驻守上海,在总指挥蒋光鼐、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抗战。防守市区的第156旅,在前来接防的宪兵第16团主动配合下,打退由横浜路、虬江路、进攻的日军,29日夺回天通庵车站和。日军败退租界,通过英、美等国领事出面“调停”,达成停火协议,缓兵待援。上海民众在的领导和推动下,纷纷组织救护队和,积极支援第19路军抗战。29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威胁中国政府,诬指上海事件是中国排日运动引起的。南京政府于30日仓促迁往。至2月2日,日军从国内增调航空母舰2艘、各型军舰12艘、陆战队7000人援沪。蒋光鼐急调第60、第61师参战。3日,日军破坏停火协议再向闸北进攻,被守军击退。遂增派第3舰队和陆军混成旅援沪,由第3舰队司令接替盐泽指挥。7日,野村改变攻击点,以久留米旅进攻,陆战队进攻江湾,企图从守军右翼突破。第19路军依托吴淞要塞及蕰藻浜水网地带与日军激战,第61师将进攻纪家桥、曹家桥及偷渡蕰藻浜的日军各个消灭,其余日军又龟缩租界,由英、美等国领事再次出面“调停”,以待援兵。
战役的背景
  面对即将开始的淞沪抗战,吴淞要塞总司令竟然只求自保,勾搭日军。正式开战后,吴淞要塞军舰仍舰提供淡水和食物。后来,当贪心不足的日军进攻吴淞要塞,该总司令马上临阵脱逃。淡水要塞守军毫不畏惧,奋勇抵抗,重创日军。
  第十九路军毕竟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部队供给远远不足。战役开始前,中央政府共拖欠十九路军8个月600余万的军饷。1月底的上海,天降大雪,十九路军几乎没有棉衣,将士身着单衣,短裤露膝,在冰天雪地里作战。不仅衣着没有,而且武器装备也不足,尤其战役开始后,明显感觉到供应不上,中央政府更是始终不予以回应,只好发动上海民众赶制土制手榴弹。同时十九路军的炮火力量也比日军低了数个档次,导致日军轰炸肆无忌惮。
  中央政府屡次发电,要求十九路军不得抵抗,撤到二线阵地。蒋光鼐不同意,并且打定了决定要抗命。何应钦下令,如果开战,“第十九路军兵源充足,有足够实力,上海附近部队不得增援!”
  但是淞沪抗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响应。何香凝多次到阵地上慰问十九路军将士。社会各界短时间内捐款过百万,捐献的棉衣马上送到了十九路军手里。东北大学的数百名学生,在校长冯庸的带领下,组建一支义勇军南下增援上海。
惜哉!遗憾!
  淞沪抗战本来有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闸北阵地取得大捷,蒋光鼐决定趁势追击,发起反攻。所有参战部队进入了指定作战位置等待命令。蒋光鼐和蔡廷锴两人热血沸腾。这时候,蒋介石发电,令十九路军迅速停止进攻!蒋光鼐一如既往“忽视”了这份电报。继续等待时机……这时,又一份电报送到蒋光鼐和蔡廷锴手中,是陈铭枢的电报。陈铭枢一改前份电报中对十九路军战绩的兴奋和对未来战绩的激动,也令蒋光鼐停止进攻!
  面对蒋介石,蒋光鼐想抗命;但是面对陈铭枢,蒋光鼐就难了。十九路军终究是陈铭枢的部队,蒋光鼐和蔡廷锴都十分敬重陈铭枢。他们含着热泪,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
  所有将士都不相信这道命令,认为是通信员误传,甚至认为通信员是奸细,不断将通信员扭送军部或者求证命令的真实性。得知真的停止进攻后,不少将士嚎啕大哭,有的人抱起步枪冲向了日军阵地,随着几声枪响,倒在血泊中。
  这是淞沪抗战中最大的遗憾。当时我军兵力甚至多于日军,如果按照计划发动进攻,完全可以取得更大胜利,夺回阵地。
国民党嫡系增援
  张治中坐不住了,多次向蒋介石请命增援。宋希濂旅已经全旅整装待发。但是中央政府还是不允许。宋旅将士纷纷垂泪。宋希濂压不住,带全旅连级及以上军官,塞满了一卡车面见何应钦。其中一位黄埔毕业的连长连连质问何应钦,最终何应钦哑口无言,将宋希濂等人打发回去。
  迫于各界压力,蒋介石政府终于派出了张治中率领蒋介石嫡系部队第5军驰援上海。
第五军驰援上海作战
  上海战况于日军不利,日本内阁于2月14日又调陆军第9师参战,改由第9师植田谦吉统一指挥。同日,中国政府派请缨抗日的张治中任第5军军长,率所部第87、第88师及教导总队增援上海,归第19路军统一指挥,接替从江湾北端经庙行至吴淞西端的防线,为左翼军。第19路军为右翼军,担负江湾、以南及上海市区的防御。18日,植田发出最后通牒,要挟中国守军于20日17时前撤退20公里,被蔡廷锴严词拒绝。20日植田令日军全线总攻,采取,两翼卷击的战法,以第9师主突江湾、庙行结合部,企图北与久留米旅围攻吴淞,南与陆战队合围闸北。守军第19路军与第5军并肩作战,密切配合,利用水网地带及既设工事顽强抗击,并组织战斗力强的部队夹击突入江湾、庙行结合部之敌。经过6昼夜争夺战,日军遭受重创,由全线进攻转为,再由重点进攻被迫中止进攻。
日军增兵袭击浏河攻陷上海
  淞沪抗战激励全国,后方官兵纷纷请缨抗战,蒋介石拒绝再向上海增兵。而日本内阁决定组建上海派遣军,派前陆军大臣义则任司令官统一指挥。2月27日起,上海日军又得到陆军第11、第14师的增援,总兵力增至9万人、军舰80艘、飞机300架,战斗力骤增。当时中国守军总兵力不足5万,装备又差,而且经一月苦战,伤亡比较严重,左侧地区江防薄弱。白川汲取前三任指挥官正面进攻失利的教训,决定从翼侧浏河登陆,两面夹击淞沪守军。3月1日,指挥第9师等部正面进攻淞、沪,以第3舰队护送第11师驶入长江口,从浏河口、杨、七丫口突然登陆,疾速包抄守军后路。淞沪守军腹背受敌,被迫退守、太仓一线。2日日军攻占上海,3日战事结束。
  是役,中国军队在人民支援下浴血奋战,连续击败日军进攻,使敌三易主将,数次增兵,死伤逾万,受到沉重打击。但政府当局妥协退让,不继派援兵,守军寡不敌众,防线终被日军从翼侧突破而被迫撤退。后在英、美、法、意等国调停下,中日双方经谈判,5月5日与日本签订的《》。不久,国民党政府将英勇抗战的调往福建“剿共”。——后来发生了反蒋抗日的。
  1月29日凌晨,日机从停泊在黄浦江上的“能登吕”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闸北华界,宝山路584号及东方图书馆(中国最大的私人图书馆,藏书超过三十万册)均被炸毁。闸北多处燃烧。但日本陆战队夺占北站的企图以失败告终。
  1月31日,日本援军抵达上海,有巡洋舰4艘、驱逐舰4艘、航空母舰2艘及海军陆战队7000余人。
  2月1日,日本军舰从长江上炮轰首都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迁往洛阳,表示决不屈服(年底才迁回南京)。
  2月初,1万多日军多次进攻吴淞,均被击退。2月13日,日军劲旅久留米混成旅团千余人,在蕰藻浜曹家桥偷渡成功后,在纱厂门前被中国重兵包围,又有60名敢死队员实施自杀攻击,1600日军全军覆没。日军遭受重创,一举占领吴淞的企图遂破产。
  之后战事扩大,日军四易主帅,指挥官由改由海军中将任,最后以陆军大将,前陆军大臣白川义则担任;数度增兵后日方最后投入兵力超过三个七万人;并兼以海空军、战车助战。
  第五军官兵战前宣誓
  中国方面,蒋介石于事变发生后复出主理军事,以中央军第八十七、八十八师及税警团、教导团为第五军,由张治中指挥,于2月16日加入上海作战;之后蒋再调正在江西围剿共军的第十八军陈诚部入浙。
  中国军队在国民支持下,在江湾一带抵抗日军进攻至3月2日,由于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形成腹背受敌的局面,于是全面从前线后撤。3月3日,日军占领真如、南翔后宣布停战。
  5月5日,中日在英、美、法、意各国调停之下签署《淞沪停战协定》。日军返回战前防区(上海公共租界北区、东区及其越界筑路地带),中国军队暂留现驻地(沪宁铁路上的至长江边的浒浦一线),交战区划为非武装地区。
两国参战兵力对比
  7万人:第三舰队、混成第二十四旅团、第九、第十一、;
  军队5万人:十九路军;第五军(张治中)。
中国的损失
  据统计,事件中中国金钱损失约为十四亿元。闸北华界的商号被毁达4204家,房屋被毁1.97万户,损失惨重。(5年后八一三淞沪会战,闸北华界几乎全部被毁)(吴淞)、(江湾)、上海法学院等均遭轰炸。
日本的损失
  在两国正式签署停战协定前,日人在4月29日于举行阅兵,庆祝长寿的天长节及日军胜利。韩国人反日志士混入人群中,向主宾席投掷炸弹,结果日方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白川义则大将被炸死,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被炸断一腿,植田谦吉师团长被炸瞎一目。尹奉吉后来被捕,在日本被处死。
1.抗日战争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
第二次淞沪抗战
淞沪会战是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中国,日本
日本获胜,上海沦陷
参战方兵力:
中国 75余万人
日本 30万余人
伤亡情况:
中国宣布伤亡30万人
日本宣布死伤4万余人
主要指挥官:
蒋中正,松井石根
淞沪战场(6张)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企图在华北制造第二个满洲国,中国统帅部知道大战不可避免,遵照国防计划甲案,陆军为确保首都安全,先准备集中兵力歼灭上海的三千日军海军陆战队,海军准备堵塞江阴,全歼日军长江舰队,但机密泄露,日本长江舰队仓皇逃出长江口。中国军队一不做,二不休,在华北已经开战的情况下,决不能容忍日本海军在上海的陆战队的存在。况且,战争既然开始,后规定的中国军队不能进驻上海市区的规定在中方看来自然作废。8月13日,秘密进驻虹桥机场的中国军队打死前来侦察的日军大山勇夫大尉,是为“八·一三”事变。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党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8月14日,当地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指挥三个德械师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15日,日本正式宣布组建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增援,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日军增援部队在中国军队侧后方上陆后,中方已经无力消灭日军陆战队,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军队统帅部,这时考虑在上海作战比在遥远的北方大平原作战补给方便,且能避开机动力占优势的日军。而且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有外国租界,在这开战极有可能引起大国势力的干涉,如果打的好,可能在外国调停下赢得一个光荣的和平。进而挫败日军对华北的野心。这对相对弱小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力的。
  这样中日双方在上海一地不断投入军队,
与日军作战的中国守军
此役国民党方面先后投入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兵力总数在75万人以上。日军投入5个师团1个旅团达20万人,鏖战两个月后,日军的依靠强大的火力突破中国军队防线,但此时中国虽败而不乱,10月20日,日军秘密组建第10军准备对中国军队实行大包围,11月5日军第10军10万人在金山卫登陆,中国统帅部因幻想九国公约签字国的干涉,拖延了撤退时机,但此时西方国家绥靖之风盛行,称中国军队主动在上海非军事区挑起战争为破坏和平,对中国的要求置之不理。几天后日军包围网即将形成,前线中国军队大乱,部分部队为避免被围已经自行组织撤退。蒋介石不得不同意撤退,在撤退过程前,因没有讲明各部队撤退顺序。三四十万国军将士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轰炸,为此也付出了惨痛代价。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数十万将士在撤往南京时分散,为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埋下伏笔。12万守军各自为战,无法统一作战,数天南京就告陷。
  这次淞沪会战,国民党虽然战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国民党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总司令长官:;副 司令长官:;   右翼军:总司令,下辖第八集团军(司令张发奎兼任)、第十集团军(司令);   中路军总司令,下辖第九集团军(司令张治中,后由朱绍良兼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司令);   左翼军总司令,下辖第十九集团军(司令)、第十五集团军(司令);   国军此战前后总计投入步兵78
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宪兵1个团,以及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炮兵7个团,兵力总数在75万人以上,但因中国是极度落后的农业国,交通不便,从全国调动兵力支援前线需要时间,实际到达战场的兵力为40万人左右。中国空军的参战部队为第二至第九大队等8个大队和1个暂编大队,约200架飞机。中国海军的参战部队,为第一、第二舰队和1个练习舰队,1个鱼雷快艇大队和江阴等地要塞部队,约40余艘海军舰艇。
  据时任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徐永昌在日记中的记载,何应钦在日于南京召开的国防最高会议的报告中宣布,淞沪战场中国军队伤亡已达187200人;此外,日至12月2日之间,在后撤途中伤亡约为10万人;两项合计约为29万人。另据将军回忆淞沪会战:“我军消耗竟达八十五个师之众,伤亡官兵三十三万三千五百余人。所以,我军伤亡30余万人比较准确。我军阵亡1人 阵亡、副师长4人 阵亡28人 阵亡44人。
  日本8月15日编组上海派遣军的时候,只有第三师团和第十一师团,9月11日增加第9、13、101共3个师团另2个重炮旅团等部队,这时上海日军共有19万人(同期华北日军有8个师团37万人),10月20日,华北平原战事基本结束,华北日军以一个师团继续南下,2个师团为主力攻入山西山地。除维持治安外把多余的2个半师团和日本国内的2个师团投入上海战场,11月4日在金山卫登陆,次时上海日本陆军总兵力为9个师团又2个支队,一个混编陆战队共28万人,其中隶属上海派遣军的为第三、第九、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六、第一零一师团等6个师团;隶属于第十军的有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师团等共3个师团;另有从华北的第五师团分遣出来的国崎支队和原属台湾守备队的重藤支队。已经超过部署在华北的日军7个师团,成为对华作战的主战场(以上数据来源于桑田悦的《日本简明战史》第)。海军部队参战的有第三舰队和第四舰队,舰艇30余艘,其中航母3艘。另外参加淞沪会战作战飞机架约390架,其中陆航210架,海航180架。
《简明日本战史》第73页--军科院翻译
根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册,第83页,日至11月8日这一期间,日军伤亡数字累计从至11月8日合计:40372名。   不过至11月8日中国军队虽已开始后退,但战斗仍然非常激烈,上海的大多数日军仍然不断前进、战斗中,战场形势一片混乱,这时及以前是无法统计日军准确的伤亡数字的。日军上海派遣军现员表后也均注明:“许多部队一直移动中,正确统计困难。许多部队现员表数是概数(估计数)”。而日军12月中旬攻下南京,华中战事告一段落后再来统计,其中大量日本士兵死亡日期不明的都算做了12月12日,所以此后统计的日军伤亡数剧增。最后日军确认从上海登陆到占领南京,截至12月27日,日军累计战死、战伤死、战病死共23104人,负伤约5万人,合计伤亡在7万以上。考虑到日军在追击战和攻占南京作战中伤亡不大,由此估算在淞沪会战中日军约战死2万人,受伤约4万人,合计约6万人。此战国民党军伤亡33万多人,为日军损失的5.5倍。
中方战争准备
  从卢沟桥事变后统帅部历次会议记录看凇沪会战起因,这些统帅部的会议都是在何应钦官邸召开的,从
7.11开始,开了20次,基本上是为了应付“七七事变”后的复杂形式,大家讨论初期的战略政略和各方面准备情况的。
7月11日会议
  这次汇报主要是检讨弹药粮秣储备情况和新武器分发情况的。当时储备有5亿发步机枪弹,3亿发是库存,2亿发分发到部队。库存中有6000万发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武昌有4000万发,南京1亿发。山野炮弹22万发,步兵炮、迫击炮弹50万发,战防炮弹3万发。这些弹药够二十个三个月用。粮秣储备有50万人,10万匹马一个月份,正在购办两个月份的储备。以上储备黄河以北是一点都没有,首要任务是将以上粮弹储备一部推进至黄河以北储备。各师计划每师补充2000支汉造新步枪。通信兵团1个营调至新乡,1个营调至郑州待命,随时北上。
  评论:第一次汇报可以看出国民党政府当时准备将一部分德机械化师调往北方作战,所以军实先行筹备,同时安抚韩复榘,稳定山东局势,当时最担心的就是日军在青岛、海州登陆,切断津浦路,断绝中央与北方的联系,所以优先补充韩复榘的部队,通信兵也向北推进,切实掌握好北方情况。
7月12日会议
  计划派遣熊斌至保定,并向二十九军承诺,如果需要子弹和军实,中央将源源补充。
  评论:害怕二十九军擅自妥协,华北进一步特殊化。
7月13日会议
  增拨第2师补充旅(后更名为独立第20旅)一个团秘密进驻上海市区战略要点(虹桥机场等)。95师北上填防。
  评论:南方开始注意守好后门。并陆续开始调兵北上。
7月14日会议
中国利用沉船阻塞黄浦江南市到浦东段
 在保定说二十九军并不希望中央军北上,只希望到津浦路北端填防。十一日宋已经签字认可日方条件,国民党政府对北方可能丧失极度担忧,同时觉得平汉、津浦路空隙过大,需要调兵北上。但不应全用德机械化师,应夹杂其它稍差部队。北方如不能坚守,长江封锁就需要切实进行,开始撤除长江之灯塔、航标。海军设立封锁线,巩固吴淞口阵地,江阴要塞强化,原定装海州的88毫米炮,移装江阴。
7月15日会议
  主要讨论防空兵力分配计划:庐山的十门20毫米炮调南京,37毫米炮若干门部署在太原,武汉分配37毫米炮4门,石家庄20毫米炮4门,保定20毫米炮3个连,开往北方的高射炮兵统一开往彰德,由第10师控制。航空兵基地拟设立于太原,空军主力北上。
7月16日会议
  这次汇报主要讨论了战争局部化和全面化的不同应对方法:如果是局部化,就不能绝交宣战,如果日军有在青岛、海州登陆的意图,就必须在上海先动手。如果全面化,则是绝交宣战的局面,则最忌惮的是日军沿长江口而上,在长江腹地到处开炮,到那时极为不利。委座已要求炮兵第7团必须马上北开。
7月17日会议
  炮兵七团已奉命开赴保定归属孙连仲指挥,这个团装备的是捷克式野炮,属中央军嫡系。
从指挥的32军中抽调四个主力团组成一个师进驻石家庄。 长江要塞炮位重新划定,总体向下游推进。
88毫米炮四门仍装海州,要塞工事未完成前,先放置滁州。
长江航标灯从速撤除,由各要塞司令,各警备司令切实负责。日方警告民航客机不得飞赴北平,否则将予以击落,欧亚、中航飞机仍飞北平无误。
通信兵团需要充实,各行营电话排调回。仍继续讨论全面化与局部化问题,如果全面化后,日本海军将占绝对优势,可以以交战国地位通告各国,禁止一切军需品和军需原料输入中国,其范围甚广,现我国一切军用品能否自给,大有问题。而且我国在日本侨民无法保护,我方无船只运载侨民回国。如不表示绝交,则军需品输入在年内还有办法,否则全无办法矣。空军汇报前年飞机应当退伍,去年飞机精华期已过,明年补充飞机尚未到达,且北方燃料、炸弹、飞机场等均无准备,须到明年一至三月,新飞机补充齐全后,方为我军有利时期,但何应钦汇报,日本在北方更无准备。
7月18日会议
  这次汇报主要是讨论部队向北方机动时的防空问题还有战时费用必须节省。
  评论:从此次汇报可以看到统帅部战争气氛逐渐浓厚,炮七团和三十二军开进时遭到了日军飞机扫射轰炸,使得国民党政府对日军克制态度所抱的幻想渐渐破灭。从对行驶列车的编组,高射机枪的架设等很多细微之处都不厌其烦的教导,可对战争扩大虽然有所准备但是心中无底,对手下部队素质十分担忧。另外通报全军在未正式作战前有许多特别费用不能发给,比较剿匪时给予还要节省,因大战发生后,财政与经济统制,能有饭吃尚属幸事。从这些悲观话语,可以看出国民党政府渐渐有了做最坏准备的打算。
7月19日会议
  当天何应钦与喜多领事会见。何应钦在汇报中表示两点:一点是对喜多,表示积极和平,其是是为了掩蔽企图。另一点是对国民党政府自身内部,军队质量和训练,现有武器尚不够之担忧。二十日上午派员(、)赴庐山向蒋汇报这几天讨论的军略政略办法。
7月20日会议
  蒋于今日返宁,37毫米炮和20毫米炮进入阵地。刘峙希望将95师调回河南,以沈克或杨渠统师代替,但被于以驳回。
海琛等舰连日在下关与日舰实弹对峙,请示办法。
7月21日会议
  向蒋介石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意见(即著名的凇沪开战并扩大之,引诱日军沿江而上),但蒋予以批驳,并调整战斗序列,中央军第10师、17师、25师、83师二次北上。
提出三点抗战主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移民清物,坚壁清野;避实击虚,昼伏夜动。
日方作战计划
  日本当时执行的是参谋次长制定的《国防国策大纲》。提出的假想敌顺序是美,苏。首先对苏联已经放弃了进攻战略,取而代置以“完成了军备的充实和持久战的准备后,首先开始积极工作以尽快迫使苏联放弃进攻远东的图谋”的字眼,就是说在以武力为后盾的情况下与苏联谈判,不与其交恶。
  对美国则是“努力与美国保持亲善关系”,因为石原知道日本和满洲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可是缺少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和橡胶。那玩艺全在美国人和英国人手里,所以千万不能和美国人翻脸。只要不和英美翻脸,石原认为英美会默认“满洲国”的存在,因为有一个日本人控制的满洲,正好为英美消除了共产主义南下的忧虑。
  对华战略则是“做好稳固日满和北支(华北),完成进行持久战的准备的基础工作”,反对扩大战争。也就是说:挑动在西北的国共内战,同时建设满洲国,巩固华北,堵住俄国人南下,再向南洋渗透,得到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同时挤走英国人,争取把手伸到“东印”(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确保石油供应,这以后再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日本30年代早期的计划中还有海陆军联合攻占武汉的计划,但在石原的这个计划中,鉴于中国政府实力的已有所加强,日本已经放弃了一旦开战就攻占武汉的计划,因为那是日本国力所不允许的。
中方进攻阶段
  国民党军准备进攻上海的第一批部队是第87、88师,原为国民政府的警卫部队,是德国顾问训练出的样板师,全制式德国武器装备,为国军精锐。秘密开到上海附近后,又建议抽调正规军化装为保安队进驻上海,同意了,于是军委会命令驻扎在苏州的装备优良的第2师补充旅第二团换上保安队服装秘密进驻虹桥机场等战略重点,以充实上海兵力(当时上海的中国驻军受限于1932年的《淞沪停战协定》,无正规陆军),深感责任重大的副旅长为此事专程到南京面见军政部长何应钦,请示具体做法,何认为这一做法冒险,担心与日军发生冲突。何应钦还曾拍着张治中的肩膀说:“文白,这是要闹出事来的啊!”(见时任第9集团军作战科长史说的回忆:“八一三凇沪抗战记略”,载“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系列之《八一三凇沪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90-91页)
中国军队测量来袭日机的高度
 现在我国著作均称是日军主动挑起上海战事,其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硬闯虹桥机场挑衅并打死我卫兵,我方在忍无可忍情况下将其击毙,日军遂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另据有关资料记载:8月9日下午上海虹桥机场事件发生后,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张治中立刻在其苏州的住所召见第2师补充旅副旅长杨文瑔(旅长钟松在庐山受训),要杨文瑔亲自到上海调查事件真相(机场守卫部队隶属第2师补充旅)。经杨文瑔实地调查核实,认为:此事件的发生有偶然性,属于突发事件,并非中日两国蓄意而为之。尽管如此,但在当时,中日双方已经是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二名日本军人擅自驾车持枪强闯机场警戒线是一种严重的挑衅行为,也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线(参见百度百科:《》)。   事件发生第二天,中日双方就此事开始交涉和谈判。11日,日方代表蛮横提出:中方撤退上海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上海市长俞鸿钧秉奉蒋介石之命,严辞拒绝。此时,日本已经做好大打出手的准备。第3舰队司令官命令日舰开进黄浦江、长江各口岸,所属分舰队紧急开赴上海待战,同时命令在佐世保待机的海军第1特别陆战队以及其他部队增援上海。
8月21日,随88师直冲日军阵地的中国战车
为抢得战争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日军,国民党组织淞沪作战部队张治中部第9集团军(下辖3个师和1个独立旅)准备围攻日军,13日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对上海市区之敌发动全面进攻,同时出动空军,轰炸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及海面舰艇。其攻击重点最初为虹口,后转向公大纱厂。“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时,国民党军占了绝对优势,除2个精锐师外,还有2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即炮兵第10团(100毫米加农炮)和炮兵第8团(150毫米榴弹炮),加上坦克、空军助战,按理应具有压倒性优势。其时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仅海军陆战队3000多人,紧急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合计也不过4000人(国民党夸大为1万人以上),重武器也不足,但其依靠坚固工事顽强抵抗,致使国民党军一直无法完成重大突破。
中国军队围攻日本陆战队示意图
经数日苦战,第87师占领沪江大学,第88师占领了五洲公墓、宝山桥、八字桥等各要点,14日到沪的第二师补充旅(已改称独立第20旅)接替第八十八师(孙元良部)防守上海爱国女校、持志大学,并担任攻击虹口公园和江湾路日军司令部的任务。日军于16日退守江湾以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为中心的据点,依凭坚固工事顽抗,中国军队往往屡攻不克,无功而返。且自身伤亡很大。8月14日,负责指挥进攻日军的第88师264旅旅长阵亡,为开战以来中国军队牺牲最高级别之军官。其旅伤亡1000余人,连排军官几乎损失大半。除在地面战场短兵相接,双方在海上、空中也展开全方位较量。中国飞机于8月14、17和19日多次出动轰炸日军目标,并与日机爆发激烈空战。8月14日,第4驱逐机大队大队长率所部飞机于杭州笕桥机场上空击落敌机6架、击伤多架,首创史上击落日机的纪录,国民政府后来特将此日定为空军节。15、16日,中日空军连续激战,海军奉命以商船沉于十六铺,封锁黄浦江,以防止日舰溯江向上游进攻。
  此次为国民党军第一次军种(空军、海军、陆军)和诸兵种(步兵、炮兵、坦克)大规模协同作战,协同效果很差:步兵逼坦克冲锋又不予以掩护,结果坦克被日军全部击毁;步兵失去坦克掩护后攻坚伤亡惨重,甚至出现一个营部队挤在一条街内被日军堵住街口全部击毙的悲剧。陈诚回顾上海围攻未胜的教训,认为“以5师之众,对数千敌陆战队实行攻击,竟未能奏效,实在是当时部署种种不当的缘故”。史说回忆,“步兵与炮兵、战车协同作战的训练从来没做过”。
  日方   
外滩的商厦,用沙包把门窗堵住防止流弹袭击
由于中国军队攻击了上海虹口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原本力主不扩大争端的日本海军大臣大怒,极力主张向华南派兵,并下令日本海军航空兵进行越洋轰炸。8月14日晚上的内阁会议上米内已经公开声称了:“事态不扩大主义已经消灭了,打到南京去,海军将做应该做的一切”。日本陆军总参谋部立即向上海派遣了2个师团,并召回退役的攻坚战专家担任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觉得部队少了,辞行的时候向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和陆军大臣表示,给他5个师团,他一定能打到南京去。   中方   会战之初,中国军队投入兵力为3个师又1个旅、炮兵1个团又1个营、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保安队2个团,另有海军轻巡洋舰及驱逐舰10艘、炮艇、鱼雷艇20余艘;空军参战飞机250余架(兼顾南京等重要地区的空防)。陆军分为左右两翼,左翼军为由京沪警备部队改编而成的第9集团军,总司令为张治中。右翼为张发奎担任总司令的第8集团军,由苏浙边区部队改编而来。前者在浦西负责扫荡日军据点,后者在浦东担任警戒、支援和配合。这两个集团军都属第三战区管辖。淞沪会战刚开始没多久,中国政府就成立了大本营,以蒋介石为大元帅,编定全国战斗序列,将江苏长江以南(包括南京、上海)及浙江地区划为第三战区,以冯玉祥为司令长官、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蒋虽任命为主官,骨子里对其并不信任,故用心腹干将顾祝同副之,并特地交待"以顾副长官之命令为命令",这样一来冯的司令长官不过是个空架子,什么事也管不了。
中日相持阶段
上海守军在闸北堡垒内同日军巷战
 8月下旬,中国各部队继续围攻盘踞在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杨树浦等据点的日军,新抵达战场的国民党军精锐之师第36师迅速投入战斗,在战车掩护下攻入汇山码头,同时空军再次出动配合,轰炸地面及江上日军目标。我军终因装备低劣、火力不够威猛,面对钢筋混凝土筑造的工事而一筹莫展。中国仅有的装甲部队--南京装甲团配属第36师的两个连战车既无强大火力保护,又缺乏与步兵协同作战经验,反被日军舰炮悉数摧毁,两连官兵也全部覆没,壮烈殉国。从8月20日晨至8月22日,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第98师的进攻均受阻。此时战局陷入僵持,日军龟缩据点一面负隅顽抗,一面等待援军。中国军队竭尽全力仍不能有太大进展,部队伤亡严重。8月23日拂晓,日军松井石根率领的2个援军的先头部队在海空火力掩护下,在狮子林、川沙口、张华浜等方面登陆,战况骤然吃紧。蒋介石闻讯,急忙命军政部次长陈诚为第15集团军总司令,指挥第98师、第11师及刚到嘉定的第67师、第14师火速分赴各处抗击敌人登陆。
  眼见情况不妙,蒋介石对他不满意的第三战区进行了人事调整,实际上只是调了一个人,那就是调冯玉祥到新成立的第六战区去当司令长官去了。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职务由蒋介石本人兼任。
  中日都增兵后,双方在上海滩的鏖战更趋激烈。8月23日起,敌第3、第11师团在舰炮密集火力掩护下,向吴淞口铁路码头、狮子林、川沙口登陆,进攻宝山、月浦、罗店、蕰藻浜我军阵地。张治中派王敬久为淞沪前敌指挥官,指挥第9集团军所辖部队抗击登陆日军。与此同时,刚组建的第15集团军在罗卓英指挥下,向宝山、川沙口登陆之敌发起反击,第98师于8月24日击退攻占狮子林的日军,歼敌数千人。第11师冒着飞机猛烈轰炸,经艰苦战斗,收复罗店。日军不甘失败,调集坦克、飞机和重炮大举反扑,围绕罗店双方展开拉锯战。第11师会同原先防守在这里的第67师并肩战斗,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感天动地精神同日寇拼杀,战况之惨烈,为开战以来所仅有。守军阵地几经易手,往往得而复失,失而复得,阵地前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第67师师长身负重伤,第201旅旅长及两个团长阵亡,两个师的营连长大半牺牲。血战至29日,罗店再告陷入敌手,刚刚从德国回国奔赴前线的率第67师奋力突入,旋即又被击退。
  8月31日,在吴淞与日军作战的第61师因损失惨重而被缩编为一个团,师长杨步飞被撤职,军政部命令第二师补充旅(即独立第20旅)充编该师,重组后的第61师下辖两个旅,钟松任师长,杨文瑔任第181旅旅长,邓钟梅任第183旅旅长,随后该师奉命在唐家宅、陈家行一线沿蕰藻浜右岸阻击日军,与日军第9师团为争夺阵地展开往返拼杀,战况惨烈,伤亡惨重,二名团长壮烈牺牲(第361团团长李忠、第365团团长季韦佩)。
  日军为连接和扩大两个师团的登陆场,于9月2日至5日,连续以军舰、飞机、坦克支援,向防守月浦、宝山的中国第98师夏楚中部发动猛烈进攻,因伤亡过重,第98师撤出阵地。奉命坚守宝山的第583团3营500余人在营长率领下,与日军展开激战。日军炮火猛烈轰击,步兵轮番冲锋,然全营官兵抱与阵地共存亡之必死决心,一次又一次打退敌军疯狂进攻。日军恼羞成怒施放硫磺弹,城中燃起冲天大火,所有建筑化为瓦砾堆。战至7日晨,日军以坦克为前导始得突入城内,姚子青率全营官兵与敌巷战,打尽最后一颗子弹,至当日上午10时,除一人前夜受命突围向上级报告军情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宝山保卫战进行的同时,罗卓英的第15集团军为克复罗店,与日军再度激烈交战。但日军在占领宝山后,以一部沿宝罗公路向西攻击,吴淞方面日军也越过泗塘河西攻,日军尚不断在各地登陆,中国军队顿时面临腹背受敌的威胁。至9月中旬,敌军后须援兵陆续开到,中国方面因无制空和制海权,在进攻敌据点、抗击敌登陆和逐地争夺战中损失惨重,部队疲惫至极,被迫转入防御。这之前,9月6日,第三战区发布的第二期作战计划:上海战区以持久抗战为目地,限制登陆之敌发展,力求各个击破之效。各个击破不能达成时,则依次后退于敌舰射程外之既得陆地,施行顽强抵抗,待后方部队到达,再行决战而取最后胜利。已做好攻坚不利转而实施防御作战的准备。
  9月9日,日军沿军工路、淞沪公路和月浦、罗店之线向中国军队发动强大攻势,我军同敌展开殊死搏杀,9月11日,第15集团军右翼阵地被突破,部队减员严重,遂渐次退至罗店以南施相公庙、浏河之线预筑阵地,第9集团军亦转移到北站、江湾、庙行、蕰藻浜右岸之线预筑阵地,与日军形成对峙。
日军逐渐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日本最高层决定将侵华的主要作战方向由华北转移到上海,并要求加快上海战役进程,"大致以10月上旬为期,在华北与上海两方面发动攻击,务必给予重大打击,造成使敌人屈服之形势。"
淞沪会战打了一个多月,战事久拖不决大出日军意料。日军虽然凭借装备和武器优势,将中国军队的进攻一一挡回,但是中国军队前仆后继、英勇悍无畏的顽强地抗,也给一向以战无不胜自诩的皇军重大杀伤,日军进展却并无多少。为了尽快结束上海战事,不使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成为一句空话和笑柄,日本统帅部不得已再次作出增兵的决定。将华北方面军所属第9、第13、第101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此外,还从台湾调来了步兵旅团、重藤支队、第
1后备步兵团以及伪靖安军第1旅、伪旅和伪旅等部队,这样,加上原有的几个师团,日军到9月下旬在上海的兵力,光步兵就达到了当初松井石根要求的5个师团:
:师团长 , 第11师团:师团长山室宗武,:师团长, 第13师团:师团长 ,第101师团:师团长伊东政喜。算上空军和海军的兵力,日军在沪总兵力达到20万人。
  面对敌人调兵遣将,国民政府也决定迅速增派各省及中央军部队至淞沪参战。为打赢这场硬仗,蒋介石不惜血本,把当时的精兵良将几乎全部派到了淞沪前线。集团军中,除了原有的第8、第9、第15集团军外,又增加了薛岳的第19集团军、刘建绪的第10集团军,稍后,又调来廖磊的第21集团军。9月21日,前线部队部署也做了调整,以应对作战需要:第15、第19集团军编为左翼兵团,陈诚为总司令,下辖3个军团、江防军总司令部及总预备队,共约16个师、2个要塞司令部、4个独立团、1个江苏保安队;作战地域为蕰藻浜以北的万桥、罗店、广福地区;第9集团军为中央兵团,朱绍良(取代因病调任大本营管理部任部长的张治中)为总司令,下辖7个军18个师、1个独立旅、1个炮兵旅、1个淞沪警备司令部和1个上海保安总队;作战地域为北站、江湾、庙行一线及其以西地区;第8、第10集团军为右翼兵团,张发奎为总司令,下辖10个师、3个独立旅、3个新编旅、1个和1个岸防部队;作战地域为苏州河以南至杭州湾北岸地区。加上不久后赶赴上海参战的第21集团军及部5个师,国民党军总兵力已达75个师、70余万人。   中国军队转入防御后,日军开始发动大规模进攻。9月22日,日军集中主力猛攻固守罗店的左翼军阵地,防守这里的第18军和第66军拼死抵御,阵地屹立不动。次日黎明至24日夜,日军复以两个师团持续冲锋,国军第159师、第160师以全体阵亡的代价坚守一个了12个小时。为此日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鉴于日军有以主力于宝浏公路两侧地区击破左翼军之势,为保存实力,持久消耗敌人,乃命令左翼军各部队逐次转入第二线阵地防守,相机打击日军。此时,松井石根见从侧翼突入包围中国军队的企图无法实现,于是决定改分割包围为中央突破,集中兵力进攻蕰藻浜一线。10月1日开始,日海军、航空兵协同地面部队发起新的攻击。北路以山室宗武第11师团指向广福、陈家行;南路集中第3、第9、第13、第101师团强渡蕰藻浜,向大场、南翔进攻,以切断大场至江湾地区守军与外界联系,使之成为孤军。10月5日至9日,国军第8师、第59师、第61师、第67师、第77师、第90师及等作战部队因连日与敌浴血激战,终因牺牲重大,无力对峙再战,相继退出阵地。9日起,日军再度集中海空军火力,配合步兵向蕰藻浜南岸强攻,中国守军轮番上阵抵抗,经数昼夜血战,始得遏止日军攻势。
  10月15日,日军突破蕰藻浜,战局再度告急。正在此时,从广西调来的第21集团军抵达淞沪前线,蒋介石急忙将该集团军10个师编入中央军序列,领取作战军械和弹药。第21集团军属、桂系王牌部队,以能打能拼在国民党地方军中享有威名。白崇禧这时向蒋介石献策,认为纯粹被动防守非长久之计,徒增伤亡更无法取胜,必须以一支主力突击部队主动出击,实行积极防御的策略,蒋介石为此也是求之不得。下达了实施反击作战的命令。10月19日,中国守卫蕰藻浜南岸的部队,配合廖磊第21集团军发动全线反击。当日,日军吉住良辅第9师团、伊东政喜第101师团及第3师团一部,亦向蕰藻浜南岸发起猛攻。双方主力迎头相撞。桂军初上战场,毫无与日军交锋经验,以血肉之躯冲进密集弹雨,将日军施放的烟雾误为毒气,队形自我混乱;加上当时淞沪战场上只有桂军头戴钢盔、身穿黄色军服,极为显眼,成为日军练习射击的活靶子。遭日军飞机、火炮、坦克和机枪密集火力突击2万大军一日即被打散,上万敢死队大部战死。该集团军仅旅长即阵亡6人。“小诸葛”见桂系溃兵被其他部队收容,多年经营毁于一旦,不禁痛心疾首,连日饮食不进。激战至25日,部队被迫撤退。左翼军4个团在广福南侧向北路日军的反击作战,也被日军击退。日军乘机展开反扑,兵锋直指大场。
  10月23日,日军以重兵直趋真太公路,威逼大场左翼。刘行方面日军,渡过蕰藻浜后攻向大场以西塔河桥,我军第18师朱耀华、第26师、第67师黄维等部经过艰苦抗击,阻住日军攻势。此时,中国军队从大场东面,经大场、市中心向东北而成一半圆形阵线,绕于江湾以北。庙行、大场位置突出,遂成日军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之而后快。日军调集各种火炮、飞机集中猛烈轰击,方圆数里,几为焦土。日军接着又以40余辆战车为前导,掩护步兵夺占胡家桥、塔河桥、走马塘等处阵地。为保存实力,守军在作出最大努力抵抗后向南翼转移,大场失守。此战中国军队又蒙受惨重伤亡,第18师几乎全军覆没,师长悲愤难当,当即拔枪自戕(未死)。   大场丢失,全线撼动,塞克特防线实际上已经被突破。第三战区只得作出放弃北站--江湾阵地之举。中央军部队撤退到苏州河南岸,左翼军也奉命转移,至10月28日,中国军队退入浏河、沈家桥、朝王庙、徐家行、广福、陈家行、江桥、北新泾至梵王渡一线的第二期既设防御阵地,新防线长达35公里。
  在全军撤退苏州河南岸之时,蒋介石想到苏州河以北阵地亦不可轻易拱手奉送日军,此时他已获悉国联要在11月初在日内瓦开会,届时将接受中国控诉,因此,为了获取国际舆论的同情与支持,有必要留下少部兵力坚守苏州河以北地区,直至会议召开。也就是说,这支留守部队的作用不过是打一打做个样子给外国人看,并无多大军事上的意义。经蒋介石本人亲自下令,第88师孙元良部524团团副率领该团主力1个营
400余人(对外称800人,故后来这支部队被誉为\"\"),据守闸北四行仓库,担当此项任务。奉命后,谢晋元即指挥官兵与前来进攻的日军展开战斗,周旋3昼夜,毙敌百余名,而所坚守的四行仓库阵地始终岿然不动。在四行仓库被围攻到第三天时,日军兵力已达5000余人,双方力量悬殊。
  。最后在租界各国的请求之下,这支力战不屈的孤军,才于10月31日夜奉命退入公共租界。八百壮士英勇事迹轰动中外,一时声名远扬,虽然于战局无补,但是震慑了日军,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心,也赢得国际舆论一片称颂声,被一些国际人士誉为抗日奇迹,政治作用还是不容低估的。
中方撤退阶段
日本第10军登陆以后的形势图
淞沪会战进入10月底和11月初,中国军队虽处于被动地位,一再后撤,但仍控制上海,这无疑是与日本当初的判断和盘算背道而驰的。日本是个岛国,资源有限,同中国这个庞然大国比拼耐力和韧劲,,是万万消耗不起的,因此惟一途径即是速战速决。此时,日本统帅部对于日军经数次增兵后依旧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甚至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会战态势,感到极为恼怒,同时也大为焦急。大本营经过审慎研究商讨后,认为中国已倾全国兵力之五分之三云集上海,已然摆出决战架势,而此前日军一直放主力于华北方向寻求决战无异战略部署的浪费,因而提出目前刻不容缓的是迅速结束上海战役,并决定将战略重点转向华中、华东。为此,决定成立华中方面军,日军统帅部还于10月20日下令从华北和国内抽调第6、第18、第114师团,国崎支队(第5师团第9旅团),独立山炮第2团,野战重炮第6旅,第1、第2后备步兵团等部队共约12万人,组成第10军,由中将担任司令官,准备实施登陆作战以打开局面。同时命将在华北的中岛今朝吾第16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淞沪前线日军兵力至此增至27万人。其中包括陆军9个师团另2个旅团、海军第3和第4舰队主力及空军力量。
  日军第10军的作战要领方案是:一、预定在10月末或11月初在杭州湾金山卫附近地域登陆,主力以快速突进方式向黄浦江之线前进,攻占松江,切断沪杭铁路,一部向闵行渡河点前进,策应上海派遣军作战;二、渡过黄浦江之后向上海以西及南方攻击前进,与上海派遣军配合消灭上海周边的中国军队。
  就在敌人大举调兵遣将、即将大兵压境之际,蒋介石却又深陷于列强干涉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中,这样的念头他一直没有断绝过。淞沪这一仗,是被日本人逼迫太甚不得已而为之,"打"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可以更好地"谈"。而国际社会的调节,就是他紧抓不放的救命稻草。所以,当蒋介石闻听国际联盟要于11月3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九国公约\"会议,讨论中日之战,立刻喜出望外。本来,蒋介石已听取了白崇禧、陈诚等人建议,决定放弃上海,采取持久战策略,全军退到上海外围既设之国防工事固守,抗击消耗日军,这么做在当时形势下是明智的可行之举。但\"国联\"要开会的消息传来,却搅乱了蒋介石的头脑,他在命令下达的第二天,11月1日夜10时偕白崇禧、顾祝同等人乘火车,冒雨来到国民党淞沪前线中央军总部驻地南翔,在一所小学里召集由师长以上将领参加的紧急军事会议。在会上蒋介石说什么九国公约会议对国家命运关系甚大,我要求你们做更大的努力,在上海战场再支持一个时期,至少10天到两个星期,以便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援上海是政府的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基地,如果过早地放弃,会使政府的财政和物资受到很大影响。会后,便宣布撤销撤退命令,各部队坚守原先阵地。新命令传到阵地上,部队一片哗然,短短时间内命令两次反复,使得中国守军士气大受影响,一些已经卷好铺盖要走的士兵只好又匆匆返回阵地,队伍秩序开始出现混乱。 
  11月5日拂晓,日本新组建第10军在柳川平助指挥下,由舰队护送在杭州湾金山卫附近之漕泾镇、全公亭、金丝娘桥等处突然登陆,包抄淞沪中国军队防线南方的背后。防守这里的,原先有张发奎第8集团军所属的4个师1个旅数万人的兵力,因蒋介石一直认为日军全力进攻上海正面,不会有从杭州湾登陆的可能,故在战事趋于激烈、兵源枯竭之时,将防守杭州湾的部队一一投入前方战场,到日军登陆时,在杭州湾北岸从全公亭至乍浦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仅有第62师的2
个步兵连、炮兵第2旅2团6连及少数地方武装防守。既无重炮,也无像样工事,面对10万装备精良的日本生力军,结果可想而知。迅速即被日军击溃,日军登陆成功后,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合编成立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根统一指挥,日大本营规定其作战地域为联结苏州--嘉兴一线以东,任务以挫伤敌之战斗意志,获得以结束战局为目地,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敌人。第6、第18师团按照预先部署,分别向松江、沪杭铁路扑去。
  当蒋介石得知日军登陆金山卫的消息时,不禁大吃一惊。立即命令淞沪战场前敌指挥官陈诚作出应变处置,陈诚急令右翼军的东北军第67军前往增援松江。殊知,这个军刚从豫北调来,在松江附近未及集结完毕,即遭遇日军凶猛攻击,苦战3天3夜,未能退敌。11月8日夜,日军凭借强大火力从东、南、西三面突入松江城,守军死亡殆尽,吴克仁率残兵据守西门,兀自死战不退,最后壮烈殉国,年仅43岁。第67军全军覆没,日军遂占松江。随即兵分两路,一部沿太湖东岸,经浙江、安徽直趋南京,主力则指向枫泾镇、嘉兴、平望。9日,切断沪杭铁路及公路。
  与此同时,日第16师团在中岛今朝吾指挥下在江苏太仓境内的白茆口登陆成功,前锋直指京沪铁路和公路,形成合拢之势。苏州河北岸的日军6个师团于10月31日强渡苏州河后,这时迅速向两路登陆日军靠拢,淞沪地区中国70万大军顿陷危险境地,再不撤退将成瓮中之鳖,被日军一网打尽。此时的南京统帅部和淞沪战场各个高级指挥部已经方寸大乱,是撤是守,争执不下。蒋介石死抱着对国联不切实际的幻想,迟迟不肯下令后撤,他表示只要我们在上海继续顶下去,相信“九国公约”国家会出面制裁日本,此时此刻还在做梦。白崇禧告诉他,前方将士听到日军登陆消息后人心惶惶,有的部队已经出现混乱,大有控制不住之趋势,再不撤退70万人只有白白等死了。于是蒋介石不再坚持,在11月8日晚下令进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队撤出上海战斗,分两路退向南京、苏州--嘉兴以西地区。由于命令仓促,指挥失控,大撤退结果演变成全面大溃退,各部队完全没有章法,陷入极度紊乱,日军以飞机在天上轰炸扫射,地面部队穷追不舍,势如破竹一一攻占上海各镇。本来中国军队计划撤到吴福线、锡澄线、乍嘉线和海嘉线一带依托原有坚固国防工事,作持久抵抗,但败军穿越工事径自溃逃,致使耗费数年苦心筑成、有东方马其诺防线之称的这些工事成为摆设,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于是门户大开,日后的遂毫无意义。   自9日起,日军击退中国军队零散抵抗,连占虹桥机场、龙华、枫泾、青浦。11日,日军进至苏州河岸,南市及浦东我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奉令撤出阵地。当日,上海市长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   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中国军队向吴福、澄锡国防线撤退,开始;至此国军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话语,淞沪会战拉下帷幕。
淞沪会战评估
  中日的淞沪大会战,可以说是规模空前,同时也改变了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在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战略历史上的大问题,当时蒋介石决定将主力东调,寻求上海决战的策略,是否适当?
  因为一般的解释,特别是陈诚等将领的意见是,若是中国军队在华北决战不利,日军精锐的机械化部队,在华北平原会以其战场优势,沿着平汉线大举南下,直攻武汉,那么中国就会无险可守而迅速被日军分成东西两块;中国的军政中心既无法西迁四川,日本又可以运用海空军支持的绝对优势,将国军主力在东南歼灭,历史上中国南方政府,都是遭到这样战略所击败的。这种战略分析,当然有极强的说服力。但由于日本认为若要深入攻击中国,必然是旷日持久,并且动员太大,他们认为只要攻击中国刚刚建立的工业地带与军政中心,最多再封锁中国的海岸线,中国就绝对会屈服,中国那有能耐撤退到西南落后地区,还能与日本对抗?所以中国最为担心的日军由北而南之攻势,却是日本没有认真考虑过的(日军迟迟在六年之后,才在其一号作战计划中,选择这个方向的攻势,但是已经时过境迁了)。
  就大战略而言,当时对中国最关键的是时间,因内战刚结束不久,国民经济正逐渐恢复(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战前最高峰),陈诚本人也正在负责利用进口武器装备50个国防师的计划(如与德国合作,用江西大余的钨矿石换取德国武器),在上海与日军大战则势必终止中国的抗战准备而仓促与日军决战。实际当时日本决策机构在“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对是否全面侵略中国摇摆不定,以参谋次长石原莞尔为代表的“不扩大派”暂时占了上风。石原为当时实力派人物,因当时参谋总长闲院宫为皇族只是挂名,军部实权在参谋次长石原手里。石原甚至主张:“可以将我华北全部驻军一举撤至山海关满州国界,然后由近卫首相亲自飞往南京与蒋介石促膝交谈,以解决日华间根本问题。”(《大本营陆军部》第1卷,朝云新闻社1974年版,452页)。日本外务省东亚局局长石射猪太郎也策划“日中邦交调整和停战方案”与“船津工作”。1937年7月底8月初,石原莞尔向日本陆军、海军首脑疏通,坚持“以外交手段收拾残局”。于是以石射猪太郎为主,会同陆军省当局人员,作出了日中“全面邦交调整方案”和“停战条件”。这个方案获外务省、陆军省、海军省三省一致同意,首相也立即表示支持。石射猪太郎把这一方案委托于设在上海的日本在华纺织同业会理事长船津辰一郎,让后者将方案秘密地透露给南京外交部亚洲司长高宗武,试探中方态度。8月9日,船津与高宗武在上海进行会谈,同日日本驻华大使川越与高宗武也作了一次会谈。
  据这个日本方案,中日双方军队停战线划定为河北省永定河及白河右岸以东、以北各地区及察北六县为非武装地带,日军除战前驻屯军原有兵力外,新增部队一律撤退,中方则将中央军撤出河北省,实行停战,同时废除《塘沽协定》、《何梅协定》、《土肥原秦德纯协定》以及《淞沪停战协定》。所谓调整邦交,日方承认中国中央政府直接统治河北、察哈尔,撤销冀察政务委员会及伪冀东自治政府,日本对内蒙、绥远不加干涉,缔结中日防共协定及河北经济协定。中国则对东北的伪满洲国予以承认或者默认,日方则考虑对华经济援助及撤废治外法权等等。
  日本这个方案,是通过回复到芦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换取国民政府对东北伪满洲国的正式承认。国民政府本可利用此次谈判与日本周旋,尽量赢得更多时间。然而当高宗武返回南京时,“”正好爆发。中国军队进攻上海日军后,石原莞尔被迫辞职,日本统帅机构决定全面侵华,可见陈诚主动挑起上海战事的失策。就算当时国民政府对日本动向判断不明,日军占领武汉就能切断国民政府退路?实际上还有江南广大地区可作回旋,抗战中这些地区有六、七年时间还在中国手里,大可作为撤往大后方的通道。再说日军从华北大举南下就能发挥机械化优势?黄河、淮河、大别山区都可极大限制日军行动,以后中日军精锐部队在大别山特别是富金山陷于苦战就是例子,并非都是日军通途。至于国民党军70多个师、70多万大军在淞沪狭小战场与日军硬拼,在日军海陆空优势火力密集攻击下死伤枕藉,伤亡达30万,甚至有一天伤亡万余的惨况,正是让日军充分发挥其诸军兵种合成作战的优势。所谓江南稻田水网限制日军作用也有限,日军正可发挥其海军优势用舰艇溯长江而上武汉,有力配合陆军行动,这一点正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所不具备的。还有就是京沪一体,上海既为前线,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就直接暴露在日军兵锋之下,日军增兵上海后很快就直捣南京,对中国抗战震动极大。至于国际干涉纯为幻想,当时绥靖主义盛行,西方大国决不会为了中国与日本翻脸,火中取栗。
  当代历史学家余子道在《论中国正面战场初期的战略作战方向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不能被视为是战略上的成功。”《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的作者黄仁宇认为,“从现在公布的蒋日记看来,淞沪地区作战并无全盘计划”。蒋介石虽然早有作战计划并决定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但是对于日本方面对中国军队进攻可能作出的反应,却“一切未经考虑”,“所以蒋介石在上海地区集结兵力迎战,可能出敌不意,而敌之对策亦出蒋之不意”。
  当然蒋介石在选择上海的考虑重点之一,恐怕还是希望在上海决战,容易引动国际社会的干预,而以当时中国的国情,也不可能允许蒋介石在上海按兵不动,坐观日军在上海随意部署——舆论与诸侯们会真的怀疑蒋介石与日本有默契,或是认为蒋介石的抗日决定别有用心借刀杀人,不敢也不愿在自己的地盘与日本作战,专门挑诸侯们的地盘与军队进行抗日,这在宋哲元与韩复榘的身上都可以看出来,因此他们不肯使全力与日军拚搏。而在蒋介石表达中央抗日决心,要求各路诸侯前往南京共商大计之时,西南的龙云、刘湘等人,也曾经担心这是蒋介石的政治圈套。因此蒋介石必须要在自己的地盘,用自己的中央军,与日本进行殊死战,才能清楚地证明,抗日并非消耗诸侯部队的借口.
  日本“三月亡华”被彻底粉碎
  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国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日本的民心士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日本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战争,那么日本就将面临其战略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的资源,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它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达成,那么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日本无法避免的命运了。   总之,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只要中国不屈服,中日两军的东线作战绝对是不可能避免的,与其让日本掌握主动,不如让其陷入被动。虽然日军并没有沿平汉线长趋武汉的作战计划,但是中国却不可不防这步。蒋介石主动将东线变成为主力战场,有着后勤与指挥的实际需要。因为国军的主力与补给,多数来自长江以南地区,当时的陆路运输能力,在日本空军的压力下,无法支持大军在北部的作战。但是若在上海作战,不但地理较近而且长江即是运输的动脉,这里也是蒋介石的地盘所在,就近指挥,比较灵活方便,在华北战线就会出现严重鞭长莫及的指挥问题,石家庄行营就是在各军协调困难,指挥失当的情形下,在混战中沦陷的。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
  当时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的声明,可以说是对于这场会战的过程与意义,做出最好的历史见证与结论:“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蒋介石与全体军民的共同结论是,虽然上海作战失败了,但是中国决心以更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
中方英烈谱
  在这场极其悲壮、可歌可泣的淞沪抗战中,国军阵亡校尉级以上军官近千名,其中少将以上高级军官
10余名(不含牺牲后追晋者)。   1.
黄梅兴。字敬中,梅县人,1897年生,黄埔一期毕业,国军第9集团军第88师第264旅旅长。8 月
部分英烈(6张)
14日下午3时许,黄梅兴将军亲临前线指挥,在连续攻破十余个日军坚固堡垒后,不幸在爱国女校附近被日军迫击炮弹击中,壮烈殉国,时年40岁。一同殉国的还有旅部参谋主任邓洸中校及通讯排官兵30余人。黄梅兴将军是淞沪抗战国军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后追授陆军中将。
  2. 蔡炳炎少将。字洁宜,安徽人,黄埔一期毕业,国军第18军第67师第201旅旅长。淞沪抗战中有“血肉磨坊”之称的罗店争夺战中,第67师协同第11
师保卫罗店,与日军展开反复争夺,8月27日晨,蔡炳炎将军亲率402团两个营攻击罗店日军,不幸中弹阵亡,以身殉国,时年35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3. 少将。武进人,1902年生,黄埔四期毕业,国军第98师583团团长,师部少将参谋长。号在上海月浦与日军激战中牺牲,时年35岁。
  4. 少将。字子英,容城人,1895年生,黄埔四期毕业,国军第1军第1师第1旅副旅长。日,在淞沪会战顾家宅之役中牺牲,时年41岁。
  5. 少将。字胤宗,靖西县人,壮族,1899年生,广西及中央军校南宁分校高级班毕业,国军第7军第170师第510旅旅长。1937年
10月18日,庞汉祯将军率部抵沪参战,19日夜进入阵地,接替517旅守备谈家头至陈家行一线,10月22日,日军集中第3、第13
三个师团主力进攻国军第21集团军,在庙行与陈家行之间突破守军阵地,战斗惨烈。10月23日下午3时,在陈家行指挥战斗中,被日寇火炮击中牺牲,时年
38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6.
少将。字松涛,广西人,1900年生,广西陆军讲武堂毕业,国军第7军第171师第511旅旅长。1937年10月率部抵沪参战,驻守南翔,初在张家楼、湖里宅、季项宅、苏家宅一带二线布防,为预备队,后入一线参战,所部作战勇猛,日,秦霖将军在日机轰炸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7. 朱耀华中将。字强生,长沙人,国军第78军第18师师长。日拂晓,日军在150架轰炸机,10余辆坦克掩护下,集中兵力猛攻18师驻守的大场镇,18师官兵苦战3日,万余官兵几乎全部牺牲,大场镇失守,朱耀华将军悲愤交集,举枪自尽殉国。
  8. 少将。字剑豪,广东曲江人,黄埔四期毕业,国军第4军第90师第270旅旅长。日在嘉定清水显牺牲,时年36岁。
  9. 少将。河南南阳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国军第67军第108师第322旅旅长。日在石湖荡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10. 吴克仁中将。字静山,安宁人,满族,保定军官学校5期炮科毕业,国军第67军军长。所辖107
、108师是淞沪抗战中最后赶到战场的原东北军主力,日拂晓,日寇柳川第10军主力渡过黄埔江,猛攻松江县城,吴克仁将军率部与日军展开激战,击退敌军多次进攻。9日,吴将军在掩护上海守军撤退时,在白鹤港遭到日军便衣队袭击,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11. 少将。辽宁人,国军第67军参谋长,日在上海松江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12. 少将。辽宁东港人,国军第67军第107师参谋长。日在上海松江与敌激战中牺牲。
  13. 少将。辽宁人,国军第67军第107师第321旅旅长。日在上海松江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14. 少将。湖南邵阳人,早年投军,国军第28军第63师第187旅旅长。1937年11月在上海金山卫阻击日军登陆部队,激战中牺牲。
  15. 少将。江苏盱眙人,1903年生,黄埔二期毕业,日在白鹤港与日军激战中牺牲,时年34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让我们记住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灵。[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蔡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