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代中国160导弹驱逐舰舰是

中国第一艘导弹驱逐舰退役 移交海军博物馆(图)-驱逐舰-北方网-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最新新闻排行
中国第一艘导弹驱逐舰退役 移交海军博物馆(图)
&& 07-09-03
&& 06-11-16
&& 06-10-02
105舰“济南”号,大连造船厂制造,日开工建造,日下水,日服役,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首舰。后在该舰又完成了051型驱逐舰加装舰载机和防空导弹系统等新技术的试验。 [资料图片]
11月13日,海军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与海军博物馆举行签字交接仪式,宣布“济南舰”走完36载历程,光荣退役,归属海军博物馆荣誉展出。济南舰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图为战舰告别母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上午,38岁“高龄”的“济南”舰(舷号105)披红挂绿,静静泊靠在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军港码头。
  像一位功勋卓著、历经沧桑的老兵,今天,老兵就要退役,告别它征战了36年的万里海疆了。
  曾经战斗在这艘功勋舰上的水兵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年轻的士官、担当重任的军官、白发苍苍的老舰长……他们齐聚在105舰上,送别这位曾经朝夕相处的老战友。
  上午10时整,退役移交仪式开始。
  某驱逐舰支队总工程师许玉国主持仪式,这位和105舰打了多年交道的装备专家,奉命宣读了105舰退役调拨的通知。退役后的105舰将交付青岛海军博物馆展览,其晚年将用另一种方式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
  随着支队装备部部长郑林与海军博物馆张弋处长在舰艇退役交接书上签字互换,官兵们的眼角湿润了。从此时起,105舰正式退出人民海军现役。
  抚摸着导弹发射架,望着略显斑驳的舰体,被邀请来参加仪式的105舰首任舰长刘子庚感慨万千,时光仿佛又回到那段峥嵘岁月。
  里程碑意义的诞生
  上世纪60年代,驱逐舰已问世半个多世纪,但在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里,还没有一艘国产驱逐舰。我们引以为荣的仍然是从前苏联进口的“四大金刚”:“鞍山”舰、“抚顺”舰、“长春”舰、“太原”舰。
  1968年,我国开始设计制造自己的第一艘新型导弹驱逐舰――105舰。
  1970年,原“长春”舰舰长刘子庚被任命为105舰舰长。刘子庚带领一帮人赶去船厂接收新装备。望着船坞里威武的战舰外形,大家欢欣鼓舞。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局势,战舰上的装备仪器无法到位。他们主动协助科研和生产单位到各地去催接装备,力争让战舰早日下水。
  那年冬天,机电部门3名官兵去哈尔滨押运主机,正赶上历史上少有的严寒,气温达到零下41摄氏度。官兵们带的馒头和水都冻成了冰疙瘩。由于火车抛锚,两天两夜的路走了八天七夜。当主机运到船厂时,极度疲倦使他们昏睡了好几天。
  就这样,要图纸,催仪器,接装备,105舰舰员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105舰的诞生,在我国驱逐舰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是人民海军拥有的第一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型水面舰艇。
  现代化的装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当时大部分舰员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没有教员,我们就利用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到舰上安装和调试的机会,请他们讲课。”舰员们学习的热情让刘子庚至今记忆犹新,“大家半年学完了正常3年学习的内容,总长度50多公里的管路、900多个阀门,战士们硬是全部记熟背了下来。”
  凭着一股子拼劲儿,很快,105舰舰员不但可以熟练操纵舰艇,而且编写出各种条令制度,摸索出一套管理新型驱逐舰的方法,为后续舰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担当开路先锋
  首舰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试验,为后续舰的改进积累经验。在105舰上任过职、如今是某驱逐舰支队支队长的魏钢参与过多次海上试验。
  一次,军舰正在高速倒车试验,突然从机舱里传来嘶叫声。锅炉区队长孙洪考凭着自己的经验判断,肯定是蒸汽管路破裂或阀门松动,如不及时处理,300多摄氏度的高压蒸汽将对人和机器造成极大威胁。
  孙洪考披上石棉布冲到底舱,胳膊碰到滚烫的管路,立即被烫起一串水泡。雾气腾腾中,他终于摸到那只正在喷气的阀门,使劲把阀门关上,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
  试验任务相当一部分是极具风险性的,有时为了验证一个数据,他们时常在十级以上大风浪中反复测试,在险滩暗礁中日夜忙碌。
  一次,军舰在某海区进行高速测速试验,当时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向左转向,那里海域宽阔,安全可靠,但离测速标较远,数据准确性差;二是向右转向近岸航行,危险性大,但离测速标近,数据准确。
  刘子庚下达了向右转的口令。
  记录组的同志抓紧时间记下一个个珍贵的数据。突然,由于高速震动,舵机失灵,战舰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朝岸边一个小岛冲去。这时,舰长果断命令紧急倒车。当舰停下来时,离小岛仅有二链左右,在场的同志无不捏了一把汗。
  舵机修复后,刘子庚下令按原定航线继续测试,直到取得了精确可靠的数据。
  试验是艰难的,在试验中发现问题并正确解决问题更难。
  105舰在高速试航中发现震动非常严重。有人提议,请下放在造船厂的我国力学专家钱令希教授来帮忙。钱教授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建造武汉大桥、南京大桥时,曾遇到几个力学难题,都是他帮助解决的。
  军舰高速航行中,钱教授从舰首一个舱室一个舱室检查。他手上没什么高级仪器,只是戴着一双手套。4个小时过去了,教授从舰首到舰尾每个舱室都查看了几遍。
  分析会上,钱教授说:“军舰整体结构是好的、合理的,但有先天不足的地方,钢板薄,而机器功率大,速度高,因而产生了强烈震动。解决舰体震动的办法是从内部加固舰体。”
  “奇迹”出现了,经过加固的战舰从低速加到高速,震动大大减轻,机舱设备在高速时能正常运转,经过专家测检,各项数据完全符合国际指标。
  望着这位神奇的教授,刘子庚激动地说:“将来如果要写舰史,我们一定要把您的贡献写进去。”
  上世纪80年代末,为了适应新的任务需要,105舰进行了舰载直升机着舰工程改装,并完成了舰载直升机着舰训练、在直升机引导下实施导弹攻击等9个课目的演练。到1994年国产第二代驱逐舰列装后,105舰仍然完成了某新型对海导弹和对空导弹的研制试验和批检试验。
  在现代化装备试验的险途中,105舰航迹遍布渤海、黄海和东海,圆满完成了1000多项新装备试验任务,获得300多万个宝贵数据,为人民海军主战舰的改进、定型、生产作出重大贡献。1983年,中央军委为105舰记集体一等功。
中国青年报
 精彩图片
 北方网精彩内容推荐
无标题文档
(C) 2000-.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视频: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 退役后供人参观, 背后的故事好暖
&gt尖端武器再见,105!
105舰“济南”号,大连造船厂制造,日开工建造,日下水,日服役,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首舰。后在该舰又完成了051型驱逐舰加装舰载机和防空导弹系统等新技术的试验。[资料图]
11月13日,海军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与海军博物馆举行签字交接仪式,宣布“济南舰”走完36载历程,光荣退役,归属海军博物馆荣誉展出。济南舰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图为战舰告别母港。王松岐摄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日上午,38岁“高龄”的“济南”舰(舷号105)披红挂绿,静静泊靠在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军港码头。
像一位功勋卓著、历经沧桑的老兵,今天,老兵就要退役,告别它征战了36年的万里海疆了。
曾经战斗在这艘功勋舰上的水兵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年轻的士官、担当重任的军官、白发苍苍的老舰长……他们齐聚在105舰上,送别这位曾经朝夕相处的老战友。
上午10时整,退役移交仪式开始。
某驱逐舰支队总工程师许玉国主持仪式,这位和105舰打了多年交道的装备专家,奉命宣读了105舰退役调拨的通知。退役后的105舰将交付青岛海军博物馆展览,其晚年将用另一种方式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
随着支队装备部部长郑林与海军博物馆张弋处长在舰艇退役交接书上签字互换,官兵们的眼角湿润了。从此时起,105舰正式退出人民海军现役。
抚摸着导弹发射架,望着略显斑驳的舰体,被邀请来参加仪式的105舰首任舰长刘子庚感慨万千,时光仿佛又回到那段峥嵘岁月。
里程碑意义的诞生
上世纪60年代,驱逐舰已问世半个多世纪,但在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里,还没有一艘国产驱逐舰。我们引以为荣的仍然是从前苏联进口的“四大金刚”:“鞍山”舰、“抚顺”舰、“长春”舰、“太原”舰。
1968年,我国开始设计制造自己的第一艘新型导弹驱逐舰——105舰。
1970年,原“长春”舰舰长刘子庚被任命为105舰舰长。刘子庚带领一帮人赶去船厂接收新装备。望着船坞里威武的战舰外形,大家欢欣鼓舞。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局势,战舰上的装备仪器无法到位。他们主动协助科研和生产单位到各地去催接装备,力争让战舰早日下水。
那年冬天,机电部门3名官兵去哈尔滨押运主机,正赶上历史上少有的严寒,气温达到零下41摄氏度。官兵们带的馒头和水都冻成了冰疙瘩。由于火车抛锚,两天两夜的路走了八天七夜。当主机运到船厂时,极度疲倦使他们昏睡了好几天。
就这样,要图纸,催仪器,接装备,105舰舰员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105舰的诞生,在我国驱逐舰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是人民海军拥有的第一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型水面舰艇。
现代化的装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当时大部分舰员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没有教员,我们就利用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到舰上安装和调试的机会,请他们讲课。”舰员们学习的热情让刘子庚至今记忆犹新,“大家半年学完了正常3年学习的内容,总长度50多公里的管路、900多个阀门,战士们硬是全部记熟背了下来。”
凭着一股子拼劲儿,很快,105舰舰员不但可以熟练操纵舰艇,而且编写出各种条令制度,摸索出一套管理新型驱逐舰的方法,为后续舰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上一页 1
  
[] [] [] [
  今日选萃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专家揭秘海军第一代024型钢质导弹快艇研发
& 首页 -& 军事 -&
专家揭秘海军第一代024型钢质导弹快艇研发
华夏经纬网
编者按:我国海军建军之初,确定了以空(海军航空部队)、潜(潜艇部队)、快(快艇部队)为主,其它兵种相应发展的建设方针。
“空潜快”,这是一支富有攻防能力、近海的、轻型的海上战斗力量。在这个方针指引下,我国的快艇工业,从仿制苏联鱼雷快艇入手,发展到自行研制导弹快艇,海军快艇部队也拥有了采用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的战斗快艇。本刊特约记者就我国快艇技术的发展,采访了我国第一代024型小型钢质导弹快艇的设计负责人花琦如研究员(以下简称“花”)。
  记:20世纪50年代,您就参加了鱼雷快艇的仿制工作,和快艇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花:是的。1955年我从上海交大造船系毕业,同年9月分配到上海船舶产品设计分处工作。那时,还没有管理船舶工业的部,是由一机部的九局管理的,1963年9月才成立六机部。我参加工作时,按“六四”协定(日中苏两国签订的协定)由苏联转让我国生产的6602型鱼雷快艇的首艇在芜湖造船厂即将建成(1955年12月建成),第2艘也快建成了。
  记:请您简单说说6602型的仿制情况。
  花:6602型是木质的双管鱼雷艇,有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具、双管25毫米火炮和雷达等设备。我当时参加了苏联设计图纸翻译的技术校对工作。艇的构架从苏联运来,艇底采用三层木板,舷侧采用两层木板。构架是用胶加压,把木板粘合起来,这与未处理的板材相比,比较均匀,增加了强度。后来,想全部采用中国木材建造,但国产木材比苏联材料的强度要差一些,为此,我们对船体强度重新进行了计算。那时也没有电子计算机,得靠手算,工作量很大。最后,我们用同等强度的方法,计算确定了采用国产木材后的构架尺寸。这样,从第25艘艇起,就改用我国东北的红松和落叶松。当时苏联派有设计专家,但只负责解释图纸,不讲设计快艇的方法,但在强度计算上还是给了我们一些指导。国家领导人对6602型艇都很重视,曾到芜湖造船厂视查过。
  记:1959年的“二四协定”,苏联又向我国转让了5型舰艇。其中有3型就是快艇:6621型大型导弹快艇、6623型小型导弹快艇和6625型水翼鱼雷艇。还转让了2型导弹,一型就是舰对舰飞航导弹。您也参加了导弹快艇的仿制工作吧?
  花:当时我被指定负责6623型小型导弹快艇的仿制技术工作。6623型就是苏联的183P型导弹快艇,有4台柴油机。武备为:2座II一15型“冥河”导弹发射装置,双25毫米火炮一座。6623型艇在6602型鱼雷艇的基础上改进而成,艇型还是6602型鱼雷艇的艇壳,还是木质的。把6602艇
2具鱼雷发射管改成了2座“冥河”导弹发射装置。考虑到发射导弹,因此在受发射气流影响区域的甲板上覆盖了一层硬的耐温花纹铝板。同时驾驶部位增设了一个钢质封闭的驾驶室,便于发射导弹时人员在内操控。
  183P型艇转让给我国时,苏联自己也还没有完成试制,发计图纸差错较多。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后,一些应由苏联提供的设备也没有到货,象雷达和指挥仪的技术文件就不全,我们到我国的仿制设备工厂也找不到技术文件,甚至连设备试验和调试文件都没有。我们和兄弟单位一起,对这型艇存在的众多问题逐个进行了研究,一一加以解决。
  1962年8月,首艇在芜湖造船厂下水。但是在9月试航时,发现艇的一些问题,包括艇的纵倾角太大、不能满足发射导弹时的航态要求等。
  1963年3月,解放军首长曾到吴淞基地看过6623型艇,当时艇的航速上不去,雷达、指挥仪等工作不正常,于是指示要把问题解决好,再交给部队。这样,6623型艇实际上就成了科研试制艇。我们也正是这样,解决了所有技术问题后才交付部队。比如,我们将指挥仪部分的陀螺平台移动了位置,减轻了振动,调试后才达到要求。雷达在更换了元件后,工作情况才有改善。同时,在1963年,由我们负责提出了改进方案,兄弟所也参加配合,采取了降低阻力和纵倾角的措施,在艇尾加了一个楔形板,加大了艇尾浮力。经过船模试验和实艇试验,终于解决了航态问题,满足了发射导弹的要求。又重新设计了螺旋桨,艇的航速、主机转速也都达到了要求。1964年8月,首艇交艇。1965年,成功地进行了导弹发射试验。
  记:6621型艇的仿制情况怎样?
  花:6621型艇是苏联的205型艇。这是大型导弹快艇,装3台柴油机,装备4座II-15Y型导弹发射装置和双30毫米火炮2座(AK一230),主尺度比183P艇大。
  6621型艇的仿制技术工作,由另一位同志负责(已不在我所)。首艇于1960年在沪东造船厂开始建造,但由于试验中主机故障和导弹发射筒等原因,直至1965年12月才交付海军。随后进行了6621型艇的国产化化工作,于1975年生产定型,开始大批量生产,装备部队。
  记:既然6623型艇的技术问题都解决了,为什么只建2艘就不再建了呢?
  花:我分析,一方面是因为木质艇消耗大量木材,我国木材资源缺乏,且保养不便,同时进口设备还未完成仿制。因为苏联提供的特种设备(雷达、指挥仪等)只有4套,1套用于首艇,1套用于再建1艘,1套用于设备厂进行仿制,这样就只剩下1套了。因此,上级决定不再造6623型艇,而将这1套留给我们自己新设计的一型导弹快艇使用。一方面,新设计的艇可以更快地研制出来,另外,设备仿制过了关,新艇就可以批产了。
  记:这么说,这新设计的一型就是024型艇了。的确,继续造6623型艇不上算。又要消耗大量木材,而且木质艇保养也不方便,6623型又有一些待改进的地方,不如自行研制一型新的导弹快艇。
  花:是的。1964年11月,上级就向我所传达了海军的要求,以后海军又以文件形式要求安排钢质小型导弹快艇的设计。随后,国防工业管理部门又确定试制的首制艇就用进口设备。
  在设计人员和船厂人员以及海军代表的共同拼搏努力下,024型艇首艇只用5个月时间就建成了。9月在长江试航。10月去旅顺试航,并试射了导弹,并于12月在上海设计定型。
  记:新设计的024型艇与仿制的6623型艇一样、或基本一样吗?因为都是装备2座II-15导弹发射装置。请您介绍一下024型艇的设计情况。
  花:首先,线型和主尺度就不一样。我们不是只改成钢壳,连线型也进行了’优化。6623型艇是在6602型鱼雷艇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而鱼雷艇的鱼雷发射管直径小,要在原来布置鱼雷发射管的地方布置2座导弹发射装置需要加一个舷侧平台,以解决停靠码头时的安全问题。艇如加上舷侧平台,宽度就达7.2米。后来通过对导弹气流的分析研究,把原来发射装置间宽1.5米的距离压缩成1米。这样,024型艇的艇宽就和623型艇的艇宽一样了。但是,考虑到艇和导弹发射装置布置以及适航性、快速性的要求,艇的长度也增加了。
  在艇的布置上,我们设计人员曾到部队当兵,了解部队需求和听取意见,所以改进很多。例如6623型艇有舷侧平台,艇离靠码头很不方便,024型艇把舷侧平台取消了。又如6623型艇上有一个很大的桁架桅,信号兵要从下边跑到上边去打信号,很不方便,024型艇把桅杆改成单柱桅杆,把驾驶台后面延长一部分做信号平台,信号兵就很方便。这种例子还很多,就不列举了。
  此外,由于本艇舱室空间小,设备多,设计时易发生冲突而返工,而该艇的建造周期又短。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先按布置图和支架图制作了1:1的木质舱室模型(设备舱、机舱、驾驶室等),制作模型花的工时不多,但可暴露图纸上看不出的问题。再根据模型修改图纸,使设备布置更合理,防止了返工,而且可以在模型上进行管系样棒预量,使艇在短期内能高质量建造出来。这也是第一次在我国的舰艇设计中制造舱室布置实大木模,以解决舱室布置中的一些问题和便于建造中管系、电缆等的走向取样。
  在总体性能方面,通过我们做的很多研究和模型试验研究工作,艇的快速性比6623型艇提高,耐波性也不错。在2米浪高下,在南海还能高速航行,在4级海情下,可以发射导弹。因此,在南海它是战备值班部队,有事就派它出去,平时执行巡逻任务的是炮艇和护卫艇,导弹快艇不巡逻。对于024型艇的航速,可以简单地这么说:它比统计出的平均值,在同样功率和排水量的情况下要高出8%。
  在结构设计方面,为了减少艇的排水量,没有完全按照苏联规则取外力值,而是根据规则,再结合其他快艇试航实测值取较合理的外力,从而保证了强度,又减轻了重量。
  记:您负责主持设计的024型艇受到快艇部队的欢迎和海军领导的表扬,1978年又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您是怎样看待这些的?
  花:当然,这些表扬和奖励首先是肯定了我们的设计工作在当时那样困难的条件下所取得的成绩和为海军建设作出的贡献。在此之前,我们仿制出了6623型导弹快艇,这是我国建造的第一型导弹快艇,而024型艇则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第一型导弹快艇。
  研制024型艇克服了很多困难。虽然我们参加设计的人员大都是刚从大学毕业的,经验不足,但我们通过下部队当兵,下工厂进行施工设计等,结合实际的工作做得较好。同时这些工作又是在十年动乱的初期,在那热火朝天的“抓革命、促生产”年代中取得的。
  024型艇的试制周期短,并要求一次成功,这给设计工作和建造船厂都带来了压力。没有什么“试制”,也不允许返工。例如对艇航速影响很大的螺旋桨,只能设计制造1个方案,而仿制的6625型鱼雷快艇在改进设计时,螺旋桨搞了4个方案来选择。这就要求设计时反复分析,做大量工作。缩短发射装置横向距离的工作也是难度很大的。要求试制周期短,也是迫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压力。海军急需导弹艇加强力量。
  记:您如何看024型艇的防空能力?
  花:该艇只有1座炮,现在看来防空能力还是弱了一点。当时想,艇比较小,调头快,靠机动性来规避飞机的袭击。现在可以考虑加装对空导弹。
  记:航速对导弹艇来说是一个重要设计指标,为何不发展速度较高自水翼导弹艇?
  花:在024型之后,我国在196年搞了水翼导弹艇,但不是自控的,是单水翼艇。前面有1个水翼,速度也提高很多,达50节。后因没有主机,而没有继续搞下去。同时,单水翼艇在性能上也有些问题。后来像亨国搞的自控水翼艇用的是航空技术,建造和维修费用都很贵。
  其实我们也能设计双水翼导弹艇。我们就曾为香港远东水翼船务公司设计并在求新厂建成PS30自控双水翼高速客船,满载排水量118吨,航速42节,载客291人,在香港和澳门之间往返航行。其主要关键技术是般首尾底部装有由计算机控制,可自动调整升力的水翼。这是水翼艇的自控仪,但这是美国的专利,不卖。我们派了2位同志为主,硬是在香港工作了一年多,用我们自己的技术把它研制成功了。据说这艘水翼客艇的维修费每小时要5000美元,美国飞马座级导弹水翼艇的维修费用就更多了。水翼艇的建造成本也很高,飞马座级的造价据说为7000万美元。搞常规的导弹艇要简单,实用。
  记:那你们为024型艇还接着做了些什么呢?
  花:我们搞了一个024Ⅲ型改装“鹰击一8”导弹的导弹艇。不过这已是1980年以后的工作了。这型艇主要用于“鹰击一8”导弹武器系统设计定型的试验任务,艇上有双联装“鹰击.8”号导弹发射装置2座。
  记:您是怎样看待导弹快艇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的,应该怎样进一步发挥导弹快艇的战术技术性能?
  花:这个问题难住我了,因为我不是研究战术和作战使用问题的。不过可以从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角度谈点想法。
  我认为任何一类舰艇都有它的特点和优点,当然也有它的弱点。快艇的优点就是目标小,快艇是所有舰艇中排水量最小的。其次是速度快,快艇也是所有舰艇中跑得最快的。再者就是机动性能好,因为体积小,跑得快,吃水又浅,所以机动性能也好。在作战使用上,一般不会用大、中型水面舰艇来攻击小小的快艇。潜艇更看不上快艇,不会去攻击它。相反,小小的快艇倒可以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艇,海战史不乏这种成功的战例。但是在近海活动的快艇比较容易受到来自空中(飞机、导弹)的打击。能和导弹快艇对阵的则是敌方的快艇。因为用快艇打快艇,这和用飞机打飞机(空战)、潜艇打潜艇(反潜战)、坦克打坦克(坦克战)、导弹打导弹(反导战)一样,都是在同样的作战环境中进行战斗,你能去的地方我也能去,你的优点我也有。交战双方都在同一作战环境下比技术,比战术,分胜负。
  因此,我认为未来的导弹快艇必须进一步提高艇的隐蔽性,减小艇的雷达反射面积和可被导弹探测、跟踪的物理场,例如红外辐射。这一方面可以降低本艇被发现的概率,也有利于降低敌导弹的命中概率。此外,应进一步建立导弹快艇和本国的航空兵、卫星和水面舰艇的信息联系,以获得目标指示和更多的战场信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做到这一点并不难。还必须提高我导弹武器的战术技术性能,降低导弹被敌方截获的概率,提高导弹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再有,就是要加强导弹艇的对空反击能力。这些都是在信息战时代必须做到的。当然,艇的总体性能也要进一步提高。
  此外,导弹快艇的活动以组成战斗群的形式为好。战斗群中可以有火力较强的中型水面舰艇。现代的战争是立体战争。连航母那样的巨无霸也不独立单舰出击。虽然航母有很强的对空作战能力,但美国海军还是组成一个大的混合编队,以保护航母,使其免受来自空中、水面和水下的攻击。
  我设想,在我国的近海专属经济区或是在有争议的岛屿水域,出现一些小型的、带有敌意的“骚扰”舰艇,我们会派出一艘驱逐舰去应对吗?我想,大概用不着吧?必要时,可以派出一些护卫艇和快艇之类的小型舰艇应对。总之,我认为在新的作战条件下,导弹快艇还是有广阔的作战使用空间的。
  记:这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谢谢您接受我刊的采访。(本刊特约记者 易佳言)《舰船知识》杂志
热点文章排行
频道特别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