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觉醒技是激将?a.刘禅 磁力屏障技能b.邓艾c.孙策d.姜维

觉醒孙策配邓艾,内法正怨死三反[张坤解说三国杀]解说-网络游戏-在线观看-风行网
全部标记为已读
您暂未收到新消息哦~
安装PC客户端
把想看的剧下载到本地吧~
点击立即下载就可以下载当前视频了哦~
播放:2,365
播放:13,752
播放:472,896
播放:4,533
播放:2,452
播放:22,010
播放:76,438
播放:11,991
播放:1,597
播放:1,193
播放:2,360
播放:1,000
播放:2,596
播放:1,523
播放:1,348
精选视频号&img src=&/d1bcd8e6b_b.jpg& data-rawwidth=&902&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2& data-original=&/d1bcd8e6b_r.jpg&&&br&&br&&p&&b&对中国历史的叙述,不外乎以人物为主线的纪传体和围绕时间轴展开的编年体。然而这一篇文字若采用纪传体,则有很多三位主要人物共同经历的历史事件不得不重复叙述。若采用编年体,则无法讲述人物的早期经历。为此,本文以诸葛武侯去世的公元234年为分水岭,以纪传体与编年体结合的方式讲述蒋琬、费祎、姜维三位继承者跌宕起伏的命运和蜀汉帝国在后诸葛时代的三十年中,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的过往。&/b&&br&&/p&&p&&br&&br&&b&公元234年之前的蒋琬&/b&&/p&&p&蒋琬的名字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24次,与诸葛亮的1747次完全不成比例,与姜维的302次也相差12.5倍之多。《三国演义》成书于汉人大起义的元末明初,当时饱受异族压迫的人们普遍崇尚英武不凡的强人。蒋琬由于不对罗贯中先生的胃口,本该属于他的戏份被砍得砍、挪的挪,以至于这位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在人们的心中混到了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地步。其实蒋琬之德当与司马朗、诸葛瑾并驾齐驱,是汉末三国为数不多的忠厚长者。&/p&&br&&p&蒋琬(?—246年),字公琰。荆州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二十岁左右就因为颜值爆表、才华出众而走红。&/p&&br&&p&赤壁之战后的公元209年,刘备攻占了荆州的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蒋琬前去求职,通过面试进入了左将军刘备的幕府,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基层公务员——州书佐。&/p&&br&&p&公元211年,刘备入川,蒋琬随军。&/p&&br&&p&公元214年,益州牧刘璋向刘备投降。蒋琬终于从非领导职务提拔为领导职务——广都县县长(今成都市双流县)。根据秦汉官制,人口超过一万户的大县领导称县令,不足一万户的小县领导称县长。&/p&&br&&p&汉末三国,有名士头衔儿的人物只要肯出来工作,一般保底价就是个县令。蒋琬年少成名,又苦巴巴地熬了五年资历,居然还混得这么挫。自暴自弃之下,他开始借酒浇愁。果然因为上班时间酗酒被视察工作的刘备抓了现行。与《三国演义》给人们的印象相反,正史中其实是“曹操常哭,刘备常怒”,这一次刘备当然要大发脾气,准备对蒋琬严加惩处。按说这事儿就该以“广都县长工作时间饮酒被严肃处理”而告终。然而,奇迹出现了,诸葛亮劝刘备说:“蒋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可不是治理方圆百里小县城的人物,他一心扑在人民的安居乐业上,不做表面功夫,还请领导对他刷新认识”。刘备既需要维护程序正义,又要给诸葛亮面子,于是对蒋琬不打不骂、也没贴上永不叙用的标签,只把他免职了事。很快,诸葛亮就安排蒋琬起复并升任县令。&/p&&br&&p&蒋琬上班时间喝酒的往事在《三国演义》中被挪到了庞统的身上,使得蒋琬的形象更加单薄。这事儿要是真发生在相貌奇丑的庞统身上,也还说得过去,蒋琬是出了名的颜值爆表又是一代才子,居然这么不招刘备待见,着实令人纳闷儿。&/p&&br&&p&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蒋琬调入中央出任尚书郎(后备干部)。&/p&&br&&p&公元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开府治事,选拔自己的属官,提拔蒋琬出任东曹掾(诸葛亮办公室人事处处长),没多久又要提拔他,蒋琬感到不好意思,坚决辞让。诸葛亮更坚决,非要提拔他担任参军。《出师表》中“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这里的“参军”指的便是蒋琬。&/p&&br&&p&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留长史(相府秘书长)张裔与蒋琬留下来主持丞相府的日常工作。&/p&&br&&p&公元230年,张裔去世,蒋琬不仅接替了长史的职务,还加封为抚军将军。&/p&&p&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有蒋琬在后方默默地提供后勤保障的身影。诸葛亮常公开说:“蒋琬啊,又忠诚又有节操,是个能和我一起辅佐皇上的人啊”。还秘密地上书刘禅说:”我要是不在了,国家大事可以托付给蒋琬”。&/p&&br&&p&显然,蒋琬是诸葛武侯精心保护的心腹、一手提拔的嫡系。而刘备对蒋琬……实在是很薄。诸葛亮去世以后,作为接班人的蒋琬能否得到刘禅的信任?能否得到同事、下属的认可?他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马谡呢?&/p&&p&&br&&br&&b&公元234年之前的费祎(音通一)&/b&&/p&&p&费祎(?-253年),字文伟,荆州江夏郡鄳县(今河南罗山县)人。年幼丧父,依靠堂叔费伯仁度日。费伯仁与益州牧刘璋是姑表兄弟,刘璋派人接他,费伯仁就带着费祎一起去蜀地求学,本想着背靠大树好乘凉,没想到刚到益州,刘璋这个益州牧就被刘备顶替了。指望不上关系的费祎只好自己努力,凭借学问与掌中中郎将(内务总管)董和之子董允齐名,混成了铁哥们儿。&/p&&br&&p&有一次,费祎和董允一起参加一位高干子弟的葬礼。董允求老爸派一辆车,而董老先生只派了一辆寒酸的小车给他们。到了办丧事的地方,诸葛亮等领导同志都在,停车场上停的车辆都很气派,董允感到丢人现眼,而费祎完全没有当回事儿。董和从司机那里打听了以后说:”儿子啊,我一直想知道你和费祎两人谁的境界比较高,今天我算是弄明白了。”按说比较穷困的费祎更容易感到不自在才是,毕竟他家连辆破车都没有,通过这事儿能看出费祎的心理素质确实相当过硬。&/p&&br&&p&公元221年,刘备称帝,立刘禅为太子,费祎和董允一起出任太子的属官。&/p&&br&&p&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费祎和董允又一起出任黄门侍郎(皇帝侍从)。&/p&&br&&p&《出师表》中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那位因为车不好而感到丢人现眼的官二代董允后来也成了蜀汉的重要人物。他子承父业并更上一次楼,掌管禁军、监督皇帝。董允任内,刘禅的嫔妃规模被严格控制在十二人以内,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也被压制得老老实实。人们将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称为“蜀汉四相”。&/p&&br&&p&顺便提一下郭攸之,虽然诸葛亮对他评价很高,排名还在费祎、董允之前,但他除了很有学问,担任刘禅的家庭教师以外,在政治、军事上都没有什么主见,某些不厚道的人干脆说他是领导班子里面凑数的。&/p&&br&&p&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还朝,文武百官数十里相迎。这些官员中的大部分都比费祎年龄大、职位高,诸葛亮却唯独让费祎上他的车,与他谈笑风生。从此众人无不对费祎刮目相看。很快,费祎被任命为昭信校尉,出使东吴。&/p&&br&&p&孙权设宴招待,先告诉群臣:“一会儿费祎来了,你们就埋头吃喝,不用搭理他。”等到费祎上殿,孙权放下筷子表示欢迎欢迎,大臣们遵照命令头也不抬只顾着甩腮帮子。费祎也是真不客气,他一边吃大饼一边嘲弄道:“天上飞来一只凤凰,麒麟都放下了食物,那些驴啊、骡子啊却就知道吃。”&/p&&br&&p&孙权毕生挚友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东吴口才帝诸葛恪当即回击道:“我们呢,种了梧桐树,是为了有凤来翔。现在来了只家雀儿,也好意思说是来翔?我们干嘛不用弹弓射它,让它哪儿来哪儿去!”费祎一听,放下大饼,要纸笔作了一篇以麦子为主题的赋(由大饼想到麦子,主要是想转换一下话题),诸葛恪又针锋相对要作一篇关于磨盘(磨麦子)的赋,写完两人感到情投意合,不禁互相吹捧起来。&/p&&br&&p&其实费祎的口才并不在诸葛恪之下,他显然是顾忌诸葛恪既是孙权的宠臣又是诸葛亮侄子的身份而故意让着他。由于费祎言辞得当,既不给蜀国丢脸又善于恭维孙权和诸葛恪,孙权表示非常欣赏,夸他能当大官儿,又送他宝刀又舍不得他走。费祎回国后,升任侍中。&/p&&br&&p&公元227年,诸葛亮任命费祎为相府参军,常派他出使吴国。对蒋琬,诸葛亮重点培养他的行政水平,对费祎则是重点培养他的外交才能。&/p&&br&&p&公元230年,费祎出任中护军,不久又转任司马。当时诸葛亮的首席行政助理杨仪和首席军事助理魏延水火不容,一见面就吵,有时魏延甚至动刀子比划。和此二人关系都很好的只有费祎一人,费祎就每次开会都坐在他们中间,把他们隔开、劝架、开导。&/p&&br&&p&费祎是一个&b&很会做人&/b&的人,对领导,他既是刘禅的班底又是诸葛亮培养的干部,对同事,无论是蒋琬、董允还是魏延、杨仪他都能吃得开。对外,孙权瞅他顺眼,诸葛恪和他情投意合。&/p&&p&费祎的这种特质将在后诸葛时代改变很多人的命运。&/p&&p&&br&&br&&b&公元234年之前的姜维&/b&&/p&&br&&br&&p&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凉州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人。&/p&&br&&p&姜维的父亲姜冏是魏国的一个小官,为了掩护领导而战死。因此姜维被魏国授予了中郎这样一个小小的官职。工作中,他负责参谋天水郡的军事,生活上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思想上,喜欢研读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p&&br&&p&公元228年,姜维和几个同事跟随天水郡太守出差检查工作,赶上蜀汉大军突然来袭。由于对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毫无防备,几个郡县望风而降。太守觉得姜维这些人也靠不住,连夜逃走到了上邽郡。姜维这几个人追到上邽,城门已经关闭不让他们进去。折返回冀县,冀县也不给开门。什么都没做就被魏国抛弃了的姜维等人只好去投奔诸葛亮。恰逢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带着一千多户人口及姜维等人回蜀地。由于姜维出身于天水大姓、熟悉凉州地理、又有文化又懂军事,据说还有羌族血统,与魏蜀两国都竭力争取的羌族势力有天然的联系,最重要的是他研读儒家经典,向往蜀国所代表的汉室正统。估计诸葛亮跟他谈了一通革命理想,姜维当即就热血沸腾燃烧起来,表示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不惜抛头颅洒热血。&/p&&br&&p&公元229年,诸葛亮任命27岁的姜维作仓曹掾(诸葛亮办公室军粮处处长)、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刚来就封侯,这待遇堪比曹操对关羽啊!),不久又升任中监军、征西将军(实职)。&/p&&br&&p&当失散的母亲来信要他回家时,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不能为了一亩地而放弃一百顷地,不能为了回家而放弃远大的志向)”这件事经常被用来指责姜维不孝,但在世人普遍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的三国时代,姜维的选择,可以说是卓尔不群、极为难得。&/p&&p&诸葛亮在给蒋琬的信中夸奖姜维工作认真勤勉、考虑事情精细周密,当年的头号种子选手马良都比不上他,是凉州一等一的人才,应该先让他统领五六千士兵练练手。由于他忠于汉室、有胆有识、晓畅军事、我要把毕生的兵法都传授于他。&/p&&br&&p&到诸葛亮去世时,姜维跳槽到蜀国还不到六年。作为降将他本就没有什么根基,跟随诸葛亮的时间又太短,没来得及建立什么功勋。尽管深得武侯欣赏和信任,但显然不具备做接班人的资格。诸葛亮将兵法传授与姜维,是希望姜维作为蒋琬、费祎的军事助手,弥补此二人在军事上的短板。而在写给蒋琬的信中把姜维海夸一通,应该是希望由蒋琬来保护他、培养他、重用他。所以在诸葛亮病重期间,刘禅派人询问接班人的问题时,诸葛亮说我不在了蒋琬可以接班,蒋琬之后费祎可以接班,对于费祎之后谁接班的问题,诸葛亮沉默不语。因为这时由他亲自提名姜维是不合适的。&/p&&p&&br&&br&&b&后诸葛时代&/b&&br&&br&&br&&br&&/p&&p&&b&公元234年&/b&,蒋琬、董允在成都。诸葛亮在五丈原病危,与杨仪、费祎、姜维三人交待后事——杨仪先行,魏延断后,姜维率军在中间隔开,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就丢下他不用管。&/p&&br&&p&诸葛亮溘然长逝,由于其对接班人的安排尚未公开,北伐军中便论资排辈由杨仪主持工作。杨仪派费祎去试探魏延。魏延对费祎说:“丞相不在了,不是还有我吗?你们可以扶着丞相的灵柩回成都,我继续率军讨贼,怎么能因为一个人而耽误国家大事?再说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听杨仪指挥,给这货断后?嗯,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文伟你和我一起联名,通告全军!”费祎说:“OK!我这就回去替您做杨仪的思想工作,杨仪一个文官,不懂军事,如今这形势哪敢不听您的话呢?”费祎骑上马一路狂奔回到杨仪大营告诉他魏延就是这么个态度,杨仪当即拍板,撇下魏延回成都。魏延得到自己被撇下的消息时才发现自己被费祎耍了,他知道自己手下兵少不能硬拼,于是绕到杨仪大军之前,烧毁栈道,上书刘禅告杨仪谋反,而杨仪告魏延谋反的奏章也同一时间送到。&/p&&br&&p&刘禅问蒋琬、董允怎么看,两人都保举杨仪、怀疑魏延。&/p&&br&&p&得不到朝廷支持,魏延本就不多的部下临阵倒戈,只好带着儿子和几个铁杆儿逃亡汉中。杨仪派马岱追击,将魏延斩杀之后踩着魏延的人头大骂:“王八蛋!你还能得瑟吗!”下令把魏延所有亲属全部杀光。杨仪对魏延的处置过于残忍,欠朝野一个交代。&/p&&br&&p&诚然杨仪既聪明又能干但为人狭隘,所以诸葛亮虽然重用他却没有安排他接班,他却自我感觉良好。部队回到成都,已经升为尚书令,接手国事的蒋琬给魏延事变定性:魏延从来没想过投降魏国,他只是对杨仪有意见,不能说他是叛徒。这等于当众抽了杨仪一个耳光。杨仪被剥夺一切权利,只授予后军师的闲职。而姜维也加官进爵,封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平襄侯,统领军队。至于费祎则从司马调任中军师。&/p&&br&&p&这时必须提一下当了十二年挂名皇帝,已经27岁的刘禅。他对诸葛亮这么多年把他当小孩子一样,越俎代庖的行为当然有所不满,拒绝为诸葛亮立庙,但他也清楚地知道否定诸葛亮对自己没好处,所以他一方面接受了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给蒋琬加封为大将军、益州刺史、录尚书事,另一方面他宣布永远撤销丞相这一职位,也没有授予蒋琬开府的权利,自摄国事。这就标志着蒋琬必须去皇宫上班而不能选拔自己的属官在官邸里办公。&/p&&br&&p&刘禅打算当一回真正的皇帝,可又不想承担繁重的工作,于是他把人事权握在手里,让蒋琬去替他打理麻烦事儿。蒋琬这时的处境很尴尬,他没有诸葛亮的权柄,却要干诸葛亮的工作,本来给伟大人物接班就是世上最不好干的工作,现在蜀汉帝国人人都感到天塌地陷,所有人都在看他如何应对。蒋琬如果愁眉苦脸,就会导致更加人心惶惶,如果喜笑颜开,大家就会说他没良心,这才是标准的哭笑不得。蒋琬只好每天都严格控制着自己的表情,看上去永远是无喜无悲,这才稳定了局势,赢得了多数人的肯定。&/p&&br&&p&这一年,孙权在吴蜀边境增兵,只要蜀国遭到魏国入侵,就趁火打劫。蒋琬从容应对,也在吴蜀边境增加部队,双方心照不宣,总算相安无事。&/p&&br&&br&&p&&b&公元235年,&/b&赋闲在家的杨仪怎么想怎么窝囊,不久之前还大权在握,现在却要眼巴巴看着论年龄、论资历、论功劳苦劳都不如自己的蒋琬在那领袖群伦,不爽啊,太不爽了。于是他逮谁跟谁发牢骚,大伙儿都躲得远远儿的,唯有费祎主动去他家送温暖,告诉他有什么不满就要大声地说出来。杨仪一向与费祎关系很好,现在一个中军师,一个后军师,都不得意,正是最好的倾诉对象。在费祎的亲切关怀下,杨仪越诉苦越觉得苦,终于说出了最有分量的一句气话:“当初我要是带着大军投奔魏国,怎么会像今天这么落寞啊!”费祎要的就是这个,连夜密奏打小报告。&/p&&br&&p&刘禅大怒,将杨仪流放到边远地区做一名老百姓。杨仪气得要吐血,一再给刘禅写信,言辞甚为激烈,信里面估计少不了告费祎是卖友求荣的小人。朝廷则干脆连老百姓都不想让他做了,打算直接让他当阶下囚,悲愤的杨仪在绝望中自杀。&/p&&br&&p&检举杨仪之后,费祎升任尚书令。&/p&&br&&br&&p&&b&公元238年&/b&,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宣布独立,魏明帝曹睿派司马懿征辽东。刘禅下诏给蒋琬说:“国贼到现在还没能干掉,贼首曹睿又凶狠骄横,辽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牛马不如的生活,现在终于起义了呢。想当年,暴秦灭亡,就是因为有陈胜吴广先跳反吸引火力,现在有这样的机会,真是很好、顶好,再好不过了。想过去,看今朝,朕此起彼伏,于是乎,朕冒出了一个想法——由您组织好队伍驻扎在汉中,一旦吴国动手,我们就出兵夹击国贼。”这次刘禅可不止是发个文件传达指示精神,他加封蒋琬为大司马、开府治事,授予蒋琬和当年诸葛亮一样的权力。这样的举措,说明经过四年的考查,蒋琬已经得到了刘禅的完全信任。当然,也有可能是刘禅怀念起四年前什么都不用操心的美好时光了。&/p&&br&&p&蒋琬刚出任大司马,他所委任的东曹掾(蒋琬办公室人事处处长)杨戏恃才傲物,蒋琬和他说话,他都爱答不理。这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挑拨离间的人对蒋琬说:“杨戏这小子太不像话了,竟敢这么怠慢领导!”蒋琬说:“这人和人不一样,当面说好听的背后反对的才是需要警惕的,杨戏不想违心地附和我,又不愿反对我显出我的不是,所以才不说话,说明这个人表里如一哦。”&/p&&p&还有一位负责管理农场的官员杨敏瞧不上蒋琬,说蒋琬办事糊涂、不如前任。果然有人恨不得拿手机拍成视频给蒋琬看,要求查办杨敏。蒋琬说:“我确实不如前任,他说的没错啊,为什么要查办?”告状的人还不死心,说这小子还说您办事糊涂呢!什么叫办事糊涂?蒋琬说:“事情处理不当就是糊涂,糊涂就是事情处理不当,这也要问吗?”后来杨敏犯罪入狱,大伙都觉得他必死无疑,但蒋琬秉公办理,没有公报私仇。从此,再也没有人在蒋琬面前乱嚼舌根。&b&五千年的风和雨啊,唱了多少梦,能够像蒋琬这样杜绝手下打小报告的领导,又有几人?&/b&&/p&&br&&p&得到了权力,稳定了人心的蒋琬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他将政务交给费祎,亲自率领蜀国主力部队驻扎在汉中(今陕西西南部),提升姜维为司马(参谋长),令姜维多次率领少量部队攻魏,既是为了摆出进攻姿态也是为了试探虚实,而魏国依然采取守势。&/p&&br&&br&&p&&b&公元241年10月,&/b&费祎前往汉中与蒋琬交流感情,商讨军国大计,一直商量到这一年结束。&/p&&br&&br&&p&&b&公元243年,&/b&经过了六年的总结,蒋琬提出诸葛丞相生前五次北伐,可北边道路太过崎岖难行,不如换个思路改为东征,沿汉水顺江而下,联合吴国一起攻打三国交界的魏国上庸郡。这一计划遭到了大部分朝臣的反对。反对的理由是水路进攻方便是方便,可要是攻不下上庸,想撤兵可就难了。他们推选费祎和姜维去汉中劝说蒋琬。&/p&&br&&p&费祎到了汉中马上表示坚决拥护大司马的领导,姜维则保留意见。对于蒋琬来说,这就足够了,他上书刘禅说:“为大汉消灭国贼是我的责任,我奉旨来到汉中已经六年了,由于我水平一般,身体又不好,没有取得什么成绩,我惭愧得吃不好睡不好。曹魏领土广大,国力越来越强,想要除掉他们也就越发艰难。如果我们和吴国联手夹击,就算不能迅速吞了魏国,也可以把它一口一口吃掉。可是吴国总是说好了动手到了约定日期又把日子推后。我累得废寝忘食也还是举步维艰,所以我与费祎等人商量想出了一个折中方案——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由他从北路进军,联合羌族的人马,而我则驻扎在涪县(今四川绵阳),那里水路发达,方便从东路出兵,万一魏国从东北打过来,我也来得及驰援。&/p&&br&&p&这一计划得以通过。费祎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确立了蒋琬费祎二元领导体制。同时,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p&&br&&br&&p&&b&公元244年,&/b&蒋琬将主力部队驻扎在涪县。十年来相安无事,没想到这一年却兵连祸结:&/p&&p&1.南蛮又反了,蒋琬派兵平叛。&/p&&p&2.蒋琬的计划触动了孙权的敏感神经,吴国再次在吴蜀边境增兵。&/p&&p&3.魏国大将军曹爽亲率二十万大军入侵汉中,而汉中的蜀军被抽调得只剩下三万人。&/p&&br&&p&蒋琬的身体本就不好,这一下病势更加沉重,他将益州刺史的职位让给费祎,标志着费祎的实际权力已经超过了他。&/p&&br&&p&蜀汉帝国的汉中守将是曾在街亭之战中表现抢眼的王平,他利用汉中的险要地理环境,尽可能多布置几道防线,拖延时间等待援军。&/p&&br&&p&费祎抓紧时间正要率领援军从成都出发时,历史发生了发生了非常奇怪的一幕:&/p&&p&以口出狂言、荒唐不羁而闻名,一生被免职多次却因为是老牌儿知识分子,又是刘禅做太子时的东宫总管一再被启用,死性不改的糟老头子,79岁的光禄大夫来敏找到费祎,非要和他下围棋。在这三军整装待发,火烧眉毛的时刻,任何一个正常的总司令都不会答应这种扯淡的要求。然而,&b&很会做人&/b&的费祎不是一般人,他答应了……下围棋本来就很耗时间,众所周知,老年人下棋又格外慢,费祎不慌不忙,不瘟不火,不顾部下多次请示、催促,楞是陪着这个糟老头子下完了这盘儿棋。老头子很满意,说我就是来试试你能不能坐得住架,小子,真有你的,这次出征一定能成功。要说这费祎也真有两把刷子,他耽误了宝贵的几个小时,不仅及时赶到了汉中,而且还绕到魏军身后截断了曹爽的后路,魏军损失了几万人才逃了回去。费祎立此大功,受封为成乡侯。这段故事也就被传为佳话。&/p&&br&&p&当年我第一次读到这段佳话时,也不禁佩服费祎的从容气度。当我第二次阅读时,我开始想那些站好了队伍,整装待发,却因为领导莫名其妙地要陪一个老头子下棋而形同罚站几个小时,等到领导下完棋又不得不格外拼命赶路的将士们作何感受?费文伟,你可真是会做人啊!&/p&&p&当然,将士们苦点累点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只要仗能打赢一切都好说。可是费祎就这么有把握吗?曹爽的失败除了他自身的能力问题外,司马懿在朝中掀起了反战浪潮、司马昭在军中不断破坏、曹爽的老爹曹真在世时时对羌族、氐族很好,这一次指望他们帮忙提供后勤,结果这些人占便宜没够吃亏不行……&/p&&br&&p&嗯,也许费大将军神机妙算,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无论如何,他都成为了曹爽伐蜀的最大受益者,他的权力、威望都超过了蒋琬。&/p&&br&&br&&p&&b&公元246年,蒋琬去世,追谥为恭侯。&/b&&/p&&br&&p&东征计划随着蒋琬的去世而被永远搁置。根据魏蜀两国国力差距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悬殊的情况,蒋琬不惜消耗本就不多的国力大量打造战船,并一再让出权力换取费祎的支持,耗尽毕生心血,面壁十年图破壁。&/p&&br&&p&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引发一千八百年热烈讨论不同,蒋琬的东征计划和他本人一样很少被人们提起。如果说魏延是想用蜀国十分之一的军力去赌博,蒋琬则是要用整个蜀国去梭哈(全押上)。这份计划的不足取之处很多,比如吴国这个盟友根本就靠不住,比如一旦失败立刻就有亡国的危险,还比如即使攻下了上庸城,也很难守得住,当年司马懿八日行军一千二百里赶到上庸擒斩孟达的往事还历历在目。&/p&&br&&p&反观可取之处也不少:&/p&&p&第一、当年跟随刘备入川、诸葛亮北伐的将士们老的老、死的死,蜀地招募的将士,保家卫国很积极,主动出击就差得远了。而吴国那边,孙权正忙着与天斗与地斗与吴国全国斗,一天比一天不干正事儿……&/p&&p&时间,已经容不得再拖了。&/p&&br&&p&第二、吴国虽然靠不住,但单凭蜀国肯定是独木难支,靠不住也只能靠!从东路进军才有可能协同作战,将两国优势兵力集于一点。如果是北伐,消息的来往必然严重滞后。退一步说,如果吴国内乱,把主力部队驻扎在东边,也方便去趁火打劫。&/p&&br&&p&第三、公元244-公元245年,魏国正在与高句丽王国交战,虽然魏国所派兵力不多,高句丽王国也完全不是对手,但这时出兵毕竟能使魏国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局面。这样的机会,下一次谁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呢?&/p&&br&&p&然而这一切因为蒋琬的积劳成疾、费祎的阳奉阴违、姜维的不理解被永远搁置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面壁计划,恰好有一个双关语——&b&付诸东流&/b&。&/p&&br&&p&蒋琬的主动让权,在汉末三国绝无仅有,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极为罕见。他宽容而又不失真性情,无论是作为领导、下属、还是同事都是无可挑剔。他没有前任的惊才绝艳,却继承了前任伟大的人格并发扬光大。蒋琬刚去世,刘禅就下诏,不再设立大司马,一如当年诸葛亮去世不再设立丞相。许多年以后,一度控制蜀地,眼高于顶、鼻孔看人的钟会出于内心深处五体投地的尊重亲自前去拜祭的也只有诸葛武侯和蒋恭侯两人……&/p&&br&&br&&p&这一年,董允也病逝了。费祎推荐陈祗接替董允的尚书令职务。陈祗擅于迎合刘禅和黄公公,深得刘禅的欢心,黄公公则开始干预朝政。当然,这对很会做人的费祎来说也没什么。他下令在全国大赦,大司农孟光说他闲着没事儿突然大赦是收买人心、姑息养奸。费祎无法反驳,孟光的前途也就此止步。&/p&&br&&p&而姜维在这一年正忙着应对少数民族的叛乱,他恩威并施,迅速平定。这份功劳加速了他的升迁,同时也引起了费祎的“高度重视”。&br&&/p&&br&&br&&p&&b&公元247年,&/b&姜维升任卫将军(首都卫戍司令),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主持朝政。姜维要出兵北伐,费祎没说不行,但是交给姜维的军队不超过一万人。姜维不气馁,就凭这一万人的军队,抓住羌人反叛魏国的机会出兵接应,成功为蜀国增添了生力军。&/p&&br&&br&&p&&b&公元248年,&/b&在上一年度取得战果,腰杆儿正硬的姜维再次提出北伐,费祎说:“&b&丞相比我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b&,&b&他老人家都搞不定,何况是我们呢,不如保境安民,以后什么时候出了天才,再由他去克复中原好了。不要老想着搞个大新闻,指望打一仗就能怎么样,万一有个闪失,后悔可来不及。&/b&”&/p&&br&&p&费祎率领主力部队去汉中屯田,朝中所有政务都要送往汉中经他同意才能办理。而在朝中替他主持工作的自然不是姜维,而是他所器重、提拔的尚书令陈祗。&/p&&br&&br&&p&&b&公元249年,&/b&魏国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推翻大将军曹爽一党,朝野震荡。魏国右将军、讨蜀护军夏侯霸眼看司马氏要篡权,弃魏投蜀,被蜀汉封为车骑将军,单看官职的话,比姜维还高,相当于张飞生前的职务(张飞的老婆、刘禅的岳母夏侯氏是夏侯霸堂妹)。此后夏侯霸死心塌地给蜀国当向导。&/p&&br&&p&这下姜维终于得到了出兵的机会,这不就是丞相《隆中对》中指出的“天下有变”吗?而且现在还有了活地图夏侯霸的帮助,这让一直以来都很孤独的姜维倍受鼓舞。姜维询问夏侯霸:“司马懿既已把持魏国朝政,你看他会不会有征伐别国的企图?”夏侯霸说:“他正在经营整理内部事务,还顾不上对外征伐。但有一个叫钟会的人,年纪虽轻,如果得到重用,将是吴、蜀两国的心腹大患。”&/p&&br&&p&再看费祎,他也是真有原则,面对这样的机会丝毫不动心,还是只给姜维一万人,让他放手去做!&/p&&p&明知费祎在耍他,姜维还是不愿放弃机会,真的带着一万人北伐了。等在他面前的,光是名将就有三位——司马懿的亲密战友郭淮、天下士族领袖陈泰以及后来灭亡蜀国的邓艾。这种局面,就是姜维本人被活捉也算不得他无能,可他竟然能与魏军对峙许久,直到司马昭率领大军来援助才不得不撤兵。撤退时,负责断后的部将句安、李歆向魏军投降。&/p&&br&&br&&p&&b&公元250年,一个不会给读者增加记忆难度的年份。&/b&姜维再次带着他那少得可怜的人马北伐,这一次他联合了羌人部落但依然没有攻下一寸土地。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北伐是姜维十一次北伐当中最有收获的一回,因为他俘虏了一个身世成谜的奇男子——郭修(不同的史书分别写作郭修、郭脩、郭循,但可以确定都是同一个人)。根据《三国志》的说法,他是魏国的中郎将。但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解时坚持认为他只是一个老百姓。这个人的身份非常重要,眼下先暂且不提。&/p&&br&&br&&p&&b&公元251年,&/b&费祎从汉中返回成都,有算命先生对他说呆在成都对他不利。费祎就真的离开成都,带领军队去汉寿屯田了。一般来说,史书上记载的算命先生说的话,都是谁不听谁倒霉,但是像费祎这样听了还倒霉的人,属实不多。&/p&&br&&br&&p&&b&公元252年,&/b&费祎等了六年,望穿秋水的诏书终于下达,刘禅让他开府治事了!也许是刘禅对他不够放心、也许是刘禅又想过几年皇帝瘾,费祎始终没能迈到开府这一步,距离位极人臣就差那么一点点,终于熬到这一天,成为人生赢家了啊。看来听算命先生的果然没错,离开成都真的会遇到好事耶!&/p&&br&&br&&p&&b&公元253年,春节。&/b&费祎在汉寿大摆筵席,庆贺这一美好的节日。一向不怎么爱喝酒的费祎,这一次实在是高兴,喝高了,直到被郭修刺杀都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儿,连句遗言都没来得及说。郭修也当场被杀。至于杀人动机,官方说法是郭修心念故国,不愿成为蜀臣,本想刺杀刘禅,无奈一直没有机会,于是决定换一个刺杀对象。还有一种阴谋论说法认为刺杀刘禅、费祎对魏国谈不上有什么好处,而费祎死亡,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年轻时就喜欢“阴养死士”的姜维。而裴松之对郭修身份的表述正是对这种说法的有力支撑。姜维有机会并且也只有姜维有机会把一名死士包装成魏国的中郎将,让他长期潜伏,寻找机会刺杀费祎。迄今为止,姜维主使的说法依然无法证实,但也无法证伪。&/p&&br&&br&&p&&b&费祎是蜀汉帝国最复杂的人物,他两面三刀、卖友求荣、阳奉阴违、溜须拍马、哄骗蒋琬、压制姜维,是欺上压下的代表人物。&/b&但他的能力又是那么出众:他过目不忘、还能一心多用、可以同时下棋、吃饭、做游戏、招待客人、办公,并且既不耽误公务也能让客人尽兴。当初董允接替他的尚书令职务,也想学他这么潇洒,结果不到十天就耽搁了一堆事情。董允感叹:“我就纳闷了,同样是国家的尚书令,做官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p&&br&&p&费祎主政的时代,内政方面,人民安居乐业,齐夸他的领导。外交方面,跟吴国更是好得没话说。军事上,绕到曹爽大军身后截断归路也不能不说他神奇。至于费祎的私生活,更是简朴得令人难以置信,他的儿子们出门没有马车,穿的衣服跟老百姓一样。他死后,家里连存款都没有。&/p&&br&&p&费祎不贪财,他所爱的只有权力。他的人品固然可疑,但他的功绩不容抹杀。面对蜀汉的困局,他的面壁计划很实际,也最容易为蜀国多数人所接受——活在当下:&/p&&p&为什么一定要收复中原?我们哪还有机会收复中原?何必那么辛苦去跟超级大国死磕?高兴一天是一天,快乐一秒是一秒,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费祎这个人就是复杂到了连他是悲观主义者还是乐观主义都没法说的地步!他的聪明才智甚至超过了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他的诸多功绩也无愧于优秀政治家的称号,但他这样的人绝、不、适、合、做、朋、友。&/p&&br&&p&&b&衷心地祝愿我的读者,永远都不要碰上费祎这样的人物。&/b&&/p&&br&&p&这一年,正赶上吴国太傅诸葛恪空国而出伐魏,云开雾散的姜维兴奋地立刻出兵。魏国大将军司马师对吴军采取守势,对蜀军采取攻势。姜维承担了巨大压力,最终因粮食用尽而退兵,并没有受到损失。而从出生就一直顺风顺水的诸葛恪竟然以倾国之兵败于合肥新城之下,回国后不久在宫廷政变中被杀。&/p&&br&&br&&p&&b&公元&/b&&b&254&/b&&b&年,&/b&魏帝曹芳欲发动政变推翻司马师,消息走漏,被司马师血腥报复。魏国一时之间出现动荡,魏国狄道县县长举全城向姜维投降。姜维白捡了一块战略要地和很多军需物资,大受鼓舞从狄道向前推进。魏将徐质发动偷袭,杀死了身患风湿,连走路都需要拄拐的蜀将张嶷(音通腻)。不久,徐质被姜维斩杀。双方互有胜败,姜维从魏国抢了不少人口之后撤军。&/p&&br&&br&&p&&b&公元&/b&&b&255&/b&&b&年,&/b&魏国大将军司马师在平定淮南二叛时惊吓过度、眼睛崩出眼眶,不久疼死于许昌。姜维再次北伐。魏国雍州刺史王经忠于曹氏,与司马氏麾下诸将不和,被斩敌过万,成就了姜维最大的一次胜利。&/p&&br&&br&&p&&b&公元&/b&&b&256&/b&&b&年,&/b&姜维升任大将军,志得意满。与之前几次趁着魏国出状况才出兵不同,这次他约上镇西大将军胡济,发动强攻。但胡济没有按时赶到,姜维被邓艾击败,损失惨重,遭到百姓怨恨。姜维自贬三级,以后将军头衔代理大将军工作。&/p&&br&&br&&p&&b&公元&/b&&b&257&/b&&b&年,&/b&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公开反对司马昭,引爆淮南三叛。吴国派兵给诸葛诞撑腰。这样绝好的机会,姜维自然不会错过,出兵秦川,而魏军坚守不战,双方长期对峙。&/p&&br&&br&&p&&b&公元&/b&&b&258&/b&&b&年,&/b&诸葛诞兵败身死,姜维撤军,恢复大将军职务。自从费祎死后,姜维每年都出兵,不仅成效不大,反而弄得民生凋敝、怨声载道。姜维改变战略,不再轻易出兵,专心经营汉中的防守。他改变蜀汉一直以来采用的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做法,设计出放敌军进入阳平关,集中力量坚守城池,并设置游击队专门攻打敌军的薄弱环节,拉长敌人补给线并疲惫敌军,逼敌撤退,在敌军退兵时一起出击以全歼来犯之敌的防守反击战略。简单地说就是冒着削弱防御能力的风险以增强攻击力。&/p&&p&顺便一提,当年对蒋琬爱答不理的杨戏先生在这一年因为对姜维大将军的冷嘲热讽而被免职,毕竟不是谁都像蒋琬那么好脾气啊。&/p&&br&&br&&p&&b&公元&/b&&b&262&/b&&b&年,&/b&姜维最后一次北伐,魏征西将军邓艾率兵迎战。邓艾抓住姜维劳师远征,战线长,给养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今卓尼东北)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激战后,魏军发起反击,蜀军大败,损失严重。&/p&&p&成都朝中,黄公公和诸葛亮独子诸葛瞻这一对政敌竟然联合反对姜维,誓要罢免他的兵权。一生都没获得开府治事资格的姜维在朝中完全孤立。他试着要求斩杀黄公公,刘禅自然不肯。于是姜维不敢回成都,退往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避祸。此后,蜀军实力大减,转为被动防御态势。&/p&&br&&br&&p&&b&公元&/b&&b&263&/b&&b&年,&/b&被夏侯霸称为吴蜀两国心腹大患的钟会被任命为对蜀作战的主将。姜维上书刘禅,请他做好防御准备。刘禅咨询黄公公,黄公公咨询跳大神儿的,跳大神儿的说放心吧没事,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刘禅是信了。这一年,魏国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伐蜀。面对魏国大军压境,兵力至多不超过六万的姜维自己身在沓中,被邓艾层层围裹阻拦,只好以放弃汉中为代价,杀过阴平桥、晃过诸葛绪、回到剑阁、守住了钟会,把魏国的西征计划摧毁了大半。钟会夺了诸葛绪兵权、触怒其直属领导邓艾之后已经打算撤军。谁知邓艾竟然从蜀军毫不设防的阴平小路翻山越岭而下,在绵竹击杀诸葛瞻,兵临成都。蜀地世家大族四十年来受蜀汉朝廷的打压,巴不得投入偏向豪门大族的魏国怀抱。成都虽然还有三万军队但人心已散,刘禅也没有国君死社稷的决绝,选择向邓艾投降,并传命要姜维向钟会投降。此时的钟会已经有了争夺天下的大志,所以对姜维十分尊重,让他继续统领本部人马。&/p&&br&&br&&p&&b&公元&/b&&b&264&/b&&b&年,&/b&已经是亡国之将,62岁的姜维依然不死心,制定了闪耀三国的复国大计。他利用钟会的野心,鼓动钟会做第二个刘备。于是钟会诬告邓艾谋反,接管了邓艾的部队。钟会与姜维称兄道弟,互相利用。&/p&&br&&p&姜维忽悠钟会杀死手下不愿反抗司马氏的将领们。而这些将领的家属都在司马氏手中,当然一个都不会反抗司马氏。这其实就是要借钟会之手除掉自己这么多年都没机会收拾的魏国中坚力量,为下一步杀死钟会、蜀汉复国做准备。在给刘禅的秘奏里,姜维说:&b&”&/b&&b&愿陛下忍数日之辱&/b&&b&,&/b&&b&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b&&b&,&/b&&b&日月幽而复明。&/b&&b&”&/b&&/p&&br&&p&钟会堪称一代俊杰,但幸福来得太突然,他满脑子都是当刘备第二,而这就离不开姜维的支持,而且姜维的复国大计空前绝后、匪夷所思,就是司马懿再世也难以识破。于是钟会对姜维言听计从,一步步陷入姜维的陷阱。可惜钟会屠杀诸将的计划不慎泄漏,众将拼死一击,钟会与姜维都死于乱军之中。姜维的妻子儿女都被杀光,他的遗体也没得到保全,如今只留下一座衣冠冢。在蜀汉的最后时刻,为其奉献得最为彻底的竟然只有这位魏国来的降将,读史至此,怎能不令人唏嘘不已?&/p&&br&&p&&b&后有张公子评价姜维:我其实挺难想象,一个人要执着到什么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在如此狭窄的夹缝中,在如此难以逆转的大势下,不断冲击命运?仅论执着,他实在还胜过诸葛亮。&/b&&/p&&br&&p&姜维这个人物,光是写他都写的很累。他震古烁今的执着使得他大大小小的北伐如果展开足以写一本书,我实在很难想象他这几十年到底有多辛苦。面对蜀汉“战亦亡,不战亦亡”的必死之局,姜维不信气数,偏要勉强。他的面壁计划多达三个:&/p&&br&&p&1.走诸葛亮的老路,他的有利条件是赶上了诸葛亮时代可望而不可即的魏国内乱。可他始终没有得到与三位前任一样的权力。不仅兵力不足、兵源素质也无法与诸葛亮时代相比。而且司马家族每次都及时灭火,没有让混乱程度扩大,也没有让内战时间过长,最好的机会当属诸葛诞引发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魏国内战。诸葛诞的兵败身死,宣告了这一计划的破产。&/p&&br&&p&2.诱敌深入防守反击的钓鱼计划。这比诸葛亮的老路冒险,又比蒋琬的东征保险,真是亏了他能想出来,没想到钓上来的是一条鲨鱼,代价便是蜀汉失去了战略要地汉中,姜维无可推卸的应当对此负责。但平心而论,这已经是当时能让蜀汉大规模杀伤魏军的唯一办法了。&/p&&br&&p&3.闪耀三国的复国计划,在皇帝和大臣都安于做亡国奴的情况下,姜维这位最后的汉将依然试图上演惊天大逆转。计划虽然不幸失败,毕竟拉邓艾、钟会两位蜀汉终结者陪葬。刘禅名下的蜀汉亡国不值得惋惜,只可惜这一惊天动地的计划搭上了姜维及其妻儿的性命。&/p&&br&&br&&p&&b&姜维的死亡标志着由刘邦建立、刘秀二次创业、刘备保存火种、为民族命名、威震欧亚大陆四个多世纪的汉帝国永远地成为了历史。&/b&&/p&&br&&br&&p&诸葛武侯的三位继承者——蒋琬、费祎、姜维分别在品德、才智、意志三方面代表了蜀汉的最高水准,三人各自面壁十年图破壁,设计、推行了完全不同的面壁计划。&b&人缘儿好的不一定是蒋琬,也很有可能是费祎。人缘儿不好的也不见得不能成为姜维。&/b&孰对孰错,千年以降,人们争论不休,再过一千年,也难以达成共识。其实支持谁,反对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铭记这三位面壁者留给我们的启示:&/p&&p&&b&蒋琬——说事儿,别说是非。&/b&&/p&&br&&p&&b&费祎——政治品格不能脱离纯粹的品格,但永远也不会与纯粹的品格完全重合。&/b&&/p&&br&&p&&b&姜维——我这一生,从来都没有放弃过。&/b&&/p&
对中国历史的叙述,不外乎以人物为主线的纪传体和围绕时间轴展开的编年体。然而这一篇文字若采用纪传体,则有很多三位主要人物共同经历的历史事件不得不重复叙述。若采用编年体,则无法讲述人物的早期经历。为此,本文以诸葛武侯去世的公元234年为分水岭,…
&p&谢邀。&/p&&p&&br&&/p&&p&&b&评价姜维,诸葛亮、邓艾和钟会,一定比我们更有资格。&/b&&/p&&p&正史里,诸葛亮夸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对军事很有感觉,有胆有义,心存汉室——这是自己人的夸法。&/p&&p&作为对手,钟会写信劝降姜维时,说姜维文武之德、迈世之略,是吴国季札一类的人——这是正面吹捧。私下里,钟会跟人说了,&b&中原名士,比如夏侯玄、诸葛诞,那都压不过姜维&/b&。&/p&&p&钟会自己是钟繇的儿子,司马昭的秘书,年少早达,哪个国家没有去过,从小跟司马昭谈笑风生,还对姜维一见倾心如此。&/p&&p&邓艾和姜维是老对手了。他自己偷渡阴平,灭亡了蜀汉,太得意了,自我吹嘘:&b&姜维自然是一时之雄杰,只是恰好遇到了我!&/b&——连自吹时,邓艾都没看轻姜维。&/p&&p&而且他们这么说姜维时,其实姜维和蜀汉已经输了:那时蜀汉灭亡,钟会已封司徒,邓艾已封太尉。两个灭了对方国家、自己担当国防部长和总理的人,夸一个被灭了国的将军,是中原无人可比的名士,是一时之雄杰。&/p&&p&这分量,够了吧?&/p&&p&&b&然后,这两个灭了对方国家的、魏国新任国防部长和秘书,就被姜维想办法搞死了。&/b&&/p&&p&感受一下?&/p&&p&&br&&/p&&p&————————————&/p&&p&&br&&/p&&p&姜维的为人,很有趣。&/p&&p&论私德,郤正说姜维身为上将,却住着弊薄的宅院,家里没钱没妾没有声色娱乐,薪水随手花掉。他甚至都不懒得表现“兄弟我很清廉”,而是在生活上无欲无求:好学不倦,清廉简朴。&/p&&p&但这并不意味着姜维心如止水,宁静致远。&/p&&p&相反,姜维心比天高。他没有物欲,只一心在追求自己的目的。大体可以说:姜维是个不在乎日常生活欲求的,彻底的理想主义者。&/p&&p&&br&&/p&&p&《三国演义》说,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九伐中原,其实算起正史上,姜维前后北伐,有十一次之多。&/p&&p&北伐,有胜有败,但其执着,至少不必怀疑。&/p&&p&后世对姜维的一个大争议,是他出兵太多,“穷兵黩武”。&/p&&p&&b&然而诸葛亮逝世后,蜀汉又存在了二十九年,其中十二年蒋琬主持,七年费祎主持。姜维为大将军是十年。&/b&&/p&&p&&b&而且担当大将军期间,姜维并不完全主政。&/b&&/p&&p&费祎主政时,每次姜维兴兵,不超过一万人。这也是后世许多人猜测,费祎被魏国刺客刺杀,可能是姜维的主意——费祎死的那年,姜维就兴兵数万北伐了。&/p&&p&那时候,姜维应该是大有翻然翱翔、不受羁绊之意吧?&/p&&p&并非如此。&/p&&p&————————————&/p&&p&&br&&/p&&p&蒋琬和费祎秉政时,曹魏那边并不太平:魏国曹芳登基,事在240年;九年后司马懿政变;又五年后司马师废立皇帝曹芳,立曹髦为皇帝;中间夹杂着著名的淮南三叛。这是曹魏大乱的时候,但蒋琬和费祎都没太把握住机会:也无力把握机会。&/p&&p&姜维有军权时,面对的是已经稳固了大致掌握了政权,可以擅自废立的司马氏了。身后是内乱的朝廷。以及,实际上:&b&那年姜维已经五十二岁了。&/b&&/p&&p&&b&事实上,费祎与董允过世后,蜀汉内部很复杂。&/b&陈祗、阎宇、黄皓们的派系,一言难尽。&/p&&p&姜维拥兵北伐,是坚持,也是自保。因为一度,黄皓与诸葛瞻(是的,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都建议以阎宇代替姜维了。&/p&&p&姜维,一个五十二岁的陇西降将,和蜀汉内部关系,实在也算不上太融洽。他有才华,私德也没什么可挑剔的,落在他手里的,则是一个诸葛亮都无法逆转的大局面,以及朝内不断的派系斗争——蜀汉后来降得那么干脆,让姜维怒吼“我等死战,何故先降”,跟内部派系有关。&/p&&p&那却不是姜维所能左右的了。&/p&&p&————————————&/p&&p&&br&&/p&&p&这么个局面,到最后,蜀汉终于也没亡在姜维手里——魏国三路大军压境,两路专门来对付他。姜维身在沓中,被邓艾围裹阻拦,到底还是虚晃一枪,杀过了阴平桥、晃过诸葛绪、回到剑阁、守住了钟会。&/p&&p&&b&那时,他一个人,一支军队,几乎把魏国的西征计划摧毁了大半,逼得邓艾行险侥幸,偷渡阴平。&/b&&/p&&p&&b&到邓艾取下成都,刘禅出降,钟会在剑阁,还是动不了姜维。&/b&&/p&&p&&br&&/p&&p&本来,到此为止,哪怕就这样结束,姜维也算为汉尽力了。&/p&&p&然而在蜀汉灭亡后,姜维还是筹划着那著名的复兴大业:&/p&&p&他利用钟会的野心,说服了钟会;利用钟会与邓艾的矛盾,囚禁了邓艾,给刘禅的秘奏里,如是说:&/p&&blockquote&“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blockquote&&p&好大胆的计划,好决绝的计划。姜维企图以一己之力,逆天改命。&/p&&p&他自己也知道,是“日月幽而复明”。逆天而行的事。何必呢?&/p&&p&最后众所周知:计策未成,&b&但一日之内,姜维拖死了钟会、邓艾和他自己,好歹也算是,熬到了蜀汉的最后一刻,然后以身殉之。&/b&&/p&&p&一个人要执着到什么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在如此狭窄的夹缝中,在如此难以逆转的大势下,五十多岁到六十岁的年纪,不断冲击命运?仅论执着与刚烈,姜维实在还胜过诸葛亮。&/p&&p&&br&&/p&&p&姜维没有诸葛亮那么大气,但不失为一个&b&死士&/b&:无欲无求,只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冲刺。&/p&&p&后世眼中,前三国所以比后三国传奇,不在于后三国人才凋零:实际上,后三国极多文武全才的人物,但大多都太聪明。&/p&&p&姜维之杰出,未必在才情——虽然钟会也承认他了不起——只是他的行为做派,&b&有前三国时,那些屈而不挠、执着至极、燃烧至死的性格光彩&/b&。他有缺陷,但依然为汉朝燃到了最后。&/p&&p&——哪位会说,他除了坚持,也是为了自保。很巧,陈寿也这么说刘备:折而不挠,也是为了避害啊。&/p&&p&他的骨子里,都透着季汉开国诸位的气息。&/p&&p&&br&&/p&&p&千年之后,南宋临安开城投降后,名将张世杰扶保幼主,辗转南奔,甚至在海上结起船队,立了海上朝廷。元朝与宋崖山战后,宋朝最后的皇室悉数死去,张世杰依然不死心,带着自己的军队,企图找新的法子延续宋朝;后来大风起,张世杰溺水而死。史家说:&/p&&p&舟遂覆,世杰溺焉。宋亡。&/p&&p&是张世杰这样不屈不挠、扶保宋朝的人死了,宋朝才算灭亡了。&/p&&p&于姜维,我们也可以这么说:&b&姜维死,汉亡。&/b&&/p&&p&&br&&/p&&p&英雄?不一定。&b&死士&/b&,一定是的。男子汉?有疑问吗?&/p&&p&重复一遍:邓艾说姜维&b&一时之雄杰&/b&。钟会说姜维&b&中原名士无人可比&/b&。说完这番话后不久,姜维就执着地殉了蜀汉,还拖死了邓艾和钟会。&/p&&p&&b&后世想说姜维不是英雄、不是真男儿的……应该先考虑辩倒的,是邓艾和钟会吧?&/b&&/p&
谢邀。 评价姜维,诸葛亮、邓艾和钟会,一定比我们更有资格。正史里,诸葛亮夸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对军事很有感觉,有胆有义,心存汉室——这是自己人的夸法。作为对手,钟会写信劝降姜维时,说姜维文武之德、迈世之略,是吴国季札一类的人——这是…
&p&谢邀。&/p&&p&&br&&/p&&p&后来乐不思蜀之前,有个细节。&/p&&p&司马昭出蜀汉歌舞,旁人悲戚,刘禅言笑自若。司马昭的评价是:&/p&&blockquote&「人之&b&无情&/b&,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blockquote&&p&当然会有人分析说刘禅是大智若愚什么的。但毫无疑问,刘禅是个&b&无情的人,没有血性&/b&。&/p&&p&所以他的儿子刘谌劝他:&/p&&blockquote&「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blockquote&&p&刘禅不听。刘谌自己去哭昭烈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是真刚烈。&/p&&p&&br&&/p&&p&成都当时的局势的确危险。刘禅自己,也确实朝政内乱,政令不一。所谓主暗而不知臣过。&/p&&p&但姜维全师尚在剑阁。钟会在汉中已考虑回师。罗宪在东,霍弋在南。邓艾本是孤注一掷。&/p&&p&论艰难,刘璋在同等情况下撑了一年。孙权面对曹操大军临江、内部意见不一时,依然奋起对抗。&/p&&p&更不用提刘禅他老子自己,在徐州之败、汝南之败、当阳之败后,经历了多少次险境,照样还是挺过来的。&/p&&p&就在此事五年前,诸葛诞在淮南面对司马昭二十六万大军,还是死扛到了最后。&/p&&p&&b&相比起其他案例,刘禅是自己选择了投降。就是无情。就是怂。&/b&&/p&&p&&br&&/p&&p&所谓黄皓专权,其实有点为尊者讳。因为众所周知,东汉用宦官者,多是天子的白手套,用来对付外戚。&b&黄皓一个宦官,有狗屁背景,还不是刘禅给他撑腰?&/b&&/p&&p&所以陈寿都直说了,用诸葛亮时,刘禅还是个循理之君;用了黄皓,刘禅就是昏君——问题是,天下皆知,诸葛亮在时,实乃蜀汉实际的掌权者。&/p&&p&所以是诸葛亮的光辉遮盖了刘禅的混蛋,&b&刘禅自己本来就是个无情无才之人,关键时刻,自然就显出来了。&/b&&/p&&p&&br&&/p&&p&他的性格,倒也不难猜测。&/p&&p&刘禅生于建安十二年,十三年就发生了当阳之战长坂之变。到他懂事时,刘备已经坐领荆州,而他自己没有母亲。&/p&&p&刘备早年流离奔走、不避艰险、髀肉复生的感叹、得到卧龙的欢喜,刘禅都没经历过。&/p&&p&未成年,父亲逝世。诸葛亮为他统筹一切。二十八岁,诸葛亮逝世。三十刚过,妻子张皇后逝世。&/p&&p&到蒋琬246年过世时,刘禅时年近四十岁。&/p&&blockquote&魏略曰:琬卒,禅乃自摄国事。&/blockquote&&p&说他自小当了孤儿,之后当了四十年的傀儡……并不为过。&/p&&p&所以无情无血性,实在不奇怪。&/p&&p&&br&&/p&&p&这里有个关键角色,&b&谯周。&/b&&/p&&p&这人本来就是个搞笑的家伙:&/p&&blockquote&蜀记曰:周初见亮,左右皆笑。既出,有司请推笑者,亮曰:「孤尚不能忍,况左右乎!」&/blockquote&&p&这人&b&根本不参与政治&/b&,只是絮絮叨叨的儒生。&/p&&blockquote&周虽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时访大议,辄据经以对,而后生好事者亦咨问所疑焉。&/blockquote&&p&他劝刘禅投降前,刘禅有许多选项:去南中,东到白帝,都可以。&/p&&p&但谯周这个狗屁不通、不懂政治的王八蛋,就在那里说南中心思叵测,不能去。然后呢?只要刘禅降了魏国,魏国一定会厚待。谯周还吹牛呢:魏国不封您?我亲自去跟司马昭辩论!&/p&&blockquote&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blockquote&&p&司马昭估计想:神经病……&/p&&p&结果刘禅就听了。怎么说呢?王八看绿豆,对眼了。&/p&&p&&br&&/p&&p&刘禅的心思,其实不难理解。他自小无母,成年丧父,三十来岁丧妻。他一生没受过苦难,却也没有过征伐的功业。他父亲与关张奔走天下矢志不渝的汉室,对他而言只是个词汇。他在成年后就没离开过成都。他的世界很狭小。他只想好好活着。姜维、罗宪、廖化、张翼们的奋斗,对他而言,太遥远了。&/p&&p&能活着就好。他一定是这样想的。他跟谯周一样不切实际,又因为从小到大,接触的人都没欺负过他(他父亲、诸葛亮、蒋琬、费祎都对他尊重),所以他一定觉得,只要自己乖乖的投降,就没啥事了吧。&/p&&p&于是就降了。&/p&&p&虽然姜维们在剑阁怒吼“我等死战,奈何先降”,虽然姜维在竭力地“日月幽而复明”,但那些对刘禅而言,太遥远了。&/p&&p&——曹丕轻薄,但他经历过宛城之战。&/p&&p&——孙权不厚道,但他确实带兵打过仗,还亲自打过老虎。&/p&&p&——曹睿到过前线。曹髦甚至被认为有曹操的英武。&/p&&p&——三国靠谱的君主,多少都有过实际做事的经验。刘禅,没有。&/p&&p&就这样了。&/p&&p&&br&&/p&&p&最后一件搞笑的事。&/p&&p&“如果魏国不封您为王,我亲自去跟司马昭辩论!”&/p&&p&吹完牛,哄到蜀汉投降后,谯周到半路,“哎呀我生病了,去不了了!”就这样怂了。&/p&&p&&br&&/p&&p&孙盛说了:&/p&&blockquote&禅既闇主,周实驽臣。&/blockquote&&p&刘禅和谯周,就是&b&昏君加驽臣&/b&,笑煞邓艾,气煞姜维,逼死了自己的儿子。史有定论的一个无情之人,而已。&/p&&p&&br&&/p&&blockquote&“若嗣子可辅则辅之,若不可辅,君可自取”。&/blockquote&&p&当年白帝城,话说到这地步,刘备不是不知道自己儿子有问题的。&/p&&p&毕竟刘备看人之准,从没错过眼。&/p&&p&&br&&/p&&p&后来孙皓降了之后,孙秀哭道:&/p&&blockquote&昔讨逆壮年,以一校尉创立基业;今孙皓举江南而弃之!悠悠苍天,此何人哉!&/blockquote&&p&——当年孙策一个人创立基业,今孙皓举江南而弃之!这他妈什么人哪!&/p&&p&&br&&/p&&p&同理,昔昭烈、关张马赵黄、诸葛亮,以新野一县之地,奔走流离,创立基业,奠定西南,汉室得多享半个世纪,今刘禅举西南以弃之。&/p&&p&如果有人说他降得明智、百姓不受苦?嘿嘿,就在他投降之后,还发生了&b&成都之乱&/b&,死者无算。最后他儿子死了,姜维死了,关家被灭门了。&/p&&p&所有人都牺牲了。成全的只有&b&刘禅和谯周&/b&。&/p&&p&&br&&/p&&p&所以啦,就是这么混蛋的昏君驽臣,千古定论,没必要改了:&/p&&blockquote&禅既闇主,周实驽臣。&/blockquote&
谢邀。 后来乐不思蜀之前,有个细节。司马昭出蜀汉歌舞,旁人悲戚,刘禅言笑自若。司马昭的评价是:「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当然会有人分析说刘禅是大智若愚什么的。但毫无疑问,刘禅是个无情的人,没有血性…
&p&公元214年,这年姜维12岁,他的父亲便以天水郡郡功曹的身份,为大汉战死疆场。&/p&&p&公元228年,诸葛亮兵出祁山,这年姜维26岁,在防守诸葛亮大军时被领导猜疑背叛,沦为弃子丢弃在城门外,遂降汉。&/p&&p&次年,姜维升为征西将军,继承了父亲遗志,抵御羌胡。&/p&&p&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维回成都后即刻被分兵权。&/p&&p&蒋琬掌权期间,姜维为季汉御边十余年;蒋琬病逝费祎主政后,45岁的姜维才第一次得以进朝议政,期间又被费祎压制六年,到费祎遇刺,局面才有所改善。&/p&&p&公元253年,姜维,一个降将,在朝堂中又无人照应提案不受重,在外领军被各种掣肘带兵不过万,甚至在成为季汉政权指挥官之后,黄皓等人也一直在打压,这是何等的执着与纯粹,在极度压抑的夹缝中十年二十年如一日的抵御边疆,这年,姜维已经51岁了。&/p&&p&古希腊文学里的悲剧,主要表现于英雄与命运的冲突和斗争,是为史诗。相较于俄狄浦斯的不知命运而无知,相较于普罗米修斯的不知后果而无畏,而姜维面对的,是一个既定的无法改变的巨势洪流,大厦将倾。&/p&&p&饶是如此,就是这样一个早该心力交瘁的人,接手了一个比刘备诸葛亮时期更加恶劣且无法扭转的摊子,朝中每天有各种投降派进谏,还要面对朝内的斗争和政治上的打压,姜维首先想到的,依然是光复季汉,在余下的十年生命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燃烧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p&&p&哪怕后主刘禅投降以后,姜维还在为了光复季汉继续战斗,他最后在给刘禅的密信里写道:&/p&&p&「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p&&p&不知道最后的生死之际,伯约有没有想起初遇诸葛亮那天,共有所图鞠躬尽瘁;又有没有看见儿时那模糊的,明亮的,其父亲为大汉掣马扬威的背影。&/p&
公元214年,这年姜维12岁,他的父亲便以天水郡郡功曹的身份,为大汉战死疆场。公元228年,诸葛亮兵出祁山,这年姜维26岁,在防守诸葛亮大军时被领导猜疑背叛,沦为弃子丢弃在城门外,遂降汉。次年,姜维升为征西将军,继承了父亲遗志,抵御羌胡。公元234年…
谢邀。&br&&br&&br&《三国演义》里的姜维,是被拔高了一点。&br&《三国志》里的姜维,却通常是被低估了。&br&&br&论才具,邓艾都承认姜维是一时雄杰,钟会认为他足以和夏侯玄、诸葛诞相比——后两位,尤其是诸葛诞,做出了多天翻地覆的事情啊。至于其他人的评价,不用多说。&br&论为人,姜维属于心比天高之流。他家无余财,倒未必是完美的清廉,只是他并无物欲,而一心在追求自己的目的。无论好坏,说他是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应该大差不差。&br&&br&他才华不及诸葛亮,不丢人。全三国也就一个诸葛亮。&br&他不断北伐,有胜有败,其执着至少不必怀疑。&br&他的一个大争议,是“穷兵黩武”。&b&然而实在话是:很少人意识到,在蒋琬费祎死去前,姜维收到了多大的控制;之后那几年,他又如何被朝中黄皓等人打压。&/b&&br&&b&这是许多人很少提及的:诸葛亮北伐,也有平衡蜀中派和荆州派关系之目的;姜维则是陇西降将,和蜀汉内部关系更是复杂无比。实际上,针对他的除了黄皓,还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诸葛瞻和姜维的关系,并不那么美好。&/b&&br&&br&&b&所以,姜维其实是个夹缝中的男人&/b&:他有才华,私德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但落在他手里的,是一个诸葛亮都无法逆转的大局面,以及朝内不断的斗争。但直到最后,蜀汉没亡在他手里——哪怕面对魏国大军压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邓艾层层围裹阻拦,他还是完美的杀过阴平桥、晃过诸葛绪、回到剑阁、守住了钟会,简直把魏国的西征计划摧毁了大半。&br&最后蜀汉是亡在邓艾那次传奇的偷渡之上,但直到成都被迫,钟会在剑阁,还是动不了姜维。&br&&br&本来,到此为止,哪怕就这样结束,姜维也算为汉尽力了。可甚至在蜀汉灭亡后,姜维还是筹划着那著名的复兴大业。他说服了钟会,搞定了邓艾,而且给刘禅的秘奏里如是说:&br&&b&”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b&&br&&br&最后计策未成,但一日之内,拖死了钟会、邓艾和他自己。他好歹也算熬到了蜀汉的最后一刻。&br&&br&&b&我其实挺难想象:一个人要执着到什么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在如此狭窄的夹缝中,在如此难以逆转的大势下,不断冲击命运?仅论执着,他实在还胜过诸葛亮。&/b&&br&&br&&br&&b&前三国所以比后三国传奇,不在于后三国人才凋零——实际上,后三国极多文武全才的人物,但大多都太聪明。姜维之杰出,未必在才情——虽然钟会也承认他了不起——而在于他有前三国时,那些屈而不挠、执着至极、燃烧至死的性格光彩。有缺陷,但依然为蜀汉——我更愿意称之为季汉——燃到了最后。&/b&&br&&br&当初崖山战后,张世杰依然不死心,企图找新的法子;后来被水溺死,所谓:&br&舟遂覆,世杰溺焉。宋亡。&br&&br&于姜维,亦如是:&b&姜维死,汉亡。&/b&
谢邀。 《三国演义》里的姜维,是被拔高了一点。 《三国志》里的姜维,却通常是被低估了。 论才具,邓艾都承认姜维是一时雄杰,钟会认为他足以和夏侯玄、诸葛诞相比——后两位,尤其是诸葛诞,做出了多天翻地覆的事情啊。至于其他人的评价,不用多说。 论为…
&p&又看到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8b5f37db7ce6f41c4c3ab09bb30187b1& data-hash=&8b5f37db7ce6f41c4c3ab09bb30187b1& data-hovercard=&p$b$8b5f37db7ce6f41c4c3ab09bb30187b1&&@泪痕春雨&/a& 大师在这旮旯一本正经得胡说八道。刘禅投降时,汉中已丢失?&/p&&p&汉中最重要的城池是诸葛亮修筑的汉城、乐城,工程狂魔出品,质量你懂,这也是姜维汉中布防计划的核心基地:&/p&&blockquote&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b&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b&,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卻住汉寿,&b&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b&,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blockquote&&p&钟会虽然攻到了剑阁,但汉城、乐城,乃至重要的黄金等围戍一个都没拿下:&/p&&blockquote&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会使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恺围汉城,辅围乐城。&/blockquote&&p&因此,魏军的补给线极不通畅,从关中绵延至剑阁,崇山峻岭,千里之遥,捎带还有一堆蜀汉军事基地膈应,末了攻关不克,补给便开始告急,&b&粮运县远,将议还归&/b&,打算撤兵了事。鉴于汉中还处于拉锯状态,魏军一退,姜维主力压上,汉中诸城出击,钟会能否全身而退都是未知数。&/p&&p&汉中是何时真正易手的呢?&/p&&p&恰恰是刘禅干的好事,他老人家投降之后,当了最高带路党,一道手令丢到汉中,于是蒋斌、柳隐等才放弃抵抗,至涪城向钟会投降。&/p&&p&易言之,在成都摇白旗之时,汉中居然还在激烈抵抗,主要城池居然都掌握在蜀汉手中。可笑么?这难道不够可笑么?不说阿斗对得起大汉社稷,对得起父辈筚路蓝缕,直观得说,他对得起精忠报国,奋力抵抗的姜维、王含、蒋斌、柳隐等忠臣义士么?!&/p&&p&再看看局势,邓艾、钟会虽然一时得势,但补给困难并未得到根本扭转,于是乎只能靠抢掠饮鸩止渴,所谓&b&钟邓之役,放兵大掠。&/b&至少就钟会本人看来,并不见得太乐观,反而觉得有陷入死地之虞,为表示置之死地而后生,还给自家挖了个空坟作秀:&/p&&blockquote&钟会故垒,一名开远戍,在县东北五十三里,晋钟会军至此,&b&既度剑阁,居死地,遂掘冢决为死战。既无所埋,故曰空冢。&/b&&/blockquote&&p&以当时形势,诸葛瞻虽败,但成都以北还有重镇雒城,当年刘备即被阻击于此长达一年,还捎上了凤雏庞统的性命。姜维主力丝毫未损,汉中诸城还在扼制曹魏粮道,南中的霍弋诸军为后继,巴东的阎宇诸军正在驰援,连东吴的援军都在路上,钟会都认为要拼死一战,末了阿斗却直接摇了白旗,这叫山穷水尽被迫投降?即便草包如陈后主,也得在建康城下主力决战之后才蹦的井,公认的怂蛋刘璋,也是在雒城被攻破,成都遭到重重围困后才认得熊。阿斗居然在蜀汉主力犹在,曹魏军队还没影的时候认了孙子,简直是天下奇闻,难怪蜀汉&b&将士咸怒,拔刀砍石&/b&,被背后捅了一刀也还罢了,居然还是皇帝老儿本人捅的。&/p&&p&正如裴松之引的孙盛吐槽:&/p&&blockquote&禅虽庸主,实无桀、纣之酷,战虽屡北,未有土崩之乱,纵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东鄙以思后图。是时罗宪以重兵据白帝,霍弋以强卒镇夜郎。蜀土险狭,山水峻隔,绝巘激湍,非步卒所涉。若悉取舟楫,保据江州,徵兵南中,乞师东国,如此则姜、廖五将自然云从,吴之三师承命电赴,何投寄之无所而虑於必亡邪?&/blockquote&&p&所以说,别以为泪痕大师开始学会引几段史料就会读书了,史料在泪大师那旮旯不是史料,而是逼格,是历史发明的装饰,罢了。&/p&&p&至于阿斗为啥要投降,看看谯周老臣是咋劝说就明白了:&/p&&blockquote&原陛下早为之图,可获爵土;若遂適南,势穷乃服,其祸必深。易曰:‘亢之为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言圣人知命而不苟必也。故尧、舜以子不善,知天有授,而求授人;子虽不肖,祸尚未萌,而迎授与人,况祸以至乎!故微子以殷王之昆,面缚衔璧而归武王,岂所乐哉,不得已也。&/blockquote&&p&说白了,就是趁现在手里有地有兵投降,可以讨价还价,要个富贵晚年,如果打光了,往后就没啥可谈了。&/p&&p&还能说什么呢?江山社稷都是用来换取安乐生活的筹码,&b&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b&,这旮旯提前上演,刘备、诸葛亮等真是要痛哭流涕与地下了。&/p&&p&阿斗此人,大致并不愚蠢,但太过自私,是个彻头彻尾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生儿不肖,也并不仅仅是曹操的悲哀,若哥俩能青梅煮酒于九泉,论起育儿经,只怕要吐得一口好槽。&/p&
大师在这旮旯一本正经得胡说八道。刘禅投降时,汉中已丢失?汉中最重要的城池是诸葛亮修筑的汉城、乐城,工程狂魔出品,质量你懂,这也是姜维汉中布防计划的核心基地: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
但凡把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战略混为一谈来讲北伐的人对三国鼎立历史变化全都不理解。蜀汉北伐从225年开始筹备,至262年为止,总共37年。诸葛亮当初分析北伐成功最基础的一个条件是待天下有变,历史的局势则每一年都在变化,不能把数十年的战略一概而论。而且国防策略是否正确还需要根据敌国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某个时期策略正确不等于一直正确。&br&&br&诸葛亮时期,曹魏北方受科比能和公孙渊牵制,兵力不能集中防备蜀汉。公孙渊兵力约有十万之众,燕国人口约六十万,是一个仅次于蜀汉的国家。详细看&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公孙渊兵多,司马懿兵少,为什么公孙渊输了? - 三国&/a&‘&br&&br&《晋书》所统计30万乃辽东郡人口,未计乐浪、带方二郡。&br&《后汉书.郡国志》:记顺帝永和五年,辽东郡户六万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此载有误,以一户五口记,当在三十二万口左右,与有《晋书宣帝纪》“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吻合,《后汉书》记载当为二十八万。)玄菟郡户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三(记载有误一千当为一万);乐浪郡:户六万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万七千五十。共合计近六十万口。&br&&br&东汉末年辽东未发生大战,青、幽二州人口大量流入,三郡即不增亦不会减少过半。&br&&br&轲比能在234年才统一了漠南鲜卑,所以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才拉拢到了他。但鲜卑部落轲比能、步度根亦常年侵扰幽、并二州,田豫、毕轨都曾吃过鲜卑的亏。详细看&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为何并州地区在三国时期,在题主的认知中其存在感几乎为0,怎么说也是东汉十三州啊? - 历史地理学&/a&&br&&br&公孙渊、轲比能对曹魏之影响并不亚于汉中的诸葛亮,曹魏在幽、并、青三州所投入兵力至少超过十万。曹魏扬州、豫州、徐州、兖州、荆州的部队则负责防备孙吴,曹魏军队是轮休制度,非战争时期一部分主力在后方休养,曹魏大约有十万中央军在洛阳。&br&&br&曹魏在雍、凉驻防兵力,早期大约只有五万左右,战争时期由中央派遣增援部队。以街亭之战为例,曹真在雍州部队大约只有五万,曹叡领中央军增援,派张郃领五万进攻街亭,加上长安本部兵力大约不过十余万。后期曹叡听取司马孚建议在关中增派常备部队,又遣冀州农丁五千于上邽屯田。&br&&br&&blockquote&《晋书o宗室o安平献王孚》: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后除尚书右仆射,进爵昌平亭侯,迁尚书令。&br&&/blockquote&&br&诸葛亮为长期作战,在汉中实施屯田,又设立督农运粮。蜀军极盛时兵力十数万,郭冲认为诸葛亮在祁山时兵力八万,裴松之认同这个说法。合汉中驻防军,在诸葛亮时期蜀汉前线部队就已经超过十万,诸葛亮并无兵力上的劣势。特别是228年曹休于石亭大败,东线非常吃力。234年,孙权领十万攻合肥新城,陆逊、诸葛瑾令万余入江夏。说到综合国力消耗,曹魏并不亚于蜀汉,况且多线作战的曹魏会比较被动。&br&&blockquote&《孙子兵法》云: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br&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br&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blockquote&虽然国力悬殊,可是让敌人的主力部队找不到决战的地点和时间,一直进攻敌人薄弱的地方就变成了以强凌弱之势,空有蛮力而无处用就等于没用。单纯的罗列国力和人口,忽略全局战略才会认为蜀汉、孙吴无可胜之机。&br&&img src=&/2d331cf805cd27dfd0aae9d1e53b4d14_b.png& data-rawwidth=&1361& data-rawheight=&6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1& data-original=&/2d331cf805cd27dfd0aae9d1e53b4d14_r.png&&配图是诸葛亮进攻思路,诸葛亮以汉中为军事基地,主要走祁山一路出兵,所意图是截断天水、南安、陇西与长安的连接,封锁进入关陇要道,将陇西据以为己有,再以此为根据地,往东可以进攻长安,与汉中部队形成夹击之势,往西北能够占据凉州。这个战略正是建立在动摇曹魏根基的想法上,诸葛亮并不是盲目出兵,亦不是故意打压魏延。若按魏延的打法,攻陷了长安以后仍然要与魏军在关中平原交战,根本不能够割据所得领土。&br&&img src=&/23a38bb6de482c2efc68_b.jpg& data-rawwidth=&1273& data-rawheight=&6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3& data-original=&/23a38bb6de482c2efc68_r.jpg&&认为诸葛亮为了情怀作战或转移内部矛盾,什么以一州之力伐九州或认为诸葛亮自不量力,这些人都是太小看诸葛亮的谋略了。诸葛亮从政治到军事都是一名实干家,怎么可能为了不切实际的想法而盲目进兵。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割据陇西、凉州的战略拥有实现可能性。&br&&br&进入蒋琬、费祎时代后,蜀汉的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御,主力撤回成都,这并非蒋琬、费祎胆小如鼠。诸葛亮死后,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韩龙刺杀了轲比能,使已统一的漠南鲜卑分裂。三年后,司马懿北定燕国。其次同事鲜卑各部向曹魏称臣,慕容、宇文、段等各部由此知名。这意味着曹魏不仅能把幽、并、青的主力部队回撤,白白得到燕国60万人口与数万兵力,国力徒增,曹魏可以往西线增兵。&br&&br&238年,蒋琬率主力进入汉中,任姜维为凉州刺史,别遣姜维轻军入羌,颇有战果。蒋琬的意图仍是想霸占凉州,只不过跟诸葛亮不同,直接跳过了南安、天水、陇西各郡,对凉州进行长期侵袭,而姜维兵力不多,成本较少。241年,蒋琬把蜀汉军事基地转移到,企图走汉水、沔水攻取上庸、魏兴,幸好蒋琬病重,把兵权交给了费祎。&br&&br&&img src=&/aef7f106fb38090_b.png& data-rawwidth=&1108& data-rawheight=&6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8& data-original=&/aef7f106fb38090_r.png&&蒋琬、费祎时代进攻路线,主要由姜维统领不足万人的部队避开魏军边防主力直接袭击凉州,战线最远处已到达西平郡。247年时姜维把白虎文、治无戴等羌族首领迎入蜀中,以低成本取得不错战果。硬伤是姜维兵力过少,难以跟郭淮、夏侯霸决战,只能以游击的方式作战。&br&&br&244年,魏幽州刺史毌丘俭将步骑万人北击高句骊,这说明曹魏在幽州部队已然不多。同年,曹爽领兵十六万伐蜀。当时汉中守备军只有三万,费祎率主力从成都出兵增援,最终曹爽不得入汉中而大败。要知道蒋琬、费祎在诸葛亮死后进行了近十年休养生息,而曹魏仍然主动进攻,并不是因为蜀汉经济没有发展,而是消灭轲比能和公孙渊的曹魏与诸葛亮时期的曹魏不能相提并论,好在曹爽擅权后激起内部矛盾,曹魏无力再策划伐蜀。司马懿解决了曹爽,王凌又密谋立曹彪为帝,一直忙到251年,司马懿自己也死了,第二年孙权病逝,曹魏和孙吴两国都进入调整时期,诸葛恪大破司马昭的东兴之战发生时已在十二月。&br&&br&回到题主的问题,姜维北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53年,费祎被刺。姜维开始掌控蜀汉兵权,他同年响应诸葛恪出兵北伐,当时司马师刚刚掌权,政权不稳,是非常有利的时期。隆中对所指天下有变,正是此时。结果司马师取虞松之计,行周亚夫故智,对诸葛恪避而不战,别遣关中主力进攻姜维,姜维因准备不足,兵粮用尽而撤退。这一次孙吴、蜀汉趁东关大胜北伐,从诸葛恪、姜维主观看来合情合理,然而尽管孙吴上下反对,蜀汉的张嶷、诸葛瞻也不支持。再从结果看来,这一次进攻都是过于冒进了,徒劳损耗国力。&br&&br&姜维掌权后更改了蜀汉原来布防战略,情况如下。&br&&blockquote&《三国志·姜维传》: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b&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b&皆立围守。&/blockquote&&img src=&/a6b9f61e388fec_b.png& data-rawwidth=&1195& data-rawheight=&5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95& data-original=&/a6b9f61e388fec_r.png&&姜维把汉中布防改为集中兵力于汉、乐二城,放敌入国门而围剿之。在武都、陇西地方设立围守,建立自己进攻天水、南安、陇西的防区,蜀汉军事重心由汉中转到了武都。姜维常领数万部队在西边游走,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就是大破王经数万部队,若能进而攻陷狄道,封锁凉州与陇西各郡连接,姜维仍然有可能割据凉州。当时曹魏发生了毌丘俭之乱,姜维若不出兵北伐反而不合理。等陈泰、邓艾援军赶来,姜维只得无奈的战略性退兵。第二年转攻上邽,在段谷被邓艾击败,蜀军死伤甚重。再次年诸葛诞讨伐司马氏,姜维出兵骆谷牵制司马孚、邓艾,由于前一年大败,姜维没办法打硬仗。进攻方向也不再婉转,令敌人一眼就看得出自己的意图,于是这一次没发挥任何作用。至于262年的侯和之战,已经接近蜀汉灭亡,不在讨论范围。&br&&img src=&/e580cefbf47f7cf92dc12c60b6cc02f0_b.jpg& data-rawwidth=&1272& data-rawheight=&6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2& data-original=&/e580cefbf47f7cf92dc12c60b6cc02f0_r.jpg&&&br&总结蜀汉37年军事动向能够得知,在诸葛亮时期北伐最为有利,光是令曹魏增援雍州就已经能令其国力疲惫,令曹魏在雍州投入大量兵力,没精力对付公孙渊、轲比能也是好事。诸葛亮夺取三郡以割据凉州也是最妥当最具有可能性的战略。蒋琬执政时期对国力有恢复之功,但并不是高明的战略家。司马懿北攻辽东时,蒋琬没能筹划大规模军事行动,错过一次机会,又企图从涪走水路进攻,行险计。费祎时期,国力仍旧平稳增长,姜维轻兵入羌也获得许多战果,还有重创曹魏的兴势之战,但司马懿发动政变时费祎没能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目光有限。&br&&br&可无论如何,诸葛亮、蒋琬、费祎时期对蜀汉国力都没有明显的损耗,并不存在此三人令蜀汉国库空虚的说法。自姜维起蜀汉才连年兴兵,且把战线全面由汉中移到武都、陇西,补给尤为困难,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能在祁山屯兵八万,姜维只能出兵四五万的原因,战线拉的太远。考其根本,姜维虽与陈衹关系不错,但手握重兵的姜维政治危机感比蒋琬、费祎都沉重,必须要通过军功来树立自己威信。其次姜维本是雍、凉之人,对当地人心、地形熟悉,若能在此地获得根据地,能有效建立起防线,好割据凉州。朝中因为陈衹病死,黄皓秉政,局势相当紧张,姜维在这局势上还有了段谷之战的劣迹,遭到谯周等本土势力不满,新上台的诸葛瞻亦对姜维反感,蜀汉面临着内部分裂,综合因素下才导致蜀汉国力大幅度下降,百姓面有菜色,其罪当在刘禅昏庸、黄皓奸恶、姜维好战、诸葛瞻无为身上。当时诸葛亮已死二十年,与他并无直接关系。&br&&br&关于蜀汉国力看&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三国里以蜀汉的国力是否怎样北伐也不会成功? - 历史&/a&&br&&br&最近还有人问我用什么地图,已经回复过许多次了。我用的地图是发现中国,地图数据大多由网友编辑,编辑时可用古今对照,许多朝代都有,不过有些地方还不够精确或有遗漏,有待完善,郡治所在通常不会错,最难考证只是一些具体屯兵地点,比如古道、峡谷、山丘、古城之类。
但凡把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战略混为一谈来讲北伐的人对三国鼎立历史变化全都不理解。蜀汉北伐从225年开始筹备,至262年为止,总共37年。诸葛亮当初分析北伐成功最基础的一个条件是待天下有变,历史的局势则每一年都在变化,不能把数十年的战略一概而论…
&a data-hash=&0abfac575e46fca& href=&///people/0abfac575e46fc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叶懒& data-hovercard=&p$b$0abfac575e46fca&&@叶懒&/a& 反驳我,却又把我拉黑,在评论里还出一些寻求讨论的话,先看看自己的反驳何其错漏百出。比如截图这一段就确立了他整篇长文立足点不对,连这一点都弄错,他整篇文是不用再看的了。&br&&br&黄金围和兴势围本就是刘备的围守之一,其作用我本文说的很清楚,王平的防御策略就是没脱离刘备的布防。王平和姜维有什么区别?王平将兵力集中在黄金和兴势,使曹爽一进入汉中就受到阻击,魏军当然也可以直接不打这两处地方,直接进攻汉中腹地,但是曹爽没办法判断出汉中内部是否还有部队,魏军轻进可能会遭到前后夹击。&br&&br&而姜维把主力退到汉、乐二城,魏军一进入平地就能判断出蜀汉整个军事部署,所以钟会敢留两万兵力围攻汉、乐二城就直接深入进攻剑阁。在平坦地势作战就是兵力多的占有优势,蜀军只有防御挨打的份。倘若是错守重围,魏军会深陷汉中战区,他们进攻防御的据点就会遭到别的围守部队骚扰,必须将汉中整个防线抜掉才能进军。&br&&br&第二点,姜维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的布防压根跟汉中防御无关,请去看《三国志集解》的《姜维传》,基本上每一处地理都有考证。这些地方全都在陇西,即是天水、武都一带,是为了方便姜维把战线转移到陇西而设立,并且很不成功,蜀汉的战线没能有效的进入天水地区。汉中之所以兵力不足,是因为蒋琬在诸葛亮死后撤军回成都,而姜维时期将主力放置于陇西,这是战略思路问题。&br&&img src=&/3e8f02edad0da0d7ca192e_b.png& data-rawwidth=&588& data-rawheight=&3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8& data-original=&/3e8f02edad0da0d7ca192e_r.png&&&br&&br&邓艾本来就爱使用冒险的招数,至于对手是否愚蠢,这也需要自己去判断。蒋舒原是武兴督,武兴在汉中西边,最有可能就是姜维改变汉中布防后,他才到了关城。而蜀汉倘若觉得将领无能就不应该用他,没能让部将保持忠诚,这似乎跟运气没有关联,怎么不说魏军强势太强,令蜀将认为不可战胜,因此而投降?倘若诸葛瞻固守绵竹,邓艾就会在姜维后方扰乱,他本来的策略就不是为了攻陷成都,而是使姜维觉得后方不保而回援,借此让钟会攻破剑阁,无论如何,邓艾的计策在他进入蜀中后就已经成功了。亡国的锅大家都有,但四个月而灭亡,这锅不由失汉中来背就没人来背。史学家的观点在本文之下,不再重述。&br&&img src=&/e7d3a117da1b_b.png& data-rawwidth=&593& data-rawheight=&2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3& data-original=&/e7d3a117da1b_r.png&&&br&先说结论,在姜维的努力抗战下蜀汉灭亡了,所以没有辜负丞相的期望,那么我们从头开始说,何以蜀汉对魏国的进攻如此被动?姜维如此多战例可道,偏偏有人竟拿灭蜀战役来吹捧姜维,实在看不下去了。&br&&br&灭蜀战役中蜀汉战败的三大要素就是以诸葛瞻为将,黄皓乱政,姜维权重。&br&&br&强川口之战分析,这一战是整个灭蜀战役的前奏,在这一场战斗来讲,姜维的目的是撤退,邓艾和诸葛绪的目的是狙击姜维,邓艾兵分三路夹击姜维。&br&&br&这里也介绍一下围剿姜维的三员战将杨欣、王颀、牵弘,这杨欣后来成了西晋的凉州刺史,算驻守一方的将领,后来与鲜卑将领若罗拔能交战阵亡。王颀随毌丘俭讨伐高句丽,深入东北地区作战,实行了中原王朝第一次对东北最远的征讨,打到了俄罗斯滨海地区以及朝鲜半岛。棒子的《三国史记》还记载着高句丽以诈降的计策杀死了魏国大将王颀。当然,后来王颀复活去参加灭蜀战役了。牵弘是名将牵招之子,刚毅有父风,虽然被评为有勇无谋,但也是骁勇的战将,这三人的部队自是代表曹魏的精锐。&br&&br&其中王颀攻打姜维的营地,牵弘要抢在姜维的前面,正面迎击要撤退的姜维,杨欣到甘松追击姜维,一直到强川口时被杨欣等追上并且大破。杨欣最有可能就是趁姜维正要渡河的时候进行攻击,以此汉军防备没那么强,赵云之子赵广在此战中阵亡。而抢在前头的诸葛绪已经堵住了姜维的去路,姜维以虚实的手段把诸葛绪忽悠走,顺利撤退。因为在撤退途中被敌人大破,汉军的损失必然不小,更狼狈的是汉军根本无心恋战。汉军损失数千人必不可少,姜维赢是赢了,可是一场战斗打到如此被动,能逃走就算胜利,真的光荣吗?真的是神来之笔吗?&br&&br&在高达里林有德带着李亚宝一路逃窜,可也干掉了对方许多王牌。我觉得姜维已经尽力了,奈何魏将都是精英怪。&br&&br&&br&&br&强川口之战后,姜维顺利的返回剑阁防守,将钟会十几万大军挡在门外,好厉害。实际上呢.......以汉中的地理来讲,魏军根本没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打到剑阁......第一,刘禅没有听从姜维的意见,派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大家去看看上面的地图,这阳安关口在汉中的西边,也就是说姜维大一开始就不打算保住汉中全线。他将战线往西移,直接放弃了制止魏军由褒斜、故道进军的险口。&br&&br&第二是姜维自己撤除刘备时代留下的布防,就连诸葛亮时代都没有改变的布置,却让姜维来改变了。魏延虽然不一定是错守诸围的提倡者,但刘备当时任魏延为汉中太守,魏延自是最初的执行者。胡三省注为:“围守,即魏延所置汉中诸围之守也”,在史学家当中大多也认为汉中围守是魏延所设。&br&&br&这一部署有成功的战例,王平轻易就将曹爽大军逼退。再早三十年,曹真和司马懿欲取黄金伐蜀,惨遭大败。&br&&br&大家平时多读史料就知道,大多史学无不认为姜维敛兵聚谷的策略就是亡蜀的决策。&br&&br&姜维到底干了什么?他认为错守诸围虽然巧妙,但只能适可御敌,不能达到大破敌人的效果,他将防线往后拉到汉、乐二城,直接让出了半个前线军事基地汉中,如此希望诱敌深入得到更大的战果。&br&&br&钟会大军进攻的时候,且不说主将姜维正在疾驰回防,魏军在进入汉中时本应该会受到猛烈的抗击,结果钟会轻易就进入了汉中,不但加速了魏军的进军速度,也缩短了蜀汉战线。如此一来蜀军除了据险坚守,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可使用的战术。也因为战线被拉短,邓艾从阴平偷渡的风险也减少了,如果蜀汉还有汉中的控制权,后方部队抽空去打邓艾可就方便多了。同时这对国内军民士气人心有很大打击,如果姜维将魏军拒于汉中,那么邓艾军打到门前时,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不至于被吓得惊慌失措,可是钟会压在剑阁外无形中就给蜀汉全国沉重的压力。&br&&br&也不想想当年先主为何拼了全力也要夺取汉中,曹操将汉中百姓移走留下一片空地,刘备在战略上仍旧是大获全胜,汉中的位置到底有多重要?&br&&br&宋郭允蹈在《蜀鉴》中论道:“蜀之门户,汉中而已。汉中之险,在汉魏则阳平而已。武侯之用蜀也,因阳平之围守,而分二城以严前后之防。其守也,使之不可窥;而后其攻也,使之莫能御,此敌之所以畏之如虎也。今姜维之退屯汉寿也,撤汉中之备,而为行险侥幸之计,则根本先拔矣。异日钟会长驱直入,曾无一人之守,而敌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邓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知者而能见。呜呼,姜维之亡蜀也,殆哉!”&br&&br&《通鉴集览》就对姜维如此评价:“外户不守,而却屯以引敌,且欲俟其退而出击之,真开门揖盗之见”。&br&&br&姜维早已察觉魏军有所行动,为什么身为主将跑到沓中去种田,这一点史书也记载得明明白白,因为朝廷欲罢免姜维的兵权,姜维跑去避难。有人一定会大骂刘禅和那些奸臣放着大将不用,还在背后捅刀子。那么你们又是否知道姜维连年征战使蜀汉国力耗损,甚至百姓怨声不绝?按说你有理想是值得敬佩,何以拉着蜀汉军民百姓一同受累?&br&&br&史书也记载着明明白白,就在263年的前两年,邓艾拒姜维于长城,维退还。迁征西将军,前后增邑凡六千六百户。景元三年,又破维于侯和,维却保沓中。&br&&br&而在7年前,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br&&br&甘露元年诏曰:“逆贼姜维连年狡黠,民夷骚动,西土不宁。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禅 暴走熊猫技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