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家企业是去发展三年的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区别还是刚发展小城市呢

前辈的创业经历,小城市,大城市,如何抉择,值得一看,分享给大家(转载)
在这里我就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来阐述。我04年大学毕业,学校算是比较老的211,土木类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本专业工作,从施工到设计如今干这行已是第十个年头了,除了自己专业,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投资理财了,目前担任天涯理财版块的版主,以前主要是在股市论谈和经济论坛发帖,第一次来职场版块写贴,希望大家能喜欢。我大学的时候成绩还算是比较好的,记得成绩最好的一年,我有70%的学科成绩是系里的最高分,大二的时候通过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大三通过英语六级,英语六级成绩也是当年系里的最高分,但是其实刚进大学时,我的英语成绩很糟糕,我的英语成绩本来算一般,但是因为听力很差,成绩一下就被拉下去了。记得当时考英语听力,沿海的同学,他们听力基本不会错,而我,听力能对一半就算好的了,确实是听不懂,而听力有20分,这差距一下就拉的很大。大学的时候,说真的,学英语真的学的很痛苦,也是所有学科里,花时间最多的,我估计大一和大二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英语吧。大学时候的我基本是个书呆子,如今回忆大学生活,除了读书和偶尔和同学们一起出去小撮一顿,好像就没有别的什么了,当然,正是青春萌动时期,男男女女难免也会擦出一些火花,但是总的来说,我的大学爱情都是单相思,喜欢过挺多女孩的,但从来没有向谁表白过,自然也就没有正儿八经的谈过一场恋爱,一直到大学毕业,连女孩子的手都没牵过,如今想想,真的是很失败。其实牵女孩子的手并没有那么的困难,只是万事开头难,第一次确实还是需要莫大的勇气。
有钱就任性新用户注册免费送50元话费http://baid.ws/gsNG
大四了,我和诸多成绩较好的学生一样,开始准备考研,那时候基本把这当成了唯一的出路,但是结果很惨,虽然我付出了努力,但是成绩考的一塌糊涂,考试的时候,因为紧张,我连续三天晚上没有睡着。如今回想自己以往走过的路,一些年轻的时候觉得很重要的东西,如今看来,其实一点都不重要,而一些当初觉得无所谓的事情,往往又在今后决定着你一生的命运。考研的那一年,真的是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虽然后来,我并没有考上同济大学岩土专业的研究生,但是这一年的苦读,对我今后的职业生涯还是有很大很大的帮助:一是,这一年,我好好复习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这给我的专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二是经过这次事情,我非常充分的认识到,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多么的重要,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其它任何努力与付出都是徒劳。从考场走出来,我就基本知道了自己的考试结果,那种伤心,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那个寒假,我没有回家,那也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在外过春节。春节过后,便是大四的下学期,那时我们很好找工作,基本上想找工作的同学,工作都已经签了,记得当时一个还算沿海地区挺不错的一个市的事业单位来我们班上招人,结果一个都没有招到,因为他来晚了,5月底才来,同学们都已经签了工作单位,连我当时都已经签了。因为一心考研,我一直没有找工作,直到考研失败,我也还是想着复习再考一年,没想找工作,那时自己没有接触过社会,也不知道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需要具有什么技能的专业人才,脑子里有的只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直到我哥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你怎么就知道你复习一年就能考上?你这一年的复习也很努力啊,你身体不好,一年后你的身体就能好?家里供我们上大学已经欠了好几万了,你还想继续不工作,花家里的血汗钱?那时我哥也刚刚才大学毕业一年时间,在浙江一家公司做销售,混的很惨。哥哥的一席话,让我陷入了沉思,也有了更大的压力,我开始思考一些实际的问题,自己已经大学毕业了,还要继续啃老吗?当自己的思想从书本上挣脱出来,开始考虑实际的问题时,我顿时有了生存的压力。一夜没睡,我决定还是先找份工作。
先说说我的近况吧,毕业快十年 了,从工程局四处漂泊的苦逼技术员到如今设计院的工程师+半职业的投资人,我的个人境况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我个人的全部年收入已经达到40万左右,另外我还有一个注册土木工程师证,如果挂出去,每年的收入还能再增加十多万,今年花了将近30万装修新房,如今已经住进去了,上周六拿到驾照,周日刚刚订了一台车,b50,自动天窗版,准备这周六提车,我觉得我家目前算是已经进入小康水平了吧,十年了,不容易啊我们那时候工作挺好找的,同学们大概是三分之一多一点进设计院,三分之一进机关事业单位,三分之一少一点进工程局。读书的时候对设计院,工程局这些单位都没有太多的认识,只是大概知道设计院好一点,工程局差一点,但到底差距有多大,差距主要在哪里,那时候并不知道。我一直到四月份才动了找工作的心思,简历都没做,在网上匆匆忙忙找了几家单位,一家是东部一省份的省院,一家是老家的省院,还有一家是本省的中字头工程局。老家的省院已经招聘结束,外省的省院答应了,本省的工程局自然也答应了。我征求家里人的意见,我哥说中字头的工程局是央企,又是本省企业,肯定好啊。我自己也不懂,而且听说工程局会发安家费,最后就签了那家工程局。六月份报到,大学里的书我都没舍得扔,满满寄了六麻袋。
工程局每年都要招聘很多人,先集中在一个培训基地培训一个星期,然后再分配到各个工地去。说是培训,我都忘记那段时间培训了些什么,还有印象的就是一些领导轮流讲话。培训的时候住的宿舍比大学的宿舍还差,但是吃的比大学的时候要好一点,培训快结束的时候给每位新进职工都做了全身的体检。培训结束之后,就是分配,工程局一般都很大,下面还有很多个分局和无数个工地,国内国外,省内省外。工作分配的流程是每位新人自己先填写一个分配意向,然后人事处再综合决定。我当时的意向单位是填了几个比较大的工地,一般能分到大工地上去,就算是不错了。最后的分配大会上,人事处的领导在念各位新人的去向,几个大工地都念完了,还没有听到我的名字,最后工地都念完了,还是没有我的名字,最后一刻终于念到了我的名字,我和一位武大的男孩子分到了局机关---总工办。直到这一刻,我的心情才终于轻松起来,周围都是羡慕的眼光,能分到局机关真的是不容易,十年之后,如今刚毕业的大学生要想分到局机关,就更难了。分到局机关,我们先在机关的招待所住了一个月,然后在机关的家属楼给我们分了一间小房子,大概15平方的房子吧,很老很老的房子了,50年代建的,还是木结构的,不带卫生间,上厕所洗脸都要去公共的卫生间,这房子,冬天冷,夏天热,我爸爸期间因为开一个什么会在我那里住了一晚,他被热的一晚上没怎么睡,我哥也曾经在这个房子住过一段时间,那时他已经辞职,在复习考研,有一天,天花板上的石灰掉了一大块下来,幸好没砸到人,而我在房子住的一年多时间里,险些酿成大祸,一天我用电热棒烧水,临时出去买个东西,以为很快会回来,结果出去不知道怎么就忘记这回事了,回来的时候热水壶已经烧化了,浓烟滚滚,万幸的是还没烧着地板,如今回想,后背还发凉,那木头房子如果烧了起来,估计我得坐牢了。现在看来,当时的条件真的是够艰苦了,但那个时候自己却还觉得挺满足的。
在机关上班,工作很轻松,前一个月我们都不知道该做些什么,领导就给了我们一套图纸,让我们照着画,学学画图。当然,机关里的工资也是非常低,我记得七七八八的扣掉后,拿到手里大概是950块钱的样子,要想多赚点钱,就必须到各个工地去出差,拿出差补助。大概在机关里呆了两个月左右吧,我就被安排出差了,去重庆,在那里呆了三个月,一直到年底了才回到省城。工地的条件异常艰苦,都是在大山里面,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刚刚毕业的技术员都是住石棉瓦盖的简易房子,睡上下铺的铁床,我记得我在那里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刮大风,把石棉瓦全掀了,大家给淋成了落汤鸡。而我因为是局机关派来的,和领导一样待遇,可以住屋顶现浇的砖混结构房子。工地上的三个月,让我真正认识到了什么叫艰苦。工地上非常泥泞,平常出去一般都是穿雨鞋。吃饭也没有坐的地方,都是一人端个盆,蹲在地上吃。工地离最近的县城大概是20里路,远是不远,但是因为交通非常差,出去很困难,要水陆交通工具都用上才能出去一趟,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只出去过一次,去买了点肥皂和牙刷。工地是很大的,有几千人吃住在那里,大部分都是男人,所以一些简陋的娱乐设置是必须的,像网吧,唱歌的,台球什么的,都有,当然也少不了红灯区。工地上因为女人少,所以女人特别受欢迎,有一个女孩子,在我看来,真的是长的很丑了,大概是什么标准呢,就是比凤姐还要丑的多,其实凤姐不算很丑,也就是中下水平,但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工地上一堆大学生追,因为大部分做工程的技术员是很难娶到大学生的,特别还是有工作的大学生,大部分上了年纪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老婆一般都是在农村娶的,老婆一般没读什么书,也没有工作,然后一起带到工地上来,孩子则留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我觉得丑女孩来到工程局,上工地,未必是件坏事,因为在这里,她肯定可以找到一个不错的老公,而她如果在城里,估计根本没人要她。但是对于漂亮的女孩子来说,来工程局那就真的悲催了,大部分漂亮的女孩子在工地上难以婚姻幸福,因为各种诱惑太多,除非她一开始就跟了工地上一个未婚的领导。在工程局几年,我真的见过太多被工地上的大小领导祸害的女孩子。工程局职工的婚姻也特不稳定,经常是男人在工地上找小姐,找女同事,老婆在家找情人,因为常年不在家啊,所以离婚率特别高。在重庆那个工地呆了三个多月后,我回到了省城,三个多月,工资加出差补贴领了万把块,当时在我眼里,这简直是一笔巨款,都不知道该怎么花了,然后猛的一顿购物,给自己买,给父母买,一个月全部花完。
接着分享。当时在省城,我还有另外两个哥们,是我高中时最好的两个朋友也是同学,我们三人本来上大学时是在不同的城市的,结果毕业后又来到了同一座城市,真是缘分,呵呵,不过现在三个人又是天各一方了,他们两个都在一线城市,都已经在那边安了家,只有我回到了家乡这个四线小城市。这其中的一位朋友就是我曾经在一个帖子里提到的上市公司高管,他曾经在国土厅里的一个下属单位上班,工作清闲,待遇也很好,但是他感觉没前途,不想这样荒废了自己便毅然辞职去了上海,在上海做过不少行业,换过不少工作,一步步走到现在,成为我们高中同学里混的最好的人。
这些都是题外话了,言归正传。2005年春节之后,我一直窝在机关里,没做什么事情,上班都是自己看看书,下班就和那两个哥们厮混,一起去大学城唱歌喝酒,那时候也便宜,包个ktv只要40块钱,我们三个可以整整唱一晚,就三个大老爷们,还抢着唱。喝酒就是喝哪种椰岛鹿龟酒,一人一瓶,一瓶2两,那段时间应该是我大学毕业后最快乐的一段时间。四月份,公司派我去参加了省委一个什么部门举办的网页制作培训,这种培训毫无意义。5月,我被派往四川江油的一个项目做技术支持,这真是个好地方啊,这个地方我至今都很怀念。04年重庆的那个工地,虽然是风景很好,山清水秀,但也是穷山恶水,而江油这个地方,不但是山清水秀,而且土地肥沃,百姓富庶,基础建设良好,真正的天府之国。那里到处都是樱桃树,我去那里的时候,正是樱桃成熟的季节,随便摘,不要钱,一块钱一碗的凉粉里面还有不少干果,50块钱一大盆的鹅掌,5个人都吃不完。川女多情,那时当地流行一种砂舞,我也有幸去看过,只是我不会跳舞。可惜,幸福总是那么短暂,6月初,公司的一纸吊令,把我急急忙忙召回了总部,公司刚刚在国外中了一个较大的项目,我因为英语过了六级,然后又是总工办的人,于是就被推荐去了。听到这个消息,同事们都恭喜我,我父母听说了也很高兴,一是那时候听说能出国,以为就是很牛逼了,二是出国的年收入能达到10万左右,在2005年那个时候,房价还没涨起来,10万是笔不小的钱,那时候10万可以在省城买一套小点的二手房。出国之前,我请假回了一趟家,然后就和同事们一起匆匆忙忙飞去了美丽的国家--------马来西亚。当时一起去的人有项目经理,合同部经理,技术不经理,调度部经理,另外就是我,真正的排头兵啊。
大学的时候,似乎把读研读博看成是唯一的康庄大道,而毕业才一年,我似乎早已把曾经的梦想抛诸脑后。如今回想,没有继续读研,我甚至觉得有点庆幸。参加工作以后,我才发觉,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实在是非常有限,大学里一些老师的水平实在是不堪,很多老师就是研究生毕业然后留校教书,他们没有经历过工程实践,教书就是照本宣科。事实也是,我大学同学里读了研的,后来普遍混得并不怎么样,研究生毕业,还是进的同样的设计院,而三年前便进了设计院的同学,此时已经成为了单位的骨干,而他们还得从头开始。甚至我一位同学,本科毕业的时候去了一家省院,他觉得不好,又考了研究生,等他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再进省院反而进不去了,最后只好进了市院,他后来在广州工作,我后来去了东莞,离的很近,有空的时候几个同学经常一起聚聚。我觉得我们这一行的大学生,如果本科毕业能进设计院那就不要读研了,没有必要,早点接触工程实践,早点把注册证考到手,远比在学校多呆几年有用的多。
言归正传。我们是05年8月飞抵马来西亚的,第一次坐长途飞机,下飞机之后,我的耳朵都嗡嗡作响了好一会。马来西亚是一个美丽的热带国家,国土面积相当于我们几个省,但是人口只有3000万,地广人稀,马来西亚的人口构成主要有三大民族: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马来西亚的国土主要分成两块:东马和西马,西马主要就是大吉隆坡,是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也是主要的人口集中地,东马与西马之间隔着太平洋,东马就是我们中国普遍比较熟知的婆罗洲。婆罗洲听说以前主要是以华人为主的,但是现在马来人和印度人也越来越多了。婆罗洲人口稀少,主要的城市我只知道古晋和民都鲁,中国政府在古晋设有领事馆,而我们的工地就在民都鲁。我们到达吉隆坡的时候是晚上,刚来的时候,还是有一点点不适应,马来西亚的空气很潮湿,全身都觉得不自在,在吉隆坡只呆了三天,便又坐小飞机直飞民都鲁,马来西亚没有火车,民众出远门基本都靠飞机,不过他们的机票很便宜,我记得有个亚航,从东马飞西马好像只要200马币(相当于人民币400块)。
民都鲁是个很小很小的海滨城市,只有十几万人口,但是在马国却算是大城市了,就其当时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来说,大概也就是和我们中部的县城差不多吧。整个城市看起来比较老旧,没有什么高楼大厦,但是又还算漂亮,民众一般都是住联排别墅,穷人则随便用木板围一下,就算是一个窝了。民都鲁的街景有点像民国时的上海,到处都是繁体字的招牌,因为在马国,做生意的基本都是华人。马国华人特别爱中国,他们跟我们聊天的时候经常张口就是“我们中国”,可惜中国解放之后就不承认他们了。马国华人虽然掌握了这个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华人普遍非常富裕,但是在这个国家,华人没有政治地位,政府机关普遍被马来人占据,而且马来人对华人提防的很厉害,因为50年代的时候,马来共产党曾经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闹过革命,最后被英国的雇佣军给镇压了,那时的马来西亚还属于英联邦,马共的领导人到现在还呆在中国大陆没能回去。华人能吃苦,头脑灵活,能力强,马来人内心深处对华人应该是惧怕的。因为做生意的基本都是华人,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到达民都鲁之后,我们先在宾馆住了下来,当天,就有当地的华人老板和我们取得了联系,还请我们一起在海边吃饭喝酒,喝的是一种红酒,口感还不错,我至今依然怀念那晚上徐徐吹来的海风,真的是很舒服。第二天,我们跟这位华人老板借了一台奔驰(在这里,公共交通很不发达,没车简直寸步难行),又在这位老板的帮助下,租了一套当地华人的联排别墅,这样,临时的办事处就算是成立了。而这位华人老板一直到现在都是我们在当地的工程项目的生活物资的供应商。
我们的工地在热带雨林深处,在办事处成立后不久,留了一名同志驻守办事处,我们就进山了,进山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筹建营地。我们的营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中方管理人员住的,这大概有100人左右,还有一个是各国工人要住的,这大概是3000人左右。筹建营地首先是选址,而选址除了地方要平整,不会被河沟冲刷,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附近要能有好的水源。虽然旁边就是一条大河,但是河里的水是不能用的,河水很浑浊,而且这里的河水,你怎么静放它都不会清,因此我们的生活用水只能是采用山泉水。经过艰苦的踏勘,终于选好了两块地,一块作为劳务的营地,一块是中方管理人员的营地,附近都有较为可靠的水源。选好了营地,接下来就是规划设计了,规划之前,先是要测量,但是没有测量仪器,从国内运仪器过来是比较麻烦的,要有一系列的清关手续。不过我们的测量队长是位牛人,他是80年代河海大学测量系毕业的,专业功底相当扎实,我们的营地测量平面图,是他在现场用脚量出来的,我就在这张测量图上进行营地的规划布置,基本八九不离十。我们的营地都是仿照当地的建筑,都是木房子,这里是热带雨林气候,雨水特别多,房子底下是1m高的木桩,相当于是一个隔空层,以便房子防潮。房子请的也是当地的华人施工队,工程建设的进程很快,大概两个月的时间,我们的管理方营地就建成了,营地建设好了,我们就从别人临时借的房子搬了出来,入住自己的营地,而同时,中方管理人员也开始大量的从国内飞来。管理营地建设好之后,就立即开战劳务营地的建设工作,我记得当时的计划是11月要开始基础开挖工作。
给大家来一张热当时在热带雨林时工地搭建的图片(类似的哈)
在工程局工作是非常艰苦的,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自己苦是小事,苦了家人,那种苦才是无法言说:抚养不了幼子,也赡养不了老父老母,更无法慰籍青春妻子的寂寞。说在国内工作的工程人苦,那在国外就是苦上加苦,一般需要我们去建设的地方,都是比较落后的地方,像马来西亚这种国家,已经算是非常好非常好了,但我们去的地方,不是在城市,是在杳无人烟的热带雨林里面,你如果去的是巴基斯坦,一不小心哪天晚上营地就被恐怖分子占领了,你们便在睡梦中成为了人质,你开车在路上,冷不丁旁边就冲出一队武装分子,对着你的汽车开火,你去非洲,嘿嘿,那就更恼火了,各种疾病,各种稀缺,几乎去非洲工作的人,99%都会得痢疾,在你自己种出蔬菜之前,你吃一顿蔬菜,那叫奢侈,而且非洲的物价出奇的昂贵。这些事情,我不是看新闻看来的,还是听去过哪些国家的同事亲口诉说的,当然,去非洲和去巴基斯坦的工资也是最高的,一般刚毕业的学生一去就能拿到十万左右的年薪,而在马来西亚这种国家,收入相对要低一点,我当时是局机关派出去的人,也给我安排了一点职位,刚开始一年也就十来万的样子。我在马来西亚呆了整整四年时间,我感觉最大的苦是:第一,闭塞,我刚去的时候,电话都不大好打,经常要走好远好远去捕捉信号,好给家里人打个电话,给女朋友打个电话,当时我刚交了一位女朋友,河南姑娘,性格特别柔顺的人,我们是在重庆认识,江油确定关系,最后在马来西亚分手,相隔太远,爱情终是奢望。网络则是差不多半年之后才有的,是用一个“锅”来接收卫星信号,当时呆在雨林里,这个网络就是我们惟一的娱乐了,虽然这个网络差到了极点,是在国内的人无法想象的,五六十台电脑用大概500kb左右的流量,还经常断网,当时为了安排 好网络的使用,公司都开过好几次会,我记得网络开通的那天,我听到久违的QQ的叫声,居然有种想流泪的冲动。第二,没有女人,这个话题说出来真是不好意思,但是却是一个现实的不能再现实的问题。一般国内的大工程,周边都会有一堆的简陋红灯区,供远离家人的工程建设者们发泄,但马来西亚是一个穆斯林国家,这些东西是万万不能有的,我经常在当地的报纸上看到某某年轻人又因为在家看黄片被警察抓了。说起来真的是不好意思,一般来说,单身的人,解决个人需求一般是靠手,而我从小到大,一直没学会用手,这让我比一般人又要更加苦闷。马来西亚是一个热带国家,呆在热带国家的人,这方面的需求好像会更旺盛一点。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而我一直就是靠春梦,哪天晚上做了一个春梦,第二天起来,我的心情就会特别好,人如果一直这样憋着,真的是会憋出毛病来的。工地上的女员工是少的可怜的,中方员工就那么几个,马来籍的女员工也只有几位,另外主要就是从菲律宾和印尼请来的劳务,一般年轻漂亮点的就安排给工地上的头头脑脑们当秘书,处理一点文职工作,年龄大的就负责搞卫生什么的。工地上好看一点的女人,想要清清白白的,是很难的,不和太多人搞在一起就算好了,也不是说工地上的男人是怎么怎么坏,而是人性使然,太饥渴太饥渴,经常是,在工地上,去一个年轻女孩,所有的人都停下手里的活,向她行注目礼,吹口哨。当时,我们项目的一个部门经理,因为把当地一个女孩子的肚子搞大了,被她的家人追杀,最后连夜逃回中国。第三,没有干净可靠的水。这里没有干净可靠的生活用水,因为地层结构的原因,这里的土壤不存水,很少有地下水,我之前说的山泉水,其实不是山泉水,也就是浅层的渗流水,这种水,太久不下雨就干了,而一下雨,就很浑浊。我们就是经常用这种浑的像南瓜汤的水刷牙洗脸,这种艰苦,是在国内的人想象不到的,当然,我们喝的水和煮饭用的水,都是从外面运进来的纯净水。
因为自己曾经的痛苦经历,所以后来有学弟学妹向我询问找工作的事宜,我都是建议他们最好进设计院,因为设计院虽然辛苦点,但是收入还不错,也能学到东西,还能和家人呆在一起。其次才是考虑业主单位和行政事业类单位,最后实在无路可走了,才考虑施工局,施工局的门槛一般都是很低的,基本上你只要是全日制本科正常毕业的学生,就都能进去。为什么我不首先推荐毕业生去业主类单位呢?因为你刚毕业的学生,什么都不懂,去业主单位你做不了什么实事,去了虽然工作比较轻松,但是天天干些端茶送水的事情,对自己今后的职业道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而你如果在业主单位混了几年,没混上去,自身又没有技术,你到30来岁就慢慢会感到很惶然甚至绝望,因为这个时候你如果想再重新起步搞技术,那比刚毕业的时候要难的多了。而你如果一毕业,从事的是技术类工作,虽然工作辛苦,但是收入尚可,等你工作几年,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技术积累,你再想转行去业主类单位,你的起点高,容易得到提升,在公司说得起话,而且即使在业主类单位混不好,回旋的余地也大。最好是能考1-2个注册类证书,这样基本就衣食无忧了。
当然,工程局也容易出大官,但是这都是十万分之一的概率,我们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还是不要抱这种希望。又说远了,言归正传。营地建设 好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进人进设备,先是进中方管理人员,然后就进设备,进工人。这方面的工作,主要麻烦的是签证和清关,还好,现在都有专业的清关公司,而工人进场则比较简单,只要我们这边出具用人证明,海关方面就会放行。设备和工人进场都是随着工程进度陆陆续续进来的,最高峰期的时候,工人应该是上千的。这个项目的工人主要是来自以下几个国家:中国、印尼、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本地人,只请了几个安全员,因为安全员必须是马国的,要有马国的安全员执业证,另外就是还在马国请了几个办公室文秘,主要负责一些和马国政府部门的沟通,请了几位马来西亚本地的司机。安全员的工资很高,06年那个时候,起薪都是5000马币以上,司机和文秘的工资则只有2000马币多一点,马来女人普遍肥胖,曾经有个马来文员坐在我的旁边,那个不堪入目啊。可能因为马国天气潮湿炎热,民众普遍都体味比较大吧,马国人非常喜欢用香水,而且是那种非常浓烈的香水,这种香味让我非常不适应,马国的华人就比较少用这种浓烈的香水。
说说这几个国家的工人吧!工人素质最高的当然是中国工人,技能好,能吃苦耐劳,战斗力特别强,基本上一个可以抵4个印尼的劳工,但是中国工人比较难管理,一定不能吃大锅饭,如果吃大锅饭的话,那就会连印尼工人都不如,而且中国工人脾气比较烈,经常会在营地打架斗殴。最可靠的则是巴基斯坦工人,所以说铁巴还真的是这样,目前中国的国际环境里,对中国最忠心的也就是巴基斯坦了,巴基斯坦工人对中方管理人员非常忠诚,他们一说起中国人,都是叫“my friend”,所以我们的营地保安、仓库保安之类的工作,都是安排的巴基斯坦人。马国是允许个人持枪的,所以他们的工作其实风险很大,我们当时的工地也经常发生偷盗事件,我和这些巴基斯坦的保安关系一直不错,经常公司发 了水果什么的,都会分享一点给他们,也经常和他们聊天,他们和我说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巴基斯坦太封闭各种规章制度太严苛,他们说所有的国家都允许年轻人自由恋爱,但是巴国就不允许,如果男孩子被发现和女孩子谈恋爱,会被女孩子的父兄砍手砍脚。在我离开马国三个月左右,传来一个噩耗,一位仓库的保安在追击窃贼的过程中,被子弹集中,不幸殉职。而菲律宾和印尼的工人,则是技能较差,人较为懒散,经常是一发工资,然后接下来一个星期就没人上班了。在马国呆了几年,接触了较多的东南亚各国的工人之后,我个人一直认为人种的差别真的是很大,我也更加坚定的认为中国一定会崛起,这样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没有道理发展不起来。其实就东亚人种来说,目前除了朝鲜和中国不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都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又说远了,言归正传。我们参与建设的这个工程是一个很大的工程,由中方和马方合资成立一个联营体,共同管理这个工程的建设,这个工地最早是由美国人主导的,美国人干不下去了,韩国人曾经来干过,韩国人也干不下去了,中国人才来的,最后由中国人建设完成,联营体的老大是位中国人,是一位退休的副部长,被人请来管理这个工程,据说年薪是200多万马币,也就是400多万人民币,我们只是联营体下面的一个承包商。我方营地建立起来以后,人员陆续进场,工程进展顺利。我们最初的任务是基础开挖,随后便要进行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在这两项工作开展之前,我们先要建好木工厂,钢筋厂和机修厂,混凝土搅拌站已有别的兄弟单位建好。马来西亚是热带地区,热带地区的好处是一年四季都是夏天,这样我们的厂房完全不用考虑保温,这样就可以建设的很简单,当时工期已经很紧张,为了加快进度,我们通过当地的供应商从别的地方买了几个废弃的厂房的钢结构材料就把这几个厂房建设了起来,厂房顶部和四周都是采用的波纹钢板,现场办公室就在大厂房里摆几个集装箱。工程在开工的前期,因为进场的工人数量不够,我们中方管理人员一度全体参与现场的施工,项目经理亲自带头扎钢筋,马国这边钢筋都是高强度的钢筋,钢筋强度比我们的hrb400还要高一点,所以钢筋很少采用焊接,主要以绑扎为主,现在我们国家最新的规范也是倡导主要使用hrb400的钢筋,钢筋绑扎的工具是一个铁钩子,转一转,就用扎丝把钢筋绑了起来。钢筋绑扎倒不是很累,就是搬钢筋很辛苦,特别重,还有马国的太阳特别毒,钢筋被晒的滚烫滚烫,绑了几天钢筋,我们大家的手都烫起了泡。我还在现场参与过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就是特别脏,经常一天下来全身沾满了混凝土,而且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是不能停的,一停下来就会形成冷缝,那就是质量缺陷,施工一般都是24小时不间断的,国内一般是3班倒,我们在国外,领导更苛刻,要求两班倒,有一次我值班的时候,接班的人没有来,我一直在现场呆了差不多16个小时。在项目逐步步入正轨之后,我作为技术员,主要工作就转移到出施工图和指导现场施工上。在国内,施工图都是由设计单位出的,但是在国外,施工图一般都是由施工单位出,而且这个施工图要求非常细,就是一仓混凝土就要出一套图纸,因为我们这个是很大的工程,钢筋用的也是特别粗,基本是以36和28的钢筋为主,这种钢筋一旦在钢筋厂加工好,在现场是很难改动的,这就要求出图的人必须有较为丰富的现场经验,你要能考虑到很多现场的问题,否则一旦现场钢筋无法绑扎,现场的负责人就会直接杀到你办公室来,说你们出的图纸根本无法施工,这导致我们技术员的压力非常大,因为当时工期特别紧,每周都要开两次例会,每次我们经理开会回来,我心里都战战兢兢的,生怕前方又提出了很多问题。
2005年底,这时我来马来西亚已经差不多有半年了,工程建设逐步步入正轨,而我和我第一位女朋友分手了,这件事我在前面也有提到过,这件事对我的打击特别大,虽然一直以来,有过一些暧昧的女孩子,但我一直没有正儿八经谈过恋爱,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的恋爱,我为她流过两次泪,也是我成人之后惟一流过的两次泪,这次事情对我的改变也非常大,觉得男女之间的感情什么的,都太脆弱,男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一定要有金钱,从那以后我开始舍不得花钱,而且我开始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就是我一定要离开工程局,进设计院,其实就我个人的性格来讲,我也更适合设计院而不适合工程局,我大学成绩较好,而且我这人理论能力强于实践能力。但是离开工程局,进设计院又谈何容易?在那么闭塞的工地上,我基本没有和外界接触的机会,但是有了这个念头之后,我自己还是加强了在设计方面的学习,除了自己经常看专业方面的书籍,我还经常上网易土木在线,中华钢结构等专业交流的论坛,看人家做设计的都在讨论些什么问题,在这些论坛上,我学到了不少东西,这对我后来成功从施工转型设计帮助很大。我们工地上的规矩是一年回国一次,有一个月的探亲假,公司报销来回的路费。我本来在2006年7月就可以回国休假了,但是因为工作一直非常忙,项目上的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走不动,一直到十月份,我把施工图的进度往前赶了许多,才得到领导同意,回国休假。自从我进入工地以来,一年零三个月,期间我只出去过一次,而且那次出去还特别倒霉,出去的时候汽车轮胎爆胎,差点撞到电线杆上去了,第二天回工地,开车的老总又打瞌睡,把车开到了沟里。在工地上呆了15个月,基本就和坐了15个月的牢没有太大的差别,除了有一个特别不稳定流量特别小的网络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可以与外界接触的东西了,在工地上呆了15个月,特别渴望能回国放松一下自己疲惫至极的心绪,我现在依然清晰的记得,回国的前一夜,我激动的一夜未睡。在这里我要再告诫一下还在学校的学弟学妹们,生活远远比你们想象的还要残酷,工程局真的很苦很苦,这种苦是长久的苦,流血流汗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种看不到尽头绵绵不绝的苦。记得我后来有了一点职位之后,每年新进大学生的时候,公司都会组织一次见面会,由我们和刚进来的大学生一起聊聊天,每次我都会告诉他们,工地的生活非常苦,你们要有心理准备,每次我说完这个话,对面的学生都会信誓旦旦的跟我说,我不怕苦,我来这里就是吃苦来的。其实往往是,他们不是不怕苦,而是他们之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苦,工程局的人员流失率是非常高的,一般一年左右的时间就会走掉一半左右,三年以后,大概有四分之一的人会留下来,当然,这个数据只是我个人感官的一个数据,肯定不准,而且每个工程局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在我接待过的学生里,走的最快的是一个星期就走了,他刚来在现场搬了几天钢筋,身上掉了一层皮,然后就回去了。还有一件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是,我一位同事的老婆,刚刚研究生毕业,学的法律,工作也是不太好找,她想跟他老公一起到工地上来工作,当时征求我的意见。我就建议她还是最好别去工地,考个公务员或者在城里进个不错的公司,远比去工地要好的多。她不同意我的看法,说公务员的工资太低了,她和一般的女孩子不一样,不是一个娇气的人,最后,她还是和她老公一起来了工地,也是到工地后一个星期,她就开始吵着要离职,不过因为两口子在一起嘛,也没有真正离职,一直到今年才真正离开工地,因为她怀孕了,她说她不想让孩子在工地长大,因为她看到过,在深山的工地上,孩子突然生病后的那种无助。
马来西亚的海还是很美的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选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