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厅经济成就

盘点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 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向好
搜索热词:
盘点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 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向好
日&#32;12:38&&农民日报 &&作者:安玉佩&&<span id="hitcount
&&& 今年以来,全国各级农业部门始终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全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据监测,上半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为95.9%、99.7%、94.2%,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取得新成效。在农药整治方面,农业部对近年来市场抽查过程中问题比较突出、举报投诉较多的企业进行专项抽检,同时在北京等10省(市)的11市(县)开展使用低毒生物农药补贴推广项目。在兽药整治方面,加强兽药质量监督抽检和养殖场(小区、户)用药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超剂量超范围用药、违规使用原料药、不执行休药期等滥用抗菌药物的违法行为。在“瘦肉精”整治方面,突出抓好养殖和屠宰两个重点环节,组织开展“瘦肉精”拉网监测,对公布禁用的“瘦肉精”类物质进行全面排查。在生鲜乳整治方面,及时制定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实现两个“全覆盖”,即抽检覆盖全国所有奶站,检测指标覆盖国家公布的三聚氰胺等5种违禁添加物。水产品整治方面,积极开展水产品中禁用药物残留快速检测产品验证,为各地开展现场执法提供支撑手段。在农资打假方面,上半年共查获假劣农资7000余吨,货值6000余万元,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
  例行监测与风险评估深入开展。持续开展例行监测,上半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2次例行监测,对全国31个省(区、市)153个大中城市的主要农产品进行了监测。全面推进风险评估,组织47家部级质检机构对10类产品开展质量安全普查,积极排查存在的问题隐患。加强风险舆情监测,建立全天候舆情信息监测制度,对质量安全相关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反应。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及时对“山东生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开展情况调查,组织应急监测和专项风险评估,同时组织专家进行科普解读。组织各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开放日活动,邀请群众走进实验室、参观农产品检测过程。
  农业标准化稳步推进。农业部加快标准制修订,积极做好新发布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中2293个农药残留限量的组织实施工作,新制定农业标准103项,完成无公害产品类标准的清理转化。大力发展“三品一标”,新认证登记“三品一标”产品6643个,开展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普查工作,启动编制《全国地域特色农产品普查备案名录》。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大力推动“三园两场”(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创建,支持创建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48个。
  基层监管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基层监管机构建设成效明显,截至目前,已有超过94%的涉农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所)。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印发实施《农业部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试点工作的意见》,组织各地积极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加强质检体系建设管理,启动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项目,持续推进追溯管理建设。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Android/IOS
Android/iOS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现实基础&#183;制约因素,比较优势——“入世”前江苏&#183;南京农业经济竞争力剖析
江苏&#183;南京农业经济已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入世”前具有地理位置优越、生产能力增强、经济体制革新、政策环境改善、现代化成就瞩目等现实基础;面临农产品市场疲软、收入增幅趋缓、剩余劳动力转移艰难、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等制约因素;拥有肉类、水产、水果、蔬菜、花卉等比较优势产品。必须掌握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发展外向型农业。
作者单位:
江苏省统计局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主要经济指标
  1999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87.6亿元,比上年增长8.4%,连续四年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农业增加值267亿元。粮食总产量1081万吨。水果总产量50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工业增加值486.2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00元,比上年增加3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0元,增加54元。地方财政收入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9.1%。
  陕西是中西部农业较为发达的省份。近年来,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已建成粮棉油基地县45个,优质苹果基地县25个,烟基地县34个,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20个,秦种牛基地天20个,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面积320万亩。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全省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462个,经营总产值112.3亿元。已形成西安华圣、陕西正大、陕西康德、西安银桥等一批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
  乡镇企业在结构调整中加快了产品、技术和机制创新。1999年实现增加值465亿元,增长15.7%;实现总收入1885亿元,增长13.4%;实现利税41亿元,增长17.1%。
  陕西是中国新兴的工业基地。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了门类众多,基础雄厚,拥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工业体系。电子、机械、医药、化工、能源、食品为陕西的六大优势产业。全省现有工业企业14.19万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85个,资产总额2158亿元;大中型企业469个,资产总额1522亿元。多媒体彩电、民用飞机、豪华型大轿车、数控机床、涡旋式压缩机、超级数字程控电话交换设备等一批高科技产品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彩色显像管、真空开关管、钼材、钛合金材料、工程机械、高压输变电设备等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全省现已形成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1999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86.1亿元,贷款余额2105.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54.8亿元和340.4亿元。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4家保险公司在陕设有分公司,永安财产保险公司总部设在西安。1999年,全省保险业承保总额3833亿元,保费收入26.7亿元。全省有证券营业机构10家,20家公司的股票分别在沪深上市,共募集资金63.6亿元。
  全省批发零售 贸易网点发展到3.8万个,各类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2872个,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商场11个。199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7亿元,比上年增长7.1%。新型流通业发展很快。全省已有旧货调剂试点企业4家,拍卖企业25家,商业连锁企业55家,公用电子商务平台已建成投入试运行。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100户企业进行了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新组建了10个企业集团,计划脱困的57永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纺织经过压锭减员实现了全行业大幅度减亏。渭河化肥肉厂、西安化工厂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签订&债转股&协议30亿元。全省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8000多个,28万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
  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为全省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有4525个国有小企业完成转制,改革面达80.3%。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18%上升到25%。
主办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柳州日报》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内容导航:
&&& “以前种植莲藕都是分散种植,自给自足。自从有了示范区,百朋玉藕已经销往加拿大 、东南亚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今秋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柳江县百朋镇下伦屯路绿顺莲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覃炳六高兴地说。
&&& 下伦屯是柳江县荷塘月色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核心区,也是全国有名的“双季莲藕”之乡。2009年列入农业部第一批蔬菜标准园创建项目后,下伦屯一带连片种植面积达1.6万亩,双季莲藕种植面积达3.2万亩,年产量达4.8万吨。经过“十二五”期的发展建设,这里已经升级为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 “这里开发了万亩莲藕原生态农业观光区、观赏莲、楼台山等旅游景点,现在来的游客很多。”下伦屯村民覃善碧靠两亩荷田起家,盖起了一幢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的两层“莲藕楼”,办起了农家乐,收入年年增,日子越过越红火。
&&& “荷塘月色”见证了“十二五”柳州农业加快迈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发展之路。“十二五”以来,我市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实施县域经济突破战略。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种植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70亿元、162.99亿元、156.94亿元和8609元,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长50.38%、52.5%、53.92%和74.45%,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分明显。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种植业总产值均提前完成指标任务,农民人均 纯收入完成任 务的87.22%,预计今年底可以全面完成。
“六大产业”亮点频现
&&& 粮食、甘蔗、水果、蔬菜、桑蚕、茶叶,是我市六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市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等措施,促进了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六大产业发展呈现“三增两稳一降”格局,其中,粮食、桑蚕、水果和茶叶产业均提前完成“十二五”指标任务。
&&& 回眸“十二五”,“六大产业”可谓亮点频现。
&&& 粮食生产保持稳定。2013年荣获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2014年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我市在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加强农业机械装备的同时,积极建设粮食万亩高产示范点,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做文章,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 甘蔗产业转型升级。在推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自主研发培育出以桂柳一号、桂柳二号、柳城05/136为代表的甘蔗良种新品系,甘蔗新品种研发能力 全区领先。
&&& 水果产业规模扩大。葡萄、金桔投产面积大幅增加,柳城蜜桔、融安金桔、柳江葡萄、融水糯米柚等优势特色产业带逐步形成。
&&& “菜篮子工程”深入实施。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不断完善,蔬菜供应能力达到市民消费水平3倍以上,60%的蔬菜实现外销。
&&& 桑蚕产业成为助农增收的“生力军”。全市养蚕乡镇60个,年产茧达千担的村137个 、达万担的乡镇21个。集成创新建成了全国第一条全自动小蚕共育流水生产线。开发了缫丝深加工自动化控制技术八套系统,获得公开发明专利1个,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个。
&&& 茶叶产量和产值全区保持领先。柳州绿茶被誉为“中国早春第一茶”,通过有机茶认证茶叶企业和生产面积居广西第一。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状况
“新农村”“新农民”涌现
&&& 在柳南区“金太阳生态农业示范区”,这里利用社会资源,整合其他项目资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圩村水磨屯建设休闲农业示范点,共流转土地40亩进行项目建设,为市民提供采摘 、农事体验的去处。流转土地后的农民,就近在附近农庄及菜地工作,每年增加收入近8000元,比当地农民平均收入高1000余元。此举开创了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模式。
&&& “金太阳”照亮的不仅仅是柳南区,“十二五”期间,我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示范点以及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柳州农业走上了现代化经营的新路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这“头功”还要记在我市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上来。现在,全市各县区大部分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能较好履行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职能,为流转当事方提供信息交流、政策咨询 、合同鉴证等服务。到去年底,全市农户家庭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43.8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7.6%;流转涉及农户近7.2万户,占承包农户数的13%。通过土地流转,农民收入可观。
&&& 土地流转规范化也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十二五”以来,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农民合作社示范带动能力大幅度提高,一批产品有特色、生产有规模 、管理有档次 、运营有效益的家庭农场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新型农民。“十二五”期间,全市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17923人,“阳光工程”转型升级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56人;实施柳州市十大农业工程之农村劳动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63个村累计培训农民2604人;开展村“两委”干部大培训,累计培训39期3034人;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累计招收农村中专班学员1983人;每年开展柳州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开展咨询 、指导和培训农民约30万人次……一大批生产经营型 、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的新型职业农民投入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设中去。从而加快了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骨干 、家庭农场为补充 、高素质农民为基础 、社会有生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步伐。
&&& 现在,人们在上网浏览时,经常会发现本地农业企业 、合作社,甚至是种植大户发布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放眼“十三五”,柳州“互联网+农业”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理念的指引下,有着雄厚工业基础支撑的柳州农业定将大有可为。
||&下一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电话: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农业经济平稳发展 基础活力明显增强——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目标,着力调优结构、提高质效、补齐短板,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全市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基础活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持续上涨,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为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基础更为牢固,产品格局基本形成
全市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业基础更为牢固。2016年,机械播种面积达到1234.8万亩,比2012年增加35.3万亩,增长2.9%,年均增长0.7%;机械收获面积达到1088.8万亩,比2012年增加355.2万亩,增长48.4%。年均增长10.4%;地膜覆盖面积256.2万亩,比2012年增加40.9万亩,增长19%,年均增长4.4%。
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不断增长。201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66.4亿元,比2012年增加93.5亿元,增长13.9%,年均增长3.3%;其中农业总产值415.9亿元,比2012年增加38.6亿元,增长10.2%,年均增长2.5%;林业产值9.6亿元,比2012年增加3.1亿元,增长48.7%,年均增长10.2%;牧业产值299.1亿元,比2012年增加18.5亿元,增长6.6%,年均增长1.6%。
全市农业生产注重生态产品的开发、品牌的打造提升,农产品已初步形成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培育成了永年大蒜、鸡泽辣椒、肥乡圆葱、磁县莲藕、成安草莓、馆陶温室果菜基地、曲周县育苗基地、武安活水乡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等邯郸“八大品牌特色”。
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农业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步伐,在保证粮食安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由传统粮食种植为主向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转变。粮食生产保持稳定,2012年-2016年,粮食亩产保持在460公斤以上,粮食总产保持在540万吨以上,均处于较高水平。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呈现较好发展态势,水果、油料产量较快增长,蔬菜产量保持稳定。2016年,全市园林水果产量达到91.8万吨,比2012年增加23.0万吨,增长33.5%,平均每年增长7.5%;油料产量达到15.3万吨,比2012年增加1.1万吨,增长7.87%,平均每年增长1.9%;蔬菜产量保持在870万吨左右,生产已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变化,呈现品种日趋优化,品质日趋提高,特色日趋显著。
种植生产基地不断壮大。农业生产平稳发展的同时,主要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的步伐加快,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优质专用小麦、玉米产业带、棉花高效种植带、设施蔬菜产业环的“四大特色农业产业”种植示范园,对实现规模化生产、打造品牌特色奠定了良好基础。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规模化养殖持续发展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产品生产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农户聚集,生产规模化程度提高。2016年,全市肉类总产量70.3万吨,比2012年增加1万吨,增长1.4%,平均每年增长0.4%;其中:猪肉产量40.6万吨,增加1.4万吨,增长3.5%,平均每年增长0.9%;羊肉产量5.1万吨,增加0.1万吨,增长1.6%,平均每年增长0.4%;禽肉产量15.9万吨,增加0.5万吨,增长2.9%,平均每年增长0.7%;禽蛋产量114.6万吨,增加10.5万吨,增长10.1%,平均每年增长2.4%;奶类产量24.2万吨,增加0.4万吨,增长1.7%,平均每年增长0.4%。畜牧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有力促进了养殖户的收入增长,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
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基础活力明显增强
农业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市场等各种类型的新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快速发展,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
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经营率得到大幅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迈上新台阶。2016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819亿元,比2012年增加173.3亿元,增长26.8%,平均每年增长6.1%。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7%,比2012年提高4.7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入统单位增多,经营组织和基地数量得到大幅提升。2016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67个,比2012年增加67个;其中龙头企业246个,比2012年增加90个;专业市场14个,比2012年减少1个;中介服务组织7个,比2012年减少1个;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111个,比2012年增加41个。
农业龙头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辐射范围扩大,带动农户人数增加。2016年,全市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合计达到119.1亿元,比2012年增加53.5亿元,增长81.6%;销售收入超过两千万元的龙头企业有228家,销售收入超过一亿元的有95家,分别比2012年增加86家、16家,企业规模明显提升;2016年,全市龙头企业产品辐射范围跨省区的为197家,辐射范围在本省内的企业为37家,分别比2012年增加77家和14家;2016年,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达到274.1万户,比2012年增加69.5万户。
生产(加工)基地蓬勃发展。2016年,全市农业生产(加工)基地达到111个,比2012年增加41个;销售产值达到403.1亿元,比2012年增加85.6亿元,增长27%,年平均增长6.2%;带动农户116.7人,比2012年增加3.81人,增长3.4%,年平均增长0.8%。
十八大以来,全市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粮食生产保持稳定,有力保障粮食安全;经济作物规模增加,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居民菜篮子不断丰富;农业呈现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农业新兴主体快速涌现,成为推进全市农业实现现代化目标新引擎。
(邯郸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邯郸调查队)
来源:邯郸日报
编辑:李楠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经济杂志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