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工作做得不开心还要继续做? 毕竟趁你未老我还年轻勋鹿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一个媒体编辑的工作辑录——时代报告董海燕
静坐常思王国维
身高1.65米左右,面貌清癯,头戴瓜皮帽,身穿马褂长衫,脑后甩着一根长辫子,他是王国维,1925年清华园里的一道独特风景。
他的身后,皇皇巨著不可胜数,单单一本《人间词话》已是艺林绝唱,被后人拿在手里反复打磨洗润。不唯此,他在中国近代学术的多个领域更是功不可没,然而,他在近代教育史上的贡献却鲜有人提及。实际上,从19世纪末期开始,青年王国维的身影就已进入公众视野。
1897年,王国维抵达上海,他循着梁启超的脚步跨进了《时务报》的大门,那里却已然没有了梁启超的身影,怀揣执念的他还是留在了那个改变他一生走向的地方。期间,在维新思潮的影响下,他提出了在他的家乡浙江海宁筹办师范学堂和小学堂的构想,并将具体方案告诉好友,希望转达海宁知州,可惜最终未能付诸实践。维新变法失败后,在家养病的他致函汪康年,认为教育是今后中国的&第一要著&。
这里有必要提到一个人,罗振玉。
罗振玉比王国维大11岁,他与王国维同为浙江人,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便毅然放弃,一头扎进自己喜爱的金石文史中。当王国维在缺少了梁启超的《时务报》馆里郁郁寡欢之时,他已经在距离报馆不远的地方开办了学习日文的东文学社,并自己出资聘请日本人藤田剑锋翻译东洋的农学著作。也许是某一个休息的日子,年轻的王国维溜达在梅里福的大街上,怀着热切的心情追求新知的他必然地拐进了这家新兴的学社。这是王国维生命中历史性的节点,这次的机缘巧合也开启了他与罗振玉长达30年的莫逆之交。
1901年,王国维应罗振玉之邀,先后执教于武昌湖北农务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东文学堂。次年,张骞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由罗振玉牵线,王国维于1903年初前往任教,开始了他初期的教育实践。
1904年,28岁的王国维又随罗振玉赴江苏师范学堂任教,并在授课之余主编了中国第一份教育杂志&&《教育世界》。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业杂志,主要翻译东西方各国教育学制、学规。王国维在该刊开辟&教育小言&专栏,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现状与改革发表了不少独到的见解与批评。同年,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端,而王国维此前大量的理论工作也无疑奠定了他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先行者的地位。
1906年开春,王国维继续关心教育问题,他撰写的《教育小言十二则》颇有卓见。文中,他继续责备教育上的平凡主义,极力申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他把这种主张叫做贵族主义。当然不是政治上的贵族,而是智力上的贵族。
这样问题就来了:小学教师从中学来,中学教师从大学来,大学教师从哪里来?
王国维现在就面临着类似问题,他想到了洋人,&此非用外人不可&。(《王国维遗书》第5册)
用洋人有没有阻力呢?有&&
&夫外人者,当事者之所患也。&(《王国维遗书》第5册)
阻力不小,在当权者&&
&患其侵教育权也;患其不得其人也;患得其人而不为用也。&(《王国维遗书》第5册)
担心的也有道理,但满怀抱负的王国维却并不在意&&
&&夫用舍之权在我,则权何自而侵?至后二者,唯监督者之不得;其人,斯有之耳。然以观今日监督学堂之人,则其于本国人未必能用之,况外人乎!&(《王国维遗书》第5册)
此刻,王国维一心认为,有了好校长,一切便可迎刃而解,反之&&
&以监督者之不得其宜,而谓外人之不可用,则未免因噎废食也。&(《王国维遗书》第5册)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教育和打仗一样,要炮打司令部。
王国维认为,大学办起来,请外国人讲课,可以减少出国留学生,减轻国家负担,还可以把省下的公派留学生费用拿来办大学,&此永久之策也& ,因为以后慢慢就可以不靠外国人了。
显然,如今看来,这个理念早已过时,无论外人国人,互相学习,大概永远是必要的。但在当时,他的这一提法却让整个中国振聋发聩。
1925年的一天,全国各地的学生纷纷来到清华大学,目的只有一个:亲眼看看仰慕已久的大导师王国维。这一年,王国维在北京公开招收国学研究生,当时,他已经靠着自身的努力积累起了崇高的名望。开课的第一天,大家都在教室里盼望着。终于,铃声响了,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这该是怎样一位风流倜傥的人物呢!
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们的神色由失望、吃惊继而转为平静、赞叹。
在清华大学的两年多时间里,王国维的指导范围主要在经学,此外,尚有训诂、古文字学、古韵等。受业弟子徐中舒曾对王国维当年学术指导的情形有过生动的描述:&&&有时或至默坐相对,热卷烟以自遣,片刻可尽数支;有时或欲有所发挥,亦仅略举大意,数言而止;遇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者,先生即称不知,故先生谈话,除与学术有关系者外,可记者绝少也&&&,&当先生每向黑板上指示殷墟文字时,其脑后所垂纤细之辫发,完全映于吾人视线之前,令人感不可磨灭之印象焉&。
在清华的执教经历,使王国维早年的教育理论得以真正实践。他在早年的专著《教育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依一个人之天禀而斟酌&,又不可过于拘泥于天赋,要因人而异。因此,他在任北大通讯导师时,王国维函授学生何之兼等五人时,考虑对方是本科生,便对资料出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都作了具体指导。而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指导姜亮夫、姚名达等人完成论文时,则因学生有一定基础,便让学生自行选题,且更注重于研究方法的启发。他的这些学术教育方式、理念和评价体系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并发扬。
两年之后,1927年的6月2日,他一个纵身跃进了盛夏的昆明湖里,一代国学大师的生命戛然而止。这天上午8时许,他像往常一样到了研究院的公事房,猛然想起已经批改完的学生成绩本未带,还让院里的听差到家里拿。接着,他又与同事侯厚培商谈新学期招生的事情。未曾有人想到,两个小时后,再见到他,已是阴阳两隔。没有人知道,他在石舫前静坐良久想了些什么。鱼藻轩里,他怀着怎样的心情抽完了最后一支烟,湖水不语。
一个人的世界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南方周末资料图
一个人的世界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作者:崔卫平
乍一看,这是一个奋斗与成功的故事:因为一场高烧,19个月大的海伦&凯勒从此失去了视力与听力,生活在一个没有色彩与响声的世界里。然而她却学习和掌握了植物学、动物学、自然地理、数学、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等,24岁时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拍过电影,写过好几本书,最终成为一名教育家、演说家和社会活动家。1968年去世,与我们当中许多人分享过头顶上同一颗太阳。
但绕到成功的背后,却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酸楚的故事,而是一个喜悦与幸福的历程。当她陷入黑暗的世界,与外界彻底无关时,她挣扎、易怒、暴躁;这之后出现在她眼前的每一缕光线,每一个微小的响动,她心灵道路的每一点进展,都给她带来巨大惊喜。新的世界展现在她面前,就像初生的世界本身一样新鲜美丽。
远道而来的老师苏立文与她一道探索。她分不清&水杯&和&水&之间的区别。老师带她到户外的井旁,把她的手放在出水口的下方,让清冽流淌的水经过,然后老师在她的另一只手上写出&水&(water)这个词。她终于感受到在自己用手触摸的世界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人类自身的语言世界。万物皆有名字,这让她感到新奇极了,富有生命的词语开始唤醒她的灵魂。
抽象概念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老师让她串珠子,按大的两粒,小的三粒的顺序,她总是弄错。在老师的提醒下,她开始反复去想,努力思考怎样摆才对。老师苏立文及时在她的脑门上写下了&想&(think)这个词。她接下来除了将珠子弄对,还要去想这个词所代表的自身活动,它所指向的人自己的空间。
这本小书写在海伦还在上大学期间,记载了她最初发现世界和发现自己的过程。她对于事物的感受能力,仿佛一束光线,将事物本身重新照亮。她与事物相遇时,她/它们同时发出惊喜的叫声。难道不可以说,此时此刻,这片大海是为了海伦不存在的听力而喊叫:&当波浪重重砸向海岸的时候,我感到卵石在咯咯作响,仿佛整个海滩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空气也因它们的震颤而悸动。海浪暂时退去,只为了蓄势再来一波更猛烈的冲击。&
而我们这些人哪,仿佛记不起来这样一份馈赠&&世界及生命本身的馈赠。我们以为世界原先就是这个样子,她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甚至抱怨她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们不再去发现,去叩问。尤其是叩问我们自身&&在我们自身内部,有着怎样的空间和潜能?在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前之后,我们被赋予了哪些密码,需要我们终身努力而将它们翻译出来,得以面世?
当我们倾听海伦对于世界发出的热切呼唤,我们也会听到来自自己生命内部的热切呼唤。尽一切可能将生命从内部打开,释放生命的全部能量,展现其丰富瑰丽的光谱,这是来自海伦的气流,海伦式的命令。这命令信号很弱,然而你一旦听见,你就应该坐不住了。我们每个人甚至有这样的义务,去完成自己。这才是生命的成功。
而一个理想的环境,就是努力去帮助人们去实现自己的意愿,帮助人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这个人实现他自己的内在价值。社会是如此,其他人也是如此。海伦有幸遇到了苏立文老师,这位女性视将海伦带出黑暗为自己一辈子的事业,而她本人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了莫大的喜悦。
多么值得记取所有这些人们:后来教海伦唇语的富勒老师;允许海伦触摸万国博览会展品的希金博特姆主席;同意海伦进入剑桥女子学校的人们(这是一所正常人的学校),这个学校里德语老师格罗特夫人和校长吉尔曼先生,还专门学了手语字母表来为她上课。在拉德克利夫学院入学考试时,考官们允许海伦单独拥有一间屋子,因为她必须使用打字机才能答卷,而打字机发出的噪音会对其他考生产生影响。还有她在这所学院读书时,那些为她单独准备凸印版书的人们,为她学习几何提供设备的人们。这都是一些了不起的人们,支持他们义举的机构也都是一些了不起的机构。
海伦最终以她不可思议的光辉,将所有这些人们带给她的温暖,又返给这个世界和其他人们,增添了这个世界的温度。她始终不懈地为盲人争取权益,将更多的盲人带到人们面前,也让这个世界更多人们互相之间得以照面。
&&& 一位80后的年轻人重新译出了这本小书,他将这份礼物再次带到了中国读者面前,让中文世界的人们感受海伦&凯勒留给这个世界的馈赠。同时也让人们去想&&我们的教育,应当怎样为孩子建立一个人的世界,我们当中的每个人,将会留一份什么东西,给这个世界呢?
注:《我的人生故事》 [美]海伦&凯勒著 朱力安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8月
年月日,我从业整整四年。前两年一直处于困顿期,急于爆发,找不到出口,时而抓狂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年月日,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天。那时的工作相对简单,实际上就是找稿子,编一份内刊《法人维权》。也不算编吧,压根儿没明白那个刊物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后来慢慢明白了,却不知道该选些什么样的稿件。现在想想,那时自己根本算不上一个编辑,就是一个找稿子的小工。我没想着去采稿子,没想着怎么样去修饰稿子,甚至连标题制作都不会,所有的专业知识都停留在理论上。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写散文,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就看书,也看电视剧。为了发泄无处爆发的渴望,我甚至在看《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时候都要摘录里面的词句,那是部十分精良的片子。
年月,我到《河南科技报》&民生周刊&做编辑,那时开始学了些东西。在那里了个月,接触了&策划意识&&版面意识&这些词汇,最重要的,掌握了排版常识。刚开始很生疏,那年夏天,我每天随身带个小本子,路过阅报栏的时候就停下来仿照着那些好的板式画版,甚至画出细致的栏花栏头,完了就马上运用到自己的版式里。一般里面展示的都是日报,版式相对规矩大方。但是那个时候我还不能称之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编辑,我只是个做版的。
年月号,是《时代报告》的创刊庆典。很巧合,那天是我岁生日。我重新回到这个团队,有种跟这个刊物一起重生的感觉。我从一名编辑的视角,稍加详细地回顾一下这个历程,算是两年半来的一个小报告吧。说实在的,希望领导能够看到这份文字述说,能够倾听到我发出的声音。
我们刊物最初的定位是报告文学,办刊的方式很老,想办法跟全国的报告文学作家联系,约稿。是的,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确约到了一部分非常不错的作品,也受到了一些机构的赞誉。但是这个好稿件的比例越来越少,当然,经费是问题之一。
我想说说除去经费之外的问题,自然,这些都是我的个见。
由我从业年的经验来看,当初我们想做的应该是一本纯原创的杂志,这个要求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是非常难以实现的。我们想做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到,优质稿件都是通过非常刻苦的工作才能得来的,这个过程又太过缓慢。即使我们是月刊,也难以达到这些要求。况且,我们持续邀约的一些作者,并不是他们的每篇稿件质量都合乎我们的要求,有时他们有了好的稿件还要向更好的平台投放,不愿意投给我们。另外一点就是,我们没有自己的主策划团队,也就是我们想发什么样的稿件,完全取决于作者给予我们什么样的稿件。
一言以蔽之,也就是纯原创的难度太大、好稿件不易获得、缺少主策划团队,当然,稿费发放不及时也是原因之一。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年月,我们实施了改版,也就是目前的新闻时政类综合杂志。
这次我们不做原创了,我们的方向是整合,我们的目标是《看天下》,我们不用给作家付稿费了,网上海阔天空的东西任凭我们去用,甚至我们也不在意版权了。
这几天休息的时候我还在回放当时的改版历程:时任执行主编的崔要刚同志一次性买下了几百块钱的旧报刊,抱回编辑部,让新老编辑一块儿翻看、学习。那时我们每天都做总结,分析其他杂志的编排方式、叙述方式、稿件配置、页码分配甚至还原那篇稿件的形成过程。学习的过程很紧张,但是也挺有乐趣,当然,压力在所难免。缺憾就是那个过程太短暂了,没有形成一个让之维系下来的纽带性东西,实习编辑退出编辑部之后,很快结束了那个相对高效的练习过程。人都是有惰性的,包括我自己在内,虽然我扪心自问自己还算是勤奋中的佼佼者。我在那个过程结束之后持续做了一段时间的笔记,我甚至给自己规定每天都要选出个自己当天认为比较好的标题或者引言,每天都要对自己看过的浏览过的摘录过的东西有所提炼,每个月改做一个被其他媒体报道过的主选题,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策划意识,精进编辑业务。但是那段时间之后我也没有坚持下去,两个月不到的时间,我的时间就被从茫茫网络中找稿件给占据了,再也无暇顾及我的编辑手记。
团队水平有限,我们的稿件整合趋于摘编和压缩。我们希望有自己的主策划,却得不到一手的资料。改版之后我主持的趣阅读栏目,印象最深刻的几期有&朱元璋反腐&,&谁在时代封面上&,&中国军迷&&&这几期都是由这个点子延伸扩散开来,搜集所有有关资料,汇编稿件,抽取中心论点。&朱元璋反腐&准备时间比较充分,图片使用也相对大胆,做的相对满意,年终的评刊册上还得到了表扬。&谁在时代封面上&费时费力,却最终没有很好地体现中心议题,版面限制,设计力量限制,等等一些原因,最终的呈现并不完美。&中国军迷&的问题在于点子挺不错,但是到手的资料太局限,最开始是想做女军迷的,资料不够,转做军迷(男女不计),最终还是失败呈现。
崔要刚主编给我们植入的关键词有&精英&、&高端&、&有趣&、&有料&,等等。
据我自己的观察,他个人深受《读库》主编张立宪的影响,他想把杂志做的风趣、有料、耐读,读者定位于精英男士,口号是&为你把握时代&。但是杂志与杂志书也有所不同,《读库》与《时代报告》的受众并不完全一致。张立宪那种做书做到极致,并且&享受的直哼哼&的人放眼中国也没有几人。一本《青衣张火丁》造价上百万,租下影棚专门让演员演唱,雇用五位专业摄影师为了拍照而拍照,这在当下也只有样板戏那个年代才有过。张立宪的理想他凭一己之力做到了,但是我们做不到。他的&读小库&热闹非凡,但是我们杂志却连个持续打理的官方博客也没有。我们所有的前进都像是爬行,默默地,缓慢地,甚至擦出了血。
年月至年月,作为一名文字编辑,我接触了从约稿,制作标题、引言、按语、链接到校对、看版等一系列看似真正意义上的编辑工作。但是,这距离一名成熟编辑或者说高手差距还很大。
年月,建党周年的报道铺天盖地,那时我在家做了精华报刊的纪念报道总结和比对。那次总结虽然费时费力,但是的确有所收获。
年月,我休假之后重新上岗,刚好赶上两会,这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届两会,几乎所有大报大刊都有所涉及,我又做了十几家媒体报道的比对,并将这些东西作为自己的数据库库存。这半年的进步是飞速的,就像物理学上的加速度发力一样,也许比之前所有日子的综合都要更为集中的爆发。我的编辑业务有所提高,但同时又陷入了一种无止境地追求中,急于有所改变,甚至为之抓狂。
今年月份,我在人人网上做了&时代报告小站&,命名为&一个媒体编辑的工作辑录&。我想通过自己丁点的努力维系一份杂志近乎失声的网络平台,我记录下自己的每篇稿件,每一个编前会总结,每个会上范总的要求,每期杂志做好后范总的审稿意见,每期杂志的标题选登。我想打造一个发声的自媒体,以此来见证自我的成长。
一个媒体编辑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准,需要如何地努力,编辑业务的细枝末叶太多太多,也许无法穷尽。我时常想自己的速度是不是太快了,想要慢下来,真正地消化吸收一些东西。我也想让自己走出去,走到广阔的天地中去,真正地开阔自己的视野,真正地实现自我。
这次书面总结的原意应该是想让大家各自都畅所欲言,我的总结写了好久,中间停停写写,到今天栏目分配也已经完成了。
&如果调整栏目,你想做哪一块儿&只是抛出的一个由头。有关这个问题,我的一贯主张是这本杂志的每一个编辑应该放到哪一块儿都能编能采,经过长期的积累之后,每个人都会对各自的编采领域有一定的资源,这个时候可以固定下来栏目,做出特色。
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诸如栏目划分不均,考核制度不精等等,制约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这算是我的期望之一&&一个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如果不是为了提高自我的生活质量,我们为了什么而工作?当我们匍匐在工作的尘土中,所得报酬并不能和付出画等号时,我们拿什么说服自己?如果我们所做的工作得不到认可,我们如何让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当然,我最为期望的还是社里对编辑部的长期成长进行的业务培训、互动,包括后勤支持。当然,有一个核心级的业务精英也在期望之列。
对自己的预期也是有的,包括提高采访的技巧,采访时所提问题的深广度,写出更好的稿件,由单一的人或物写平行的多个人或物,再到错综复杂的人或事件的关系展示,由短评的练笔到写真正的评论甚至社评,由建立国际视野到开发自己的编译栏目,等等。今后努力的方向就是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采访水平、写稿水平、编稿水平以及各个方面的业务水平。
个人认为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关激励机制的建立
要鼓励大家做出好的策划,鼓励深入实地采访,鼓励原创稿的写作。
每个人只有通过不停地历练、学习,才能有所提高,要相信一点一滴的力量。
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家策划,哪怕步履维艰,也要一步一步做下去。
有关跨栏目原创稿的刊发
初衷还是鼓励大家写原创稿,提高我们的写作编辑水平,但是要有把关的负责人签字。
有关杂志社用图方面
要求美术编辑对选用的图片进行适当美化。
组建自己的图片摄影团队,跟随杂志社的需求拍片,哪怕当初只有一两个人,哪怕拍的片子不那么尽如人意。
编辑部内的互动
我们如何就某一话题进行深入交流、沟通,如何拉伸它的外延。
我们如何就自己长期做的栏目进行数据库汇总。
我的同事们经常看的好网站、好博客甚至好书都有哪些。
有关与读者互动
建议在杂志开头开设读者来信栏目,适当选登读者来信,包括读者想说的话,读者对上期封面的看法,读者对上期文章某些内容的看法,读者对当今时事热点的看法等等。
建议重新设计有效问卷调查,放置杂志末尾。建议定期举行实地问卷调查活动,深入读者,哪怕只是每个人让身边的有效读者写出一份书面的阅读评论。
有关网络平台打造
继续做好实时更新时代报告官网的信息,实时更新时代报告微博信息(微博地址在封面上)的工作。网络是一块最大的天地,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个平台。
有关效益稿件的刊发
建议我们另找其他形式,不要再将质量不高的效益稿件刊载于主刊。
我们要有什么样的办刊精神
独立思考、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思考无禁区、读书无禁区
做哪个栏目是次要的,如何做好一个栏目才是重要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建构自己的价值观念,编辑理念,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人是最最重要的。
第九期看稿札记
现将看稿的一些想法记录如下,同大家交流。
一、& 博天下
1、&&& 博吧《寻找文化怀旧的工业根基》一文里面有很不错的内容,没有提炼出来做适合本刊的标题,有点可惜。请编辑再读几遍,提炼出新的标题更好。
2、&&& 评论里面选的两篇稿件都与当前的热点评论太紧密。这种评论,可以发,但不足的是,一旦由头过去,就会被读者淡忘。请编辑再动动脑筋,看时代报告的评论应该怎么选。
3、&&& 单声道里面&李昊&的一篇不能用。请撤掉。这个问题只能在网络上发发,不能在平面媒体刊发,一旦刊发,就表明代表了媒体的立场。
二、& 彩社会
1、&&& 《讨薪初记》这篇文字有一定的可读性,但通篇都是流水帐式的记录,没有什么价值。
2、&&& 《一地返券》这个稿件比《讨薪初记》好,它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有一定的耐读性。
3、&&& 奥运性问题,我支持尝试发一下,看看社会反响。
4、&&& 死刑犯的晚餐这类新闻有点血腥味。可以试试。
三、& 潮文化
1、&&& 文化访谈的稿件,尽量短些再短些。因为,访谈类的稿件,读者缺少阅读快感。除非是法拉奇那样的大家的访谈,才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2、&&& 《中国好声音&&》这篇稿件选的不错,这个档次的稿件,希望编辑以后能多选发一些。
3、&&& 文化巡礼里面的稿件,前半部分故事性比较强,比以前的稿件有大的提高,但后半部分故事性就相对弱些。编辑要提醒作者,尽量要让故事性强些,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 《中国天机》一稿非常好。希望以后我们的记者或者编辑能采写出这样的稿件,那样,时代报告就有大的发展了。
四、& 趣阅读
1、&&& 奥运会的稿件切入点选的不错,但纳粹符号那个图片不要用。
2、&&& 《沦为&二奶&的中国奥运女选手》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也是个人同社会抗争的悲剧。
3、&&& 《中国国术表演队在柏林奥运会上的喜与悲》中&后来,运动员了解到,当时德国元首希特勒也在柏林大礼堂观看过中国国术队的表演。奥运会结束时,希特勒出席了招待中国国术队的宴会,还曾赠送给中国运动员石膏人像和纪念章等礼品。&这一段请删除。
五、& 深调查
1、《&平头男&周克华》一文中&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中国&,请删除。
2、《永兴镇的枪击事件调查》一稿可认真制作一个新标题,把里面最震撼人心的部分(真假案件的悬念)提取出来,让读者第一眼看到就想去读。
六、特别报道
本期特别报道的几个人物稿件做的很工整,但我通读了特别报道里面的所有稿件,看不出我们的编辑想要表达什么?
只是读到最后一篇,才使我从中找出了一些特殊的东西,比如晏阳初的【改变农民经济状况的四种教育】和【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如果从这些方面做些文章,才能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做点贡献,才能达到&做思想高端的杂志&这个要求。
一点建议,请编辑同志三思。
七、& 鲜时事
1、国际里面的两篇稿件有点陈旧。建议这个栏目尽量在最后发稿,以发稿前重大时事新闻为基点编选稿件。
此外,美国法律是不能用嫌疑人的照片的,他们审判报道一般都用画像代替,这点请注意。
2、《从办事处到地级市,三沙市是如何诞生的》建议改为《三沙:从办事处到地级市》
八、新经济
新经济《陈年的醒悟:凡客大手术》和《进退苏宁》选的不错。但《压力正在逼近》似乎与时政靠的有点近。
九、& 张强书法
文字简介我这边打不开,请编辑把握一下不出政治问题就行。
十、建议:
《沦为&二奶&的中国奥运女选手》做主打题目,《三沙:从办事处到地级市》做次主题,【改变农民经济状况的四种教育】和【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这两个如果能做好,也可以做封面标题。
时代报告第八期标题选登
榜单《财富》发布年世界强排行榜
双声道人社部专家称退休年龄应延迟至岁
搏吧会飞的猪
评论记者无力,则国民无力国家无力
约束官员不靠道德靠制度
时政保卫钓鱼岛
&购买&钓鱼岛闹剧
亲历者的&保钓&岁月
&保钓&历史
中国为钓鱼岛正名
国际&阶下囚&的总统之路
英国首相卡梅伦的爱情观
记者调查&老农保&尴尬:农村惠普式养老之困
问题彩民调查一夜暴富的博彩梦
社会热点假章救妻的背后
&撤点并校&,农村微型学校何去何从
朱镕基全民统筹的初衷
各国养老保险制度大揭秘
老人眼中的养老难题
三个家庭的养老金之忧
养老双轨制的不公平
聚焦偶像的黄昏:李宁年下行线
观察阿里巴巴的&文化病&
热点回收标准过低,近八成报废汽车流入黑市
&高级定制已死&?盛宴集萃传言
商界富不过三代如何成为家族企业的宿命
威廉的大学良心
&好的大学生活&并非传说
专题:大陆黄金运台全纪录
年大陆黄金运台始末
我的父亲与大陆黄金运台之谜
大陆黄金运台的幕后故事
大陆黄金运台的意义
历史大陆最后的飞虎队员
科技毛泽东&上天下海&预言今实现
体育黄健翔贺炜:一个像战士,一个像诗人
世相百态年的变与不变
&世界的外公&,走了
2012年的夏,英伦,奥运村。
这个地球上最奇特的村落,差不多有3000间紧凑的公寓,容纳了来自200多个国家的10000多名运动员。这些人,会在奥运村中生活两周。这是整个星球上身体状况最棒的一群年轻人,他们体态俊美,他们斗志昂扬。
在这个村落里,有一条无法回避的主线&&性。
1992年,从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季奥运会开始,组织者在奥运村里免费提供安全套;2000年,悉尼奥运会主办方为运动员准备了7万只安全套;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整个奥运会期间为运动员免费提供13万只安全套;2008年,北京奥组委为运动员提供10万只安全套;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15万只安全套被疯狂消耗。
这个数字几乎在连年攀升,让人惊愕。我们不禁要问,奥运村的盛事是&赛事&还是&性事&?奥林匹克的真义何在?
诚然,在奥运村里,夫妻运动员的数量屈指可数,但这并不能成为这群年轻人滥交的理由。以伦敦奥运会为例,10000多人的总数消耗了150000只安全套,两个礼拜里平均每人消耗安全套15只。众所周知,运动员们年龄上的黄金期弥足珍贵,被选拔到这场盛事上参赛的这群年轻人中,未婚者居多,尤其在体操、跳水等运动项目上,有些运动员甚至不足20岁,如此频率的&性事&着实让人汗颜!
据美国《纽约邮报》报道,美国有前奥运选手出书,大爆奥运背后是一场淫乱派对,奥运村内的选手竞赛后会性欲高涨,不管床上是谁都会大战一番,有选手甚至坦言要玩到&屁股开花&。2000年,参加悉尼奥运会的美国选手拉卡托斯说:&说真的,我当时就觉得我进了一家奥运村里的大妓院,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淫乱的景象。&第三次参加奥运的世界纪录保持者、游泳名将罗切特表示:&我觉得70%到75%的选手都有过性行为。嗨,有时候你就得做那些你该做的事情。&
不少媒体为奥组委免费发放安全套的行为拍手称快,让人甚感遗憾。试问,在人类千百年来的文明演化过程中,道德底线何在?这仅仅是一场为了原始的性冲动而迸发的性狂欢运动吗?如此,人类的性与动物何异?伦敦奥运会开幕之前,一位英国前奥运选手出版了名为《The Secret Olympian》的书,作者认为,这种派对是没有灵魂的,完全是为了放纵。派对上的运动员将赛场上发生的事情完全抛之脑后,也不会去考虑再拼四年还是就此退役。
也有运动员表示,赛前性行为更利于发挥,但这并不代表&淫乱派对&应该被包容。无论已婚与否,运动员们都不应该抛开道德、忠贞这类可爱的字眼。
最后,@所有的参赛队员们:两周的时间真的不很长,如果没有遇到你的&那盘菜&,还是请你把这位可人儿留给那位&M.r&吧!
第八期范总看稿意见
本期稿件一气看完,有些匆忙,现将根据看稿时的想法和建议按照看稿的顺序发过去,请你和同志们参考。一、彩社会1、《十五年的变与不变》,题眼选的不错,但是,香港回归十五年的庆典早已过去,等我们杂志出来,回归十五年的热点早就冷却了,给人有汤剩饭的感觉。这点需要编辑进一步加强选题的提前量。2、《世界的外公》这个新闻有点老了,如果想挽救这个选题,可以把标题改为:《世界外公走了》。二、博天下1、本期的单声道选的比较到位。2、叶檀的稿件前几期好像也选了。以后选稿时,要注意,不要太集中在一个作者身上,哪怕是名人。3、《官员异地任职并非绝对的防腐妙药》,这类话题涉及到高层决策正确与否,尽量不要涉及。而且,这篇文章也没有把自己的观点阐述透彻。三、潮文化1、《当文化与科技邂逅创意》一文中&温度高亢&一词用的不准确,也没有这样用法的先例;&他的健谈和博识也使我们的访谈很快进入主题&,健谈和博识与进入主题恐怕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园区旗下《创意界》网、《创意人》报、《创意资讯》DM杂志,户外传媒平台,LED等高端媒体也免费为企业提供形象宣传服务&&按照出版管理规定,这些自办的刊物,在正规出版物报道时,是不能公开报道的。2、《当文化与科技邂逅创意》看不出主题,太过流水账式行文。另外,如果是一问一答的采访,一定要在问题前加&记者:&。四、趣阅读1、《&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预言的实现》如果放在上期做,似为更好。但这期做也不算太晚,因为,神九和蛟龙的报道在本月还会不断出现。想提的一点意见是,标题是不是再抓人一些。2、黄金运台这个选题做的不错,逻辑性有了。但选用台湾人的文字太多,一定要把握住度,尤其是台湾人对政府的表述要再斟酌一下。五、深调查1、《&老农保&尴尬:每月仅几元养老金》标题不如改为:《&老农保&尴尬透出的信息&&建立农村普惠式的老年收入保障制度》(编辑可再把标题斟酌的短一些)2、《困顿的老年生活》请改为《农村真实的老年生活》3、《入狱养老记》有一定的可读性,但其导向不正确,请再斟酌一下。我建议此篇如果有好的稿件可以代替的话,尽可能不要刊发。另外,关于基层组织的称谓,已经强调过了,但此篇文章中还出现了&村长&的称谓。尤其要提醒的是,&付达信怀念监狱,可他已经73岁了,他实在没有把握,还有没有体力,回到那个&安乐窝&。&& 这样的话出现在稿件中,我们的编辑还要保留,说明政治敏感性不强,实在是太危险了。六、特别报道1、日,法国图卢兹,民众因抗议提高退休年龄举行游行示威,这张照片不要用。避免被人认为杂志有挑动读者抗议的错觉。2、这期的养老选题做的有些偏。一是没有弄清楚养老统筹和养老之间的关系。养老统筹是社会保障,养老是社会和家庭以及个人共同的问题,不能一说养老都把责任归咎到养老统筹上。这点一定要把握得当。二是,整个选题负面的东西太多,几乎看不到政府对解决养老统筹的努力,说明我们在做这个选题时,没有弄清我们要表达什么?没有弄准媒体的社会责任,尤其是没有依照公正这个媒体应有的准则来把握我们的选题。三则,我在选题会上提出做&朱镕基全民社会统筹的初衷&就是要告诉我们的读者,我们的政府之所以要搞全民统筹,就是要全民老有所养。这个导向一定要作为这个选题的主旋律,而不能偏颇。3、《养老双轨制的不公平》,文中内容很好,表述的也比较到位,但标题应该再斟酌。4、《拿什么来养老?》里面引用了朱镕基的话,就应该以正面立意出现,而不能是设问。5、鉴于以上诸多问题,本人建议,把本期选题的总题目改为:《老龄化中国的养老困境》七、鲜时事1、《将军已远走& 兄弟执政难》标题建议改为:《昔日的&阶下囚&成了总统》。2、《保钓历史》中七十年代等要加上&上世纪&或者&20世纪&3、图片选用,一定要选中国舰船的。4、鲜时事里面本期发《诽谤案牵出腐败案》不太合适。建议将此文调到其他板块。5、根据目前形势的发展,建议将鲜时事用&保卫钓鱼岛&为通题来通领板块。八、新经济1、《阿里巴巴的&文化病》一文中&买单&通常应为&埋单&。2、《偶像的黄昏:李宁4年下行线》,选的不错,把一个老偶像通过新的视角展现给读者,具有一定的卖点。3、新经济本期几个题眼选的都不错,基本上都围绕着热点人物选取人们的关注点了。但要注意,不要只盯着几个名人来选稿,要关注一下崭露头角的新人。
时代报告第七期标题选登
我们的乡村建设
榜单:2012胡润少壮派富豪榜
单声道:微语录
双声道:芜湖市副市长骑车送女上学引发热议
博吧:从副市长遭嘲讽看失去民心的可怕
评论:舍制度和民主之外,反腐无解
&&&&& 防养老金入市风险不能靠&打包票&
时政:反腐败的&零容忍&
&&&&& 刘志军腐败案
&&&&& 刘志远落马背后
国际:军事强人的宿命
&&&&& 克里姆林宫的神秘人物
记者调查:拆迁补偿款&瘦身记&
8年悬案&撤回起诉&,但他仍在看守所里
社会热点:作为医生,他也很受伤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上楼&
&被上楼&的农民
农民&上楼& 之后
郑风田:村庄撤兵为何农民不愿意?
消逝的乡土文化
我们需要怎样的乡村
热点:从&王老吉&、ipad案看商标之争
聚焦:舌尖上的A股
&&&&& 平安集团助力,湖北广电制播分离启幕
观察:快递的&逆袭&
&&&&& 养老金的存续难题
商界:家电业的&屌丝&之路
文化巡礼:三廊庙走笔
文化圆桌:《乡关何处》,故乡渐行渐远
专题:冷战间谍
世相百态:最后的王爷
&&&&&&&&& 舌尖上的秘密
朱镕基:全民统筹的初衷
核心提示:养老,是我们谈及民生越来越绕不开的话题。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国企改革倒逼养老金制度改革开始,有关这个制度改革的呼声就从未停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旧有养老制度的、企业单位的自缴自支,有了市场化养老制度的雏形。199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制,并强调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这之后的每一年,他又一再强调,一定要把养老保险基金这个&保命钱&使用得当,百分之百用在养老上,不能用它干别的。十几年前,朱镕基总理如何考虑了民众的渴望?他想建立全民统筹的初衷是什么?如今,他的初衷完成了多少?
18年前,&80后&们大多还在上小学。
这年的秋季,北京,一个普通会议正在召开。正是这个普通的会议,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制在国企改革中的地位。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国企改革必须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持,没有这个制度,就谈不上企业改革,所以,我们应该把社会保障问题提到更高的层次来研究。&这是199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此次会议上做了这样的开场白。一如他的性格,简洁明快,单刀直入。
是的,18年前,这位大国总理已经考虑到了当时民众的渴望。在国企改革的风口浪尖,他没有放弃民众的意愿。他在想民之所想,并且身体力行。
他同时提到的还有,关于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要成立统一的机构,并主张成立社会保障部,把劳动部、民政部、卫生部、人事部的社会保障职能统统拿出来,&现在就要研究这个问题&。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他最为担心的&&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
&我认为,从上到下应该形成一个监督的机制。建议全国人大成立一个社会保险委员会,这涉及1亿多职工的保命钱。&&我主张社会保险资金的运用和管理与政府机构分开。&&要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稽核检查。&(《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二卷)
有着&经济沙皇&美誉的朱镕基,在制度初见雏形之际,就有了系统的、周密的、全方位的考虑。
3年之后的1997年,地点同样是北京,只不过天气由初秋的些微凉意转为夏季的炎炎烈日。高温预警,居高不下。
有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会议正在召开,整个会议室内弥漫着热情而浓烈的气息,恰如室外的天气。
这个会议上,一个突出被反复提及:一方面,基本养老保险费提取比例过高;另一方面,钱又不够用。
也就是这一年,家住北京的老王退休,他的退休金一下子拿到了在职期间工资的87%,喜不胜收。然而,之后的几年,他的退休金又如熊市的股票般迅速下滑,有段时间还跌到了在职期间工资的40%。2004年,国家又开始上调企业职工的养老金,直至2012年,已经是连续第8年以10%的速度上调养老金。老王的经历,如过山车般惊险刺激,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关于矛盾的解决方法,朱镕基提出了两点:首先,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收缴率;其次,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我记得这几年,至少是从1994年以来,年年跟同志们讲,这个钱只能买国债,不能去搞投资。投资有风险,你可能大赚一笔,也可能全部赔光了。我们不能冒这个险,我们没有这个权力来冒这个险!&&&&我们一再强调:养老保险基金留两个月的周转金,除此之外全部买国债。&&这次是下命令了,全部买国债。谁再违反这一条,就撤谁的职!你对人民不负责任,你有什么权力拿这个钱去炒股票、乱投资?你有什么把握能把钱收回来?风险很大啊!&(《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二卷)
如此大篇幅的即席讲话,充满了朱镕基特有的&火药味&,甚至还带着&解密高层会议&的味道,让我们仿佛回到了当年的场景。那些个令人拍案惊奇的历史瞬间,再次秒杀众人的神经。
这是一位七旬老人的怒吼,这是一位普通国民的情怀。
一年后,这位老者再次向人生的高地发起冲锋,他被正式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并表示&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洒向大地,已是朱镕基总理任上的第三个年头,岁月的年轮碾压着他的面庞,但他依然壮心不已。
这是2000年5月,整个北京城洋溢在一片花的海洋中。
中南海的大门,依然静穆、庄严。
这里,朱镕基总理正在主持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座谈会。在这个会议上,他再次提到要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和保值增值机制。&社会保险基金收缴、支付及营运要规范化、制度化,做到公开、透明、安全。同时还要考虑如何使社会保险基金通过投资运作实现保值增值。&(《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三卷)
让我们继续往前倒推,回到2001年的冬季,回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第一届理事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我们抖落满身的雪片,跺掉鞋帮上的泥泞,会发现自己已然置身一个振聋发聩的魔力现场。这一年,建立全国社保基金,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
&&关于全国社保基金的运作,我提几点要求。第一,要规范运作&&第二,要稳健运作。全国社保基金运营的首要原则是安全性。宁肯少赚几个钱,也不要赔本,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第三,要专业化运作&&第四,要市场化运作。要特别强调公开透明,不要搞&暗箱操作&。国家拨了多少钱、怎么用的,哪一笔亏了,哪一笔赚了,都要向社会公布。&(《朱镕基讲话实录》第四卷)
这一年,我国加入WTO,大量的外资和产品涌进,加之刚刚过去的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余震影响还未完全消退,国企的处境更加艰难,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跟进更是刻不容缓。&我对理事会的工作寄予很大希望。全国社保基金这笔钱很重要,是为子孙后代准备的钱,你们一定要切实管好,对全国人民负责。拜托你们了!&朱镕基总理做了这样的会议结语,也许,他内心的忧虑和挣扎无人可解。
18年后的今天,&80后&们大多娶妻生子,正在以不可思议的步伐迈入社会中坚的行列。
如今,养老金巨大缺口引发热议,随之,推迟退休的言论不绝于耳。甚至,有学者提出,到2045年,中国人不管男女都65岁退休。我们可以推算,正好是1980年代出生的这茬儿人。白岩松面对镜头,对着全国观众抛出了略带戏谑的问题:&假如真的变成现实,您是愿意呢,还是愿意呢,还是愿意呢?&
作为一名&80后&,我不知该如何作答。
自1992年以来,我们的养老金制度一直在改革,然而,目前的情况却是:公务员不参加改革,事业单位两个台阶,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双轨制三足鼎立。
由于事业单位两个台阶的存在,2008年,事业单位五省市养老金试点改革遭遇极大阻力,各地的观望态度十分明显。
最终,事业单位养老改革无疾而终。
改革不成,尾大不掉。富余人员越来越多,问题也越积越多,最终的后果都由纳税人买单。弱势群体,那些在一次次历史洪流的宏大叙事中被牺牲、被遮蔽的沉默的大多数,则要面对时光蹉跎、老无所依的惨淡晚景。
撩开时间的帘幕,朱镕基总理留给了我们一个无限怀念的背影。那些铿锵有力的誓言,那些充满&火药味&的怒吼,那些拍案而起的场景&&都将被历史一一封存。
当经济上行、财政收入增加,水未落石不出,矛盾并不尖锐;而一旦经济处于下行周期、财政收入减少,矛盾则处于无解状态。养老警钟再次印证了二次改革的刻不容缓。&
拿什么来养老
拿什么来养老
2012年,我还年轻,有充足的精力工作,父母健在,孩子尚幼。经历了物价暴涨,经历了房价高弹,我们的家庭也似乎在以迅捷的速度往财务状况最好的那个点上攀登。即便如此,父母的心情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同全国那1.85亿老人一样,他们无法预知自己要面对的将是怎样的一个晚景。
我国不同时期的制度思路和国情特点决定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不完善的大制度下不合理的小参数又遭遇了养老金个人账户的空账来袭;推迟退休年龄的话题从抛出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激起一波又一波的涟漪。不,不止是涟漪,这只是表面的,湖心深处,早已暗潮翻涌。
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
&社会统筹的比例不要过高,我倾向于把社会统筹基金的一部分拨入个人账户。&&&朱镕基.1994年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建立了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家住北京的老王退休,他搭上了制度的顺风车,退休金一下子拿到了在职期间工资的87%,喜不胜收。然而,之后的几年,他的退休金如熊市的股票般迅速下滑,有段时间还跌到了在职期间工资的40%。2004年,国家开始上调企业职工的养老金,直至2012年,已经是连续第8年以10%的速度上调养老金。老王的经历,如过山车般惊险刺激,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养老保险制度应该是一个设置好参数后需要严格精算的体系,甚至要计算出制度延续50年后的具体状况,但是我们当初的设计很难做到这一点。
&社会统筹的比例不要过高,我倾向于把社会统筹基金的一部分拨入个人账户。&&现行的社会统筹的养老办法,个人缴费也进入社会统筹,那就没意思了,外国的办法不能照搬。个人缴费就是属于个人的,所有权属于个人,但又是社会强制的,退休前不能随便拿走。个人必须缴费,以后统筹使用,但钱是个人的,利息也是个人的,只是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同的问题。&这是1994年9月,朱镕基同志在听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专题调研组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单从技术上讲,统账结合的制度本身实现起来也是较为困难的。统筹与个人账户之间的衔接对于管理与精算技术要求很高,更重要的是该制度达到均衡需要一个特殊的稳态环境。我国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国企的大规模改革,裁员增效的实施,再到90年代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变革,甚至2008年事业单位养老金试点的改革&&都不具备这样一个稳态的环境。加之,我国正处于快速的经济增长期,社平工资的增长幅度达到14%,在这样变动剧烈的外部经济环境下,一种长久的制度才运行十来年就漏洞不断,制度内部的缺陷一下子就显了出来。
养老金哪儿去了
&这个保命钱,一定要把它使用得当,安全地把它管好,用好,要百分之百用在养老上,不能用它干别的。&&&朱镕基.1997年
2008年夏季的某天清晨,家里的阿姨出去买油条,付过钱,等着找零,老半天,忙着炸油条的师傅才抬起头来告诉她,涨价了,她今儿给的钱刚好。
这年8月,CPI月度同比增幅4.9%,而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为0.72%。
金秋10月,在房价又要摩拳擦掌准备一展拳脚的时候,河南的老李家在县城给适逢婚龄的儿子付了一套商品房的首付。78000元,已差不多是家里的全部积蓄,而在10年前,这个家庭的不到30000元存款是能够全款买到一套现房的。
可想而知,我们躺在银行里睡大觉的那部分养老金的境况该是何等悲惨,真真儿的,躺着也中枪。当然,通胀给养老金带来的压力是必然的,但远没有到撼动养老金缺口的地步。
&关于全国社保基金的运作,我提几点要求。第一,要规范运作。要有一个规范的章程,有一系列管理制度,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合法合规。第二,要稳健运作。全国社保基金运营的首要原则是安全性。宁肯少赚几个钱,也不要赔本,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第三,要专业化运作。也业务问题上,要多征求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的意见。第四,要市场化运作。要特别强调公开透明,不要搞&暗箱操作&。国家拨了多少钱、怎么用的,哪一笔亏了,哪一笔赚了,都要向社会公布。&这是朱镕基同志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第一届理事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养老金个人账户仅2703亿元,空账额从2010年的1.7万亿元上升到2.23亿元。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这个数目是让人惊愕的,国人不禁要问,我们的养老金哪儿去了?
推迟退休的真实原因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温家宝.2008年
&&& 2012年,地球大爆炸的幻灭之年,我勤勉地工作,安分地上缴养老保险。然而,我却被各种有关养老的话题啃噬的寝食难安,不得不打起精神来细究一下我国的养老制度,我想通过自己并不专业的推算和预测来明白,将来我老了,谁来养活我。我听到社会上的各种声音都在嚷嚷&80后,65岁退休&,作为一名80后,我害怕这个预言实现。果真如此,那么,从22岁起参加工作的我,就要在工作年满43年之后才能退休。
&&& 7月1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在京召开,人保部专家提出:&我国从2016年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并每两年延长1岁退休年龄。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郑功成表示,人均预期寿命在不断延长,考虑到代替负担的公平,延迟退休年龄是必然的。他进一步提出,延迟退休年龄的唯一理由就是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人的受教育年限、工作年限、养老年限要进行合理的调整。
这个声音遭遇了严重的拍砖,据腾讯的一份调查显示,支持延迟退休的占450票,而8215票是不乐意的。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却发出了疑义:第一,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到年间人均预期寿命到85岁不太现实,因为现在只有73岁,人均预期寿命越往上延长一年越难;第二:人均预期寿命恐怕不是唯一的一个选择标准,因为中国到那个时候仍然会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还有7到8亿的劳动力,而且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也会用更多的自动化、信息化等。
那么,推迟退休的真正原因何在,我们渴盼获悉。温家宝总理说过,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有效的体制是不用个人担心这些问题的,只要国家不破产,国家财政状况良好,个人就无需担心自己的养老金不能兑现,国家的财政总会兜底。我们看到,截止2011年年底,通过各方努力做实的个人账户空帐额为2703亿元,尽管它相差甚远,尽管我们所做到的,还远远不够。这种努力,我们还要继续。
数据来源:《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二卷,第四卷)、《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26期)、《新闻1+1》(2012年7月)、经钱网
民众的救赎(评《让我带你去旅行》)
一条微博,数万人转发评论;一张素描,数万人带着合影;一个梦想,数万人争着帮忙实现。我们从来都不缺少爱,只因情感深处的长久性压抑,我们不善表达,却想通过实际行动完成最诚恳的人性救赎,直抵人心。
80后漫画家凌一凡的一次意外举动引发了众多人出乎意料的热捧,可以说,她触碰到了打开这个社会情感阀门的开关。那条被数万次转发的微博就是明证,它裹挟着民众的亲情歉意如熊熊烈火炒热了这个夏天的温度。
让外公周游世界,这不是凌一凡的创意,只是她的情感表达方式。她的可贵之处在于,在绵延亲情这件事上,她身体力行,并且最终做到了。
在凌瑞蓂生命的最后两周里,他得以实现了自己永生的愿望,&周游世界&。这趟旅行来的如此迅猛而激烈,他还没来得及一一翻看那些旅行照片就溘然长逝。这样的旅行方式也异常特殊,它饱蘸着上万名热忱的人们殷殷的情谊。
不得不说,凌瑞蓂是幸运的,至少,他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心灵慰藉。那些全世界范围内帮助他实现梦想的人们,也通过这种异常的方式来完成了自我洗礼。
太多时候,国人都将自己包裹在厚厚的生活重压之下,我们隐蔽自己的情感,我们找不到或者不愿去找寻自我的情感表达方式。在某一个激情满怀的时刻,我们也曾想飞奔着拥抱自己的亲人;在某一个泉水叮当的清晨,我们也曾想对着病榻上的亲人默语少许。然而,直到我们的亲人一一离去,我们也没来得及问问他,此生的愿望是什么,更别提帮着他去达成这个愿望了。接下来,我们依然是在很多个漫长而沉闷的过场来临之时,让歉疚和愧意再一次涌上心头。
凌一凡的肖像微博如一股狂烈的龙卷风,迅速侵占了众多人心尖上最柔软的痛楚。好吧,既然自己的亲人没有得到,那就换种方式补偿给这位素昧平生的外公吧!闸门打开,才发现我们原来有那么多的情感需要狂泻而出,羞怯的、陌生的、纯真的&&糅合在一起,我们竟变得如此强大。
我们赞叹凌一凡的奇思妙想,但不能止步于此。
这起微博事件引发的不只是众人的情感宣泄,也是我们深藏内心的情感救赎。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行动起来,早一些,再早一些,让遗憾少一点,再少一点。
&&&&&&&&&&&&&&&&&&&&&&&&&&&&&&&&&&&&&&&&&&&&&&&&&
“世界的外公” 让我带你去旅行
&世界的外公&
让我带你去旅行&
抽提:所有人都在努力让&外公&感到幸福,比如,在一场新雨过后,让他&逛一逛&绿意葱葱的墨尔本公园,或是在一个&鸟儿啁啾&的清晨,让他&嗅一嗅&马来西亚的花香。有人还让家养的小猫小狗&陪&他,希望逗他开心一笑。
5月25日,&世界的外公&凌瑞蓂去世了。
在走向生命终点的最后一刻,这位老人还&游&遍了全球。有照片为证&&前一秒钟,他还沐浴在巴西热带雨林日落的霞光中,后一秒钟,他已经被法国乡间的绿草地包围。无论是纽约的大厦还是悉尼的海岸,都有他的身影。在这场&环球旅行&中,他顺道&观看&了香港的五月天乐队演唱会和洛杉矶湖人队的篮球比赛,还钻进了一架波音737客机的驾驶舱。
事实上,当这位老人不断出现在上万张来自世界各地的照片里,现实中,他只是像往常一样,静静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晚期癌症令他几乎无法行走,有时他睁开眼睛向床边的窗户望去,那里只有一小片天空。
5天内,收到1万张照片
&我还没活够。&他曾对子女说。尽管一直很想出国旅行,但突如其来的疾病把他困在了医院里。
不过,他的外孙女凌一凡可不愿就此放弃。这位笔名&Buddy&的80后漫画家以前总会带点&浪漫&给外公,有时是一大束粉色的太阳花,有时是一缸金鱼,这一次,她要带外公看世界。
&我最初觉得能有几十个人帮忙就不错了。&凌一凡说,她在微博上发出自己为外公画的肖像,希望有人愿意把他打印出来或放在电脑屏幕上,拿着它在所在的地方合影,然后&@&她。
不到1个小时,这条微博就被转发了近万次,5天内,她收到超过一万张照片,大部分来自素昧平生的网友。她选出一部分,发布在自己的微博上,并表达谢意。
看到凌一凡的微博时,22岁的张楠正在教室里午休。这位独自留学加拿大的姑娘觉得除了拍下多伦多美丽的风景,还应该给&外公&一些鼓励。她开始游说教室里的同学,最终,7位来自5个国家的年轻人手持&外公加油&的字板拍下照片。
与此同时,&外公&又被成都人寇波&带上&海拔5217米的雪山之巅。&在登山的过程中更能深切体会亲情的支持&,他认为,一定要和&外公&分享自己最有意义的旅程。
这趟旅程最远甚至到达了南极。&外公&在来自地球最南端的画面里微笑着,他背后,是纯白的冰山浸在幽蓝的海水之中。
刚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凌瑞蓂高兴地对外孙女说:&我已经是世界名人了。&他露出一丝微笑,尽管对嘴角严重溃疡的他来说,这个微笑很痛。
在家人看来,凌瑞蓂绝对是个&严厉的一家之主&,他轻易不流露内心的情绪起伏。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照片被一张张展示,他的眼中开始渗出泪水。有时,他会对着照片点点头,有时他也会评上几句。看到&红场&,他会&纠正&凌一凡说,那是&苏联&而非&俄罗斯&。而台中的夜景更是勾起了他久远的记忆,&我的一位老朋友在那儿&。
光是浏览照片,已经让他精疲力竭。在躺下休息之前,他缓缓抬起手,做出一个抱拳的动作,表达谢意。
&没事,我还在作斗争&
在病房里,凌瑞蓂拒绝穿病号服,要求家人带来笔挺的西装和格子衬衫。他依然关心自己的经济状况,常常在病床上点钞票。小护士们都管这位身高1.80米的老爷爷叫&高富帅&。一次,他突然病危,女儿抱着他哭起来,他用尽全力拍着她的脊背安慰道:&没事,我还在作斗争。&
那时无法进食、只能靠打点滴维持生命的他还无比怀念美食,自称要&啊呜啊呜地吃猪蹄&。家人会拿食品让他含一下,他最终只是摇摇头,无奈地吐出来。
就像知晓&外公&的心愿一般,主持人李艾让&外公&享受了一顿四川小吃。一组照片中,就有他总是念叨的猪蹄,奶白的汤汁上浮着青翠的葱花。
网友kiki更是为&外公&准备了丰盛的早餐。摆在&外公&面前的既有新鲜的红苹果,西式的三明治,也有传统的西红柿鸡蛋汤。还有三个小伙子,直接带&外公&吃了一顿热腾腾的火锅。
所有人都在努力让&外公&感到幸福,比如,在一场新雨过后,让他&逛一逛&绿意葱葱的墨尔本公园,或是在一个&鸟儿啁啾&的清晨,让他&嗅一嗅&马来西亚的花香。有人还让家养的小猫小狗&陪&他,希望逗他开心一笑。很多人称他为&我们的外公&,在凌一凡看来,人们也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或是在弥补自己对亲人的遗憾。
&我的外公,在1994年离开了我!他是我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一位网友写道。不少网友在拍照上传的时候谈起了自己的家人,为&外公&加油的张楠直呼&想马上飞回家抱抱、亲亲我的外婆&。
成千上万的&外孙&
尽管自己的外公一下子多了成千上万的&外孙&,凌一凡可一点儿也没嫉妒。对她来说,外公是独一无二的。她喜欢摸他的&秃头&,&滑滑的很好玩儿&。在她的印象中,外公很活泼,身体很好,80多岁还能骑车小摩托逛北京城,&感觉连爬树也没问题&。她还记得当年的外公是个&技术宅男&,家里的电子元件铺天盖地。他既能给她亲手做婴儿床,也能让自制的小马达开转,&简直无所不能&。
然而,她也渐渐意识到外公正在老去。今年春节,全家人齐聚一堂,她看见外公一个人孤零零做着,把头靠在沙发上发呆。&也许是他的最后一个春节了。&凌一凡说,外公并不清楚自己的病情,但为了让他配合治疗,只好告诉他&你病得很重&。直到有一天,外公在病床上拉住她的手说:&一凡,给我画张像吧。&凌一凡放下了手头所有的漫画稿,尽管外公常常教育她&工作第一&。她对着外公的照片,花了一整天时间,画出了那副后来&走遍全球&的画像,并让画像中的他穿上了最喜欢的衬衫。
&这是我。&老人看到画像时说,他并没有很欣喜,而是在眼神中闪出悲伤的神色。凌一凡开始想,如果是自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还会有什么愿望?她觉得那一定是多去一些地方。&我并没有问过他&,她说,作为外孙女,她只想让外公开心。
她没想到,&照片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期望和控制,即使每半分钟回复一个人,每天马不停蹄回复4个小时,也要连续几个月才能回完&。
5月11日晚,网友郭凌峰看到凌一凡的微博,这位两周前得知外婆罹患肺癌的年轻人表示感同身受。他和朋友一起,把&外公&带到了洛杉矶的篮球赛现场。他喜欢凌一凡的&点子&,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缺爱心,只是缺少好的抒发途径&。
80岁之后还嚷过&我要买汽车&的凌瑞蓂后来只能偶尔面前起身行走,最多走到洗手间就不得不停下来。他哪儿也去不了,甚至连回趟家都成了奢望。大多数时候,他只能躺在床上,在白色墙壁的包围中昏睡。有时孩子们带来鲜花,他会表现出幽默感&&抱着鲜花和他们握手,假装在领奖。
很多画廊想拿这些照片做艺术展,都被凌一凡拒绝了,&我的想法很单纯,不想让这件事变味&。她希望这一切到此为止,大家正常生活,恢复应有的平静。5月16日,她将最初的那条微博删除。&
本文选自《看天下》第16期
你们怎么能这样对我?
《看天下》第16期社评
又到高考这个残酷青春的季节,而对有的人 ,这个季节格外残酷。
有一位考生,父亲两个月前发病去世,家人、老师、乡亲一直对她死守着这个秘密,直到她走出了考场。
还有一位考生,因为车祸,母亲去世,父亲重伤,交警、亲人、老师把这个消息隐瞒了12天,等到高考结束,他走进医院想要去探望妈妈的时候,才知道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他说:&你们怎么能这样对我?&
他们怎么不能这样对你?他们是你的亲人,是为了你好。他们一直在替你做决定,他们现在也可以为你做决定。你现在难以接受,你不想听他们说,但是,他们认为随着时间流逝,等你冷静下来,也许你会明白他们的苦心,同意这是理性的选择。
他们怎么不能这样对你?他们虽然不是你的亲人,但同样出于一片善意。你还年轻,而他们比你年长,比你更清楚现实是什么样的。这个社会竞争是如次地激烈,竞争中没有那么多温情脉脉,你要早早学会对自己狠一点。
他们怎么不能这样对你?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中有的人觉得跟自己不相干,有的人虽然觉得不妥,但认为自己没有权利参与意见,这只是你和你的家人的事情。他们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观念,不能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加诸别人身上。他们说,这叫包容多元,这叫尊重体谅。
他们怎么能这样对你?所谓&为了你好&总是充满不确定性;也许即便不知道至亲的死讯,你还是高考失败了;也许你即便获知至亲的死讯,但为了亲人的期望而奋发;也许在高考失败与不能送别亲人之间,你最不能承受的不是前者而是后者。你已经是成年人了,你有权利获知真相,并承担其后果。
他们怎么能这样对你?生活不容易,但是否就一定要变得更冷漠?工作学习很重要,但是否就一定要付出亲情作为代价?如果一直这样现实,快乐和幸福是离你更近还是更远?高考成败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而告诉你还是不告诉你,又何尝不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
他们怎么能这样对你?尊重别人的选择,并不意味着不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道德是自律,但一个社会同样离不开道德的共识,如果把道德观念视为纯粹个人的,把沉默视为包容多元,那所谓是非对错也就无从谈起了。在过去,当再大的官,父母去世牙咬停职守制,在如今当然已经过时,但在利益面前,亲情的位置一退再退,要退到什么地步?
你是一个刚刚成年的年轻人,他们是饱经沧桑的年长者。也许有一天年轻人会变老,会变得&成熟理性&,但这个成长过程中发出的质疑,并不会就此消散:这是一个人发自本性的声音,与一个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对抗。这不是在批评高考制度,虽然高考制度有诸多不合理,但这种利益与情感的困境,人生还会碰到很多次;这也不是在批评具体的某个人,因为它早已从一个人,延展到了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座村庄,甚至整个社会&&极端现实的社会风气才是最值得审视的对象。
那位被隐瞒两个月的考生,终于知道了父亲病逝的消息,而她读高二的每每,比姐姐知道的更晚。新闻中说,因为妹妹就要参加高三升级考试,所以需要继续向她隐瞒下去。节目的结尾,记者呼吁:&我们希望大家也能够帮她的家人一起把这个谎言继续下去。&真的需要这样继续下去吗?
&你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在这个高考的季节,不仅是年长者在考试年轻人,年轻人也在拷问年长者。
记者无力,则国民无力国家无力
曹林&&&&& 河南某媒体曝光一家公司的负面新闻,该公司一名负责人通过微博对记者说:别高兴得太早了,等着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的诫勉谈话吧!&&&&记者报道不一定准确,媒体并非就代表着正义,但这种以权压人的威胁口吻让人反感。记者采访中时常遭遇种种呵斥&&会被指责&媒体尽给我们惹麻烦&,会被嘲讽&不就是为了挣两个稿费&,会被威胁&再采访就拘了你&。当然,不只是话语上的威胁,还不乏殴打记者和&跨省追捕&。&&&&以陕西曝光天价烟的记者在隐秘的官方压力下被停职为代表,近来一系列记者受打压的事件,让媒体人隔段时间就会出现的受辱感、受挫感和无力感再次爆发。重重压力下履行舆论监督之职,曝光腐败鞭挞丑恶,却不料背后中枪,噤若寒蝉之余,更让人无比寒心。&&&&有人在微博上发了记者被打压的信息后,引来无数转发、评论和声援,一个政府官员跟我感慨说:你们记者真惹不起,惹了一个就群情激愤了。其实,&记者被打压&的信息之所以在微博上引起极大关注,透出的信号不是&记者惹不起&,而恰恰是&记者很好惹&。其一,这种群情激愤,说明了记者受打压不是偶然个案,而是普遍现象,所以激起了从业者共有的焦虑和公众普遍的共鸣;其二,说明了记者骨子里有一种弱者意识,强者总是独来独往不可一世的,弱者才会惺惺相惜抱成一团。&&&&令媒体人感动的是,在此类事件中,民众总是毫无保留地表达了支持。公众对媒体人的声援,表现出了一种可贵的公众理性,他们明白,记者面对公权力时的贫弱,是公民权利贫弱的一个缩影。弱势的记者群体背后,是弱势的公民社会和弱势的民众。&&&&监督公权力,曝光丑恶,是记者的天职&&如果说这是一种权利,它蕴含于&权力源于人民赋予,所以每个公民有权批评和监督政府&的公民权利,与公民权利共生同源。很多人喜欢将媒体称为社会的&第四种权力&&&如果媒体和记者手中掌握的真是一种权力,这种权力也是源于民众授予,为了让民众知情,为了代表民众监督公权力,为了民众的利益而站在社会的船头作一个了望者。所以,记者权利是一个社会中民众权利的晴雨表,记者权利常受侵犯,记者权利缺乏保障,很难寄望民众的权利会有保障、民众的权利不受侵犯。桀熬不驯的公权力面前,记者没有尊严,其他公众更没有尊严。&&&&相比普通公民,记者并没有特权,记者与公民无法分离。所以,并不存在&连记者权利都不受保护,更何况普通公民&的现象。记者权利是公民权利的一部分,记者就是公民,记者不受保护,就是公民不受保护。如果一个社会,担负着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记者的权利得不到保护,报道真相的人被打压,真相被公然地遮掩,信息被操纵和垄断,民众不知情,民意就无法得到表达,民权就得不到伸张。&&&&所以,有公共责任感的公民,一个告别一盘散沙的公民社会,会从记者的无力中,感受到公民的无力、社会的无力。&&实际上,记者无力,不仅是国民无力,这个国家都会无力。一个强大的国家,应该有强大的国民,而国民的强大,应以知情权得到充分保障为前提。&&&&记者有力,贪官污吏才会无力,腐败官员才会慑服于舆论监督的力量,而不会嚣张地反击记者&拿这点钱怎么了,你怎么不去曝光那些贪更多钱的官员&;记者有力,公权力才会被驯服,被规训于严格将权力用于为公众谋福利,而不是以权谋私;记者有力,社会的丑恶现象才会被揭露,而不是被一些人捂着捂着,捂成了危害社会的大矛盾、大麻烦;记者有力,民众才能知情,这个国家才会安全,诚如哲人所言,让人民知道的真相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安全;记者有力,记者身后的民众才会有力,国家的强大并不是表现在强大的官员、强势的权力上,而是表现在每个公民的强势上,不会有被&跨省追捕&的恐惧,不会担心警察破门而入,不会担心因言获罪&&&&&&高层一再强调&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创造条件让人民讲真话&、&不要轻易把不同意见说成杂音噪音&。能树立一个国家形象的,不是花天文数字般的钱去国外做形象广告,而是实实在在的公民形象、公民权利。
201207期看稿意见
通读了2012年第七期的稿件,同志们积极做选题和认真编辑的精神值得肯定。但是,在本次意见中,本人表扬部分就略去不提,而更多地指出不足之处。同时,在意见最后,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仅供参考:一、博天下本期大部分稿件选的均不错,只是一个副市长骑车送孩子上班,已经在双声道里面选发很多不同的意见后,再在博吧里面用一个评论和图片去渲染这个事情,有点太过铺张,也过于浪费版面资源。二、彩社会1.时代风采里面村长的用法:a、不准确,主人公是村支书,不是村长,题文不符。b、村长是国民党时期的称谓,目前大陆的称谓是村民委员会主任,可以简称为村主任,绝对不能称村长。2.我们的故事中,陈晓卿是做什么的?在中央电视台任什么职务?文中没有交代。以后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要给文中涉及到的每一个人的背景都有所交代。除非是中央过去或者现任领导人,以及非常有名的名人不用交代读者就知道是谁时,都必须先给读者说清楚。3.最后的王爷一文中&在他之后,无人再能称王&这个引语不准确,不是不能称王,而应该是没有封建社会的王爷。三、潮文化1.文化访谈里面对李佩甫的访谈里面,访者也要打出来,否则,会让人认为通篇都是李佩甫的话,而不知道那个又不是李佩甫说的话。另外,99年应该用1999年。2.潮文化,顾名思义,应该是新潮,或者体现文化潮头的代表人物或者思想,或者当代特色的东西的体现。但通读本期的稿件,只感觉成了作家小传或者是作家介绍之类的文章充斥其中。我知道,有些稿件是不得不上的,但这么集中的上几乎是同类的介绍作家及作家作品的稿件,有点对不起读者。四、趣阅读1、我想向趣阅读的编辑先提出几个问题:1).我们在这期推出关于蒋介石的日记的评论为了什么?2.)一个作者对蒋介石的评价的对与否,我们的编辑能否把握得了?3.)一本省级的杂志是否可以推翻一个政党对历史人物早就已有的定论?请编辑认真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后,就知道该不该编发这篇文章了。2.趣阅读,以字面的意思理解,我认为编辑选编的文章,应该是在&趣&字上下功夫。至于本期编辑编发的这几篇文章,请编辑自己在杂志出来之后,试试能否再自己去看一遍就知道符合不符合本杂志对这一栏目的定位了。五、深调查1、拆迁补偿款&瘦身记&一文要说明什么?我看了一遍没有看出究竟。如果是追究拆迁款的去向,作者应该围绕着这个主线做调查,如果是替常恒光洗冤,则应该围绕着常没有贪污或者渎职寻找证据。但整个稿件主题不是太清晰,让人处在云里雾里。2.一个&上访村&的治理难题,请张总谨慎刊出。这类事情,政府上上下下都很难定论和想出解决办法,一篇思绪还没有理清的报道怎能解决问题?而且,不仅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还会引来官司。请慎发。同时,本篇报道中用了&官民关系紧张&一词,我们媒体目前一般使用&干群关系紧张&。另外,本文中出现了&老村长&的称谓,同样是不允许的。六、特别报道1.郑风田是谁?文中要做交代。2.农民上楼的问题,架子搭的有点大,还是没有跳出&大而全&的窠臼。其实,仅仅《农民&上楼&之后》这篇报道中对&广州首个整体改造的城中村,珠江边上的猎德村&麻雀般的解剖就让读者明了上楼的结局了。如果对这个麻雀做更深入地解剖,那就更能吸引读者了。七、鲜时事鲜时事,顾名思义,就是要新鲜。本期选的《克里姆林宫的神秘人物》和《穆巴拉克》这两篇文章,不够新鲜。如果把穆巴拉克报道的落脚点放在《是谁要把穆巴拉克投向监狱》,我认为就比目前选载的文章更有新意,也更能吸引读者。之所以要说这些,是希望我们的编辑要把眼界放的更开阔些,多研究些时事,多考虑怎样把时事做出些新意来。&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是残酷地对待他们的领袖。&这话说的多好。如果我们编辑把思路打开,就&军事强人的宿命&展开来,把穆巴拉克、萨达姆、卡扎菲等人关联到一起来做篇报道,我想读者会更欢迎。事实上,历史上丘吉尔等不少人也没逃出这样的宿命。如果编辑能把历史上这些领袖的命运和当代穆巴拉克、萨达姆、卡扎菲等等人物的命运联系起来做对比性的描写,我想会出一些好文章,也可达到影响高端读者的水平。八、新经济《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这类文章要有前瞻性,就是要选在结果出来之前刊发。根据新闻报道,6月17日前后希腊就可选出新一届政府,而新政府对退出不退出欧元区,在杂志出版前就有可能有定论了,待杂志出版后,我们这类的预测就烫剩饭了。九、我的个人意见可能是源于我们这期稿件策划时,新的热点问题还没有出现,而现在,我个人认为还有时间及时就当前出现的热点问题做出及时的回应。1.南海之争。这个问题,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热点,也是焦点,更是难点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很难绕的过去,我们不妨就此问题做一深入探究(据说,推背图上早就对南海之战做出了预测)。2.十几年前,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做过预测&&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时间推及到2012年的6月中旬,毛泽东的两个预言同时在中国实现&&神九飞天,海洋探测到达海洋7000米左右深度。如果利用几天时间,赶做出这两个选题,我感觉比农民上楼等会更有时效性,而且也及时触及了热点问题。
不能设想没有梦想的人生
南方周末评论员 戴志勇
又到毕业季。照相,喝酒,交论文;签约,告别,开始新的历程。不管你是否已术业有专攻,是否做好了充分的职业准备,有没有谈过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现在,你已经再一次站在大学的门槛上。与四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次你是面向社会。从此,你要单枪匹马,经历人生的沟坎与起伏,寻求自己的光荣和梦想。
光荣并不容易抵达。2012年毕业生680万再创历史新高,实体经济形势看起来不那么美,房价却在高位企稳回升。对于想创业的毕业生来说,几乎一切成本都在上涨。同时,吃的,喝的,交通,医疗,却未必都能令你放心。
你依然是在繁荣的中国寻找一份工作。但繁荣之下,隐忧也在增长。对求职者而言,公务员队伍已过于庞大;国企福利相对较好,但终归要受到更严厉的宪政规制;民企,尤其是中小民企的经营风险正在增加;全球500强的门槛却未见降低&&你对未来的预期,理应更谨慎。
但这毕竟还是繁荣的中国,一个正处于剧烈转型期的中国。权力、财富和影响力的格局初步成型,但更公平、更符合正义的规则也在悄然诞生与成长。从政治秩序趋于正常到经济的市场化,第一波制度红利或已达到顶峰。但革新远未到头,随着开放度的提高,潜藏的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发展空间还很巨大。只要你有梦想,敢于为梦想孜孜不倦,中国的点滴进步就会与你的这份工作建立起相关性,繁荣就会为你敞开一道门&&哪怕,刚开始只是一道窄窄的门缝。
其实,梦想本身就是一扇门,它使未来参与你的当下,使五年后的你与现在的你紧密相联。梦想构成你生命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它为你定向,赋予你每日的琐碎生活以整体感和意义感。没有梦想的人,只能原地打转,或等待老天垂怜。
梦想未必要非常崇高。如中南民族大学毕业生宿舍楼上略带自嘲的条幅所写,&力争三年高富帅&,现代社会的基本规则是自利利人,谁说通过合法途径发财致富不是一种强大梦想?梦想也不一定就得世俗,如做人文与社科研究的人立志要&打通中西马&。甚至,梦想也不是非要多么远大:有不少人都&不愿做英雄,而愿做那个坐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有时,这样的梦想更接近生活的本质。除了天性恬淡,它还要定力与智慧。随着年岁增长,愿这梦想逐渐深化为你对人生的洞彻。顺应良善天性自然发展的人,总是能散发属于自己的光辉。
财富与名望更多地只是梦想的自然结果,而远非梦想本身,个别情况下,它们甚至构成对梦想的阻碍。譬如,对立志学术的人来说,稍有浮躁,&打通中西马&难免就要变成&吹破古今牛&。
梦想必定植根于低处和近处。大多数毕业生都将进入一家企业或&单位&。你往往要最早到,最晚走,虽然只是小兵,但看上去却忙得像刚创业的老板。无论如何,只要有梦想的指引,你会将每件跟工作相关的手边小事做到尽可能好,这不仅是一种工作伦理,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清教徒将一切尘世的辛勤劳作都归于荣耀神,你不一定有这种信仰,但每个人都会在与同事朋友的交往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与光芒。
周末或节假日,你或许还需为自己设定计划,持续充电。如果说大学教育在你脚底做了一个粗略的支架,从现在起,你可能要用更多精力来将这支架做得牢固厚实。离开大学,更有价值的学习才刚刚启程,因为你的梦想也才刚刚启程。
自然,知识不仅来自书本,相反,你往往要从大学课堂上的各种理论与教条中走出来,至少得为它们灌注鲜活的生命力。无论做企业、进政府还是做社会公益,从书本走向现实,去更深刻地理解人、了解人的需求,才能设计更有创意的产品,做更有价值的策划,从而将改善带给更多人。
其实,所有职业都只是深度切入社会与人生的一条通道。在任何一条通道里,我们都将与这个时代,与人性冷暖正面遭遇。你最需要做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我们未必都能像盖茨、乔布斯、尤纳斯那样改变世界,但我们至少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让每一天充满意义。
失去梦想的人生支离破碎,令人难以忍受。而最终极的梦想,就是辨认和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度过富有意义的一生。
小站近期话题:关于腐败问题的大论战(环球、腾讯、中青),另外插播一片关于道歉的花絮(北京日报,时代周报)
The Man Who Remade Motherhood
包瑞德现在只是一个母亲(全职妈妈,没有工作)。当时,她和她的丈夫受孕困难,乔安妮为此辞掉了她的会计工作,专心在家休养,为了早日怀孕。临近生产的时候,她选择在家里分娩,也没有止痛的药物。接下来的几个月,乔安妮就坐在她客厅的沙发上护理婴儿,从日出到日落。大多数的晚上,也是由她来照料婴儿,因为她的婴儿是跟她与她软件工程师的丈夫丹尼尔一起睡在他们的床上。
编译内容:封面文章第一段
&&&&&&&&&&&
写在小站 “编译稿” 一栏创建之初
&&& 编译稿的初衷来自海燕,她的小脑袋瓜里净是点子、念头和想法,整天不知疲倦,工作之余还要捯饬点其他的事,当然这些事都源自工作,也会跟工作沾点边。我本是懒人,不太爱折腾,不爱想事,但跟这样一个爱折腾的丫头结为死党,常常身不由己被拉下水,幸好我们臭味相投,志趣相近,她整的东西,我还喜欢,虽然不才,愿意跟她一起学习,一起努力。&&& 关于编译,并不是我们熟悉的东西,但决定尝试去做,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挑战、锻炼和提升,把曾经遗忘的英语重拾起来,把工作之余的时间充实起来,另一方面,希望对海燕的工作有所帮助,她们的刊物目前还没有编译稿,若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她们刊物能开辟编译稿一栏,我们的编译稿能派上用场,也是不错的结果。还有一点,就是希望通过编译国外的文章,开拓我们自己的视野,改变固化的思维模式,使得我们看问题的视角更加多样化。&&& 没有想过未来编译稿会做成什么样,这只是个开始,我们会不断摸索、学习,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在这里留下我们思考的痕迹,努力的脚印,乃至不甚成熟的文字,欢迎各位有兴趣的朋友、专业人士赐予宝贵的建议,发表不同的高见。&&&& 因搜集国外报刊完整的英文稿有些困难,第一期的编译稿我们只翻译了首段,稿件来自美国时代周刊&日的封面主题:ARE& YOU& MOM& ENOUGH&&&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还年轻 我渴望上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